中国历代官制图样简表
中国历代职官表
尚书左、右仆射
(各一人)
从二品
佐尚书令
吏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
户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
礼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国家的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
兵部尚书
(一人)
正三品
掌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
正三品
掌宣达帝命
因避杨忠之讳,凡中字皆不用,以此代之
给事黄门侍郎
(四人)
正四品
掌机密文件,备皇帝顾问
内史省
(即中书省)
内史令
(一人,即中书令)
正三品
内史省长官,全国政务
隋文帝时,确定内史省取旨,门下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内史侍郎
(四人)
正四品
内史令之副手
御史台
御史大夫
(一人)
从三品
掌监察、执法
南宋谓“漕司”
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
掌司法和刑狱
南宋谓“宪司”
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
南宋谓“仓司”
提举学事司
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
徽宗设,不久废。以上各官谓之“监司”。
经略安抚司
经略安抚使
掌军事及民政
南宋谓“帅司”
府
知府事
(各一人)
(府尹)
开封尹
正三品
掌府之事
宋于首都、陪都及特要之地称“府”
魏蜀置,吴无
州
刺史(牧)
单东刺史
第五品
巡行郡国录,囚徒考殿录
历代职官表pdf
大理寺、中书、东厂、锦衣卫、 改革和注重增强官员的队伍管理能
衙门各级官员、府、州、县、乡 力。但官场腐败问题仍然导致清朝的
官员
灰暗和无力感,新思维和科技思想也
因为官僚体制上的阻碍而影响有限。
综上所述,中国历代的官制与政治制度不仅代表了每个朝代的政治文化,还深刻反映了中国 历史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面貌。每个朝代的官制都有其特点和问题,无论是 强调士族血统和权力掌握,还是注重实际能力和民心,都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历 史提供了宝贵材料。
丞、令、尉、长、仆
朝代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主要职官
特点
三公、九卿、太宰、司徒、司 官制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相对更加
空、司农、司马、大将军、御史 灵活和多变。重视士族血统,但开始
大夫、侍中、尚书、太尉、太傅、 引入功业、文学、德行等评定标准。
太保、卫将军、中书令、鸿胪寺
卿等
宰相、太师、司徒、司空、司 继承前朝官制,但职位之间的权力
和监督制度,在互相之间捉弄、斗争、
贿赂和降低威信上存在问题。
朝代
主要职官
特点
明
正、副、佥、知府、州、县、 科举制度在明代十分重视,雄厚的
乡官员、监司、御史台
帝国经济的发展,成功推行了海外贸
易等新的经济政策。但另一方面,腐
败现象也愈加严重,权利机关愈加失
控,导致近代朝代的亡国之灾。
清
内阁、六部、都察院、太常寺、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并有
农、左右丞相、令、尉、戍长、 关系和职责范围有所调整,将强调功
郎、卿、刺史、位相、翊军将军 绩和实际才干的评定方法较为重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等
中国古代各朝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皇帝
中尚门 书书下
吏户礼兵刑工
.
清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内阁 日常事务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
军机处
雍正设立
内政外交
军国大计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
明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殿阁
厂卫 五军都督府
吏户礼兵刑 工
全国 军队
.
元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枢密院 中书省政
皇帝 行政
宋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军事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中 书 门
下
枢 (三衙)
密
院
侍 卫
殿 前
侍 卫
马司步
军
军
司
司
.
秦朝的中央 集权体制
皇帝
御史 大夫
丞太 相尉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令
内
.
史
隋唐时期的中 央集权体制
中国历代官制简表
中国历代官制简表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的主要变化。
古代中央官制⼤的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权越来越弱化,下⾯分朝代表述,这⾥不仅涉及到中央官制,也涉及到地⽅官制。
⼀、三代官商代王室百官总称多尹,⼤体可分为三类:⼀类是政务官,有“尹”、“卿⼠”等。
⼀类是宗教官,有“多⼘”、“占”、“巫”等。
⼀类是事务官,有“宰”、“⼩藉⾂”等。
西周的官僚制度已相当完备,仅西周青铜器铭⽂中提到的各类职官就有213种之多。
西周初期,王室政权机构中最重要的职官是太师和太保。
太师和太保掌握着王室的军政⼤权,并且负有监护和辅佐年少国君的重任。
周王室的官僚机构分为两⼤系统,即卿事寮和太史寮。
卿事寮即卿⼠寮,其职权是主管“三事”和“四⽅”。
卿事寮的长官,西周初期是太师或太保,西周中期以后为太师,其属官主要是“三司”,即司徒、司马、司空。
太史寮掌管册命、制禄、图籍、祭礼、占⼘、礼制、时令、天⽂、历法等。
太史寮的长官是太史,既是⽂职官吏的领袖,⼜是神职官吏的⾸领。
除卿事寮和太史寮外,王室还设有掌管周王⾐⾷住⾏的宫廷内官,见于西周⾦⽂的有宰、膳夫、寺⼈、⼩⾂、⼩⼦、⼩夫、守宫、御正、世妇、东宫等。
西周的官制是在商代的“内服”和“外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商代不同的是,西周的官僚机构更加庞⼤,职官的名⽬更加繁多,⾏政体制更加系统。
这种演变趋势,反映了西周国家机器的完备和王权的强化。
春秋战国时期⼠⼈阶层的兴起,为官僚制度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在西周时期就已存在,属于贵族等级序列的最低⼀级,依附于宗族群体,尚未成为⼀个独⽴的社会阶层。
春秋时期,随着宗族政治的⼟崩⽡解,失去了宗族依托的贵族⼤批地沦落为⼠,⼠⼈队伍迅速扩⼤,脱离了原来的贵族等级序列⽽成为⼀个独⽴的社会阶层。
进⼊战国时代,新兴的⼠⼈空前活跃,这些⽂化素养较⾼的知识分⼦没有任何⼈⾝依附关系,⾏动⾃由,思想开放,成为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的对象。
他们凭借知识和才⼲,指点江⼭,激扬⽂字,或为理想⽽奔⾛四⽅,或为⽣计⽽周游列国,都是⼊仕⼲政的最佳选择,从⽽形成⼀⽀庞⼤的充满活⼒的官僚后备军,使各国君主有选择官僚的充分余地。
唐宋元明清五朝中央地方官制图
唐宋元明清五朝中央地方官制图唐承隋制,中央最高机关为六省(中书、门下、尚书、殿中、内侍、秘书),实际国家机关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掌诏令,门下掌封驳,尚书掌执行。
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实际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但实际上中书、门下两省地位要高于尚书省,在官署安排上,中书、门下在北,合称中书门下,又叫北省,尚书省在宫外,在南,称都省,又叫南省。
中书门下有政事堂,即为宰相议事厅。
政事堂出诏,尚书省即执行之。
此外还有御史台掌纠察。
尚书省下设六部,各部下设四司,每个部第一个司是以各部自己名字命名,即户部有户部司,兵部有兵部司,这些司又叫本部司。
其他司如下吏部: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户部、度支、金部、仓部礼部:礼部、祀部、主客、膳部兵部: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刑部: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工部:工部、屯田、虞部、水部下图:唐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示意图唐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示意图北宋惩唐末藩镇之乱,承五代之弊,太祖乃整顿官制,以“分权制衡”为指导思想,“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为主要手段,将官僚体系做得十分精巧复杂。
首先,太祖将五代以来混乱至极的官制做了大的调整,比如将原本的统兵制度清晰化,定为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既确定了兵权所属,又保证兵权不至于落到一个人手里。
关于兵制,宋朝是所有朝代唯一一个一开始就实行募兵制的朝代。
这也是为了防止武将夺权的发生。
同时,宋朝大力推行“崇文抑武”政策,武将地位极低,这也造成了此后中国尚武风气的低落。
此外,“强干弱枝”亦为宋朝兵制的一个特点。
禁军是宋朝军队的主要战斗力,而它实际上是皇室的军队,真正的国家军队是厢军,但强干弱枝政策导致厢军等地方军战斗力低下,禁军作为皇室亲军承担了国家军队的作用。
因此,宋朝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国家军队的朝代。
其次,太祖将所有权力一分再分。
首当其冲的便是宰相,下设参知政事分夺其政权,又将户部、度支、盐铁三司分开,设三司使,分夺宰相财权。
中国历代职官表格模板
秩中二千石
掌皇帝舆马。
有两丞。
廷尉
(大理)
秩中二千石
掌刑狱。
有正、左、右临。
大鸿胪
秩中二千石
掌少数民族朝见宾礼。
即秦之“典客”,有丞。
宗正
秩中二千石
掌皇族及亲属事务。
有丞。平帝时改为“宗伯”。
大司农
秩中二千石
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
即秦之“治粟内史”,有两丞,景帝时改为“大司农”,武帝时改。
南宋谓“漕司”
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
掌司法和刑狱
南宋谓“宪司”
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
南宋谓“仓司”
提举学事司
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
徽宗设,不久废。以上各官谓之“监司”。
经略安抚司
经略安抚使
掌军事及民政
南宋谓“帅司”
府
知府事
(各一人)
(府尹)
开封尹
正三品
掌府之事
宋于首都、陪都及特要之地称“府”
品级
职掌
说明
(三师)
太师
太傅
太保
正一品
辅佐天子
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不常设。
(三公)
太尉
司徒
司空
正一品
尚书省
尚书令
(一人)
正二品
总理国家政务
1.唐初,太宗李世民未继位前,曾任尚书令,此后臣下不敢居此位,遂不设。
2.左仆射统吏、户、礼三部。右仆射统兵、刑、工三部。
3.高宗李治时称尚书省为“中台”,中书省为“东台”,门下省为“西台”。门下侍中“左相”,中书令为“右相”。武则天时又改尚书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表格
五代十国至元明清时期(公元9世纪中期至近现代)
以进士制度和常贡制度为主要的选官方式。并随着时间发展,逐渐加入其他方式如吏部考试等。
学识、政绩、文化素养等括策问、论文、书画等多种形式。同时,也出现了专门针对特定职务的特殊考试科目。例如:军事将领的武举制度,县令乡长的岁考制度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表格
朝代
主要选官方式
选拔标准
考试内容与形式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
以功勋和才能为主,辅以门第出身。
家族背景、个人能力、社会地位等。
无固定考试形式,主要通过推荐或考核实际表现。
汉代(公元206-583年)
以察举制为主要选官方式。
个人品德、学问及实际才干等。
由地方官员根据民间舆论和社会声誉进行推举,经过皇帝面试后任命。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4世纪末至隋唐统一前)
九品中正制的出现,逐渐取代了察举制。
家世、品德、才华等综合评定等级。
根据德行、学问、经验等方面考察候选人,确定其所属的品级,由政府授予职位。
唐代(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中期)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学识、道德品质、文学素养等。
通过科举考试的方式进行选拔,包括进士科、明经科、书法科等。考题多为策论或诗赋。
完整版中国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我国古代官员的品级分“九品十八级”,每品有正、从之别,不
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另附部分官职古 今对照。
古代官品
现代级别
官别
清代部分官职
相当现代职务
正一品
正国级
文职京官
宰相
国务院总理
太师、太傅、太保
人大、政协的正职
殿阁大学士
政治局常委
太尉、司徒、司空
武职京官
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文职外官
县丞、士县丞
副县长、自治县副县长
各使司库大使、按察司知事、外府经 历、州学正、县教谕
武职外官
外委千总
从八品
副科级
文职京官
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 薄
文职外官
布政使司照磨、盐运使司知事、府、 州、县训导
武职京官
八品典仪、亲军校、护军校、前锋校、 骁骑尉
正九品
股级
文职京官
武职京官
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
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县处级
文职京官
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 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 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 寺主薄、部寺司库、赞礼郎
文职外官
知县
县长
京县县丞
首都县副县长
顺天府学教授、训导、各府学教授、
按察司经历、各府学教授
武职京官
最高法院院长
太常寺卿、宗正寺卿、中书令、侍中、 金紫光禄大夫、门下侍郎、中书侍郎、 宗人府丞、詹事府詹事、太子詹事、 太子宾客
文职外官
顺天府府尹
北京市长
奉天府府尹
直辖市长
各省按察使
各朝代中央机构明细图解,以后看古代剧就不迷茫了!
各朝代中央机构明细图解,以后看古代剧就不迷茫了!秦朝官制的最大特征是皇权的至高无上。
它的最高权力者为皇帝,下设三个最高官职,即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被后世历朝沿袭,监察制度与九卿制度甚至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公级:丞相(相邦,中丞相,左丞相,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掌管下属各郡。
卿级:九卿(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中尉。
秦朝官制西汉承秦制,除了丞相制度外,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军事、政务和监察,与丞相统称为“三公”。
“三公”之下设有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的“九卿”。
西汉官制东汉基本沿袭西汉官制。
中央政府组成沿用西汉官制,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
但是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
东汉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录尚书事,总领政务。
御史台体制贬损,成为少府属官。
侍中从西汉的加官转为正式职务,设侍中寺作为侍中的正式官署,隶属少府。
东汉官制隋朝设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官高,但多缺位,“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
炀帝时以尚书、门下、内史、秘书、殿内为五省;以御史、谒者、司隶为三台;以国子、将作、部水、少府、长秋为五监。
另置九寺,即秦汉之九卿: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等寺。
各寺设有卿、少卿、丞、主薄等官。
隋朝官制唐朝官制为唐中央政府下主要分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中书省掌诏敕、政令之立案起草;门下负责审议中书之立案、草案,以决定实行与否;尚书省为行政官署,其下尚分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置尚书(正三品)及侍郎(正四品上),此为三省六部制。
唐朝官制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
宋朝官制,以元丰改制为界限,改制前、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
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
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
各朝代中央集权、中央机构、中央官制(附各朝代导图)
各朝代中央集权、中央机构、中央官制(附各朝代导图)
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
在中国,这种形式起源于秦朝,并在清朝达到顶峰。
秦朝建立三公九卿的中央机构,最高权利掌握在皇帝手里,三公九卿的官职概不世袭。
西汉,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利,在侍从近臣、贤良文学中提拔人才,授予官衔并参与处理国事,逐渐形成“中朝”,为中央决策机构。
三公九卿成为在宫外办公的执行机关。
东汉, 置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却有名无实,将权利全集中于尚书台。
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
三省各有分工,相互牵制,共同对皇帝负责。
唐朝基本沿袭隋朝的制度,只是修改部分名称,加以完善。
宋朝,设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设三司(最高财政机构)。
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进一步牵制相权。
元朝废除三省制,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最高长官为中书令,但一般不设此职。
虽废除三省,但依然保留六部。
明朝,废除中书省及丞相,提高六部的地位,分管天下事务,地位并列,直接对皇帝负责。
设置殿阁大学士,权利之大,犹如宰相。
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大理寺(司法机关) 和通政司(执掌内外奏章),还有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
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组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凡是军国机要重务直接由此会议策划方案。
后来重要的事务分给了南书房和军机处。
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是“内阁”,执行机关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也成为自隋朝以来,虽有变动却一直沿袭的制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表格
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中兴以人才为本”,自古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
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
战国时,“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官吏的选举发生了根本变化。
秦在统一之前,“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而胜敌是其主要途径。
秦统一后的官吏,也就多出于军功。
到了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
以后,我国古代官吏选用又分别出现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滥觞的科举制。
这些选官用人制度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表现出各种弊端。
以下的图表展示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各朝代官制图
1. 夏代官制简表
2. 商代官制简表
3. 西周官制简表
4. 春秋战国时期官制简表
春秋时期几个主要国家官制
战国时期七国官制
5. 秦代官制简表
6. 汉代官制简表
西汉官制
东汉官制
7. 三国时期官制简表
8. 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制简表
两晋官制
北魏、北齐官制
北周官制
9. 隋代官制简表
10. 唐代官制简表
11. 宋代官制简表
宋代元丰以前中央官制
宋代元丰以后官制
12. 辽代官制简表
13. 金代官制简表
14. 元代官制简表
15. 明代官制简表
16. 清代官制简表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中国历代官制
中国历代官制中国选官制度,夏、商、西周实行“世袭制”,春秋战国时出现过“战功制”和“豢养门客”形式。
汉朝选官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根据皇帝定下科目上报人才,如汉文帝时要求举“贤良方正”,汉武帝时要求举“孝廉”,但不管是什么科目都是以德为先。
曹操时期由于自身家世等原因导致人才短缺,转而采用的是以才为先的“唯才是举”的政策。
曹丕登位后为重新拉拢士族,采纳陈群的意见制定“九品中正制”,即在各州县特设中正官,并由他们根据“家世”和“形状”两方面,对本籍人才评定等级,以作为朝廷确定官品的依据,虽说“家世”只作为参考,但由于士族有着家族人才优势,因此“中正官”一职多由士族把持,以至于晋朝以后出现完全只看家世来定品。
“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直到隋朝发展成全国统考的“科举”制度,“科举”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官员和乡绅的左右,只是参选的人数增多了而已。
01.夏朝官制简表三公九卿制《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礼记》:“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
言使能也。
”殷亦三公九卿。
四辅相传古代天子身边的四个辅佐。
《书·洛诰》有“四辅”之称。
《益稷》有四邻,《史记·夏本纪》作“四辅”。
至《尚书大传》、贾谊《新书》始有疑、承、辅、弼为“四辅”之说,皆出于秦汉间人的依托。
至王莽托古改制,置四辅以配三公,又为其子置师疑、傅承、阿辅、保拂(弼)之官。
明太祖曾置春、夏、秋、冬官,也叫“四辅”。
参阅清全祖望《经史问答·三礼问目答全藻问》。
“史”原意指观测星象并记录,又称“巫”是“王”以下权利最大的人,夏朝法制就是“奉天罚罪”。
鼓目是乐官,羲和主管历法,士主管国都内的司法,后稷主农共工主工,虞人主管园林田猎,啬人是近臣。
02.商朝官制简表阿,通倚重的“倚”。
尹表治理,是外廷官主管,宰是内廷官总管,亚、马亚、射、戍都是武官。
宰,有才能的罪人在屋下管理事务以赎罪。
中国历代职官表格模板
掌宣达帝命
因避杨忠之讳,凡中字皆不用,以此代之
给事黄门侍郎
(四人)
正四品
掌机密文件,备皇帝顾问
内史省
(即中书省)
内史令
(一人,即中书令)
正三品
内史省长官,全国政务
隋文帝时,确定内史省取旨,门下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内史侍郎
(四人)
正四品
内史令之副手
御史台
御史大夫
(一人)
从三品
掌监察、执法
少府
秩中二千石
掌山海池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以给其养。
(中央其它官职)
尚书
秩中二千石
在皇帝左右办事。
设五曹办事,武帝时地位逐渐重要。
执金吾
秩中二千石
掌京师治安。
秦之“中尉”,武帝初改。
内史
秩二千石
掌治京师。
相当于后来“京兆尹“
右扶风
秩二千石
掌列候。
秦官主爵中尉,景帝时改都尉,武帝时改为此。
(地方官职)
御史中丞
正四品上
侍御史
从六品下
监察御史
正八品上
国子监
国子祭酒
从三品
掌教育行政
国子司业
从四品下
国子博士
正五品上
太学博士
正六品上
国子助教
从六品上
国了监丞
从六品下
道
(本系监察区)
观察处置使
(每道一人)
掌监察州县官吏,举善纠恶。以后兼理民事。
唐初划全国为十道,开元时分为十五道。
这个角色多由“节度使“兼任,权势颇大。
中国历代职官表
推荐两本职官的书:1、历代职官表纪昀2、历代职官表黄本骥
中国古代官制及权利机构示意图28页PPT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Bibliote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