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描写爱情的诗词《诗经·卫风·伯兮》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描写爱情的诗词《诗经·卫风·伯兮》阅读
《诗经·卫风·伯兮》
先秦·佚名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
使我心痗。
自从你东行之后,我的头发便如飞蓬般散乱。
难道是因为没有膏脂吗,仅仅因为,为谁修饰颜容呢?
【赏析】
“女为悦自己容”,悦己者不在,就没有了梳妆打扮的兴致,“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任头发像杂乱的蓬草一样,让认简直触目惊心。
当然,这含有稍微夸大的意味,头发是女子最在意的一部分,她无心梳理,则表明她对异性的封闭态度,是虽丈夫忠贞的体现。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两句,一问一答,用设问的手法,表达自己“首如飞蓬”的原因——丈夫不在,再也没有值得为他梳妆的人。
诗中的“飞蓬”,据说还有深一层的意思。
飞蓬根甚浅,极易断折,飘摇不定,遇风则四处飘落,这也是他得名的一个原因。
诗中女子的思念正如这四处飘浮的飞蓬,无处着落;而他的丈夫更像战场中的飞蓬,漂泊无依。
这几句语气强烈,感情充沛,很有力地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及忠贞痴情态度。
扩展阅读:卫风简介
经前人考定,邶、鄘、卫都是卫国的诗。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听了鲁国的乐队唱歌了“邶、鄘、卫”以后,评论时
便将此三诗统称之为“卫风”。
可见他是把“邶鄘卫"作为一个整体,
以区别于其他国风的。
邶、鄘、卫都是古国名。
据说周武王灭殷以后,便将纣的京都沬(今河南淇县西北)附近地区封给纣的儿子武庚禄父,并将其地分而为三:北为邶(今河南汤阴县东南),南为鄘(今河南汲县东北),东为卫(今河南淇县附近)。
武王并派他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别守
卫三个地方,以监督武庚,号为“三监”。
武王死后,儿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执政。
管叔等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并嗾使武
庚叛乱。
于是周公率兵镇压,杀死武庚与管、蔡、霍等。
接着又合并
三地为卫,连同原殷民一起封给康叔,建都殷墟(今河南淇县),号卫君。
卫国自康叔历十三世至献公,自后便国力日衰,内乱不息;到懿
公时,更加腐败不堪。
公元前六六〇年为狄人所灭。
后来在齐桓公的
关心下,卫残部南渡黄河,文公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重建卫国。
《载驰》、《定之方中》二诗就是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
邶、鄘二地早已并入卫国,为什么卫诗还冠以其名呢?自汉以来
议论纷纷,没有定论。
近人一般认为,因卫诗有三十九首之多,近风
诗的四分之一,所以编者将部分诗编入邶、鄘之下。
但是这一说法仍
有疑问。
查今本《诗经》,邶诗十九首、鄘诗十首、卫诗十首,为什
么分得如此不平均呢?这很难说编者仅仅偶然为之,而无别的原因。
因此这一说法仍属于猜测罢了。
邶、鄘、卫三诗大多数难确定具体时代,大致说来西周末东周初
的诗居多数。
扩展阅读:《诗经》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
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
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
度相关。
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
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
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
自其里言之,
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因为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
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
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