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石钟山记

合集下载

《石钟山记》课件

《石钟山记》课件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 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

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 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

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 途经湖口县时, 游览了石钟

山后, 写了这篇文章。
了解文体“游记” 游记, 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 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 体”中。它是模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 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 名胜为内容, 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一般是作 者先描写自然景色, 然后再生发感慨, 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云霄间;
又鸟有鸣若声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或(
)曰此鹳鹤也。有余人方( )心动
( 正 )欲还内, 而心大惊声恐发于水上, 噌吰(
)形如容钟钟鼓鼓不的绝声。音舟
人大恐。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 ), 不知其浅裂深缝, 微波入焉, 涵澹
(
)澎湃(水波动荡 )而为此波也浪。相舟激回至两山间,
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江河水流中央),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窟 窿 ),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 击物声 )镗鞳(钟鼓声)之声,与向( 先前)之 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 知道 )之乎?噌吰者, 周景王之无射( 钟名)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 也! ” 请概括段意:_____记__叙__实__地__考__察__石__钟__山__, _得__以__探__明__其__名__由__来__的__经__过_。
(第三段)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 殆( 大概 )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 浅陋 的人 )乃(竟, 竟然 )以斧斤考击( 敲打 )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 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初中七年级语文课件 石钟山记

初中七年级语文课件 石钟山记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 பைடு நூலகம்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察 疑(下)
▪ 徐而察之,微波入穴罅,涵淡澎湃。 ▪ 舟回至两山间,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之声,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 鳎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 不余欺也
释疑
▪ 事不目见耳闻,可乎?
特殊句式
▪ 宾语前置。
▪ 这些句子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
▪ 名词(形容词)+否定词+动词+代词
▪主 语
谓语 宾语
▪ 注意:古汉语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宾 语前置
词类活用
▪ ⑴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 ▪ ⑵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
作状语. ▪ 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
▪ 郦道元 言之不详
▪ 士大夫 ▪
不肯以小舟 此世所以不传也 夜泊绝壁之下
▪ 鱼工水师 虽知而不能言
▪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叹郦元之简 笑李勃之陋
通假字
特殊句式
通假字
▪ ⑴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含糊,重 浊而模糊.
▪ ⑵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扣=叩,敲击. ▪ ⑶ 至莫夜月明:莫=暮,晚上. ▪ ⑷ 汝识之乎:识=志,记住.
本文是他由黄 州团练副使调任汝 州团练副使时,顺 便送他的长子苏迈 到饶州德兴县任县 尉,途径湖口,游 览了石钟山,写下 了这篇文章。
石钟山以前得名的原因
▪ 郦道元: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
(人常疑之)
▪ 唐 李勃 :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扣
耳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
石钟 山 记

《石钟山记》全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石钟山记》全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石钟山记》全文阅读及对照翻译石钟山记原文阅读出处或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假设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那么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对照翻译《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

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09《石钟山记》-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解析版)

09《石钟山记》-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解析版)

2021年高考必备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09《石钟山记》《石钟山记》正文翻译注释赏析《水经》云:“彭蠡(lǐ)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lì)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qìng)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bó)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líng)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fú)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kēng)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

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

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

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

鼓:振动。

搏:击,拍。

洪钟:大钟。

是说:这个说法。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遗踪:旧址,陈迹。

这里指所在地。

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

《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石钟山记》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水经》①云:“彭蠡②之口有石钟山焉③。

”郦元④以为下临⑤深潭,微风鼓⑥浪,水石相⑦搏⑧,声如洪钟。

是说⑨也,人常⑩疑之。

今(11)以钟磬(12)置水中,虽(13)大风浪不能鸣(14)也,而况(15)石乎!至唐李渤(16)始访(17)其遗踪(18),得双石于潭上,扣(19)而聆(20)之,南声函胡(21),北音清越(22),桴(23)止响腾(24),余韵(25)徐(26)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27)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28),所在(29)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30),何哉?元丰七年(31六)月丁丑(32),余自齐安(33)舟行(34)适(35)临汝(36),而长子迈将赴(37)饶之德兴(38)尉(39),送之至湖口(40),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41)焉(42),余固(43)笑而不信也。

至莫(44)夜月明,(45)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46)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47)欲搏(48)人;而山上栖鹘(49),闻人声亦惊起,磔磔(50)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51)者,或曰此鹳鹤(52)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53),噌吰(54)如钟鼓(55)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56)山下皆石穴罅(57),不知其浅深(58),微波入焉(59),涵淡(60)澎湃(61)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62)口,有大石当中流(63),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64)吞吐,有窾坎(65)镗鞳(66)之声,与向(67)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68)焉(69)。

因笑谓迈曰:“汝识(69)之乎?噌吰者,周景王(71)之无射(72)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73)之歌钟(74)也。

古之人不余欺(75)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77)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77)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78)终(79)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80)能知;而渔工(81)水师(82)虽知而不能言(83)。

石钟山记原文

石钟山记原文

石钟山记原文
《石钟山记》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篇散文,其中包含了对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道德伦理的思考和探索。

以下为《石钟山记》的原文:
石钟山在河南辉县之东,南峙大河之滨,东临沂山,北枕汲水。

山形如钟,故名石钟山。

山上有石钟,重十万斤,高九十尺,圆二十丈。

相传为洛阳乐工所献,为唐太宗所存。

今石钟殷然而响,未知是佩人之音,抑自谢天之响。

山下有太和殿,唐媚娘所筑。

堂上镌“警世太和”四字,其间亦刻深溜,似可收声。

山上自古多仙迹。

晋陶渊明草堂在此。

陆机遁迹山中,题诗云:“鹤在石钟顶,人在画图中。

”王勃也以“石钟”为诗名。

石钟山,风景旖旎,令人心醉。

然人性本恶,以石钟山为喻,欲借之以警醒青年,能不辱责,有所为乎?
石钟山,故为人敬。

然石钟所铸,纷杂贡献,后人或有再铸之志。

若真重炮毁钟,它日怎与后人相见?
人生度日,当自问己,向善若泰,否则何归?
好自为之。

石钟山记苏轼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石钟山记苏轼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石钟山记苏轼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石钟山记苏轼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石钟山记苏轼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钟山记宋代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石钟山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石钟山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石钟山记》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原文:石钟山记宋代-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对照翻译:《水经》云:“《水经》说:“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苏轼《石钟山记》古诗词原文及译文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1、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和翻译原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

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

《石钟山记》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苏轼)

《石钟山记》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苏轼)

《石钟山记》的原文打印版、对照翻译(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生卒】:1036—1101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

蘇洵子。

仁宗嘉祐二年進士。

再中制科。

為鳳翔府簽書判官,召試得直史館,攝開封府推官。

神宗熙寧中上書論王安石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

徙知密、徐、湖三州。

元豐中,因詩托諷,逮赴臺獄,后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

哲宗即位,起知登州,累官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讀。

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饑疾并作,軾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

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軾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

元祐六年,召為翰林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

后以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出知定州,后貶惠州。

紹圣中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

徽宗立,元符三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

尋病逝常州。

謚文忠。

所作詩文清新暢達,作詞豪放,開拓內容,突破綺靡詞風,工書善畫。

有《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包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一、通假字①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而模糊)②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二、古今异义1.空中而多窍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上。

2.自以为得其实古:那事情的真相;今:实际上。

三、一词多义1.鼓①噌吰如钟鼓不绝(鼓,名词)②微风鼓浪(振动,掀起,动词)2.莫①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②故莫能知(没有人,否定性无定代词)3.自①以为得之矣(自己,代词)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从,介词)4.焉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②硿硿焉(相当于“然”,“地”、“的样子”,形容词词尾)③微波入焉(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兼词)④如乐作焉(无义,表陈述语气词,助词)5.余①余韵徐歇(剩余的,形容词)②余尤疑之(我,代词)6.得①得双石于谭上(得到,找到,动词)②固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助动词)7.搏①水石相搏(击,拍,动词)②森然欲搏人(扑向,动词)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乘着船)②大石侧立千尺(侧,在旁边)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里,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①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取名)(三)使动用法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响)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此鹳鹤也③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④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⑤此世所以不传也(二)省略句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而况石乎!②磔磔(于)云霄间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于)绝壁之下(三)宾语前置①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②余是以记之(“是以”即“以是”)(四)定语后置①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五)介词结构后置①得双石于潭上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而大声发于水上六、一词多义而扣而聆之(表顺接)徐而察之(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表并列)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此)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因笑谓迈曰(于是)七、重点词义1、水石相搏(击、拍)2、桴止响腾(传播)3、余尤疑之(更加)4、所在皆是也(这样)5、适临汝(往)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译文】《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翻译注释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翻译注释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翻译注释石钟山记苏轼【原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1.蠡:(lǐ)2.鹘:(hú)3.磔:(zhé)4.吰:(hóng)5.罅:(xià)6.枹:(fú)7.硿:(kōng)8.窾:(kuǎn)9.镗鞳:(táng tà)10噌吰:(cēng hóng)【译文】《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石钟山记文言文翻译

石钟山记文言文翻译

石钟山记文言文翻译《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分享了石钟山记的文言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石钟山记文言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石钟山记赏析

石钟山记赏析

石钟山记赏析石钟山记赏析《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下面是爱汇网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石钟山记赏析,供大家参阅!石钟山记原文赏析宋代: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赏析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

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文言文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作文

文言文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作文

文言文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石钟山记苏轼原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选自《苏东坡全集》。

、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郦元:就是郦道元。

、鼓:振动。

、搏:击,拍。

、洪钟:大钟。

、是说:这个说法。

、磬(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遗踪:旧址,陈迹。

这里指所在地。

、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

函胡,同含糊。

、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

《石钟山记》译文,内容主旨,文学常识

《石钟山记》译文,内容主旨,文学常识

《石钟山记》译文,内容主旨,文学常识石钟山记《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

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

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

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

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

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

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

大石壁在旁边斜立着,高达千尺,活象凶猛的野兽、奇怪的鬼物,阴森森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山上栖息的鹘鸟,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着;还有象老头子在山谷中咳着笑着的声音,有的人说:“这就是鹳鹤。

”我正心中惊恐想要回去。

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的声音象击鼓敲钟一样不停。

船夫非常害怕。

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的深浅,微微的水波进入里面,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

船划回到两山中间,快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来人,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出,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跟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像音乐演奏起来一样。

我因而笑着对迈儿说:“你明白吗?发出噌吰响声的,那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

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能行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的见闻相同,可是说得不够详尽;一般做官读书的人又总不愿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绝壁下面,所以没有谁能了解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口说出用笔写出来。

石钟山记课文精讲

石钟山记课文精讲

石钟山记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石钟山记》的段落划分可以按照其内容和逻辑结构进行,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介绍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和作者对此的疑惑。

作者先引用《水经注》中的记载,说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但随即表示对此存有疑惑,因为郦道元的描述过于简略,不足以让人信服。

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表达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质疑,为后文的实地考察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叙述作者实地考察石钟山的经过和所见所闻。

作者先是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然后描述了在寺庙中访问僧人的情景,以及自己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历。

在实地考察中,作者不仅亲自观察了石钟山的形貌和声音,还听取了当地老人的传说和解释。

通过实地考察,作者逐渐解除了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疑惑,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第三部分(第五段):总结全文,阐述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认为,石钟山的得名并不是因为形似钟鼓,而是因为山石相击发出的声音类似于钟声。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郦道元等前人著作的尊重,认为他们的记载虽然简略,但也有其可信之处。

最后,作者强调了实地考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亲自观察和验证,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石钟山记》的段落划分可以根据其内容和逻辑结构进行,通过对石钟山的实地考察和深入思考,作者逐渐解除了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疑惑,并表达了对前人著作的尊重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

二、文章赏析《石钟山记》是苏轼的一篇著名游记,不仅以其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更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思想魅力。

以下是对《石钟山记》的赏析:一、独特的结构《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作者并没有按照通常的游记模式,先介绍景点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等,然后再描写景点的景色和气氛。

而是采用了“疑——察——结论”的方式,先提出对石钟山得名的疑惑,然后通过实地考察来解开疑惑,最后得出结论。

这种结构方式不仅使文章更具吸引力和可读性,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苏轼的求实精神和独立思考的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 也窾坎镗鳎者,魏庄子 之歌钟也 古之人 不余欺也

• 郦道元 • 士大夫 • • 鱼工水师

• 事不目见耳闻,可乎?
言之不详 不肯以小舟 此世所以不传也 夜泊绝壁之下 虽知而不能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叹郦元之简
通假字
笑李勃之陋
特殊句式
通假字
• ⑴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含糊,重 浊而模糊. • ⑵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扣=叩,敲击. • ⑶ 至莫夜月明:莫=暮,晚上. • ⑷ 汝识之乎:识=志,记住.
特殊句式
• • • • • 宾语前置。 这些句子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 名词(形容词)+否定词+动词+代词 主 语 谓语 宾语 注意:古汉语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宾 语前置
词类活用
• ⑴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 • ⑵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 作状语. • ⑶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 耳,亲耳,名词作状语. • ⑷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动词 的使动用法.

疑(上)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 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视觉) 山上栖鹘,闻人声亦 惊起,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可解笑于 山谷中者,或曰此鹳 鹤也。(听觉)
赴任、送子,见石钟山。 莫夜月明, 独与迈乘小舟, 至绝壁下。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 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疑(下)
• 徐而察之,微波入穴罅,涵淡澎湃。 • 舟回至两山间,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之声,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石钟山以前得名的原因
• 郦道元: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 (人常疑之) • 唐 李勃 :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扣 耳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余尤疑之)


• 郦道元之说 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 能鸣也,而况石乎! • 李勃之说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 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苏轼
石钟山,在现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 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 误的,正确的说法是:“该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 钟名。”现在认为得名的原因是它既有钟“形”,又有钟“声”
以前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作者的做法 本文的中心思想
苏轼,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 眉山人。他与他的 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并称“三苏”。 本文是他由黄 州团练副使调任汝 州团练副使时,顺 便送他的长子苏迈 到饶州德兴县任县 尉,途径湖口,游 览了石钟山,写下 了这篇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