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护理对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感和医学应对方式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作者:孔雪洁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年第11期[摘要]目的:探讨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其心理状态、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但是观察组评分降低幅度明显要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在自我调节、运动依从、遵医用药、控制饮食及定期复诊依从率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冠心病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冠心病,心理状态,自我管理能力[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17-0134-02冠心病是临床中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在中老年群体中有很高的发病率,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在冠心病的发病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疾病主要是因机体长期处在高血压状态所致,冠脉粥样硬化后就容易引起冠心病。
对冠心病患者,在疾病治疗上常需患者长期坚持用药治疗,通过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是因冠心病患者常常会在发病后出现焦虑及抑郁等负性情绪,这常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对冠心病患者还需强化患者的护理干预工作。
本研究中,探讨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有效护理干预的方法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所以患者均经超声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
②患者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且本人也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伤的患者。
②患恶性肿瘤疾病及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摘要】心理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如焦虑和抑郁。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心理护理干预的定义及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
然后分析了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机制,以及具体对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意义。
在实践中,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以提升他们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冠心病、负性情绪、焦虑、抑郁、影响机制、改善、康复。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疾病。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据统计,冠心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的头号杀手,每年造成大量的死亡和残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冠心病患者在面对疾病的折磨和治疗的压力时,常常会产生各种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对于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问题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促进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为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通过对心理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对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为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中的作用,以及在冠心病患者康复过程中的意义,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促进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与治疗效果的关系,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方法将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住院的80例冠心病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与治疗;实验组:在治疗与护理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治疗后随访2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状态-特制焦虑问卷(st-ai)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2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存在差异,实验组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心理状态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结论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心理因素有明显关系,对治疗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针对冠心病患者存在的情绪障碍,早期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避免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不稳定心理,从而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护理干预;治疗效果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3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87-02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冠状动脉供应心脏自身血液,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梗塞的一种心脏病。
在护理工作中,通过对患者及家属传授所患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知识,调动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医疗护理活动,认真分析患者患病后的心理反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保健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住院的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43-80岁,平均年龄(62.10 4.88)岁,行常规护理。
实验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61.90 4.79)岁,行心理护理干预。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分析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分析目的探析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34例。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
结果经不同护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实验组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具有差异(P<0.05)。
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予以护理干预措施,不仅能够控制其焦虑程度与抑郁程度,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对于患者恢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护理干预;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自我管理能力;影响本院于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了68例冠心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给予两组患者分别行常规护理对策与护理干预措施。
鉴于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升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对于改善其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8例,男女比例为39∶29,年龄在51~78岁,平均年龄为(61±2.15)岁。
其中,9例患者的文化程度为小学,42例患者的文化程度为中学,18例患者的文化程度为大学,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医学条例规定确定的冠心病标准。
将6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与年龄、文化程度等相关资料中的比较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给予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策,对照组则在此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护理对策如下。
1.2.1给予所有患者心理护理由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与抑郁症状,因此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显得极其重要。
①护理人员需指定出针对性的护理方案,结合患者的性格特征,帮助其找到排解不良情绪的最佳方式。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分析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分析目的:分析研究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4月~2014年6月本院接诊的12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60)与对照组(n=60),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观察并比较两组焦虑抑郁情况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均明显下降,且与治疗前差异显著,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个方面自我管理能力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被告知本组研究的方法,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予以常规入院宣教和饮食指导,向其讲解冠心病的相关知识,使其充分了解自身病情以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与患者交流沟通,關心患者,增强其康复的信心。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方案,以一对一的方式与患者交流沟通,帮助其清除负性情绪,及时分析患者的心理变化,找出原因并采取措施;鼓励患者家属参加健康教育,于每周三下午15:00~16:30进行冠心病知识讲座,讲解内容包括诱发冠心病的原因、减少发作频率的措施、如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鼓励家属与患者一起学习冠心病的相关知识,讲解后,动员患者及其家属一起参与讨论;培养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根据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程度,分别从饮食、运动、服药、自我调节、复诊5个方面着手:①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姓名及联系电话,仔细调查其病情、个性特征、自我管理现状、生活方式,为其建立健康档案;②开展各种形式的自我管理活动,向患者讲解自我管理的概念、目的、意义,让患者意识到自我管理对控制冠心病中的重要作用。
让患者认识到自我管理的优点和不足,使其充分掌握自我管理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 态及 自我 管理能力 的影 响
高俊 琴
( 山 西 省 孝 义市 人 民 医 院 , 山 西 孝 义
0 3 2 3 0 0 ) 收集2 0 1 3 年0 2
【 摘 要 】 目的 分 析 护 理 干 预 对 冠 心 病 患 者 心 理 状 态 及 自我 管理 能 力 的 影 响 。 方 法
例 ,年龄4 4  ̄7 9 岁 ,平均年龄 ( 5 9 . 2 2 ±2 . 2 2 ) 岁 。 两 组 一 般 资 料对 比无 显 著 差 异 性 ( J P >0 . 0 5 ), 组 间 具 有 可 比性 。
1 . 2 方 法
资料 采 用 S P S S 1 8 . 0 统 计 学软 件 处 理 ,计 量 资 料 取 佥验 , 计 数 资料 取 检 验 ,P <0 . 0 5 为 差 异有 统计 学 意义 。
SDS S AS
组 别 ( ) —菊 —— 磊 — —
— — 磊
知识 讲座 ,利用通 俗 易懂 的语 言进行 讲解冠 心发生 机制 、
减少病情发作技巧、并发症预防措施等。 1 . 2 . 2 用 药 指 导 与 饮 食 干 预 根 据 患 者 具 体 病 情 , 向其 讲 解 药 物 用 法 、 可 能 会 产 生 的 不 良反 应 等 ,监 督 患 者 按 时 按 量服 药 , 以防 止肝 肾损 坏 的
绪 的 宣 泄 渠 道 。 同 时 , 定 期 组 织 患 者 及 其 家 属 进 行 冠 心 病
干预后 ,干预组患者S DS 、S AS 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 组 , 差异 有 统 计 学 意义 ( P<0 . 0 5 ) 。见 表 1 。
表 1 两组 患 者 S DS 、S AS 评 分 比 较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探究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探究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及自我管理能力变化。
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在生活规律、定期复查、遵医服药、戒烟戒酒、运动锻炼、合理饮食方面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治疗依从性,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标签:自我管理能力;心理状态;冠心病;护理干预为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我院对冠心病患者采取了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1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严重听觉障碍,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严重心瓣膜疾病。
男58例,女54例,年龄41~78岁,平均(58.9±6.4)岁,病程2~24年,平均(11.5±3.9)年。
使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包括:登记患者基本信息,观察治疗效果,嘱患者暗示用药,相关注意事项,并发症预防等。
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干预内容:①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针对患者出现的各种不良情绪予以心理疏导,并对患者进行情绪训练,教会患者怎样正确地管理情绪,引导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增强治疗信心。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目的:探讨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63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80例患者实施一般护理,干预组83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干预组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93.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75%(P<0.05);干预组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人数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DS、SAS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冠心病患者施以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不良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减轻患者痛苦,有临床推广价值。
标签:心理护理;一般护理;冠心病;临床效果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使血管腔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从而产生的一种心脏病[1]。
临床上将冠心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稳定性冠心病两种类型。
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身心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2]。
临床上不仅要重视冠心病的治疗,还要重视冠心病患者的护理,笔者所在医院对冠心病患者施以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163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
干预组83例,男43例,女40例;年龄35~64岁,平均(43.5±2.7)岁;病程2~7年,平均(4.1±2.3)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0例,稳定性冠心病53例。
对照组80例,男41例,女39例;年龄34~65岁,平均(43.7±2.9)岁;病程1~7年,平均(4.3±2.5)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28例,稳定性冠心病52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80例患者实施一般护理,如给予患者常规治疗药物,定期复查等。
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心理状况的影响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心理状况的影响分析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方法:选取自2014年3月至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90例冠心病患者,以随机分配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5例冠心病患者。
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而干预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的变化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结果:在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能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冠心患者实施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不仅仅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还能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可以消除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标签:综合护理干预冠心病自我管理能力心理状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
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
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
临床中常常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自2014年3月至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90例冠心病患者,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在56~72岁,其平均年龄为65岁,以随机分配的形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患者均排除严重听觉障碍,严重肝肾功障碍以及严重的心瓣膜疾病。
在临床资料上无任何异议,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与患者常规护理:(1)疼痛的护理:①心绞痛患者疼痛时应立即停止所有活动,卧床休息或嘱患者取半坐卧位,安慰患者,避免不良刺激,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 mg,并给予吸氧,缓解疼痛症状。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一、本文概述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同时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其中,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这些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疾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地干预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心理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管理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心理护理干预是一种通过一系列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改善情绪状态的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负性情绪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及其产生机制。
然后,将详细介绍心理护理干预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心理教育等。
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改善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本文将对心理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管理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问题,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
也希望本文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对心理护理干预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兴趣,共同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在冠心病患者中普遍存在,并可能进一步加剧疾病进程,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探讨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在冠心病患者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众多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水平,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心理干预在心脏病治疗中的重要性,然后探讨了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意义以及具体的方法。
接着深入分析了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并指出了其在减轻负性情绪方面的局限性。
结论部分强调了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心理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护理干预、负性情绪、心脏病治疗、重要性、方法、影响、减轻、局限性、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冠心病是一种罹患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通常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临床表现为胸痛、心慌、气短等症状。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冠心病已成为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压力的增加,冠心病的患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其在减轻患者情绪困扰方面的作用和局限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及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能够进一步完善心理护理干预方案,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实现身心健康的综合治疗目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心理干预在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促进康复中的作用。
具体目的包括:1. 研究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程度及效果;2.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缓解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方面的作用机制;3. 分析心理干预在促进冠心病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4. 探讨心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管理中的局限性,并提出改进和完善措施。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摘要】心理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帮助他们减轻负性情绪并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本文从定义、作用和具体方法入手,详细探讨了心理护理干预降低焦虑水平、减轻抑郁情绪以及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的效果。
研究发现,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
结论部分总结了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是积极的,对于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和恢复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冠心病、负性情绪、焦虑、抑郁、心理适应能力、方法、结论、未来研究。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冠心病是一种以冠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为基础的心脏疾病,是造成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冠心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各种负性情绪,比如焦虑、抑郁等。
这些负性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病情,影响治疗效果。
如何有效地干预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成为了当前心理护理领域的研究重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深入研究心理护理干预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优化心理护理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有望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恢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具体包括降低焦虑水平、减轻抑郁情绪以及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心理护理干预的作用机制,为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促进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复发率,进而促进全面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
1.3 意义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范围内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摘要】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患者除了生理上的治疗外,心理护理干预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首先介绍了心理护理干预的定义,然后分析了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现状,并探讨了心理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
还分析了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机制,并讨论了在临床实践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强调了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总结了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重要影响,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心理健康、影响机制、临床实践、挑战、改善、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关于心理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机制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入探讨。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
通过系统综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全面解析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中的重要性,并对未来开展相关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了解其在提高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机制。
通过深入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探讨其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而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通过总结心理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中的重要性,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需求,以促进这一领域的深入发展和应用。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为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2. 正文2.1 心理护理干预的定义心理护理干预是指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心理支持、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等手段,以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其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
心理护理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干预价值评述
心理护理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干预价值评述【摘要】本文探讨了心理护理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干预价值。
首先介绍了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然后从心理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重要性以及负性情绪对患者的影响两方面展开。
接着详细介绍了心理护理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干预措施和干预效果,并探讨了心理护理在促进冠心病康复中的作用。
最后总结了心理护理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干预价值,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并得出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心理护理在冠心病治疗中的重要性,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心理健康。
【关键词】心理护理、冠心病、负性情绪、干预、评价、康复、研究、作用、价值、未来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所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冠心病患者在疾病发生后往往伴随着情绪问题,包括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
这些负性情绪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疾病的恶化,增加患者的心脏事件风险。
目前对心理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干预效果和作用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有学者认为心理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具有一定的干预效果,而另一些学者则持怀疑态度。
有必要对心理护理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干预价值进行评述和探讨,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和未来研究方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心理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对负性情绪的干预效果及其对患者康复的影响,从而为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指导。
通过深入分析心理护理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干预价值,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探讨心理护理在冠心病患者康复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本研究的探讨,可以为未来开展更多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心理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的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心理支持和帮助,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1.3 研究意义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中存在大量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这些负性情绪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引言心脏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常见疾病,而冠心病则是心脏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
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和家庭带来重大的健康和心理负担。
在治疗冠心病患者的过程中,重视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并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
一、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特点冠心病患者通常伴随有一些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惧等。
这些负性情绪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疾病的发展进程,影响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这些情绪会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如何有效干预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成为了诸多心理护理专家关注的焦点。
1. 缓解焦虑情绪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帮助冠心病患者缓解焦虑情绪。
针对冠心病患者长期处于心脏病风险下的心理压力,心理护理专家可以通过心理疏导、认知重构、放松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理解疾病,调整情绪,缓解焦虑。
研究表明,长期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的冠心病患者,焦虑情绪得到明显缓解,心理状态得到显著改善。
心理护理干预同样可以帮助冠心病患者缓解抑郁情绪。
冠心病患者通常伴随有抑郁情绪,这不仅会加重患者的身体症状,还会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配合度,甚至影响康复进程。
而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心理护理专家可以通过情感支持、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冠心病患者转变消极情绪,减轻抑郁情绪。
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减轻冠心病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其抗病能力和生活质量。
3. 促进康复信心三、心理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心理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治疗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缓解与疾病相关的负性情绪,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治疗效果。
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树立起积极的康复心态,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疾病,配合医生的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配合度。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与心理治疗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与心理治疗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心理干预与心理治疗在冠心病患者的康复和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预与心理治疗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方法和策略。
一、冠心病患者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冠心病患者通常会经历生活质量下降、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加重患者的身体症状,还会影响到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
因此,心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的综合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增强对疾病的认知。
这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并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减少发病风险。
同时,心理干预还可以帮助患者应对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二、心理干预的方法和策略1. 信息教育与沟通通过提供相关的冠心病知识,医护人员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并解答其相关问题。
此外,医护人员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提供情感支持。
2. 健康教育和行为改变心理干预应包括健康教育,向患者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议,如戒烟、控制饮食、适量锻炼等。
帮助患者制定目标,逐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3. 心理疏导针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疏导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干预方法。
通过倾听和理解,医护人员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建议。
4. 心理治疗对于一些情绪问题较为严重的患者,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解释性治疗等都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三、心理治疗在冠心病管理中的作用心理治疗在冠心病的管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心理治疗,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应对自己的情绪问题。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增强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自我效能感。
此外,心理治疗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减轻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与专业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的合作,冠心病患者可以逐步建立起积极的心理调适策略,保持心理平衡,更好地应对疾病的挑战。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目的讨论分析通过心理护理的干预对患有冠心病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治疗的患有冠心病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通过心理护理的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不良情绪所起到作用和效果。
结果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在接受普通治疗的时候也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其达到的效果要明显好得多,治疗的时间大大减少,并且产生不良情绪的患者出现递减的趋势。
结论心理干预治疗对冠心病患者有积极的影响,效果表现非常明显,有助于消除或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值得推广实施。
标签:心理护理干预;冠心病;不良情绪在住院患者中带有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患者最常见的表现是胸闷、心慌、气短、胸痛,大口呼吸气后可以减轻症状,经常出现乏力、没有食欲、动作迟钝、心情悲观等[1]。
通过心电图等技术检查不能发现其明显的异常,又或是能看见的症状不能做出解释。
即使患者服用多种可以治疗冠心病的药物但其效果都不明显,患者会一直不断的找寻医药。
在临床上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大都是依靠抗凝、扩冠、调脂等药物进行治疗,但是极大的忽视了心理干预治疗,特别是那些患有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冠心病患者。
现在,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这个新鲜的角度去阐述,并且提出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并且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患者要从疾病和精神障碍两个方面进行干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两个角度。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治疗的患有冠心病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经诊断符合冠心病的指标;②年龄≥30岁;③能配合完成心理测验和治疗。
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病史;②有严重智能障碍及认知功能障碍。
所有入组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
其中男91例,女49例;年龄31~89岁,平均年龄(61.38±7.46)岁。
病程1~30年,平均病程(7.32±4.25)年。
疾病类型:稳定型心绞痛39例,不稳定心绞痛22例,心肌梗死30例,缺血性心肌病49例。
心理护理干预对治疗冠心病患者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对治疗冠心病患者的影响摘要:探讨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提供护理指导,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护理;行为干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简称冠心病,是一种身心疾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而且需要做好身心护理。
因此,我们把心理护理干预引入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中,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对控制病情发展和预后转归结局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1.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工作压力是越来越大,而且老龄人口逐渐增多,导致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对生命和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冠心病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最常见的表现为焦虑这种负性情绪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
因此,冠心病的治疗原则除了内科躯体治疗外,还需要消除心理症状,维持其心理的稳态。
1.1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忧郁消极型:患者多表现为愁眉不展、沉默少语、精神萎靡,呈虚弱无力状态,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产生绝望心理;焦虑紧张型:此型较普遍,患者往往对自己身体的状况作出过于严重的估计,在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时,这种恐惧心理反应非常突出,患者表现为迫切要求治疗,多方咨询,多处求医,唯恐出现心脏骤停,希望用好药和进口药,以期尽早根治;拮抗懒散型:这类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满不在乎,或认为年纪大了,有点小病是正常现象,甚至认为是医护人员小题大做,尤其在没有症状出现之前或病情略有好转之后,自动放弃治疗;乐观合作型:此型患者往往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或文化层次,对病情能客观对待,能自我调节心理平衡与医护人员配合。
1.2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采用的护理方法护士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是良好的语言、诚恳的态度。
如果和冠心病患者一见面就给患者留下美好印象,有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
这样就会在患者面前有影响力,可以去改变患者不正确的感受、认识,解除其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从面调动患者治病的主观能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干预护理对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感和医学应对方式的影响王淑静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内科[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护理对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感和医学应对方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共150例,将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75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同时给予积极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和医学应对方式方面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和医学应对方式均发生变化,观察组干预后“面对”评分为16.35±2.51,“畏惧”评分为0.02±2.51,“逃避”评分为0.56±2.12;对照组“面对”评分为14.17±2.0,“畏惧”评分为2.56±3.00,“逃避”评分为2.63±3.25,观察组的指标变化评分结果要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为了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和医学应对方式等方面的水平,可以在患者接受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积极地、科学地心理护理干预,以提高改善患者预后质量。
[关键词] 心理护理干预;冠心病;自我效能感;医学应对方式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self-efficacy and coping styles of medicine[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self-efficacy and coping styles of medicine. Selection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4 in our hospital, a total of 150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ith randomized metho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75 case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patients with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 giv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to observe and compar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elf-efficacy levels and changes in the medical coping style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atients' self-efficacy and medical coping styles are changing,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he intervention score was 16.35 ± 2.51 "face", "fear" score was 0.02 ±2.51, "escape" score was 0.56 ± 2.12; Control group score was 14.17 ± 2.0 "face", "fear" score was 2.56 ± 3.00, "escape" score was 2.63 ± 3.25, index change rating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between groups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elf-efficacy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and medical coping style and so on, can be in patients receiving treatment at the same time, give the patients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actively and scientificall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mproving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Key words]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Self-efficacy; Medical coping styles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心理干预护理对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感和医学应对方式的影响,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共1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15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心律失常、呼吸急促以及头晕头花等问题。
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
观察组7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龄为55-76岁,平均年龄为(62.5±4.5)岁,病程为1-10年,平均病程为(6.5±1.0)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患者35例,患者年龄为50-75岁,平均年龄为(61.6±5.5)岁,病程为1-12年,平均病程为(8.0±2.5)年。
本次研究选取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一般临床表现上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心理护理干预,即患者入院之后,帮助熟悉医院环境,并且告知一些舒缓心情的小方法,让患者保持舒适的心情;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实施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①增强患者自信心,首先,在要为患者提供一些成功案例的介绍和讲解,让患者能通过成功的经验和案例,来提高自身对抗病魔的信心;②关心和关爱患者,护理人员要用言语劝说患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如利用情绪唤醒法[1],根据患者可能感兴趣的事物,来帮助缓解患者疾病的关注度,能更加愉快、轻松的面对疾病;③加强行为意识的诱导,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心理指导,及时倾听患者的心声,解决患者心中存在的紧张和焦虑等问题,使其能主动应对突发情况。
1.3观察指标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后,采用医学应对问卷(MCMQ)中文本,该量表分为2-各项目,1-4个等级,得分越高说明越倾向使用这种方式,分为面对、畏惧以及逃避三种应对方式。
自我效能感应采用美国的PCS评分量表,观察患者指标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²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一般资料对比结果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综合对比分析组别N 男/女年龄(岁) 病程(年)观察组35 45/30 62.5±4.5 6.5±1.0 对照组35 40/35 61.6±5.5 8.0±2.5 t - - 0.19 0.20X2- 0.20 - -P - >0.05 >0.05 >0.05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各指标评分结果综合比较情况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和医学应对方式均发生变化,观察组干预后“面对”评分为16.35±2.51,“畏惧”评分为0.02±2.51,“逃避”评分为0.56±2.12;对照组“面对”评分为14.17±2.0,“畏惧”评分为2.56±3.00,“逃避”评分为2.63±3.25,观察组的指标变化评分结果要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各指标评分结果综合比较情况(标准差±平均值)组别面对畏惧逃避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n=75)13.25±4.8914.17±2.015.97±5.62.56±3.0018.98±2.652.63±3.25观察组(n=75) 13.54±5.0016.35±2.5115.05±5.60.02±2.5118.95±3.010.56±2.12t值0.264 4.516 0.564 4.354 0.641 5.210P值>0.05 <0.05 >0.05 <0.05 >0.05 <0.053 讨论冠心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2],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的脂质代谢出现紊乱现象,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形成一些白色板块,患者可能还伴有血流受阻、心脏缺血以及心绞痛等症状[3-4]。
疾病的治疗关键是患者的自我控制和调节,患者的心态是治疗疾病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心理干预是一种新的护理模式。
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转变,新型的护理模式更适应现在患者的需求[5]。
其主要是通过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不断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有效的护理,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积极的交流,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并给与及时的沟通及教育,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促使患者尽早的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