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黔北地域美术的保护与研究
关于黔北地域美术的保护与研究
黔
度 远远不够 。实际上 ,该地 区汉族 与少数 民族 杂居 ,少数 民族 习 惯 与中原文化互相补 充影响 ,具有一定 的地域特色和研究价 值。
一
、
地 域 范 围
今 黔北地域的历史归 属 ,屡经变迁 , 有 时并无明确的边 界 , 但其 大体轮廓 ,相关史 志亦有清楚 的记 载。 春 秋时期 ,分别 为鳖 国 ( 今 中部 7区 、县 )、鲳 闰 ( 今 西部 习水 县周 围 )、蜀国东南境 ( 今 两部两市 )、巴国南境 ( 今东北
三县 ) 及爿 羊 舸 国北境 ( 今东南角一县 )。战国时为大夜郎 国之组 成部分 u 。 秦统一后 ,推行郡县制 ,今黔北 大部地 区隶属 巴郡 。汉代先 后归 属犍为郡 、爿 羊 舸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 ,名称变动频繁 。隋代 分属胖 舸郡 ( 今 中部 ) 、 巴东郡 ( 今东北部 ) 、 泸川郡 ( 今西 部 ) 、 明阳郡 ( 今 东部 ) 。 唐代分属 黔州 、思州 、费州 、夷州 、 播 州 、溱州 、南州 、群 州 、泸州。其 中之播州相 当于今 中部两 区三 县之范围 。唐代宗大 历六年 ( 公元 7 7 1 年 ),罗荣率师入播州平乱 ,受封世袭其地 , 为土 官统治之开始 。 传 至五世 , 为南诏所逐 。 唐僖 宗乾符三年 ( 公 元8 7 6 年 ),杨端带兵入播 逐南诏 ,遂世有其地 , 并 不断 向四周
实现 。 其次 ,统一命名规范具 备 良好的实践基础 ,具有可行性 。
在不违 反基 本原则的前提下 ,确 定统一命 名规范的具体 内容 。 第 四,关 于统一规范制定者 的资格 资质 或代表性问题 。在制 定方式 的 “ 混合模式 ”下 ,上级主管机关要进行 充分调研 ,广泛 听取 民意以便凝聚共识 。为了增强行业协会 的代表性 ,对 内要防 止大企业 垄断话语权 ,对外要体 现会员代表资格的广泛性 。 第五 ,统 一命 名规范 的定位是行业 自治规范 ,无需上升到法 律法规 的高度 。迫 于立法 资源有限和修改成本 高昂 ,行业规范就 显示 出它灵 活 、低成本 、高效能的优点 ,从 而既能把企业的积极 性调动起来 ,又能让 国家保持必要 的监管。 第六 ,按 产品属性分类命名 。电子产 品类 别极其丰富 ,而且 经过长 期实践 已经形成 了各类别相对 比较 固定 的命 名风格 ,不可 能强迫全行 业采用 “ 清一 色”的命名风格 ,未来统 一命名规范要
黔北历史与文化课堂总结与反思
黔北历史与文化课堂总结与反思在黔北历史与文化课堂中,我学到了许多有关黔北地区丰富多样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以下是我的总结与反思:
总结:
1.黔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通过课堂学习,我了解到黔北地区早在古代就有人类居住,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2.黔北地区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包括黔东南土司文化、苗族文化、多民族融合等特点。
3.课堂上介绍了黔北地区的重要历史事件,如黔北地区的开发与建设、苗族起义等,使我对该地区的演变过程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4.黔北地区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如苗绣、苗族防护楼等,展现了当地的生活方式和审美理念。
反思:
1.在学习中,我发现还有许多地方的历史与文化有待深入了解和研究。
虽然课堂提供了一些基础知识,但我需要进一步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学习。
2.在学习过程中,我可能没有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深入讨论和思考,下次我会更加主动参与,提出问题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3.课堂上的内容较为广泛,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我需要更有计划地安排时间,并加强自主学习,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4.作为学习者,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现代社会的变化,深入了解黔北地区历史与文化的现状,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
响。
黔北历史与文化课堂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知识,让我对黔北地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反思,我意识到我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地方。
我将继续努力,加强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贵州民族民间美术陈惠君内容提要: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起点之一,民间美术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的最普遍的表现形态,体现出中国文化本原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华民族美术生存发展的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对中国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艺术有着无法估量的重要意义。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保护和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就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作一个初浅的分析。
期望能使社会各界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有共同的认识。
主题词:民族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一、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基本情况贵州民间蜡染,蜡染古称“蜡缬”没“缬”的意思是有花纹的织物,它与“绞缬”(扎染)、“夹缬”(蓝印花布)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防染工艺。
蜡染的起源一般都认定在汉代甚至更早。
后来《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
”可见蜡染已由灌蜡刻板印布发展到直接用蜡在布上描绘了,这与流传至今的蜡染工艺基本一样。
1987年,在贵州平坝宋代“洞棺葬”中发现蜡染、刺绣和织锦等随葬物品,其中还发现有铜蜡刀和引人注目的鹭鸟纹彩色蜡染百褶裙,这些都证明了蜡染的悠久历史。
贵州苗族刺绣,贵州是苗族人口最为集中的省份,全省苗族总人数在370万左右,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苗族的刺绣、挑花、织锦是伴随着服装的产生而形成的装饰艺术,与整套服装结构有机结合,经过长期的承袭发展,形成了瑰丽多姿、精彩纷呈的服饰艺术。
苗族刺绣具有符号化的部落徽记属性,其传承具有鲜明的集团性和稳定的历史继承性,各支系的图案纹样都有固定的母题和表述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发展中逐渐形成传统,并世代相传。
苗族刺绣所表现的内容,题材广泛,承载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神话、故事、英雄、征战无所不包,它记录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内容,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贵州苗族银饰,银饰时苗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饰品。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产学研融合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教学心得ART EDUCATION RESEARCH贵州民族民间美术资源 产学研融合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刘恩芹李西臣摘要:贵州丰富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是贵州不可估量的文化和精神财富,产业、教育和科研部门在对其开发、利用、保护、传承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产学研融合发展使贵州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的文化传承更加完善。
尽管目前产学研融合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引导积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活跃产学研的交流平台,可以使这种融合发展模式不断深化、拓展,从而推动贵州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贵州民族民间美术产学研融合问题对策众所周知,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省份之一,这里 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如蜡染、刺绣、剪纸、银饰、面具、农民画等,它们作为“多彩贵州”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多元 文化的舞台上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近年来,贵州民族民间美术 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和城市 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民族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原先在手工慢节奏的自然生活方式中得以生存和 延续的民族民间美术,在日益快速运转的现代生活中面临生存 困境,并呈现出濒临消失和不断被边缘化的现状。
这引起了社 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不断思考,并对其开发利用、保护传承和可 持续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在产业、教育、科研各领域 的尝试和努力中,实体产业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带动本 土经济的发展,学校教育在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中实现对自身文 化身份的认同和尊重,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为创意文化产业的 发展和审美教育提供有力的理论保障和技术支持。
在产学研融 合中,探寻对贵州民族民间美术资源更有效的开发、利用、传承、发展模式,可以使其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_、贵州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产学研发展的现状随着社会各界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 从产业、教育、科研等领域展开了对贵州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保 护、传承、开发、利用的探索和实践,在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新形势下贵州民间美术的保护与发展
相对完好的文化 生态环境
总体而言 , 贵州民间美术虽然 同样经历着工
突的关系。当然 , 这种状况将随着社会 经济的发 展逐渐消失 , 发展越快消失就 越快 , 只是 时间 这
问题 。
业化进程 , 商品经济的冲击和震荡, 传统文化 的动 摇和涣散所引发的危机。但 由于地理位置及文化 环境的边缘化 , 造成偏远封闭 , 经济发展滞后的客
1 6
维普资讯
U V R IY NIE ST
祖先 和后 人 。
用 的机会 和条件 , 市场 结合 , 别是作 为 文化 产 与 特
在继承 的基础上发展
关 于 民间美术 的发 展可 以有不 同的理解 :
品与旅游业的结合 , 民间美术能够存 活并有所 是
传统文化与任何一种事物一样 , 是经过漫长 而悠久的历史形成和发展 的, 而现代工业社会的 发展往往 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科技可以 日 新 月异 , 不断否定前人 的东西 , 不断创新 ; 而文化发 展到一定程度总要 回头 , 拾起过去丢弃 的东西重 新赋予意义, 重新加 以审视 。只有物质与 文化相 互平衡 , 两翼齐飞, 才能保持社会全面和健康的发 展。贵州民间工艺 的生存 环境 已面临诸 多问题 , 目前 相对稳 定 的状况 只是 历史发 展 过程 中 的一个 片断 , 一个转瞬即逝的阶段性现象 , 随着经济社会
稳延续 的阶段 , 的工艺 品种还有所发展。 同时人类可 以通过 自身行为延 缓和推迟文 化衰 变的进程 , 有 创建 一
个众多优秀 文化共 生共 荣, 和谐发展 的现代社会。 关键词 : 民问美术 ; 稳定 延续 ; 融入现代 ; 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 : 2 文献标 识码 : j6 o A 文章编号 :6 1 4 4 20 )2一 o6— 4 17 — 4 x(0 6 0 o 1 0
贵州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
贵州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居住的省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了具有贵州地方特色的各种民间艺术。
例如,蜡染、银饰、刺绣、挑花、木雕、剪纸、漆作等优秀的民间美术艺术,世代相传,成为贵州特有的民间美术资源。
1.1 朴实、稚拙的特点贵州民间工艺的最大特点就是质朴,由于地理特点和环境的限制,贵州民间创作的工艺品大多受到材质和制作工艺的限制而显得很粗糙,甚至感觉稚拙。
然而,粗糙的外表中却透着质朴的贵州人民的特点。
1.2 充满想象和夸张贵州是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民间艺人的想象中,糅杂成具有独特魅力的工艺品。
例如,刺绣、挑花、剪纸等艺术,他们可以把石榴、鱼儿、桃花等各种物品放在同一个空间中,还能叫出很美的名字,或者讲出一个动人的故事。
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其表现手法也极其夸张。
1.3 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各民族相互渗透又保持独立的艺术手法,在贵州民间工艺中显得尤为突出,就算是相同的民族由于所生活的区域不一样,也略有区别。
例如,苗族的刺绣,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特点。
正因为如此,贵州民间工艺才堪称中国民间工艺艺术的瑰宝。
但是,随着社会的开展,诸如刺绣、挑花、剪纸等工艺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因此,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培养孩子们喜欢民间工艺的兴趣便成为当下比拟重要的任务。
美术作为一种人文艺术,它的开展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和区域性文化的影响。
在强调美术艺术的民族性和社会性的同时,中学美术教育中应该渗透民间工艺美术,利用贵州民间艺术的资源,对学生进展创造性的培养。
2.1 传承民间艺术社会的开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开展,贵州这个西部大省也同样承受着社会的日新月异的变迁。
现在的农村,大多数的年轻人都不愿待在家里,而是到大城市去实现梦想。
所以,对于民间的各种工艺作品,已经很少有人再研究。
年轻人不愿意学,认为那个花时间学也没有用。
美术遗存的保护与传承说课稿
美术遗存的保护与传承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美术遗存的保护与传承》是高中美术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它不仅涉及到美术学科本身,还与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有着紧密联系。
本课内容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认识美术遗存的价值,提高他们在美术鉴赏、保护与传承方面的素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此外,本课的地位也十分显著,它是连接古今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主要内容本课主要内容包括:美术遗存的定义、分类及其价值;我国美术遗存保护的政策法规及实践;美术遗存传承的途径与方法;以及如何正确鉴赏美术遗存,提高保护意识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美术遗存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美术遗存的概念、分类和价值,掌握我国美术遗存保护的政策法规。
2. 学会正确鉴赏美术遗存,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3. 掌握美术遗存传承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增强学生对美术遗存保护与传承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文化观。
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他们关爱自然、珍惜资源。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美术遗存的概念、分类和价值。
2. 我国美术遗存保护的政策法规及实践。
3. 美术遗存传承的途径与方法。
(二)难点1. 正确鉴赏美术遗存,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保护与传承美术遗存方面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文化产业化视域下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文化产业化视域下贵州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文化产业化视域下贵州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各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特别是民族民间美术资源异常丰富,包括蜡染、刺绣、银饰、剪纸、面具、农民画等,它们特色鲜明,文化价值突出。
由于贵州高原山地的地理特征,使得这里较好地保存着原始纯朴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生态鲜明的风俗礼制,人们可以深化地体验到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与自由率真的民族生活。
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化是当代经济社会开展的重要组成局部,文化与经济相联姻,利用文化资源获得经济开展,对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心,进步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经济社会开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文化特质与产业开发〔一〕朴实的自然观:人们追寻的精神家园我们的先民在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中产生了各种形态的艺术,当人类在敲打第一块石器的时候,艺术便产生了,将人的智慧凝结在自然里头;在对火与土的认识中,创造了陶器艺术,将人的愿望标记在自然上面;在对自然万物性能的掌握中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工艺品。
这种朴实的自然观一直延续在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创作中。
贵州少数民族美术中的蜡染,从棉花、苎麻的种植到织布、染制,形成蓝底白花的审美,在天然材质性能的掌握中融入了蓝天白云等自然物象美感的提炼。
从养蚕抽丝到织锦绣花,创造出斑斓绚丽的饰品,以纯手工的技艺守护着自然的博施。
在贵州民族民间蜡染、刺绣等工艺品中,人们邂逅了那久违而单纯的精神家园,在那份朴实的坚守和世代传递中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意义和精神的纯粹。
〔二〕鲜明的民族性格:多彩贵州的人文之本从贵州民族民间美术中,我们可以看到鲜明的民族性格,这恰恰是多彩贵州的人文之本。
在刺绣的色彩中投射出各少数民族的热情,在农民画中融注了民间艺人对生活的爱和对乡土的情,以及自足自乐的民族性格,在蜡染中凝结着一份深邃的安宁和单纯的祥和。
民间美术资源开发与保护
民间美术资源开发与保护本文通过对民间美术资源开发与保护进行探索和研究,旨在提出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策略,促进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民间美术资源的定义和特点民间美术是指在我国传统农村社会中,由民间艺人利用自然材料和手工艺制作出来的具有独特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
其特点包括:①世代相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②艺术形态多样,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绘画、雕刻、剪纸等;③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独特的民间美术形式;④其艺术表现手法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加强民间美术资源的调查与研究通过加强对民间美术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可以对其相关信息进行系统梳理,帮助理解和把握其艺术形式、创作理念等方面的特点。
同时可以从社会历史、民俗学等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二)加强民间艺术家的培养与传承开展培训班、工作坊等形式的培训活动,培养和储备一批具有民间美术技能和创作能力的师傅,加强对传统工艺的传承。
鼓励和支持民间艺术家参与公共艺术活动,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和创作能力,推动他们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力量。
(三)建立民间美术资源的保护体系通过立法和政策制定,建立健全的民间美术资源保护机制,加强对相关作品的收集、保存和修复工作,确保其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在旅游景区、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建立展览和展示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了解民间美术的魅力。
三、民间美术资源的利用与推广(一)开展民间美术展览与交流活动组织举办民间美术展览,向公众展示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扩大其影响力。
增加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融合与创新。
(二)挖掘民间美术在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潜力利用民间美术作品和技艺打造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等产品,提升其商业价值。
同时鼓励和支持民间美术创作者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创作和销售,拓宽销售渠道。
(三)加强教育与传媒的宣传力度在学校教育中加大对民间美术的宣传与教育,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浅谈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及保护措施
浅谈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境及保护措施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通过一代代艺术家传承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美术技艺、表演形式等。
这些传统美术文化在现代社会遭遇了一系列的困境,如传承断代、技艺流失、经济困难等问题。
为了保护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要增强保护意识。
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社会价值。
政府、学界、社会各界应加强宣传,增强广大民众对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只有每个人都认识到其重要性,才能形成社会共识,共同保护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加强传承培训。
传统美术技艺的传承需要艺术家内外在的相互努力。
传统技艺的传承培训要有系统的规划和长期的计划。
例如建立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院和培训基地,吸引年轻人参与传统艺术的学习和传承。
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通过参加各种展览、比赛等活动展示传统美术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传承。
要加强经济支持。
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支持力度,例如设立专门的基金用于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给予艺术家一定的补助,提高他们从事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创作能力。
第四,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部分,应该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通过与他国的交流,学习借鉴他们保护和传承传统美术的经验和方法,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传统美术。
要加强法律保护。
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依法进行。
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传统美术的权益。
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好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到传承与发展。
“入乡随俗”——地方性高校美术创作教学研究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部分城市无论是建筑还是生活方式都逐渐趋于相似。
于是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人和物在当下变得尤为珍贵。
互联网带来了生活上的巨大改变,多媒体给美术创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打开了美术创作者的思路与眼界,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又如双刃剑,便捷的图片来源也导致部分从事美术创作的工作者陷入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创作状态,部分美术作品缺少了来自群众的生活气息。
地方性高校的美术创作教学同样会受到类似的困扰,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作、了解创作的意义是高校美术教育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虽然现在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缓慢,但在黔西北人们能看到迥异于他地的独特自然、人文风貌,这为该地高校美术创作教学和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创作资源。
一、质朴纯洁的黔西北,美术创作素材的来源黔西北地区是指包括毕节市在内除金沙县和织金县以外的其他地区,以及六盘水市钟山区在毕节市境内的飞地大湾镇。
以毕节地区为中心点向外,我们可以看到西南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乌蒙山和大类山是黔西北地区主要的两座山脉,其高海拔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独特的自然景观。
如花海般的大方百里杜鹃每年三月底如期而开,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让人流连忘返,更有威宁草海、大方的九洞天等向世人展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辽阔的地域、以山脉为主的自然环境养育了民风朴实的多个民族。
汉族、彝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数十个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黔西北地区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不同的民族习俗与民族文化。
以苗族为例,黔西北地区的苗族随着自然环境变化和婚嫁等因素又形成了许多其他分支等。
上百年的迁徙史与民族间的融合使这个民族拥有美丽的服饰、独特的语言、古老的音乐等与其他民族存在差异的民俗。
就服饰而言,单看头饰就因不同的苗族分支而有各自的特点;至于衣饰,则更是千变万化,毋宁说被称为“绣在衣服上的历史”的服饰纹样,单看那漂亮的百褶裙就让人难以忘怀,而蜡染技艺又让人叹为观止。
谈一谈你对保护美术遗址的想法
谈一谈你对保护美术遗址的想法
目前的民间美术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两种趋势:一种是要求遗产按照传统的文化模式延续,强调遗产的不变性,保持其“原生态”的特点;另外一种是要求遗产按照消费社会的文化模式延续,强调遗产的可变性。
两者的核心问题在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的认知不同。
事实上,“活态性”是民间美术的灵魂,对民间美术进行“活态性”保护,最终要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主要目的。
保护传承文化遗存对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
意义。
1.立法保护。
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保护文化遗存;
2.建立相关措施确保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3.建立专业队伍,实施文化遗存的保养维护,责任到位;
4.国家调拨专项资金支持文化遗存的保护;
5.开展全民教育,提高全民保护文物意识。
基于工艺美术地域特性的保护研究和传承之路
基于工艺美术地域特性的保护研究和传承之路工艺美术作为具有较高民族性、多元性、地域性和艺术性的民间艺术瑰宝,其以地方文化传统为培植土壤,承载着各地区传统历史记忆、民俗文化精神。
在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外来文化不断涌入的当下,工艺美术唯有牢牢把握其地域特性,坚持本源、不断创新才能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多元市场文化,并逐步发扬自身的独特性,为我国树立传统工艺的文化品牌形象。
标签:工艺美术;文化传承;文化创意;地域性一、引言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广大地域、多元民族文化和五千年历史积淀的民族,不同地域依据其自然风貌、生活习俗、文化精神传统特色的差异性而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
工艺美术作为民间艺术文化中的一个类别,其指代的是具有悠久流传历史、有完整的、精湛的工艺技术流程,使用天然材料手工制作,具备独具风采的民族风格或地域特色的手工艺及其制品。
作为一项民俗文化,其以各类工艺、制品用途、表现体裁反映出了各地域、民族的生产、生活风貌,是我国最具备广大民众基础、与社会生活最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之一。
从浙江的东阳木雕、杭州雅扇、漆器,到江苏的苏绣、云锦、泥塑、紫砂,到四川的扎染、蜀锦、绵竹年画,再到北京的牙雕、掐丝珐琅等,随着我国近年来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发掘和“文化自信”建设的号召,各类工艺美术以工艺产品、民俗博物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形式得到了深入的发掘和创新。
在当代人文化消费追求不断提升、世界文化不断输入的当下,这些传统工艺美术项目更要保护好其地域差异带来的“特色”,并结合时代背景创新发展,基于自身的民族性和实用性,以更完善的研究和制作产业体系思考未来的发展之路。
二、工艺美术传统的民俗性和地域性特征及研究价值:1.工艺美术的民俗性和地域性是其文化价值的核心:传统工艺美术是由群众劳动生活孕育的,在中国广阔的疆土上,不同地区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差异性的文化内涵,这也就使得工艺美术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性,而对于地域文化特性、群众生活风貌的反映也是工艺美术艺术生命发展的根源所在。
黔北苗族刺绣图案的创新及应用研究
黔北苗族刺绣图案的创新及应用研究
尚会芳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博览》
【年(卷),期】2024()2
【摘要】黔北苗族刺绣图案是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对黔北苗族刺绣图案创新的研究和分析,探讨其在现在设计创作中的应用。
黔北苗族刺绣图案的创新与应用,不仅丰富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尚会芳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黔北文化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35.1
【相关文献】
1.黔东南苗族刺绣图案在针织服装中的设计创新研究
2.苗族刺绣艺术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3.苗族传统图案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4.苗族刺绣图案在丝巾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5.苗族刺绣中传统图案的应用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黔北苗族刺绣图案的艺术语言分析
黔北苗族刺绣图案的艺术语言分析作者:尚会芳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02期摘要:黔北苗族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中的瑰宝之一,其以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闻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文章旨在对黔北苗族刺绣图案进行艺术语言分析,探讨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黔北苗族刺绣图案在设计中的应用和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黔北苗绣;图案;艺术语言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02.038黔北位于贵州省北部,即现在的遵义地区,这里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
遵义的苗族除了讲汉话的务川、道真苗族外,基本属于西部方言苗族,尤其是桐梓马鬃苗族乡、仁怀后山苗族布依族乡、播州洪关苗族乡保留了较为深厚的西部方言苗族历史文化。
遵义境内的西部方言苗族区别于讲东部方言的苗族和讲中部方言的苗族,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苗族刺绣文化。
虽然黔北地区的苗族人数不多,但仍顽强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化、服饰和习俗,跟其他地区的苗族服饰和语言有明显的区别。
黔北西部方言区因服饰的细微区别,又被分为白饰苗族、红饰苗族、蓝饰苗族。
本文从黔北西部方言支系出发,介绍黔北苗族刺绣情况。
1 黔北苗族刺绣图案及寓意黔北苗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图案风格特征,体现在他们的苗族服饰图案上,他们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和长期的刺绣经验,将自己的审美意向体现在绣品中。
黔北苗族刺绣大多体现在服饰上,常见的有服饰、裙子、帽子、围腰、飘带、绑腿等。
他们的刺绣图案变化多样,纵观黔北苗族刺绣图案,在造型创意和表现手法上多采用抽象、几何的表现手法。
黔北苗族刺绣图案主要是抽象的动物和植物组合成的几何纹样。
1.1 动物图案动物图案在苗族刺绣图案中应用得比较多,也是必不可少的图案。
在黔东南地区、黔南地区、黔西地区,动物图案有蝴蝶、鸽子、龙、凤、虎、螃蟹、鱼、蜘蛛、蝙蝠等,既有单独的具象的动物图案、也有几种动物组合起来的图案纹样。
黔北民居装饰艺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黔北民居装饰艺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黔北地区是典型的民族地区,居住着苗、侗、瑶、土家等多个少数民族,这里的民居装饰艺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部分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正在逐渐消失。
因此,对黔北地区民居装饰艺术进行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黔北地区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特点及演变历程,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出贡献。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取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黔北地区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的实地调研和资料搜集,探索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及特点。
四、研究内容与思路
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黔北地区传统民居的地理、历史等基础知识介绍;
2.黔北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材料、布局等方面的介绍;
3.黔北地区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特点:包括纹样、色彩、材料、图案、手工技艺等方面;
4.黔北地区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的演变历程:包括受到外界文化影响的改变、各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等方面;
5.黔北地区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包括多种保护方式的介绍。
五、研究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黔北地区民居装饰艺术的独特之处和丰富内涵,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同时,本研究对于加强地方文化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等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黔北地域美术的保护与研究
>摘要:
黔北,今所指为贵州省遵义市所辖二区二市十县范围。
今黔北地域范围变化较复杂,对其留存下来的文化艺术相应的研究也较少,深入程度远远不够。
该地区的美术具有少数民族地域特色,亦保留着中原文化传统,极具保护与研究价值。
黔北,今所指为贵州省遵义市所辖二区二市十县范围。
今黔北地域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历史上一直被视为蛮荒的穷乡僻壤。
对该地区的文化艺术研究很少,深入程度远远不够。
实际上,该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少数民族习惯与中原文化互相补充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研究价值。
一、地域范围
今黔北地域的历史归属,屡经变迁,有时并无明确的边界,但其大体轮廓,相关史志亦有清楚的记载。
春秋时期,分别为鳖国(今中部7区、县)、鳛国(今西部习水县周围)、蜀国东南境(今西部两市)、巴国南境(今东北三县)及牂牁国北境(今东南角一县)。
战国时为大夜郎国之组成部分[1]。
秦统一后,推行郡县制,今黔北大部地区隶属巴郡。
汉代先后归属犍为郡、牂牁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名称变动频繁。
隋代分属牂牁郡(今中部)、巴东郡(今东北部)、泸川郡(今西部)、明阳郡(今东部)[2]。
唐代分属黔州、思州、费州、夷州、播州、溱州、南州、牂州、
泸州。
其中之播州相当于今中部两区三县之范围。
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罗荣率师入播州平乱,受封世袭其地,为土官统治之开始。
传至五世,为南诏所逐。
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杨端带兵入播逐南诏,遂世有其地,并不断向四周拓展。
由唐僖宗乾符三年至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876-1600年),杨氏世袭29代,统治长达725年,播州唐、宋时为羁縻州,元、明时为土司[3]。
杨氏第十二世杨轸于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将播州治所迁至穆家川(今红花岗区湘江),此为遵义老城,成为黔北行政中心之始[4]。
第十七世杨汉英时,播州版图已达最大范围,成为西南最大的土司:北含今重庆之綦江、南川、彭水等地,西括赤水河流域的今仁怀、习水、赤水,东达今余庆及铜仁地区的沿河,南至今黔南、黔东南的凯里、黄平、麻江、福泉及贵阳的开阳等地[5]。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的平播战争,剿平了反叛朝廷的杨氏第二十九代杨应龙,次年实行改土归流,将播州分设遵义、平越二军民府(清康熙二十六年,即公元1687年裁去了“军民”二字)。
遵义军民府辖四县一州:遵义县、桐梓县、绥阳县、仁怀县(含今仁怀、赤水二市及习水县)及真安州(清雍正二年,即公元1724年更名正安州,含今正安、道真二县),属四川省。
平越军民府领一州三县:黄平州及瓮安县、余庆县、湄潭县,属贵州省。
另设龙泉县(今凤冈)属贵州省石阡府[6]。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将遵义府及其所辖四县一州由四川划归贵州,遵义府由“川东南”成为“黔北”。
遵义府的范围即今
遵义市中、西部的十县(区、市)[7]。
今黔北所指的遵义市辖两区、两市、十县(含两自治县):红花岗区,汇川区;仁怀市,赤水市;遵义县,桐梓县,绥阳县,正安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习水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今黔北地域的文化发展状况不同于贵州大部分地区,该区域在清雍正以前一直属四川军民府,经济较为发达,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也较多,在美术发展上既有羁縻州特色,又受到中原经制州文化艺术的明显影响,具有较高研究价值。
二、遗存现状
由于年代久远、人事变迁等种种原因,今黔北地域境内的文化美术遗存状况堪忧。
以宋代古墓为例,今黔北地域现在已发现记录有据可查的宋代古墓57座,但大多破坏严重,除了历代盗墓所带来的破坏以外,之前的管理上不够重视、疏于保护也是原因之一。
有的墓葬露天开敞,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石雕的墓葬建筑部件随意堆放,与垃圾为伍,随时可能成为新的建筑材料,失去历史意义。
保护的欠缺使研究失去对象,而研究的缺失无法唤起有效的保护意识。
即使仅仅为了保护已发现和未发现的历史遗存,对这些墓葬、石雕、木刻以及书画等艺术的研究也是非常必要而且紧迫的。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研究透、保护好这些历史遗存,不仅可为追寻历史脉络找到实物印迹,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场所,去感叹折服于璀
璨的历史文明。
三、保护与研究
极为可喜的是,当地政府与相关部门逐渐重视历史遗存的保护与相关资料的保存,加大了对于今黔北地域文化美术的整理与研究力度,使这一古老地域文化美术的发展繁荣再次灿烂可期。
1983年5月编印的《遵义县文物志》、1984年4月编印的《遵义地区文物志》等文物方志,记载了当时留存下来的文物遗迹之状貌,是研究今黔北地域美术遗存不可或缺的资料。
书中记载的一些墓葬、遗迹等,在地质变化和城市开发中已不可见,而文字记载即成为了可得的有力依据。
遵义市文化局与杨粲墓博物馆于2002年合编的内部资料《古播遗踪》一书,对治理今黔北地域长达725年的杨氏家族墓葬作了一个简要梳理,重点介绍了杨粲墓的墓室状况以及出土文物,对于杨粲墓的研究具有极大的辅助作用。
杨粲为南宋理宗淳祐年间土官,其墓中保留有精美的石刻艺术,研究价值较高。
遵义市民宗局于2006年开展了一次贵州民间美术遗产调查的活动,将分散于各县(区、市)的民族民间美术简要情况作了调查,并准备出版相关书籍。
该调查提供了部分美术品的材质及相关尺寸数据等基础性内容。
2008年5月编印的《遵义县木雕石刻碑文拓片》作为遵义县文史资料辑录,对于县境内的诸多雕刻品作了图像留存,以最大限度留存文物资料,对于地方美术研究非常可贵。
2009年编印的《遵义傩
文化集粹》、2010年编印的《遵义市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作品集》、2011年10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仁怀书画藏品集》等,也都为研究今黔北地域美术历史与发展状况提供了相应资料。
2011年6月编印的《遵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图集》,对今黔北地域文物留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查遗补漏作用,将之前未发现与未记录的诸多历史文物遗存记录保留下来,为进一步研究今黔北地域美术历史与探讨未来发展,积累了更为丰富与全面的资料。
四、结论
今黔北地域在历史上虽然范围多变化,但一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一直没有间断地发生着。
这些民族间的融合也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与美术,这是我们充分认识和了解当时当地民族状况的一个重要渠道。
在中原艺术的影响下表现出的民族融合艺术形式,促成了该地域的美术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极具研究价值。
保护与研究,为延展与开发提供资料与基础。
保护好历史遗迹,研究透文化脉络,就能更好地延展艺术影响,带动地方旅游与经济开发。
因此,今黔北地域的美术作为一个尚待挖掘的文化宝库,是值得引起研究者关注与期待的。
【注释】
[1][2][3]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遵义地区志·行政建置志、自然地理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12
[4]郑珍,莫友芝.遵义府志·土官[z].内部资料,1986:955
[5]遵义市政协宣教文卫委员会.海龙屯烟云录·播州版图[c].内部资料, 2001: 149-150
[6][7]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遵义地区志·行政建置志、自然地理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12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