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复习整理

合集下载

《马原》期末复习

《马原》期末复习

《马原》复习导论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的特点: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3.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一)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1.物质的含义: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2.意识的含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需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途径。

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二)运动观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3.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对立统一关系。

5.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和法律等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总的来看,是不断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生产关系的进步。

即是说,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历史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概括总结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是空想的历史观,而是实证历史研究的精神产物;不是书斋里的思辨,而是全面观察社会生产实践的真理;不靠个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是派大量的社会实际调查询问、编制和综合资料。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社会生产和劳动在社会形态中的基本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之一,就是通过劳动创造新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是人的生活第一的历史要求。

在社会生产中,劳动是一切的最终的和永久的根源;劳动是一切的财富创造者。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基本原理1.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日益加剧的阶级斗争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2.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是根本的,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保证,是国家政权的表现形式,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佳形式,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最有力的保障。

《马原》期末知识点复习与总结

《马原》期末知识点复习与总结

《马原》期末知识点复习与总结马原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我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理论课程。

通过学习马原,可以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概念和理论,具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对《马原》期末知识点的复习与总结,供参考。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基本原理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3.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社会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路线4.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的最早领导者和主要创立者-中国共产党的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使命5.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人文主义等的比较-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传统文化等的关系6.当代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误解-资本主义复辟和意识形态的压力-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困难和挑战-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意义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上是对《马原》期末知识点的复习与总结的主要内容,每个知识点都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熟练掌握,可以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总结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总结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1. 世界观:指人们对世界、对人生、对人类社会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2. 方法论: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一套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世界观,强调矛盾的普遍存在和发展,以及事物变化的根源与动力。

4.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关系1.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或者精神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关系表现为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三个方面的斗争。

三、客观和主观的辩证关系1.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论,包含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方面。

2. 客观性:是指事物和现象在存在上的独立性和客观规律性。

3. 主观性:是指人的意识、思维和判断等活动的特点。

4. 客观与主观的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既强调客观规律性,又强调主观能动性。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 实践: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改造活动,也是认识的来源和准绳。

2. 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理解,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真理性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五、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1. 物质是世界的本质和实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存在的基础。

2. 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3. 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表现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力。

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 生产力: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消费资料和生产工具,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2. 生产关系: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辩证唯物论o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例如,人们根据客观的自然规律发明了各种工具和技术,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o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唯物辩证法o联系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比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o发展的观点: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的发展往往会经历曲折,但最终会取代旧事物。

o矛盾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矛盾。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o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家通过实验来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就是实践决定认识的体现。

o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劳动价值论o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o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剩余价值论o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o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三、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o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1.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o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o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

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1.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对当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原考点总结期末

马原考点总结期末

马原考点总结期末一、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

它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使事物发展,矛盾的主要形式是对立统一的矛盾。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点:发展性、矛盾性、否定性、辩证性。

3.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4.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对立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相互转化、互为条件、共生共存。

5.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范畴:质量与数量、含义与存在、本质与现象。

6.辩证法的方法:全面性、历史性、发展性。

二、物质与精神:1.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精神是主观存在的意识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精神是物质的反映。

2.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客观存在性、客观实在性、客观性。

3.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是内容的反映,形式对内容的反映是一种概括。

4.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物质世界在人类大脑中的反映。

三、实践和认识:1.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实践的结果。

2.认识的本质和特点:认识是人类对世界的反映,是对事物属性和规律的认识。

3.认识的辩证特点: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普遍性和个别性的辩证统一。

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的本质和特点: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认识,是对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总之,《马原》的学习主要涉及唯物辩证法、物质与精神、实践和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在备考期末考试时,我们要重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特点,理解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辩证法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知识点题型:1、选择(1x10*) 2、判断(1x10*) 3、材料分析(20x4*)(1、反应什么理论简述即可。

2、感想结合理论展开)绪论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

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

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 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A,动中有静。

B,静中有动。

14.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15.实践的基本特点:①客观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16.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试验1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18.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和发展的关系:A,联系构成了发展(运动、变化)B,发展(运动、变化)体现了联系20.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作家马原期末复习题库

作家马原期末复习题库

作家马原期末复习题库一、选择题1. 马原的代表作是以下哪部作品?A. 《平凡的世界》B. 《白鹿原》C. 《活着》D. 《许三观卖血记》答案:B2. 马原的文学创作主要关注哪些主题?A. 爱情与浪漫B. 历史与现实C. 科幻与未来D. 神话与传说答案:B3.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马原所著?A. 《废都》B. 《天行者》C. 《百年孤独》D. 《秦腔》答案:C二、填空题4. 马原的创作风格深受_______的影响,他的作品常常以_______为背景。

答案:现实主义;农村生活5. 马原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被誉为_______的史诗。

答案:中国农村三、简答题6. 简述马原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和影响。

答案:马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创作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独特的叙事技巧著称。

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物命运,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马原的《白鹿原》中,白鹿象征着什么?答案:在《白鹿原》中,白鹿象征着纯洁和美好,同时也代表着一种理想和追求。

白鹿的出现常常与人物命运的转折点相联系,是作品中的重要象征元素。

四、论述题8. 论述马原作品中对人物心理刻画的特点。

答案:马原在作品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十分细腻,他善于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对话和行为来展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能够深刻揭示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五、案例分析题9. 选取《白鹿原》中的一个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在故事中的作用。

答案:以《白鹿原》中的白嘉轩为例,白嘉轩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地主形象,他的性格中既有封建思想的保守,也有对家族荣誉的执着。

在故事中,白嘉轩是白鹿原的族长,他的行为和决策对整个白鹿原的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了个人与家族、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六、开放性问题10. 你认为马原的作品对当代中国文学有何启示?答案:马原的作品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启示在于,他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农村社会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鲜明特征:(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

(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3、物质观(物质的含义、意识的含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运动观(运动的含义、运动与静止、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时空观(时间的含义及其特点、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答:(一)物质观物质的含义: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的含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觉得意识。

马原理期末重点

马原理期末重点

马原理期末重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宇宙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一切事物都具有矛盾性和发展性。

它通过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内在矛盾。

2.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某些个人的意志。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存在的根本形式,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指出,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生产方式。

2.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指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的,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关键。

3.人的社会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发展和自由是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人的社会性原理强调人类是社会关系的创造者和变革者。

4.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原理之一。

它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矛盾,在矛盾的对立面中体现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通过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揭示事物的矛盾和发展,使人们从片面和表面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貌。

2.实证主义方法:实证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它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观察来验证和证明理论,以事实为依据,遵循客观真实和可重复性的原则。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1.指导改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指导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它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解放思想和推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推动实践。

马原期末知识总结

马原期末知识总结

马原期末知识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以后在世界上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指导思想。

(1)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最早的概念是在德国出现的,主要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如《共产党宣言》等,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

(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逐渐发展为一个庞大系统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强调宇宙界是一个无数矛盾斗争的复杂系统,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通过矛盾的斗争,事物才能不断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物质第一性原则、任何事物都存在内因和外因的联系、量变转化为质变、否定之否定原则等。

(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强调人类社会是物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革命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等。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主要包括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包括:矛盾普遍性与斗争性、事物发展的主导性、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等。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法则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法则包括: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肯定的否定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是揭示客观规律性的一种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其相互联系的一面。

自然科学在实践中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2.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密切相关。

马原期末原理总结

马原期末原理总结

马原期末原理总结一、物质观和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世界是物质世界,物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决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和整体系统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由于内部矛盾的斗争。

二、实践论和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现实社会的实践视为认识真理的根本依据,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实践的积极作用,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造世界,实现真理的认识。

认识论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感觉直接认识和抽象思维进行间接认识的,是一种主观能动的活动。

三、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特点和规律,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四、历史唯物论和社会形态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历史唯物论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形态的变革。

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相对不发展到相对发展的过程,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

五、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离开了自然界,成为了自己的奴隶,目标是解放劳动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六、实践唯物主义和物质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唯物主义和物质生活。

实践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改造世界和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物质生活,认为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

七、人的价值和共产主义道德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的价值和共产主义道德。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人的价值是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建设实现的。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唯物的;世界的发展变化是由物质内在的矛盾性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基础。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实践的反映。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4. 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这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阶级斗争、社会形态的更替等规律。

5.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阶级是根本的社会政治实体。

资本主义社会是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而产生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无阶级社会。

6.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内在矛盾推动而产生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它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等内容。

2.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包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过程、规律、方法和哲学基本原理的阐述。

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对社会发展规律、阶级斗争规律、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的研究。

4.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包括对道德、价值、人的本质、人的自由等问题的阐述。

5.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是对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实践、科学发展规律等问题的阐述。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1. 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先进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实践指导。

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基本范畴包括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发展。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源于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实践的本质是人类与自然的物质交往,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实践。

4. 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从实践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再从抽象的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感性认识。

5. 矛盾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矛盾论的基本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论的方法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

6. 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历史辩证法是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论,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连续性、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

7.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能动的,能够通过对客体的实践改造来认识客体。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的,既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又受客观规律的限制。

8.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是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必然性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自由意志是对主观能动性的实现。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是辩证的统一,在实践中实现。

9.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实践的历史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实践的社会条件是指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了人类实践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10. 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价值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范畴,是社会实践目标与人的需要的统一。

马原期末考试各章复习要点

马原期末考试各章复习要点

各章复习要点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和三大直接理论来源4、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客观和主观条件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第一章:唯物辩证法1、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哲学,二者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对两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不同派别。

3、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的不同派别4、关于世界的状态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的不同观点5、哲学史上对物质的认识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及其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6、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概念、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的认识7、如何正确理解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否认这种不可分割性会导致哪些错误观点。

8、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什么9、物质的两种存在形态是如何区分和统一的10、意识的本质是什么1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12、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14、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是什么15、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及其方法论意义16、如何理解发展的实质和过程性及其方法论意义17、事物发展的三大根本规律及其分别揭示的内容18、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

19、质量互变规律: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生活中如何坚持和运用好适度原则;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20、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21、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着重需要增强哪些方面的思维能力第二章:认识论1、实践的内涵和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3、认识的本质是什么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5、认识的发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具体形式;二者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分别会导致哪些错误。

《马原》-期末知识点考点总结

《马原》-期末知识点考点总结

1.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意识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两者相互对立。

它们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其次,两者又相互统一。

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依赖: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必然性靠偶然性表现,靠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也离不开必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制约。

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为事物存在和发展提供前提。

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为事物发展提供条件。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各自得到发展。

3.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是有规律地向自己对立面转化。

!!"#()&!1.引起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的变化。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引起矛盾统一体的破裂。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4.质变与量变相互关系原理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的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的。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和人与世界的关系。

2.物质与意识、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主观反映物质的存在和运动的精神现象,物质是本质,意识是现象。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1.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物质是有永恒性和普遍性的,世界是运动着的。

2.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还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所引起的。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2.辩证法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还包括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强调捕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和转折。

3.唯物史观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还包括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研究历史是要以客观的态度和方法去看待和研究它。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阶级的存在是因为社会中存在着私有制和剥削。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学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学说指出,意识形态的来源在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哲学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认为,政治是阶级斗争在国家机器中的反映。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认为,民主必须紧密地联系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民主在社会制度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学思想1.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环境思想认为,环境问题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必然问题,和生产方式的选择和社会制度的选择密切相关。

马原期末复习 重点整理

马原期末复习 重点整理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单元:世界得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得物质范畴理论意义:P22、●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与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得反映论与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得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得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得统一。

2、怎样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得本质:P24-25●实践就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得历史前提,又就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得现实基础。

●实践史人类社会得基础,就是理解与解释一切社会现象得钥匙3、辩证否定观得基本内容:P41、●否定就是事物得自我否定,就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得结果。

●否定就是事物发展得环节,就是旧事物向新事物得转变,就是旧质向新质得飞跃。

●否定时新旧事物联系得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就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得。

●辩证否定得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矛盾分析法就是根本得认识方法P44-45●矛盾分析法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得体现,在唯物辩证法得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就是我们认识事物得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得重要作用,就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得地位决定得。

●矛盾分析方法得具体体现:a、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得方法b、“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得方法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得方法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得方法等●矛盾分析方法得核心要求就是善于分析矛盾得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运用唯物辩证法得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与化解矛盾,尤其就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得突破口,以此带动其她矛盾得解决。

单元: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得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61-63●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狭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和科学社会主义(结论和归宿、核心地位)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基本、最核心内容)1)基本立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2)基本观点: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eg.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3)基本方法: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哲学基础)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包括实事求是、辩证分析、历史分析和群众路线等方法)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时代产物(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a)思想渊源: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康德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昂利圣西门、沙尔傅里叶、罗伯特欧文)b)批判继承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国化两大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5.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的源泉——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科学性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正是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强烈的渴望。

a)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c)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d)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世界6.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主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a)必要性: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是确保我们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而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不被历史长河中的漩涡和逆流所迷惑,不断增强辨别、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寝室的能力,提高解决建设和改革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

只有学习、掌握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才能更好地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旋律,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共同的意志。

b)做法: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体能,自觉辨别和地址各种不良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1.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1)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回答的不同划分: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和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唯物主义发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气、水、火等实物)、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直观形式理解物质世界,物质-原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人的主观精神力量)、客观唯心主义(天命/天意等)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的问题根据回答的不同划分:可知论(荀子,世界可被认知)和不可知论(康德,休谟、世界不可被认知或不能被完全认知)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4.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5.物质: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哲学范畴),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具有能动性: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7.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8.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唯物辩证法体系:对立统一规律(实质和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对立统一规律论:及时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0.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斗争性:矛盾的对立属性;统一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这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主要矛盾: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次要方面11.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的积累);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试说明中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如何统一于中特的伟大实践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

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内在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