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何以成为问题——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读后
“审美现代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什么是审美现代性呢?如果简单地望文生义地推论,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到这样的解答: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是一致的,是审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现代性特征。
事实并非如此。
审美作为超越的、自由的活动,并不肯定现实,并不与现实相一致,而是超越现实,甚至否定现实审美的自由品格和超越本质存在于审美与现实的差异之中。
同理,审美现代性也不是现代性生的肯定形式,而是对现代性的超越甚至否定。
这就是说,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并不一致,它是现代性的反思、批判力量,它使主体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着反思能力和超越品格,不至于丧失自觉性而成为盲目的存在。
由于现代性具有感性与理性两个层面,审美现代性同样体现为感性和超感性两种形式。
中美现代性的感性形式体现子大众审美文化中。
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大众审美文化兴起,它包括通俗文学、流行艺术、大众化的影视作品,也包括商业化的产品设计和包装、时装、广告,等等。
大众审美文化作为感性审美现代性,具有两重性,一为与感性现代性之间的契合性、亲和性;一为对感性现代性的差异性、超越性。
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迎合了现代消费主义浪潮,借助市场经济,使自己商品化,成为物质享乐的助力。
最终,也就成为现代性的战利品,丧失了自己的超越品格。
另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还具有审美属性。
审美属性使大众审美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感性现代性的物质主义,使物质消费带有某种精神性;一定程度上克服感性现代性的鄙俗性,使低俗文化品质有所提升。
总之,大众审美文化的两重性始终存在,二者相反相成,构成感|性审美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的超感性形式是精英审美文化。
精英审美文化不同于大众审美文化,它是精英|知识阶层为主体的审美文化,包括现代纯文学、高雅艺术,以及其他高雅审美文化。
精英审美文化所体现的审美现代性,本质上是一种反现代性。
现代性一方面带来了社会进步,同时也导致生存危机。
科学主义以对自然的征服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并且带来技术对人的统治(技术异化),从而威胁人的自由1人本主义确立了人的主体性,肯定了人的价值,但是也导致个体生存根据的丧失、生存意义的迷惘。
浅谈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视觉文化反思
浅谈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视觉文化反思视觉文化审美现代性消费文化现代视觉文化是一种以视象一影像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它反映了消费时代的人们在生存感受和文化理念方面的全新变化。
这种变化在现代性的审美主义传统里有其深刻根源:现代性的审美主义传统所固有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同时决定了视觉文化的两面性。
因此,通过对审美现代性资源的重新梳理可为我们评判当代视觉文化提供一种适当的视野。
考虑到今日审美现代性有审美本质主义之嫌,对现代视觉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以适当的反思批判为主。
一、问题的提出自”全球化”时代到来以后,我们的生活环境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如今所到之处,可谓是一片“花花绿绿”的世界。
——不但我们生活其间的城市建筑、景观、居室、服饰、街牌广告、影视图像、商品宣传册等充斥着视觉图像,就连美味、音乐、肤感等难以言传的非视觉因素、甚至原本属于我们的自然身体,也在一片“塑形”、“美体”的鼓噪声中纷纷要向视像靠拢……不经意间,人类文化和人类自身似乎已经被全方位地“视觉化”了。
实际上,现代视觉文化的盛行是全球消费文化全面统治的集中表现形态。
它反映了一种人文主义知识传统在消费文化里的全面转型和人类知行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变革。
这种变革直接源起于现代性(化)的无限扩张并在现代一后现代审美主义领域里有其深刻根源。
现代性在今日的扩张首先表现为资本作为一个“代言人”而成为现代生活的文化象征和生活观感的主宰,个体情感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亦很大程度上由资本来规定,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由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变所引发的生存感觉的转变应由谁来表达?怎样表达?视觉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社会学意义上的“新贵”自告奋勇地接揽了这一任务。
视觉文化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视觉文化与当代盛行的消费文化具有现代性的同源同构性。
因此,只要现代性“帝国”大厦不倒,视觉文化就会昌行不衰。
但视觉文化突出的只是现代性的审美维度,现代性的社会维度则交由消费文化去办理。
因此,要对视觉文化做出正确的诊断,就要重新审视当今视觉文化发生发展的隐秘机理——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视觉文化之结构品质与历史分疏。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二、审美现代性的理论渊源与内涵审美现代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理论概念,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尤其是德国和法国的思想界。
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哲学背景紧密相关,是对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审美现代性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康德的美学思想。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概念,认为审美是一种无功利的、主观的、普遍的判断,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康德的美学思想为后来的审美现代性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尼采的哲学思想也对审美现代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尼采认为,艺术和审美是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一种对生命和存在的肯定和超越。
尼采的这种思想为审美现代性提供了一种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的视角。
(1)审美自主性:审美现代性强调审美的自主性,认为审美是一种独立的价值领域,与道德、宗教、政治等领域相分离。
审美自主性的提出,是对传统审美观念的一种挑战和超越。
(2)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审美现代性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主观的、个体的体验,与个体的情感、意志和生命体验密切相关。
这种对审美经验的主观性的强调,是对传统美学中客观主义倾向的一种反驳。
(3)审美现代性的批判性:审美现代性不仅是一种审美观念,更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审美现代性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审美现象和审美经验的批判,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异化、商业化、工具化等问题,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审美现代性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理论概念,它源于康德和尼采的美学思想,强调审美的自主性、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审美现代性的批判性。
审美现代性作为一种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对于我们理解和反思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审美现代性的概念溯源审美现代性作为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欧洲。
这一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社会结构、经济形态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带来了物质世界的巨大进步,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精神文化领域的深刻反思。
新思想资源的开启——读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
现 问题才浮出历 史地表 . 因为, 作为 自我辩护 、 自我 有 后现 代 性 的兴 起 . 代 性 或 许 永 远 不会 成 为一 确 证 的 现 代 性 .从 来 就 无 意 进 行 自我 的 反 思 批 个问题 . 现代性理论题域的 问题意识必然一直处 判 。齐 格 蒙特 ・ 曼 始 终 强调 现 代 性 与 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代性 于 被 遮 蔽 状 态 之 中 。在 探 索 现 代 性 的 不 同路 径 鲍 之 间 的 内在 关联 . 鲍 曼 看来 后 现 代 性 也 可 以理 中 . 史 时 间 的现 代性 和 自我 确 证 的现 代性 依然 在 历 解 为 反 思批 判 的 现 代性 。 曼 特 别 指 出 :我 是 从 是 现代 性 自我 确 立 的 辩 词 . 不 能 构 成 反 思批 判 鲍 “ 并 ‘ 后现 代 ’ 经验 的角 度 来 定 义 ‘ 代 ’而 不 是 从 的 题 域 。只 有 具 备 反 思批 判 的 问题 意 识 , 于现 的 现 . 关 ‘ 现代 ’ 的经 验 来 定 义 ‘ 后现 代 ’ 一 切试 图谎 称 我 代 性 的 理论 话 语 . 。 才可 能构 成 为 一 个 真 问 题 的理 们 是沿 着 相 反 的 方 向来 进 行 讨 论 的 努 力 都 将 误 论题域 。 因此 。 脱离后现代性视域 , 现代性 以及审 导 我们 . 而 使我 们 相 信 . 眼 下 的 论 争 中 我 们 美 现 代 性 等 诸 多 问 题 就 依 然 处 于 被 遮 蔽 的状 态 从 在
露 出自身的种种症候和后果 . 我们才有可能站在 读 本》 上 )河南大学 出版社 ,05 10 13 ( 。 2 0 :2 ,2 。
超 越 现 代 性 的 立场 上 ,即 站 在 后现 代 的立 场 上 , 【 【 3 英】齐格 蒙特 ・ 曼,是 否有一 门后现代的社 】 鲍 《 对 现 代 性 所 存 在 的 种 种 问题 进 行 全 面 彻 底 的 诊 会学》 史蒂丈 ・ , 塞德 曼编选 《 后现 代转 向》 辽 宁 ,
审美现代性批评理论症候及其批判——兼评当下一种文学史观
当今 中 国文 学 叙事 批 评语 境 里 , “ 审 美 现代 性 ” 极具 理 论 魔 力 。 挟 席 卷 全球 现 代 性 反 思风 潮 之 余威 , 持西 方现 代及 后 现代 主 义文 化逻 辑 和 “ 颓废 ” 之 感性 审美 立 场 , 既有 新锐 的理论 品格 , 又有 批判 历 史并 指 向现 实 的实践 意含 。 “ 审美 ” 且“ 现代 ” , 这一 语词 的组合 似乎 天 然 生 成 和获 得 了一 种 文化 批 判 的伦 理优 势 和美 学 的终极 裁 判权 。 “ 用审 美 的个 体感 性 去反 抗 现代 性对 人 性 的异 化 ” , 是对“ 审美 现 代性 ” 理 论 的简约 和最 佳 的理 解及 陈 述 。 中 国当代 学 界对 这一 新 的理 论 话语 的急 切 和热 烈 的 回应 , 造 成 了一 种新 的理 论话 语 范式 和 文化精 神 流 向 。 这 既是 一 种新 的 文化批 评 视 角 和审 美 立场 , 也 体 现 了一 种 别 样 的社 会 历史 态 度 和 意识形 态 色彩 。 举 凡 一切 异 于或 逆 于历史 主 潮 的个 体 呢 喃和 另类 想 象 , 一 切边 缘 的弱伦 理 趣 味抒 情 和 叙事 , 都在“ 审美 现 代性 ” 的光 照下 , 赢 得 了叙 事 的合 法性 乃 至伦 理 与审 美 的双重 优 越性 。 翻 旧 以为新 , 倒 俗 以为 雅 , 以边 缘颠 覆 中心 , 以逆 流翻 转 主流 , 是“ 审美 现 代性 ” 论者 的基 本理 路 和批 评 策 略 。 一 种泛 化 的 “ 审美 现代 性 ” 理论 的症候 群 似 已形 成 , 某 些 论 者 的理 论 操 作 已如此 纯 熟 自如 , 得心应手 , 悉 数 现 当代 作 家, 解 析作 品 , 臧否 人 物 , 皆唯 “ 审美 现 代性 ” 论。 耽美 , 颓废 , 历 史 之 恶 下 的个 体 呻 吟 , 现代 化 进 程下 的人 性 异化 与病 相 , 都 在这 一理 论 的光 照 下被 艺术 化 和 审美化 了。 在“ 后启蒙” 时代 , 还 有 哪一 种 思想 武 器 , 能 比“ 审美 现 代 性 ” 更具统摄性 , 更 具 降佛 伏 魔 无 边法 力 呢 ? 更 有 文 学 史论 家 , 欲 以此 论 “ 重整 汉 语 文 学 谱 系” , 将 百 年华 语 文学 史纳 入 “ 审 美现 代性 ” 理 论 纬度 , 再度“ 重 写文 学史 ” , 来 建 构 和确 立 一种 新 的 文学 史 叙事线索。 近 年来 声势 甚 大 的 “ 晚 清现 代 性 ” 理 论 即为滥 觞 , 虽来 自海 外 学 者之 倡 言 , 却在 国 内引 发 广泛 呼应 , 附声 蜂 起 , 各种 阐发 、 引申、 附会 , 演 化为 “ 晚清文 学 ” 热, 由此激 发 的中 国文 学史 批 评 理论 角 度 和方
审美现代性
一直以来,人们都假定有一种特殊的属性对艺术具有本质意义,继而以各种理论描述这种属性,试图划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但艺术无关上帝、宗教、神灵这些形而上的信仰,当人们把这些理论付诸实践,总能发现一些例外或缺陷。
到今天,关于艺术,仍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
长久以来,艺术被赋予美的属性。
但美本身较艺术更为复杂。
哈罗德•奥斯本曾说过:“今天的美学虽然已经有了大量的,愈来愈成熟的著作,但无论是在讲演或者著作中,关于美的问题的论述,比起柏拉图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来却并不具有更多正确的意义,而无意义的胡扯倒是不少的。
”把这段评论应用于艺术,也是十分合适的。
从古希腊到十八世纪,艺术被定义为模仿自然。
不可否认,模仿是当时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式,但“模仿自然说”只是人们由表象得出的错误结论。
因为最初,“艺术家的唯一主题就是人的美。
在那时,科学并没有把人贬回到他在创造中的确切位置,他成功的统治着世界,自然仅仅作为一种光环出现。
”早期宗教题材的绘画,神以人的形态出现,极尽华丽精致,追求以美为美。
而自然,有时只是一抹灰色的背景。
继而,艺术被认定为高度真实。
但照相术的发明对此提供了绝妙的反驳。
在艺术的范围持续扩大的今天,相片这种单纯的复制品仍是被排斥在主流艺术之外的。
乔治•摩尔曾提及画家创作借助于照相术的习惯。
在十九世纪,有许多被留言宣布为照相机信徒的声名狼藉的艺术家。
他们的创作开始失却那种通过长期观察和与自然的不断融合而形成的天人合一的超凡的生命状态,只是把相片移植到画布上,再涂抹上一层调色板上调配好的色彩。
最终的作品成为徒具精致的外表—线条、阴影、颜色—因为自然在某种光线下转瞬即逝的精美的光影带给画家的迷恋与失望的情绪的缺失而毫无灵性的模仿。
自然并不能将色彩融成色调,但割断了与自然交流的呆板的色彩,注定不能照入观众的心灵。
另一方面,照相术对新的绘画形式的出现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达达主义画派艺术家杜尚曾说:“1912年当他的《下楼的裸女》展出时,巴黎艺术界为这幅作品所模仿的多次曝光摄影效果赞叹不已。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作者:周宪问题的提出从历史角度说,艺术作为人类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
审美发生学的研究已经证实,艺术的基本社会功能就是协同功能,通过艺术活动来教化社会成员,协调社会关系,传递文化、道德和行为方式,沟通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种功能我们可以在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甚至一切前现代艺术中清楚地看到。
在前现代,艺术与社会的功能关系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虽然在传统文化中不乏反抗现存社会的艺术,特别是面临巨大变迁的时代的艺术。
但从总体上说,艺术和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及其意识形态是基本吻合的。
倘使我们把艺术和社会的这种功能关系视作艺术的基本发展线索,那么,面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我们便不难发现一个重大的转变,那就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基本面貌显然有别于传统艺术,与其说它是与社会相一致,毋宁说是与社会处于尖锐的对立。
如果我们对自浪漫主义以来的现代艺术稍作回顾,就可以清晰地发现整个现代主义文化的尖锐的对抗性质和颠覆力量。
文学中,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范例。
且不说它笔下那些流浪汉、失意者、妓女、黑色的维纳斯和形形色色的古怪人物,就其诗集的题目来说,是极具象征性的。
新奇、怪诞、丑陋,一切过去不曾进入艺术殿堂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在现代主义中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恶”与”花”其语义的对立在这里典型地披露了现代主义的一个基本倾向。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阿维农少女》似乎是对造型艺术各种规则和趣味的有意嘲弄,古典主义的优雅趣味荡然无存。
现代主义艺术家似乎与生俱来地就是反叛者。
兰波说道:”新来者自由不拘地谴责前人。
”正像一些西方学者指出的,现代主义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断裂。
古典文化中被视为经典而存在的各种规范,在现代主义艺术家那里荡然无存;追求多变、不确定、稍纵即逝的审美经验,成了现代艺术家的渴望。
恰如波德莱尔所言:”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和偶然。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现代性探寻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现代性探寻摘要:京派作家的审美现代性首先表现于文学观念上,他们均把关作为文学的中心。
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侧重于对现代文明乃至启蒙理性的反思和批判,废名则执着于审美乌托邦的建构。
京派作家对审美现代性的自觉追求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京派;审美现代性;启蒙理性关于审美现代性问题,其在文艺学、哲学及思想史领域所受到的关注比在文学研究领域似乎更为普遍一些。
刘小枫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专章探讨了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并在与西欧审美主义的对照中指出中国审美主义话语具有的双重冲突症候——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中西思想理念冲突。
张辉的《审美现代性批判》重点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德国美学东渐中的现代性问题,在界定审美现代性的前提下,探讨了中国审美思想现代化过程中期待视野的不同形式、审美独立与现代性以及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结构诸多问题。
杨春时考察了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的成长过程,他认为审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超越与否定,并指出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作为审美现代性的感性与理性形式对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积极作用。
周宪从审美的表意实践角度深入讨论了审美现代性对世俗的救赎、拒绝平庸、对歧义的宽容、审美反思性等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功能,进而分析了审美现代性自身的复杂特征和暧昧性。
吴晓东较早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他从反思现代性自身的理论预设人手,反省由线性的价值理念所导致的单一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取向,重新回到原初的文学史图景以期揭示现代文学多元繁复的美学景观,并以沈从文、张爱玲的小说文本为例,分别从寓言诗学、意象化空间、挽歌情怀的角度剖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视阈与现代性问题的复杂关联。
周仁政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审美理想主义作为浪漫主义的逻辑延续,包含了消极价值倾向和积极价值倾向两种不同生存形态,在对于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辩证”理解中形成了具有独立品格的中国审美主义文学传统。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审美现代性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艺术的意义和价值也发生了变化。
与此相对应的是,日常生活批判则是对传统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批判,试图从中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审美现代性的出现标志着现代社会的异化与分化。
在传统的社会中,文艺作品的价值是直接与其表述的内容和主题相关的,例如爱情、家庭、友谊等。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主题已经无法准确地反映现代人的生活,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追求个性化和创新,这也就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创新性与复杂性的重要性。
在这个过程中,审美经验成为了现代人对于艺术品价值的主要依据。
这就意味着,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决于观众如何获得、感受和理解它们。
艺术作品成为了标志和派生出的那些审美代表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形象的繁荣,这种社会形象最终被内化进入其自身与时俱进的审美实践中。
然而,这种审美现代性的崛起也引起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一方面,现代社会中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取决于消费者的审美经验,这导致了在市场中艺术作品的环节越来越被商业化,作品的内容和价值也随着市场的需要而变得越来越浅薄。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中日常生活方式的发展也受到了审美现代性的影响。
现代人更注重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这就导致了对于日常生活中普遍和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的质疑和批判。
这种批判试图回归自然和人性的本源,试图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新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在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中,康德及其继承人提出了“生活方式方式批判”的观点。
他们认为,日常生活不仅仅是个人身体需求的满足,更是关于自我实现和人际交往的方式。
现代的日常生活方式受到了技术和市场的影响,被塑造成为机械化的工作和消费行为。
因此,我们需要在这种日常生活中寻找真正的个人自由和自治,从而实现人的人性。
总之,审美现代性和日常生活批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审美现代性标志着现代社会的异化和分化,同时也引发了对于传统日常生活方式和价值的批判和批判试图为个体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
第四讲:审美现代性批判
第四讲:审美现代性批判导言:艺术与美学的当代状况在《共产党宣言》中,在谈到资本主义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
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式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
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4页。
)这句话用来评价我们今天的社会变化,仍然最好不过,非常恰切。
为什么?当代社会的剧烈变迁,竟导致:以丑为美、美丑不分(一)、“以丑为美”表现:文学:从启蒙、革命、解放的宏大叙事到个体写作、私密写作、下半身写作到消费式的沉沦先锋艺术:从时代的敏感神经、人性解放的先驱到中产阶级的平庸生活的点缀、艺术消费市场的流通物例:行为艺术家的吃人事件、杀婴事件问题:艺术家究竟想表达什么?日常行为标准、伦理道德判断:例:国内十大荒诞禁令意识形态:例: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在一个据说是以丑为美、至少是美丑不分的时代,为什么还要学习美学?探讨方法:必需终止一切先入为主的道德、审美判断,将此现象放入整个现代历史变迁的背景中,将其视为一个现代性求索的悖论现象或困境来考察,才能发现真正的原因、找到新的拯救之途(二)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它究竟是现代社会内生的一种必然现象?还是人类误入歧途?首先,这些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其次,这些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的?第三、这些现象的出现,给人们的观念带来了什么样的挑战?第四,这些现象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现象,应将它放到什么样的知识领域和社会历史领域中去考察?(三)美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历史的还原:起源的追溯语境的重构:知识谱系的清理先验的还原:问题的呈现意义的重释:新的回答与追问上篇:美学与艺术的当代处境——社会理论的考察第一章、审美现代性问题的历史语境、现实内涵及其内在悖论(一)历史语境(二)自现代社会以来,人们对现代社会的矛盾态度:人类审美精神的困境不是今天才遭遇的,自现代社会诞生以来,人们对现代社会所产生的一切新事物新现象就爱恨参半,喜忧交集。
现代性“终结”与审美现代性批判
< 东南学术)Leabharlann 0 6年第 4期 20现代 性 “ 结 " 与审 美现 代性批 判 终 ①
李进 书
摘要: 进入 2 纪后 , 终结论” 0世 “ 逐渐 蔓延 到现代 性各个层 面, 既有艺 术终结论 、 哲学终结 论 , 又 有人 的终 结 , 还有历史终结论 、 意识形态终 结论 以及现代 性终结论 等。终结 的原 因在 于现代性 动力变 异、 主体 隐退 以及人 的精神 动力 式微 等。现代性虽然处于危机 之 中, 它不会终 结。原 因在于现代 性 但 发展不均衡 , 元叙事” “ 仍有存在的必要 , 而且 审美现代性也在提醒着现代性不 断反省和完善 自身。 关键 词 : 终结论 ; 现代 性 ; 审美现代性 ; 元叙 事
作者简 介: 李进书 , 文学博 士,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墨
维普资讯
《 东南学术) 0 6年第 4 20 期
辩证性虽然令人叫绝 , 但难以掩饰“ 理性 的伎俩” 所 以并没有造成较大的社会振动。阿多诺 , 虽然延续着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 , 但内容却大相径庭。他提醒人们 , 艺术真有可能像黑格尔在 10 5 年前估计的那样进人它 的没落时代 , 原因在于标准化 、 商业化 的大众文化在严重威胁着艺 术作为社会反题的立场 , 企图把艺术 同化为统治秩序 的“ 社会水泥” 。本雅明也声称 , 机械复 制技术消解了艺术品固有的光韵。阿多诺和本雅明这种现实关怀真正地触及到艺术的生存现 状 , 以远 比黑格 尔和丹 托 引出 的社会反 响 大。 所 与 黑格尔 和丹 托 的观点相 反 , 一些 理 论 家提 出 了“ 学 终 结 论 ” 海德 格 尔 指 出 , 哲 。 由于 占 统治地位的科学技术不需要思考 , 因此 , 承担思 的任务 的哲学 已经完成使命 , 人转而应该以艺 术方式“ 诗意栖居” 即哲学正在终结。德里达从语言( , 文字 ) 符号本身 的隐喻性 出发 , 指出哲 学和文学一样本身都具有隐喻性 , 即哲学也具有虚构性和未确定性 。所 以传统的不可解释 的 “ 大写哲学” 终结 了, 取而代之的是可以被解释的“ 小写哲学” 。 如果说 艺术 和哲 学终 结论 , 让人 还有 点隔岸 观 火 的悠 闲之 心 的话 , 么 , 的终 结则 让 人 那 人 有点坐立不安了。福柯说 , 在现代性的语境 中, 无论是孤立 的人还是集体的人都应成为科学的 对象 , 都只是知识之序 中的一个事件 , 人死 了” 即“ 。弗洛姆说 ,9 1 世纪 的问题是上帝死 了, 2 0 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利奥塔认为 :人不是语言的主人 , “ 人使用语言不是为了 自己的交际 目 的或者表达 自己的思想 ; 了由句子构成的宇宙赋予他们的身份外 , 除 他们别无任何其他 ‘ 同一 性 ’” 。 这些言论或揭露 了人的主体地位在动摇 , 预言人将降低为被奴役的对象; 或洞察到人 的本性将改变 , 断言人将衰落到“ 非人” 的地步。这对 自启蒙主义 以来辛苦建立起来 自尊和 自 信的主体来说 , 不啻于一个巨大打击。 本来 “ 人的终结” 已经使人备受折磨 了, 而不期而至的人类文明或文化终结论无疑更如雪 上加霜 , 让人不堪忍受。斯宾格勒慨叹道, 由于金钱成为大地的主宰 , 金钱的王国成为这世界 唯一的王国, 因此 , 民主和 自由实为金钱的奴仆 , 这将导致西方文化和文 明衰亡。锡德尼 ・ 维 伯和比阿特里斯 ・ 维伯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社会 中, 存在着普遍 的贫困、 不平等的收人、 悬殊 的 个人 自由, 以及与物质水平极不协调 的精神状况等 问题 , 这些与启蒙运动宣扬 的“ 自由” 平 “ 等” 博爱” “ 极不相符合。尼采更是满怀激情地宣布“ 上帝死 了” 要 “ , 重估一切价值” 渴望唤 , 回酒 神精 神 。 进人 2 世纪 8 0 0年代后 , 这种文 明或文化终结论愈演 愈烈 。在 《 意识形态 的终结》 一书 中, 丹尼尔 ・ 贝尔指出发端于 1 9世纪人道主义传统 的普遍性意识形态 已经走 向衰落 , 的地 新 区性 意识形态正在兴起。福 山则断言, 由于 自由民主制度 战胜了像世袭的君主制、 法西斯主 义, 以及共 产 主义这 样 的敌 对 意识形态 , 因此 , 自由民主制 可能是 人类 的意识 形态进 化 的终点 , 是人类政府 的最后形式 , 即原本讲究意识形态区分 的历史将终结。另外 , 布热津斯基的《 大失 败》 《 、大失控与大混乱》 前美国总统尼克松的( 99 不战而胜》 , 19 , 等论著 , 这些更是在现代性的 伤 口上撒 了一把 盐 。 而一些思想家则把矛头直接对准了现代性 自身的叙事方式。利奥塔指出现代性赖以存在 的“ 元叙事” 已经不再可信了, 其合法性受到了极大挑战。在他看来 , 后工业时期人 的主要 任 务不再是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水平 , 而应更多关注碎片、 差异和边缘这些 曾被忽略的有价值东 西 。德里达把颠覆之手放在“ 逻各斯中心主义” 言语中心主义” 和“ 身上 , 认为由于它们假定 了 各种各样的二元对立 , 从而把整个世界和文明都 固定于这种僵硬对立之上。阿多诺揭露了同 性的危害 , 他认为同一性导致人的异化、 文化工业化 、 艺术意识形态化等。巴赫金也敏锐地 看到“ 独白型” 的一元权威强化了等级制 , 确立 了权威和规则 , 但扼杀了人的创造潜力 , 窒息 了 人 的蓬勃生机, 从而导致 了人性和社会的单一化 、 简单化和僵硬化。 从现代性 的精神层面( 艺术和哲学) ——现代性主体——现代性 自身叙事方式 , 我们看到 现代性危机逐渐加深 , 现代性 的信任危机不断加重。这是非常危险的 , 这表明原本支持现代性 的人可能转为现代性终结者的同谋者 , 甚至直接就演变为现代性的颠覆者。这种打击对现代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周宪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一、问题的提出从历史角度说,艺术作为人类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
审美发生学的研究已经证实,艺术的基本社会功能就是协同功能,通过艺术活动来教化社会成员,协调社会关系,传递文化、道德和行为方式,沟通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种功能我们可以在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甚至一切前现代艺术中清楚地看到。
在前现代,艺术与社会的功能关系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
虽然在传统文化中不乏反抗现存社会的艺术,特别是面临巨大变迁的时代的艺术,但从总体上说,艺术和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及其意识形态是基本吻合的。
倘使我们把艺术和社会的这种功能关系视作艺术的基本发展线索,那么,面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我们便不难发现一个重大的转变,那就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基本面貌显然有别于传统艺术:与其说它与社会相一致,毋宁说它与社会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
从诗集《恶之花》到小说《尤利西斯》,从绘画《阿维侬少女》到勋伯格的音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对立与反抗。
如果我们把现代主义视为一个总的文化风格,一种文化大风格,那么,其总体上对日常生活的否定倾向十分明显。
这不但体现在主张艺术不是生活本身,表现出对艺术是生活的模仿的古典观念的深刻反叛,而且直接把古典的模仿原则颠倒过来: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
艺术不必再跟着日常现实的脚步亦步亦趋。
不仅如此,美学中那些被认为天经地义的原则,也在现代艺术无所顾忌的创新和实验中被打破了。
感性与理性相对抗,个体对社会进行抗拒,英难主义对庸人哲学加以批判,新奇的追求取代了对经典的崇拜和规范的恪守,非现实的、理想的和乌托邦的审美世界彻底打碎了以日常经验为基础的古典艺术。
恰如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呐喊一样,现代主义艺术是日常生活的彻底背离和颠覆,熟悉的世界和生活逐渐在艺术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陌生的乌托邦。
然而,我们的疑问是,在现代主义阶段,艺术变成为现代日常生活的颠覆力量和否定力量,这何以可能?换一种问法,审美的现代性为何与审美的传统性断裂开来?现代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范畴,它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逻辑范畴。
现代艺术的审美与批评
现代艺术的审美与批评现代艺术是20世纪以来绘画、雕塑、音乐、戏剧、文学等艺术领域的一种创作形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其特点是追求新颖、个性、自由、创新的创作理念和手法。
然而,伴随着现代艺术的兴起,也存在着对其审美价值和质量的质疑和批评。
本文将从审美与批评两个方面分析现代艺术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一、现代艺术的审美挑战现代艺术的审美价值在较长时间内一直备受争议,一方面是由于其创作方式和手法与传统艺术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其极度个性化和富有争议性的内容问题。
例如,一些艺术家采用了抽象或非写实的绘画方式,使得观者已无法准确地理解画作中所描绘的主题和意义,给观众的审美体验和体验带来了困难。
另外,现代艺术中也包含着一些较为“反传统”的主题,如性、暴力、政治等,这些主题在传统文化中往往被视为禁忌,其呈现方式往往也较为极端,令人难以接受。
但另一方面,对现代艺术的贬低和忽视也是因为审美观念的限制和局限。
一些人可能没有理解某种形式的现代艺术,就很草率地对其进行了批评,甚至认为其不值得被视为艺术。
这种批评不仅没有改变现代艺术的存在和发展,而且也限制了人们对现代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因此,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手法,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和欣赏。
二、现代艺术的批评之困对现代艺术的批评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衡量艺术品的价值。
这里的“价值”可以指多方面的含义,包括对普遍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贡献,以及对某种社会、历史、文化或个人经验等方面的表达。
但现代艺术常常面临着被泛化的批评或意见。
有些艺术批评家点评现代艺术作品时,往往很快地将其归类为“令人迷惑,不值得欣赏”的等词,而没有认真地阐述其内在的审美品质和价值。
这样的批评并不能帮助观众和爱好者理解作品,并真正欣赏;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嫌隙和误解,使得现代艺术无法与观众产生有效的沟通和共鸣。
此外,现代艺术的可持续性也是另一个问题。
与以往传统艺术不同,现代艺术的创作理念和手法比较流行,其产生和发展也比较快。
京派的审美现代性反思
京派的审美现代性反思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的观念也不断变化。
在中国,京派是一种古老的艺术流派,它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有着重要地位。
在现代社会中,京派的审美观念是否能够与现代性相结合,这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京派的审美观念主要体现在绘画和书法方面。
京派在绘画方面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它强调线条的自由流动和色彩的运用。
而在书法方面,京派注重笔画的韵味和文字的布局。
这些都体现了京派的审美观念,即追求自由、流动和韵味。
在现代社会中,审美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艺术更加注重个人表达和创新,追求新颖、独特和前卫的艺术风格。
而京派的审美观念则显得有些守旧,不够开放和前卫。
京派的审美现代性成为了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要探索京派审美现代性的可能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京派可以尝试融合现代艺术的元素。
现代艺术强调个人表达和创新,可以通过引入现代艺术的元素,让京派的作品更富有个性和创新性。
在绘画方面可以尝试运用现代的色彩和线条技法,使作品更富有层次和立体感。
而在书法方面,则可以尝试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文字和布局方式,让作品更富有现代感。
京派可以与其他流派进行对话和交流。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各种不同的艺术流派都在相互交流和借鉴。
京派可以通过与其他流派的对话,吸取其他流派的特点和优点,丰富自己的审美观念。
可以尝试与西方现代艺术进行对话,借鉴西方艺术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使京派的作品更具时代感。
京派可以通过艺术教育和接地气的创作方式来拓展自身的现代性。
艺术教育是培养人们审美观念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入现代艺术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可以使京派的审美观念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接地气的创作方式也能够使京派艺术更贴近现代社会。
可以通过创作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主题,使作品更具现实意义和时代感。
京派的审美现代性需要进行反思和探索。
通过融合现代艺术的元素、与其他流派进行对话和交流,以及艺术教育和接地气的创作方式,可以使京派的审美观念与现代性相结合。
【推荐下载】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
[键入文字]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
关于审美现代性问题,其在文艺学、哲学及思想史领域所受到的关注比在文学研究领域似乎更为普遍一些。
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
刘小枫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专章探讨了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并在与西欧审美主义的对照中指出中国审美主义话语具有的双重冲突症候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中西思想理念冲突。
张辉的《审美现代性批判》重点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德国美学东渐中的现代性问题,在界定审美现代性的前提下,探讨了中国审美思想现代化过程中期待视野的不同形式、审美独立与现代性以及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结构诸多问题。
杨春时考察了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的成长过程,他认为审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超越与否定,并指出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作为审美现代性的感性与理性形式对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积极作用。
周宪从审美的表意实践角度深入讨论了审美现代性对世俗的救赎、拒绝平庸、对歧义的宽容、审美反思性等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功能,进而分析了审美现代性自身的复杂特征和暧昧性。
吴晓东较早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他从反思现代性自身的理论预设人手,反省由线性的价值理念所导致的单一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取向,重新回到原初的文学史图景以期揭示现代文学多元繁复的美学景观,并以沈从文、张爱玲的小说文本为例,分别从寓言诗学、意象化空间、挽歌情怀的角度剖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视阈与现代性问题的复杂关联。
周仁政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审美理想主义作为浪漫主义的逻辑延续,包含了消
1。
2020届昆明第十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2020届昆明第十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在我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中不难寻其踪迹。
从庄子的“技进乎道”到魏源的“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他们所提到的“技”、指的就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体现在产品“从99%提高到99.99%”的过程中,它是认真、执着,精细、完美的代名词。
正是技术从业者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让生产过程成为类似工艺品的雕琢过程,铸就了我国传统制造业曾经的辉煌。
说起工匠精神,就不得不提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中展现的我国现代工业者那些灵巧而智慧的手;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的检测手感堪比X光般精准。
大国工匠们“技术报国”的价值,丝毫不逊色于其他职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就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质的工人、厨师、飞机驾驶员等高技能人才”。
遗憾的是,这些年在“君子不器”、白领崇拜等观念的影响下,更多人对从事与技术打交道的蓝领工作心有不甘。
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仅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
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现实是“高级技工万金难求”之类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
这种人才发展的不均衡,抑制了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迸发,同时也让中国创造遭遇“人才瓶颈”。
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入工匠精神,关照现实,切中要害,不仅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一种健康的现代职业、专业观念,同时也将加速我国制造强国、创造强国的建设。
《中国创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但目前,我国制造业依然存在着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部分产品不能满足日益精细化的消费需求。
有鉴于此,我们亟须坚守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打造“创造中国”的金字招牌。
2021年湖北省黄石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1年湖北省黄石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格桑梅朵张玉兰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地向我扑来。
连绵的雪山矗立在眼前,一眼望去,是意料之中的一片纯白。
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
临走时,也不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
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
可军人出生的父亲,却板着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
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
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一滴泪,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
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荒凉,每年春夏时节,被大雪封了一冬的公路就格外的热闹。
纤细娇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连绵不断的进藏汽车排起长龙,在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上蠕动;骑行爱好者们一路欢歌,摇着清脆的铃铛,从我们面前疾驰而过;还有那些藏族老乡赶着自家的牛羊,从从容容地跨过公路,辗转到别的草场……公路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养路工人最繁忙的时候。
这段28公里长的川藏线是属于我们道班管辖的,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得起来去清理路面,然后再回来吃早饭。
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任着自己,我要让我的父亲知道,是他毁了我的一生。
直到有一天,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接着是李大姐的呼喊:“幺妹儿,快起来,要出人命了。
”我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只见几个藏族老乡抬进来一个老阿妈,呼吸急促,脸色乌青。
我被这慌乱的场面吓住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老阿妈的呻吟瞬间战胜了我的犹豫,我从床下拿出急救箱,给老阿妈吸上氧,打针,拿药,倒水,喂药,一连串的动作再自然不过了。
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考研感悟
南京⼤学艺术学理论考研感悟 店铺考研频道随时更新考研最新信息,期待您的关注。
今天南⼤⽂学院公布了录取名单,我的考研之路终于圆满结束了。
回⾸曾经⾛过的路,我深深地感谢曾经帮助过我的所有⼈,我也深深感谢鸳湖畔这⼀座美丽的城市,我在⽣命最低⾕的时候总是有你陪伴,现在的鸳湖已然是吴梅村《鸳湖曲》之中所⾔:“鸳鸯湖畔草粘天,⼆⽉春深好放船。
柳叶乱⾶千尺⾬,桃花斜带⼀溪烟。
”我在故乡写下⾃⼰对于南⼤⽂学院艺术学理论的点滴感悟。
因为这个专业是今年第⼀年招⽣,我想肯定有后来者需要了解相关的信息,我是抱着莳花种树的⼼情写下这⼀些⽂字的,但愿在读者⼼中结出果实! ⾸先说⼀下我⾃⼰的情况,我本⼈是⼆战的,我能够体味到⼆战同学的种种境遇,⼤家只要坚持着⾃⼰的⺫标,别的冷眼嘲笑都可⼀笑⽽过。
我⼀战受⽼师⿎励考北京⼤学的美学专业,但是失败了,专业课分数极低。
现在回想起来,北京⼤学确实有难度,我这样⾮名校出⾝的学⽣⼏乎是不可能的,当然也不排除例外的天才型的⼈物。
但是考北京⼤学的经历⽆疑对我知识的积累有着很⼤的帮助。
我是下半年9⽉份才决定考南京⼤学⽂学院艺术学理论的,下⾯就把我⾃⼰的经验和⼤家分享⼀下吧! ⾸先,南京⼤学的⼈⽂学科在全国⽽⾔⽆疑是很厉害的,她的⽂科来源于国⽴中央⼤学和教会⼤学——⾦陵⼤学的⽂科,⼆者合并⽽成,其中不乏学术巨擘。
曾经和⼀⽼师聊天,⾔及⼤学校园,他说现在最漂亮的⼤学校园基本上都是⺠国时期的教会⼤学留下的校园。
确实如此,南⼤⿎楼校区就是⾦陵⼤学的旧址,北⼤楼,礼堂都有着⼀种⼤⽓厚重之感,远⾮现在新建成的⾼校的建筑可⽐,空间之中凝聚着时间。
北京⼤学的燕园曾经是燕京⼤学的旧址,苏州⼤学曾经是东吴⼤学的旧址,不⼀⽽⾜。
⾦陵亦是有着深厚的⼈⽂底蕴的城市,在此读书当然是很不错的。
现在我就将⼤家最为关⼼的考试问题说⼀下。
⼀、英语 英语,毫⽆疑问,这是最重要的⼀⻔了,⼤家绝对不能够掉以轻⼼,因为很多同学都是死在英语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和修复 的功能 , 还是一种进入其终结阶段 的征 审 美现 代 性 . 为 现 代 性 内部 的 矛 盾 张 力 . 以 作 可
兆? 所 有 的 问 似 乎 都 处于 悬 而 未 决 的 状 态 。 更 担 当起 现 代 性 自我 调理 和 自我 修 复 的 功 能 。 够 能 由于 后 现 代 思 想 的 兴起 . 这 一 题域 的诸 多 问题 完 成 拯 救现 代 性 于 危 难 之 中 的 历 史 使 命 。 简 言 使
顺 是 已 自觉 或 不 自觉 地 成 为现 代 性 的 受 益 者 或 受 害 能方 案 。问题 是 , 着 哈 贝马斯 所 展 开 的 思路 , 者 。 成 现 代 性 的 社会 规 划 工 程 已成 为 全 球 化 的 否 就 可 以证 明 这种 自我 批 判 足 以 克 服 现 代 性 自 完 共 识追 求 。现 代 性 话 语 已 成 为 强大 的意 识 形 态 , 身 的种 种 缺 陷 与危 机 呢 ?答案 显 然 是 否 定 的。其 现 一 从 这 个 意 义上 可 以说 . 代 性 已丧 失 了 自我 反 思 实 . 代 性 一 直 在进 行 自我 确 证 , 直 缺 少 自我 现 真 批 判 的 能 力 。在 此 我 想 强 调 的 是 , 代 性 作 为 问 反 思批 判 的能 力 . 正 的反 思批 判 只 可 能 从 其 外 现
维普资讯
【 探
讨】
【 编者按】 “ 现代性” 问题是近年中国学界的热点之一, 它的兴起显然与当下中国坚
定的现代化进程相 关 , 具有 重大的理论价值 和现 实意 义。但是 , 为“ 作 理论旅 行” 现 代 的“
性 ” 似乎 又处在一 个言人人殊的情况下 , 话语 需要我们作知识考古学的清理 。
周 宪先生是近年 来现代 性理论 的积极译介者和研 究专 家. 他的《 审美现代性批判 》 一
书更是 “ 成一家之 言”在 学界 引起较 大反响。本刊本期 围绕周著 , 。 展开对现代性 问题 的探
讨 。《现 代” 以成为 问题》 “ 何 对审 美现代性 问题提 出了不 同见解 ,新思想 资源的开启》 《 则
维普资讯
使 成 意识和危机意识 。 从而使我们放弃对现代性 的批 哈 贝 马 斯 的 思 路 。 审 美 现 代 性 批 判 , 为 现 代
成为现代性 自 判 意 识 。失 去 对 现 代 性 种 种 症 候 的病 理 诊 断 能 性可 以进行 自我修复的有力证据 , 成 力 。 天 。 们 已置 身 于现 代性 的 巨大 浪潮 之 中, 我辩护 的有力证词 , 为缓解和维护现代性的可 今 我
正 为现代 性 题 . 不 是 从 其 内部 自身 所 提 出 的 , 是 外 部 反 部发生 . 是后 现代思想范式 的兴起 , 并 而 所谓 自我批判的现代 观 批 判 的 结 果 . 恰 是 由 于解 构 批 判 的 后 现 代 性 批判提供 了可 能。简言之 。 恰
理 论 话 语 的 兴 起 。 “ 代 ” 正 成 为 一 个 问 题 性 只 能 是 自我 辩 护 的现 代 性 的 一 种 叙 事 策 略 或 使 现 真 ( 里 所 说 的后 现 代 主 要 是 指 批 判 性 的 后 现 代 , 修 补方 案 。 这 以有 别 于 时 尚化 的 后现 代 ) 因 此 . 该从 后现 代 。 应 现 代 性 问 题 域 所 展 开 的 第 一 个 层 面 ,主 要 性 的视 域 出 发 . 后现 代 的 维 度 和 立 场 上 , 现 是 运 用 词 源 学 或 历 史 分 期 的 方 法 ,追 溯 现 代 性 在 对 代 性 进 行 反 思 和 批判 , 对 审 美现 代 性 的 问题 给 起 源 发 生 的 历 史 ,试 图通 过 对 现 代 性 发 生 历 史 并 予重 新 的 审 理 和 描述 , 以发 掘 其 中所 蕴藏 的后 现 之 源 的探 察 .寻 找 现 代 性 产 生 的历 史 冲 动 和 秘 代 性 的质 疑批 判 精 神 。 密 . 而 梳 理 现 代 性 概 念 的历 史 内 涵 , 寻 现 代 进 探
变得越发纷纭复杂 、 诡异难辨。
之 , 者想 表 明 的是 , 在 现 代 性 的 立 场 上 , 现 作 站 对
周宪先生的《 审美现代性批判》 一书, 围绕现 代 性 及 其 后 果 进 行 审 美现 代 性 的 补 救 或拯 救 . 可
代 性 社会 理 论和 审 美 这 三 个 关键 词 所 构 筑 的 理 以给 出 一个 走 出现 代 性 危 机 的 理 想 方 案 。 我 认
“ 深描” 了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脉络和时代语境 。周 宪先生针对 两文 , 门发 来《 专 现代 性视 域 中的 当代 美学 问题》 出回应 , 作 并对 自己的审 美现代性理论以及 当代 中国关学走 向等问题
作 了进 一 步 阐释 。
希望我们本期的讨论 能够深化 学界对现代性 问题的研 究,并 引发读者诸君 的理论 热 情。 当然。 更希望有 不同声音加入我们的讨论 。
“ 代 ” 以成 I 现 = I 题
口宋一 苇
— —
周宪《 审美 现代 性批 判 》 后 读
在当代学术语境 中. 代性 问题业 已成为一 批判意 识和危机意识 的现代性 问题 , 审美现 现 在《
探
个令 人 关 注 的热 点 题 域 。 而 , 为现 代 性 ? 代 代性批 判》 然 何 现 的学理性 分析过程中 , 被逐渐 地淡化
性是否依然是一项未竟的事业? 现代性 自身所具 和 遮 蔽 了 . 美 现 代 性批 判似 乎成 了现 代 性 辩 护 审
有 的 内在 矛 盾 和 张 力 . 启 蒙现 代 性 与 审 美 现 代 的一种理据。在周宪看来 . 如 虽然现代性充满着种 性 之 间的 紧 张 冲 突 . 竟 表 明现 代 性 具 有 自我 调 种 隐 忧 和 危机 . 与 启 蒙现 代 性 构 成 紧 张 冲 突 的 究 但
论题域 .对现代性 以及审美现代性等诸多问题. 为 。 寄 望 于 审 美 现 代 性 对 现 代 性 种 种 危 机 的 拯
进 行 了全 面 系 统 的 梳理 和研 究 . 开辟 了 当代 美 学 救 。 但是 一种 过 于 乐 观 的 修 残补 缺 的修 补 性 方 不 研 究 的崭 新视 界 。 这里 的 问题 是 , 为 问题 意 识 、 案 。 且很 容 易 模 糊 或遮 蔽现 代 性 题 域 中 的 问题 作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