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每一个人都在思考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可以说幸福是人生终极的追求。
幸福是客观性和主观性二者的结合和统一,既是一种客观事实,又是一种主观感受。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曾给出了一个计算:幸福= 效用/ 欲望。
幸福公式不是幸福的哲学定义,但我喜欢这种数学化的表述方式,可以让人把复杂的事情看得简洁明了。
效用本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这里可以理解为人可以享用或享受到的一切物质与精神成果。
从“幸福等于效用除以欲望”这个公式可以很容易看出,如果欲望不变,效用越大,人越幸福;如果效用不变,欲望越大,人越不幸福。
所以,即使你是皇上,有上千佳丽,俯瞰城池,也不见得你很幸福。
即使你一贫如洗,获得一个面包也可以是你的幸福。
这个公式可以指导我们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效用和欲望的关系,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也就是说,欲望是不足之感与求足之愿的统一,两者缺一都不能称为欲望。
欲望的特点是其无限性,一种欲望满足之后又会产生其他的欲望,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而效用则是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或享受某种服务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幸福是人们付出劳动的目的,也是人们消费与享受的结果。
“幸福方程式”阐述了幸福的这样几个特点:第一,由于生长环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每个人的欲望大小是不一样的;而不同的人在消费同一种物品或享受完全相同的服务时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也是完全。
有的人说,幸福的感觉如履薄冰,太担心得到后会失去;有的人说,幸福的生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只是,幸福究竟为何,每个人对于幸福的体会都不会相同。
幸福是在慵懒的午后泡上一杯香茗,捧上一本书,半躺在一张舒服的椅子上,静静的看书,生活简单而幸福。
幸福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纷乱的回忆,难以割舍的一段情缘,当昨天成为今天、今天成为永远的思念的人生历程,这些对于我们都会是一份难得的体会。
幸福的感觉是如此的简单,当你感受到爱,被爱包围的时候,那种幸福的味道就会围绕在你的身边,如同巧克力丝滑的划过舌头给味蕾留下甜蜜的回味。
第四讲 幸福的经济学分析
社会幸福与精神幸福属于发展幸福,可以超越式的实现。 (孔子学生:颜回) 在人的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一旦人的社 会需要或精神需要得到了满足, 即使收入不增加, 也会感 到幸福; 一旦人的社会需要或精神需要未得到满足, 即使收入增加 也未必感到幸福。
• 人们的幸福也并非孤立存在的, 而是彼此联系的; • 需要本身是中性的, 但满足需要的途径是有伦理意义的; • 只有利己不损人的需要得以满足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
பைடு நூலகம்
实践证明
对幸福的追求, 受制于道德的指引, 只有道德上的无 愧, 才有真正的幸福。
19
三、幸福的终极性特征
3、收入与幸福的非线性关系,与人们的非 合理消费有关
14
二、幸福的主观性特征
2、人的情感适应特性导致幸福与经济收入的 非线性关系 情感适应的实证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可幸福感并未同比增 长,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如此, 中国等发展中 国家亦如此。
15
二、幸福的主观性特征
3、人的攀比心理导致幸福与经济收入的 非线性关系
16
三、幸福的终极性特征
我们把那些始终因其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值得 欲求的东西称为最完善的。与所有其他事物相比, 幸福似乎最会被视为这样一种事物。因为我们永 远只是因为幸福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选择它。 —— 亚里斯多德 幸福具有终极性特征。而财富,包括经济收入, 都只不过是实现幸福的手段。当人们把手段视为 目的,或者把“手段之一”当成“惟一手段”时, 就会造成幸福与经济收入的非线性关系。
理论解释:相对效用假说(与邻居琼斯家保持一 致) 经验证明
幸福的经济学
为什么说有钱人会生活得更幸福呢?
•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调查材料,大量的经验研究结 果表明,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下,(同一城市)有 钱人的幸福指数要高于普通人。即收入和财富是 决定人们幸福感的最重要的因素。 • 诚然,财富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已显而易见。现实 也早已证明,有钱的人,就可以拥有更多地享受, 可以更健康,可以生活得更舒适,更安逸。而当 这些因素全部转化为人的内心活动,转变成幸福 指数被反映出来时,就足以说明,有钱人能生活 得更幸福。
2014-6-7
三、收入分配政策
• 1.税收政策
– 个人所得税 – 遗产和赠予税,即对财产的转移征收税收; – 财产税,即对不动产(如土地、房产等)征收税收; – 消费税,即对某些商品和劳务的消费征收税收。
2014-6-7
2.社会福利政策
• 社会福利政策则是要通过给穷人补助来实现收 入分配平等化。因此,我们把社会福利政策作为 收入分配平等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 从当前西方各国的情况看,社会福利政策主要 有这样一些内容:
三、正确的财富观
• 根据荷兰Erasmus大学的 RuutVeenhoven教授对中国3次幸福指数 的调查,中国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为6.64 (1-10标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 2001年却下降到6.60。数据表明,即使经 济持续快速增长也并不能保证国民幸福的 持续增加。
2014-6-7
2014-6-7
• 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瓜都在赚钱;当我 们兴冲冲地闯进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 • 当我们不到结婚的年龄的时候骑单车就能娶媳妇; • 当我们到了结婚年龄的时候没有洋房汽车娶不了 媳妇,所以80年代的人只谈恋爱不结婚; • 当我们没找工作的时候,小学生也能当领导的; 当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也只能洗厕所的; • 当我们没生娃的时候,别人是可以生一串的; • 当我们要生娃的时候,谁都不许多生一个。 • 我们这一代到底招谁惹谁了???
幸福经济学:关于幸福的概念、度量及因子探微
望当中,我们应当判别什么样的欲望应成为我们 追求 的 目标。在此 背景 下,斯密在 《 国富论》 中论及人类经济行为的 目的是通过追求财富来满足个人的 “ 温和欲望” 。此欲望的满足将会抑制 权力和荣誉等欲望,使人变得有 情感、有节制 、有美德 ,进 而才能获得幸福 , ② 这就是斯密在 《 道德情操论》 中论情感、美德和幸福的缘由。为此 ,傅红春认为 《 国富论》的主题是 “ 财富增 长” ,而 《 道德情操论》 的主题则是 “ 欲望约束 ” 。简单地说 ,二者相互调控就是幸福或者更 准
新福利经济学则认为效用不可用具体数值来衡量不可进行人际比较只能用序数来表示效用水平的等级据此新福利经济学基于序数效用论用社会福利函数来表示人们的最大化幸福并在社会福利函数基础上通过帕累托最优概念和一般均衡理论构建了一套关于自由竞争机制下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理论体系
幸福经济学 : 关于幸福 的概 念 、 度量及 因子探微‘
自已明确的目标。这样一来 ,经济学理论已经从很大程度上偏离 了那种实际的、经验上可以衡量
的、从满足与快乐角度出发的效用概念 。这种观点以偏好替代幸福 ,这是幸福在经济学的第三种
解释。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 ,现代经济学认为 ,效用应该从幸福的角度被赋予 内容并将效用理解 为满意度 ,它是指以快乐或痛苦为形式的享乐特质。这种观点 以满意度替代幸福 ,这是幸福在经
先后采用的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 。这些通行的观点使人们开始接受效用这种可以精确量化 的
中间变量替代幸福概念。此时 , 效用已经成为一种数字 ,而没有任何更深的实质意义。这种观点 以效用替代幸福 ,这是幸福在经济学的第二种解释。希克斯和艾伦认为需求理论完全能够 以偏好 指数的形式建立在序数效用之上 ,也就是效用理论对经济理论来说是没有必要的。萨缪尔森为此 提 出了显示性偏好理论 。加里 ・ 贝克在此基础上证明了能够不用效用的概念可从需求理论 中寻求
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
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
公式中的效用在经济学中用来表示从消费物品中得到的主观享受或满足。
因为它的主观性,所以,价钱越高不一定效用越高,消费越多也不一定效用越高。
欲望就是想要达到的目标。
从个人和家庭的角度来看,欲望就是过上高品质的生活,子女受到良好教育,能满足自己的爱好,能过上养尊处优的晚年,一生平安,无忧无虑。
这个公式是一个小学生都懂的公式,但确实是很多成年人,包括很多成功人士、富有的人、有身份地位的人都不懂的。
仔细的分析这个公式的内涵和外延,会帮助我们对幸福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幸福和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
就是说,欲望既定的条件下,效用越大越幸福;效用既定的条件下,欲望越小越幸福。
二、欲望无限大,幸福会趋于零;欲望是零,幸福也是零。
没有欲望也就没有幸福。
三、效用与主观感受有关,所以幸福也和主观感受有关。
幸福就是感受,是精神方面对消费物的享受和满足;幸福的感觉和消费物品的多少和贵贱不成比例。
比如,农民工每天能吃到肉和蛋,按时领到工资就幸福;腐败的人整天的山珍
海味也不满足。
四、人们对物的享受和个人的身体条件有关。
有好玩的地方你走不动;有好的风景你看不见;有好听的音乐你听不见;有好吃的你没有胃口,吃喝玩乐对你没有效用,何谈幸福?所以,健康最重要,拥有健康的人最幸福。
五、效用和时间正相关,时间越长,效用越大。
人的生命越长,享受就越多,所以长寿的人也最幸福。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从经济学角度论快乐和幸福
从经济学角度论快乐与幸福---马溥会计学 1101060819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出发,阐述了对幸福的的定义,又通过对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阐述了如何使社会的幸福更接近我们的满意度。
一、幸福的经济学定义在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上,与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相比,经济学家似乎并没有在这个命题上做出多少实质性的知识贡献。
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对幸福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从欧洲的古希腊时代、中国的先秦时代以及印度的孔雀王朝时代开始,哲学家对幸福问题就进行了繁琐然而却是有益的探索。
虽然,我的专业是管理学并非经济学,但在这里我要试着以经济学的角度来阐述自己对幸福的感悟。
在生活中,我认为幸福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几乎可以涵盖一切伦理学概念的术语,那些关于公平、公正、正义、自由、爱、道德的讨论,几乎都是以幸福作为背景来探讨的,但是并没有人真正对幸福下过一个令大家都满意的定义。
实际上,从现代经济学诞生的那一天起,幸福一直是这门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只是在最近的几十年以来,经济学的形式主义逐渐发达,掩盖了对于幸福这个本质命题的关注。
亚当斯密作为公认的现代经济学的开山,在他的经济学思想的框架里,幸福或者说人类的福祉一直是一个核心的问题。
在《国富论》里,他并没有将财富作为核心的唯一的研究目标,而是认为人类经济行为的核心价值是社会的和谐与人类福祉的提升。
斯密在《国富论》中还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人类幸福与收入的关系,他认为,在某一个极限点,高收入对一个人的幸福根本不起作用;斯密将更多的关注投向人类幸福的道德维度。
到现代为止,我都认为斯密的这个观点都可以算是古典经济学的最重要的思想精髓。
马克思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对幸福问题的关注更多地投向幸福的社会性层面。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框架里,幸福首先意味着人类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而在幸福的终极价值领域里,平等、自由、和谐都应该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先决条件。
在马克思的幸福观里,有着古典经济学一脉相传的对于人类尊严的关注。
幸福生活的经济学分析
幸福生活的经济学分析什么是幸福?许多人认为,拥有财富和物质资源是实现幸福的必要条件。
但是,是否真的如此?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幸福生活的真正含义和影响。
1. 消费和幸福消费对于人们的幸福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一方面,我们的生活需要消费,只有满足基本消费需要,才可能享受更高层次的快乐。
例如,基本的食物、住房和医疗保健需求,较高的教育、社交和旅游需求等。
另一方面,消费可能导致财务困难和经济不稳定,这往往会影响到幸福。
我们也意识到,人们感知的幸福与他们的消费水平不一定成正比。
证据表明,一些低收入家庭相对较高的幸福感,主要是由于他们实现了自己生活的基本需求,而不是因为他们拥有高消费等物质资源。
2. 工作和幸福工作是每个人财富和满意感的重要来源。
尽管许多人将工作视为只是赚钱的手段,但是工作的现实意义更深远。
例如,获得和展示自己的才能、追求个人成长、建立社交网络以及参与社会贡献等。
然而,如果工作的强度和要求过大,则可能导致人们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等疾病。
一些研究者表明,一个人较高的工资水平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完全正相关。
重要的是,各种就业机会、平等机会、有意义的工作以及适当的时间管理等工作条件,都可能对于个人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3. 社交和幸福社交活动是人们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相比于讨论工作或者消费,互动社交对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
例如,社交互动能够增强人们的自我肯定和社会认可。
人们也能够通过社交建立稳定的社会网络,从而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支持力。
此外,社交活动还可以提供深度情感和个人文化成长等方面的刺激。
4. 事业和幸福人们追求的事业、追求目标和成就感,是很多人幸福感的来源。
例如,投资时间和精力追求事业,提高专业技能和知识体系,可能会增加个人社会地位、职业满意度和个人成长。
事业追求往往致力于实现自我或者社会价值,而非仅仅通过很高的收入和实际消费来表示价值。
因此,事业追求,往往是能够给人带来符合个人价值和人际关系发展的深度快感和幸福感的。
幸福经济学
比一个生病的国王更幸福。
2、情感满足:幸福的基本要求。
⊙佛主释加牟尼曾经问他的弟子,“给你一 滴水,怎样才能使他永不干涸呢?” ⊙把一滴水放入大海 ⊙有位哲人说过:“在所有东西中间,人最 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爱情、亲情、 友情,要有足够的感情支持。 ⊙人的情感支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家庭; 二是朋友。
其他证据
赛利格曼(M. E.P.
Seligman)等的研究表明, 美国在1947-1998的50年间,美国经调整后的人 均GDP翻了将近3倍,但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却并 没有多大变化,在欧洲、日本也发现了相同模 式。 赖特指出:患抑郁症的比率每10年翻一番,自 杀成为北美青年第三大死因,15%的美国人患 有临床焦虑障碍,对社会稳定和安全感的认可 也每况愈下。
三、影响幸福的主要因素
1、身心健康:幸福的保障。
在问及“您认为您的幸福感最主要的
来源”这一问题:60%的人回答“健 康的身心”。
身心健康是影响人们幸福感最主要的
因素。 人们通常说“健康是1,名声、财富、 地位、权利等都是在1后面的0,1没有 了,0再多也等于“圈”。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一个健康的乞丐
婚姻与幸福呈正相关关系: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
甘露、他乡遇故知”被喻为“人生四 大幸福”
美满婚姻造就和谐的家庭。在调查中,
近50%的人回答:
人的幸福感来自“家庭和睦”。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
世上只有家最好,男女老少离不了; 男人没家死得早,女人没家容颜老; 有家看似平淡淡,没家立刻凄惨惨; 外面世界千般好,不如回家乐逍遥。
2、经济学教人学会分析问题时采取直 观又简单的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 化。
幸福的经济学分析
精心整理
幸福的经济学分析
幸福是一种主观评价。
经济发展能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这种感觉来自充足的食品、清洁的用水、快捷的交通、便利的通信、多彩的生活等等。
一般来说,发展比不发
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要更强一些。
然而,面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为什么还
还不止一台,但人们的幸福感也不会增加多少,人们对电视节目的抱怨反而更多了。
再如,在经过长期“大锅饭”之后的改革开放初期,奖金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幸福感;但在20多年以后的今天,人们对奖金习以为常,奖金带给人们的幸福感已经
大大地减弱了。
这表明,人们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了新的起点就会有新的期待,
而期待与现实情况的差距会降低幸福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人们会有新的期待,那么,继续发展经济能解
决人们幸福感降低的问题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但不能完全解决。
因为人们
追求的目标不是单一的,除了物质财富,人们还追求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声誉、提升社会地位等非物质目标。
拥有物质财富不等于实现了社会地位等非物质目标。
如果这些非物质追求不能得到满足,人们就会感到失望,幸福感就会降低。
二是努力实现社会公正,使大家机会均等、各得其所。
三是加强宏观调控,使收入
差距既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又能较为普遍地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四是使人们能够
均等地享受公共服务。
五是引导人们逐渐适应新的体制机制和条件环境。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从这个公式可以分析效用最大化或者说收入最大化为什么不能带来幸福。第一,因为收入的不断增加提高了人们的欲望,总想着“更上一层楼”,导致到达一定的收入临界点后,随着欲望攀升,人们的幸福感下降;第二,即使是机会平等的市场经济也必然带来结果的不平等,攀比的欲望上升,也导致幸福感下降,这需要政府进行再分配调节;第三,如果是由于权力的干扰导致机会不平等,不仅将导致效用下降,也会导致欲望上升,当然,这种欲望是改良的欲望,缘于不公平感导致的积怨。对于中国来说,要想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现阶段或许要先解决后两个问题。这也意味着贫富差距和政治体制是中国人幸福的最大障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认识到了这一点,也有了“幸福经济学”这一小分支,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和社会学的调查方法,通过抽样调查和计量分析来研究人类的幸福,但这种带有实验性质的研究方法并没有彻底撼动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尽管他们的研究更接近生活现实。
去年逝世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曾经提出过一个“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试图弥补经济学对于幸福研究的缺失。虽然难以定量衡量幸福,但从这个公式正好可以看出幸福在哪里。其实,这个公式也恰好将亚当斯密的两部著作融为一体,《国富论》指引人们研究效用最大化,但《道德情操论》告诫人们要控制欲望,除了有自利的进取心还要有利他的同情心。
幸福=效用/欲望2010-03-19 10:10
关于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崔宇
(按:关于幸福的定义,古往今来,说法不一,但现时代大家基本认同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情的愉悦。你认为自己幸福、舒服、惬意、爽,那就是幸福。其程度,全凭自己的感觉、理解来把握和品位。崔宇先生对此结合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给出新颖的定义。这里,虽未经其同意,但冒昧转载,供我的好友们欣赏和玩味。在此,向崔先生表示感谢。)
幸福经济学
二、幸福的经济学定义
幸福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 的感受,是与先前的生活,与 周围人的生活的一种比较。 幸福=效用/欲望 从幸福的经济学公式中我们可以 看到,要想提升幸福感,可以通过 两种途径,一是提高效用,二是降 低欲望。
5பைடு நூலகம்
效用是什么?
经济学家眼中的幸福: 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 那他就比我幸福。 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 那他就比我幸福。 我想上茅坑,只有一个坑,你蹲那 了,那你就比我幸福……
3
一个智者的主意
从前,有个穷人,家里有妻子和和几个孩子,还有儿 媳、女婿,一大群人一起住在一间小房子里,每天吵吵 闹闹,他感觉快崩溃了。便去求智者帮忙。 智者告诉他:“你去买一头奶牛、一只山羊、一群鸡鸭、 几只猫和狗,与这些动物住上一周,一周后你再回来找 我,保证你一定会感到幸福快乐。” 穷人很高兴,立马去买了这些动物回家,跟家人一 块住,第二天,他就受不了了,来跟智者诉苦:“太吵 了,受不了。”智者说,这才刚开始,你再忍耐两天。 穷人无奈回去,过两天跑来求助智者:“怎么办?我的 家具都被牛羊踢坏了,锅碗瓢盆都被猫狗挠坏了,粮食 都被鸡鸭偷吃了!”智者说,那你把这些动物都卖了。 穷人高兴地立刻照办,动物一离开,穷人就飞奔过来感 谢智者:“安静多了,我现在太幸福了!”
9
(二)幸福悖论: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对经济学重新定义与定位,把幸福经 济学看成新的经济学范式,把主客体关 系看成是基本的对称经济关系,把幸福 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经济学和经济发 展的目标,以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成 为经济学的核心机制。
10
(
二)幸福悖论: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幸福经济学范式,就是以主客体对称的对称 经济学和价值经济学为基础理论、以人的利益 最大化原则为理论出发点、以共有制为经济基 础、以价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合作为 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和谐经济为经济发展 的根本途径、以人的幸福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以对称思维方式和整体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 征、擅长五度空间分析的经济学的基本模式、 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对称性、具体性、全面 性,是幸福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幸福经济 学范式本质上就是价值经济学范式。
“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幸福”的经济学解释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你就比我幸福。
”这是电影“求求你表扬我”中范伟的一段令人捧腹的台词,然而话糙理不糙,这句话恰恰说出了经济学中对幸福的定义和幸福指数的计算。
研究幸福的出发点是欲望,归宿是欲望的满足,即效用。
经济学家用效用/欲望衡量幸福指数的高低。
欲望(Wants)是指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种欲望,既要有不足之感又要有求足之愿,因此它是一种心理现象。
效用(Utility)是指个人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
经济学家强调了效用的主观性,认为某物品是否具有效用及效用的大小取决于消费者对该物品的主观感受。
当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人的感觉就是幸福的,这种满足程度越高,人的幸福感就越强,如果效用超过了自己的欲望,就叫喜出望外,这种事是再幸福不过的了。
比如人饿了的时候,能有馒头吃就是很幸福的了,可馒头里偏偏还有肉,此时这个饥饿的人是喜出望外的,或者叫满意超乎想象。
可见幸福指数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你拥有了什么,还取决于你所拥有的是不是你所期望的;有人拥有了很多,可是仍然感觉不到幸福;有人拥有的不多,却感觉生活非常如意。
有人开着“宝来”哭,有人骑着“电动”唱,因为前者想要的是宝马,而后者想要的自行车。
尽管两者效用差别巨大,但由于需求欲望的差别,效用小的商品反而带来了更大的幸福感。
经济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如何把既定的资源分配到不同的用途上,给人带来最大的效用,这是效用最大化原理,而在分配这些资源的时候,如果某种用途的资源分配过多,它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逐渐下降的,这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老百姓管它叫回报消减。
说遇到饥渴的赶路人,给他的第一杯清茶,能止渴或救命;给他的第二杯清茶,可以品味儿;给他的第三杯清茶,他只能用来饮驴。
简而言之,越多越没价值。
幸福经济学 经济学概念
幸福经济学经济学概念幸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幸福感受和生活质量。
它通过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如何创造更为幸福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一、幸福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幸福经济学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学家阿伯拉姆·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每个层次的需求都有不同的优先级。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人们开始关注人类的幸福感受和内在需求,后来发展成为了幸福经济学这一学科。
幸福经济学在发达国家的发展较为成熟,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成立了幸福经济学研究中心。
在中国,幸福经济学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国内多所高校也开始开设相关课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
二、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幸福感受的测量幸福经济学的研究需要先对幸福感受进行测量,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的问题通常包括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受、快乐感受、自我评价等方面的提问。
2. 幸福感受的影响因素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还需要探讨影响人们幸福感受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朋友、社交网络等;环境因素包括城市环境、自然环境等。
3. 幸福感受的提升策略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还需要探讨如何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受。
这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改善环境、提升教育水平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城市环境、加强社会福利等都可以有效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受。
三、幸福经济学的意义和价值1. 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幸福幸福经济学的研究使得人们开始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幸福,将人类的幸福感受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
2. 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还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幸福学课件)第五讲幸福的经济学分析
2020/10/23
17
观看视频
毒品的危害
2020/10/23
18
2020/10/23
9
三、财富增长的可能代价
财富增长被关注而代价被忽视的原因:
物质财富具有可见性,而为财富增长所付出的代 价是可见性低
物质财富具有可比性,人们更倾向于就财富进行 社会比较
物质财富具有可测性,政府为保有执政的合法性 而倾向于追求和宣扬物质财富的增长
物质财富具有可交换性,资本为了获取更多利润 而过度渲染物质财富的重要性
第五讲 幸福的经济学分析
2020/10/23
1
主要内容
一、经济学迷思 二、财富与幸福的关系 三、财富增长的可能代价 四、财富增长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五、财富增长对消费方式的影响
2020/10/23
2
一、经济学迷思
1、经济学家的初衷
财富=幸福?
2020/10/23
3
二、财富与幸福的关系
对此莱恩解释说,收入水平与幸福之间并 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曲线关系。在收入水 平达到一定高度前,收入提高会增加幸福; 但当收入水平超过一定高度时,它的进一 步提高未必会明显增加幸福感。这是因为 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带动幸福 的效应开始呈递减态势。收入水平越高, 这种效应越小,以至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 地步。
6、由于原有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惯性而11
观看视频
贫贱夫妻中500万后大打出手
2020/10/23
12
五、财富对幸福的正面效应
财富为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提供物质 基础,但对不同需要的满足产生的影 响有别。
➢ 对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有显著正效应 ➢ 对更高层次的需要如社交需要、尊重需要
_幸福_经济学
2006.11.20 IT经理世界・115“幸福”经济学□ 汪丁丁对一项枯燥的工作,由于幸福指数很低,相应地就需要很高的其他方面的报酬。
如果新近的神经经济学研究思路有可能成功,那么它在企业管理中的直接应用,我可以想像的一种,就是为每一雇员制订最优报酬方案——根据他(她)的脑神经元结构所定义的每一种工作和每一项动作的幸福映射。
例如,对一项枯燥的工作,由于幸福指数很低,相应地就需要很高的其他方面的报酬(包括货币报酬)。
所以,未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们甚至要在录用员工时就要求他们接受核磁共振脑呈像检测。
4年前,我在本专栏写过一篇短文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神经元经济学(参见本刊2002年第19期),此说遭到当时和现在一位最具威慑力量的“学术打假”人物的激烈批评:世界上不可能有什么神经元的经济学!2005年8月,主流经济学权威刊物《博弈与经济行为》出版了一期专号,题目赫然:“神经经济学”(neuroeconomics,我仍坚持译做“神经元经济学”)。
当然,在这之前,我已在两所主要大学的经济学教室里连续多年讲授了我收集到的和我所理解的脑神经元经济学论文。
在过去的一年里,神经经济学被西方各主要大学大张旗鼓地捧为最时髦的经济学课程,当然有招揽学生之意图,但更主要地,是出于现代经济学穷途末路之危机感。
这一危机,自马歇尔的晚年时期开始萌芽,经由萨缪尔森泛滥至全世界,在芝加哥学派登峰造极。
如同物理学那样,当一切基本定律都已经被提出来并在接受了经验世界的许多考验之后成为学术共同体的共识,物理学就开始“终结”。
经济学“终结”之后,经济学家怎么办?这是一个问题。
张五常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告诉过我,“从现在开始,经济学研究只有应用而无理论。
”不过,大多数经济学家不会接受五常此说。
于是,他们寻求出路。
从根源上说,西方人2000多年来的思维惯势,一定要从科学方面寻求新的学术思路。
与此相对的是我们中国人的或许更古老的思维惯势——从文化方面寻求新的学术思路。
幸福=效用/欲望
幸福=效⽤/欲望
幸福=效⽤/欲望
幸福等于什么?在经济学领域中,幸福=效⽤/欲望。
在这⼀条公式中,效⽤就是从物品中得到的满⾜,⽽欲望是指⼀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的愿望。
效⽤与欲望都是⼀种⼼理感觉,所以幸福也当然是⼀种⼼理感觉。
⽽要获得更多的幸福,你可以选择提⾼效⽤,或选择降低你的欲望。
很多⼈抱怨⾃⼰不幸福,可他们未必知道,或许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太⾼;或者是他们的满⾜感,即效⽤太低。
这条幸福公式告诉我们:要想拥有更多的幸福,得好好珍惜⾃⼰的拥有,降低⾃⼰过多的欲望,要对⾃⼰感到满⾜!
在⼤学⾥,可能你的经济条件不如别⼈,可能你没有丰富的物质条件。
如果此时,若你⽼是抱怨⾃⼰的不幸,便会感到缺乏幸福感。
⽽如果你乐观地看待这⼀切,对⾃⼰的拥有感到满⾜时,你会发现,⾃⼰幸福许多。
同样地,如果你有太多的欲望,对⾃⼰有太多的要求和渴望,你也不感觉很快乐,因为欲望太⾼,就会容易感到失望,容易感到不幸福。
我想,知⾜常乐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幸福不在于你得到多少,拥有多少,⽽是内⼼由衷⽽发的满⾜感到底有多少。
幸福在于⾃⼰的内⼼感觉。
幸福=效⽤/欲望.。
拆书-对于幸福,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它
对于幸福,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它经济学是什么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来说明经济学是什么,一定不能缺的是这几个词:稀缺性、欲望、配置、价格、效率、效用、均衡。
经济学就是建立在资源通过以及欲望无限性基础上稀缺性价格机制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实现市场运行效率。
对消费者来说,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实现效用益处最大化,也就是客户均衡。
经济学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程式设计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佳化配置,所谓的帕累托最优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对作为消费个体的我们说来来说,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金钱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是根本达致的问题。
幸福是什么对于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及其难以回答的问题。
幸福更像是感受一个主观性的感受,要拥有幸福的“感受”需要一些条件。
比如,感受通常是在对比中随之而来会带来的,经历困难,克服困难的感受是幸福,“忙里偷闲”能感受到幸福,无所事事的悠闲得到的反而是烦躁。
通常意义上来说,占有的越多就越幸福,因为拥有代表着被满足的需要。
难点在于对“拥有”的界定。
有人认为有权有势有钱,这能带来生活上所更大的自由,能带来幸福;角度那还有有从另一个视角界定“拥有”,叫做“能给予,代表我富有”,这样理解谁能说是错的呢?幸福只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人的一种价值判断。
也许幸福就是白岩松说的那样: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幸福公式经济学上有一个很等式著名的美满公式,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幸福=效用/欲望。
简单的从公式的而言,效用越大,欲望越小,幸福感就越强。
划成但对于这个公式却要一分为二。
从欲望的角度来说,欲望越小,幸福值越大,但是当欲望等于零时,幸福的值也就无意义了。
所以欲望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合理。
从效用的角度看,效用是带给人的满足程度,包括物质上实现的满足和心理上的满足。
荣誉感又是一种主观感受,无论是物质上的得到,还是精神上的获得,归根结底还是要转化为心理感受才能带来主观上面上的幸福感受。
从这个意义上所来说,精神现阶段对消的享受和满足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幸福”的经济学解释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你就比我幸福。
”这是电影“求求你表扬我”中范伟的一段令人捧腹的台词,然而话糙理不糙,这句话恰恰说出了经济学中对幸福的定义和幸福指数的计算。
研究幸福的出发点是欲望,归宿是欲望的满足,即效用。
经济学家用效用/欲望衡量幸福指数的高低。
欲望(Wants)是指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种欲望,既要有不足之感又要有求足之愿,因此它是一种心理现象。
效用(Utility)是指个人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
经济学家强调了效用的主观性,认为某物品是否具有效用及效用的大小取决于消费者对该物品的主观感受。
当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人的感觉就是幸福的,这种满足程度越高,人的幸福感就越强,如果效用超过了自己的欲望,就叫喜出望外,这种事是再幸福不过的了。
比如人饿了的时候,能有馒头吃就是很幸福的了,可馒头里偏偏还有肉,此时这个饥饿的人是喜出望外的,或者叫满意超乎想象。
可见幸福指数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你拥有了什么,还取决于你所拥有的是不是你所期望的;有人拥有了很多,可是仍然感觉不到幸福;有人拥有的不多,却感觉生活非常如意。
有人开着“宝来”哭,有人骑着“电动”唱,因为前者想要的是宝马,而后者想要的自行车。
尽管两者效用差别巨大,但由于需求欲望的差别,效用小的商品反而带来了更大的幸福感。
经济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如何把既定的资源分配到不同的用途上,给人带来最大的效用,这是效用最大化原理,而在分配这些资源的时候,如果某种用途的资源分配过多,它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逐渐下降的,这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老百姓管它叫回报消减。
说遇到饥渴的赶路人,给他的第一杯清茶,能止渴或救命;给他的第二杯清茶,可以品味儿;给他的第三杯清茶,他只能用来饮驴。
简而言之,越多越没价值。
我们再用这些理论解释幸福。
一生中,人能得到的快乐和幸福有多少,取决于人如何分配自己的各种有限
资源。
人的第一重要有限资源就是人的时间。
闲暇人把大部分时间都投资在看电视、逛公园、逛商场、喝茶、打牌或者无所事事上。
追求事业的人把大部分时间都分配在勤奋工作、辛苦奔波上。
他们各自资源的分配方案是否合理?他们得到快乐和满意是否最多?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心态的基本健康来源于人能向自己证明自己有用和有价值。
极端闲暇的人没在证明自己有用和有价值的事上作任何时间的投资。
所以,他们很难从内心深处感到自己有用和有价值。
没有自我价值感的人心态不好,内心容易苦闷和烦躁,所以,他们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和满意也极少。
闲散时间过多,人会在内心深处对自己有失望感和不满意感。
对自己失望和不满的人,是不会感到幸福的。
所以,把大量时间投资在闲暇上,人不再能从闲暇中享受到安逸,人得到的回报是享受的负值——烦躁。
那么,终年奔波劳累、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追求功名利禄上的人得到的快乐回报是否最大?满意最多?当人吃、穿、住等生存需要基本满足后,人从物质世界获得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内在需要,都是为了使自己感觉好。
一套粗布衣裤就能遮风保暖,可是人要穿名牌时装。
从名牌时装上,人想得到的是身份、地位、成功等好感觉。
同样,“广厦千间,夜眠七尺。
”也是在说可满足人存活所需的栖身之地只需一点点。
可是,人们希望拥有巨屋和豪宅。
想拥有很多,人为的是要感觉好。
可是,人内心的感受和人外在的获得是两回事。
有很多事业有成的企业家、歌星和影星等,尽管事业如日中天,可他们的内心感到的还是迷茫和困惑。
人奋斗、奔波,有了成就和收获。
可有成就,不等于有成就感;有功名利禄,不等于有幸福;有了别人眼里的幸福,不等于自己就体会到了幸福。
也就是说,外面有了,还要看心里有没有。
所以,过量地将时间投资在功名利禄上,人收获到的功名利禄对人的实际价值含量越来越小。
这也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这样的时间分配是资源利用的最佳方案。
这个方案的投资框架是:人即要珍惜和享受自己的拥有,又要投入时间资源去获得自己想要的和缺少的;人即要有奔波和奋斗,也要有清静和闲暇;人要尽可能地去开发和探索外在物质世界,也要最大限度地探测和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资源利用最佳方案。
应用这个方案,鱼和熊掌就能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