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定稿
荷塘月色正稿
4.本文在抒情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本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在这篇散文中,朱自清先生借“荷塘月 色”之景,抒“心不宁静→独处求静→ 一无所求→惦念江南” 之情,达到了情 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破不宁静”, 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调。
动词
①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 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③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④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 的梦。 ⑤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独出家门
小径漫步
月下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月光如水 薄雾似纱 花叶若梦 黑影斑驳 杨柳如画 光影似曲 树 远山 路灯 蝉声和蛙声
正 面 写 月
颇不宁静
观荷赏月
荷塘月色
赏景排忧
侧 面 烘 托
荷塘四周
返回家门
惦念江南
无法超脱
找出能表现作者心 情变化的句子
感情变化的句子依次是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 无福消受了
主题归纳
这篇抒情散文通过描写月光下的荷塘和 荷塘上的月色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心不宁 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求→惦念江南”的感 情,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不满现实、幻想 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心境。
总结课文,启迪思维,迁移运用
本文描写的荷塘只是清华园中一个普普通 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的秀 美静谧,令人神往。为什么? 作者对景物做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对生 活有深挚真切的感受,运用语言的功力很深, 故有了美文《荷塘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 梦。
荷塘月色正稿
《荷塘月色》说课稿朱自清一、说教材《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
新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
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出示课件)(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
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
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
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
荷塘月色定稿
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
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
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
游过了四季 荷花依然香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等你宛在水中央
教学重难点
(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
用是什么? (四)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祖籍浙江绍兴,上大学时,朱
自清开始创作新诗,发表过长诗《毁 灭》,出版过诗集《踪迹》和散文集 《背影》。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
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
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 作有《朱自清全集》。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 者在清华大学教书。
本文的写作线索
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 在一起。
经线: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 的变化。 纬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 情景交融,写景为抒情服务
文章结构小结
求宁静
小径
不宁静
得宁静
小径 失宁静
文章 线索
明线:空间变化 暗线:情感变化
圆形 结构
荷塘月色
第四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 杨柳 ) 树姿:远远近近
荷 塘 的 四 周
高高低低
树色:阴阴乍看像 烟雾般
树梢 ( 远山 ) 树上 ( 蝉声 )
整 体 的 风 光
树缝 ( 灯光 ) 树下 (水里的蛙声)
第六段描写的荷塘四周的环境与前文 所描写的有什么不同?传达了作者什 么样的情感?
总体环境的描写是:清淡 朦胧 幽静 深远的 此时诗人的内心是“但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 虚与哀愁。
荷塘月色定稿
mí niǎo nuó 弥望 袅 娜 zhào liǎn jū 櫂 敛 裾 hān wǎn 酣眠 宛然
清华园中的荷塘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题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 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 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 , 是一个有月亮的 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 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1900——1948)
主要作品有:
《雪朝》(诗集)1922,
《踪迹》(诗与散文)1924,
《背影》(散文集)1928,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
散文名篇
《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
《荷塘月色》(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课文字词
生字词: xiè pì duó wěng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sè bó qiàn yuàn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fàn zhuì shāo xì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5.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 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 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 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 意。
6.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 也就是高考考点要求的“能 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因此掌 握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 照应、悬念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 文,把握美文实质。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 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5.塘上月色
月色本是抽象的事物,很难描绘。 作者运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月光? 叶子和花 青雾 树
动词的巧妙运用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1)以流水作比 ,月辉 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2)通过雾写月光:薄薄 的青雾 ,雾的轻飘壮。
荷塘 课前后 学生版 最终定稿
《荷塘月色》课前案编制:尹伟燕审核:李峰学习目标:1、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记忆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
3、理清文章思路。
一、有关作者1、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长大于江苏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其散文语言洗炼、朴素缜密、清隽沉郁、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3、名字寓意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1917年,朱自华报考北大本科。
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
“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之以自警。
朱自清的历史,充分证明了他人如其名,确实做到了“自清”,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关于“不食救济粮”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溃疡,但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那可贵的情操。
1948年8月12日,临终前,朱自清用颤抖的手抓住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美国面粉。
”朱自清先生在签名前体重已下降到77.6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仍旧拒绝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表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
《荷塘月色》述课稿定稿
《荷塘月色》述课稿李艳灵石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二O一四年十一月九日《荷塘月色》述课稿李艳灵石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敬爱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述课的题目是《荷塘月色》。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阐述。
一、述教材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职业高中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欣赏散文。
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是一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佳作。
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荷塘上的月色,写月色下的荷塘,相当成功。
作者表现的情感又是复杂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
作者把复杂的心绪寄寓于荷塘与月色的描写中,情与景如水乳交融。
语言朴素典雅,比喻贴切生动,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二、述学情我们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他们已学过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还比较表面化,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我们职业中学的学生知识储备相对较少,阅读欣赏能力都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加强引导,恰当启发,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更好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和满足,从而培养学生高尚、健康、正确的审美观。
三、述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依据教材特色、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对比分析,揣摩词语、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散文语言;2、学习筛选关键语句,把握作者行踪和思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学习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赏析4、5、6自然段,欣赏荷塘月色的清幽、朦胧,品味文章语言美。
教学难点:解读作者的“颇不宁静”,理解作者在动荡的年头彷徨于苦闷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荷塘月色》试讲逐字稿
《荷塘月色》试讲逐字稿作者:朱自清文体:写景抒情散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中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通过诵读,品味本文语言,学习作者充满诗意的语言艺术。
3.品味“荷塘月色”的画面美、意境美,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的彷徨、苦闷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赏析描写荷塘、月色的语句2.学习并赏析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的相关语句三、教学方法教法:诵读指导法、点拨启发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引导法学法:课前预习法、诵读涵泳法、圈点勾画法、合作讨论法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多媒体出示荷塘图片师:同学们,面对这片碧绿的荷塘,你想到了什么?生1:想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诗人杨万里的笔下,荷花是色彩艳丽的。
生2: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夏日的荷塘是生机勃勃的。
生3:想到了周敦颐笔下的荷花品质,是高洁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面对这般美景,朱自清先生又是如何描绘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欣赏这“荷塘月色”。
(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问题:播放“配乐范读”,学生跟读,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这篇文章写了在夜深人静时,作者去散步,路过荷塘时,看到了月光下的荷塘以及荷塘上的月色。
(板书:月下荷塘、塘上月色)2.问题:究竟是怎样的景象?(过渡至下一个环节)(三)品读课文,深入分析1.问题:文章用哪几个段落重点描写荷塘和月色?自由朗读4-6自然段,重点描写荷塘和月色的语句。
学生回答:“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裙。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荷叶比作裙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荷叶的柔美。
教师总结作者笔下的荷叶,具有柔美的特点(板书:荷叶柔美)问题:如果换成“碧绿的大玉盘”可以吗?学生1回答:不可以,“裙”让人们感觉荷叶是舞动着的;“大玉盘”则是固态的,相比之下缺少动态,让人感觉很生硬,失去了美感。
《荷塘月色》定稿
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 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 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 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 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 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 恬静的氛围
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 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 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 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 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 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
小结: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 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 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 “月”字却处处有月。
探究二
1、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 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 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 朦胧飘渺的特点
2、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 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 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 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组讨 论后回答)
明确: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 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 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 状态 。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 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 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 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
② 词语释义 点缀: 斑驳: 丰姿: 袅娜: 脉脉: 羞涩: 没精打采: 蓊蓊郁郁:
探究一
课前探究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他的行踪如何? 月下散步
荷塘月色(定稿)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 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 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 “我是扬州人”。中国现代 诗人、学者、散文家、民主 战士。
(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3 )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 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 朴实的新鲜作风” ;
喻体 裙 明珠 星星 美人 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 流水 梦
完整的句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 亭的舞女的裙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 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 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 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 纱的梦。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同梵婀玲上奏着的名 曲。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 鹢 首徐回,兼传羽杯; 櫂 将移而 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 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 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 过人头” 了;只不见一 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 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 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英俊男儿漂亮少女,心心相印驾 船采莲来。鹢鸟画船缓缓掉头,双方 传递着酒杯。船桨轻摇水草牵绊,船 儿微移浮萍已分开。姑娘身材苗条白 巾束腰,恋恋不舍把头回。正值春末 夏初,叶儿正嫩花儿初开。撩水逗乐 笑微微,又怕水珠溅湿衣衫,担心船 儿倾斜,急忙提起罗裙。
《采莲赋》译文参考
乡愁余光中
•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 头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 头 ,新娘在那头 。 •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 头,母亲在里头 。 •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 头, • 大陆在那头。
高质量《荷塘月色》 精美排版
朱自清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被罩,窗帘上印着花,家具 上刻上花,衣服上绣上花,看病人送花,病人去世献花等等,可 以举出许多,人们为什么喜欢花?
喜欢牡丹,因为她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国色天香,被誉为花中之王。 喜欢玫瑰,因为她的美丽带着不容接近的坚刺,象征着纯洁美好的爱情。 喜欢葵花,因为她始终在夏日里绽放出着最真的笑脸,永远追求阳光。 喜欢百合,因为她独具一种矜持含蓄的气质,洁白典雅。
1948年与清华大学中文系师生合影。前排左起第 一人至第四人为朱自清、余冠英、李广田、许维遹。
1948 年 6 月 18 日, 朱自清在拒绝‚美援‛ 和‚美援面粉 ‛的声 明上签名。 6 月 19 日平津各大 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 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 严正声明。 1948 年 8 月 12 日, 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 不幸逝世。
1921年冬,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时与友人合影。 (左为朱自清)
1921年12 月31日,欢送 俞平伯赴美国 考察时在杭州 合影。右起: 俞平伯、朱自 清、叶圣陶、 许若昂。
1931年 8月赴英国留学前与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 全体师生合影,前排右一为俞平伯,右二为朱自清。 送行的有胡秋原、林庚、等十余人。
第二部分 (静→受干扰)
第三部分 (由想象的动态作结)
第八段:由江南采莲想到家乡而行至 家门口,迎接他的仍是一片寂静。
通过三美品析文本
画面美
品味 文章 三美
情调美
语言美
画面美
之
月 下 的荷 塘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 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 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 味的。
《荷塘月色》定稿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如流水(泻)、青雾(浮)、叶和花(洗)
灌木:参差斑驳的黑影 杨柳:稀疏的倩影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 着的名曲。
荷塘四周的景色
树多——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树色——阴阴的、像一团烟雾
树中的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蝉与蛙——最热闹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淡淡的忧愁
荷塘四周的景色
《采莲赋》
《西洲曲》
月下的荷塘
荷叶
田田
(景物描写极富层次感,前后有序)
多
像舞女的裙
美、自然舒展 少
拟人 博喻 通感
荷花 点缀
袅娜、羞涩
明珠、星星、美人
淡 淡 的 喜 悦
荷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波
颤动 流水
波痕
脉脉
通感 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 有时也可能用某种感官去感受不属于某种感官范畴而 本身比较抽象的事物。也叫做“移觉”。 例如: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采莲赋》
江南热闹的季节 风流的季节
பைடு நூலகம்《西洲曲》
惦着江南
思念家乡,忆起江南美好的生活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 “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及革命青 年进行血腥屠杀,朱自清被这残酷的现实弄得 “目瞪口呆”。他一方面觉得这种现象绝对不 能再持续下去,要打破;另一方面,作为一个 知识分子,又想躲进学术的“象牙之塔”,脱 离政治,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但实际上, 作为受五四启蒙精神哺育的他,完全脱离时代 又是不可能的,因此当时作者处于极度的痛苦 和矛盾之中。《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当时的这 种思想感情的折射。从某种意义上讲,文中的 荷塘实际上成了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
【精编范文】荷塘月色-word范文模板 (1页)
【精编范文】荷塘月色-word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荷塘月色说起池塘,就会让人想起那一汪汪静静的池水,可在北方也很难看的见,北方能看见的只有那哗哗流动弯弯的河水,还有就是一些水面光光静静的鱼塘,而在南方则不同,在南方的村镇到处遍布着星罗棋布的池塘,而池塘也不是单一的鱼塘,而是荷塘站很大一部分,头几天去了一趟南方,有幸近距离看了看荷塘,那真是别有一番风韵,傍晚一个人沿着南方特有的地埂慢慢踱到一个不太大的荷塘边,荷塘周围长着只有在南方才能看见的一种树,它那细碎的叶子长在一个叶梗上,就像北方的厥类叶子,一串一串的,不太直的树干,枝叉繁茂叶片郁郁葱葱,淡淡的月光照在上面,泛着青翠的光泽,这是一个椭圆形的荷塘,静静的池水上面,青青的荷叶一个紧挨着一个,它们簇拥着迎着淡淡的月光,远远望去就如一大块墨绿色的地毯,本来我以为荷叶是贴在水面上的,可亲眼看见我才知道,荷叶原来不都是紧紧贴着水面,有的荷叶高出水面很多,它们一片片随风起舞,就如少女舞动的裙摆,有的打着卷,有的又像一把把向上张开的阳伞,而贴在水面上的荷叶犹如一个个翠绿的玉盘,有的上面还滚动着一些晶莹剔透的水珠,水珠里映着月光,就如一颗颗滚动的明珠,煞是喜人。
你在细看那一层层荷叶之中星星点点着一些荷花,它们颜色不同,形态各异,有的红如那一抹晚霞,有的又白的就如北方的瑞雪,它们有一些已经婀娜多姿的盛开着,一层层花瓣包裹着淡黄色的莲蕊,还有一些还是花骨朵,它们羞涩的的珉着嘴,它们在荷叶中就如点缀在夜空中的繁星,是那么的明亮那么的光彩照人,一个个亭亭玉立的荷花就像刚刚出浴的美人,带着清香带着娇羞,让人不敢直视,又让人不忍离去,一阵微风拂过,送来了幽幽的荷香,荷叶也在微风下涌动着,由于荷叶紧紧挨着,荷叶在微风下掀起一层层碧波,让整个荷塘显的更加灵动,荷花也更加有风致了,如水的月光静静的洒在每一片荷叶上,青青的池塘上升起一层薄薄的轻雾,荷叶和荷花犹如在这淡淡的月光里洗了一样,看上去就像笼罩着一层温柔的梦,让人痴迷,让人沉醉,月光透过树叶洒在荷塘上,斑驳了荷叶,又像一捧水墨泼在那静静的月夜,勾画出一幅独特的水墨画,抬头看看荷塘周围那些不知名的高高大大的树,它们层层围着荷塘,让这小小的荷塘成了一个世外桃源,只有通往荷塘的小路连着一个小小的村庄,也让月光透了进来,好在是夜晚没有让外边的喧嚣挤进来,我一个人就这么静静的看着这迷人又让人浮想联翩的荷塘,看着这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定稿)
县示范课《荷塘月色》课堂设计东海县白塔中学王善飞一、导入语今天早上请大家预习了课文《荷塘月色》,作者是:朱自清,我们曾经学过他的文章有《春》《背影》,看来大家的记性不错!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外一篇美文《荷塘月色》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引导师:课前大家读了课文了吗?生:读了师:读了几遍呀?生:2、3、4遍师:很好!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好的文章,我们一定要多读,好好读。
2、读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表演一下,老师给你配乐师:多媒体配乐《春江花月夜》生:读,或播放录音《荷塘月色》生:生评价,师评价师:录音读得怎么样?生:好师:为什么好?生:读得很轻柔,很舒缓师:关键是他读得很有感情,希望我们大家以后在读课文的时候也要充满感情。
三、析景a)师:欣赏完刚才的朗诵之后,你感觉这篇文章写得美不美呀?生:美师:什么地方美呢?生:景美师:你能找出相关的语句或语段吗?b)分析1、2、3节师:第二节也是写景的,它是写什么景的?生:荷塘边的小路师:这条小路有什么特点?生:幽僻、寂寞、阴森森师:今晚依然如此吗?生:不,今晚却很好师:为什么今晚不一样了呢?我们过一会再去分析3、第7、8、9节师:你感觉这一小节作者的心情如何?生:由好转不平静师:作者本来的心情很好,可惜被蝉蛙的叫声给拉回了现实。
当他在荷塘月色中也得不到宁静时。
只好到记忆中去寻找了,所以想起了采莲的事情了,想起了江南了。
师:那么记忆中的江南是如何呢?生: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师:这是一种热情的自由的季节,正表现出作者对美好、自由、光明的生活的向往师:可见作者的心理就是由不平静到得静,最后又出静的过程师:由此可见,整篇文章是由哪一句话点出了文章的主旨?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4、重点分析4、5、6小节A、分小组讨论a、本小节写了哪些具体景物?b、分别运用了哪些方法写的?B、学生自由主动发言生:荷叶、荷花、流水“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师:本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的?生:比喻师:为什么用舞女的裙呢?生:形状相似,都是圆的师:那盘子,锅盖不也是圆的吗?为什么不说“叶子出水很高,像盘子,像锅盖”?生:裙子强调柔美,有一种舒展的、旋转的动感“有袅娜地开————————的”师:本句又运用了什么修辞呢?生:拟人、比喻师:分别写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生:袅娜,说明花正在开放与含苞待放都是一样的娇媚多姿,轻柔优美,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荷花以生命和情感,就像徐志摩的一首诗《再见》中写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
学 习 目 标
1、掌握朱自清的有关文学常识 2、通过品读语言,理解比喻、 拟人、通感等技巧 3、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 的思想感情。
为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预 习 成 果
xiâ
煤屑 弥望
幽僻 袅娜
pì
wěnɡ
蓊郁 霎时 参差
沾裳
duï
踱着 颤动 乍看
敛裾
mí
niǎo nuï shà hān
手 法 运 用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 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 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我 叫 “ 通 感 ”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 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 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 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 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 法。
赏 析 第 四 段
选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品读, 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
感同身受渐入佳境 因声求气循声得情
赏 析 第 四 段
研讨一:“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荷叶什么样 的风姿?
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 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 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 “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 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 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 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 更加鲜明具体。
赏 析 第 四 段
研讨二:“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 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 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袅娜”写 出盛开荷花的柔美形态,“羞涩”写荷花 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 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 赋予其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 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 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 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 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赏 析 第 五 段
研讨三:这一段你觉得那几个词用 的精彩?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 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过一样,又像笼 着青纱的梦。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 这个喻体,化静为动,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 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 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 月光的朦胧、淡雅,有状态美。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 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
叠 词 妙 用
体味叠词的妙用
远远近近、 ——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 致,既开阔又有立体 高高低低 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 ——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 隐隐约约 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 多,而且加强了夜的浓重气氛。
课文质疑:《采莲赋》和《西洲 曲》可不可以删掉呢?这里写江南采 莲旧俗有何作用?
chàn
zhà
mîcī
yuàn
xiān
chánɡ
jū
预 习 成 果
第一部分: (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 (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第三部分: (7-10)由荷塘月色的美 景引动情思。
走 近 作 者
朱自清
走 近 作 者
•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 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 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 ●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 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 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诗集《雪潮》 (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 《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 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 赏》等
日常的通感:甜甜的笑容。(味觉和视觉) 阳光味道很甜。(视觉和味觉) 宋祖英嗓音很甜 。(听觉和味觉) 如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芙蓉泣露,形容曲调幽 咽;香兰笑,形容曲调的欢快。唐时口语, 称花盛开为笑。
赏 析 第 六 段
比较阅读,与原文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荷塘的四面都是树,而杨柳最 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围住;只在 小路一旁,留着几段空隙……树 色……树梢上是一带远山,只有些 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有着一两点路 灯光。
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 联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 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 从而表现了作者内心对光明美好 生活的憧憬、向往 。
课 文 总 结
文章结构小结: 求宁静
小径
不 宁 静
小径
得 宁 静 失宁静 文章 明线:行踪离家—小径—荷塘—小
线索 暗线:情感变化
径—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