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地震看我国公共危机治理改革

合集下载

从汶川地震中看中国政府的危机公关

从汶川地震中看中国政府的危机公关

Page � 12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 一、处理措施 � 二、成功之处 � 三、不足之处 � 四、相关建议
Page � 14
案例分析
一、处理措施
� 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 � 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伤员,开展心理干预大行动 � 国务院发出公告,5月19日到21日为全国哀悼日 � 媒体报道及时透明 � 请权威地震专家在各大媒体上介绍地震情况及防震知识 � 开放和欢迎国际社会的援助
Page � 11
事件回顾
� 四)、国际组织援助
欧盟--欧盟人道主义援助办公室决定通过红十字国际 委员会等机构向中方提供200万欧元紧急援助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基金会提供30万美元紧急援助 国际奥委会--国际奥委会捐款100万美元援助,后又 于2008年8月2日与北京奥组委和中国奥委会在北京向四川 地震灾区捐款800万美元
Page � 9
事件回顾
二)、国内社会援助情况:
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截至2008年9 月25日12时为止)总计594.68亿元,实际到账款物总计 594.08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268.80亿元 捐赠区 国家电网 2.1亿元,全国证券期货行业 1.01 亿元,荣程钢铁 1.1亿元,台塑集团 1亿元,恒基地产李 兆基1亿元,中国石油 1.03亿元,加多宝集团(即王老吉 企业) 1亿元,等等。(均为人民币)
Page � 35
拓展链接 � 启示:
� 加强危机预警以及安全防卫 � 及时的建立危机处理中心 � 在遭遇危机事件时,最大限度的实现信息公开 � 政府领导人需要在第一时间对危机事件做出反应 � 设立纪念日或者哀悼日,使民众铭记灾难的受害 者
Page � 36
感谢您的关注!

从“5·12汶川地震”看我国的制度与民生

从“5·12汶川地震”看我国的制度与民生

作 , 力 以赴 , 决 打 胜 抗 震救 灾这 场 硬 仗 。 全 坚
( )抗震救 灾’ 二 “ 工作要把安置受 灾群众和恢复重建摆在更 突出
位 置
对大多数西方 图家而言, 政府行政系统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思维 模式 和行为模式 , 等级结构森严、 职责范围明确 。这在应对重大危机 面前 , 乏主动性 、 缺 协调和配合。然而 , 国的政治特 性、 我 政治制度和 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的宗 旨决定了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 的过程中更 加 重 视 人 民利 益 高 于 ~ 切 、 率与 公平 的 统 一 , 是其 他 西 方 国 家在 效 这 公共行政管理过程巾所无法 比拟 的优势。 第一、 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系统具有灵活性 5・l 汶川地震” “ 2 发生后, 整个政府 的工作重点立即转移到“ 抗震救灾” 工作上来 。 第二、 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系统具有统一性 。 在中国共产党 的统 领 导下, 国行政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 我 第三、 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系统具有高效性 。 由于“ 抗震救火” 工 作的迫切性 , 要求任何情况的处理都必须迅速 、 及时、 有效 。 第 四 、我 国的 公 共行 政 管理 系 统 具 有 开 放性 。5 ・ 1 震 发 生 2地 后, 国务院立即启动应急一级响应, 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 , 向社会通报 震情灾情, 并迅速发出紧急通知, 采取有力措施排除险情 , 最大 限度减 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最大努力确保人 民群众 生命财产安全 尽 ( ) 国政 治 制度 下 强 大的 社 会 动 员 能 力和 整 合 能 力 三 我 “ ・ 1 川地 震” , 会 各 界捐 款 捐 物 , 千 上 万 的 救援 物 品 5 2汶 I 后 社 成 运 输 队 , 千 上万 的救 灾志 愿 者 , 千 上 万 的工 作 人 员 数 日不睡 。再 成 成 次谱写了中华民族 的传统美德 , 灾难面前 , 中华民族空前团结, 让世界 感受到了什么叫伟 大、 坚强和不可战胜。举 全国之力做到东西互补 、 发 达 地 区和 灾 区互 补 , 行 一 省 帮 ~ 县 的对 口援 建 措 施 , 实 整合 国 内各 项资源, 加快恢 复重建工作步伐。 民行动在 当代 中国被赋予了新的 全 内涵 , 彰显了中华 民族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 彰显了万众一心、 同舟共 济的伟大民族精神 , 彰显 了【华民族“ 1 {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的传统美 德, 彰显 了中国特色礼会主义时代新风貌。 ( ) 层 党组 织 的 战 斗 堡 垒作 用 四 基 近年来 , 外界普遍怀疑我 国基层政权和党的基层组织的有效性 , 甚至认为基层组织 已经处于瓦解状态 。 然而 , 抗震救灾” 在“ 工作中~

汶川地震应急管理制度改革

汶川地震应急管理制度改革

汶川地震应急管理制度改革引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场里氏8.0级地震,震级之大,破坏之严重,给当地及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成千上万的家庭失去了亲人,无数房屋、学校和工厂被毁坏。

这场地震震惊了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也是中国近年来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革应急管理制度来提高灾害应对的能力和效率,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从汶川地震的教训出发,对应急管理制度的改革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汶川地震的教训1. 应急管理制度的不足汶川地震发生时,我国的应急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健全。

各级政府和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在地震发生后,救援物资和救援队伍的调度和运送出现了混乱和延误。

此外,灾难发生后的信息发布和社会动员也不够及时和有效,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 救援力量不足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和物资运输不足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地震发生后,由于救援物资和救援队伍的调度不及时,导致救援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

此外,由于灾区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的瘫痪,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 救援工作的协调不足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由于地震带来的破坏严重,使得救援工作的协调更加困难。

各级政府和救援队伍之间的协调不足,导致救援工作的效率不高,部分灾民的生命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援。

二、应急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对汶川地震的教训深刻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应急管理制度亟待改革。

在新的形势下,应急管理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具体而言,应急管理制度改革有以下几个必要性:1. 提高救灾效率应急管理制度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救灾效率。

通过建立健全的协调机制和信息发布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后更加及时的调度救援物资和救援队伍,有效地提高救援效率。

2. 加强救援力量应急管理制度改革也要加强救援力量。

在灾难发生后,需要有足够的救援队伍和物资可以立即投入到救援工作中,以应对破坏严重的地震带来的挑战。

从汶川地震和动车事故中看我国危机传播管理的现状

从汶川地震和动车事故中看我国危机传播管理的现状

从汶川地震和动车事故中看我国危机传播管理的现状目前我国正处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高发时期。

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

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

2003年的“非典”危机后,“公共危机”真正进入我国公众的视野,并被政府和社会各方所重视。

在相继的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2011年的温州动车事故以及2013年的雅安地震等公共危机事件传播中,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危机传播管理体系,政府有关管理部门逐步确立了及时公开信息、主动引导舆论、掌握舆论主动权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思想,另外新闻宣传管理部门也开始重视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预警和服务功能。

虽然我国的在危机传播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现实中我国的危机传播管理在实际上并没有根本性改变,我国的危机传播在总体上讲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下面我们主要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和2011年的温州动车事故中来对比分析和总结,我国目前的危机传播管理现状。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龙门山脉的南北走向在这一段产生了多米诺骨牌式的灾难后果。

然而时隔2年后,一次巨大的事故灾难再次降临在神州大地上。

2011年7月23日晚上20点30分左右,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动车组列车运行至甬温线上海铁路局管内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双屿路段,与前行的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动车组列车发生追尾事故,后车四节车厢从高架桥上坠下。

这次事故造成40人死亡,约200人受伤。

面对艰巨而严峻的抗震救灾任务,我国政府在最好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通过新闻媒体传递的各种信息,全世界共同见证了这两场灾难给人类带来的重大考验。

我国在这两次的公共危机事件中不断的提高着针对危机传播的管理能力,同时也暴露着我国在处理危机传播管理是的不足和缺点。

自然灾害报道,以汶川地震为转折,趋向全面开放、透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到10万平方公里。

中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论析——以汶川大地震为研究探究背景

中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论析——以汶川大地震为研究探究背景

力,加快国家治理模式向现代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型等方面 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公共危机与政府能力 美国学者劳伦斯・巴顿认为,所谓危机一般是指防不
事件。”【31 公共危机管理就是指政府在一定的公共危机意识和公
(基金项目]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项目“协作与整合:公共理性视域中的地方公共治理
中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论析
——以汶川大地震为研究背景
史云贵
[摘要)
公共危机管理是现代政府公共行政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有效应对重大公共危
机事件的能力是现代政府综合实力和能力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中国,融执政党执政能力和 政府行政能力于一体的各级人民政权是我国有效应对各种公共危机的治理主体。此次汶川大地 震是对我国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巨大考验。在应对汶川大地震的过程中,中央政府表现出
全局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等。我国政府能力, 就是指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政府在整合国家与社会资源的 基础上,运行现代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进行公共治理的能 力。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通过政府能力来具体体现和 落实。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公共 危机管理体制,这就决定了各级地方政府是地方公共危机 管理的主体,肩负着应对和处置各种突发性公共危机的职 责。而县乡基层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与水平又是我国 公共危机治理的重中之重。就四川地震灾区而言,以县乡 为主体的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应在县乡地方政府的主 导下,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的救灾积极性,构建地方 政府与民间组织良性互动的危机救援体制和机制。在依法 治国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主导的一系列公共危机管理活 动,必须按照依法行政的原则,在宪政的框架下积极引导 和整合多元社会资本,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公共危机的公共 治理。 二、汶川大地震对我国政府 能力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危机处理能力是政府处理来自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突发 事件的应急能力,它主要表现为政府在公共危机发生前有 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充分的资源储备;对危机反应要迅速, 处理要果断,措施要得力,方法要对头。‘”一般说来,政 府要设立公共危机应对小组,有关部门要进行专门研究, 及时收集信息,制定各种应急预案。重大的公共危机往往 是考验政府能力的试金石。 从我国政府应对汶川大地震的实践来看,政府对突发 性的重大公共危机具有较强的应急能力,并在抗震救灾的 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不仅获得了我国人民群众的 基本认同,也获得了国际舆论的好评。这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首先,中央政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夺取抗 震救灾初步胜利的根本保证。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反应迅速,决策 科学,措施得力。2008年5月12 El 2时28分四川汶川发 生8.0级大地震后,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当天下午 就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紧急研究部署了抗震救灾工作。温 家宝总理在地震当晚就抵达了重灾区之一的都江堰市,在 简易帐篷里连夜主持召开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紧急 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并连续数El亲临抗震救灾第一线 指挥教人抢险,确保了抗震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灾 区的广大党员干部在中央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统��

汶川大地震对政府危机公关能力的考量

汶川大地震对政府危机公关能力的考量

汶川大地震对政府危机公关能力的考量提要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政府作为国家机关、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其代表公权力的地位结合危机事件的特点共同决定了政府此次危机公关的特征和危机公关策略的有效实施,并提出改进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政府危机公关;危机公关策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危机公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政府在危机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公众的审视,对危机的公关管理能力显然已经成为现代政府必备的行政能力,是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的提出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

剧烈的地震造成数万人遇难,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严重干扰了灾区社会经济秩序,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在危机管理中处于主体地位,承担着维护社会公众安全的责任,控制由危机引起的连锁反应,降低危机带来的影响,有效承担起危机管理的责任。

由此,我们可以把政府危机公关理解为政府面临危机事件时,为了更好地履行行政职能,减少危机震荡,提高公众认知,实现公众利益,保持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而进行的传播沟通、协调关系和树立形象的活动。

二、汶川大地震中政府危机公关策略的实施危机事件的特点和政府职能与地位的特性共同决定了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

而这种特征又是贯穿于整个政府危机公关策略的实施当中的。

一方面危机有突发性、模糊性、严重性、波及性的特点;另一方面政府组织属于国家机关,掌握公共权力,是负责社会公共事务的最大的公共组织,它具有公共性、全局性、政治性的特征,所以它担负着国家的经济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基于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因此政府危机公关就具有了自觉性、紧迫性、社会性、复杂性、关联性、国际性的特征。

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这六个特征也始终渗透于政府危机公关之中。

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从抗震救灾看我国政府危机管理

从抗震救灾看我国政府危机管理

从抗震救灾看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作者:王超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7期[提要]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对城市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天灾人祸”越来越多,对我国发展建设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这些突发的公共事件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发展,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加大对危机的应对和管理能力。

本文针对我国的危机管理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危机管理;抗震救灾;危机意识;效率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原标题:从抗震救灾看中国危机管理收录日期:2016年6月28日一、危机管理的含义危机管理是指当危机事件出现时,为了防止或者是降低危机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威胁和损害,对危机事件有计划、有组织地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和解决策略,这其中就包括了对危机事件的规避、控制、应对与解决以及后期复原等过程。

危机管理是一个持续性较长的动态学习以及动态适应的过程。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预防危机事件发生的意见和策略,以及为消除危机事件所带来的损害和威胁所做出的全部工作和努力,都属于危机管理的范畴。

但是针对危机管理,目前我们更注重的还是要在危机发生的偶然性中找出必然性的因素,并将其发生的规律以及应对策略了解和掌握清楚,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事件的威胁和损害。

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它能很好地控制其中存在的潜在危机,并能更好地预防和处理危机。

而危机管理的内容,其中一种就是对危机生命周期的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危机的发生和发展制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其中主要包括了对危机的准备、处理、恢复等三个阶段。

而从危机的广义上来看,危机管理还包含了危机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在对危机进行管理时,要尽最大努力来控制危机的发展事态,并将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而对于不可控的危机事件需要进行重新控制;从本质上来说,危机管理是一种非程序化的决策,其中包含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同时还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浅析地震灾害中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_以汶川和玉树地震为例

浅析地震灾害中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_以汶川和玉树地震为例

2010年08期金卡工程・经济与法NO.08,2010269浅析地震灾害中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刘永胜(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810007)摘要:政府危机管理是我国政府管理的重要内容,提升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在目前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更具现实意义。

本文以汶川和玉树地震为例试分析我国政府在处理各种公共危机管事件中的成功、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几点改进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地震灾害危机政府危机管理问题对策目前中国已进入各种危机事件的高发期,为有效防范危机,降低危机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必须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机制,不断提升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

一、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危机(crisis )一词源自于希腊古文,就字面意义是指危险与机会的组合韦氏字典中,危机定义为事情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意为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准则构架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我们认为,危机主要是指在各种突发事件中,一种突然发生的不稳定的状况,它将破坏个人或组织的正常运转,同时可能会对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并迫使决策者需要立即关注和在极短时间内作出决策,采取恰当的行动降低损失的意外事件。

因此不难发现危机具有突然性、紧迫性、破坏性等特点。

公共危机管理,简而言之就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的管理活动。

具体来讲是指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直至最后消亡的整个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必要的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以及管理活动的总称。

因为公共危机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发生特别迅速,而且高度不确定。

所以处理公共危机必须注重时间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第一时间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把损失降到最小。

很显然,政府是促成各种危机良性转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损失,化险为夷。

如果处理不当,不但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可能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动荡。

从汶川地震看中国应对公共危机

从汶川地震看中国应对公共危机

从汶川地震看中国应对公共危机提要基于对汶川大地震的认识,本文分析了公共危机的特点。

通过中美日三国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个案,探讨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即各国政府处理自然灾害的不同应对措施和不同后果,总结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在应对公共危机上所具有的优越性。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汶川大地震;政治体制一、汶川大地震暴露出的危机特点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罕见的公共危机和社会危机,波及到社会、政治、经济和外交等领域,这场危机暴露了公共危机的特点:1、公共危机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

公共危机在人们毫无准备和毫无防范的情况下发生。

理论上人们虽然可以猜测某个危机的可能性,但实际上,当今的社会发展程度和科学技术能力很难准确地预见危机的实际发生以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2、公共危机的发生具有威胁性和破坏性。

危机是对人的生命健康、财产、社会组织构成重大威胁的事件,并妨碍社会组织基本目标的实现,甚至造成社会组织短暂性的瘫痪,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

3、公共危机的迅速性、紧急性或紧迫性。

危机的到来往往具有超出人们想像的速度,使人们根本无法躲避。

危机给予社会组织进行有效决策和回应的时间极短,这就要求社会组织具有很强的危机管理能力,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并控制局面。

4、处理公共危机的艰巨性。

不仅表现为应对危机的人、财、物和技术手段的严重缺乏,而且表现为政府责任部门实施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弱小和措施的失误。

5、消除公共危机留下的消极因素,恢复公共秩序,恢复社会常态,消除危机对社会的影响,需要一个相当长的阶段。

二、中美日三国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时的个案分析当一个国家遭逢不测时,各种批评会伴随着同情不期而至。

3年前的美国“卡特里娜”飓风、13年前的阪神大地震,让美国、日本这样救灾机制健全、国力雄厚的政府领教了社会对其救灾不力的激烈批评。

但中国政府这次举全国之力的赈灾意志和行动却让世界大吃一惊,以往饱受西方媒体指责的中国政府赢得了世界媒体一致的正面评价。

从汶川大地震看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府角色

从汶川大地震看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府角色

从汶川大地震看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府角色公共危机作为一种突发性事件,普遍存在于当今社会中,它是政府必须面对的公共治理中的一种,因此有必要讨论政府在公共危机出现后,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在探讨这一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界定公共危机治理的内涵及特点。

一、公共危机治理的内涵公共危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的,并且对整个社会秩序、公众生活造成严重消极影响,重大损失的紧急状态。

造成公共危机的原因主要有四种 [1]:一是自然原因、经济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社会原因。

简单地说,公共危机治理就是应对公共危机的治理,而从定义的角度来看,它是指公共危机治理机构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危机管理机制,防范、化解突发的公共危机,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的正常生活,促使社会健康平稳的发展。

今年5月12日,在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波及范围昀大,破坏性昀强的一次地震。

“截至2009年5月25日10时,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2]。

其严重程度已经构成了一场由自然灾害引起的全国性的公共危机。

二、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角色在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理应充当主体的角色,然而仅仅将其定义为主体的角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有必要界定政府在其中应当担当的具体角色。

这符有利于政府公共危机治理中职责的规范化、可操作化、可监督化。

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探讨政府的具体角色。

公共危机爆发之后,政府若不及时通过官方公布消息,则可能为小道消息的传播制造温床,“这将会使越来越多的个体在外界的压力之下迅速进入盲从、非理性的行动中,酿成无法控制的局面”[3],导致公共危机的加剧。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政府明确自己是信息的权威发布者,在收集、整理各种危机信息的基础上,第一时间将其公之于众。

这对于稳定人嘛的情绪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点上,我国政府在汶川大地震的危机管理过程中,就做得较为不错。

12日下午17点17分中国地质局新闻发言人出面介绍了灾区的昀新情况。

从地震看中国政府危机公关

从地震看中国政府危机公关

精品资料网()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从地震看中国政府危机公关中国30年以来最严重的地震正在演变成为一场规模巨大的灾难。

仅在一个城市,就有超过1.8万人被掩埋在废墟之中。

在受灾地区,70%的公路与桥梁现已无法通行。

四川山区的数十万群众亟需紧急救援。

我国政府正在行动。

此次汶川地震,让我们看到了政府在灾难(重大危机)面前的应对能力大大提高。

作为专业传播者我们经常讲,当危机发生时,应遵循三大原则,即速度第一,客户第一,信息透明。

在三大原则中,速度第一是最重要的一条法则。

在此次应对如此重大的自然灾害过程中,个人认为,我们的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当危机发生时,首先就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行动要迅速,晚一分钟,就有可能造成更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

企业如此,政府更是如此。

我国政府的反应速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应急速度快。

在地震发生后,胡锦涛作出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立即赶赴灾区指挥救灾工作;解放军总参谋部的应急预案立即启动。

信息披露速度快。

5月12日14时46分,新华网就发布消息:四川汶川发生7.8级强烈地震,北京通州发生3.9级地震。

紧随其后,国内各主要门户网站的头条都有这些消息,让全国人民对异常情况有了及时和全面的了解。

扑灭谣言速度快。

汶川地震发生后,传言百出,其中有称北京当晚将发生余震,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

但是,仅在汶川地震后2小时,国家地震局就公布,北京当晚发生余震传言不实,北京地区近期都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

从地震发生到信息发布,到启动应急预案、抢险救灾,所有这些工作都在两小时以内启动。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让我们再看看一家企业的速度。

12日下午,当汶川受灾的消息传出后,家乐福中国区立即与成都方面取得联系。

家乐福中国区高层在初步了解情况后,当即指示位于成都的五家门店向灾区紧急捐赠帐篷、棉被等救灾物品。

同时,家乐福中国区将相关灾情通报法国总部。

从汶川地震和三鹿奶粉事件看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从汶川地震和三鹿奶粉事件看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从汶川地震和“三鹿奶粉”事件看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摘要: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在我国频频发生,本文通过介绍我国政府应对、治理汶川地震及三鹿奶粉的公共突发事件,凸显了我国政府对公共突发事件应对与管理能力的提高与成熟,最后结合实际阐述了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当前,由于社会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现代性,对人类社会现有状态的每一个领域哪怕是很小的领域都带来了第 1 页共 6 页极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以至于在任何地点发生的局部危机在电子技术网络的扩散效应下,都很快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转化为公共危机,由此而带来社会秩序的巨大震荡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

近几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发生,“非典”风波沸沸扬扬的才渐渐淡去,各种小煤窑的坍塌事件和瓦斯爆炸又暴露出新的问题,苏丹红一号火速登场,猪肉球杆菌紧随其后,2008年年初波及大半个中国的低温雨雪灾害,紧随其后的“3·14 ”西藏打砸抢事件,“5·12”汶川地震、三鹿毒奶粉举世震惊,去年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蔓延又让人们陷入了极大的恐慌之中……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发生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已达65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我国GDP的6%。

可以说,公共危机已成为现代政府行政管理面临的常态环境,能否迅速、有力、有效地在危难中寻找契机、谋求更大的发展已成为检验政府应对危机能力和执政能力的试金石。

一、公共危机概述公共危机是指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突然引发的,严重威胁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价值规范和共同利益,在极短的时间内必须做出果断决策的破坏性事件,又称突发、敏感、灾难性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大体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由于危机事件波及面广、破坏性大,往往威胁到公民的人身安全,引发社会恐慌,造成严重后果。

从汶川大地震看我国的危机应对教育-最新文档资料

从汶川大地震看我国的危机应对教育-最新文档资料

从汶川大地震看我国的危机应对教育近年来,国内外危机频发,从美国“9·11”事件、印度洋海啸到印尼大地震和缅甸遭强热带风暴袭击,从SARS病毒、禽流感肆虐到多地煤矿、车祸事故频发,从吉林化工厂爆炸、松花江水污染到今年的“大雪灾、骚乱、手足口病疫情爆发、列车相撞和大地震”。

的确,如此频密的突发事件前所罕见,使得整个社会的危机感大大加重,这表明了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公共危机已由非常态化的偶发转变为常态化的频发,成为社会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

但相比这些危机事件本身更令人担心的是,我国民众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应对能力薄弱。

应该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着诸多危机的挑战,针对严峻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建立完善全社会预警制度、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方面作出了许多重大的决策和部署。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如缺乏对应急管理的整体规划和资源全面整合,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责任划分不清、管理分散,风险评估机制和早期预警不足,各类预案不被人们熟知,尤为突出的是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教育和紧急状态下的体验性训练机制尚未有效地形成。

如何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教育机制,形成有效的政府制度,使民众能比较从容地面对危机,已成为衡量政府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实质是对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应对能力的综合考验。

我们长期处于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对可能出现的自然或人为灾害认识不够,准备不足,缺乏超前防范意识。

2019年春爆发非典时,我国许多地方的老百姓出现集体性恐慌和非理性行为,从某种意义上可归咎于危机意识与应对能力的缺乏。

在反思中,专家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良好运行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有着健全的创伤救助机制的社会。

从汶川地震看我国公共危机治理改革

从汶川地震看我国公共危机治理改革

作者: 马建珍
作者机构: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江苏南京210001
出版物刊名: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页码: 60-64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汶川地震;公共危机;治理改革
摘要:汶川地震虽然悲壮,但中国政府的快速有效处置标志着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体制和机制逐步走向成熟。

然而从理性角度看,它又集中暴露了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公共危机管理学者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追问与思考,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公共危机治理改革进程提供政策建议。

汶川危机公关

汶川危机公关

从汶川地震中看中国政府危机公关孙婷法政文史四班106020079在中国政府是一个极其重要有很特殊的社会组织。

他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委会社会的秩序和公正,组织社会生活,保障人民利益的作用。

在面对突发性的恶性事件时,政府的应变能力和政府的执行力对公众应对危机具有重大的影响。

而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的表现给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中国政府赢得了一片赞扬。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8级强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地震。

在地震灾情发生之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地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全面部署了当前的抗震救灾工作。

地震发生后,短短两个小时,四川省公安消防总队紧急调集了19个支队和教导大队共4500多名官兵奔赴都江堰、汉旺、北川、青川……在数十个救援现场,争分夺秒,救人,救人,成为第一支抵达灾区的专业救援队伍。

成都军区于16时28分向震区派出救援直升机,前往震区调查了解震情灾情。

党中央、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总指挥,李克强、回良玉副总理为副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了若干工作小组,分别负责相关的工作。

温家宝总理当天便赶到灾区,在灾区第一线指挥救灾工作,。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现场工作队一行214人前往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第一线,这个救援队伍包括地震专家、现场应急队员、救援队员44人,还有医护人员22人、工程团救援队148人,还有救援队12条搜救犬和地震救援车2台、应急指挥车1台,这些装备可以保证在两个不同救援地点24小时不间断实施救援工作。

中国地震局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一级响应,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在震后紧急启动了国家救灾一级响应,中央财政紧急下拨了地震救灾应急资金8.6亿元,统筹用于各方面的抢险救灾和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

民政部向地震灾区调拨救灾帐篷60600顶和50000床棉被,并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积极相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的号召,动员党员干部带头,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积极为灾区捐赠救灾款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