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案例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应急管理典型案例研究报告(2020)

应急管理典型案例研究报告(2020)

应急管理典型案例研究报告(2020)本研究旨在探讨应急管理典型案例研究,以期得出一些科学可行的启示,为更好地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一、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应急管理工作也发展得越来越快。

应急管理的覆盖范围已经从传统的地震、火灾、洪水等灾害性自然灾害扩展到多种新型灾害,这就要求当前应急管理实践中要更加应用创新理念、科学技术和机制来满足民众的新需求。

因此,开展有效的应急管理措施和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已经成为应急管理领域的重要话题。

二、应急管理典型案例研究1. 中国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一场里氏8级的规模大地震,威胁到灾区当地的50万居民及其财产安全。

汶川地震为当时的应急管理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机会,他们紧急采取应急措施以抢救灾区人民和财产。

通过此次地震,让应急管理者彻底体会到了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在保障灾区人民及其财产安全的同时,人们也能更明确地认识到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 中国青岛大雾2012年,中国青岛市经历了超过一星期的大雾天气,让全市几乎被“笼罩”。

由于雾霾的持久和强烈,对当地的环境、交通等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青岛市有效地应对了这次大雾灾害,及时推出了相应的应急措施,采取了明确的行动以缓解灾害带来的影响。

这次大雾灾害的管理实践,丰富了人们的应急管理经验,使应急管理者更加清楚他们应该如何处理突发灾害。

3. 中国张掖台风2018年四川张掖市出现了一场台风,强风势加剧了大风、洪水、泥石流和强对流等风险,给当地政府和民众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采取了积极、快速的应急措施,以保障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这次台风灾害的实践,展示了有效的灾害预防和应急管理的重要性,也提醒人们关注灾害的发生,有效地应对灾害才能减少损失。

三、结论充分利用应急管理典型案例研究,为当前应急管理实践中可以更好地提供有效帮助和指导。

从中可以看出,应急管理的要点有:建立正确的灾害预防意识,提高灾害管理人员的素质,通过分析应急预案来有效进行应急管理,及时制定有效的应急应对措施,完善责任分工,提高责任严格性,以及构建综合的应急管理机制。

灾害应急救援响应的案例分析

灾害应急救援响应的案例分析

灾害应急救援响应的案例分析自然灾害经常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地震、洪水、台风等等,其中许多都是我们无法预料和防范的,一旦发生灾害,对我们的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因此,灾害应急响应成为了我们应该关注和学习的一项技能,它是指在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各部门能够快速调动资源,采取有力措施,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有序开展工作,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本文将以中国汶川地震和日本东北地震为例,探讨灾害应急响应的余地,希望可以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

一、中国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芮氏7.9级地震,共造成超过8万人丧生,数十万人受伤,损失数万亿元。

这次灾难考验了中国政府的应急响应机制,也给政府对于减少灾害损失的意识提出了警告。

首先,汶川地震爆发后,中国政府迅速行动,组织了大规模的救援和搜救行动,第一时间向地震灾区投入大量的抢险队伍和物资,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地震预警疏散工作。

其次,政府的应急响应机构在汶川地震中表现出了高度的协调性、灵活性和高效性。

政府组织了大量专业的救援人员和认真的志愿者去救援灾区。

第三,灾害应急管理的覆盖率和信息化水平也得到了加强。

在汶川地震过程中,政府把搜索和救助工作与信息化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救援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二、日本东北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发生了里氏芮氏9.0级地震和海啸,给这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日本领导人高度重视灾害应急响应,迅速采取措施限制了对灾害的损失。

首先,日本国家政府迅速组织了全世界的救援队伍,派遣数十万救援人员和志愿者赶赴灾区,配备了最先进的救援设备和最新的科技技术,为地震灾区提供及时和有效的帮助。

其次,政府组织了现代化和灵活性的应急响应机构。

在日本,灾害管理中心与各支应急响应部门建立紧密的联系,实施“微型指挥中心”的策略,以快速反应和实时情况预警为中心。

此外,日本政府坚持开展信息化应急管理和预警系统,加强了应急响应的覆盖率和效率。

有关汶川地震堰塞湖安全实例分析

有关汶川地震堰塞湖安全实例分析

有关汶川地震堰塞湖安全实例分析汶川512大地震在地震影响区内产生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根据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系统排查,以及航遥调查,确认地震共引发15000处滑坡、崩塌、泥石流,同时,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4970处,其中,滑坡1701处、崩塌1844处、泥石流304处、不稳定斜坡1093处。

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堆积体堵江形成256处堰塞湖,其中一部分需要立刻进行处置,如位于北川县通口河的唐家山堰塞湖。

堰塞湖蓄水达2.425108m3,相应蓄水位高程740m,堰塞体上游集雨面积为3550km2,在地震发生31d后,通过人工开挖的泄流槽逐级坍滑后成功泄洪,堰塞坝未发生整体溃坝。

1堰塞湖安全评价影响因素 1.1坝体级配震后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堰塞湖组及时发布的堰塞湖溃决风险等级评估标准。

由表1可以看出,坝体组成颗粒越细的,越不安全;组成颗粒粒径越大,危险性越低。

1)由于大块石相互咬合,结构性较好,坝体抵抗余震的能力较强;反之,若大于1m的石块含量较少,则堰塞坝坝体本身的结构稳定性就差,必须要及时进行人工干预,采取工程措施,降低坝高及上下游水头差。

2)经过作者试验研究表明,如果一旦堰塞湖蓄满溢流,溃坝最大流量的对数ln(Qmax)与坝体组成颗粒的不均匀系数(S=(d75/d25)0.5)是二次函数的关系,即随着不均匀系数S的增大,溃坝洪峰流量先增大后减小。

所以,从整体上来看粗颗粒越多,最终能够有效消耗水流能量,减小最大溃坝流量。

随着湖内水体减少,坝体形成的粗化层能够抵抗水流的冲刷。

反过来看,如果粗颗粒含量过少,水流冲刷坝体,携带大量的颗粒往下游输送,坝体短时间溃决,湖内的水体以较大的平均流量向下游泄流,不仅将会对下游建筑物以及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由于下游河床抬升厚度大,不利于未来河道的稳定演变。

1.2上游两岸山体的稳定性堰塞湖形成后,两岸山体如果进一步发生崩塌、滑坡,会损失上游的库容,增加坝体蓄满溃决的风险,另外,堆积体迅速冲入湖内激起的涌浪拍打坝体,大石块在浪压力作用下滚落,同样可能会造成坝体溃决。

围绕典型案例,深刻查摆救灾存在的差距不足和建议

围绕典型案例,深刻查摆救灾存在的差距不足和建议

救灾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

然而,随着灾害频发,救灾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差距和不足。

本文将围绕典型案例,深刻查摆救灾工作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期完善救灾工作,提高救灾效率和质量。

一、案例分析以2018年汶川地震为例,汶川地震灾情严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救灾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 救援物资分发不均:部分受灾地区援助物资不到位,甚至出现滞留、浪费等现象。

2. 救援力量不足:受灾地区救援力量不足,导致救援行动效率低下。

3. 救援协调不畅:各救援力量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合作,影响救援作业的顺利进行。

二、差距和不足1. 救援物资分发不均在灾难面前,人们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际救援过程中,部分地区援助物资分发不均,导致一些灾民得不到及时救助。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缺乏科学合理的物资分配方案、救援物资储备不足、管理不善等。

2. 救援力量不足救援力量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救援行动的效率和质量。

尤其是在灾情严重、受灾人口众多的情况下,救援力量的不足更是无法满足救援需求。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对救援力量的准备不足、应急机制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均等。

3. 救援协调不畅救援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协同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然而在现实救援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救援力量之间的协作不畅成为制约救援工作的关键因素。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相关部门之间合作机制不完善、信息共享不畅等。

三、建议1. 完善物资储备和分配建立并完善灾害救援物资储备体系,提前规划并合理配置救援物资,确保灾区物资供应充足。

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管理和监督,严禁浪费和滞留现象的发生。

2. 加强应急力量准备加强应急力量的准备,建立健全的应急救援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参与救援工作。

加强对救援力量的培训和装备,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3. 健全救援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形成救灾工作合力,提升救援效率和质量。

汶川抗震总结报告书范文(3篇)

汶川抗震总结报告书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

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现将汶川抗震救灾工作总结如下。

二、抗震救灾工作概述(一)地震灾情汶川地震震级高、震源浅、烈度大,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发生后,全国上下紧急动员,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二)抗震救灾工作部署1. 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启动国家一级地震应急响应,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全面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2. 全力抢救被困人员:采取空中、地面、水下等多种救援手段,全力搜救被困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3. 全力救治伤员:组织医疗救援队伍,全力救治伤员,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4. 全力保障灾区生活:组织物资供应,确保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5. 全力维护灾区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确保灾区社会秩序稳定。

三、抗震救灾工作成效(一)人员伤亡得到有效控制通过紧急救援和后续救治,汶川地震人员伤亡得到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

(二)灾区生活得到基本保障通过物资供应、生活安置等措施,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三)灾区秩序得到维护通过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灾区社会秩序得到维护,确保了灾区社会稳定。

四、抗震救灾工作经验(一)党的领导是抗震救灾工作的根本保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二)以人为本是抗震救灾工作的根本原则抗震救灾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三)军民团结是抗震救灾工作的强大动力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形成了强大的抗震救灾合力。

地震案例分析与总结

地震案例分析与总结

地震案例分析与总结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发生于四川省汶川一带的里氏8.0级大地震,是沿龙门山构造带的浅源逆冲型地震[1],断裂带长达240km,宽约30km。

断层错动持时达100s~120s。

国家地震局公布的本次地震的震中烈度高达11度,以汶川县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为两个中心。

9度以上地区破坏极其严重,其分布区域紧靠发震断层,沿断层走向成长条形状。

超越6度区的面积合计达44万平方公里[2]。

导致震区桥梁损毁的因素很多,有桥位处的烈度、地面运动加速度、强震持时、频域特征、距震源的距离、断裂带情况、场地土特征、桥梁自身的结构特性等。

但在本次地震中,地震诱发的地质次生灾害,如滑坡、落石、地基液化等也给震区桥梁造成不小的损害。

本文结合5·12汶川大地震震后现场考察及相关资料,选择了断裂带附近的3座梁桥和3座拱桥,详细地描述了其桥位、结构及震害情况,初步分析了桥梁倒塌或损伤的原因。

最后,对震区桥梁的一般破坏形式进行了总结,从抗震设防标准、结构的易损性、构造细节及设计理念等方面,讨论了汶川地震对桥梁工程的启示。

桥梁震害案例分析汶川大地震共造成24条高速公路受损,161条国省干线受损,8618条乡村公路受损,6140座桥梁受损(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2008年6月19日)。

震区桥梁的破坏形式多样,这里结合现场考察并参考相关报道,对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区域中6座严重损毁的桥梁进行破坏形态描述和简要分析。

其中都江堰市庙子坪大桥、汶川县百花大桥和绵竹市回澜立交桥为混凝土梁桥;彭州市小鱼洞大桥、什邡市红东大桥和青川县井田坝大桥为混凝土拱桥。

其桥位见图1。

庙子坪大桥庙子坪岷江大桥位于建设中的都江堰至汶川高速公路上(国道317线),跨越紫坪铺水库,为东南-西北走向。

2003年动工.地震发生时已接近完工。

桥梁全长1436m,主跨为(125+220+125)m连续刚构,墩顶梁高13.5m,跨中及边跨直线段梁高4m。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引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了一场破坏性极大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地震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1. 地震背景汶川地震是一次里氏7.9级的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汶川县附近。

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14:28,造成了近7.9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受伤,成千上万的房屋被毁。

2. 地震原因地震是地球板块运动引起的,而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汶川地震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引起的。

这种板块运动造成了大量的应力积累,最终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3. 地震影响汶川地震对当地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人员伤亡:近8万人丧生,成千上万人受伤。

- 经济损失:数以十亿计的财产损失,包括房屋、基础设施和农田等。

- 生态环境破坏:大面积山体滑坡和地质灾害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4. 应对措施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并为灾区的重建提供支持。

主要的应对措施包括: - 救援行动:迅速组织救援队伍,派遣医疗人员和救援物资到灾区,尽力挽救生命。

- 紧急救助:提供紧急救助金和物资,满足灾民的基本需求。

- 重建工作: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重建被毁的房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 防灾减灾: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

5. 教训与启示汶川地震是一次巨大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 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对地震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 加大对地震灾害的防灾减灾力度,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 加强重建工作,使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

结论汶川地震是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地震事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然而,通过政府的应对措施和社会的支持,灾区正在逐渐重建和恢复。

我们应该从这次地震中吸取教训,不断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以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汶川法律援助案例(3篇)

汶川法律援助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给汶川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地震过后,灾区重建工作刻不容缓,而许多受灾群众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遇到了法律问题,急需法律援助。

二、案例概述本案例主要讲述的是在汶川地震后,一位名叫张华(化名)的受灾群众在重建家园过程中,如何通过法律援助得到了妥善解决的实例。

三、案情分析张华原本居住在汶川的一个小镇,地震发生时,他的房屋被毁,全家陷入了困境。

在政府的帮助下,张华一家获得了临时安置房,但随着重建工作的推进,张华发现临时安置房的位置并不理想,且配套设施不完善。

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张华决定在原址重建房屋。

然而,在办理相关手续时,张华遇到了一系列法律问题:1. 张华的原房屋在地震中已全部损毁,如何证明其拥有原房屋的所有权?2. 张华在原址重建房屋需要办理哪些手续?3. 如果在重建过程中遇到邻里纠纷,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面对这些问题,张华感到十分无助,他不知道该如何寻求帮助。

四、法律援助介入在了解到张华的困境后,汶川法律援助中心迅速介入,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1. 调查取证:法律援助律师首先帮助张华收集证据,包括原房屋的产权证明、地震灾后重建政策等相关材料。

2. 政策咨询:律师向张华解释了相关政策,包括重建房屋的审批流程、补贴标准等,帮助张华了解自己的权益。

3. 手续办理:律师陪同张华办理了相关手续,确保其重建房屋的合法合规。

4. 邻里纠纷调解:在重建过程中,张华与邻居发生了纠纷。

律师介入后,通过调解,双方达成了和解。

五、案件结果在法律援助律师的帮助下,张华顺利完成了房屋重建,全家搬入了新家。

张华感慨地说:“如果没有法律援助,我可能还在为这些事情烦恼,现在终于可以安心生活了。

”六、案例分析本案例反映了汶川地震后,受灾群众在重建家园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法律问题。

法律援助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受灾群众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安全管理案例分析》课程设计学院:应急管理学院班级:安管1203班姓名:***学号:************2014.12目录1.案例简介 (3)2.防灾减灾 (3)2.1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差 (3)2.2群众应对地震能力较差 (4)3.应急准备 (4)3.1地震应急预案未能落到实处 (4)3.2应急准备资源不足 (4)4.决策过程 (4)4.1始终把拯救生命放在第一位 (4)5.处置行动 (5)5.1事态界定 (5)5.2响应迅速 (5)5.3采用心理干预 (5)5.4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5)5.5军警结合,专业救援到位 (5)6.信息管理 (6)6.1信息透明,发布及时 (6)6.2多种传播媒介综合运转,联合作战 (6)7.恢复重建 (6)7.1国家高度重视恢复重建工作 (6)7.2恢复速度迅速 (7)8.结果与影响 (7)8.1造成巨大的损失 (7)8.2提高人民防灾意识 (7)汶川地震案例分析摘要: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

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快速响应,积极救灾。

汶川地震可谓是我国现代该类灾害的代表性案例,本文将从该案例的防灾减灾、应急准备、决策过程、处置行动、信息管理、部门合作与冲突、恢复重建以及结果与影响方面剖析该案例的整个应对过程。

关键词:汶川地震案例分析Abstract:May 12, 2008 Wenchuan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Richter 8.0 earthquake, causing a large number of casualties and serious property damage. After the incident,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the rapid response, positive relief. Earthquake can be described as a representative case of such disasters of modern paper from the cas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preparedness,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 disposal ac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re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and impact case entire response process.Key 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Case Analysis1.案例简介汶川大地震,也称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2千米处。

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达里氏8.0级,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

地震烈度可能达到11度。

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

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2.防灾减灾2.1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差汶川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来说较为落后,建筑物大多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建筑物,当时预制空心楼板中大量使用冷拔低碳钢丝构件的房屋,以及在农村建房中大量使用“干打垒”等土筑墙形式,用泥、砂或糯米浆为主要粘结材料的房屋,其整体性和抗震性均差,对于里氏8.0级的地震无力抵抗,在农村房屋基本全部倒塌,城市大部分建筑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在这次地震中倒塌房屋536.25万间,损坏房屋2142.66万间。

2.2群众应对地震能力较差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我国就没有发生过如此重大的地震,因此当地人民群众对于地震的警惕性较低,没有了解过面对地震时应该如何避难,更加没有进行过面对地震的演习演练。

所以在发生地震时,群众的第一反应就是逃跑,毫无理性可谈,在这样慌乱的状态下,能够逃避地震的几率就更加的小。

群众在逃避的同时也不会寻找适合避难的地方。

在这样慌乱无序的避难状态下,人员的伤亡就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量。

3.应急准备3.1地震应急预案未能落到实处2006年1月,我国为了使地震应急能够协调、有序和高效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通过了地震应急预案,明确要求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有关各级人民政府立即自动按照预案实施地震应急,处置本行政区域地震灾害事件。

但是目前我国的应急预案仅仅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并未进行相应的应急演练来检验预案的操作性,使地震应急预案还停留在书面上,未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2应急准备资源不足应急准备的资源包括了应对的专业人员、技术与物资。

在汶川地震之前,汶川很少发生重大的灾害,因此对应急管理不够重视,对于应急管理专业人员的培养几乎没有,也没有专业的应对技术。

汶川是一个较为落后的小县城,对于防灾的物资储备很少,不足以用于灾害前期的应对。

所以当地震来临时,当地政府无法快速的响应,这延误了救灾的最佳时期。

4.决策过程4.1始终把拯救生命放在第一位地震发生后,相关部门迅速介入指挥救援,首先是由地方政府进行指挥,之后上级部门陆续到达并接管指挥权,地震发生两小时后温家宝总理到达现场进行指挥救援。

不管是任何一级政府进行指挥时,都要求将拯救生命放在第一位,迅速集结各种救援力量,进行人员的抢救,同时要求军方介入救援,与军方形成良好的合作。

整个决策过程都是围绕拯救生命来进行的。

5.处置行动5.1事态界定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也正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成都军区、武警四川总队和驻川某师5000余官兵根据上级命令正紧急赶赴汶川地震灾区参加救灾;中国地震局派出一支180人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赶赴四川地震灾区;16时28分,成都空军的两架直升机起飞,赴汶川震中灾区了解灾情,帮助抗震救灾;通信、铁路、公安、航空、电力、卫生等部门也都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开展救援工作。

5.2响应迅速灾情发生后不到半个小时,国家领导人、中央各部委、各级政府、民间组织迅速行动起来,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各地人民特别是灾区人民也自发组织起来,开展互救、自救。

一切救援行动都在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进行。

5.3采用心理干预汶川地震使数以万计的民众丧生,许多劫后余生的灾区公众或惊魂不定,或沉浸在丧失亲友的极度痛苦之中,重创了灾区社会公众的心理。

我国政府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于社会公众实施心理干预,其介入时间之早、力度之大,实施范围之广,发挥作用之好,为历年来所有自然灾害之最,这不仅极大地凸显了政府的人文关怀,同时也为灾区的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5.4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汶川地震救援的过程中,社会力量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救灾现场,志愿者身影频现,全国各地民众踊跃为灾区献血、募捐,政府、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有效地组合力量,形成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5.5军警结合,专业救援到位截至2008年5月18日12時,军方及武警共出动113080人,來自五个军区、涉及20于个兵种;出动各型飞机1069架次,动用各种运输、后勤保障设备11万台。

从废墟中挖掘被埋人员21,566名,救治受伤人员34,051名,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和遊客205,371名;调运各类物资7.8万多顿;抢修道路557公里。

基于救灾需要,总参谋部按照应急预案,首次无偿征用了国内民航公司的12架民用客机,以弥补军队运输力的不足。

总共参与地震救援行动的军队人数为14.6万名,其涉及地域、动用力量等,都创下了中国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抗灾历史记录,军队在地震中的表现得到各界的赞许。

6.信息管理6.1信息透明,发布及时地震发生后不到半小时,我国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包括当地灾情、死亡人数、地震局的权威发布、政府采取的救援措施、专家的讲解、各方面的反应以及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办法等,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更是长时间直播相关消息,使全国人民尽可能快地了解灾情,并根据当地实际采取应对措施。

而这次灾情的报道,也可以说是我国历次地震中最快速、最及时的报道。

这不仅是新闻技术的进步,也是政府信息公开、充分尊重公众知情权的体现,有效地避免了各地民众产生恐慌。

如北京民众因为有了媒体的报道,在感觉到震动后,没有惊慌失措,而是井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不因余震而产生混乱,造成更大的次生灾害和后继损失。

6.2多种传播媒介综合运转,联合作战传统媒体在公信力上优势明显,其中广播媒介凸显其特定危机情境下的独特作用(地震后,各种媒体全部中断,但四川各地均可收到两个以上抗震救灾广播频率);新兴媒体反应迅速、优势突出。

且往往为传统媒体“补缺”,此外,新兴媒体在社会动员和组织、社会监督上的力量也初步体现。

7.恢复重建7.1国家高度重视恢复重建工作2008年6月18日,中国国务院正式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决定举全国之力,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机制,以加快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

具体由中央政府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战略,组织东部和中部地区省市以“一省帮一重灾县原则”,各省市在3年期内、以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援重灾县市重建工作。

其中支援方为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北京、辽宁、河南、河北、山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天津、黑龙江、重庆、江西、吉林共19个省市,受援方为四川省北川县、汶川县、青川县、绵竹市等18个县市,以及甘肃省、陕西省受灾严重的地区。

主要援助项目为提供规划编制、建筑设计、专家咨询、工程建设和监理、建设和修复学校、住房、医院、交通等内容。

至2010年5月12日地震后两周年,对口支援省份完成投资已经超过640亿元,完成预期目标的80%以上。

7.2恢复速度迅速2008年9月19日,中国国务院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该规划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持编制,4000余名设计人员参与,决定用三年时间使灾区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其中具体对住房、建设、公共设施、产业重组、生态环境、民族关系、重建基金等9大类专项36个子项目进行具体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