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2014高中语文教师论文 让学生展开想象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2014高中语文教师论文 怎样提高学生有效阅读的能力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2014高中语文教师论文怎样提高学生有效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中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在做起来最难、也最易丢分的就是阅读这一大“板块”,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成了老师和学生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学生往往在做这类题的时候,把文章读了两三遍也不得要领,只能理解其大意,甚至连大意都理解不了,更不要谈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和深层次的理解——欣赏了,我认为主要是语感的培养没有到位,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现力弱了,也就说明平时的训练方法不得当,没有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训练起来,因为语言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在思维时,用的是无声语言,把思维的结果传出时,用的是有声语言或书面语言,要思维焦急,必须有形象的再现能力和组织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
怎样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一)兴趣是阅读的动力学生会不会为兴趣而阅读,喜不喜欢和别人讨论阅读过的文章和书,重不重视阅读,逛书店和和上图书馆看书的频率高不高都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阅读习惯。
2002年年底公布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研究报告表明:在每个国家对阅读表现出高度兴趣的学生,在阅读测验的表现都明显高于不爱阅读的学生。
从来不为兴趣而阅读的学生平均阅读成绩是474分,远低于经合组织的平均分500分,而每天为乐趣而阅读半小时到2小时的学生平均分数高达527分。
由此可见,阅读与兴趣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2021高中语文教师论文 让学生展开想象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2021高中语文教师论文让学生展开想象今年任教高一语文教学的任务。
尽管已经接触高一教材好几年,可是教起来,依旧难!难在仍旧灌输式,难在,对课堂的过度“掌控”,尽管明白,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但一直停留在只要上课让学生动起来,就算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主体了。
依旧是我在依照自己的意志“掌控”课堂,“掌控”着学生,而不是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课堂程序。
如何改变?《一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看、感受、分析、判定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试探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
尝试着在教学中融入学生的创新,而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尽力在几方面培育学生的想象力。
一语文教材出此刻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
若是不展开想像,不知道进行再制造,那么出此刻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
如此,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当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明白得作品的意蕴。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确实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取得人一辈子感悟和美的享受。
在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我请学生依照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变幻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
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取得了复活。
二、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一辈子阅历、文化底蕴、试探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古诗文阅读(41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2分)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2分)(1)、淇则有岸,。
(《诗经·氓》)(2)、,谣诼谓余以善淫。
(屈原《离骚》)(3)、步余马于兰皋兮,。
(屈原《离骚》)(4)、,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5)、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6)、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7)、,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8)、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9)、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10)、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1)、与君离别意,。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二)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20分)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B、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秦论D、长风破浪会.有时会.当凌绝顶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夫晋,何厌之.有B、其.孰能讥之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C、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D、子亦有不利焉.风雨兴焉.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现象相同的...一组是()(3分)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B、项伯杀人,臣活.之老者衣.帛食肉C、天下云.集响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D、却.匈奴七百余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5.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求人可使报秦者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⑤而君幸于赵王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⑦当其欣于所遇⑧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①⑦/②⑥⑩/③⑧/⑤⑨/④B、①④⑦/②③⑥/⑤⑨/⑧⑩C、①⑤⑦/②⑥/③⑧⑨/ ④⑩D、②③⑥/④⑧⑨/⑤⑦/①⑩6、翻译下面课内文言句子(8分)(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高中语文教师论文 论《围城》方鸿渐的双重人格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2014高中语文教师论文论《围城》方鸿渐的双重人格摘要:《围城》中方鸿渐认真而又玩世,正值而又脆弱的双重人格典型的反映了旧中国知识分子懦弱、虚荣、自私、功利的劣根性。
论文从方鸿渐双重人格的成因、表现、作者的特殊寄寓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思考了方鸿渐双重人格的当代启示。
关键词:围城;方鸿渐双重人格;成因;表现;意图;启示中国是个历经坎坷的文明古国,这使得很多中国人面对着不堪回首的晚清炮火常常泪湿满襟,轰鸣的炮火声惊醒了闭关自守中的国人的天朝上国美梦,从此开始的近百年的屈辱沉沦,始终像一块黏在血痂上的纱布,一揭便是撕心裂肺的疼痛,不揭又有碍观瞻,所以聪明的中国人迫切的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各个领域使老外认同乃至可以超越外国人而来粉饰那块丑陋的绷带,所以这种近乎病态的自尊导致了后来很多有趣的现象,就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一般,经过“墙内开花墙外香”后,原本无人问津的香味漂洋过海飘回后便馥郁了很多迷醉了一大批自尊心强的国人,因为他们可以沾沾自喜的说:“瞧见没,MADE IN CHINA,我们中国人不比老外差”,而本文要讲的《围城》亦是如此,自从1980该书突然华丽的从海外载誉而归时,人们纷纷忘记了当初对其的冷淡,再加上当时的电视剧的成功,使得《围城》一下五年重印四次,成了妇孺皆知的名著,一时间,《围城》盛誉空前洛阳纸贵,甚至于夏志清先生亦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这样评价《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
[1]《围城》一书是在1944年到1946年间,正如《围城<序>》中说的经过这“两年的忧世伤生”[2],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昆仑”的钱锺书先生在兼顾创作《谈艺录》“书癖钻窗蜂为出,诗情绕树鹊难安”[3]的心境下,从其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大方、熟悉的社会阶层中取材,创作的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
几十年来,人们争相阅读,不断的研讨、探究,无论是围城的思想包含的哲学意蕴,还是从内容中透露的现实观、婚姻观以及女性命运等等,还有写作中大量修辞手法的新颖奇特的运用,以及那用诗人的神经来感受,用哲学家的头脑来思索,在事实之外配上一连串思想沉潜、寄慨深远的哲理议论,“学人之小说”[4]理胜于情等等,无不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同时它被译为英、法、德、日、俄六种文字,并被誉为“新儒林外史”[5]。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论文 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想法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2014高中语文教师论文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想法作为高中语文“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这十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叫想法更确切一些。
我的理解是:作文就要努力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让给学生。
而要实现这样的追求,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归纳为这样几点:作文要在统一中体现自由;作文要在规定时间中放大范围;作文要在传授中体现发散性思维。
一、作文要在统一中体现自由很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按自己的统一要求作文,我以前也是如此。
认为这样利于批改,便于评讲,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使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样做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
从我们自己的写作体会看,要按照一个比较狭隘的固定的要求作文,如果不是凑巧这一方面恰好有所积累,要写出好的文章是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
学生的情况各不一样,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写自己并无积累并不想写的文章呢?当然,也许有的教师会说,考试都是统一要求的作文啊。
不错,考试作文总有一个统一的要求,但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考试作文与平时作文的区别。
我个人认为:考试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而平时作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
考试作文是看结果,平时作文是重过程。
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写、无法写,又怎么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呢?因此,保证学生的写作自由,倡导自由作文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如果我们再联系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不难发现近年来高考作文都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写作空间。
当然,我们所说学生作文的自由,也不是对学生的作文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是努力给他们写作的自由空间和选择的自由,不愿意写的不必逼着他写。
更多的时候,是提供一个写作的情景或话题。
如高二的文言文教学,我就布置学生联系实际谈感想写评论。
小说板块,让学生尝试写写微型小说。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高中技术教师论文 对高中通过那个技术生活化教学的实现途径研究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2014高中技术教师论文对高中通过那个技术生活化教学的实现途径研究【论文摘要】: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首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
科学认识论让作为完整的人的生成性、主体性,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则被遗忘和抛弃了,课堂变得沉闷、乏味,缺乏生机与活力。
生活认识论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打破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隔阂,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这一生命体的自我、发展、完善和实现。
一、教学观念生活化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首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
然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不破则不立,"破"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最终达成"立"的一个前提保证。
(一)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在科学认识论的影响下,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系统而高效地传授学科知识,有效地完成认知性任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被打入"冷宫";教学中教师作为既定的知识的占有者,是先知,处于强势地位,而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是后学,处于弱势地位,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不是一种生动的双向交流、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生活关系,而仅仅是一种强制性的单向授受关系;教学过程中人的存在意义仅仅是为了掌握学科知识,认识外部世界,教学被当作实现外在目的的工具,而作为完整的人的生成性、主体性,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则被遗忘和抛弃了,课堂变得沉闷、乏味,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生命意义的显现。
在生活认识论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已不仅仅局限于完成学科知识的传授这一认知性任务,而是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打破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隔阂,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进而有效促进学生这一生命体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
作为学生生活中有重要意义的课堂教学生活,不仅要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且更应该关注教学活动的过程,尤其需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体验与感受。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高中教师论文 一个清虚身世,十分冷淡心肠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2014高中教师论文一个清虚身世,十分冷淡心肠摘要:倪瓒之所以选择“无人山水”的绘画形式和“有我之境”的绘画精神,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他独特的艺术主张息息相关。
关键词:无人山水;有我之境;时代背景;生活经历;艺术主张“A elegant and nihility life, A very cheerless heart”------A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 of NiZan and his “landscape p ainting without person”引言中国古代对画家作品,一般都分品论高低。
从唐代张怀瓘提出书法中的神、妙、能三品后,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加以套用。
而李嗣真又添上了“逸品”一格。
到了北宋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时,他把逸品列为四品之首,排出“逸品、神品、妙品、能品”的顺序,并作了具体的定义。
他认为“逸格”最难,被他推崇为“逸格”的画家只有孙位一人而已。
而在元代,却出现了一位被后世一致认可的“逸格”画家倪瓒。
这是因为,在唐宋艺术批评家的心目中,所谓“逸格”画家的概念,无论从画家个人的性情,还是从其具体的艺术作品形式,都没有表现得像倪瓒那么典型。
前代一些超越常规的画家,如王墨、张子和、孙位等,其逸格的参照物,虽然也有雅俗的问题,但大多可能仍是似与不似的问题。
所以,倪瓒的意义在于使后代画家知道艺术作品格调高低之分的标准所在。
这其实就是我研究倪瓒的原因。
在元末山水四家中,倪瓒也是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的一生对我们了解文人世界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他和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知道,“文人画”的精神不仅仅只停留在画面上,而且延伸至画家的人格境界和生活方式中。
把画品和人品联系在一起,强调画以人传,在倪瓒身上,又出现了新的典范。
这是构成倪瓒艺术成就的要因。
从倪瓒存世的作品来看,他画的多是“无人山水”,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他这样做的原因。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高中教师论文 读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2014高中教师论文读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教育专著心得体会这本书没有那种高深的理论,而是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等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
阅读了袁先生的《教育新理念》,让我的头脑经历了一番洗礼。
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时期的教师,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一、学会赞美他人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意气风发,通达洒脱,奋发向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乐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淡泊名利,虚怀若谷,默默奉献;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挚爱事业,深爱学生,精益求精;……我们本该赞美他们,我们能够赞美他们,我们也必须赞美他们!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
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二、学会把握机会我们的教育工作它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
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其之所以会成为名师,都是将困难视为机会的,他不仅可以从困难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更从中发现了那个“伟大”自我,收获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光泽第一中学2014高中语文教师论文让学生展开想象
今年任教高一语文教学的任务。
虽然已经接触高一教材好几年,但是教起来,依旧难!难在仍旧灌输式,难在,对课堂的过度“掌控”,虽然知道,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但一直停留在只要上课让学生动起来,就算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主体了。
依旧是我在按照自己的意志“掌控”课堂,“掌控”着学生,而不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课堂程序。
如何改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
尝试着在教学中融入学生的创新,而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努力在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
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
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在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
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
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听听那冷雨》中“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这里的“湿”本来是诉诸触觉的,布谷的啼声是诉诸听觉的,但作者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别出心裁地写雨湿了布谷的啼声。
这种转位通感的妙用,深曲传情,可谓通感技法的奇创之笔,写出了奇异之趣,别开新境,曲尽其致地表现了作者在雨中回忆江南、思念家乡却又不得归乡的内心缠绵悱恻的感受。
让学生联系生活以及阅读体验,展开想象,置身作者对雨的感受,从而理解了这篇文章的感情主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
”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
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