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汶川地震堰塞湖安全实例分析.doc

合集下载

四川地震灾区14座堰塞湖现场查勘分析

四川地震灾区14座堰塞湖现场查勘分析
下游 梯 级 堰 塞 湖 同期 溃 决 , 往 下游
河 道 流 量 超 越 上 游 堰 塞 湖 泄 流 槽 流 量 。 岗 剑 上 溃 决 小 时 , 岗 剑 下 、 把 刀堰 塞 体 的松 散 碎 屑 基 本 上 都 被 冲 小 一 走, 造成 下游 桥 梁 被 冲 毁 , 分 堤 防 损 塌 。 部 因此 , 于 梯 对
3武 警水 电部 队三 总 队 , 都 6 03 ) . 成 1 0 6
摘要 : 川 汶 川“ .2 特 大 地震 发 生后 , 者 三 次前 往 地 震 灾 区对 四 川安 县 、 邡 市、 竹 市 、 川县 1 座 堰 塞 湖 四 51 ” 笔 什 绵 青 4 进行 了现 场 查 勘 , 用 三维 激 光 扫描 仪 记 录 了堰 塞体 、 坡 、 口型 态等 地 形信 息 , 集 了部 分 地 质 、 形 、 文 利 滑 溃 收 地 水 及 除险 设计 资 料 , 并进 行 了分 析 总 结。 关键 词 : 堰塞 湖 ; 维 激 光扫 描技 术 ; 三 地质 ; 形 ; 文 ; 决 地 水 溃
座 堰塞 湖进行 了扫描 , 描 的重点部 位为滑 坡 、 塞体 , 扫 堰 如 果 是 已 经 溃 决 或 经 施 工 开 挖 导 流 槽 泄 流 后 的堰 塞 湖 , 扫 则
前往 灾 区 , 地震 产 生 的 1 堰 塞 湖进 行 了实地 查 勘 , 对 4座 内容 包 括 堰 塞 体 、 坡 区 域 的地 形 、 质 查 勘 ; 决 过 滑 地 溃 程 水 文 资 料 收 集 ; 塞 湖 除 险 设 计 和施 工 方 案 的制 订 ; 堰 堰 塞 湖 对 上 游 的淹 没 程 度 及 溃 决 后 对 下 游 造 成 的 损 失 的估 计 。 已进 行 现 场 查 勘 的 1 堰 塞 湖 分 别 为 安 县 茶 4座

堰塞湖

堰塞湖

• 经昭通水文分局测量,截至8月5日11时30分,该堰塞湖水面海拔高
度1172.32米,距堰塞湖坝顶43.68米。会泽县水务局局长邱光良介绍, 随着堰塞湖水面拓宽,水位上涨速度从之前的每小时1米、甚至1.1米
下降为每小时0.6米。据了解,水位上升速度减缓的原因包括:首先,
水面越高后,水面的面积逐渐变大,进而水面上涨速度变缓;其次, 震后两天的时间内,牛栏江上游不断下雨,直到昨天,因为天气变晴, 水位上升速度亦有所减慢;最后,因为堰塞体不断发生渗漏,有一部 分水已经渗透流失,对水位上升的速度有所控制。上涨速度的下降为 灾区群众的撤离和对堰塞湖的治理多赢得了两天宝贵的时间。
• 乔建平:挖掘机一般是从下游往上挖,最后才到近水口把它破开。从上
游往下挖的话,一边挖水也跟着来了,是没法施工的。一般需要在现场 查勘地形,看挖掘机能不能上得去,需要根据地形条件开工,只要到了
现场,这些都比较好搞明白。
专家支招牛栏江堰塞湖处置:防止对下游形成扫荡性破坏
《21世纪》:地震后的余震容易导致塌方、滑坡现象,应该如何处置呢? • 乔建平:地震后72小时是黄金救援时间,首先是要抢救伤员和安置灾
• 炸山固坝以毒攻毒

罗富强认为目前这个坝不会全面溃坝,不会对下游沿河两岸造成太大威
胁。因为堰塞体是大小不同的石块和碎石为主,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犬牙
交错紧密咬合,因此不会短时间内垮塌。也不会大部分垮塌。另外,水流漫 顶后,经过冲刷,最终会形成一个稳固的堰塞坝。当满库之后,首先会冲开 一条或者多条沟渠,然后沟渠两边松散的土石会垮进沟内,大部分被冲走, 这样,坝体不断降低。与此同时,水流带着一些泥沙和细小碎石往坝体下方 渗漏,填塞坝体石块缝隙,坝体也在迅速自然沉降。当冲刷到一定时候,表 面上松散的土石被冲走以后,一个稳固的堰塞坝就形成了。罗富强建议,该 堰塞湖处置思路是“以毒攻毒”。 • 在坝体上游紧靠坝体,采用定向爆破,将山上即将垮塌的山体土石方炸 下来,填塞河道,加厚加固堰塞坝200米左右,增加堰塞坝的稳定性,减小水 流漫顶时局部溃坝的体量,降低下游次生灾害的后果。这样,堰塞坝就更加 稳固,不会出现大体量的溃坝,并且可以确保今后这个坝体的长久稳定性。

有关汶川地震堰塞湖安全实例分析

有关汶川地震堰塞湖安全实例分析

有关汶川地震堰塞湖安全实例分析汶川512大地震在地震影响区内产生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根据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系统排查,以及航遥调查,确认地震共引发15000处滑坡、崩塌、泥石流,同时,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4970处,其中,滑坡1701处、崩塌1844处、泥石流304处、不稳定斜坡1093处。

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堆积体堵江形成256处堰塞湖,其中一部分需要立刻进行处置,如位于北川县通口河的唐家山堰塞湖。

堰塞湖蓄水达2.425108m3,相应蓄水位高程740m,堰塞体上游集雨面积为3550km2,在地震发生31d后,通过人工开挖的泄流槽逐级坍滑后成功泄洪,堰塞坝未发生整体溃坝。

1堰塞湖安全评价影响因素 1.1坝体级配震后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堰塞湖组及时发布的堰塞湖溃决风险等级评估标准。

由表1可以看出,坝体组成颗粒越细的,越不安全;组成颗粒粒径越大,危险性越低。

1)由于大块石相互咬合,结构性较好,坝体抵抗余震的能力较强;反之,若大于1m的石块含量较少,则堰塞坝坝体本身的结构稳定性就差,必须要及时进行人工干预,采取工程措施,降低坝高及上下游水头差。

2)经过作者试验研究表明,如果一旦堰塞湖蓄满溢流,溃坝最大流量的对数ln(Qmax)与坝体组成颗粒的不均匀系数(S=(d75/d25)0.5)是二次函数的关系,即随着不均匀系数S的增大,溃坝洪峰流量先增大后减小。

所以,从整体上来看粗颗粒越多,最终能够有效消耗水流能量,减小最大溃坝流量。

随着湖内水体减少,坝体形成的粗化层能够抵抗水流的冲刷。

反过来看,如果粗颗粒含量过少,水流冲刷坝体,携带大量的颗粒往下游输送,坝体短时间溃决,湖内的水体以较大的平均流量向下游泄流,不仅将会对下游建筑物以及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由于下游河床抬升厚度大,不利于未来河道的稳定演变。

1.2上游两岸山体的稳定性堰塞湖形成后,两岸山体如果进一步发生崩塌、滑坡,会损失上游的库容,增加坝体蓄满溃决的风险,另外,堆积体迅速冲入湖内激起的涌浪拍打坝体,大石块在浪压力作用下滚落,同样可能会造成坝体溃决。

亲历汶川大地震心得感想之六:堰塞湖-共3页word资料

亲历汶川大地震心得感想之六:堰塞湖-共3页word资料

亲历汶川大地震心得感想之六:“堰塞湖”(六)“堰塞湖”说实在的,大地震就像一场梦一样发生。

地震时,我根本没能意识到它会给我带来多大的灾难。

直到我们原本平常的生活需求在地震后一天一天的变得越来越困难时,我才慢慢地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们之所以被称为灾民。

前面我说过,我们的医院被迫搬到花木城,花木城虽然位于青城山脚下。

但请你千万不要把这个花木城想象的那样四季如春,环境宜人。

就只是一座外形象“(”一样的大厅,和一个大水泥坝子,四周有些刚种了些人高的树木和三四户农家乐而已。

我们医院的帐篷,听说都是院长多次到镇政府去要的,最初是迷彩色军用的小帐篷,由于职工无法安顿,晚上用来作睡觉用。

后来,又拉来些印有“救灾专用”字样的36㎡的蓝色大帐篷,于是就搭建了简陋的门诊间,药房,库房,治疗室和各科的住院观察病房。

刚搬去的几天,没有水,也没有电,厕所还正在建。

我们早上跑农家乐找水洗脸,晚上跑农家乐找水擦汗。

和部队公用的唯一的一个临时厕所是在树林里挖的长约两米宽约六十公分深五十公分的一个长槽,上面横放着几根短木板供踩脚,当公路的两边放着约一米高的木板简单的遮着。

女人们去过一次就没有再去,所以就这样淘汰成了男厕所,一直用到前几天砖砌的厕所建好。

阳历五六月的气温,对于属于南方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之一的都江堰-青城山来说,还不算一年中最热。

但我们的帐篷医院在中午太阳炙烤下,我们无处可躲。

电还没有通,用电风扇简直是空想。

我们住的帐篷由小篷换成大篷,可以放十张单人床,搭在勉强推平的地里。

中午,我们的篷子里热烘烘的,没有人能进去休息。

晚上,棚子里被子和床单又湿润得很,就像只从洗衣机里甩过没有晒过太阳一样。

没有睡几天,不少人皮肤开始出现湿疹。

由于余震还没有停,听说三个月内都有余震可能。

所以房子没有垮的人同事也不敢回屋里睡觉,很多人都还是只有选择在篷子里过夜。

每个篷子里都有不少人,男的,女的,未婚的就一人,已婚的就一家,都和衣而睡。

“安逸,又过起学校寝室生活了”。

急管理案例分析—以唐家山堰塞湖为例

急管理案例分析—以唐家山堰塞湖为例

• 25日上午,抢险指挥部果断决定,将以工程机械开 25日上午,抢险指挥部果断决定, 日上午 掘引流明渠为主的方案变为机械施工与人工爆破 双管齐下” 以人工爆破为主的新方案。 “双管齐下”,以人工爆破为主的新方案。通过空 中运送施工设备,并派武警部队等寻找新的水陆、 中运送施工设备,并派武警部队等寻找新的水陆、 陆路进入堰塞体。 陆路进入堰塞体。 • 26日深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唐家山堰 26日深夜 胡锦涛总书记、 日深夜, 塞湖排危抢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塞湖排危抢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一定要坚持 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 29日16时,唐家山堰塞湖避险疏散指挥部指挥长、 29日16时 唐家山堰塞湖避险疏散指挥部指挥长、 绵阳市委书记谭力发布一号令, 绵阳市委书记谭力发布一号令,按三分之一溃坝方 案全部启动, 30日 时开始至31 31日 案全部启动,从30日8时开始至31日8时,预案涉及 19万多下游群众 万多下游群众, 19万多下游群众,要求撤离到预先安排好的安全地 同时, 带。同时,唐家山堰塞湖下游的数家化工厂也开始 大撤退。 大撤退。 • 5月31日,指挥部决定放弃爆破分洪方案,采取自然 31日 指挥部决定放弃爆破分洪方案, 泄洪的方法分洪。 机中阶段 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案例介绍---危机中阶段 --• 22日晚,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在四川绵 日晚, 日晚 阳召开会议, 阳召开会议,决定立即成立唐家山堰塞湖应 急处置指挥部 指挥部; 急处置指挥部; • 23日, 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指挥部确认了 日 应急处置方案 方案: 应急处置方案:在堰塞湖坝体上方开挖一条 导流明渠; 导流明渠; • 23日,唐家山堰塞湖坝前水位上升 日 唐家山堰塞湖坝前水位上升3.59米, 米 达到721米的高度。 米的高度。 达到 米的高度

堰塞湖处置技术——绵远河小岗剑上堰塞湖应急排险处理

堰塞湖处置技术——绵远河小岗剑上堰塞湖应急排险处理

绵远河小岗剑上堰塞湖应急排险处理摘要:小岗剑上游堰塞湖位于绵竹市汉旺镇绵远河上游,受地震影响,交通中断,人员、设备、物资无法经公路运输到达排险现场,全部依靠空运和水上冲锋舟运输进场。

因无法进行机械化开挖施工,故采用人工裸露接触爆破拉槽在堰塞体顶形成泄流槽,并成功泄流,排除了小岗剑上堰塞湖险情。

关键词:堰塞湖人工爆破泄流槽施工组织排险1、险情概况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绵竹市汉旺镇沱江支流绵远河上游多处山体坍塌形成堰塞湖,对下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尤其是位于小岗剑水电站上游约300米处形成的小岗剑上堰塞湖,坝体蓄水最大高度可达70m,堰塞湖最大蓄水量可达1100万m3。

绵远河上游河床来水量稳定在15m3/s,库容量以130万m3/d的速度增加。

堰塞湖一旦发生溃坝险情,将对下游汉旺镇、绵竹市乃至德阳市沿河村镇数十万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2、堰塞湖概况小岗剑上堰塞体地理位臵为东经104.13980°,北纬31.49302°。

堰塞河段谷坡高陡,河谷狭窄,为典型的“V”型谷,河道流向整体呈SN向。

基岩岩性为泥盆系唐王寨群(D3tn)厚层—巨厚层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地层产状N10—20°W/NE∠70—80°。

堰塞体横河向总体左岸低、右岸高,呈鼓丘状横亘在绵远河上,地形坡度可以分为3段:左侧堰体段宽约50m,地形平缓,坡度2—5°;中间段堰体宽约120m,地形坡度18—20°;右段堰体宽约100m,地形平缓,坡度0~5°。

堰体右岸为倒石堆和基岩岸坡。

顺河向下游地形坡度大约在25—30°之间,上游地形大部分已被堰塞湖水淹没。

堰塞体总体横河向长约250m,顺河向长约300m,高约70—120m,总方量约200万m3。

堰塞体物质组成主要为孤、块碎石。

孤石一般1—3m,最大可达10余m,约占50%;块石一般30—60cm,约占25%;碎石一般10—20cm,约占10%;另有约占15%的砾石土等碎屑物质充填在孤、块碎石空隙之间。

浅谈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安全管理

浅谈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安全管理

浅谈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排险的安全管理摘要:在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堰塞体上,在人员数量多、机械设备多、安全隐患多、施工强度大、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创造了施工作业零伤亡的良好业绩。

本文从安全制度建立、安全作业监督管控、安全观测与警戒、应急预案建立与完善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排险安全管理1 前言唐家山堰塞湖位于四川省北川县上游通口河上,是因“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龙门山300KM的地震断裂带,唐家山山体大面积滑坡,封闭河道,原有水系被堵塞物堵住。

河谷、河床被堵塞后,水位迅速积蓄抬高,严重威胁下游。

由于排险时间要求紧、施工强度高、作业面狭窄、人员和机械设备多、相互干扰大,所以本堰塞湖应急排险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难度性,稍有不慎,便会发生群死群伤的特大安全事故。

其安全隐患分析情况如下:1.1堰塞体本身是由山体滑坡后形成的堆积体,结构松散,加之湖水不断上涨,压力增大,易形成较大的渗漏通道,造成管涌等甚至坝体溃决的危险。

1.2由于地震,堰塞体两边山坡已形成较大裂缝,而所有排险人员驻地就设在堰塞体上,施工也在峡谷中的堰塞体上,若发生新的滑坡塌方,势必造成特大安全事故。

1.3根据排险方案,施工采取以“开挖渠道引流、分段同时实施”为主、铅丝石笼护坡为辅的方式,作业面狭小、施工人员多、相互干扰大,易发生渠道边坡垮塌掩埋、人员砸伤等安全事故。

1.4气候条件差,高温炎热,能使用的水源缺乏,卫生条件恶劣,易发生职业健康卫生事故。

2 建立安全制度2.1安全组织机构与职责在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排险前线指挥部的领导下,建立了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专人专责。

在现场从各施工单位抽调安全知识丰富、责任心强的干部战士组成专业安全分队负责所有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有渠道开挖施工安全分队,主要负责渠道开挖施工作业安全;左岸山坡裂缝发展情况监测分队,负责观察边坡裂缝变化情况;右岸山坡滑坡监测分队,主要对山体滑坡、塌方等情况发出预警预报,防止发生塌方对渠道施工人员造成伤害;上游来水量监测分队,主要监测湖水上涨情况;下游渗漏变化情况监测分队,主要对堰塞体下游渗水点、出水量、浑浊度等情况进行巡视。

“5·12”汶川地震嘉陵江堰塞湖水情测报分析

“5·12”汶川地震嘉陵江堰塞湖水情测报分析

各种方式提供 水情信 息服务 , 续编 发《 家庄 水情 简报 》 及 连 谈 , 时传送到宝成铁路抗震抢 险指挥部 。 5月 2 4日9:0 宝成铁 路 19隧道 胜利抢通 , 成铁路 恢 5, 0 宝 复正常运输 。 6月 7日9: 嘉陵江堰塞湖顺利疏通 , 0 0, 险情全面排除。 6月 1 6日 1 :0 宝成 铁路 19隧道抢 险加 固任 务全 面完 8O , 0
收 稿 日期 :0 8— 6—1 20 0 2
火抢险采取 向隧道及油罐 大量 注水冷却 降温方 式 , 防止油罐发
生爆炸 , 保 19隧道 完整 , 确 0 为宝 成铁 路提前 恢 复通 车创 造条
作者简介 : 潘
荣, , 男 甘肃省 陇南水 文水 资源勘测局 , 工程师。
1 4
人 民 长 江
20 0 8生
件 。因此 , 前一 阶段堰塞湖堰体作为铁路抢险通道 , 堰体上铺设 着冷却水输水管道 , 又受地形条件 限制 , 能大规模开展清运工 不 作 。根据铁路灭火抢险的进程 , 5月 1 t 0 0 从 8 E 2 :0开始对堰体
实施爆破清运 , 铁路恢复通车后进行大规模爆破清运 。
下游村庄 、 路 、 公 铁路的安全 。 险情发生后 , 党中央 、 国务院及水 利部 、 甘肃 省领 导高度 重 视, 明确提出 6月 中旬前实 现铁 路通 、 河道通 。甘肃省水利厅 安
排水 文部 门在堰塞湖河段 的上 、 下游分 别布设 两个水 情监测 断
面, 随时为铁路抢险和河道 疏浚提 供水情信 息支 持。甘肃省 水 文水 资源勘测局及其所属 的陇南水文水 资源勘 测局 全力 以赴以
3 1 水 文站 网及 断面布设 情况 .
1 概 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汶川地震堰塞湖安全实例分析-
汶川512大地震在地震影响区内产生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根据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系统排查,以及航遥调查,确认地震共引发15000处滑坡、崩塌、泥石流,同时,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4970处,其中,滑坡1701处、崩塌1844处、泥石流304处、不稳定斜坡1093处。

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堆积体堵江形成256处堰塞湖,其中一部分需要立刻进行处置,如位于北川县通口河的唐家山堰塞湖。

堰塞湖蓄水达 2.425108m3,相应蓄水位高程740m,堰塞体上游集雨面积为3550km2,在地震发生31d 后,通过人工开挖的泄流槽逐级坍滑后成功泄洪,堰塞坝未发生整体溃坝。

1堰塞湖安全评价影响因素
1.1坝体级配
震后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堰塞湖组及时发布的堰塞湖溃决风险等级评估标准。

由表1可以看出,坝体组成颗粒越细的,越不安全;组成颗粒粒径越大,危险性越低。

1)由于大块石相互咬合,结构性较好,坝体抵抗余震的能力较强;反之,若大于1m的石块含量较少,则堰塞坝坝体本身的结构稳定性就差,必须要及时进行人工干预,采取工程措施,降低坝高及上下游水头差。

2)经过作者试验研究表明,如果一旦堰塞湖蓄满溢流,溃坝最大流量的对数ln(Qmax)与坝体组成颗粒的不均匀系数(S=(d75/d25)0.5)是二次函数的关系,即随着不均匀系数S的增大,溃坝洪峰流量先增大后减小。

所以,从整体上来看粗颗粒越多,最终能够有效消耗水流能量,减小最大溃坝流量。

随着湖内
水体减少,坝体形成的粗化层能够抵抗水流的冲刷。

反过来看,如果粗颗粒含量过少,水流冲刷坝体,携带大量的颗粒往下游输送,坝体短时间溃决,湖内的水体以较大的平均流量向下游泄流,不仅将会对下游建筑物以及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由于下游河床抬升厚度大,不利于未来河道的稳定演变。

1.2上游两岸山体的稳定性
堰塞湖形成后,两岸山体如果进一步发生崩塌、滑坡,会损失上游的库容,增加坝体蓄满溃决的风险,另外,堆积体迅速冲入湖内激起的涌浪拍打坝体,大石块在浪压力作用下滚落,同样可能会造成坝体溃决。

例如,作者曾在2009年3月考察宗渠沟堰塞湖,其坝体级配中大块石比例大,抗冲刷性强,湖内的积水又全部采取渗流的方式下泄。

但是,当作者时隔3个月再次前往宗渠沟考察时,由于左岸的山体顶部发生的二次崩塌滑坡,造成堰塞湖溃决,大概30min后停止下泄,为进一步保证下游安全,有关人员用机械挖掘扒口。

根据堰塞湖观察员的描述,判断当时溃坝水流下泄的平均流速大约为17m/s,假设流速分布为正态曲线,因此,峰值流速为平均流速的2倍为34m/s。

根据上下游实测数据计算,溃坝后的水流大约有一半采取渗流下泄。

1.3下游床面结构
山区河流的床面结构是河床固体颗粒在水流作用下按一定规律排列形成的具有较大稳定性的床面结构形态,一般表现为床面上粗颗粒泥沙的聚集体,具有抵抗冲刷的功能。

从外观形态上看,床面结构按稳定性从强到弱有:①阶梯-深潭结构,②肋状结构,③簇状结构,④星型结构,⑤岸石结构,等。

堰塞体溃决的过程,就是清水下泄的过程,对下游河床有强烈的冲刷作用。

细沙不断被带走,床沙发生粗化,床面阻力增
大,直到能够适应下泄水流的冲刷,这种演变才会停止。

一旦遇到更大的洪水,床面结构遭到破坏,稳定性更强的结构就会逐渐形成。

床面上的大石块含量越高,这种动态平衡越容易达到。

由于堰塞坝溃决首先会抬高下游河床,下游床面上大石块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堰塞体溃决后的堆积物,因此,下游床面结构的形成与坝体级配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由于缺少粗颗粒,无法达到冲刷平衡,下游河床会发生冲刷下切,既不利于坝体的稳定,也容易诱发两岸山体滑坡。

是否已有稳定性强的下游床面结构出现,是判断下游河床稳定的重要依据。

刘怀湘等的野外试验研究证明,人工建设床面结构能起到天然床面结构类似的作用,即消耗能量,抑制河道下切,改变河床演变方向。

所以,可以采取人工措施促使河床获得稳定性强的床面结构,使下游河床朝着稳定的方向演变。

2堰塞湖安全评价指标
无论是表1的堰塞湖溃决风险等级评估标准表,还是无量纲堆积体指数法,都没有全面地考虑到坝体级配、上游两岸山体以及下游床面结构对堰塞湖安全性的影响。

作者提出构想的堰塞湖安全评价指标形式如下:对于坝体级配,用不均匀系数S(S=(d75/d25)0.5)来表示其对堰塞湖安全的影响。

S越大,说明粗颗粒越多,颗粒间的咬合力越强,结构越稳定,透水性越好,抗冲刷的能力越强,堰塞湖越安全,安全系数K应该越大。

对于上游两岸山体的稳定,用潜在发生二次崩塌滑坡的概率P来表示。

P越大,说明两岸山体越容易发生二次崩塌滑坡,堰塞湖越不安全,安全系数K应该越小。

对于下游床面结构,用阶梯-深潭结构发育系数SP来表示,SP的计算公式:SP=(AB+BCD+DEF+FG)AG(2)SP定义的示意图。

式中,AB、BCD、DEF、FG表示床面的曲线长度,A、B、C、D、E、F、G分别为曲线端点。

根据河流的平衡原理,随着上游水流条件的变化,床面结构有逐渐加强的趋势。

阶梯-深潭结构是稳定性最强的床面结构,SP1.1时,河床已出现连续的阶梯-深潭结构。

所以可以认为,SP越大,说明床面结构越强,越有利于堰塞湖的安全保存,安全系数K应该越大。

总结上文所述,作者提出以式(3)作为判断堰塞湖安全评价的综合指标:K=Alg(SSP)PDBI(3)式中,K为安全综合指数,A为综合系数,S、SP、P、DBI定义如式(1)、(2)所示。

式(3)临界点的具体数值,需要大量的堰塞湖数据进行演算、对比才能确定。

由于缺少溃坝资料,无法确定。

在缺少实际资料的紧急情况下,科学技术人员应该综合所有安全指标,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溃决形式,酌情做出判断。

3结论
从实例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坝体级配、两岸山体的稳定性以及下游床面结构对堰塞湖稳定的影响。

坝体级配会影响坝体本身的结构稳定性、溃坝水流最大流量以及渗透特性,具体表现为:坝体组成颗粒细,透水性差,坝体承受扬压力大,而且无法抵抗水流冲刷,溃坝水流流量大,坝体越不安全。

集水区内的两岸山体如果发生二次崩塌、滑坡,造成的浪压力对坝体本身有强烈冲击,会使库容损失,造成蓄满溢流。

因此,应该对不稳定的山体采取工程措施,避免崩塌滑坡的发生。

坝体下游的河床是否形成稳定性强的床面结构,是判断下游河床稳定的重要依据。

下游河床冲刷下切,不利于坝体的稳定,
也容易诱导山体滑坡。

另外,流域来水来沙条件、坝高H、坝体体积V以及集水区面积A等因素同样也会影响堰塞湖的稳定存在。

最后,作者构想的3个判断堰塞湖安全的指标,以及综合指标形式,期望在缺乏实测资料的情况下,给予决策者一定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