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及其优化布局研究——以湖南临澧县为例

合集下载

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研究

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 A n h u i J u l y . S c i . B u l 1 . 2 0 1 3 , 1 9 ( 1 3 )
1 07
基 于 GI S的农村居 民点布局 适宜性研 究
钱 跃 磊
( 许 昌学 院城市 与环境学 院 , 河南许 昌 4 6 1 0 0 0 )
S t u d y o n t h e La y o u t S u i t a b i l i t y o f Ru r a l Re s i d e n t i a l Ar e a Ba s e d o n GI S
Qi a n Y u e l e i
农村 居 民点是 农业 劳动者共 同居住 , 并进行 经济 、 政治 和文化等活 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u 。农村居 民点建设长期处
于农 民 自发选择 的状 态 , 导致 目前农 村居 民点空间布局零乱 分散 , 集 聚能力差 , 这种 松散无 序的农村 居民点空 间分布不 利于土地 的节 约集 约利用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影 响农村产 业化 、 城 镇化和现代化进程 。随着新农村建设 的不 断深 入 , 土地 资源数量 的有 限性 及供 给的稀缺性 与社会需求 量增长 之间 的矛盾 日益 明显 , 迫切需要对农 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进 行评价 , 进 而进行 整体规划建 设 , 这对于 我国农村 的建设发
C o u n t y a s a n e x a mp l e , u s e s t h e me t h o d o f GI S s p a t i a l a n a l y s i s , h i e r a r c h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a n d e x p e r t s c o r i n g t o S p a c e

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人居适宜性评价及整治分区研究

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人居适宜性评价及整治分区研究

摘要:农村居民点人居适宜性研究是居民点整治分区的基础,也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伊犁河谷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研究区,结合研究区实际地形特点,综合运用分布指数、gis空间分析和结构熵权等方法建立了基于伊犁河谷地区的农村居名点人居适宜性评价体系,并运用引力模型计算居民点的城镇影响分值。

结果表明,地势较陡且距离水系越近的区域,人居适宜性越低,适宜性分布指数表明察县面积73.41%的农村居民点位于最适宜区,建议通过对内部改造区、迁移并点区等不同整治分区的初步整合,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合理引导,为农村居名点的整治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分布指数法;适宜性评价;引力模型评价;整治分区评价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2-3249-07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2.0621 研究背景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居住在一起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1,2]。

由于中国长期对农村居民点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管控,因而引起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散乱、集聚能力差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目前进行居民点适宜性方面的评价案例较多,各学者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不同的研究区进行了评价。

如程文仕等[3]运用spss聚类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西南山区丘陵区进行适宜性评价及分区优化研究;郭月婷等[4]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三峡库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孔雪松等[5]对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整治进行了分区研究;李四高等[6]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结合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土石山区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布规律及其评价体系;孟霖等[7]选取自然、社会、经济、政府和农户意愿5方面12个指标对江苏省徐州市农村居民点进行了整理适宜性评价;朱亮等[8]应用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的居民点数据结合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三峡典型区进行了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双文元等[9]利用avc理论构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体系,根据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评价值和其适宜性综合值,对大同市南郊区居民点进行了适宜分区;张颖等[10]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农村居民点适宜性分区,为金牛湖街道未来居民点整理和村镇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国土空间规划环境下利用GIS技术的村庄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环境下利用GIS技术的村庄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环境下利用GIS技术的村庄规划村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村庄规划,可以提高规划效率和准确性,有效解决村庄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推动乡村振兴。

一、GIS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现状目前,GI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在乡村规划中的应用相对较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利用GIS技术进行村庄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开始尝试利用GIS技术进行村庄规划。

某地区利用GIS技术对村庄的现状进行调查,评估了村庄的资源状况、土地利用现状以及人口分布情况等,为村庄规划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分析结果。

还有一些研究利用GIS技术对村庄的发展潜力、生态环境等进行评估,为村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GIS在村庄规划中的重要性1. 提供空间信息支持:GIS技术可以对村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交通道路、水系分布等空间信息进行数据采集、存储和管理,为规划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地理信息支持。

2. 分析土地利用和规划布局:GIS技术可以对村庄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土地利用的状况、问题和潜力,为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可以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确定最佳规划布局,优化村庄的发展空间。

3. 评估环境影响和生态保护:GIS技术可以对村庄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和预测,了解规划决策的环境影响和风险,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可以利用GIS技术进行环境监测和管理,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

4. 优化规划决策和管理:GIS技术可以对村庄规划的各类信息进行集成和分析,实现规划决策的智能化和科学化。

可以利用GIS技术进行规划方案的评估和比较,选择最优的方案,提高规划决策和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5. 实现规划成果共享和交流:GIS技术可以将各类规划数据、信息和成果进行空间化展示,并与社会公众进行交流和共享。

基于遥感与GIS的中国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特征

基于遥感与GIS的中国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特征

收稿日期:2001206205;修订日期:2001207206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 ZCX12Y 202)和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创新项目(CX000009)。

作者简介:田光进(1970— ),男,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等。

文章编号:100724619(2002)0420307206基于遥感与GIS 的中国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特征田光进1,刘纪远2,张增祥1,周全斌1,张宗科1,赵晓丽1,谭文彬1(11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 100101;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 要: 利用2000年T M 图像判读的中国土地利用矢量图提取全国农村居民点信息,分析了中国农村规模分布的基本特征。

中国农村居民点密度呈现地带性差异,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点密度较高,西部较低。

农村居民点规模区域差异明显,北方大于南方,平原地区大于丘陵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大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国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小,平均规模越小的地区集中在规模较小的居民点较多。

全国农村居民点分布不均匀,孔隙度指数与农村居民点密度相关程度较高,农村居民点密度较高的地区,孔隙度指数较小,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均匀,距离较低;农村居民点密度较小的地区,孙隙度指数较大,农村居民点分布不均匀,距离较远。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罗仑斯曲线;指数分布;孔隙度;空间分布;省际差异中图分类号: TP79/P208 文献标识码: A1 引 言长期以来中国是农业社会,农业是经济的主体,农村是农民聚居的主要形态。

建国以来,城市化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大量人口仍然居住在农村。

1999年全国乡镇有4.58万个,村民季员会73174万个。

市镇人口为3189亿人,乡村人口为8.7亿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9.1%[1]。

目前,全国城市化水平为3019%,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速度将加快。

根据预测,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而到时总人口将达到15亿[2],仍然将有大约7.5亿人口居住在广大农村地区。

基于GIS的农村区域土地利用与规划

基于GIS的农村区域土地利用与规划

基于GIS的农村区域土地利用与规划随着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区域土地利用与规划越来越重要。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地理空间智能分析工具,可以为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和规划提供有力支持和决策依据。

一、GIS在农村土地利用方面的应用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GIS可以通过获取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和航空摄影图像等数据,进行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和分析。

通过对农田、农村居民地、工业用地等不同类别土地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农业发展情况,为农村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农村用地管控农村用地管控是农村土地规划的关键环节。

GIS可以通过管理农村用地的基础数据,如土地分类、土地所有者信息等,实现对农村用地的管控和监测。

通过GIS 技术的支持,可以及时掌握农村用地的变化,并根据土地规划的要求进行调整和控制,保障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 农村生态环境评价农村生态环境评价是农村土地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GIS可以通过集成环境信息、土壤质量、水质状况等数据,进行农村生态环境评价。

通过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关联分析,可以发现农村环境问题,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二、GIS在农村土地规划中的应用案例1. 按需农业的规划按需农业是一种以农产品需求为导向的精准农业模式。

通过GIS技术,可以对农产品市场需求、产能分布等进行分析,从而合理安排农田规模和作物种植结构。

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水资源分布,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 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利用GIS技术,可以综合分析农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旅游区域和路线。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游客需求和旅游环境进行评估,提供合理的旅游综合规划,实现农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 农村产业布局规划农村产业布局规划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通过GIS技术的支持,可以对不同农村产业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结合土地资源、交通条件等因素,合理规划农村产业布局。

GIS支持下县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及优化研究

GIS支持下县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及优化研究
3
GIS 支持下县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及优化研究
arrangement.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The technology of GIS and Voronoi figure, we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analysis QiXia and LiJin’s rual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 QiXia, on the county scale, CV value was 51.35%,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was random distribution; on the town scale, Yangchu town’s distribution was uniformly, Tangjiapo, Songshan, Zangjiazhuang and Cuiping street four towns were cluster distribution, other towns belonged to random distribution. For LiJin, on the county scales, CV value was 100.55%,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was cluster distribution; on the town scale, all towns’ distribution were cluster. Different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two counties have close relations to different topography, resources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s. (2) Using the GIS spatial analysis function we realized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and terrain, water, traffic and town. The result shew that: in mountain area, terrain is the macroscopic background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distribution, which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ize and shape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Meanwhil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comprehensive influenced by road, water, and urban. In plain area, without the bound of terrain, the rural settlements’ areas were larger than that of mountain areas, many were near water and road, where factories and mines and towns were around. (3) From ecological conditions, production condi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aspects, 11 index were selected to construct land suitability index system, for single fact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multi-factors comprehensive sui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The study area were divided into key development-oriented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moderate redevelopment type, restricted expansion type and priority control typ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ll kinds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we put forward optimal regulation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The results reflected the land use status and suitability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and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renovation .This paper also improved the content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land analyzing, andenriched 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y niche in different fields. (4) Research also shows that the GIS can consider the multiple interaction of factors and

基于GIS的县域基本农田划定研究——以中方县为例的开题报告

基于GIS的县域基本农田划定研究——以中方县为例的开题报告

基于GIS的县域基本农田划定研究——以中方县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建设,农田面积不断减少,基本农田的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基本农田是指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必需用地中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农用地。

确立基本农田的范围,有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维护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农田的保护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基于GIS的基本农田划定,是一种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方法。

GIS可以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全面、准确地分析和评估,辅助决策者科学地确定基本农田的保护范围,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中国,很多县市已经尝试利用GIS技术进行基本农田的划定,但目前该项工作还存在大量的问题和不足。

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基于GIS的县域基本农田划定的方法,以中方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为基本农田的科学保护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以中方县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基于GIS的县域基本农田划定方法。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搜集中方县相关农田资源的数据和信息;(2)构建基于GIS的基本农田划定数据模型;(3)运用GIS技术对中方县的基本农田进行划定;(4)对划定结果进行验证和分析,评价该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调研:搜集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和资料。

(2)GIS数据建模:根据研究目的,构建基于GIS的基本农田划定数据模型。

(3)数据处理:对采集的土地利用、地形、气候等数据进行预处理,以准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4)数据分析:根据数据模型,以中方县为例,对县域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进行划定与推算。

(5)结果验证与分析:以传统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为对比,对本研究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预期结果和成果本研究旨在探究一种基于GIS的县域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并以中方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研究,预期达到如下成果:(1)构建基于GIS的基本农田划定数据模型。

基于GIS的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析

基于GIS的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析

其次,从居民点用地基础设施来看,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水平差异 明显。东部地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普遍较 好。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居民点,道路不 通、供水供电困难等问题依然存在。
最后,从居民点用地环境状况来看,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点环境状况差异较大。 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点环境质量较高,环境污染问题相对较少。而西部地区农村居 民点环境状况相对较差,环境污染问题时有发生。
参考内容二
衡阳南岳区位于湖南省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点用地合理布局成为了该地区发展的重要议 题。本次演示将分析南岳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 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需求分析
南岳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如布局不够合理、基础设施建设 不足等。为了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居民 点用地合理布局变得尤为重要。通过优化用地结构,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能够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人口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影响也不容忽 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产业的发 展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对农村人口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产生 影响。如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碰撞、价值观念的变化等都对农村人口和农村居民 点用地的变化产生了影响。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次演示所使用的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统计年鉴、国土 资源公报等官方数据,包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面积、分布、人口等基本信息;二 是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的数据,包括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基础设施、 环境状况等。

基于规划修编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

基于规划修编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

基于规划修编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摘要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以常德市鼎城区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2006—2020年)为依据,提出农村居民点在建设、使用及规划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方向,提出补充耕地的对策。

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and building an energy-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in general,the protection system of cultivated land was implemented strictly in China.On the basis of the revision of land use planning in Dingcheng District of Changde City (2006—2020),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s′construction,use,planning,etc,were proposed,the countermeasures of increasing cultivation from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 planning modification;rural residential land;consolidation;necessity;problem;countermeasure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保护耕地资源和增加建设用地的需求同时膨胀。

基于GIS技术的乡村规划分析

基于GIS技术的乡村规划分析

基于GIS技术的乡村规划分析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规划分析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课题。

GIS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工具,为乡村规划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基于GIS技术的乡村规划分析。

1. GIS技术的基本概念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一种用于地理空间数据管理与分析的工具。

其核心思想是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并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分析。

2. 乡村规划的背景及意义乡村规划是指对农村地区进行综合性的规划设计,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乡村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GIS技术在乡村规划中的应用GIS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的地理空间数据,例如土地利用、地形、气候等多种信息。

通过GIS技术的应用,可以对乡村规划中的用地规划、生态环境、交通道路等方面进行精确分析和评估。

4. GIS技术在乡村规划中的优势GIS技术具有数据集成能力、空间分析功能、决策支持能力以及可视化表达等优势。

通过GIS技术,乡村规划分析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进行。

5. GIS技术在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是乡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GIS技术可以通过分析人口密度、土地质量、经济发展状况等,为乡村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6. GIS技术在乡村生态环境规划中的应用乡村生态环境规划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GIS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率、水资源分布等,为乡村生态环境规划提供定量化的评估和分析。

7. GIS技术在乡村交通道路规划中的应用乡村交通道路规划是农村交通建设的关键内容之一。

GIS技术可以通过分析乡村地理环境、居民分布、交通需求等,为乡村交通道路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8. GIS技术在乡村规划决策支持中的应用乡村规划决策需要综合各种因素进行权衡,GIS技术可以将各种数据进行整合,并通过空间分析的方式,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9. GIS技术在乡村规划实施与监测中的应用乡村规划的实施与监测需要进行定期的数据更新和评估。

《基于GIS技术的村庄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优化研究》范文

《基于GIS技术的村庄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优化研究》范文

《基于GIS技术的村庄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村庄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优化问题日益凸显。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应用为研究村庄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及其优化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本文旨在通过GIS技术,分析村庄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优化策略,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村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相关地理、人口、经济等数据,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公开的地理信息数据、统计年鉴、实地调查等。

三、村庄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1. 数据处理与空间化利用GIS软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格式转换、坐标系统一致等。

然后,将数据转化为点、线、面等空间对象,进行空间化处理。

2. 空间分布特征描述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村庄居民点的空间分布进行描述。

包括居民点的密度、分布形态、空间聚类等方面。

同时,结合地形、地貌、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因素,分析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因素。

3. 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村庄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

例如,居民点主要分布在河流沿线、交通干线附近等地区,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和规律性。

同时,不同地区的居民点密度存在差异,部分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空置和闲置现象。

四、村庄居民点优化策略1. 优化目标与原则优化目标包括提高居民点利用效率、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

优化原则包括可持续性、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等。

2. 优化策略根据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包括调整居民点布局,优化交通网络,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发展特色产业等。

同时,结合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优化方案。

3. 优化策略实施与效果评估将优化策略付诸实施,并定期进行效果评估。

通过GIS技术对实施前后的空间分布进行对比分析,评估优化策略的效果。

同时,收集居民、政府、企业等相关利益方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优化策略。

基于格网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_省略_的地理要素识别_以环渤海地区为例_杨忍

基于格网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_省略_的地理要素识别_以环渤海地区为例_杨忍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 第34卷第6期2015年6月V ol.34,No.6June,2015基于格网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及空间指向性的地理要素识别——以环渤海地区为例杨忍1,刘彦随2,3,龙花楼2,陈呈奕1(1.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3.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摘要:科学辨识农村居民点演变特征及其空间指向性机理,将丰富乡村地理学及村庄规划学科的研究内容。

以农村居民点用地矢量数据为基础,集成格网统计、地理探测器和Logistic 回归等研究方法,定量识别环渤海地区农村居民点时空地域格局及空间指向性特征。

主要结论如下:①农村聚落密度和分散程度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传统农区乡村聚落密度较高。

②黄淮海、鲁南等传统农区,大多农民处于“城乡双漂”的生计状态,助推农村聚落用地持续扩张,在5km×5km 网格单元内,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多数超过3km 2。

③中心地城市的持续外扩,外围农村居民点用地类型随之转变消失。

④农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交通指向、中心地指向、耕地资源禀赋指向、环境宜居地域指向等指向性特征。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地理探测器;乡村空间重构;乡村地理学;环渤海地区DOI:10.11821/dlyj2015060071引言乡村是指非城市的广大区域,聚落是指居民的生产、生活的场所。

乡村聚落为乡村人口居住和生产生活的场所,是乡村地域空间的人口聚居点,农村居民与周围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现象与过程和结果[1-5],乡村聚落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是区域“三生”空间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聚落的结构、形态、景观演变及用地变化等是历来都是乡村地理学研究对象[6],也是人地关系地域体系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乡村聚落承载传统农业生产与加工的地域功能,在农业社会,受到农业科学技术约束,农村聚落形态与规模直接和耕地资源禀赋和农村人口规模紧密相关,耕作半径的大小对乡村聚落形态产生直接影响[7]。

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选址研究

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选址研究

TheRe e r h o s a c fRur lRe i n i lSieBa e n GI a sde ta t s d o S
NI a - i g,GUO GU0 - i n, E Xio q n Xi, Da q a 2ZHAO a - n Xio mi (.a drs uc n vrn n leeo a g i g c l rl ies y Na c a g3 0 0 , hn ; 1L n o rea dEn i me t lg f in x r ut a v ri , n h n 3 0 6 C ia e o Co J A i u Un t
c u ty i e a d r r l e i e t l i s s a i r nt e e t ep o e s f u l i g n w o nr sd . i gt es a il n l s n t n o o n r sd , n a sd n i t b scwo ki n i r c s i n e c u t i e Us p t ay i f c i f u r ase ia h r ob d y n h aa su o Gi n ee t g lp , lv t n e c a e I f e c a t r f a l D sr t i n o ni r e c iv s, c u ae s i n e s e S a d s lc i s e ee ai t . st n u n ef co so ni it c l gt w . o d rt a he e f t a c r t, c e c i , n o o h l W i Me i n o a t u ig A o g tt ee a u t n o a o sw ih s u i g t e w i h e v r g t o ,sn e g i f l m l m st e e au t n u i sn HP t e v l a i f r u e g t sn e g td a e a emeh d i g t r o O h o vi , h u h d O a v l ai nt h o , c me t v l ae t e c mp e e sv e in l c r so a h g d a e o d tr n e b s l c t n B n lzn h v l a in r s l , o o e au t h o r h n ie r go a o e f c r r a t ee mi e t e t o ai . y a ay ig t e e a u t e ut s e i h o o s Mel gt w r ai e s n i l r l e i e t l i s u t bet e er q i me t o eb i igo e o n r sd . i n n a e se t l r a sd n i t i l me t h e u r i o s a yu r as e s a o t e ns f h u l n f w c u t i e t d n y Ke r s Ru a e i e t lGI ; i ywo d : r l s ni ; S s e r d a t

基于GIS技术的县域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及其优化布局

基于GIS技术的县域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及其优化布局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33(3):348~354,2007Journal of Zhejiang U niversity (Agric 1&Life Sci 1)文章编号:100829209(2007)0320348207 收稿日期:2006210208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2395);浙江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021107751);2003年度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助项目(2003DEA2C010213).作者简介:孙华生(1980—),男,山东莒南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农业遥感和信息技术应用研究.E 2mail :sunhuasheng @.通讯作者:黄敬峰,男,研究员,从事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Tel :0571286971830;E 2mail :hjf @.基于GIS 技术的县域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及其优化布局孙华生1,黄敬峰1,金艳1,邓睿1,王杰2(1.浙江大学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9;2.浙江省仙居县国土资源局,浙江仙居317300)摘 要: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利用1∶5万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行政区划图、交通道路图和地质灾害分布图等资料,结合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料,应用GIS 空间分析功能,对县域居民点体系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按照仙居县城镇和农村居民点规划要求,确定城镇建成区发展方向,因地质灾害、高山和交通不便等原因需要迁移的居民点,并根据农村居民点的属性按一定的要求选取合适的居民点作为中心村,实现居民点优化布局,为居民点规划提供参考.关 键 词:GIS ;空间分析;居民点;土地规划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SUN Hua 2sheng 1,HUAN G Jing 2feng 1,J IN Yan 1,DEN G Rui 1,WAN G Jie 2(1.I nstitute ofA g ricultural Remote Sensing &I nf ormation A p plication ,Zhej iang Universit y ,Hangz hou 310029,China ;2.L and resources bureau of X ianj u Count y ,X ianj u ,Zhej iang 317300,China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county 2level settlements b ased on GIS.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gric 1&Life Sci 1),2007,33(3):3482354Abstract :Land use ,topography ,administration ,communication and geological disasters map s with a scale of 1∶50000,combined with population and economy data ,were used i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illages and towns in Xianju County by GIS.The results were used to help to plan the expanding directions of towns ,decide villages that need to be migrated in the region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high mountain and traffic inconvenience ,and then some qualified villages were chosen as central villages by their attributes ,so as to achieve the distribution optimization and offer references to settlement planning.K ey w ords :GIS ;spatial analysis ;settlement ;land planning 居民点是人们共同生活和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由于过去居民点大都缺乏统一规划或者有规划但执行力度不够,所以导致目前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零乱分散,集聚能力差,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落后,居住环境恶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迫切需要对居民点进行规孙华生,等:基于GIS技术的县域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及其优化布局划,加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尤其是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点的治理和规划,以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迫切需要改善的需求.不仅城镇居民点居住环境治理和规划重要,农村居民点居住环境治理和规划也很重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今后5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农村居民点居住环境治理和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不但可以查询数据库系统中的各种信息,而且可以综合各种不同的信息,寻求空间实体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出事物间更深刻的内在规律和特征.当前,GIS的理论和已开发软件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都已经比较完善,需要做的研究是如何把它的分析功能与具体应用领域结合起来.在居民点空间分析方面,GIS已经应用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优化布局研究中,程建权等对城镇发展布局优化方法进行了探讨[1];王恒山等对村庄布局优化进行了研究[2],主要是对如何建立优化系统的研究;王茂军等研究了城市居住环境的评价[3];党安荣等利用GIS空间分析对居民点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是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与居民点分布关系的定量说明[4]. 本研究以GIS为工具,内容不仅包括对居民点在不同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的空间分布状况做定量分析,而且包括对居民点的人口分布、交通状况进行分析,并在空间分布特征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以GIS空间分析结果为依据,针对居民点存在的问题提出空间布局的优化方案,使居民点空间分布结构更合理.研究采用的基础图件比例尺为1∶5万,能够详细地反映出县域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1 资料与方法111 研究区概况 以浙江省仙居县为试验区,该县界于东经120°17′6″~120°55′51″,北纬28°28′14″~28°59′48″,总面积200013km2,其中丘陵山地面积达161210km2,占总面积的8019%,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县下辖3个街道,7个建制镇,10个乡,共有行政村722个.至2005年末,县域总人口47394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973人,占总人口的9191%,农业人口426971人,占总人口的90109%.图1 研究方法流程图Fig.1 Flow chart for t he research met hod112 资 料 研究采用的GIS软件为ESRI公司开发的Arc GIS910Desktop,该软件在空间分析方面与同类软件相比功能更强大,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GIS软件之一.为了反映出居民点空间分布的详细特征,研究所采用的数字化地图包括2004年仙居县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图(从中提取出居民点分布图层)、地形图中的等高线图层、行政区划图、交通道路图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等,地图比例尺为1∶5万,各个图层统一保存为ESRI shape格式.113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区域状况和研究对象的特点,以及GIS空间分析功能,确定研究方法.概括为943 第3期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数据准备、数据分析和方案确定3个主要步骤,研究方法流程见图1.2 数据分析211 数据预处理 根据数字化地形图中的等高线图层,利用Arc GIS 910Desktop 中3D 分析模块的CreateTIN f rom feat ures 建立TIN ,将TIN 转换为栅格格式,生成DEM 栅格图,通过空间分析模块对TIN 进行表面分析,得到坡度和坡向数据,数据保存为栅格格式,为再分类以及与居民点图层叠加分析等做好准备.考虑计算机运行能力和所需精度的要求,以上各个图层的栅格大小统一设置为20m ,投影为Beijing_1954_3_Degree_GK_CM_120E.212 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21211 不同海拔高度的居民点分布 利用Arc GIS 对DEM 的分析结果显示,仙居县最低海拔高度为1m ,最高海拔高度为1370m.根据仙居县的地形特点,把海拔高度分为100m 以下、100~200m 、200~400m 、400~600m 、600~800m 和800m 以上6个级别,通过再分类功能,将DEM 栅格数据按照确定的分级标准进行再分类,并将栅格数据转化为矢量数据,保存为ESRI shape 矢量格式.最后,把居民点分布图层与海拔高度分级图层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见图2.用Arc GIS 软件对属性表按照海拔高度分级统计,不同海拔高度的居民点分布状况见表1.表1 仙居县不同海拔高度的居民点分布Table 1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at different altitude levels ofXianju county海拔高度/m居民点面积/hm 2居民点面积比例/%行政村个数/个平均单个居民点面积/hm 2<10031171136517726511176100~200995186211011795156200~40027413851791102149400~60027215551751232122600~800701981150391182>8008174011861146合计47391641001007226156图2 不同海拔高度的居民点分布图Fig.2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at different altitude levels 从以上统计结果得知,海拔高度小于100m 的居民点个数为265个,占总数的3617%,面积占全县居民点总面积的65177%.如果再扩大一下统计范围,海拔200m 以下的居民点个数为444个,占总个数的6115%,面积却占到全县居民点总面积的86178%.海拔在600m 以上的居民点面积比例仅为全县居民点总面积的1168%,行政村个数仅有45个.从平均单个居民点面积的统计可以看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居民点的规模越来越小.所以,海拔200m 以下的低丘和平原地区居民点分布比较密集,而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居民点分布较少,规模普遍偏小,在空间上也过于分散.21212 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居民点分布 与以上的分析过程相同,首先对坡度和坡向进行分级.坡度分为4个级别:0°~5°为平地、5°~15°为缓坡、15°~25°为中坡、大于25°为陡坡.坡向分为9个类别,即:水平向、北向、东北向、东向、东南向、南向、西南向、西向和西北向.然后,通过再分类和栅格向矢量的转化后,分别与居民点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图略).用Arc GIS 软件对属性表按照坡度和坡向的分级标准进行统计,得到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居民点分布状况,统计数据分别见表2和表3. 从坡度分析结果可知,仙居县的居民点主要分布在永安溪冲积形成的狭长平原上,0°53第33卷 孙华生,等:基于GIS技术的县域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及其优化布局表2 仙居县不同坡度的居民点分布Table2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at different slope levels ofXianju County坡度居民点面积/hm2比例/%0°~5°3803114801245°~15°5721241210715°~25°2401695108>25°1231572161合计4739164100100表3 仙居县不同坡向的居民点分布Table3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aspect s of XianjuCounty坡向全县土地总面积/hm2比例/%居民点面积/hm2比例/%北向25623.8412.81576.7812.17东北向24163.6212.08576.6812.17东向25243.7812.62620.8713.10东南向27704.1513.85951.5520.08南向24743.7112.37748.9315.80西南向22163.3211.08326.3 6.88西向23843.5711.92302.09 6.37西北向26543.9813.27636.4413.43合计200029.97100.0004739.64100.00~5°的平地和5°~15°的缓坡地上的居民点面积分别占了全县居民点总面积的80124%和12107%,而坡度在15°以上的居民点面积只占全县居民点总面积的7169%.这反映了居民点分布与坡度的关系.由于在坡度较小的区域便于进行工程建设,交通比较方便,有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而在坡度大的区域交通不便,不便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并且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经常受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威胁,所以居民点绝大部分分布在坡度较小的平地上. 根据GIS对坡向的统计显示,仙居县全县土地在不同坡向上基本是均匀分布,居民点在不同坡向分布以东南向和南向稍多,在西南向和西向的分布比例较少,在其他各个方向的分布比例大致均等.21213 居民点的人口分布状况 按乡镇(街道)为单位计算人口密度分布状况可知,人口主要集中在以平原为主的乡镇.对仙居县居民点人口分布进行综合分析,全县居民点的人口规模普遍较小,在全县722个行政村中,千人以上的居民点仅有93个,仅占总数的12188%,其中海拔在200m以下的有77个;500~1000人的村庄为244个,占总数的33180%;500人以下的村庄为385个,占总数的53132%.21214 居民点的对外交通状况 通过对现状公路图层以500m为间隔缓冲距做缓冲分析,并把结果按照小于500m、500~1500m、1500~2500m和大于2500m等4个级别进行再分类,然后将结果图层与居民点分布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得出居民点分布与距离公路远近的关系,以反映仙居县居民点的对外交通状况,统计结果见表4.表4 仙居县不同公路缓冲区内的居民点面积统计Table4 Settlement area in various road buffers距离/m居民点面积/hm2比例/%<500371216478133 500~1500941197191871500~2500811801173>250031230107合计4739164100100 从分析结果看,绝大部分居民点距离交通线路较近,便于对外交流,距离公路1500m以内的居民点面积占全县居民点总面积的98120%,而距离公路1500m以上的仅有1180%,全部为高山区居民点.对较为偏远的居民点,今后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村庄迁移来解决.213 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 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应该本着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保持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原则.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职能不同,对二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优化.对城镇居民点,要强化其中心集镇的作用,增强其服务和辐射功能,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因此要确定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聚集产业,吸纳人口,将城镇周围的农村居民点纳入到城镇范围内,促进城镇化发展;而对农村居民点来说,主要任务是解决居民点的迁移和中153 第3期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心村的选取问题,引导农村居民从居住分散、环境较差的自然村向基础设施良好、环境舒适文明的规划村转换.不断扩大中心村的辐射范围,促进村庄聚集发展,逐步搞好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 21311 城镇规划建成区发展 为促进城镇化发展进程,各个建制镇应该集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根据对各个城镇的职能定位,以及其空间分布现状、地势特点和区位条件,未来各个建制镇建成区的发展方向应符合以下趋势: ①形成官路—城关—下各为一体的东部中心城镇.城关地区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未来发展是在现有基础上作放射状向外围扩展,确定到2020年的城镇建成区辐射半径为5000m;官路镇沿35省道向东发展2000 m,逐步与县城相连为一体;下各镇沿35省道向西发展5000m,向北发展2000m,逐步与县城相连接.最终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官路-城关-下各为一体的中心城镇. ②形成横溪—埠头为一体的西部中心城镇.横溪镇向南发展2000m,并沿35省道向东发展2500m,与埠头镇形成一个整体聚集发展;埠头镇向西与横溪镇相连,并向北发展1000m,逐步形成横溪-埠头为一体的县城西部中心城镇. ③形成白塔—田市为一体的中部中心城镇.白塔镇向东南发展1500m,并沿35省道向东发展2000m与田市镇作为一个整体聚集发展;田市向西和西北方向发展1000m,逐步与白塔镇合为一体. ④由于朱溪镇距离其他中心镇较远,未来沿公路向北发展2000m,逐步扩大其服务范围,发展为县城东南的中心城镇. 由于城镇建成区的扩张,原来处于郊区的农村被大量纳入到城镇范围,到2020年将被纳入城镇范围的村庄见表5.21312 居民点迁移 ①地质灾害区移民.仙居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塌陷、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每年都会造成房屋毁损,人员伤亡,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表5 到2020年将被纳入到城镇的村庄Table5 List of t he villages t hat would be part s of towns till2020城镇名称 村庄名称南峰街道柴岭下、船山安洲街道大庙前、下垟陈、坚固福应街道中桥头、石牛官路镇叶沙田、后里吴、管山头下各镇黄梁陈、车塘、下华、湖其园、下张、后冯、张店、山下英横溪镇朱塘岸、下沈、上麻、坎头、大林埠头镇谷庄白塔镇后应、马坎头、后垟、下横街、前垟、吕桥头、高迁上屋、高迁下屋田市镇后项朱溪镇岩前、江一、江二、大园、官屋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尽快使处在地质灾害区的居民迁移到安全地区.通过GIS软件对居民点分布图与地质灾害易发区图进行叠加分析,处于地质灾害高发区和中发区需要迁移的有朱溪镇的板辽、新屋和长加山,步路乡的乌上、岩树下、叶山、后球、岩笋下、笋山和黄大山,上张乡的茶坑、祝西山、里厂、外厂、昔下、岩下、洞平、张湾、岭头、张平、里湾、李树、袭辽、官田、下溪,溪港乡的梅林,埠头镇的三丘田、楚石坑、大陈村和平脚坟前,皤滩乡的大岭脚,以及横溪镇的山岙,共32个自然村,需迁移人口2856人. ②高山区移民.处于高山区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条件极差,交通极不方便,居民深受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就医难、儿童上学难等问题的困扰,因此迫切需要改变现状,使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根据以上对仙居县居民点空间分布状况的分析结果,从长远考虑,对海拔600m 以上、人口规模少于400人的村庄,应该通过移民下山、易地脱贫的方法解决;对人口规模大于400人、资源条件较好的村庄,应该考虑加大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投入,建设道路、医疗诊所、学校和通讯设施等就地解决.按照GIS软件统计,需要进行高山移民的自然村为83个,人口为6368人. ③交通不便区域移民.根据居民点交通状253第33卷 孙华生,等:基于GIS技术的县域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及其优化布局况分析,对距离交通线路1500m以上,并且处在坡度大于15°的不便于进行道路建设的村庄应该采用移民方式解决.经统计,需要迁移的村庄有:福应街道的长加坑、三角地、西垟和横樟,上张乡的六亩田和央弄,湫山乡的石柱山、叶岩头,田市的岩塔头,下各镇的岩下殿、横田和四谷岭等,需迁移人口2314人.21313 中心村选取 未来的农村居民点发展趋向是使规模小、布局散的自然村逐渐向中心村靠拢.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提升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水平,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吸引周围零散的村落向中心村集聚,形成集聚效应.中心村建设对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促进城乡一体化,适应农业生产向集约化、产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心村的选择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标准.根据仙居县的特点,中心村的选择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①人口规模.根据仙居县居民点的人口特点,确定平原地区集聚人口一般800人以上,或组合村人口达2000人以上的作为中心村,山区集聚人口一般500人以上,或组合村人口达1000人以上的作为中心村. ②区位便利性.将各乡镇行政村划分为若干组团,比较各行政村的经济水平、人口规模、农户收入和设施基础,在组团范围内,现状条件好的行政村优先考虑作为中心村.选择的中心村应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条件较好,具备一定的服务功能,对周边村庄有一定辐射功能. ③空间均衡分布.中心村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在城镇规划建设范围内,适当考虑乡镇范围内均衡布置,避免在空间上过于紧密. ④乡集镇驻地原则上要确定为中心村.具有特色或特殊功能的村庄,如特色农业基地村,旅游村,林业村等也应考虑作为中心村.处于地质灾害的高、中易发区和因工程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不能作为中心村. 用GIS软件对村庄人口规模和交通便利度等进行逻辑运算,并按照中心村确定的其他原则进行选择,最终确定符合作为中心村的村庄共有68个,具体分布见图3.图3 仙居县规划的中心村分布Fig.3 Distribution of planned central villages ofXianju county3 结 论 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对居民点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坡度和坡向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定量分析,反映仙居县居民点空间分布的特点.分析结果表明:仙居县居民点在空间上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分布面积逐渐变小,并且居民点的规模也越来越小,有86178%的居民点面积分布在海拔200m以下的低丘和平原区域,海拔200m以上的仅占居民点总面积的13122%;有92131%的居民点面积分布在坡度小于15°的平地和缓坡区,仅有7169%的居民点面积分布在大于15°的坡地上;居民点的坡向在东南向和南向分布稍多,在西南向和西向的分布比例较少,在其他各个方向的分布比例大致均等.此外,还对居民点人口和对外交通状况作了分析,仙居县人口主要集中在以平原为主的乡镇,村庄的人口规模普遍较小,500人以下的村庄有385个,占总数的53132%;居民点交通条件大部分较好,有98120%的居民点面积距离公路1500m以内,大于1500m的仅占353 第3期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居民点总面积的1180%. 在空间分布特征综合分析基础上,针对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确定城镇的发展方向,解决农村居民点迁移、中心村的选取等问题,对促进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集聚发展、实现城乡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促进城镇化发展,建制镇应该集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仙居县未来的城镇发展要形成4个中心城镇区;对地质灾害、高山和交通不便区域的居民点进行迁移,使处于这些地区的居民早日消除安全隐患和脱贫致富;并在农村居民点中选取68个符合条件的村庄作为中心村. 研究也表明GIS综合考虑了多个共同作用的因素,能够对空间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和利用,快速计算和统计,并通过图表和图形表达出运算结果,对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具有很好的效果,是一种重要的辅助决策手段.R eferences:[1] CH EN G Jian2quan,L AN Yun2chao,YAN G Ren(程建权,兰运超,杨仁).Research on optimal layoutmet hodology of town development based on GIS[J].Journal of Wuh an U rb an Construction Institute(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9,16(1):17222.(in Chinese) [2] WAN G Heng2shan,PU Zhi2hua(王恒山,浦志华).The system integration of village distributionoptimization DSS wit h t he characteristic of geographicinformation system[J].Systems E ngineering2Theory&Practice(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9):1092112.(in Chinese)[3] WAN G Mao2jun,ZHAN G Xue2xia,L UAN Wei2xin(王茂军,张学霞,栾维新).Structure and spatialanalysis of evaluation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inDalian city[J].Scientia G eographica Sinica(地理科学),2003,23(1):87294.(in Chinese)[4] DAN G An2rong,MAO Qi2zhi,WAN G Xiao2dong(党安荣,毛其智,王晓栋).Spatial analysis for humansettlement s in Lijiang area[J].G eo2Inform ationScience(地球信息科学),2000(4):40245.(inChinese)欢迎订阅《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是浙江大学主办的全国性、综合性、学术性期刊.主要刊登农业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论文.内容涵盖农业和生命科学各个领域,包括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植物保护;生理生态;作物栽培;土壤肥料;园艺;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加工;畜牧!兽医;以及生命科学方面的专论,研究论文,快讯等.读者对象主要是国内外农业科学研究人员,农业院校的教师和研究生,以及综合性大学等有关农业科学的研究与管理人员.本刊近年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两项重要指标均名列全国农业高校学术期刊的前列;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4年在教育部全国高校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壹等奖,全国优秀农业期刊评比壹等奖,2005年又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2006年再次荣获全国农业期刊评比壹等奖,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现为全国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目前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 Web),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国际农业和生物科学中心文摘》(CABI),英国《动物学记录》(ZR),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农业索引》(Agrindex)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数据库等国际国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为双月刊,A4开本,120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3321247/S,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829209,邮发代号:32248,国外代号:BM4108.定价每期8.00元/人民币,全年定价48.00元/人民币.453第33卷 。

《基于GIS技术的村庄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优化研究》范文

《基于GIS技术的村庄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优化研究》范文

《基于GIS技术的村庄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和空间布局变化日益显著。

为了更好地理解村庄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优化其空间布局,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本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村庄居民点进行空间分析。

GIS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工具,能够有效地对居民点的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为优化居民点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村庄作为研究区域,利用GIS技术对村庄居民点的空间分布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收集研究区域的地理、人口、土地利用等相关数据,然后运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

三、村庄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1. 空间分布形态: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我们可以看出研究区域的村庄居民点呈现出较为集中的分布形态,但各村庄之间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

2. 空间关联性:利用GIS的空间关联分析,我们发现居民点与交通干线、水源地、农田等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这些因素对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3. 空间结构特征:通过GIS的空间结构分析,我们发现研究区域的村庄居民点在空间结构上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规律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无序和混乱的现象。

四、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1. 自然环境因素:地形、地貌、气候、水源等自然环境因素对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往往居民点分布较为密集。

2. 交通因素:交通干线对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具有引导作用,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成为居民点的聚集地。

3.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经济因素也会影响居民点的空间分布。

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聚集。

五、居民点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基于上述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居民点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1. 整合资源:通过整合土地、水源、交通等资源,优化居民点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吸引更多人口聚集。

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民点 空间 布局缺 少整体 规划 , 其建设 一直 处于 自发状 态. 随着 时代 的发 展 , 人 口的增 多 , 这种 满天 星式农村
居 民点侵 占了大量宝 贵 的耕 地资 源 , 极 大阻碍 了农业 生产力 . 因此 , 为有 效推进 新农村 建设 , 促进 农业生 产
力 发展 , 各 地必须 科学 合理 地制定农 村 居 民点 空间分 布体 系 , 节约 农村 居 民点 用地 .
1 研 究 区 概 况
杜 曲镇位 于临颍 县西部 , 距 县城约 5公里 , 东接 城关 镇 , 西 邻 大郭 乡 , 南依 台陈镇 , 北 靠 繁城 镇 和 固厢
乡, 地形平 坦 , 气 候 四季分 明 , 镇域 总面 积为 6 1 . 2 k m . 镇 政府 所 在地 河 董村 , 总面 积 为 5 8 . 5 k m , 耕 地 面
2 . 2 评 价 指 标 的 量 化 处 理
对 于农村 居 民点微 观状 况 的几项 因子 , 通过 文献 查 阅和专 家咨 询等途 径 , 运用定 性分 析 和定量测 算方
法, 将 每个 指标 进行 量化 , 取 得它 们 的合理值 . 具 体 的分值 见表 2 .
表 2 评 价 指 标 量 化 分 值 表
子 总数 .
在G I S空间分 析模 块下 , 将 上述 因子按 照 以上模 型进 行 空间叠 加 , 对 研究 区各栅 格 的综合 分值 进行 频
率 曲线 统计 , 以频 率 突变点 为等 级划分 的主要依 据 , 结合 实 际样 点 的 调查 验证 结果划 分农村居 民点类型 , 制定农 村居 民点 布局优 化 方 案 , 为农 村居 民点规 划提 供 理 论参考依 据 .
关键词 : G I S ; 布局优 化 ; 农 村 居 民 点

基于GIS技术的县域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及其优化布局

基于GIS技术的县域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及其优化布局

基于GIS技术的县域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及其优化布局基于GIS技术的县域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及其优化布局一、引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和优化空间布局的有力工具。

在县域规划中,居民点的布局至关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生活质量、公共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本文旨在利用GIS技术,分析县域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优化布局方案。

二、数据获取和处理1. 数据获取本文选取了某县域的居民点空间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部门提供的人口普查和地理信息数据库中获得。

数据包括居民点的经纬度坐标、人口数量、居民点类型等。

2. 数据处理与分析首先,通过空间插值方法得到居民点的人口密度分布图。

其次,利用密度分布图对居民点进行分区划,划分出不同的集群。

然后,计算每个居民点的聚集程度,包括人口聚集程度和空间集聚程度。

最后,采用特定的指标评估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的合理性和优劣。

三、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1. 人口密度分布根据插值分析结果可得居民点的人口密度分布图。

通过分析图中的热点区域和冷点区域,可以得出县域内的人口分布特征。

2. 居民点聚集程度分析通过计算每个居民点的人口聚集指数和空间集聚指数,可以评估居民点的聚集程度。

人口聚集指数考虑的是人口数量的分布特征,可以衡量居民点的人口密度;空间集聚指数考虑的是居民点之间的距离分布特征,可以衡量居民点的空间分布集聚程度。

四、优化布局方案1. 增设公共设施根据居民点的人口密度和人口聚集程度,合理增设公共设施,将其布局在人口密集和聚集程度较高的地方。

这样做可以缩小居民点之间的距离,提高公共设施的利用率。

2. 调整居民点布局根据居民点的聚集程度和空间集聚程度,调整居民点的布局。

在人口密集和空间集聚的区域,可以适当转移一些人口较少和空间分散的居民点,使得居民点之间的距离更加均衡,方便交通出行和公共服务。

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优化布局,促进县域内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避免一些地区过度拥挤或资源空间浪费的问题。

基于GIS_轻量开发技术的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应用的探讨

基于GIS_轻量开发技术的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应用的探讨

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2024Vol 56No 2收稿日期:2023-11-13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 基于GIS轻量开发技术的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研究 (22C0832)ꎮ第一作者:晏涵(1982-)ꎬ男ꎬ副教授ꎬ硕士研究生ꎬ湖南怀化人ꎬ主要从事国土空间规划与利用研究ꎮ通信作者:韦林利ꎬ女ꎬ讲师ꎬ主要从事职业教育㊁土地资源利用研究ꎮ基于GIS轻量开发技术的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应用的探讨晏㊀涵1㊀韦林利1㊀龚玉叶1㊀罗灵岭2(1.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ꎬ长沙410151ꎻ2.湖南省土地综合整治局ꎬ长沙410000)[摘㊀要]㊀该文基于GIS轻量开发技术的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ꎬ回顾了其研究背景ꎬ提出了新时代农用地宜耕性评价的重要地位ꎮ归纳了其研究意义ꎬ并从国内和国外两个维度总结了其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ꎬ得出了相关研究结论ꎮ此外ꎬ还从国家发展角度出发ꎬ探讨了GIS轻量开发技术的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的应用前景ꎮ[关键词]㊀智能化评价ꎻ农用地宜耕性ꎻ轻量开发技术中图分类号:S126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3303(2024)02-0016-03DiscussionontheApplicationofIntelligentEvaluationofAgriculturalLandSuitabilityBasedonGISLightweightDevelopmentTechnologyYanHan1㊀WeiLinli1㊀GongYuye1㊀LuoLingling2(1.HunanEngineering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ꎬChangsha410151ꎬChinaꎻ2.HunanProvincialLandComprehensiveImprovementBureauꎬChangsha410000ꎬChina)Abstract:ThisarticlepresentsanintelligentevaluationofagriculturallandsuitabilitybasedonGISlightweightdevelopmenttechnolo ̄gyꎬreviewsitsresearchbackgroundꎬandproposestheimportantpositionofagriculturallandsuitabilityevaluationinthenewera.Sum ̄marizeditsresearchsignificanceꎬsummarizeditsapplicationresearchstatusanddevelopmenttrendsfrombothdomesticandforeigndi ̄mensionsꎬanddrewrelevantresearchconclusions.FromtheperspectiveofnationaldevelopmentꎬtheapplicationprospectsofGISlight ̄weightdevelopmenttechnologyforintelligentevaluationofarablelandsuitabilitywereexplored.Keywords:Applicationofintelligentevaluationꎻagriculturallandsuitabilityꎻlightweightdevelopmenttechnology1㊀研究背景耕地是保障人类生活与生产的物质基础ꎬ对区域粮食生产安全㊁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ꎮ耕地是农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ꎬ承担着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职责ꎮ2021年11月ꎬ国家自然资源部等三部门为确保耕地的用途管理ꎬ联合颁布了«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166号)ꎬ该文件中重点提出了耕地要实现 进出平衡 ꎬ要求对耕地与其他农用地相互转换实行严格管理ꎬ根据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ꎬ确保要把适宜性为耕地的开发为耕地ꎬ确保耕地质量ꎮ可见ꎬ宜耕性已经成为了评价土地是否适宜耕作的重要指标ꎮ开展农用地的宜耕性评价ꎬ对严格土地用途管制ꎬ严控耕地的进出平衡和动态平衡具有意义ꎮ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兴起ꎬGI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和实践中ꎬ取得了丰富的研究和应用成果ꎮ然而ꎬ当前对GIS技术进行第二次开发ꎬ开发适合使用者的技术难度大㊁成本高ꎮ基于GIS技术开展农用地宜耕性评价较少㊁智能化不高ꎬ缺少基于具体项目的GIS轻量开发技术开发ꎬ产品难以满足从事农用地宜耕性评价的中小企业的生产需要[1]ꎮ2㊀研究意义基于GIS轻量开发技术的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研究显得尤为重要ꎬ从某种意义上说ꎬ该项研究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作用ꎮ具体如下:①通过对农用地宜耕性评价因子的选取和评价过程的研究ꎬ进行农用地宜耕性评价的科学总结与提炼ꎬ探索一套科学㊁实用和易推广的农用地宜耕性原理与方法体系ꎬ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农用地宜耕性评价理论和方法ꎮ当前关于农用地宜耕性评价理论和方法较多ꎬ但是大多都停留在选取评价因子ꎬ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ꎬ基于GIS轻量开发技术的评价将进一步丰富GIS技术在农用地宜耕性中的运用的理论和方法ꎮ612024Vol 56No 2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②基于GIS技术的开发和应用ꎬ开发一套适用于农用地宜耕性评价的工具ꎬ其开发流程对中小企业开发农用地宜耕性评价乃至其他领域的GIS技术的开发流程都具有借鉴作用ꎮ开发出的工具既具系统性和准确性ꎬ还具有实用性ꎬ进一步丰富了GIS轻量级开发流程和技术ꎮ当前关于GIS轻量技术的开发已经逐步成熟ꎬ通过软件开发可以让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其中来ꎬ积累更多更好的开发经验ꎮ③基于GIS轻量级技术开发的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ꎬ其智能化评价结果不仅对区域内耕地保护㊁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ꎬ在一定程度上还对区域内国土空间规划㊁促进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和科学布局㊁实现功能区的有效划分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ꎮ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结果在很多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效果ꎮ④基于GIS技术的开发和应用ꎬ其智能化的研究工具不仅大大提高了宜耕性评价结果的速率ꎬ能快速准确地完成对适宜性的评价ꎬ其研究成果还可以进行可视化展现ꎬ使研究过程效率更高ꎬ研究成果更加精准㊁直观ꎬ具有明显的节约时间㊁减小误差的技术优势ꎬ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ꎮ3㊀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农用地宜耕性评价是评定农用地流转为耕地的适宜性程度ꎬ是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一项组成部分ꎮ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宜耕性评价的参考文献ꎬ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农用地的适宜性评价ꎬ较少有针对农用地提出宜耕性评价的具体研究ꎮ3.1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关于农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研究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了ꎬ经过长期的发展ꎬ由最初的传统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转为基于土地信息技术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ꎬ评价指标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和系统性ꎮ20世纪30年代ꎬ美国中西部地区对不同的潜力评价因子:土壤㊁侵蚀类型和强度等进行研究ꎬ逐渐形成了土地利用潜力分类的思想ꎬ这一思想将土地利用潜力分为8个不同的类别ꎬ并最终确立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ꎮFAO归纳和总结过去的经验ꎬ出版颁布了实用性地指南 «土地评价纲要»ꎮ这一纲要将评价系统划分成了纲㊁类㊁亚类和单元四级ꎬ并对这些等级做了相应的解释说明ꎮ后来ꎬFAO又组织了AEZ的研究ꎬ以气候㊁土壤的生产潜力为评价因子进行研究ꎬ并做了深入的实践与分析ꎬ以此开展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工作ꎮ随着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不断深入展ꎬ各国学者从土壤质量㊁生态系统角度对农用地适宜性加深了研究ꎬ探讨并建立了适宜性的指标ꎮ随着计算机的发展ꎬ土地信息技术手段得到广泛的应用ꎬ国外学者借助信息技术软件和各种数学模型进行评价ꎬ评价结果日益精确化ꎬ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日渐完善ꎬ评价因子选取也更具科学性ꎮ当前关于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因子的分析ꎬ比如ꎬ所在区域的地下水质的评价分析㊁栖息地丧失原因分析㊁气候变化的原因分析㊁能源作物和流域分析等方面ꎬ这些都是涉及农用地宜耕性的评价因子[2-3]ꎮ3.2㊀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农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历史悠久ꎬ20世纪50年代ꎬ科学研究者针对农用地自然特性ꎬ经过实践研究建立了农用地自然特性4级分类评价体系ꎬ通过评价能基本体现农用地质量ꎮ到了70年代末ꎬ针对农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的科研㊁教学和生产项目有了较快的发展ꎬ产生了土地的生产力标准分级和土地资源类图分类体系ꎮ土地的生产力标准分级体系是根据当时美国的土地利用潜力分类系统研究制定的ꎬ将土地的适宜性㊁限制性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实际进行了调整ꎮ而土地资源类图分类体系则是以«土地评价纲要»为前提ꎬ将农用地评价内容分为五个等级ꎬ即以土地为主体对象的潜力区㊁适宜类㊁质量等㊁限制型和资源单位ꎮ90年代以来ꎬ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已广泛地被提出ꎬ目前的农用地评价工作采用了3S技术ꎬ特别是以GIS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相关技术ꎬ在农用地的适宜性中得到广泛应用ꎬ并通过SPSS等各种计算软件和数学模型对所提供的农用地数据进行了处理ꎬ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㊁减小了主观判断上的误差ꎮ国内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热点集中在水源条件分析㊁土壤养分构成与分布㊁土壤侵蚀力度和破坏力和地形坡度分析等方面ꎮ近几年来ꎬGIS技术飞速发展ꎬ农用地适宜性的研究也逐渐变多ꎬ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ꎮ但成果存在一定的研究瓶颈ꎬ主要体现在关于适宜性评价的研究理论㊁技术方法和成果结论没有进一步更新ꎬ可参考的农用地宜耕性评价较少ꎬ中小企业的农用地宜耕性评价工作缺乏合适的评价工具等[4]ꎮ通过国内外研究不难发现ꎬ当前关于农用地的评价是关注适宜性ꎬ较少提及宜耕性ꎮ国内关于农71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2024Vol 56No 2用地宜耕性研究的研究广度和深度㊁焦点和前沿技术不及国外ꎮ相比而言ꎬ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领域ꎬ比如ꎬ太阳变化㊁动植物栖息地的丧失原因分析㊁地下水质量差异和气候的变化分析ꎻ而国内的研究则侧重在土地利用与人类活动等方面ꎬ比如ꎬ土地利用的方法和模型研究㊁土地复垦技术和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及原因分析等ꎮ随着国家对耕地保护的重视ꎬ农用地宜耕性评价的研究将更为重要ꎮ今后国内农用地宜耕性评价应加强以下方面的研究:①土地科学㊁信息技术和软件应用等多学科交叉的应用研究ꎮ比如ꎬ评价技术㊁GIS技术等综合运用ꎮ②农用地宜耕性评价的适用和实践ꎮ开发适用于企业使用的评价工具ꎬ助力生产和科学研究ꎮ③丰富和更新农用地宜耕性评价理论与方法ꎮ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农用地评价方法ꎬ构建评价体系等[5-6]ꎮ4㊀应用前景①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ꎬ国家自然资源部㊁农业农村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部门针对当前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ꎬ联合下发了关于耕地的重要文件 «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ꎬ该通知重点围绕进出平衡进行了分析ꎬ指出占补平衡是当前的重要任务ꎬ更要严格控制进出平衡ꎬ把进出平衡的位置进一步提升ꎬ这是对国土空间规划中用途管制制度的再次创新和实践[7]ꎮ当前关于宜耕性的评价对象和手段方法进一步扩大ꎬ比如ꎬ运用GIS技术对耕地的自然适宜性进行评价ꎬ结合耕地的生态安全性ꎬ对本区域内的农用地的适宜性评价㊁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等生产性项目进行全面的设计和研究ꎬ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ꎮ比如ꎬ以农用地的宜耕性评价㊁土地的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为基础ꎬ通过建立农用地的宜耕性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土地的适宜性评价ꎬ运用ARCGIS软件自带的功能(空间叠加和成图功能)为评价工具ꎬ运用潜力评价的权重的测算方法ꎬ通过数据运算定量地确定宜性的等级和土地利用类型ꎬ为后续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方式提供数据支持ꎮ再如 限制性因子 的评价法ꎬ首先运用GIS技术对区域内的后备资源做适宜性分析ꎬ再结合评价体系进行评价ꎬ得出该区域内的宜耕土地的分布和质量特征[8]ꎮ②当前在商业软件的应用上采用了不同种类ꎬ但是GIS有其独特的优势ꎬ采用了不同的语言和数据格式㊁独立的封闭平台和独特的地理数据编码ꎬ使得不同商业软件难以兼容ꎬ难以实现跨平台的畅通使用ꎮ再加上垄断的技术壁垒和高昂的软件购买费用等原因ꎬ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中小企业的购买难度ꎬ与之相对应的是GIS轻量级技术开发大多实现了跨平台的能力ꎬ能免费使用ꎬ且是针对于某一特定项目而进行的开发ꎬ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ꎬGIS轻量开发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ꎮ③GIS轻量开发技术的使用ꎬ其智能化的体验相比于传统的以人工计算为主的宜耕性评价ꎬ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工作效率ꎬ同时该软件的评价结果具有精度高ꎬ操作容易等优点ꎬ其开发出的成果专注于农用地宜耕性评价ꎬ能免费适用于不同的企业ꎬ运行稳定性强㊁运行效率高㊁运行成本低和易于维护ꎬ其成果形式多样㊁直观明了ꎬ能有效解决当前中小企业无合适工具软件的问题ꎬ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ꎮ5㊀结语基于GIS轻量开发技术的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和焦点ꎬ对于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ꎮ当前国内外关于它的研究虽各不相同ꎬ但是都对农用地宜耕性智能化评价做出了积极意义ꎬ也体现了研究前沿ꎬ在国内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ꎮ从某种意义上说ꎬ对于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实践意义ꎮ参考文献[1]王斯达.四川省仁寿县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与占补平衡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学ꎬ2023.[2]董光龙ꎬ张文信ꎬ杨忠学ꎬ等.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ꎬ2018ꎬ23(8):160-170. [3]张帆ꎬ李帅ꎬ刘家福.基于GIS的白山市江源区农用地的适宜性评价[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ꎬ2019ꎬ38(2):86-91. [4]陈露露ꎬ杜泳ꎬ颉洪涛.基于GIS的浙江省诸暨市农业用地适宜性分析与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ꎬ2023ꎬ39(21):158-164. [5]赵许宁ꎬ蓝贵文ꎬ陈建军ꎬ等.基于GIS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以阳朔县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ꎬ2019ꎬ46(3):108-114.[6]朱大威.基于GIS的江苏省蔬菜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其空间异质性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ꎬ2019ꎬ50(8):1878-1884. [7]宋梦宁.基于遥感的农区和垦区水田耕地质量评价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ꎬ2023.[8]石艳霞ꎬ马振东.浅谈 3S 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J].林业科技情报ꎬ2009ꎬ41(4):16-17.81。

基于GIS的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GIS的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GIS的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人居环境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包含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物质环境等多方面内容。

湖南省作为我国人口大省之一,其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对国家和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湖南省城乡建设步伐加快,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如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影响到人居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开展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研究,对于加强人居环境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拟采用GIS技术,借助于湖南省的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数据库,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建立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湖南省不同地区人居环境的适宜性程度及其分布特征,探讨造成不适宜性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和调控措施。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城乡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指标;2、采用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等数学方法,对指标进行加权综合,得出不同区域的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3、通过GIS空间分析,绘制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等级图,探讨湖南省人居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4、分析湖南省人居环境不适宜性的主要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和调控措施;5、总结研究结果,评价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完善湖南省人居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三、技术路线和方法论本研究主要采用GIS技术和数学统计分析方法,具体技术路线和方法论如下:1、数据采集:利用湖南省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地图等数据,收集湖南省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指标数据;2、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参照已有文献、专家意见等,制定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3、数据预处理:初步对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加权等工作;4、指标分析和综合评价:采用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法等数学方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配和综合评价;5、适宜性等级划分:根据评价结果,将湖南省划分为不同的适宜性等级;6、空间分析:利用空间数据库和GIS技术,绘制湖南省人居环境适宜性等级图,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7、问题分析与方案提出:对湖南省不适宜性较高的区域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和调控措施;8、结果验证: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价,验证评价结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 土 地 总 面 积 的 6 0%。 全 县 农 村 居 民 点 人 均 用 地 面 积 .1
2 3 4 , 0 . 7 明显 高于 《 镇规划标准 》(B 0 8 - 3 规定 的最高 村 G 5 18 9 ) 的 V级 的 10 1 10 m 的标准。农村居 民点人均 用地面积最大 2 . - 5 2 的乡镇达 2 4 8 2 6 . 4 m,农村居 民点人 均用地面积 最小 的乡镇为
Ab t a t T k n Iic u t sa x mp e t e p p ra ay e h e o a — p t h r ce it so u a e i e t d a d p t owad s c : a i gU l o n y a n e a l. h a e lz d t et mp r s ai c a a trs c f r r sd n a l n u r r r l n l l a i r l i a l n f
居民点平均规模 由丘 岗 氐 —平 原依次减 小。⑨低 山区居 民 山
点分布比丘 岗、 平原区分散。因为平原区耕地面积 比重都较大 , 且成片分布 , 所以该区域的农村居民点相对于丘陵区的较 分散 、 且平均规模也比丘 岗区小 。 23 农村居 民点动态变化特征 . 利 用农村居 民点用 地的扩展指数 s 来分析农 村居民点动 I 态变化特征。S = (L— L) T ]0 % I [ R i i / L 10 式中:I为研究区域 i R s 阶
h t dt t o d tt s I f r e rne elm n a i . teme o a hw t rajs iuigG St oe f ecs oste et l n g h h o e u n o re t t p n n K yw r s ua rs et d h m oa saa caatrt s ot l rajs n; i i on ; I e od :rr i ni l ;tet p r -p t h rc ii ; pi d t tLn u t G S l ed a a l n e l i l e sc ma e u me lC y
段到 J阶段农村居 民点用地扩展指数, I 为 i RJ 阶段农村居 民点 用 地面积 (h 2,L 为 J阶段农村居 民点用 地 (m)T (m)R h 2,L为研究 区域土地总面积 (m [ h23 )] 。
03 0 .0 02 0 .0 O 1O .O
00 0 .0
岗地区; 县域东南部、 北部主要 以丘陵、 岗地 为主 , 西南部为低 山 区, 中部 、 东北部为平原 。该县辖 8个 建制镇 , 行政乡, 05 9个 2 0
国 土 与 自 然 资 源 研 究
2 0 . 0 8 No 4 TE RRI RY & NAT AL RE OURC S S UDY TO UR S E T ・3 ・ 5
文章编号 :03 7 5 (080 — 0 5 0 10 — 8 32 0)4 0 3 — 2
中图分类号:F 0 . 31 4 2
o u a e i e t l a d u i g GI — — A c s t d n Li l Co n y Hu a r vn e fr r l s n i n sn S r d a l a esu y o n i u t , n n P o ic
L U Y n C l g f eo re n n i n n Si c f u a o l nvri ,h gh 1 0 1 C ia I ig(o eeo sucs dE v omet c n e n N r i sy C a sa 4 0 8 , hn) l R a r e oH n ma U e t n
关键词 : 农村 居 民点 用 地 ;时 空特 征 ; 化布 局 ; 澧 县 ; S 优 临 GI
Reerho etmp rlsail h rcei i n pi l edut n sac nt h e o a- p t aatrsc a do t ajsme t ac ts ma r
文献标识码 : A
基于 GI S的农村居 民点用地 时空特征及其优 化布局研究
— —
以湖南临澧县为例
( 湖南师范大 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0 1 1 8) 0
U 关
摘 要: 以临澧县为例 , 于 G S 术对该县农村居民点用地 时空特征进行剖析 , 出不同地貌地 区的农村居 民点优化布局的方法 , 基 I技 提 为居 民点规划提供参考。
14 5 2人均用地面积极差为 0 2 2 1 .6 m, 5. 8 m。 22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地域差异明显 .

O 1O .0
0 20 .0
基于 G S 台,以临澧县的地形 图为底 图并参考各地区的 I平 社会经济条件,将全县划分为 3大地 区:中部及 东北部平原地
年末, 总人 口 4 . , 36万 总户数 160 1户, 5 5 县域平 均人 口密度约 为 30人 /i。其 中农业 人口为 3 5 1 , 6 k2 n 5 2 占总人 口的 8 % 7 0。 2 农 村居 民点用地 时空特征 21 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 . 2 0 年末, 05 临澧县农村居 民点用地面积 为 7 3 . 1 , 7 8 h 占全 2
1 研 究 区概 况
农村居 民点的比重 以平原 区、 丘岗区较大 , 山区较小 。②农村 低
临澧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 澧水 中下游 , 武陵 山余脉 向洞庭
湖平原过渡地带 全县地势 由西南山丘 向东北洞庭 湖盆地倾斜, 构成以丘陵、 岗地、 平原为主, 间有低 山的地貌 形态 , 属典型 的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