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2018审定精编)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导语】《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初中语⽂⼈教版⼋年级下册(2018年春季修订版)第18课的课⽂,本⽂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原的壮美景⾊,展现了⼤⾃然伟⼤的神奇,表达了作者观瞻如此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的情感。
【过程与⽅法】 朗读课⽂,抓住重点,学习⽂中写景的顺序和⽅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好河⼭,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态做出⾃⼰的努⼒。
【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 在写景的过程中,融⼊⾃⼰的情感。
【教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 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长江如黄河⼀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地,⽤她的⽢醇(江⽔)哺育着中华⼉⼥。
这条美丽⽽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原上,去领略那⾥奇异的风光吧。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乡境内。
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东西宽30千⽶,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以上的⼭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积790.4平⽅千⽶,有冰川130条。
雪线⾼度北坡5570⽶。
南北坡侧各有⼀条弧形冰川,南⽀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宽1.6千⽶,尾部有5千⽶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冰川长10.1千⽶,宽1.3千⽶,尾部有2千⽶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资源丰富,还蕴藏着⼤量的黄铜、黄铁、⽔晶等珍贵矿物。
在严寒的⽓候条件下,⾼⼭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唇⿅、野驴、雪豹、⾼峰雪鸡等20多种野⽣动物天然庇护所。
除此之外,还有野⽜、野驴、藏羚⽺等国家保护动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19新版全册)
第一课:社戏/鲁迅(共3课时)教学目标: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一安排3教时。
二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
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社戏鲁迅(板书)二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是⼈教版初中语⽂⼋年级下册(2018年春季修订版)第16课的课⽂,本⽂是顾拜旦在1919年4⽉瑞⼠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会上发表的演讲。
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献,顾拜旦⽤诗歌般的语⾔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课⽂原⽂ 联邦主席、⼥⼠们、先⽣们: 5年前,在巴黎,在1894年我宣布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地⽅,世界各国的代表们共聚⼀堂,同我们⼀起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周年。
五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整个世界分崩离析。
所幸,奥林匹克主义并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是⽆所畏惧、⽆可指摘地挺了过来。
⽽今,它的眼前突然呈现出更为开阔的视野,这凸显了它即将扮演的崭新⾓⾊的意义。
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充满⾃信的青少年所推祟。
古⽂明的魅⼒,时有衰退,平和与⾃信正⽇益成为其有⼒的⽀撑。
同时,它们也是那些即将在暴风骤⾬中诞⽣的新⽣⽂明必不可少的⽀柱。
然⽽,⼈类并⾮⽣⽽就平和⾃信。
还在襁褓中的婴⼉,就已开始担惊受怕。
恐惧伴随着他成长的各个阶段,并在他⾏将就⽊时,给他致命⼀击使其崩溃。
恐惧是⼈类⼯作和休息的天敌,⾯对它,⼈类学会⽤勇⽓来针锋相对。
有些⼈认为,勇⽓这⼀⾼贵美德只有在我们的祖先⾝上才能看到,他们因此⾮常尊重先⼈。
在他们的想象中,勇⽓之花在我们当代⼈的⼿中早已残败凋零了。
但是如今,我们知道该在将来采取何种态度了。
勇⽓是战争中的美德,它能够在时世中造就英雄。
正如我最近在⼀篇关于教育学的⽂章中所暗⽰的那样,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的良药,更多的是⾃信⽽⾮勇⽓。
⾃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并进、相辅相成。
这样,我们⼜回到了适才我提到的奥林匹克主义的实质上来,这也正是奥林匹克主义区别于⼀般体育运动的地⽅,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远远超越了⼀般的体育运动。
请允许我详细阐述⼀下⼆者的区别。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口语交际 应对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口语交际应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应对,怎样做到随机应变、巧妙应答。
过程与方法1、搜集古今中外应对轶事。
2、通过口语实践活动理解应对的技巧,学会情境应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次活动感悟应对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重视应对技巧的学习。
教学重点:通过口语实践活动理解应对的技巧,学会情境应对。
教学难点:通过本次活动感悟应对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重视应对技巧的学习。
教法学法:知识传授法,活动实践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天,德国诗人歌德在魏玛公园散步。
不料,在一条小道上遇到了一个对他怀有敌意、贬低他作品的文艺批评家。
真是冤家路窄,这条狭窄的过道,只能通过一个人。
两人面对面僵持了几秒钟,那个批评家傲慢地开口了:“我从不给蠢货让路!”歌德平静地看了看那个人,回应道:“我却正好相反。
”说完,微笑着退到一边。
这就是巧妙应对的例子,相信每个人读后,都会为歌德的机智会心一笑。
那么什么是应对呢?二、什么是应对应对就是对别人所说的话做出回应,或对别人替吃的问题给予回答。
广义的应对应该包括聊天、问答、讨论等中的回应,这里则主要指面对别人的调侃、质疑、诘问、挑衅时随机应变的话语能力。
三、怎样做到随机应变、巧妙应答首先,应判断对方的态度,是善意的玩笑、提问,还是恶意的讽刺、刁难。
对方的态度不同,应对的方式也应不同。
如果是善意的玩笑,就报以善意的幽默、自嘲。
如果相反,则选择恰当的方式,积极应对,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
比如:一个同学这样对你说:“哎,你最近心情是不是不太好呀,说话好像带着刺一样。
”这时,你就应该注意了,这是同学对你的善意的提醒,希望你能改变一下。
《陈太丘与友期行》就是巧妙应答的典型例子。
其次,要掌握一定的应对技巧。
特别是面对一些特殊场合,就要注意运用一些应对技巧。
比如:一个外国友人曾问周恩来总理:“你们中国一共有多少钱?”周总理想了想,说:“我们中国一共有18元8角8分。
第四单元任务二《撰写演讲稿》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总分(50分)
*演讲每超时1分钟扣1分,扣满8分为止。
日前,市教育局下发了《国学经典诵读读本》, 要求全市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现在学校举 行了以“开展经典诵读,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 的演讲比赛。如果你在此次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请你在班会课上发表获奖感言。要求语句通顺, 至少引用一句儒家经典,不少于60字(标点符号 不占字数)。
——王选《我一生中的重要选择》
开场白:开头可以用
等来引起听众的关注,吸引听众的注意。
当然,也可以开门见山。
写一个开头(称呼、问候语、开场白)
我的梦想 让爱永驻心中 书香,伴我成长
正文: 这是演讲词的主体部分。
一、观点明确:
1、把问题想清楚,形成一个旗帜鲜明的观点。可以用以下一些表达观点的常用 句式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是……”“……需要、应当、必须……”“…… 能够、将会……”等。 2、在文章中把明确的观点凸显出来。可以在文章的开篇处摆出观点,还可在文 章最后总结归纳出自己的观点等。
统编版 · 语文 · 八年级(下)
撰写演讲稿
写作目标
1.了解演讲稿的基本特点。 2.明确演讲稿的常见写法。 3.学写简单的演讲稿。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2018年初三毕业典礼发言 亲爱的2018届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们、家长们: 大家好! 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热烈欢迎今天前来参加2018届初三年级毕业典礼的各位家长!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与圆满完 成学业的2018届同学们分享收获的喜悦,憧憬美好的未来。我谨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向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精心 培养你们的老师,向辛勤养育你们的父母,向鼓励支持你们的亲友,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学们,时间似乎过得很快。弹指间,三年的初中生活已成过去。刚进校时,那个羞于展示自己的你,三天前已经充满自 信地走进了中考考场;那个连跟老师打个招呼都要犹豫好久的你,在三年前的合唱比赛中就已经站在了舞台的中央! …… 同学们,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就像董卿说的: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特殊的路标, 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是啊,各位同学是怎样从昨天走到今天的,这一路,是由许许多多的忘不了组成的:忘不 了军训时的汗水;忘不了课堂上的全神贯注;忘不了运动场上的加油喝彩;忘不了登台领奖时的激动和兴奋,也忘不了犯错挨 批时的懊悔和愧疚……所有这些,凝聚成了我们刻骨铭心的成长,熔铸成了我们永不磨灭的青春记忆。 同学们,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三年来,一直陪伴着你们的老师和家长,今天,终于可以大声地说:你们一直在努力,不 断地超越着自己…… 同学们,毕业了!就要告别了!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 路”。所以,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新的开始!那么,在临别之际,让老师们再送你们一程,也同时 送上两点希望:一是做一个学习者,古希腊哲学家说,处处为学习之所,时时为学习之机。在互联网+的时代,让学习成为我 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二是做一个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想对同学们说,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青春是人生中最好的年华,是一段不可复制的旅途。雨果说,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所以,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 用来挥霍的!也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再度回到这里,回想我的2018年时,我们每位同学才能和当年那个毕业典礼上曾经青 春的自己骄傲地说:谢谢你,我的青春最美丽!希望你们能记住今天,记住这所学校,这里有你的初心,这里是你梦想开始的 地方。无论同学们走到哪里、遇到什么,母校都在这里默默地为你祝福!
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含教学计划)
2018——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套2018--2019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工作,扎实基础。
对于八年级学生一方面继续坚持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一方面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的放矢地进行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
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为2018年春全新改版,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是以风俗人情为主题,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
《社戏》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回延安》追忆了诗人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描绘了延安的新面貌,赞美了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巨大的变化,歌颂了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了美好的明天;《安塞腰鼓》描写了黄土高原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灯笼》回忆了与灯笼的结缘,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怀念;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是由生命之音为主题,这个单元主要以说明为主,通过本单元让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方法,体会科普文章语言简洁、准确、生动的特点;培养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培养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写作:说明的顺序;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四单元是以名家讲坛为主题编写的,三篇演讲词,一篇议论文。
《最后一次演讲》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讲述了作者自己一生中重要的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表现了作者质朴的胸怀;《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演讲回顾了奥林匹克运动五年来的发展,指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并提出了自己的美好祝愿;写作和综合性学习是在本单元的基础上,让学生撰写演讲稿和举办演讲比赛,增强对演讲知识的识记应用能力,体验多种活动经历。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018新教材)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则消息:四川一名女高中生以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请同学们说说,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说得十分在理,重理论,轻实践,最终就有可能导致高分低能的状况,这在当前高速发展的创新型社会中,是一个致命伤,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也应当避免成为这样的人。
那么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
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2.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留白”之处大有作为——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藤野先
“留白”之处大有作为——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教学案例发表时间:2018-09-10T11:54:00.547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10月总第286期作者:笪鸿月[导读] 课堂上的教学过程按我的设想顺利进行。
讲到此处,学生提出疑问也是我意料之中的事。
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中学210000课堂上的教学过程按我的设想顺利进行。
讲到此处,学生提出疑问也是我意料之中的事。
我先让学生讨论,所述观点多与《教师教学用书》18页所列意见相似。
讨论之后,我补充引导说:“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民’,来到日本,往往受到歧视。
鲁迅先生的民族自尊心是很强烈的,他深以祖国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为耻,他绝不会认为自己受到‘优待’,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
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 至此,我认为自己已把《教学用书》上的观点巧妙的渗透到学生的讨论中,得出了一个比较合理说法,自己觉得很成功,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时。
这时没想到学生陆续质疑了: “鲁迅先生自尊心强到不能接受别人的帮助与好意,是不是太狭隘了?”“既然鲁迅有这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那么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鼓励,他为什么就会感激,就没有觉得是物以稀为贵呢?”“女子裹脚应是中国特有的野蛮落后的习俗了吧,为什么当藤野先生问这件事,作者虽感到为难,却没有反感呢?”我一时语塞。
而学生的问题是这种观点解释不了的。
怎么办呢?冷场之际,我灵机一动,想到:“既然学生有疑问,为什么不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讨论一下呢?”于是问到:“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别人好心帮助自己,自己却觉得难以接受,或者你帮助别人,对方觉得难以接受的事呢?”学生们有些沉闷了。
经过我鼓励,有几个学生开始发言了。
Q说道:“我有一次因病考试成绩退步了,我觉得很伤心但也对自己还是有信心的。
有许多同学来安慰我,我很感激。
可是那么多同学反反复复的来劝我,又让我觉得自己真的是很笨、很贪玩,甚至让我丧失了学习的勇气。
新部编人教版2018语文八年级下册读读写写拼音版教学提纲
新部编人教版2018语文八年级下册读读写写拼音版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qián cuō piān pì hánɡ bèi zhào lì qī wǔ cháo xiào kuān wèi zhǔfùdài màn钳撮偏僻行辈照例欺侮嘲笑宽慰嘱咐怠慢lǐ shù cuān du o fú shuǐ chán chán yǒnɡ yuè yìlìjiā juàn jiǎo jié hǎo dǎi礼数撺掇凫水潺潺踊跃屹立家眷皎洁好歹第2课回延安z hǎn dēng shíméi zi yóu mónǎo pàn yǎn kuàng盏登时糜子油馍脑畔眼眶第3课安塞腰鼓tónɡ rén tián jìnɡ kànɡ fèn huì àn shù fù jī bàn bì sèrǒnɡ zá yán jùn bó jī瞳仁恬静亢奋晦暗束缚羁绊闭塞冗杂严峻搏击zhèn hàn pánɡ bó fú shè miǎo yuǎn dà chè dà wù tàn wéi ɡuān zhǐ jiárán ér zhǐ震撼磅礴辐射渺远大彻大悟叹为观止戛然而止第4课灯笼zhēng sòng lǐng yùwòxuán jìng mùsīmùchàng wǎng qiāng rán tuìsè争讼领域斡旋静穆思慕怅惘锵然褪色liáo yuán xīxīrán nuǎn róng róng mǎqián zúrén qíng shìgù燎原熙熙然暖融融马前卒人情世故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yú ménɡ fā cì dì piān rán yùn yù nónɡ yàn hǎi tánɡ xuán shū榆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农谚海棠悬殊xiāo shēnɡ nì jì zhōu ér fù shǐ huā xiānɡ niǎo yǔ cǎo zhǎng yīnɡ fēi销声匿迹周而复始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tún ɡǔ ɡé piāo yí liúshìzhě zhòu xiédài liǎng qīhuì xīnɡ cháo xī jié nàn臀骨骼漂移流逝褶皱携带两栖彗星潮汐劫难zhì mì yǔn shí zhuī sù tiān yī wú fènɡ致密陨石追溯天衣无缝第7课大雁归来wù ǎi jiān mò qiān xǐ dǔ zhù zhǎo zé miáo zhǔn shòu liè pán xuán xuān rǎnɡ雾霭缄默迁徙赌注沼泽瞄准狩猎盘旋喧嚷yāo qǐnɡ diāo línɡ kūzào xī shū mí màn mù kōnɡ yì qiè tōu tōu mō mō邀请凋零枯燥稀疏弥漫目空一切偷偷摸摸第8课时间的脚印dǎn zōnɡ jì zhuānɡ zhì hōng kǎo fǔ shí shā lì shān lù gōu hèjūn liè掸踪迹装置烘烤腐蚀沙砾山麓沟壑龟裂wéi mù hǎi kū shí làn帷幕海枯石烂第四单元第13 课最后一次演讲xiǎo dé bēi liè wú chǐ dú shǒu wū miè tú shā bēi fèn chuí jī kǒnɡ bù shì lì huǐ miè晓得卑劣无耻毒手诬蔑屠杀悲愤捶击恐怖势力毁灭bēi bǐ mán hènɡ fù yǔ ɡuānɡ mínɡ zhènɡ dà tiǎo bō lí jiàn卑鄙蛮横赋予光明正大挑拨离间第14 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liào wàng miǎn huái tàn chá tàn tǎo jián tǎo pánɡ huánɡ jī biàn瞭望缅怀探察探讨检讨彷徨激变ɡé wù zhì zhī xiù shǒu pánɡ ɡuān bù zhī suǒ cuò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不知所措第15 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juézéfú zhí zǔ ài qū shì ɡān yù duò luò ɡāo yào jiǎo biàn抉择扶植阻碍趋势干预堕落膏药狡辩duō duō yì shàn yánɡ fènɡ yīn wéi zhāo yáo zhuànɡ piàn fēnɡ kǒu lànɡ jiān多多益善阳奉阴违招摇撞骗风口浪尖qiǎnɡ cí duó lǐ pínɡ yì jìn rén bù xiū biān fú强词夺理平易近人不修边幅第16 课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hào jié zhǐ zhāi qiánɡ bǎo yínɡ rào xuàn lì jiā suǒ zhuō liè浩劫指摘襁褓萦绕绚丽枷锁拙劣fū qiǎn mù dǔ diàn dìnɡ zhì ài zhōng ài fēn bēnɡ lí xī bào fēnɡ zhòu yǔ肤浅目睹奠定挚爱钟爱分崩离析暴风骤雨dān jīnɡ shòu pà xínɡ jiānɡ jiùmù xiānɡ fǔ xiānɡ chénɡ zì yuán qí shuō担惊受怕行将就木相辅相成自圆其说第五单元第17 课壶口瀑布zhù ɡào jiè tuī sǎnɡ shà shí chí chěnɡ xuán wōhán jìn yū huí gǔgǔshīlùlù铸告诫推搡霎时驰骋漩涡寒噤迂回汩汩湿漉漉zhèn ěr yù lónɡ qián hū hòu yōnɡ nù bù kě è震耳欲聋前呼后拥怒不可遏第18 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lénɡ jiǎo zhòu rán qián chénɡ ɡōnɡ shùn rú dònɡ qī liánɡ xiè dài棱角骤然虔诚恭顺蠕动凄凉懈怠dūn shí wān yán xiāo zhǎng shuāi jiémàn yìyǎn yì ān yínɡ zhā zhài敦实蜿蜒消长衰竭漫溢演绎安营扎寨fēnɡ yún biàn huàn jiē zhǒnɡ ér zhì lì lì zài mù chuān liú bù xī màn bù jīnɡ xīn风云变幻接踵而至历历在目川流不息漫不经心第19 课登勃朗峰ɡùyì rì qiónɡ dǐnɡ dòu liú liáo rào wǔ mèi fú zào diān bǒ kuànɡ yě dǎ ɡé雇翌日穹顶逗留缭绕妩媚浮躁颠簸旷野打嗝qīnɡ ɡē màn wǔ shùn xī wàn biàn fēn zhì tà lái mínɡ fù qí shí轻歌曼舞瞬息万变纷至沓来名副其实第20 课一滴水经过丽江z háyàn zhàn xuān huá bēn liúchù lì yìnɡ zhào cānɡ jìnɡ fěi cuì tiào wànɡ闸砚蘸喧哗奔流矗立映照苍劲翡翠眺望cā shì shuò dàxuān téng tínɡ tái lóu ɡé mù xuàn shén mí擦拭硕大喧腾亭台楼阁目眩神迷。
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教案:06 想和做
6想和做1.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理解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3.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1.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2.学习有针对性地议论和议论多方面道理时,可以有所侧重的写法。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我们身边,常常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光想不做的,一种是只做不想的。
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那么,“想”和“做”应该怎么结合起来才好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著名哲学家胡绳的建议。
二、整体感知课文1.作者简介胡绳(1918—2000),江苏省苏州市人,笔名蒲韧,中国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
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36 年在上海参加爱国救亡运动,40年代担任《读书月报》主编,解放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历史学会会长、孙中山研究学会会长等职。
胡绳早年从事哲学的普及工作,曾发表哲学通俗读物《新哲学的人生观》等,以后一直从事哲学、历史、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思想方法》《理性与自由》《怎样搞通思想方法》《二千年间》等。
2.解题这是一篇论说思想修养方面的小短文。
标题“想和做”是一个并列短语,提出了人类活动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启发读者去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文章围绕着想和做的辩证统一关系展开议论,说明了两者如何有机结合的道理。
3.理清本文的思路第一部分(1~5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阐明中心论点。
第一层(1~2段):概述两种人的表现,一种是“只会空想,不会做事”,另一种是“只顾做事,不动脑筋”。
第二层(3~4段):对这两种人进行评价。
对“空想”的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对“死做”的人,说他们是“跟牛马一样”。
第三层(5段):总结上文,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第二部分(6~7段):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阐述怎样把它们结合起来。
第三部分(8段):联系学校生活实际进一步论述。
第四部分(9段):总结全文。
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深化中心论点。
三、深入研读课文1.“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人有什么具体表现?试举例说明。
精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册语文导学案
精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1.藤野先生鲁迅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瞥.见()畸.形()匿.名()诘.责()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油光可鉴驿站掌故不逊诘责杳无消息瞥见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
”“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
”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5、课堂小结,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情绪,对不满和恶。
在全文结构上是为作铺垫。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新人教版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课堂小结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
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
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R·八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2.品读诗词,体会作者感情。
新课导入 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
【乌台诗案】
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
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 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 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 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
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
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
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
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内部文件,请勿外传
走近作者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反复品读,体会词的意境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
静。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有那缥渺高
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
A.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发思乡怀亲
人教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2礼记-大道之行也
在上完《大道之行也》这一课后,我深感教学过程中的挑战与收获。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言文的理解普遍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对文章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古代道德观念的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以下几点:
1.强化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指导。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我应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阅读技巧的讲解和训练,如断句、词义推测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大同”和“礼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谋闭而不兴”的句式,我会通过现代语境的对比和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道之行也”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校园中实践“礼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一个遵循“礼义”的社会场景。
-举例:讨论“诚信”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价值观。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批判性思考。
-举例:引导学生探讨“大道之行也”在当今社会的可行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综合运用: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大道之行也》,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对古代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理想的把握。
2.文化传承意识:让学生了解并传承儒家文化,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3.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对“大道之行也”的理念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道”的基本概念。在《礼记》中,“大道”指的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即人人平等、和谐共处。它是儒家文化中社会治理的核心思想,体现了道德与秩序的完美结合。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19新版全册)
(一)课文写乐土平桥村,只用一句话,却表达了多方面的内容.想一想,是哪句话?表达了哪些内容?
明确:课文写乐土平桥村,用这样一句话:(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2.阅读第三部分,熟悉从出发看戏到回家的记叙过程.
3.抄写词语:
怠慢大悟撺掇委实凫水篙磕潺潺朦胧婉转悠扬
疏疏朗朗瓢缥缈融蹿踱颇懈楫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旧课作业,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堂课作业.
(一)检查抄写的词语.并在检查时改为课堂听写.
(二)复述课文第5、第6段内容,把“气恼”、“絮叨”、“宽慰”、“急得要哭”、“嘱咐”、“装模装样”等词语用进去.
(五)阅读第11—13段.考虑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景状物的,第12、13段同第11段的关系如何.
齐读“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怕外祖母要担心”,体会对不同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写“我”的不乐,实际上是欲扬先抑,为烘托下文看戏之乐作了铺垫.
(四)课文表达“我”的不乐心情,用词十分确切,我们要很好地体会.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1组第一句表达较笼统.第二句把着急的程度描写得具体, “我”所第一盼望的看戏的愿望没有实现,“急得要哭”是很自然的事.第2组第一句与事实不符.第二句的“似乎”一词用得很好,因为这是猜测.正因为有这猜测,所以有“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的推测.从猜测到推测,反映了儿童的焦躁的心理状态,写得确实生动形象.
齐读第10段,体会作者用动词的好处.
(四)学生朗读“思考和练习五”中的第二段话,找出这段话写在课文的什么地方.说说它是怎样跟前面一段话互相照应的.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18新教材)
最新审定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教案说明:本教案是最新审定人教版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内容详细环节齐全,可A4纸直接打印。
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年月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 社戏【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
(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1)标出自然段序号;(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宕dàng 沁qìn 头昏脑眩xuàn 惮dàn 踱duó棹zhào 归省xǐng 行háng辈撺掇cuān duō凫fú水撮cuō桕jiù楫jí旺相xiàng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20最新精编)
1社戏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
它就是——戏曲。
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人教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登勃朗峰
在本次《登勃朗峰》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马克·吐温的描写手法和文章结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通过课文中的具体例子,感受到对比修辞的巧妙运用,并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尝试仿写,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课堂上,我尝试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们去思考和发现自然景观描写背后的深层含义。我发现,当他们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历时,更能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这一点让我深感欣慰,说明学生们已经在情感态度上有所触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登勃朗峰》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绘作者攀登勃朗峰所见所感的游记。它不仅展示了作者精湛的描写技巧,还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这些案例展示了马克·吐温如何运用对比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4.学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美景的欣赏和热爱;
6.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和口头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登勃朗峰》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培养审美鉴赏素养;
2.增强学生对文章主题和结构的理解,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人教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登勃朗峰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2018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登勃朗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马克·吐温的生平背景及创作特点简介;
2.课文《登勃朗峰》的阅读与理解,掌握文章主题和结构;
3.分析课文中的精彩描写和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难点解析部分,部分学生对对比修辞的理解仍然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多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他们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这一修辞手法。
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新人教版
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新人教版知识与技能了解本文语言通俗、平易而犀利,句子简短,多样而有力的口头语体特色。
过程与方法诵读感悟、自主体会、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
重点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演讲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难点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提高思想境界。
1.多种形式朗读。
2.开展即兴演讲活动。
1.阅读课下注释,了解背景,争取通过自己的揣摩,尝试模拟他的口吻进行演讲。
2.多媒体课件。
2课时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板书课题及作者)。
闻一多先生是什么人?他的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什么说是“最后一次讲演”?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题注,准备回答问题。
(在引导学生阅读题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介绍时代背景)。
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
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闻一多(1899-1946年),原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
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1922年7月赴美留学。
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5年5月回国,曾在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学校任教。
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还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1944年加入民主同盟。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审定改版最新教案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教案说明:本教案是2018年审定最新版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内容详细环节齐全,可A4纸直接打印。
本教案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年月日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科目语文教学八年级教科书名(2018年审定)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第一课:社戏/鲁迅(共3课时)教学目标:一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来源:二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三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一安排3教时。
二课文的写作年代和该文所反映的时代距离今天的时间较远,因此教学重点应放在读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篇最基本的东西;在这基础上,再懂得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这后面两点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读写结合,进行一次记事为主的写作练习。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一联系旧课,引出新课。
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
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来t]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文章,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的,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它的题目叫“社戏”。
社戏鲁迅(板书)二作者介绍及题解。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
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正音(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î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 ǎo 纠葛:jiūgã[来源.net]四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日里:白天。
(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
(4)白篷船:船篷没有加油漆的船,旧时绍兴人民一般都使用这种船。
(5)乌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课文中指财主乡绅使用的船。
五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六划分结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第一部分“我”的乐土平桥村。
(从“我们鲁镇的习惯”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第二部分,“我”在乐土中也有不乐的时候。
(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第三部分,“我”与农民孩子们到赵庄去看戏的情景。
(从“这天我不钓虾”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对吃豆和看戏的怀念。
(从“第二天”到文末)七布置作业读课文(要求能读准字音。
辨析词义,复述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旧课部分内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一检查旧课。
(以下内容预先写在小黑板上)(一)辨别字音:行()辈、银行、()、行()走、归省()、省()略省()悟(二)辨别字形并组词:倘若、淌汗;抵挡、底细;同伴、搅拌;鱼钩、钓竿;挖掘、倔强;豆浆、木桨;竭力、揭示;陪伴、赔偿(三)解释下列各词并指出词类:朦胧模糊皎洁飘渺婉转悠扬明确:朦胧,在课文中指月光不明亮的样子。
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
(其余词的解释可参阅课本注释)以上这些词的词性都是形容词。
(四)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两段。
(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最能表现“我”的乐与不乐心情的词语。
)二指导学习课文。
(教师板书:(一)(二)(三)(四),后面的内容要学生回答。
)(一)课文写乐土平桥村,只用一句话,却表达了多方面的内容。
想一想,是哪句话?表达了哪些内容?明确:课文写乐土平桥村,用这样一句话:(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表达内容很丰富。
第一,写清了它的位置:离海边不远,临河;第二,交代了环境:极偏僻;第三,指出人口:住户不满三十家;第四,点明了平桥村人民的生活情况: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说明多是劳动人民。
这样,以极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文章就精炼了。
(二)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
先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写乐土:客人是“公共”的;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
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我”对农村中钓虾、放牛等事充满兴趣。
钓虾、放牛在农村中原是极平常的事,但作者却满怀深情地叙述,充分反映了“我”对农村生活的新奇感。
课文写乐土的乐正是为了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成天要死记硬背这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讨厌。
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
(三)平桥村既然是乐土,“我”为什么会有不乐的时候?课文怎样写“我”的不乐?明确:因为“我”在平桥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去看戏,可是没有船,不能看戏,所以“我”很不乐。
“我”的不乐,课文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
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
最后是猜测:“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这样的猜测,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写“我”的不乐,课文还从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气恼”“絮叨”;母亲既怕外祖母生气,又怕“我”和别人同去会使外祖母担心。
齐读“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怕外祖母要担心”,体会对不同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写“我”的不乐,实际上是欲扬先抑,为烘托下文看戏之乐作了铺垫。
(四)课文表达“我”的不乐心情,用词十分确切,我们要很好地体会。
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明确:第1组第一句表达较笼统。
第二句把着急的程度描写得具体,“我”所第一盼望的看戏的愿望没有实现,“急得要哭”是很自然的事。
第2组第一句与事实不符。
第二句的“似乎”一词用得很好,因为这是猜测。
正因为有这猜测,所以有“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的推测。
从猜测到推测,反映了儿童的焦躁的心理状态,写得确实生动形象。
由此可见,鲁迅用词是准确、鲜明、生动。
当然,需要说明一点:由于课文的写作时间以及所反映的生活距离今天较远,特别是“五四”时期有些词的用法与现在有点不同。
如结构助词“的”和“地”不分,一律用“的”;人称代词“他”和“它”不分,都用“他”。
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读课文时要注意。
三布置作业。
1.复习第二部分,着重注意作者是怎样描写外祖母、母亲和“我”的不同神态和心情的。
2.阅读第三部分,熟悉从出发看戏到回家的记叙过程。
3.抄写词语:怠慢大悟撺掇委实凫水篙磕潺潺朦胧婉转悠扬疏疏朗朗瓢缥缈融蹿踱颇懈楫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检查旧课作业,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
教学过程:一检查上堂课作业。
[来源t](一)检查抄写的词语。
并在检查时改为课堂听写。
(二)复述课文第5、第6段内容,把“气恼”、“絮叨”、“宽慰”、“急得要哭”、“嘱咐”、“装模装样”等词语用进去。
二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三段。
(一)引导讨论第三段的记叙层次。
明确:这一段写晚上乘航船到赵庄去看戏,是课文的中心部分,写得具体、生动,按照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五个层次(分行板书):1.双喜的好主意(7—10段);2.行船到赵庄(10—16段);3.船头看戏(17—21段);4.返航路上(22—27段);5.平安到家(28—30段)。
(二)根据“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怎样写出双喜、阿发这些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怎样写出迅哥儿对他们的思想感情。
讨论中明确:这一段的第一层和第四层中最能突出双喜、阿发等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和“我”对他们的感情。
第一层写双喜提议乘航船去看夜戏。
作者称双喜“最聪明”、“大悟”,表示赞美和钦佩。
当外祖母担心,母亲不安时,双喜果断表示:“我写包票”,并列举了三点无可辩驳的理由。
(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双喜的话充满胆识和自信,解决了外祖母和母亲无法使“我”去看戏的难题。
第四层写了归航途中偷罗汉豆的事,阿发让大家“偷”自家的豆,理由是“大得多”。
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明确:它们说明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淳朴、慷慨无私,总之农民孩子具有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也说明“我”热爱农村少年朋友,与他们有着深厚的情谊。
总之,这些是由乘船去看夜戏和偷豆两件事来表现的。
指名朗读第7段和第24—26段。
(三)学生朗读第10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
”找出这一节用了哪些动词,然后讨论:1.“大家跳下船”,这里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呢?因为要表现孩子们的高兴和看戏的急切心情。
2.“双喜拔前篙”,这里为什么用“拔”而不用“拿”呢?因为篙是插在河底泥中的,所以用“拔”,而拿不能表示这个动作。
再说这个“拔”字,充分反映了农民孩子驾船技艺的熟练。
3.除了这两个动词,还有哪些主要的动词?还有“点”“磕”、“说笑”、“嚷”等。
“点开船,在石桥上一磕”准确地写出了农民孩子熟练的驾船技巧。
“有说笑的,有嚷的”,确切地表达了孩子们迫切和兴奋的心情。
(以上加点的词板书,下同)齐读第10段,体会作者用动词的好处。
(四)学生朗读“思考和练习五”中的第二段话,找出这段话写在课文的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