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态学结课论文
环境土壤学论文3篇
通过环境土壤学实习,顾学习中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各种质地土壤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历史、了解其利用价值和利用现状,增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的环保意识。面是管理资源吧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环境土壤学论文3篇1土壤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涉及内容广泛,实践性强,它不仅具有完整的理论,而且有一整套实验的方法。土壤学实习是研究土壤科的基本方法,是搞好林业和实行科学种树的前提,也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作。 土壤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又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资料。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锐减,资源耗竭,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才不断加深,土壤和水空气一样,既是生产食物、纤维及林产品不可代替或缺乏的自然资源,又是保持地球系统的生命活动,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和生物圈共同繁荣的基础。 土壤是农林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基地,土壤的性质不仅影响农林产品的产量,还影响其品质。土壤是生命活动的产物,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低等生物的固氮作用使土壤具有了生长植物的肥力,而植物的生长促进了土壤的腐殖化过程和养分的富集过程,从而使土壤肥力进一步发展,在茂盛的植被下,强烈的生物风化推动着母质向土壤的演化。土壤又是生命的摇蓝。土壤不仅是生物的栖息地,而且是生物作用的对象,同时也是地球生命诞生与进化的温床。有证据表明,土壤巨大的表面及复杂的多孔多相体系,对于生命的产生与进化至关重要。 学习土壤学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和了解土壤,野外实习就是一种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土壤的方法。土壤学实习是为了探明土壤的发生发育和分布规律,查清土地资源及其生产条件,以便按不同需要利用和改良土壤。土壤学实习通过实际观察,了解成土因素的作用和土壤形态、性状上的特征,找出影响植物正常长的限制因素和障碍因素,解决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土壤问题。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
土壤生态学结课论文
土壤生态学结课论文土壤生物与全球气候变化地球表面温度升高是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之一。
全球温暖化势必要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土壤圈之间的物质循环产生深远的影响。
IPCC根据最新的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左右,地球表面的温度将平均上升1.4~5.8℃,温度是调节和控制许多生态学过程的关键因素。
由于很多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反馈关系,它们对温度变化响应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碳循环重要环节之一的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对于土壤呼吸来说,温度是其主要驱动因子之一,最终产物是主要的温室气体CO2,所以,土壤呼吸与全球温暖化之间的关系不仅会影响到陆地生态系统在碳循环方面的源汇功能,而且,全球温暖化的趋势和时空格局也会因此产生重大变化。
所以,探讨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强度及其机制,对于了解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和陆地生态系统在碳循环方面的源汇功能具有重大意义。
关于土壤碳动态对全球气候变化所产生的结果,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温度上升将极大地提高土壤碳的释放,气候变暖后土壤是一个相当大的碳源;另一观点认为,土壤对气候变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土壤呼吸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降低对温度的敏感性从而减少向大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这两种观点争论的焦点在于土壤对气候变化反馈能力的大小。
由于资料收集和实验方法的有限,这两种观点都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要对全球气候变化下土壤碳变化加以精确的估算和预测就显得相当复杂和艰难。
土壤呼吸是指从土壤排放CO2的过程,主要来自于土壤微生物、植物的根系和土壤动物的呼吸所排放的CO2。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素循环的主要环节。
但温度和土壤呼吸的相关关系是明显的。
土壤CO2通量对地表温度变化很敏感,土壤表面温度较小的变化会对土壤CO2通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许多模型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将导致土壤碳的损失。
除了一些沙漠地区,土壤呼吸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升高明显提高了土壤的呼吸速率,这可能是温度升高提高了微生物或根系的代谢活性造成的。
土壤学小论文
土壤学小论文土壤学论文前言土壤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他要素的关键环节.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
但由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有的地方农药、化肥过度使用。
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向土壤倾倒和堆放,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沉降物也会进入土壤,使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环境要素(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问题之一。
不断恶化了的土壤污染态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防治土壤污染刻不容缓。
1现今土壤状况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
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
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
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
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土壤污染目前呈现如下特点:(1)污染面积增加明显,一些地区的土壤污染由局部趋向连续分布;(2)污染物种类增加,复合污染的特点日益突出;(3)污染物含量呈增加趋势,在一些传统农业区,土壤重金属镉超过国家二类土壤标准的面积达35.9%,超过国家一类土壤标准的面积竟达89.4%,且部分污染物来源尚未查清;(4)城市土壤污染严重,我国西南某城市土壤中汞含量已超过国家标准100倍,在东北某城市的工厂废弃地,土壤镉、铅含量也严重超标达数百倍。
必须指出的是:目前对于城市土壤仍无适用于不同用途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而只能借用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评价。
土壤污染已造成严重的后果,主要表现在:(1)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全国每年因土壤污染而损失的粮食达120亿kg,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2)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学结课论文
环境土壤学——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环境工程成员:201303010107 虎琪201303010104 温铭201303010219 王熙201303010106 努尔恰提·吾开退化土壤的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关键词:土壤退化修复土壤沙化化肥农药重金属摘要:Soi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aterial base of human soci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is indispensable, difficult to renewable natural resources. Without treatment of contaminated sites will be major chemical hazards, once the explosion will be difficult to measure the impact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so we must for soil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pollution soil repair shall be highly valued。
The weak soil, soil degradation and mean soil fertility recession led to a fall in production process。
Is a comb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and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characterization, cut down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and nutrient elements decreased, soil structure is destroyed; Soil erosion, soil becomes shallow, the soil harden. Sand desertification and soil salinization, acidification,etc. The degradation in soil, soil desertification, chemical fertilizers pesticides, heavy metals on soil pollution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pollution, so the repair technology for soil degradation, artificial control and chemical methods in animal and plant repair technology in the extension。
浅谈设施园艺中的土壤生态问题-园艺学论文-农学论文
浅谈设施园艺中的土壤生态问题-园艺学论文-农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设施园艺论文(范文总结8篇)之第五篇摘要:分析了土壤连作障碍、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等, 严重阻碍设施园艺的进步与发展, 探讨了此类问题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设施园艺,生态问题,解决对策园艺设施产业主要以蔬菜作物种植为主, 且在我国取得迅猛发展。
此类农业设施的有效应用能够显着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及条件, 在增加农业生产者经济收入、提升农作物抗灾害能力、增加土地生产力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1], 且其蔬菜供应周期具有规律性, 积极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1 设施园艺土壤生态问题1.1 土壤酸化传统设施园艺中的土壤营养成分一般以钾、磷、氮等元素为主, 其与蔬菜类农作物所需营养比例严重不符, 随着蔬菜作物的不断生产, 土地营养实际含量与蔬菜所需营养含量差距逐渐增大。
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使土壤中所含营养元素逐步失衡, 导致土壤酸化, 且在蔬菜作物施肥过程中使得土壤酸化问题更加凸显。
1.2 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农作物施肥不合理及农作物长时间遮挡土地是导致土壤盐渍化问题的主要原因。
(1) 不合理施肥。
部分农作物种植人员为追求经济效益, 短时间内对蔬菜等农作大量施肥, 以促进其快速生长[2]。
根据专业资料显示, 按正常规律及施肥周期对农作物施肥, 一定时间后, 土壤中所含磷元素及氮元素均会有所剩余, 且经过反复多次累积, 土壤中盐分含量逐渐增多。
(2) 农作物长时间遮挡。
设施园艺中土壤与常规土壤具有一定差异性, 随着时间推移各类农作物反复种植、生长, 使土壤被遮挡时间增多, 不利于雨水有效冲刷土壤, 导致盐分过分堆积。
除此之外, 土壤中所含盐分会随着大气循环作用富集于土壤表面, 促进土壤次生盐渍化。
1.3 土壤连作障碍设施园艺农作物种植种类较为单一, 故而连作种植方式运用较广。
土壤病害的加重是导致土壤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
土壤生态学论文
土壤生态学论文论文题目施用化肥对土壤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学院:研究生院专业:年级:姓名:指导教师:2012年2月28号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1985199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年份使用量/(万t )施用化肥对土壤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摘要:概述了我国化肥的使用现状、污染以及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简述了化肥造成土壤生态环境的因素,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为肥料的科学合理施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促进合理施肥,促进土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化肥;污染;土壤生态环境;对策1 我国化肥的使用现状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决定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性和食物安全的稳固性。
化肥的使用是农业获得高产的重要手段,为农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国内外大量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施用1kg 化肥可增产粮食5-10kg ,施肥的贡献率可达40%。
我国的化肥施用量增长速度快,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1985 年全国化肥施用总量为 1775.8 万吨,2002 年达 4339.5万吨,比 1985 年增长 1.4 倍,到2010年达到5000万吨以上年平均增长率为 8%。
与此同时,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也呈逐年递增趋势,2002年达到了 333.7 kg/hm 2[1-2]。
尽管化肥使用量连年增加,但是我国对化肥的利用率却越来越低。
目前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化肥利用率约为50%~55%,而我国化肥利用率约为35%左右,其中氮肥约为30%~35%,磷肥10%~20%,钾肥30%~50%[3]。
图1 1985-2002年我国化肥施用总量 图2 1985-2002年我国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2 关于化肥污染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化学肥料用量的增加,一方面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给人们的衣食带来了好处;另一方面由于不合理的盲目施用和过量投入,对人们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举世公认的不利影响和严重危害。
环境科学中的土壤生态学
环境科学中的土壤生态学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也日渐增强,而土壤生态学便是环境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研究的是土壤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繁琐的学科。
当谈及土壤这个词语时,我们最先想到的便是地球表面上充满着的黑色物质,但实际上,土壤是由一系列在微观尺度上相互作用而成的、具有特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物质。
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地球上最重要、最有机节奏的生物圈元素之一。
作为构成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土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提供着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还用作生态系统的基础,成为了许多生物体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
在土壤中,有很多微生物、从直径仅有0.3微米的细菌到直径超过300微米的真菌。
其中,细菌和真菌对于土壤生态系统的维持和生物地球化学正常运转非常重要。
它们具有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和植物共生,释放出有益的物质,同时引起植物的免疫反应,防止病害发生。
而其它生物如线虫,土壤节肢动物,蛞蝓,蜗牛等也是土壤中生态系统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所谓的“腐殖质”就是土壤中由死亡生物质、分解物、变质物等组成的一种有机物质。
即便它只占土壤总质量的一小部分,但是它在物质的转化和分配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这些有机物在土壤层间的存储和转化的过程非常重要,它们可以帮助维持土壤生态系统中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
土壤作为一个拥有着广泛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与空气、水、生物体和岩石以及其他环境组分之间的交换作用日益凸显。
由于其组成十分复杂,因此实际上,正是在不同的土壤系统内,人们才能发现如何保护有机物质,保护生态系统和进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在环保的角度上,土壤生物多样性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以避免环境的恶化和退化。
通过学习土壤生态学,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它们所承载的生物多样性。
关于土壤论文
关于土壤的论文摘要:土壤耕作制度是农作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其是与一个地区的作物种植制度紧密相关的。
在关于洁净问题做些论述。
关键词:土壤,农业,摘培“万物土中生,食以土为本”,土壤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据统计,2000年世界粮食总产量约为22亿吨,其中我国粮食产量约5亿吨。
这些粮食均是在全球17亿公顷(我国占1.2亿公顷)耕种土壤上生产的。
正是因为这些土壤能提供作物生长的养分和水分,也就是具有土壤“肥力”,才能使粮食获得稳定的产量,才能维系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一方面,土壤中如果没有充分的养分和水分,没有“肥力”,就不可能使作物正常生长,更谈不上获得稳定的产量,而另一方面,土壤中的养分元素含量,对作物生长讲,经常是供需不平衡的,必须注意调节,特别是人们有意无意地向土壤中加入了不利于作物生长的各种“有害”元素,使土壤及水体发生污染,就会导致农产品品质恶化,影响人体健康。
因此,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质量的好坏。
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引发农产品质量不良的因素,包括自然与人为两个方面,其中生态环境,即水、土、气、生等方面的污染,是导致农产品品质不良的重要根源。
以往人们关注的是“蓝天、碧水”,认为只要天蓝,水碧,就能保证农业环境及其产品质量安全。
岂不知,除了“蓝天、碧水”外,更重要的是保证土壤质量的安全,只有保证了“净土”、才能保证“洁食”,才能保证人类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最终才能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相反,如果没有“净土”,土壤中的有害气体将影响大气,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也会影响到水体,致使天不再蓝,水不再碧,即使天蓝、水碧,也会有毒害物质飘在空中,溶在水中,或进入土中。
因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而言,“净土、洁食”比“蓝天、碧水”更加重要,都是同等重要的战略性安全问题。
土壤污染是农产品不安全的源头不洁净的土壤是指遭受不良物质污染的土壤。
土壤学课程论文word精品
土壤学课程论文姓名:晏**学号:20110552***班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壤学的学习内容的总结摘要: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疏松的表层。
土壤形成过程实质就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矛盾和统一。
生物小循环是构成地质大循环中地表物质运动过程的一个部分。
地质大循环使营养元素不断向下淋失,而生物小循环却从地质大循环中不断地积累生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建立在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基础上。
在这一矛盾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土壤肥力也就得到不断发展,要达到土壤的稳、匀、足、实需要大循环和小循环两者有机结合,土壤的形成过程,是指土壤肥力的发展与发生的过程。
单纯的岩石风化过程不能形成土壤,只能形成母质,成土母质经过成土作用才能形成具有肥力的土壤。
因而自然土壤是在岩石风化与土壤形成两个过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土壤的基本物质包括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
土壤生物主要包括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土壤的有机质主要讲的是土壤腐殖质。
关键词:岩石风化;土壤形成;土壤生物;土壤有机质;红壤1. 土壤的形成岩石风化地表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根据外界因素对岩石作用的性质,可以将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1.1.1 物理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又称为机械崩解作用,主要由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的作用引起的。
岩石物理风化作用的结果使得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逐渐变成细颗粒,从而增大了介质的通透性以及表面积,为化学风化创造了条件。
1.1.2化学风化作用化学风化又称化学分解作用。
化学风化主要是指矿物与水、二氧化碳或氧气等进行的各种化学反应而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包括溶解、水化和氧化等作用。
1.1.2.1溶解作用溶解作用是指矿物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一般矿物难溶于水,但在含水量较大和温度较高的条件下,矿物的溶解度可增大。
土壤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土壤污染现状、成因、影响及治理方法的深入研究,总结了土壤污染问题在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本文旨在提高人们对土壤污染问题的认识,为土壤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土壤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农业、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对土壤污染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我国土壤污染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二、土壤污染现状及成因1. 土壤污染现状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土壤污染面积已超过1.5亿亩,其中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类型均有涉及。
土壤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
2. 土壤污染成因(1)工业污染: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排放,导致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进入土壤。
(2)农业污染:农药、化肥等不合理使用,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板结、重金属积累等。
(3)城市污染: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填埋,导致土壤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积累。
三、土壤污染影响1. 农业影响:土壤污染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品质降低,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生态环境影响:土壤污染破坏土壤生态系统,降低土壤肥力,加剧土壤退化。
3. 人类健康影响:土壤污染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导致重金属中毒、癌症等健康问题。
四、土壤污染治理方法1. 预防措施: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控制,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推广绿色农业。
2. 治理技术:采用土壤修复技术,如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等。
3. 政策法规: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污染治理效果。
五、结论土壤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的重要挑战。
本文通过对土壤污染研究论文的总结,为我国土壤污染治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土壤污染监测、研究,推广先进治理技术,提高土壤污染治理效果,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作出贡献。
土地生态学课程论文
XX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本科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土地生态学专业年级:级土地资源管理学号:学生姓名:论文题目:浅谈城镇土地生态系统的利用与规划成绩:指导教师:年月日目录1城镇土地生态系统 (1)1.1城镇生态系统的概念 (1)1.2城镇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 (1)2土地生态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 (1)2.1土地生态规划 (1)2.2城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 (1)2.3城镇土地生态规划过程存在的问题 (2)2.3.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2.3.2土地的变化和土壤污染 (2)2.3.3其他问题 (2)3针对城镇土地生态系统利用与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 (2)3.1企业迁移不能解决生态问题 (2)3.2实施城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的建议 (3)3.3保护城市土地生态系统,进行土地生态设计,建立水土保持工程 (3)浅析城镇土地生态系统的利用与规划(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摘要:将土地生态规划定位在城市,便是城市土地利用生态规划。
城镇土地生态系统作为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明显区别于一般的自然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等)或半自然生态系统(如农田等),表现为高度人工化,高度开放性,不完整性、脆弱性及多层次和复杂性等主要特点。
而人们在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其产生经济效益的多少而忽视土地的自然属性,因此导致土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这一点的城市土地生态系统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文将结合所学习的城镇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其功能对城镇土地利用生态规划做简要分析,并针对在城镇土地利用生态规划中产生的部分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关键词:城镇土地生态系统,利用,生态规划,生态设计引言城镇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城镇土地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工生态系统,它是由城镇居民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
它的结构功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该系统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自然生态环境早到破坏、土地的变化、土壤的污染、绿地缺乏……1城镇土地生态系统1.1城镇生态系统的概念“城镇”作为人类集中的居住地,也是一种土地生态吸引,可称为“城镇土地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土壤学小论文
土壤学论文前言土壤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他要素的关键环节.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
但由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有的地方农药、化肥过度使用。
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向土壤倾倒和堆放,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沉降物也会进入土壤,使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土壤污染是全球三大环境要素(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问题之一。
不断恶化了的土壤污染态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防治土壤污染刻不容缓。
1现今土壤状况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
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
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
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
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土壤污染目前呈现如下特点:(1)污染面积增加明显,一些地区的土壤污染由局部趋向连续分布;(2)污染物种类增加,复合污染的特点日益突出;(3)污染物含量呈增加趋势,在一些传统农业区,土壤重金属镉超过国家二类土壤标准的面积达35.9%,超过国家一类土壤标准的面积竟达89.4%,且部分污染物来源尚未查清;(4)城市土壤污染严重,我国西南某城市土壤中汞含量已超过国家标准100倍,在东北某城市的工厂废弃地,土壤镉、铅含量也严重超标达数百倍。
必须指出的是:目前对于城市土壤仍无适用于不同用途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而只能借用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评价。
土壤污染已造成严重的后果,主要表现在:(1)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全国每年因土壤污染而损失的粮食达120亿kg,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2)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危害人体健康。
在沈阳张士镉污染区,糙米镉含量平均0.55mg/kg,最高达0.79mg/kg,蔬菜镉含量超过对照区的5.6倍,居民头发、尿、血液中镉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癌症发病率高出对照区3-6倍。
(生态学专业论文)土壤对污染物的光催化及吸附行为研究
内容摘要土壤中蕴含了大量可转化、降解环境污染物并杀死致病微生物的各种因素,其被作为环境处理剂具有高效、低毒、原位及成本低廉等优点。
因此,土壤在环境污染控制研究领域正逐步引起广泛的重视。
本文研究了天然土壤(Soil)对有机染料的吸附、催化氧化降解过程及机理,探讨河岸土壤基质对水体磷素的吸附固持作用,比较了改性土壤絮凝沉降水华藻类的处理效果。
1.以土壤作为环境处理剂,研究了不同温度、酸度条件下对不同类型染料的吸附及光催化行为,发现土壤对阳离子染料的吸附量大于阴离子染料,土壤对不同类型染料均具有光催化降解活性。
通过不同预处理方式,制备金属矿物形态、有机质含量不同的土壤催化剂,通过对土壤SEM、XRD、BET等的分析,比较其光催化活性,探讨影响土壤对有机污染物催化氧化降解的结构因素。
2.在可见光(vis, λ>420nm)照射下,用天然土壤粉末(Soil)做催化剂降解酸性桃红(Sulforhodamine B,SRB)和2,4-二氯苯酚(2,4-Dichlorophenol, DCP),分析了催化剂的用量、H2O2初始浓度对降解反应的影响,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荧光检测(FL)、红外光谱(IR)等方法对降解反应动力学及反应机制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Soil/H2O2/ vis体系能有效地降解SRB,反应240min可脱色完全,10h COD去除率达90.44%,反应240min,DCP的去除率达到80.55%;荧光检测发现反应中产生了高活性氧化物种·OH,红外光谱结果表明目标底物最终被氧化降解为胺类、羧酸类小分子;催化剂具有比较好的稳定性,循环使用5次,催化性能无明显变化。
反应机制主要是涉及·OH的异相类Fenton过程。
3.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的酸碱度,温度和营养盐浓度情况中,香溪河土壤基质对总磷(TP)的吸附与解吸行为。
结果表明,香溪河土壤对磷酸盐的吸附都属于快吸附过程,水体和土壤基质中的磷酸盐浓度存在一个动态平衡(平衡浓度在0.12~0.32mg/L之间);在所设条件下,土壤对磷酸盐的吸附在前5min已达到吸附平衡,部分土壤存在解吸;磷酸盐浓度设为0.10、0.20、0.40、0.60、0.80、1.60 mg/L 六个梯度时,随着浓度的升高,土壤对磷酸盐的吸附量也不断增加,呈现很好的线性关系;酸度(pH3~10)和温度(10~30℃)对土壤基质吸附与解吸TP的影响不大。
土壤生态学总结范文
土壤生态学总结范文土壤生态学是研究土壤和土壤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的学科。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承载着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提供生物存活和繁殖的环境,影响着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1.土壤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构成了复杂的生物群落。
微生物是土壤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它们参与了土壤中养分转化、有机质分解和固氮等过程,对土壤的养分矿化和有机质更新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壤动物包括蚯蚓、昆虫等,它们通过翻土和排泄物的作用促进土壤通气和水分渗透,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
土壤中的植物根系也对土壤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土壤养分循环和转化:土壤中的养分主要来自于植物的死亡和分解,以及大气降水和沉积物的输入。
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土壤动物能够将有机质分解成无机盐,释放出植物所需的养分。
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还能将氮气固定成氨,提供给植物吸收利用。
这些养分在土壤中的循环和转化过程对维持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4.土壤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功能:土壤是植物生长的主要基质,对农业、林业和草地等生产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
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决定了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土壤的生态系统功能还包括净化水质、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土壤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因素,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土壤生态学是一门融合了生物学、生态学、土壤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学科,研究土壤和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土壤生态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土壤功能和改善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保护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土壤学论文
环境土壤学论文环境土壤学期末论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结合土壤圈在整个生态圈中的地位,浅谈土壤污染治理对环境保护的意义2、结合相关文献,浅谈自己对我国土壤污染现状的认识。
3、通过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你能否提出合理的治理方案。
要求:3000字,A4纸打印~ 完全按照以下格式,上交日期:12月16日上课时,过期不候!电子版上交查重,重复率高,重写!页边距:行间距:1.5倍论文题目(3号黑体)××××专业学生学生姓名学号摘要:××××××××××××××××××(200—300字,五号楷体)×××××××××××××××××……关键词:×××;××××;×××××;×××(3-5个,五号楷体)引言×××××(小四宋体)××××××××××××××××××××××××××××××××××××××××××××××××××××××××××××××××××××××××……。
改良土壤论文(8篇专业范文)-土壤污染论文-农学论文
改良土壤论文(8篇专业范文)-土壤污染论文-农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土壤问题是农业发展中的头等问题, 然而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匮乏, 土壤严重退化, 出现了各种土壤盐渍化、土壤耕性恶化等问题,改良土壤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本文推选了8篇改良土壤论文范文,以供参考。
改良土壤论文(8篇专业范文)之第一篇:论改良土壤技术的推广及运用摘要:推广土壤改良技术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为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有必要进行大面积推广。
基于此, 重点探讨了推广土壤改良技术入户的方式, 以及广东省可供推广应用的土壤改良技术手段, 最后针对土壤改良技术应用后的政府推广方式进行论述, 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土壤改良,改良技术,技术推广在推广土壤改良技术的过程中,政府与基层部门需要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增强土壤改良技术应用的合理性[1,2]。
基于此,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对土壤改良技术的推广及运用进行深入探讨。
1 深入基层了解土壤问题特征广东省在推动土地改良技术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加强政府与基层部门之间的联系,确定基层工作开展的重点方向。
调查对象包括蔬菜生产种植区域,以及其他农业种植区域的土壤环境,重点针对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含量、有益微生物含量、施肥是否过量等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得到的调查报告,确定接下来开展土壤改良工作的重点方向。
相关部门通过对土壤改良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手段进行确定,并结合不同区域的土壤环境特征,对技术手段进一步优化,以提升基层农业种植区域相关技术人员对土壤改良的重视程度。
2 推广土壤改良技术入户2.1 大力推广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不仅能提高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还能最大程度减少由于不合理使用肥料导致的土壤性质改变。
微生物肥料能够提高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并逐渐改良土壤,进而持续提高农作物产量。
微生物肥料的利用率更高,能够减少由于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导致的次生盐渍化问题。
油污土壤生态学论文
油污土壤生态学论文1结果与讨论1.1石油污染土壤理化特征分析油污土壤的含水率均高于对照样品,证实油污土壤中含有油分进而对水分进行包裹,阻止了水分的蒸发。
有机质的测定结果显示,油污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对照样品。
对照样品和油污样品的土壤粒度、总氮、有效磷、速效钾测定结果没有明显规律性,说明能很快被植物吸收的钾和磷与土壤的污染程度无明显关联。
所有的土壤样品的pH值无明显差异,并且均偏碱性。
1.2DGGE分析样品中的菌群结构差异3个样品共检测到32个处于不同迁移位置的条带(见图1a),其中1-1,1-2和1-C样品中分别检测到19个、16个和19个条带,显示该类土壤样品中的细菌多样性组成非常丰富,细菌菌群结构比较复杂。
但是,3个样品间条带数差异不明显,显示其中微生物的种类多样性复杂度没有因石油污染产生明显的差异。
聚类分析图可以看出,石油污染土壤样品1-1,1-2的菌群结构图谱相对较为近似,并且与它们的对照组1-C差异较大,这显示同一区域的样品与对照样之间的微生物菌群结构组成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经PCA分析后,确定3个样品中对于菌群结构差异贡献较大的条带6条,包括B8,B12,B16,B24,B26,B27号带(条带位置参见。
这些条带除B12失败未能获得条带序列外,其余条带均成功测序。
通过对序列比对分析获得其所代表的物种信息。
除B16能够比对上已知物种,条带B8,B24,B26,B27均不能以较高相似性比对到已知的物种(<96%),显示它们所代表的是未被分离培养的微生物类群,而与之最近似的均为NCBIgenebank数据库中未培养的物种序列。
B12,B16和B26为1-1和1-2共有的区别于1-C的特殊条带。
B16和B26分别以100%的相似性比对上嗜血杆菌Haemophilussp.HGH0209和98.5%的相似性比对上未培养的Rubrobacter(放线菌红色杆菌属)。
这2条条带以及条带B12只存在于石油污染土壤样品中或者是在其中的丰度要明显高于对照样品,显示这些微生物是造成石油污染和未污染土壤中菌群结构差异的主要类群。
环境土壤学选修课论文
氮循环对环境的影响摘要:在自然和人为作用的双重驱动下,地球表面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环境效应成为当前全球变化中区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探讨了氮素循环各个过程及其数量特征,土壤氮素矿化研究对从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平衡到全球变化和环境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氮素矿化模型的研究方面,目前主要还是以简单功能模型模拟和预测氮素矿化量为主,对机理模型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从目前的研究看,土壤氮素矿化模型研究应当集中在建立机理模型以阐明主要生态系统的氮素矿化过程。
关键字:氮素循环矿化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是指:氮素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农业生态系统,再经过许多相互联系的转化和移动过程后,又不同程度地离开这一系统,这一循环是开放性的它与大气和水体外界环境进行着复杂的交换,氮素在农业生态系统循环过程中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氮淋溶造成水体硝酸盐污染和湖泊的富营养化,由于淋溶作用引起土壤中矿物质亏损,氮还是一种重要的农田中非点源污染物,为建立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平衡的模型,研究其循环规律,需要对氮素的输入输出等各个过程进行研究,明确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的来源和去向及其数量特征。
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素输入:1大气氮沉降包括干湿沉降两种,干沉降主要以气态NO N2O NH3 以及(NH4)2SO2 粒子和吸附在其它粒子上的氮,其沉降速率取决于气象条件,其过程取决于风速空气动力阻力和大气中气体与颗粒的化学物理性质有关的表面性质等因素;湿沉降主要是NO3 和NH4+ 以及少量的可溶性有机氮,氮沉降来源除大气中N2 外工农业生产活动化石燃料,特别是煤石油燃烧所排放的大量氮氧化物起了巨大的作用,大气氮沉降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效应,大量的氮沉降会增加NO3-和其它营养元素的淋失会导致营养失衡土壤酸化和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化肥包括粪肥氮素输入通过施肥输入的氮素是农业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氮源,化肥中水溶性氮占很高的比例作物主要吸收氨和硝态氮施用氨态氮后在土壤中很快成为NO3。
土壤学结课论文91792---精品模板
保护地土壤生态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摘要:从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板结、土壤酸化、土壤病虫害等方面分析了目前规模化的保护地中出现的土壤生态问题,提出了相应问题的具体防治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该领域今后应加强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保护地;土壤生态问题;防治措施保护地土壤不同于其它露地土壤,由于其内部高温、缺少雨水淋洗、蒸发强烈,再加上大量施肥等因素的影响,使表层土壤盐分积累,且随着保护地使用年限的增加,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板结、酸化及病虫害等生态问题日益加重,故常引起各种作物的生理障碍[1~5]。
目前,因蔬菜经济效益显著,保护地的种植主要以蔬菜为主,其种植面积达 1 600多万hm2,约占世界种植面积的35%。
在设施蔬菜生产迅猛发展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蔬菜生产和农民收益,日本相马晓研究表明[6],EC 值的上升伴随着对营养元素吸收量的降低和生长的抑制.因此,对于保护地土壤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农业生产上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一、保护地土壤生态问题的表现就环境因素而言,保护地处于一封闭环境,其内气温、土温、土壤湿度较外部高,因而原生矿物风化强烈,矿物中离子释放加快;从人为管理措施角度看,保护地内施肥量相当高,每年投入大量的化肥,同时还有大量有机肥的投入,作物对肥料都存在选择吸收,不能被吸收的成分不受雨水直接冲刷,则会残留在土壤中而产生积累。
因此,就其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土壤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土壤是指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引起含盐地下水位的上升,使非盐渍化土壤或已经得到改良的盐渍化土壤经过演变成为盐渍化土壤。
对于引发保护地次生盐渍化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原因之一是由于化肥用量大,利用率低,残留土体中多.在保护地中,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表明,化肥增产作用约占40%~60%,我国农业部也认为在40%左右。
但氮、磷、钾利用率分别在13%~15%、8.9%、30%~4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生态学结课论文土壤生物与全球气候变化地球表面温度升高是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之一。
全球温暖化势必要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土壤圈之间的物质循环产生深远的影响。
IPCC根据最新的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左右,地球表面的温度将平均上升1.4~5.8℃,温度是调节和控制许多生态学过程的关键因素。
由于很多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反馈关系,它们对温度变化响应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碳循环重要环节之一的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对于土壤呼吸来说,温度是其主要驱动因子之一,最终产物是主要的温室气体CO2,所以,土壤呼吸与全球温暖化之间的关系不仅会影响到陆地生态系统在碳循环方面的源汇功能,而且,全球温暖化的趋势和时空格局也会因此产生重大变化。
所以,探讨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强度及其机制,对于了解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和陆地生态系统在碳循环方面的源汇功能具有重大意义。
关于土壤碳动态对全球气候变化所产生的结果,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温度上升将极大地提高土壤碳的释放,气候变暖后土壤是一个相当大的碳源;另一观点认为,土壤对气候变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土壤呼吸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降低对温度的敏感性从而减少向大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这两种观点争论的焦点在于土壤对气候变化反馈能力的大小。
由于资料收集和实验方法的有限,这两种观点都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要对全球气候变化下土壤碳变化加以精确的估算和预测就显得相当复杂和艰难。
土壤呼吸是指从土壤排放CO2的过程,主要来自于土壤微生物、植物的根系和土壤动物的呼吸所排放的CO2。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素循环的主要环节。
但温度和土壤呼吸的相关关系是明显的。
土壤CO2通量对地表温度变化很敏感,土壤表面温度较小的变化会对土壤CO2通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许多模型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将导致土壤碳的损失。
除了一些沙漠地区,土壤呼吸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升高明显提高了土壤的呼吸速率,这可能是温度升高提高了微生物或根系的代谢活性造成的。
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的响应在较冷的高纬度地区比较大。
由于未来高纬度地区温度升高比较大,高纬度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又比较高.因此,全球升温将导致高纬度生态系统向大气排放大量的碳。
随着气温的升高,高纬度地区的土壤在不断升温,从而促进土壤呼吸,增加土壤二氧化碳的排放,造成土壤中二氧化碳的流失。
有证据表明,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的反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土壤呼吸往往具有不同的温度敏感性。
随着温度的升高或增温时间的延长,土壤呼吸速率的增长幅度往往下降甚至停止,其对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降低,表现出所谓的温度适应性,齐晔等,又将其称为土壤呼吸的温度饱和性。
一般,短期的升温往往会强烈促进土壤呼吸,但随着增温时间的延长,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响应的敏感程度也会下降,升高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不大。
气候变暖时,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产生适应的原因可能是:除了温度之外,对土壤呼吸能够产生影响的因子有多种,其中包括水分、土壤养分、光照、生物条件等,这些因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调控土壤呼吸对温度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
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对于植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来说,温度是限制因子。
随着温度的升高,温度的限制逐渐得到解除,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活性随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其他因子则有可能转而成为主导因子或限制性因子,植物根系和微生物需要作出必要的生理调整,从而对温度的效应产生限制、修饰或掩盖作用,使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程度降低,导致土壤呼吸温度适应现象的产生。
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物种组成是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物种越丰富,则系统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其抗干扰能力越强;反之,其结构简单、种类单调,则系统的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弱。
千万年来,不同的物种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而形成了其各自独特的生理和生态特征,从而形成现有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物种组成。
由于原有系统中不同的树木物种及其不同的年龄阶段对CO2 浓度上升及由此引起的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因此,气候变化将强烈地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物种组成。
气候变化可能通过以下途径使森林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改变。
温度胁迫:温度是物种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高温限制了北方物种分布的南界,而低温则是热带和亚热带物种向北分布的限制因素。
在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中,全球平均温度将升高,尤其是冬季低温的升高,这对于一些嗜冷物种来说无疑是一个灾害,因为这种变化打破了它们原有的休眠节律,使其生长受到抑制;但对于嗜温性物种来说则非常有利,温度升高不仅使它们本身无需忍受漫长而寒冷的冬季,而且有利于其种子的萌发,使它们演替更新的速度加快,竞争能力提高。
水分胁迫:虽然现有大气环流模型预测全球降雨量将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地区和季节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别。
例如预测的结果还表明,在中纬度内陆地区其降雨会相对减少尤其是在夏季,在一些热带地区其干旱季节也将延长。
此外,气温升高也将导致地面蒸散作用增加,使土壤含水量减少,植物在其生长季节中水分严重亏损,从而使其生长受到抑制,甚至出现落叶及顶梢枯死等现象而导致衰亡。
但是对于一些耐旱能力强的物种(如一些旱性灌丛)来说,这种变化将会使它们在物种间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从而得以大量地繁殖和入侵。
物候变化:冬季和早春温度的升高还会使春季提前到来,从而影响到植物的物候,使它们提前开花放叶,这将对那些在早春完成其生活史的林下植物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有可能使其无法完成生命周期而导致灭亡,从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物种组成的改变。
日照和光强的变化:日照时数和光照强度的增加,将有利于阳性植物的生长和繁育,但对于耐阴性植物来说,其生长将受到严重的抑制,尤其是其后代的繁育和更新将受到强烈的影响。
有害物种的入侵:有害物种往往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它们更能适应强烈变化的环境条件而处于有利地位。
因此,气候变化的结果可能使它们更容易侵入到各个生态系统中,从而改变由于系统的种类组成和结构。
此外,气候变化还将通过改变树木的生理生态特性(如气孔的大小和密度、叶面积指数等)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途径对不同物种产生影响。
而不同物种的耐性、繁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在新系统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物种组成的影响是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将使一些物种退出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中,而一些新的物种则入侵到原有的系统中,从而改变了原有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物种组成。
这些影响对不同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可能尤为严重。
气候是决定森林类型(或物种)分布的主要因素,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特点和分布的两个最为显著的气候因子是温度的总量和变量以及降雨量。
植被(物种)分布规律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早就被人们所认知,并由此而提出一系列气候—植被分类系统。
当前,人们正是基于气候与植被(或物种)间的关系来描绘未来气候变化下物种和森林分布的情形。
而另一个有利于气候变化对物种和森林分布影响的证据是来自于全新世大暖期物种的迁移和灭绝,但是,与全新世相比,未来全球温度升高的速率更大,全球自然景观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未来气候变化将给物种和森林的分布带来更为严重的影响。
目前,大多数有关气候变化对森林类型分布影响的预测都是根据模拟所预测的未来气候情形下森林类型分布图与现有气候条件下森林分布图的比较而得到,其结果都认为各森林类型将发生大范围的转移。
根据GCMs 对气候变化的估测结果来预测未来植被分布的变化,他们发现森林类型的分布将发生相当大的转移,例如北方森林转化为寒温带森林、寒温带森林转化为暖温带森林等,寒温带和热带森林的面积趋于增加,北方森林、暖温带森林和亚热带森林的面积则将减少。
同样发现森林覆盖的显著转移。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仅仅考虑了气候因素对森林分布的影响,而其它环境因子在森林的分布中实际上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此外,他们通常把某一森林类型作为一个整体(如温带森林等),而且认为它与气候之间是一种平衡关系,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因为不同物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迁移能力等差异很大,因此,森林类型的转移(如从北方森林转化为寒温带森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物种通过景观的运动和新物种侵入现有群落中的能力。
对于大多数物种来说,其迁移的时间尺度或许是几个世纪。
由于在不同的区域其未来气候变化的情形不一致,而不同的森林类型也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等特点,因此,气候变化对各个森林类型的影响是不同的。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一般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带雨林的更新将加快。
总体上,热带雨林将侵入到目前的亚热带或温带地区,雨林面积将有所增加,如李霞等[16]对我国植被在不同气候变化条件下(温度升高4℃,降雨增加10%;温度升高4℃,降雨不变及温度升高4℃,降雨减少10%3 种情况)的模拟预测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后,我国热带雨林的面积将显著增加。
但是有些地区降雨的减少也可能加速季雨林和干旱森林向热带稀树草原的转变。
此外,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来看,热带森林比温带森林更娇气一些,它的生长与水分的可利用性和季节性关系更为密切,所以热带森林在其干旱的边缘地带被草地或稀树草原的吞食以及周围村落等人为活动等影响下,可能会变得比较脆弱。
全球气候变暖的模式表明:湿热带区域的平均气温上升比中、高纬度地区要小,一般只有1~2℃,但降雨量可能增加较多,降雨过多,土壤积水,就要限制湿热带许多森林的生长。
此外,不按季节的降雨,会使大多数树木不落叶,地面的枯枝落叶层不能形成,节肢动物,如蜈蚣、甲虫等因缺乏栖息生境和食物而大量减少,由此影响到生物链上的一系列物种,进而影响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使原本复杂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失稳、简单化,直至构成一个更为脆弱的新平衡体系。
此外,随全球变暖而增加的热带风暴对热带森林的结构和组成以及分布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温带森林:温带森林是受人类活动干扰最大的森林,地球上现存的温带森林几乎都成片断化分布,因此,未来气候变化对温带森林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般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温带将向极地方向扩展,而温带森林也将侵入到当前北方森林地带,而在其南界则将被亚热带或热带森林所取代,同时由于温带内陆地区将受到频繁的夏季干旱的影响,从而导致温带森林景观向草原和荒漠景观的转变。
因此,温带森林面积的扩张或缩小主要取决于其侵入到北方森林的所得和转化为热带或亚热带森林及草原的所失。
目前大部分模拟预测都认为温带森林面积将减少[13、15~17]。
此外,由于温度的升高及夏季干旱频度和强度的增加,火干扰可能对未来气候变化下温带森林的变化起着决定作用。
北方森林:北方森林被认为是目前地球上最为年轻的森林生态系统,还处于不断地形成和发育之中,易于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