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之我见

传统文化之我见

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新传承形式,使之能够适应当代人们的需求 和生活方式。
2
教育与研究
通过教育和研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培养年轻一代的传统文化自信 心。
3
保护与推广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推广工作,包括修复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使之得到 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
京剧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以其独特的音乐、唱腔和戏曲表演形式享誉世界。
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墨韵而闻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结合了身体运动和思想修养的传统武术,被认为是一种身体和精神的调和与平 衡。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 弘扬民族精神和自豪感 • 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 提升艺术与文化水平 • 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价值观 • 吸引国内外游客和促进旅游业发展
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传统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
1
文化品牌建的品牌形象,提 升企业竞争力。
2
传统文化产品创新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具有独特文化风格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3
传统文化文化交流
通过与国内外企业合作、文化交流等方式,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魅力。
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和骄傲,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智慧。本演示将 探讨传统文化的定义、特点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

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

这种参与感的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过分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的结果。

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我见

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我见导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作为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我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珍惜和继承的宝贵财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见解。

一、尊师重道的传统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尊师重道,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价值观之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我们应该尊重老师的教诲,虚心学习,并将这种传统的尊师重道精神传承下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造福社会。

二、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忠诚、孝道等美德,提倡和谐共处和家庭和睦。

这些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石,也是现代社会建设的重要指导。

三、诗词文学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文学是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流传千年,代代相传。

唐诗宋词的优美之处在于它们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情感,凝聚着作者的智慧和情感。

诗词文学的文化底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美的享受和灵感的源泉,同时也是人们心灵的寄托。

四、传统节日的文化独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比如春节,它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代表着团聚和幸福。

清明节则在提醒我们要缅怀先人,珍惜生命。

这些节日的庆祝方式、习俗和传统音乐舞蹈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传承至今,仍然保持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五、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如京剧、昆曲、书法、绘画等,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京剧以其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演技吸引着观众。

昆曲则以其婉转动听的音乐和精妙的表演艺术被誉为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瑰宝。

书法和绘画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笔墨风韵和寓意丰富的艺术语言征服了无数人的心灵。

结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不仅彰显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我们民族自豪感的来源。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10篇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10篇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10篇中国传统文化心得 (1) 中国,一个以五千年文明为积淀,以百余年磨难为基点,以五十余年发展为基石,多少荣辱悲欢,多少兴衰成败,成就了中国这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

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清明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中秋节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

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而已。

端午节,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

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

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

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中国传统文化心得 (2)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的传统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学的唐诗宋词、四大名着;我们用的文房四宝;我们吃的中药、喝的茶:还有我们穿的服装、用的瓷器等等。

高中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之我见

高中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之我见

高中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之我见高中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之我见「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拥有无穷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美如山河,拥有高尚的精神品质。

悠悠漫漫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风骨犹存,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而又熠熠生辉,深深念念中华悠久历史古迹,风韵犹存,博大精深,而又清新自然。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化气质,还可以开阔我们的人生境界,启悟生命的智慧。

学习诵读名家经典,领悟传统道德的魅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是仁爱精神的象征,“色思温,貌思恭,居处恭,执事敬”那是礼法的遵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是和的终极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是内圣外王的思想,“上善若水”那是道的境界。

接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解道家,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感悟佛教,利己利人功德圆满。

古圣先贤以己之思明我之智哉,明心见性,睿智笃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洞察体悟人生,开阔心胸。

也许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但是人心却在逐渐的泯灭,高贵的道德修养又有几人能拥有。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

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悟方能感知,感知方能做到。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学习感悟与行动。

人的处世之法其实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也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更深藏其中。

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至今,风雨无阻,彩虹依旧。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中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它是历史的见证和积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热爱,以下是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看法。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承传家族血脉、培养子女为社会做贡献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孝道和忍让。

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关心兄弟姐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它们对我们进行行为规范和道德引导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和修身养性。

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以德治国。

儒家思想强调了孝道、仁爱、忠诚等美德,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中国古代的士人们注重修身养性,追求个人的道德完善和心灵的升华。

他们注重读书学习、修炼品德和礼仪,以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文化素养。

这种修养的传统仍然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根深蒂固,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和谐与平衡。

中国人崇尚阴阳五行的观念,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中国哲学中,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规律。

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确切的体现,可以看到生活中许多节日和仪式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种和谐的追求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社会各个层面的关系上,推崇着和睦相处、互助互爱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了勤劳勇敢的精神。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劳动和奋斗的传统故事,如《岳飞传》、《孟子》等,都展现了中国人民追求进步、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中国文化中崇尚勤劳和勇敢,认为劳动可以改变命运,勇敢可以克服困难。

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精神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高度肯定和推崇。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道德经济和公平正义。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诚信、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貌。

然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问题,学术界也存在诸多争议,尤其是有些论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只取其一而不取其二,忽视了传统文化是一与多的统一,这就难免陷入以偏概全、挂一漏万的境地。

这种情况之所以存在,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对何为“精髓”存在理解上的歧义,二是因为有些论者按照“各取所需”的原则各自对传统文化的精髓加以宏论。

究竟应该本着怎样的学理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精髓问题,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怎样的内涵,传统文化的精髓到底包含哪些方面的具体内容,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究。

如果我们在理论上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把握不准不全,势必影响到现实生活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吸收、继承、弘扬与发展。

因此,本文撒开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流派之争不谈,仅对传统文化精髓之理解及其内涵进行概述,以期抛砖引玉。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拥有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其核心内容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具备着育人的功能。

正是因为这样,《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我国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传统文化课;中学语文课增加诗词的比重;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动;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

可见国家已经有意识地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国人的视线又一次聚焦到“回归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主题上来。

在社会实践中,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商业等行业应用于经营管理中。

因此,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首先,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必须奉行科学健康的“扬弃”态度。

对积极健康向上的传统文化必须大力加以倡导、继承和发展,让其在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扬光大,并以新的时代内容补充、完善其具体内容。

对于那些腐朽落后消极的传统文化,则毫不留情地加以抛弃。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待科学技艺层面的传统文化,由于其日显经济价值,因此,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种文化自觉,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在对待伦理价值层面上的传统文化的态度,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做更多的实际工作,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彰显传统文化精髓的时代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一)小宥
众所周知,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鬼节。

在这个节日里,生者写符包,烧纸钱,放鞭炮,以缅怀先人。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少中国人都开始遗忘这个节日。

就拿写符包来说吧,当下的年轻人,有几个会写呢?大多数人家都是由老一辈的人来写。

说句不吉利的话,当老一辈的离我们而去,那我们该拿它怎么办,不过了?不可能。

这就需要我们青年人来传承,如果你真的有心,不要一小时,就能学会怎么写。

关键在于你肯不肯花这一小时的时间去学。

据我了解,没有几个人愿意。

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又要失去一个节日,不,是一类文化。

老祖宗历经千辛,留给我们一笔灿烂的文化遗产,而我们,非但没好好继承,还将其遗忘在田野,这是一件多么辛酸的事。

由于青年人的不重视,我国有多少文化遗产正在遗失。

前几年朝鲜跟我们争端午节的所有权,去年日本跟我们争钓鱼岛等等,从这一系列的事端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他国家对本土文化的重视,而这都是从我们对自己文化的漠视中体现出的。

华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灿烂的文化遗产令其它国家歆羡不已。

然而,华夏文明也是世界上文化遗产遗失最严重的国家。

作为华夏儿女,我们不得不敲响警钟,认真地将本土文化继承下去,这是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最好礼物。

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故国,亦是华夏人的尊严。

我们都不希望子孙因为我们的漠视,而去争文化遗产权,这是一种讽刺,也是一种耻辱。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跨足数千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类智慧的珍宝。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与魂,它代表了我们的传统道德观、精神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价值,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最闪耀的地方在于它所蕴含的道德观。

中国古代的贤达们,从孔子到墨子,都对道德规范有着极高的重视和不断探究。

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口碑特别好,给人一种感觉是非常崇高、正直的。

比如《大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教育思想和“和为贵”、“忠诚正直”等价值观念,代表了我们的传统道德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很大的影响,让我们更加热爱人民,尊重传统文化。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还有着非常深厚的宗教信仰。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这些不同的民族,信仰信仰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信仰是儒、道、佛三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为核心,强调个人修养的力量,提倡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

道教强调个人内在的修养和自然界的和谐与均衡,佛教讲究“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因缘而生,讲求心灵的清净、舍取和悟透的境界。

这些宗教信仰大大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使我们更加注重人文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还在艺术领域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从唐卡画、书法、诗歌等传统艺术形式,到茶道、音乐、剧场等传统文化活动,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创作方面有着优美的表现,展现出独特的审美观和文化内涵。

比如中国的诗词、曲艺和戏剧,以反映民生历史为主题,表现人伦情感和美好愿望,突出艺术审美的内涵,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铸造出的丰富文化积淀与智慧之光。

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传承好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和智慧。

本文从历史传承、核心价值观、现代社会意义、传播与发展、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孝道、礼仪、忠诚、诚信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在个人层面,我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魅力,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好这份宝贵遗产。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传承、核心价值观、现代社会意义、传播与发展、保护与传承、启示、思考、总结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凝聚着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智慧和创造力。

作为中国人,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自豪感。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道德理念,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的尊重,同时也可以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宝贵的启示和指引。

在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我相信,只有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深刻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继承中华文明的精神财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2. 正文2.1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自古至今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华夏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是一个历经沧桑,不断吸收外来文化,逐渐形成独特风格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文化传统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共同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传统文化之我见作文

传统文化之我见作文

传统文化之我见作文传统文化之我见作文引导语:我国有着许许多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要怎样写一篇有关传统文化之我见的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传统文化之我见作文一现在不少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淡漠了。

传统节日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情感追求。

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都有着凭吊屈原的主题。

人们怀念屈原实际是在传递着爱国精神的火炬。

中秋节吃月饼、除夕夜吃饺子,这都反映了我们民族重团圆、重亲情、重和谐的情感追求。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深入的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另外我们应该调查了解家乡特有的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并初步了解家乡婚嫁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

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那梦中的伊人,她美丽着,微笑着,深思着……回到源头,走进古典,仿佛进入了豁然开朗的桃花源。

我们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我们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传统文化让我们快乐,传统文化让我们高尚,传统文化让我们有了内涵。

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长期沐浴在书香里、浸润在文化中的学生会变得情趣高雅、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气质优雅。

总之,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让我们在灵魂深处夯实传统文化殿堂之基,净化我们的心灵,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传统文化之我见作文二中国!一个伟大的国度,拥有浩瀚的疆土,几千年以来,孕育了多少才识过人的军事家,才华横溢的诗人,目光长远的君王,天马行空的艺术家,他们,在自己祖国的领土上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奇迹!例如:“万里长城”,“兵马俑”,“莫高窟”,《离骚》,《史记》……而创造这些奇迹所需要的精神,便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熔铸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它,有的在宏伟壮观的建筑上传递,有的在包含情感的字里行间中流溢,还有的在苍劲如龙的笔墨里婉转……这些丰富的文化遗迹在飘荡的历史长河中仍然是保留了下来,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独一无二的财富!如今,在我的脑海里,却清晰地记得在小时候参加的一次游行,在那次的游行中,有一种叫做“飘色”的绝妙艺术无不吸引着我的眼球,那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中国的.文化,第一次体会到了它的博大精深,也是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浓厚气息,每每回忆起这次的经历,心中总不由得涌起一种炎黄子孙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1304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产生于漫长古代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一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辉煌和文明的象征,也曾是滋育和产生我们民族精神的母体和沃土。

继承思想文化遗产,决不能搞“成王败寇”那一套。

——前言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后,我有以下几个问题不解,去图书馆查询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图书资料以后,得到了以下答案,请老师斧正。

1. 何谓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华文明历史进程演进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文化。

春秋战国之后,名、墨、纵横等诸家的社会存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没有随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最后陆续退出历史的舞台。

汉代以后,儒、道、武、阴阳、农、科、文学都有所发展,墨家的社会地位被佛教所代替。

历经千百年,逐渐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如何?具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史(近年学术界认为有一万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在全世界四个古老文明的摇篮里孕育产生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唯一尚存的文化体系,是唯一生生不息地延续下来没有出现过断层额古典文化。

从世界文明史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与西欧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并列,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巨大深远影响的世界四大文化系统之一。

3.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夏商周之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萌生期;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确立期;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盛期;元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和转型期。

——《中国传统文化》季羡林顾问4.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的特有地理环境——疆域辽阔,外部封闭性和相对隔绝性,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中国传统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传统农耕经济,重农抑商;中国传统文化依赖的政治结构——宗法制,君主专制。

5.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崇尚道德的伦理观;家族本位的宗法观;求实务本的农业观;推尊入世的处事观;融情于景的文学观;强调统一的政治观;多元统一的民族观。

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第九课

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第九课

七年级上语文知识点第九课第九课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课,题目是《中华文化之我见》。

这一课主要围绕中华文化展开,通过介绍中国的传统元素和文化符号,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首先,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这一点在课文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课文中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传统建筑和传统习俗等内容。

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代表着新年的开始,人们会举办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祭拜祖先,扫墓祭奠。

端午节则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等。

通过学习这些传统节日,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习俗,还能感受到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热爱。

其次,课文还介绍了中国的传统建筑,如故宫、长城等。

故宫是北京的一座宏伟建筑群,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皇家文化。

长城是中国伟大的工程奇迹之一,它是中国古代为保卫国家而修建的防御工事。

长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通过学习这些传统建筑,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

除此之外,课文还具体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如中国结、剪纸等。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装饰物,它是由丝线编成的,有着吉祥如意的寓意。

中国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可以用于装饰房间、服饰等。

剪纸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在中国历史悠久,并且在民间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应用。

剪纸以其精美的图案和工艺而闻名,它可以用于装饰窗户、门柱等。

通过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符号,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勤劳智慧。

总之,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第九课《中华文化之我见》通过介绍中国的传统元素和文化符号,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对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外国语学院 09级日语二班邹琴琴 0912030218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儒学的宗教性一、儒学的创立看宗教性中国古代的宗教具有巫术宗教的色彩,历来重视以巫术礼仪为基础的祭祀制度。

但古代的巫祝并没有发展为独立的祭司或教主阶层。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动荡,出现“礼乐崩坏”的混乱局面,掌握宗教祭祀知识的贵族和官员流落民间,出现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道、法、墨诸家或对宗教权威持否定和批判态度,或在具体内容上成为传统宗教的异端。

儒家关心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人伦的问题,强调政治与伦理的教化。

但是,儒家也继承了古代的宗教传统,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改造和发展。

儒学正是通过孔子、孟子的创立,董仲舒的完善,直至宋明理学的发展核升华,最终使自己成为“儒教”,即具有礼教性和宗教性二重结构的包括生命论、家族论与政治论、宇宙论在内的博大精制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由于符合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道统”。

二、儒学宗教性思想的体现儒学始于孔子,但儒学的思想并不全都是孔子一人创造的。

在儒学作为一种完整理论体系出现以前,有一个母体活先导——原儒。

关于“儒”的起源和含义,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儒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据考证,甲古文中已有“儒”字,整个字像以水冲洗沐浴濡身之形。

这是因为古代的儒者在从事祭祖事神,治理丧事,为人相礼等宗教活动时都需经常斋戒沐浴。

所以《礼记·儒行》称“儒有澡身而浴德”。

澡身即沐浴,浴德即斋戒。

沐浴、斋戒是用来表示对上帝、鬼神之诚敬。

许慎在《说文》中解释:“儒,柔也,术士。

”所谓术士,亦即古代宗教之教士。

这些人专门为他人祭祖事神,办理丧事,担任司仪等。

可见,在历史上“儒”本与“士”和“史”类似,与“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巫事上帝,交通神鬼;而儒事祖先,交通人鬼。

后来,儒逐渐从巫分化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宗教职业。

到西周、春秋时期,儒由主要从事宗教活动的教士发展成为既从事宗教活动,又从事文化教育活动的儒士,这就为后来的儒学奠定了礼教性与宗教性之二重结构的基调。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

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是一个民族历史积淀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的得以延续的根本,更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涤荡积淀的结晶,是中华文明光辉灿烂的标志。

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最高水平,她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

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中国开始了她光辉的文化之旅。

然后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文化的血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设馆授徒,把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与社会。

公元一世纪,“慈悲普度”的释教佛法东传,中华文化变得更为博大精深。

中华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不断的积累丰富。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占据着主导地位。

虽然百家争鸣更能突显文化的繁荣,但是不可否认儒学确实在几千的时间里影响着华夏儿女,即使在当今的现代中国我们还恪守着许许多多传统儒学美德,她从古代就规范了人们的行为。

虽然这样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但是她也使中华儿女从骨子里具有许多优良美德,以至当今无数海外友人热衷于学习我们的儒学,每年的“祭孔”大典更是学习宣传儒学的高潮,前不久的电影<<孔子>>不仅让世人加深了对孔子了解,更让世人重新认识了儒学。

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忠”“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她影响着中华儿女的传统价值观。

于是,中国人自古就“百善孝为先”“舍生取义”等古训。

因此,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不涌现着令人仰望崇敬的人物及事迹。

他们都是中华精神的代表,他们践行着中华的传统美德,用他们的精神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与发达。

确实,没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没有骨子里的传统美德,没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怎会有他们舍生取义等壮举的出现呢?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撑着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走过了几千年,我们渐渐壮大,渐渐富强,成为一个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优秀民族。

我们的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我们的精神是最纯粹的精神,我们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展现着我们的传统美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让国人引以为豪,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本身就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民族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与时代发展的对立统一中,同时也在自身的对立统一中不断更新和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亦是一个崇尚装饰的国家。

各个历史时期中华先人都留下了风格各异的装饰遗产。

如原始彩陶纹饰质朴、大气,经长期提炼概括的蛙纹、鱼纹和涡纹,充满生命活力;秦汉时期的书法艺术、瓦当图案和画像砖图案;西汉的漆器装饰,以黑、红、金三色为对比,整个器形典雅高贵;唐代开创了中国卷草植物纹的先河,富丽繁盛的唐草纹色彩变化微妙、和谐;宋代陶瓷以清秀、典雅为特征;民间青花瓷中挥洒即兴的水墨风格,以及民间的刺绣、剪纸花边、吉祥图案等艺术形式,造型质朴、色泽鲜丽,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丰富想象力和艺术创作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文化,广义上讲,它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其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对传统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时代高度,通过实践检验。

汲取精华,清除糟粕,才是正确地发挥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

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

这种参与感的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过分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的结果。

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
工作,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对立,但传统文化并非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动态传承。

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传统。

否则,就不会变为现实的文化传统。

所以不能把传统文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的历史”而应认识到它同时关系着现在与未来。

把发展看成为“反传统”,其思维方式就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立起来。

其实,任何现代化只能从现实传统文化出发,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对传统文化决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清除那些过时的东西。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我认为主要体现在: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各种外来思潮的冲击,许多中国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

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科学已经成为群体和社会的取向的氛围下,在群体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学也就成为了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自律的真实内容。

修身养性的自我品格锻炼可以转化为树立、培养和坚守对科学文明的向往和信念。

在某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科学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伦理在促成和助长这一趋势过程中的积极的作用。

就人生价值来说,传统文化突出地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当鱼(生命)和熊掌(道义)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便成为了人的自觉的选择。

如此的"正气"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维系着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

但传统文化并非不重视物质生命的价值。

以物质生命承传为基础的孝道思想,使承载于生命的道德意识和自然知识的传播推广受到重视,不论是为功名、为财富、为名声,它都鼓励人的积极努力。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观点来说,中国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简单地一体合一。

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补。

天人合一缘起于人与自然的原始亲和关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儒家的天人合一则主要是作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发生作用,是儒家学者以伦理为本位建构自己的世界图景的产物。

认识人与自然的差别并进行合理的调节,考虑和尊重人的价值,并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是天人有分思想最为重要的特点。

正因为中国哲学是合一与有分的统一,所以并不缺乏作为哲学的基础的主体性的观念。

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体能够把握客体,既是天人之际思辨的最合理的内容,也为今天中国的现代化所必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
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

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

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般认为,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

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

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

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

不光是传统文化追求和谐。

在迈入21世纪的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在追求和谐。

“和谐社会”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题,并且将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和目标。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