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贫血患者造血干祖细胞的探究
贫血产生的原因
贫血产生的原因贫血产生的原因一、造血干祖细胞异常导致产生贫血:(1)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aa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与原发和继发的造血干祖细胞损害有关。
部分全血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与b细胞产生抗骨髓细胞自身抗体,进而破坏或抑制骨髓造血细胞有关。
(2)纯红细胞再生障碍贫血(pure red cell anemia,prca):prca是指骨髓红系造血干祖细胞受到损害,进而引起贫血。
依据病因,该病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
先天性prca即diamond-blackfan综合征,系遗传所致。
后天性prca包括原发、继发两类。
有学者发现部分原发性prca患者血清中有自身epo或幼红细胞抗体。
继发性prca主要有药物相关型、感染相关型(细菌和病毒,如微小病毒b19、肝炎病毒等)、自身免疫病相关型、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相关型(如胸腺瘤、淋巴瘤、浆细胞病和淋巴细胞白血病等)以及急性再生障碍危象等。
(3)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congenital dyserythropoietic anemia,cda):cda是一类遗传性红系干祖细胞良性克隆异常所致的、以红系无效造血和形态异常为特征的难治性贫血。
根据遗传方式,该病可分为常染色体隐陛遗传型和显性遗传型。
(4)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这些疾病造血干祖细胞发生了质的异常,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各类造血系统肿瘤性疾病如白血病等。
前者因为病态造血,高增生,高凋亡,出现原位溶血。
后者肿瘤性增生、低凋亡和低分化,造血调节也受到影响,从而使正常成熟红细胞减少而发生贫血。
二、造血微环境异常导致产生贫血:造血微环境包括骨髓基质,基质细胞和细胞因子。
骨髓基质和基质细胞受损所致贫血: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骨髓硬化症、大理石病、各种髓外肿瘤性疾病的骨髓转移以及各种感染或非感染性骨髓炎,均可因损伤骨髓基质和基质细胞,造血微环境发生异常而影响血细胞生成。
再生障碍性贫血怎么形成的?
再生障碍性贫血怎么形成的?
我之前就是深受其害,从事化学方面的工作,不经 意间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最严重的时候一个月就 要输一次血,还好单位给全部报销费用,不过必须 天天吃一堆药,血象特别低,后来母亲让外地亲戚 给寄过来点 康髓诺 汤药,用上这个后感觉挺好, 第一个是输血不那么频繁了,第二个是不用大把吃 药了,第三个是血象趋于平稳了。
细胞生长,去除淋巴细胞,可使髓系、红系 集落生长恢复。部分患者骨髓移植未成功, 用了大量免疫抑制剂,其自身的造血功能恢 复。因此,这一部分的再障发病机制有,抑 制淋巴细胞功能。
再生障碍性贫血怎 么形成的?
至少半数的丙烯酸系造成的,同基因骨 髓移植成功,正常造血功能恢复快,说 明主要机制的造血干细胞缺乏,缺陷。
再生障碍性贫血怎么形成的?
异常造血微环境。
造血微环境造血组织中,包括造血支持结构组件, 造血调控因子。造血干细胞的基质细胞,从而形成
的网状支架增殖、分化。间质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 网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间质细胞体外培养可形成 cfu-f,造血干细胞的基质细胞增殖。造血调控因子 包括,体液因子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再生障碍性贫血怎么形成的?
造血干祖细胞缺陷。
一些研究表明,造血干细胞缺乏、缺陷主要
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至少半数 的丙烯酸系造成的,同基因骨髓移植成功, 正常造血功能恢复快,说明主要机制的造血 干细胞缺乏,缺陷。
再生障碍性贫血怎么形成的? 免疫异常。 原源自性再障患者淋巴细胞,可抑制正常造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Aplastic Anemia
眠性血红蛋白尿。后者化验时除网织红细胞增高外,有关溶血试验如 酸化血清溶血试验、蔗糖溶血试验、尿中含铁血黄素试验可呈阳性, 此外尚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含量明显降低,而再障却增高。
三、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MDS)
本病是一组病因不明的骨髓造血干细胞造血功能异常的血液病。 其特征为外周血中一系或多系血细胞持续减少,一般抗贫血治疗无效; 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中红、粒和巨核系均有形态异常、可 见小巨核细胞;多见于老年;预后不良,其终末期多转化为急性非淋 巴细胞白血病,或严重贫血,出血或感染致死。
七、脾功能亢进
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但脾脏明显肿大,骨髓增生活跃。
治疗
一、防止与毒物接触
在周围环境中凡有可能引起骨髓损害的物质均应除去或避免接触。 禁用一切对骨髓抑制作用的药物。
二、支持治疗
(一)重视个人和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保持皮肤清洁,用抗菌 防腐肥皂和电剃刀,重视口腔卫生、用软牙刷和大便软化剂。各种注 射、穿刺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白细胞计数特别低者(中性粒 细胞<500/mm3或<0.5×109/L)宜予隔离。
临床表现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及感染,其轻重与血细胞减 少的程度及发展的速度有关。疲乏、软弱无力、皮肤粘膜苍白等贫血 症状,皮肤、粘膜瘀点及瘀斑、齿龈出血、鼻衄、女性患者有月经过 多、还有口腔、肛门周围、皮肤和上呼吸等感染症状。一般无淋巴结 和脾脏肿大,反复感染及长期多次输血亦可使脾脏轻度肿大。
骨髓基质细胞能够产生造血生长因子,如GM-CSF等,它把这些造 血生长因子供给祖细胞,但再障时调节造血的因子,如血和尿中的集 落刺激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故再障的发生可能并非由于这些 因子的减少。
再障也可能是细胞或体液免疫对造血细胞抑制的结果。近年来注 意力集中于造血细胞的免疫抑制。如用抗淋巴细胞血清治疗再障获得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祖细胞培养的临床意义
进一 步加重 j肝衰竭 和内环境紊 乱 、 , 免疫功能 紊乱之 间形成
一
个 恶性循环 , 使病情进 行性恶 化。传统 的 内科 护肝 、 支持等
[ ] 王宇明 , 2 顾长海. 重症肝炎 的概念和诊断 一 历史变迁 现状 和展望 [ ] 中华肝脏病杂志 , 0 , ( ) 37 J. 2 0 83 : . 0 0 [ ] D - u H n T ehpt s f n snl no xmaa apt g— 3 e a . h y o ei o i e a edt e i s a oe W h s t t i o h nt ehn m i l e fl e J . e i h a r G s on e c ca i v i r[ ] bin C i l J a r - im s n i r au j g n Wo d t e
有清除作用。血浆 置换能否能够通过对炎性因子的干预 , 而 从
3 讨
论
急 性 肝 衰竭 由 于肝 组 织 大 块 及 亚 大 块 的 坏 死 , 致 肝 脏 的 导
解毒和合成等功能严重丧失 , 造成大量 中间代谢产物在 体内堆
积及低蛋 白血症 , 肝细胞在此条件下难 以恢复 ; 同时 , 肝脏功能
是, 血浆置换有可能通过清除部分炎性细胞 因子 而减轻 其对肝 脏的二次攻击 , 使残存的肝细胞得 以保留而再生 。
我们使用血浆 置换治疗 6 2例急性肝 衰竭病 人 ,3例患者 4
vr a tle flr J. r s at r ,033 ( ) 31 ~ e c e iraue ] T np o 20 , 8 :0 1 e u v i [ a l Pc n 5
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生障碍)是一组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和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干细胞损伤或造血微环境损伤,导致红髓向心萎缩,被脂肪髓取代,血液中全血细胞减少。
骨髓中无恶性细胞和网状纤维增生。
老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如下。
一、病因继发性再障因素有关:1、药物:药物是最常见的发病因素。
药物再生障碍有两种类型:①与剂量有关,是药物的毒性作用,达到一定剂量会导致骨髓抑制,一般是可逆的,如各种抗肿瘤药物。
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等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易分裂的成熟多能干细胞。
因此,当全血细胞减少时,骨髓仍保留一定量的多能干细胞,停药后障碍可恢复;白消安和亚硝脲不仅作用于进入增殖周期的干细胞,而且作用于非增殖周期的干细胞,往往导致长期骨髓抑制难以恢复。
此外,无机砷、雌激素、苯妥英钠、命噻嗪、硫尿嘧啶和氯霉素也会导致与剂量相关的骨髓抑制。
②与剂量关系不大,只有个别患者出现造血障碍,多种药物过敏反应,往往导致持续性再生障碍。
这些药物种类繁多,如氯(合)霉素、有机砷、米帕林、三甲双酮、保泰松、金制剂、氨基比林、吡罗昔康(炎痛喜康)、磺胺、甲醚霉素、卡比马唑(甲亢平)、甲醚咪唑(他巴唑)、氯磺丙脲等。
最常见的药物再生障碍是由氯霉素引起的。
根据国内调查,服用氯霉素的人在半年内患再生障碍的风险是对照组的33倍,并且有剂量-反应关系。
氯霉素可发生上述两种类型的药物再生障碍。
氯(合)霉素的化学结构含有硝基苯环,其骨髓毒性和亚硝基-氯霉素与抑制骨髓细胞内粒体有关DNA导致聚合酶DNA及蛋白质合成减少,也可抑制血红素的合成,幼红细胞质内可出现空泡及铁粒幼细胞增多。
这种抑制作用是可逆性的,一旦药物停用,血象即恢复。
氯霉素也可引起和剂量关系不大的过敏反应,引起骨髓抑制多发生于服用氯霉素后数周或数月,也可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发生,这类作用往往不可逆。
体外研究发现氯霉素和甲砜霉素可抑制CFU-E和CFU-C它的生长很可能是由干细胞的毒性引起的。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祖细胞及免疫机制的研究
( 广西 医 科 大 学 第 一附 属 医 院 血 液 科 , 西 南 宁 5 0 2 ) 广 30 1
【 要 】 目 的 探 讨 再 生 障 碍 性 贫血 ( 障 ) 发 病 机 制 。 法 采 用 甲基 纤 维 素 及 胶 原 半 固 体 培 养 法 对 5 再 障 摘 再 的 方 6例
维普资讯
78 7
西 部 医学 2 0 年 9月 第 1 卷 第 5期 07 9
Me s C iaS pe e 0 7Vo. 9No 5 dJWet hn ,etmb r 0 , 11 , . 2
再 生 障 碍 性 贫 血 患 者 造 血 祖 细 胞 及 免 疫 机 制 的 研 究
ls h n t o eo h o tos e st a h s ft ec n r l.CD3c i a o h n e CD4c i n el h d n tc a g d, s el a dCD4 CD8c i r we ,a dCD8c isa d s / el we el r n s o el n
[ sr c] To e po et ep t o e e i o pa tca e a AA) Ab ta t x lr h ah g n ss fa lsi n mi ( .Meh d CFU- to s GM ,CF E,a d BF E o U— n U— f
b n r o r m 6 p t n s wih AA r s a e t t y l i s e s l u t r t o o e ma r ws f o 5 a i t t e we e a s y d wih me h cl o e s mio i c lu e me h d;CFU— K n u d M ad B FU— K fb n r o we e a s y d wi o l g n s mio i u t r M o o e ma r w r s a e t c l e e s l c l e;T y h c t u s t n t e p r h r lb o d h a d u l mp o y e s b e s i h e i e a l o p mo o u la el n h e es o I 一 R i h e u i 5 n n c e r c i a d t e lv l f s L 2 n t e s r m n AA a in s we e me s r d b s 6 p te t r a u e y APAAP a d EL S n I A r s e t ey e p c i l .Re u t Th o o is o U— v s l s e c l n e fCF GM ,CF E, FU- n U- K , U— K fp t n s wih AA r U— B E a d CF M BF M o a i t t e we e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原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原理引言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是一种以骨髓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
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涉及了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免疫系统、造血干细胞遗传学异常、环境和药物因素以及免疫介导的损伤等方面,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免疫系统异常很多研究表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与免疫系统异常密切相关。
一些患者被发现存在淋巴细胞的功能障碍,这可能是由于机体对自身骨髓造血细胞的免疫反应异常,导致造血干细胞受损和破坏。
免疫系统异常主要表现为异常的免疫调节、增强的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和免疫细胞寿命延长,这些因素可能共同促进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展。
造血干细胞遗传学异常遗传因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已经发现了一些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的基因变异,如Fanconi贫血基因、TERT、TINF2等。
这些基因变异会引起造血干细胞的损伤、衰竭或凋亡,并最终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
此外,遗传因素还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进一步加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情。
环境和药物因素环境和药物因素也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发现,长期接触化学物质,如有机溶剂、重金属等,可以引发造血干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此外,一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癌药物等,也被证实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损害骨髓造血功能。
这些环境和药物因素对造血干细胞的毒性作用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包括DNA损伤、氧化应激等。
免疫介导的损伤免疫介导的损伤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在某些患者中,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骨髓造血干细胞出现了异常的免疫反应,产生了针对造血干细胞的自身抗体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这些免疫细胞通过多种机制导致造血干细胞的破坏和凋亡,从而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
免疫介导的损伤是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免疫异常的重要表现。
其他因素除了上述介绍的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可能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相关,如病毒感染、凿样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论文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aemia,aa)以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为特征,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症状,其发病机制纷繁复杂,本文就其发病机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进展【中图分类号】r 5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450- 01aa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多数学者认为aa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发病机制包括造血干/祖细胞内在增殖缺陷(“种子”学说)、造血微环境支持功能缺陷(“土壤”学说)、异常免疫损伤造血干细胞(“虫子”学说)、遗传易感性等[1]。
实际上,免疫异常已成为aa近年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1 发病机制1.1 造血干/祖细胞内在增殖缺陷研究证实所有aa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造血干/祖细胞量的减少和质的缺陷。
aa患者不仅骨髓中的祖细胞总数减少,而且集落形成细胞及cd34较正常人显著减少,减少程度与病情相关。
经同基因骨髓移植成功后,正常造血功能很快恢复,表明aa发病机制主要是造血干细胞缺乏或异常[2]。
1.2 免疫异常现已积累了大量的实验证据,支持aa是一种t细胞异常活化,以骨髓为靶组织的自身免疫病。
第46届美国血液学年会明确提出aa是自身免疫性疾病[3]。
1.2.1 t细胞异常已发现的细胞免疫异常包括cd4+/cd8+倒置、th1/th2平衡向th1漂移、th1细胞因子增多和cd8+ cd28-寡克隆扩增等[4,5]。
近年来研究发现,aa患者的细胞免疫异常还包括调节性t细胞缺陷、t细胞t-bet蛋白升高、自然杀伤t细胞异常及t细胞共刺激信号改变等[6]。
尽管还有很多问题有待阐明,但可以认为aa患者的细胞毒性t细胞发生异常活化引起一系列免疫攻击,最终导致造血干/祖细胞凋亡和造血衰竭。
1.2.2 细胞因子多数造血正调控因子(包括epo、gm-csf、il-3)在aa患者中水平明显升高,一些造血负调控因子(包括il-2、tnf-α、ifn-γ)也显著升高[7]。
血液细胞的再生与增殖机制研究
血液细胞的再生与增殖机制研究血液细胞的再生和增殖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血液细胞再生与增殖机制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本文将介绍当前对于血液细胞再生与增殖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造血干细胞的再生和增殖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细胞再生和增殖的关键。
研究表明,造血干细胞分为干细胞和前体细胞两个阶段。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血细胞的能力,而前体细胞则是由干细胞分化而来,进一步发育成成熟的血细胞。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些影响造血干细胞再生和增殖的重要因素。
例如,细胞因子是一类能够促进血液细胞再生和增殖的信号分子。
它们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激活特定的信号通路,进而促使干细胞增殖和分化。
此外,环境因素(如体内各种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存在)也对造血干细胞的再生和增殖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二、血液细胞再生与增殖的调控因子除了造血干细胞自身的调控外,血液细胞再生和增殖还受到一系列调控因子的影响。
这些调控因子包括细胞周期蛋白、转录因子、DNA甲基化修饰和非编码RNA等。
细胞周期蛋白是控制细胞周期进程的关键蛋白。
在血液细胞再生和增殖过程中,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和活性发生变化,从而调节细胞的分裂和增殖。
转录因子是调控基因转录的关键分子。
研究发现,在血液细胞再生和增殖过程中,一些特定的转录因子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它们能够调整造血干细胞的分化方向,促进不同类型的血液细胞形成。
DNA甲基化是一种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修饰方式。
研究表明,在血液细胞再生和增殖过程中,DNA甲基化修饰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
这进一步调节了血液细胞的再生和增殖机制。
非编码RN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分子。
研究表明,非编码RNA在血液细胞再生和增殖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通过与其他RNA或DNA相互作用,进而调节基因的表达和细胞的功能。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尽管目前已经有了关于血液细胞再生与增殖机制的一些了解,但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病理及中西医治疗方法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病理及中西医治疗方法【概述】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功能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而出现的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病理变化主要为红髓的脂肪化。
根据起病缓急、病情轻重、骨髓损伤程度和转归等,国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国外分为重、轻两型。
我国发病不多,每年0.74/10万人口,其中每年有0.14/10人口为重型再障。
在中医学里,再障属于虚劳、虚损、血虚、血证的范畴。
《金匮要略》曾记载:“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脉浮者,里虚也”。
又说:“面色白,时暝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男子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这些描述均与再障相似,并认证为虚、为劳。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和发病机制约半数以上的患者找不到明确的病因。
(一)化学因素包括各类可以引起骨髓抑制的药物(氯霉素、合霉素及抗肿瘤药、磺胺类)和工业用化学药品(苯)。
这类化学物质中一部分对骨髓的抑制作用与其剂量有关(如苯及各种抗肿瘤药),只要接受了足够的剂量,任何人都能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抗生素、磺胺药及杀虫剂等引起再障与剂量关系不大,而和个人的敏感性有关。
后者的后果往往较为严重。
(二)物理因素 X线、镭、放射性核素等可因阻挠DNA 的复制而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使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干扰骨髓细胞的生长。
(三)生物因素包括病毒性肝炎及各种严重感染也能影响骨髓造血。
关于再障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没有较全面的阐明。
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再障是一组异质性( heterogeneous)疾病。
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1.造血干(祖)细胞内在的缺陷造血干(祖)细胞内在的缺陷包括量和质的改变。
再障患者CD34+细胞中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及长期培养起始的细胞(LTCIC)明显减少或缺如,且CD34+细胞减少的程度与病情的严重性呈正相关。
再障患者的造血干(祖)细胞在长期骨髓培养体系的正常基质上不能增强或增殖能力显著降低。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与造血干细胞移植
第14卷 第3期2023年5月Vol. 14 No.3May 2023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 ·综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李燕娟 张连生 李莉娟【摘要】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 )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重度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临床以严重的贫血、感染、出血为主要特征。
SAA 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了。
SAA 起病急,病情重,病情进展快,目前随着对SAA 的深入研究以及诊疗水平的提高,对于其治疗策略也发生了改变。
从经典的免疫抑制治疗,即主要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环孢素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到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应用及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均不同程度促进SAA 患者的造血功能重建,极大改善其生存及预后,成为当下SAA 治疗的研究热点。
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SAA 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抑制疗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艾曲波帕;西罗莫司;阿仑单抗;环磷酰胺【中图分类号】 R617,R551,R55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445(2023)03-0017-07【Abstract 】 Severe aplastic anemia (SAA) is a severe bone marrow failure syndrome caused by multiple causes, which is clinically manifested with severe anemia, infection and bleeding. The complex pathogenesis of SAA has not been fully understood. SAA is characterized with acute onset, severe disease condition and rapid progression. At present, with the in-depth study of SAA and the improvement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SAA has been evolved from classical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based on antithymocyte globulin and cyclosporine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 and combined treatment based on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which may promote the reconstruction of hematopoietic function of SAA patients to varying degree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survival and clinical prognosis, becoming the research hotspot of SAA treatment. In this article, new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SAA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Key words 】 Severe aplastic anemia;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aploidentical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Umbilical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 Antithymocyte globulin; Eltrombopag; Sirolimus; Alemtuzumab; CyclophosphamideTreatment of severe aplastic anemia an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Li Yanjuan, Zhang Liansheng, Li Lijuan.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Lanzhou University Second Hospital, the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s:LiLijuan,Email:*******************ZhangLiansheng,Email:****************.cnDOI: 10.3969/j.issn.1674-7445.2023.03.017基金项目: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委托课题(2021WWA01);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21JR11RA104);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20-ZD-99);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萃英科技创新项目(CY2017-ZD04、CY2019-MS14)作者单位:730000 兰州,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 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作者简介:李燕娟(ORCID :0009-0004-5296-735X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血液系统疾病的免疫机制,Email :2377503437@通信作者:李莉娟(ORCID :0000-0001-6456-0152),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血液系统疾病的免疫发病机制、精准干预、造血干细胞移植及pDC 疫苗技术的研发,Email :*******************;张连生(ORCID :0000-0001-6444-6421),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血液疾病及各类肿瘤的免疫发病机制及精准干预、细胞工程及细胞免疫治疗研究,Email :****************.cn李燕娟等.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第3期·443·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造血衰竭性疾病,有出血和感染的风险。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临床与实验研究
逝 生亘医结合杂志20 年第 1 卷第 l 期 Zeag IC 08 8 1 hin T WM( o 1 01 20 i J V 1 8N.1 08 .
述 ・
朱飞波 周郁鸿
关键 词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杭州 30 0 107
再 生 障碍 性 贫血 中 医药 研 究进展
之气化 温煦 , 水谷精微则 “ 变化 而赤为血 ” 因此 , 。 心功能 的
23 免疫学指标 .
许多研究 发现 ,A C A外 周血 T淋 巴细胞
亚群 , 按照肾阳虚 、 阴虚 、 肾 。 肾阴阳两虚 的顺 序 , T逐渐降低 , T 逐渐升高 , 示 阳损及 阴时 机体 免疫 功 能发 生更 大 的改 提
的发病性别 、 龄 、 年 病程 、 细胞 减少 程 度 和 既往用 药均 元 血
差异。
中医学 文献 中无 再障病 名的记 载 , 依其 临床表 现、 但 病
因与发病 特 点 , 属 于“ 多 虚劳 ” “ 虚” “ 证 ” “ 枯 ” 、血 、血 、血 、
2 1 骨髓分类及活检 .
骨髓 细胞 分类及活检是诊断再 障基
本指标之一。对 6 0例 C A患 者 进行 骨 髓 分类 、 巨核 酶 A 小
标、 小组化和骨髓活检检 测 。结果表 明 , J 肾阴虚 型骨髓增
生程度重度降低、 巨核 细胞 、 无 骨髓活 检 以造 血细胞 缺乏 为 特点 ; 肾阴阳两虚型骨髓增 生程度 明显减 低 , 中性粒 细胞碱 性磷 酸酶阳性指数增 高 , 骨髓 活检 以造血 细胞 减少 为特点 ; 肾阳虚型骨髓增生程度活跃减低 ,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阳
体禀性不耐 , 为药物偏激所伤 , 邪毒乘虚入侵 , 进一步耗伤正 气, 影响气血的化生 。慢性再 障病程较长 , J 以血虚为主 , 病
不同证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祖细胞比较研究
在 多种肿瘤 中 , 细胞表丽唾液酸 的量 和类 型变化取决 于大 量唾液酸转移酶活 性及增 强的 酶活力 。尽管 在酶 活力与 抗原 表达 之间存在差异 , 但特异性唾液酸转 移酶活力增强 可能导致 特异性唾液酸糖 结合物 表达增 加。生化研 究证 实 , S i a—T 1 酶 作为唾液酸转移酶家族的一员 , 它介导唾液酸转移到 N连接 寡 糖的 G a l i 4 G l e N A c 末端 , 在细胞表 面糖 蛋 白上产生 , 6一唾液 酸化糖链 , 被认为是肿瘤发 生的调节酶 , 并且 S i a — T 1 酶活 性和 肿瘤细胞转移潜 能 显著相关 。 。 。大 肠癌 中, S i a —T 1 酶 活力 是 正常组织 的 3—6倍 , S i a —T 1酶活力增 加 , 在细胞 表 面就特 征 性表现为 C D w 7 5抗原 表达 增加 。本文 3 0例 大肠 癌 中 C D w 7 5 表达增加 可能就反 映了这些肿瘤组织 中 S i a —T 1酶活力增加 。 在肿瘤 细胞 系 , 随细胞分化程度的增加 , S i a —T 1酶活 性表 达增加 J 。本文研 究发 现 , 在高 中分化 腺癌 中 C D w 7 5表达 明 显增加 , 和低分化腺癌相 比,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 P<0 . 0 5 ) 。支 持S i a — T 1 酶 活性在高 中分化腺癌 中表达增高的观点。 研究 发现 , C D w 7 5 抗 原 的表 达与肿 瘤浸 润深 度有关 , 在肿 瘤 浸润较深 ( 1 3+T 4 ) 病例 中, C D w 7 5的表达明显高于局限在黏 膜、 黏膜下层或肌层 ( T 1+1 2 ) 的病 例 。M i n g 等研 究认 为 , 粪 便成 分中脱氧胆酸 ( D O C ) 和1 2一。 一十 四烷酰佛波醋酸酯 一1 3 ( T P A ) 可抑制正常结肠 黏膜 中 S i a —T 1酶 的表达 , 随着 肿瘤浸 润深度增加 , 肿瘤 细胞 与粪便 中 D O C和 T P A接触 减少 , 从 而肿 瘤细胞表达 S i a— T 1 酶活性增加 , 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 既往研究证 实 , 大肠 癌 中多 种唾 液 酸糖 结合 物 如 唾液 酸 ex L 、 C A 1 9— 9和唾液 酸 T n抗 原表 达增 加 , 并 和肿 瘤 细胞 的转 移行 为有关 。 。本文研究发现 , 作为唾液 酸糖结合 物一员的 C D w 7 5在大肠癌 中的表 达和癌 细胞淋 巴结转 移和远 处转 移密 切 相关 , 提示 C D w 7 5表达增加反映 了肿瘤细胞可能依赖 C D w 7 5 抗 原 中的唾 液酸 成分 , 通 过淋 巴系统 发生 远处 转移 的能 力增 加 。C D 2 2是 B淋 巴细胞表面 a 2, 6一唾液酸糖结合物的一个特 异性 受体 , 它可与 C D w 7 5相结合 , 在 B细胞 的相 互作用 中形成 C D 2 2一C D w 7 5分 子 ,目前 发 现 , 其 在 肿 瘤 细 胞 中 可广 泛 表 达 , 故猜测 表达 C D w 7 5阳性的大 肠癌易 发生淋 巴结 和远处 转移可能与 C D w 7 5阳性表 达的肿瘤 细胞和转 移灶 中细胞 表面 的C D 2 2相互作用 , 形成 C D 2 2一C D w 7 5分子 有关 , 这 尚需 进一
细胞生物综述
细胞生物学技术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中的运用进展2005级临床医学系黄崇梅学号:200504366095摘要:通过对近年来有关文献的回顾分析,对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的运用进行说明。
揭示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理主要是通过调节免疫,刺激骨髓造血,改善造血微环境等达到治疗目的。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技术;生障碍性贫血;研究进展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致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和(或)功能异常,从而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一个综合病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属临床较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也是一种难治性疾病。
其病因多由药物、化学和物理因素为主,而其发病机制与造血干细胞、微环境的损伤及免疫介导等因素有关。
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在探讨之中)、诊断治疗虽有长足的进步,但仍缺乏疗效确却的药物用于临床。
而现代生物学技术在治疗再障在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丰富的成果,其主要集中于刺激骨髓造血、调节免疫和改善造血微环境等方面。
本文就近年来该技术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的综述。
一刺激骨髓造血方面众多学者通过生物学技术对再障患者骨髓中的各种造血生长因子较正常人明显减少、其再障造血干/祖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显著降低等方面进行机理分析。
董爱英等[1]用酶联免疫夹心法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及骨髓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水平变化,结果发现G-CSF 及TNF-α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细胞因子网络失调在再障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李爱等[2]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 )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MNC)的比率及其表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的表达率。
结果AA 组与对照组的骨髓MNC中CD+34细胞比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但G-CSFR的表达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再障)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的损伤,红骨髓被脂肪所替代,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临床上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再障又名“不增生性贫血”、“低增生性贫血”、“再生不能性贫血”、“再生低下性贫血”、“骨髓功能衰竭症”等。
根据我国21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年发病率为0.74/10万人口,其中急性再障0.14 /10万人口,慢性再障为0.60/10万人口;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慢性再障在老年期增高;北方的发病率略高于南方;我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统计性别比例均是男性多,而欧美国家男女相仿,瑞典1.3/10万人。
近年来,随着对再障认识的逐步深入及诊疗技术的不断改进,对再障的治疗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再障多属中医学中“虚劳”、“血枯”、“血证”、“温毒”等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再障分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获得性居绝大多数,先天性再障甚罕见。
1.病因 下列因素可能导致获得性再障的发生:①化学因素(包括化学药品和化学物品):导致再障的化学药品可分为两类:一类与剂量有关,如抗肿瘤药,接受了足够剂量,一般人都会引起骨髓抑制,导致本病的发生;另一类与其剂量关系不大,而与个体敏感性有关。
据有关资料表明,此类药物超过50种之多,如氯霉素是最常见的一种,对极少数可造成不可逆的骨髓再生障碍,与剂量及服药时间无关,主要是个体敏感性所致,是由于氯霉素影响了骨髓细胞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所造成的。
虽然发病率很低,但死亡率很高,约为80%,应高度警惕,②物理因素:各种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超过一定剂量时,将直接损伤多能干细胞或造血微环境。
如强直性脊柱炎放疗后再障发生率比对照组高40倍。
③生物因素:包括细菌(伤寒杆菌、白喉杆菌等)、病毒(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寄生虫(血吸虫、钩虫等)。
④其他方面:如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慢性肾炎、腺垂体功能减退、某些恶性肿瘤、部分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等,也可引起本病的发生。
2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D34+细胞检测及临床意义
2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D34+细胞检测及临床意义目的:检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CD34+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比例,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与造血干细胞、祖细胞的关系。
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1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D34+细胞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
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组21例患者CD34+细胞比例为(0.196±0.164)%,对照组10例患者CD34+细胞比例为(1.129±0.5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D34+细胞表达明显减少,支持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内在缺陷的发病学说。
此检测有助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ratio of CD34 positive cells in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aplastic anemia(AA),and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hogenesy of AA and 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Methods: The ratio of CD34 positive cells in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in 21 patients with AA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FCM),and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ccording to the ratio of CD34 positive cells in bone marrow between AA group(0.196±0.164)% and the control group(1.129±0.570)%(P<0.01).Conclusion:The ratio of CD34 positive cells in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aplastic anemia patients,supporting the theory of internal defection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The testing can help AA diagnosis, thus worth being popularized in clinical otolaryngology.[Key words] Aplastic anemia;CD34 positive cells;Flow cytometry晚期产后大出血亦称继发性产后出血,是指分娩24 h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以产后1~2周内发病最常见,亦有迟至产后6周发病者[1],出血可表现为持续或间断,也可表现为一次急骤大量出血,结果造成重度贫血,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严重者需要切除子宫才能挽救。
贫血的临床病理分析
贫血的临床病理分析贫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指的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不足或者红细胞中含量不足。
贫血的诊断需要通过血常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等检查手段进行确认。
贫血可以由许多原因引起,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一种贫血类型,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体内缺乏铁元素。
铁是红细胞中的重要成分,可以帮助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从而完成对氧气的运输。
当体内缺少铁元素的时候,机体就无法合成足够的血红蛋白,从而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包括疲劳、头晕、心悸、呼吸困难等,严重者还可能出现皮肤苍白、口唇发白等现象。
再生障碍性贫血则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受到损伤或者遭遇免疫攻击导致的。
造血干细胞是负责血细胞形成的的祖细胞,如果这些细胞受到损害,就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症状也包括贫血、乏力、头晕等,但还可能会出现瘀点、瘀斑、出血等症状,主要是由于凝血因子的缺乏导致出血。
溶血性贫血则是由于体内红细胞过早地破裂导致的,容易受到遗传、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的影响。
溶血性贫血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其中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过多而致的,肝脾肿大则是因为肝脾代偿作用增强导致的。
针对不同的贫血类型,我们需要进行不同的治疗。
对于缺铁性贫血,医生会建议患者摄入含铁丰富的食物或者口服铁剂,以帮助体内合成血红蛋白。
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我们需要采用免疫抑制剂、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措施进行治疗。
对于溶血性贫血,则主要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输血等措施进行治疗。
总而言之,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不同的原因引起。
根据不同的病因类型,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
尽早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可以有效减轻贫血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和治疗需要注意的问题
免疫抑制治疗
延长环孢素(>6个月,1年甚或数年)可降低复发,减量应缓慢
环孢素耐药见于为26~62% 患者
PNH、MDS/AML 或实体瘤 11 年时发生率 10%、 8% 和 11% (长期随访)
预防血清病宜用最低剂量激素,以避免股骨头无菌坏死
方案中加入G-CSF(3 ~ 4个月)有助于提高中性粒细胞,但并 不提高总疗效 (可能有助于预测治疗反应),EPO价值可疑
▬ NK细胞亚型:较年青,急性过程,预后恶劣
血细胞减少(N),骨髓干抽 淋周血LGL增多:> 0.5 (2~20)×109/L 肝或/和脾肿大常见 T亚型:表型: CD3+ CD4– CD8+ CD57+ CD56 – ,TCR重排 NK亚型:表型 CD2+ CD3– CD56+ CD57– ,无TCR重排 常伴发自身免疫病(纯红再障、类风关、 SLE 、干燥综合征等)
鉴别诊断
急性造血停滞
慢性溶血史(再障危象)
病前感染(病毒)或可疑药物史 多数影响红系造血,少数三系受累,酷似急性再障 骨髓可能见到巨原红 可有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短期内缓解(1个月±)
回顾性诊断
鉴别诊断
与迟发型先天骨髓衰竭综合征鉴别 ▬ 包括FA, DKC, SDS 等,以FA最常见 ▬ IBMFS共同特征:早发BM衰竭:躯体畸形:趋癌性 ▬ 占再障10~20%,儿童再障比例高 ▬ 50%的IBMFS在16岁以后才明确诊断,提高认识 ▬ ¼的FA无可见发育异常,易于混淆 ▬ 染色体断裂试验的意义
临床治疗
临床分型
遗传
病因1
先天性 获得性
原发性 继发性
发病2
急性型 慢性型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祖细胞培养的临床意义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祖细胞培养的临床意义张华【期刊名称】《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年(卷),期】2007(022)015【摘要】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儿红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E)、爆式红细胞集落生成单位(BFU-E)、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GM)及巨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Meg)骨髓祖细胞培养情况,了解骨髓祖细胞在AA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抽取28例AA患儿骨髓3~4 mL,以淋巴细胞分离液提取单个核细胞,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洗涤2次,调节单个核细胞水平为106/mL,取0.3 mL分别接种于红系、粒-单核系、巨核系培养基分别作4类祖细胞培养,在7、14 d测定其集落数.结果 28例AA中,4类集落数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01).集落数随病情加重而逐步下降.4类集落数低于对照组患儿下限所占百分比分别为BFU-E 35.71%、CFU-E 85.71%、CFU-GM 75.00%、CFU-Meg 89.29%.治愈及进步者4类集落数接近对照组水平,治疗无效及进展者与治疗前比较无变化.结论动态监测AA患儿骨髓4类祖细胞集落数变化对辅助诊断、观察疗效及预后判断均有指导意义.【总页数】2页(P1158-1159)【作者】张华【作者单位】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广西,玉林,5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5【相关文献】1.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祖细胞培养的临床意义 [J], 李虎生2.骨髓粒、单系祖细胞培养在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应用 [J], 王徽信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粒—单系祖细胞体外培养的观察 [J], 郭春霞;张媛4.体外无血清培养骨髓巨核祖细胞对ITP早期分型的临床意义 [J], 白松婷;盛光耀;赵晓明;邹湘5.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骨髓单核细胞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的实验研究 [J], 马良龙;黄惠民;孔祥;蒋祖明;余晓青;邹文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
图1.各组BMMNCCD34+细胞表达率
富集后CD34+细胞数:应用Panning法富集分离CD34+细胞,正常对照组、SAA组和CAA组富集后CD34+细胞比例分别为(17.7±9.7)%、(12.4±7.5)%和(17.1±i1.2)%,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值分别为0.79,l-98,I.77;p>0.05),如图2。
图2正常对照、SAA和CAA组富集后CD34q-细率
论文
三、CDll7阳性率的检测:
I.CDI17表达率:BMMNCCDll7表达率在CAA组、SAA组、正常对照和增生性贫血组分别为(2.08±1.96)%、(0.89±0.32)%、(0.45±0.16)%和(0.67±0.39)%;经统计学处理显示CAA、SAA组骨髓CDll7阳性细胞比例较正常对照和增生性贫血组明显增高(t=3.80,5.32,p<0.05),但CAA和SAA组之间、正常对照组和增生性贫血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别(t=2.16,2.32,P>0.05),如图3。
图3各组BMMNCCDll7表达率
2.CD34+/CDll7+双阳性细胞数:CD34+/CDll7+细胞比例CAA组为(O.87±0.57)%、SAA组为(O.65±0.41)%、正常对照组为(O.41±0.15)%、增生性贫血组为(0.46±0.26)%,无论是CAA,还是SAA组其CD34+/CDll7+双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和增生性贫血组(t=2.19.3.59,p<0.05),但CAA和SAA组之间、正常对照组和增生性贫血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别(t=2.00。
2.06.P>0.05),如图4。
3.CD34+细胞群CDll7的表达:计算CAA、SAA、正常对照组和增生性贫血组CD34+细胞群中CDll7的平均表达率分别为(71.6±12.4)%、(88.9
±23.5)%、和(41.8±10.3)%,经统计学处理显示CAA和SAA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增生。
陛贫血组(t=5.38,8.83,P<O.01):CAA和SAA组之间、正常对照组和增生性贫血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别(z=2.23,2.0l,P>O.05),如图5。
图4.各组BMMNCCD34+/CDll7+表达率
图5各组BMMNCCD34+细胞群CDI17表达率
四、集落分析
1.CFU—GM:
在培养体系中单独加入G-CSF、GM-CSF、SCF、IL一3或G-CSF+SCF、GM—CSF+SCF、IL一3+SCF,观察lO一14天时集落和集蔟数,结果表明再障组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p>O.OS)。
SCF能协同GM--CSF、G—CsF促进CFU--GM的生长,如表l,图6。
表l3组造血干细胞在造血生长因子刺激下的cFU一删产率(个/I×105,x±S)
到6正常对照组、CAA和SM组CF【『一GM产率
论文
2.BFU—E和CFU—E集落:
在培养体系中加入Epo、Epo+IL-3和Epo+IL-B+SCF等造血生长因子,观察BFU~E(10~14天)、CFU—E(5~7天)集落产率。
结果表明再生障碍贫血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别(p>O.05),SCF协同Epo、IL--3促进BFU—E、CFU—E集落的生长,如表2,图7,图8。
表2.3组造血千细胞在造血生长园子刺激下的BFU—B和CFU—E产率(个/2×104x±sj
组别正常对照组CAASAAP值
例数5105
BFU-E
Epo+IL一3
Epo+IL一3+SCFCFU—E
Epo+IL一3
BDotIL一3+SCF37.0±7.7128.0士9.6330.0±8.6
81.6±13.1884.0±ll1371.0±7.58
98.0±16.16
550±10.84
8l0±19.43
14i0±17.42
89.4+-15.80740±11.05
49.0±11.94
72.0±11.03
51.O±7.90
76.0士6.78
122.0±22.27122.8±22.39
p>O.05
p>O.05
p>O.05
p>O.05
p>O.05
p>O.05
图7正常对照组、CAA和SAA组BFU—E产率
论文
图8正常对照组、CAA和SAA组CFU—E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