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自组网翻译
wavemesh无线自组网协议族新
• 设备成本低
– 协议栈经过精心的设计和优化,其代码尺寸非常小,仅需要4k~8k字节 的程序空间和几百字节内存空间,可以被移植到非常廉价的MCU上。集 中器/网关和终端节点模块可以采用相同的硬件设计,大幅降低了系统设 备成本。
• 安装简单、免维护
– 现场安装不需要任何手工设置。协议充分考虑了无线设备在长期使用中的 晶体老化、温度变化带来的频飘问题,节点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会自动纠正 永久频偏向网关/集中器模块对齐,确保网络长期可靠稳定运行,完全免 维护。
• 安全性
– 针对网络本身的攻击,如信息阻塞、流量分析和非法访问 – 针对无线通信链路的攻击,如窃听、消息伪造等
• 传输性能
– 尽可能减小协议的开销 – 利用无线链路的冗余提高无线带宽,如多路径多信道并行传输
• 网络管理
– 地址分配
WaveMesh协议设计理念
WaveMesh协议简介
– 整个网络完全没有初始化的过程,节点上电后可以立即进行通 信,节点可以随时加入、离开网络。该特性使得WaveMesh成为 理想的低功耗移动无线网络协议。
移动自组网
移动自组网一、介绍移动自组网(Mobile Ad Hoc Network,简称MANET)是一种无线网络体系结构,由一组移动节点组成,这些节点通过无线链路相互连接,并在没有中央控制的情况下自组织地进行通信。
相比传统的固定网络,移动自组网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在没有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实现临时网络连接。
二、拓扑结构移动自组网通常采用分散式的拓扑结构,节点之间通过无线链路连接,并根据网络中的动态变化自主地选择最佳的路由路径。
这种拓扑结构可以适应节点的移动和网络拓扑的变化,从而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三、路由协议在移动自组网中,路由协议是实现节点之间通信的关键。
常见的路由协议有以下几种:1.AODV路由协议(Ad 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AODV是一种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它通过建立路由请求和路由反馈消息来动态地维护路由表,实现节点之间的通信。
2.DSR路由协议(Dynamic Source Routing):DSR是一种基于源路由的协议,它使用源节点将整个路由路径编码到数据包中,并通过逐跳传输的方式实现路由。
DSR具有较低的开销,适用于小规模的移动自组网。
3.OLSR路由协议(Optimized Link State Routing):OLSR是一种基于链路状态的路由协议,它通过建立邻居节点列表和多点中继集合来组织网络拓扑,并根据网络状态实时更新路由表。
四、应用场景移动自组网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如下所示:1.军事通信:移动自组网可以被应用于军事作战、军事演习等场景,通过快速、可靠的通信实现指挥和控制。
2.紧急救援:在自然灾害或紧急事故发生时,移动自组网可以在短时间内搭建起临时的通信网络,帮助救援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
3.智能交通:移动自组网可以用于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实现车辆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协同,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4.物联网:移动自组网可以作为物联网的底层网络结构,连接传感器、设备和云端,实现设备之间的即时通信和数据传输。
WaveMesh协议简介
OLDM路由协议简介
OLDM协议是针对硬件资源条件苛刻的移动自组网设计的一种Ad Hoc路由协议。并且适用于节 点移动速度快、拓扑结构时刻变化的无线移动网络。 常见的AODV、OLSR等路由协议都是“单径(unique-path)”路由协议 - 每个节点仅维护一 条到其他节点的路由,一但这条路由被破坏必须被动重建路由,重建路由时需要消耗无线资源 并带来延时。OLDM创新性的采用利了“多径(multipath)”路由的方式 - 每个节点同时维护 尽可能多的到其他节点的路由。由于多条路由的冗余性,部分路由失效,节点之间仍然能够进 行通信。 OLDM协议创新性地解决了目前流行的路由协议在反复重建路由过程中带来路由效率低下的难 题。OLDM能够在目前路由失效之前,主动地、提前寻找新的可替代路由。新的路由的寻找可 以在发送数据报文的同时进行,充分利用无线链路广播的特性,OLDM路由的维护几乎不占用 额外无线带宽,几乎没有延时。 OLDM路由协议具有稳定性好、延时小、实时性好、维护开销少、没有路由回路、支持的网络 规模大、扩展性好、所占资源极少等优点,可以应用在无线抄表(AMR/AMI)、智能楼宇、智 能家居、工业控制、安防、传感器网络数据采集等领域,给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新体验。
WaveMesh MAC层的特点
• 智能碰撞避免算法
– WaveMesh中的设备可以实时感知网络拓扑的变化和网络中设备的疏密程度,包括相邻 设备的状态(sleep或active) – MAC层算法会根据当前网络拓扑的变化智能优化碰撞避免算法,在避免碰撞的同时减少 对无线资源的浪费,以提高吞吐量 – WaveMesh碰撞避免算法经过了长时间的仿真、实测反馈,做了大量的优化,在效率、 公平性等方面都有优异的表现。
WaveMesh不限制物理层(PHY)的无线信号的和工作频率和调制方式,可以运行在多种射频芯片上。
移动自组网
当节点可移动时,称为移动自组网。
自组网的主要应用领域
军事领域:
该技术的初衷是应用于军事领域,是美国军方战术网络 技术的核心,”自愈式雷场系统“是其典型实例。 临时性工作场合的通信,如会议、庆典、展览等; 灾难环境中提供通信支持
民用领域:
野外工作中的通信,如科考、边防站等
个人区域网络应用,实现PDA、手机等个人电子通信设 备之间的通信。 家庭无线网络、移动医疗监护系统等。
移动自组网
分组网技术的发展
军用 ARPANET 民用 无线分组网 ALOHANET 民用 因特网 Internet 民用 局域网 Ethernet 民用 IEEE 802.11 WLAN 军用/民用 军用 无线分组网 PRNET 军用 移动自组网 (Ad Hoc) 无线传感器网 络(WSN) 民用 无线网格网络 (WMN)
服务质量保证:
网络安全:
1. 移动自组网的单播路由技术
因特网中的路由技术利用了静态网络拓扑的特性:
网络拓扑信息在节点间主动传播,每个节点可以使用较 低代价的算法预先计算好该拓扑下的路由;
节点地址中隐含了路由线索(网络号)。
这两种技术均不适合移动自组网:
节点移动使得拓扑信息的有效性降低;
检测链路中断
当节点检测到与某个邻居节点的链路中断时,将以该 邻居为下一跳的所有路由的跳数标记为∞,并为这些 路由分配新的序号。 为与目的节点产生的序号相区分,规定目的节点产生 的序号为偶数,中间节点产生的序号为奇数。
当节点收到一个∞跳数,随后又收到一个序号更高的、 具有有限跳数的路由时,节点用“真实”的序号代替 该路由,并触发一次路由更新广播。
WLAN3(移动自组织网络中的不同安全攻击综述)翻译-李智杰
移动自组织网络中的不同安全攻击综述Chitra Gupta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GITS Gwalior Gwalior, India摘要网络安全是移动节点之间一个重要的方面。
移动自组网是一种无中心自组织网络的无中心协调器,可以经常改变它自己的拓扑结构。
在没有任何中央协调机制的MANET是更易受网络攻击的有线网络。
在Ad Hoc网络攻击中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
在本文中,我们在MANET网络攻击中提出了一个蠕虫洞的调查。
移动自组网、安全目标的概述,其挑战和各种类型的移动自组网中还提出了一个详细的MANET中虫洞攻击。
关键词:黑洞,虫洞,灰洞,AODV路由协议。
一.引言MANET(移动Ad Hoc网络)是一种自组织网络,没有中央协调员,它经常使其拓扑结构变化[1]。
MANET是一组传感器节点。
没有任何接入点直接连通自己与对方[ 2 ]。
移动自组网没有任何静态组织。
所有节点都与每个其他利用多跳或逐跳机制的组成网络。
[ 3 ]移动自组织网络的最初灵感用于军事应用,如战场监测和边境监视。
目前移动自组网可以在许多公民中使用,包含交通控制,医疗,栖息地/环境监测和家庭自动化。
[ 4 ]在这些网络中,除了作为一个主机,每个节点也作为一个路由器和转发数据包。
正确的节点在网络中的路由是established.fig。
MANET如下图所示。
图1在这里,我们专注于一种特殊的攻击称为“虫孔攻击,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在MANET网络中的攻击。
最小的2个恶意节点要求执行此攻击;多于2个恶意代码节点也被用来执行此攻击。
在这次攻击中恶意节点驻留在网络的两端它们之间用一个带出的一个连接隐藏的信道,如有线链路,数据包封装或高功率无线传输[ 5 ] [ 6 ]。
他们形成了一个隧道之间如图1所示,每当恶意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包到其他的恶意节点,并反过来广播的数据包。
由于数据包是通过隧道到达目的地的,而且比其他通过这条路径的跳跃计数将是更少,所以这条路径是源和目的地之间建立[ 5 ] [ 7 ] 。
《移动自组网》课件
四、移动自组网的安全性
1 安全威胁与攻击类型
- 节点欺骗 - 中间人攻击 - 数据篡改
2 安全机制
- 密码算法 - 数字签名 - 公钥基础设施
五、移动自组网的未来
发展趋势
- 协同计算与通信 - 智能化和自主性 - 多领域应用
挑战
- 节点能量管理 - 路由优化 - 安全性保障
六、总结
1 优点
பைடு நூலகம்2 局限
《移动自组网》PPT课件
欢迎参加《移动自组网》PPT课件,本课件将深入介绍移动自组网的概述、技 术、安全性、未来发展及应用前景等内容。让我们一起探索移动自组网的奇 妙世界吧!
一、概述
定义了移动自组网,介绍了其特点和应用领域,为了无线网络提供更灵活的解决方案。
二、传统网络与移动自组网
传统网络的不足: - 有限的覆盖范围 - 中心化的架构 - 对基础设施的依赖
移动自组网的优势: - 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 - 灵活扩展性 - 弹性和鲁棒性
传统网络与移动自组网的比较 - 网络拓扑 - 路由选择 - 故障容错
三、移动自组网的技术
1
MAC层技术
2
(1) IEEE802.11协议
(2) Ad Hoc MAC协议
(3) DREAM协议
网络层技术
(1) MANET协议 (2) DSR协议 (3) TORA协议
- 自组织性提高网络灵活性
- 能量消耗较大
- 弹性和鲁棒性适应多变环境
- 路由选择复杂
- 灵活扩展性满足不断增长 的需求
- 安全性难以保障
3 未来发展方向
- 绿色自组网技术 - 智能感知与决策 - 融合多种通信技术
物联网技术(第6章)无线自组网
自组网的应用
自组网作为现有网络的一种补充和扩展,主要应用在没 有现在网络基础设施支持的环境中或现有网络不能满足 移动性、机动性等要求的情况下,例如,军事作战环境; 在救火、救生等需要紧急部署通信网络的环境;在人员 处于没有现成网络支持但又需要协同工作的商业活动中; 可“穿戴”计算机应用环境。
2
无线自组网的定义
无线自组网(Ad hoc)是由一组带有无线通信收发装置 的移动终端节点组成的一个多跳的临时性无中心网络, 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快速构建起一个移动通信网 络,并且不需要现有信息基础网络设施的支持,网中的 每个终端可以自由移动,地位相等。
3
5个节点组成的自组网
4
无线自组网的特点
导读
本章介绍自组网的定义、特点及其应用,使读者了解无线 自组网的协议栈及其关键技术;了解无线自组网的路由技 术,无线自组网路由协议面临的问题、无线自组网对路由 协议的要求、主动路由协议、按需路由协议等;了解路由 协议的分类,其中主要掌握按需路由和主动路由;了解无 线自组网MAC接入面临的问题,其中主要掌握隐藏终端和 暴露终端;了解MAC接入协议的分类及发展。
11
自组网对路由协议的要求
① 收敛迅速。 ② 提供无环路由。 ③ 避免无穷计算。 ④ 控制管理开销小。 ⑤ 对终端性能无过高要求。 ⑥ 支持单向信道。 ⑦ 尽量简单实用。
12
自组网路由协议分类
13
主动路由协议
主动路由协议也被称为表驱动路由协议、先应式路由协 议,其路由发现策略类似于传统的路由协议。在主动路 由协议中,网络的每一个节点都要周期性的向其他节点 发送最新的路由信息,并且每一个节点都要保存一个或 更多的路由表来存储路由信息。当网络拓扑结构发生变 化时,节点就在全网内广播路由信息,这样每一个节点 就能连续不断地获得网络信息。
QualNet 5.n EXata 2.n - ppt中文翻译
or
SNT Confidential & Proprietary
14
概述-模块
Questions?
SNT Confidential & Proprietary
15
概述-模块
Questions?
SNT Confidential & Proprietary
16
第一章 - 实验
安装
安装任务
安装QualNet or EXATA 检验安装是否成功
实验1: 安装 任务——检验安装是否成功
确认已经安装Java
没有Java… 无法使用QualNet的用户界面
Windows / Linux: 版本低于1.4.2+, 无法使用QualNet
实验1: 安装本节任务
– 检验安装是否成功
运行QualNet默认场景 确认核心程序安装成功: 双击QualNet Developer 图标 目录设定为… C:\qualnet\4.0\bin 在DOS下,输入 qualnet default.config
SNT Confidential & Proprietary
6
教程: 概述
概念 – 高速仿真
Boeing: “QualNet 500个节点的网络模型,
运行OSPF协议时比真实时间还快,比其他的 商用工具至少快100倍. QualNet在分组级别 的输出被证明是正确、有效的.”
SNT Confidential & Proprietary
大大扩展了MANET 模型库: AODV, DSR, OLSR, 802.11 DCF, 802.11 PCF, 802.11a, directional antennas(定向天线), „ 基于图形用户界面(GUI) 的模型设计, 三维动画演示和分析。 商用 协议模型和网络装备模型 军用 通信模型 系统的培训、技术支持和客户服务 精确性 通过高保真模型(代码+协议模型)和详尽的验证来实现。 速度和扩展性 通过高效的调度(scheduling)和并行算(parallel) 来实现。
DTN翻译
摘要延迟容忍网络DTNs是这样一类网络,它可以使存在连接问题如稀疏连接,间歇连接,高延迟,长时延,高误差率,不对称的数据速率,甚至是无端到端连接存在的网络中的通信成为可能。
DTN的体系结构已应用于车载网络,被称为车载延迟容忍网络(VDTN)。
在这些网络中,车辆通过它们在网络中的移动性使用消息传递服务并收集来自源节点的消息。
在本文中,将回顾延迟容忍网络中的路由协议并与提出的对比专门用于车载容迟网络中的路由协议。
关键词:延迟容忍网络;车载延迟容忍网络;路由协议1.引言无线网络使远距离的各种设备连接起来。
例如,现今,连接手机和数以百万计的世界各地的强大的服务器是可能的[1]。
尽管这些网络的successfulness,它们仍然不能通达任何地方,且对于某些应用它们的开销是preventing的。
这些限制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网络技术依赖于一系列不是在所有环境中都真实的基本假设。
首先,而且最重要的假设是在源和目的地之间存在端到端连接,可能经由多个中介[1]。
由于移动性,或不可靠的网络,这些假设不总是真实的。
例如,当无线设备超出了网络范围,它就不能使用需要网络通信的应用。
延迟-容忍网络(DTN)试图延伸网络的范围。
它允诺使受限网络中的通信成为可能,包括空间网络,移动自组网和低成本网络。
关键思想是如果协议适应断开则这些网络就能够连接起来。
车载延迟-容忍网络有互相连接当前网络技术不能到达的区域中的车辆的潜能。
主要的核心在于端到端连接也许并不存在。
为了使端到端连接成为可能,中继节点利用传输数据的移动性并在机会出现时将其转发。
DTN结构通过覆盖一个协议层来实施存储-携带-转发模式,被称为捆绑层,这意味着要为运行在不同传输媒介之上的异构网络提供网络互连。
在每个远程区域网络的边缘,边缘系统采用应用层网关来终止应用和产生数据束。
DTN结构理念同样延伸到了公交网路,被称为车载DTN(VDTN)。
在这些网络中,通过在网络中移动并收集源节点的消息,交通工具(例如,汽车,公共汽车和船只)被用来提供消息中继服务。
自组网原理
自组网原理自组网(Ad hoc network)是一种无需基础设施的网络,由多个移动终端设备组成,这些设备可以直接进行通信,而无需通过中心节点进行转发。
自组网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移动计算设备的普及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自组网也逐渐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之一。
自组网的原理是基于分布式的网络结构,其中每个节点都具有路由和转发数据的能力。
节点之间可以通过无线信号进行通信,形成一个动态的网络拓扑结构。
在自组网中,节点之间的通信是对等的,没有固定的中心节点,因此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依靠节点之间的协作和自组织能力。
在自组网中,节点之间的通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无线局域网(WLAN)、蓝牙、红外线等。
节点可以根据自身的位置和网络环境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并动态调整网络拓扑结构,以适应网络的变化和移动设备的加入或离开。
自组网的实现需要解决许多技术挑战,其中包括路由协议设计、网络拓扑管理、能量管理、安全性等方面。
在路由协议设计方面,需要考虑到网络中节点的移动性和动态性,设计出能够适应网络变化的路由算法。
网络拓扑管理方面,需要考虑如何维护网络的连通性和稳定性,以及如何避免网络中出现环路和死锁等问题。
能量管理方面,需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延长移动设备的电池寿命,减少能量消耗。
在安全性方面,需要考虑如何保护网络中的数据安全,防止恶意节点的攻击和入侵。
自组网具有许多优点,例如灵活性高、部署方便、成本低等,因此在许多应用场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军事作战、灾难救援、智能交通等领域,自组网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自组网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网络拓扑稳定性、路由效率、能量消耗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
总的来说,自组网作为一种新型的无线网络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和挑战。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相信自组网技术将会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移动通信英文缩写与中文对照简版
移动通信英文缩写与中文对照移动通信英文缩写与中文对照移动通信是指通过移动设备进行的无线通信,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移动通信领域,有许多英文缩写常常被使用。
对于不熟悉这些缩写的人来说,很容易感到困惑。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移动通信英文缩写,并提供相应的中文对照,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缩写。
缩写列表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移动通信英文缩写及其中文对照:-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 LTE(Long-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 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通用移动通信系统- HSPA(High Speed Packet Access):高速分组接入- 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 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 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网络语音传输协议- SMS(Short Message Service):短信服务- MMS(Multimedia Messaging Service):多媒体消息服务- APN(Access Point Name):接入点名称- IMEI(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国际移动设备身份码- 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用户识别模块- PIN(Personal Identification Number):个人识别码- PUK(PIN Unlock Key):个人识别码解锁密钥-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 HDMI(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 SS7(Signaling System No. 7):信令系统第7号移动网络技术相关缩写下面是一些与移动网络技术相关的英文缩写和对应的中文翻译:- 4G(Fourth Generation):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5G(Fifth Generation):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HSPA+(Evolved High-Speed Packet Access):进化高速分组接入- EDGE(Enhanced Data Rates for GSM Evolution):增强型数据速率演进- 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服务- 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微波互操作性接入移动设备相关缩写以下是一些与移动设备相关的英文缩写及其中文对照:- AP(Access Point):接入点- SIM card(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card):SIM卡- IMEI number(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 number):IMEI号码通信协议和通信技术缩写下面是一些与通信协议和通信技术相关的英文缩写和对应的中文翻译:-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 SMTP(Simple M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 VoLTE(Voice over LTE):LTE语音通信总结在移动通信领域中,有许多英文缩写常常被使用。
6移动通信技术-移动自组网
6移动通信技术-移动自组网移动自组网移动自组网是一种由移动节点组成的自动组网系统,它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一种新型网络模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移动自组网的概念、特点、架构、路由算法以及应用场景。
1. 概念移动自组网是指由移动节点组成的一种自动组网系统,它可以在没有中央控制的情况下,根据节点之间的关系和环境变化,自动建立临时的通信网络。
2. 特点2.1 自组织移动自组网具有自组织能力,它可以根据节点之间的关系和环境变化,自动建立、维护和拓展网络。
2.2 自适应移动自组网能够根据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节点移动的速度和方向等因素,自适应地调整路由策略和路由路径。
2.3 高度灵活移动自组网是一种动态的网络,节点可以随时加入或离开网络,节点之间的关系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3. 架构移动自组网的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3.1 节点移动自组网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节点,节点可以是移动设备、传感器、车辆等。
3.2 路由器路由器是移动自组网中负责转发数据包的设备,它根据路由算法将数据包传递给目标节点。
3.3 网络管理器网络管理器负责管理移动自组网中的节点和路由器,包括节点注册、网络监测、故障处理等功能。
3.4 网络接入点网络接入点是移动自组网与外部网络之间的接口,它可以连接到Internet、移动网络等。
4. 路由算法移动自组网的路由算法是实现节点之间通信的关键,常见的路由算法包括:4.1 洪泛算法洪泛算法是最简单的一种路由算法,它将数据包从源节点向所有邻居节点广播,直到到达目标节点。
4.2 距离向量算法距离向量算法是一种基于跳数的路由算法,节点根据与邻居节点之间的距离向量来选择下一跳节点,直到数据包到达目标节点。
4.3 链路状态算法链路状态算法是一种基于网络拓扑信息的路由算法,节点通过交换链路状态信息来计算最短路径,选择下一跳节点。
5. 应用场景5.1 灾难恢复移动自组网可以在灾难发生后,自动建立临时通信网络,协助救援人员进行沟通和协作。
解释自组网含义及应用举例
解释自组网含义及应用举例自组网(Ad hoc network)是一种无需中央控制器或基础设施支持即可自动建立与维护的通信网络。
它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连接移动设备,实现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和数据传输。
自组网的建立不依赖于通信基站或路由器,设备可以根据需要动态地组成一个可靠的网络。
自组网的应用非常广泛,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举例:1. 军事应用:在作战和紧急救援等特殊环境中,自组网具有快速部署、灵活性强等特点,可以实现士兵间的实时通信和信息交换,提高作战效率和战场管理能力。
2. 突发事件应对:当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时,通常会中断传统通信网络的运行。
自组网可以在没有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临时的通信网络,便于救援人员之间的快速沟通和信息共享。
3. 物联网:自组网技术可以在物联网场景中实现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提高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力。
例如,智能家居中的各个设备可以通过自组网技术实现互相之间的自动联动和控制。
4. 路由选择与优化:在传统的有线和无线网络中,中央控制器负责路由选择和优化。
而自组网中的设备可以通过协作的方式自主选择最佳路径,并优化网络拓扑结构,提高网络的整体性能。
5. 移动通信:在没有固定基础设施的地区,自组网可以使移动设备之间建立起一个可靠的通信网络,例如在偏远地区或临时性的活动中,使用自组网可以实现设备间的实时通信而不依赖于运营商的网络覆盖。
自组网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1. 自动组网:设备可以根据需要自动组网,无需手动配置,大大简化了网络的部署和维护工作。
2. 灵活性和容错性:自组网可以根据网络拓扑的变化自动调整路由路径,当网络中有设备离线或故障时,其他设备可以通过重新组网来保证网络的连通性。
3. 快速部署:由于无需中央控制器或基础设施的支持,自组网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起一个通信网络,适用于紧急情况和临时活动。
4. 灵活的网络拓扑:自组网可以支持多种网络拓扑结构,例如星型、网状、环形等,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自由选择最佳结构。
自组网行业报告
自组网行业报告自组网(Ad hoc network)是指在没有固定的基础设施支持的情况下,由移动设备直接进行通信和数据传输的网络。
自组网技术已经在军事、紧急救援、物联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报告将对自组网行业的发展现状、市场规模、技术趋势以及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自组网行业发展现状。
自组网技术最早是在军事领域得到应用,用于军事作战中的无线通信和数据传输。
随着移动设备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自组网技术逐渐应用到了民用领域,如智能家居、智能城市、车联网等。
目前,自组网技术已经成为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提供了更加灵活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二、自组网行业市场规模。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自组网行业的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预计到2025年,全球自组网市场规模将达到数百亿美元。
其中,军事和紧急救援领域是自组网技术的主要应用场景,占据了市场份额的较大比例。
此外,随着智能家居、智能城市和车联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自组网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也将成为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三、自组网技术趋势。
随着5G技术的商用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自组网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升级。
未来,自组网技术将更加注重网络安全、能耗优化和智能化管理。
在网络安全方面,自组网技术将加强数据加密和身份认证等安全机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威胁。
在能耗优化方面,自组网技术将更加注重节能和环保,通过优化网络结构和协议设计,降低设备的能耗。
在智能化管理方面,自组网技术将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网络的自动化管理和优化。
四、自组网行业未来发展展望。
未来,随着5G技术的商用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自组网技术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自组网技术将在智能家居、智能城市、车联网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便利和效益。
同时,自组网技术也将在军事、紧急救援等领域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更加可靠的通信和数据传输解决方案。
SONbuddy 入门教程_Gnrsu[1].cn
我们平时需要使用无线网络一般即通过 AP 或者宽带路由器达成共享网络,另一种对等模式( Ad -hoc )却被忽略了,而这种不需要中间交换转换设备( AP 、宽带路由器)自由自治的网络模式却最能表现无线自由、移动特性。
所谓 SONbuddy 就是一个智能无线组网平台,其中 SON 即英文“ Self-Organized Network ”的缩写,即我们所说的自组织网络概念。
SONbuddy 就是基于开头说到的 Ad-hoc 模式构架 WIFI 的扩展和应用,可以将任何 WIFI 设备,包括 802.11a /b/g 网卡的任何设备,如笔记本、 PDA 、智能手机等,快捷方便的组成一个不需要任何中心服务器、 AD 、路由器的自组网络,即可以使随时随地动态形成的点对点无线网络。
随时随地自组网络:无论何时何地安装有 SONbuddy 的软件的各种设备都可以组成一个自组网络,无需 AP/ 路由器等任何中心转换设备,自动配置、自动发现、自动组织优化、自动修复;自动网关:只要快速自组网络中的任意一台设备可以上网、那么自组网中任意设备都可以通过它进行 Internet 访问;完善 AD-hoc 的安全问题,在 WEP 128bit 的加密上内嵌 VPN 加密认证机制、 128bitAES 高级加密算法双重保护数据安全;SONbuddy 多跳路由技术可以让设备自动选择最佳路径、自动绕开阻挡物的干扰,减少了 AD-hoc 模式原有单纯依赖无线网卡的功率不足限制,达到最佳覆盖效果;多路跳转技术,除减少障碍物阻挡还可以拓展自组无线网范围, 20 跳能力具备在 2KM 内组网的能力;SONbuddy 平台集成了大量易用性极高的应用软件、虚拟白板、文件 / 打印机共享、及时语音文字通讯、网络游戏,而且直接支持局域网游戏队战等联网应用一、SONbuddy配置使用SONbuddy组网时,首先将该软件安装到各个笔记本上,随后还要对该软件进行简单的配置。
自组网协议
自组网协议简介自组网协议(Ad hoc network protocol)是一种用于无线网络中的通信协议,它允许设备在没有中央控制的情况下自动组成网络,实现互联互通。
自组网协议的设计目标是提供一种灵活、高效、自动化的网络架构,以应对各种环境和应用场景下的通信需求。
自组网协议的特点自组网协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分布式控制自组网协议采用分布式控制机制,即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具有相同的权力和功能。
没有中心节点进行控制和管理,所有节点平等地参与到网络中,协同完成网络组织、路由选择和数据传输等任务。
自动组网自组网协议能够实现自动组网的功能,即在没有任何预先配置的情况下,设备能够自动发现和加入网络。
这种自动组网的特性使得自组网协议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紧急救援通信等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
动态路由自组网协议支持动态路由的能力,即网络中的节点能够根据网络拓扑的变化动态地调整路由路径。
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节点能够通过相互通信和协商,重新选择最优的路由路径,以保证数据的稳定传输。
网络容错性自组网协议具有较高的网络容错性,即当网络中的节点出现故障或者离线时,网络仍然能够正常运行。
自组网协议通过节点之间的多跳通信和路由重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节点单点故障对整个网络的影响。
自组网协议的应用自组网协议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是自组网协议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大量的传感器节点分布在被监测区域内,通过自组网协议自动组成一个网络。
传感器节点之间可以相互通信和协作,实时地采集、处理和传输环境信息,用于环境监测、地质勘探、智能交通等领域。
紧急救援通信在紧急救援场景中,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个临时的通信网络,以便救援人员之间进行通信和协调。
自组网协议的自动组网和动态路由特性使得它成为紧急救援通信的理想选择。
救援人员只需要携带一些便携式设备,通过自组网协议即可建立起临时的通信网络,实现实时的信息交流。
evolved packet core翻译
evolved packet core翻译
EvolvedPacketCore(EPC)是LTE和4G通信网络的核心组件,它是一种高度可伸缩且灵活的网络架构,支持多种不同的通信协议和服务。
EPC可以提供IP数据传输、QoS(服务质量)、安全性、数据管理和计费功能。
它由多个网络设备组成,包括以下组件:MME(移动管理实体)、SGW(服务网关)、PGW(数据网关)和PCRF(策略和计费规则功能)等。
MME是EPC的核心组件之一,它负责处理移动设备的注册、认证和位置跟踪等功能。
SGW和PGW是数据传输的关键组件,它们负责将移动设备的IP数据包从一个网络节点传输到另一个网络节点,同时还支持QoS和安全性功能。
PCRF用于管理网络中的策略和计费规则,确保运营商可以根据服务的类型、时间和数据使用量等因素合理收取费用。
总之,EPC是现代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组件,它使得LTE和4G 网络能够提供高效、可靠和安全的数据传输服务,同时也为移动通信运营商提供了强大的管理和计费功能。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IntroductionMobile terminal in Ad hoc networks has a portable, light and facility qualities while the limited energy depends on batteries under the urgent and hazardous circumstance, which will have an impact on connectivity of the whole topological network and reduce the quality of communication when the nodes run out of energy due to failing to charge up and then stops. Currently, there are some various effective works about minimum energy in Ad hoc networks. There are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layer mechanism, 2.5 layer mechanism and network energy-saving mechanism, respectively, a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network hierarchy. PAMAS[1] protocol and 802.11PSM [2] protocol are used in MAC layer; minimum energy protocol in 2.5 layer includes Span [3] protocol for connection of backbone set and on-demand protocol deciding states of the nodes by network traffic as well as minimum transmission power routing (MTPR), minimum battery consumption routing (MBCR), and minimum-maximum battery consumption routing are all minimum energy protocol in the network layer.By exploiting multi-path in Ad hoc network, energy can be minimized, frequent routing updating can be reduced, data transmission rate can be improved and wireless network bandwidth can be increased. Source Transmit Power Selection Algorithm referred to in reference [7] is, currently, an efficient, multi-path and energy-minimized routing algorithm with disjoint nodes. However, due to properties of multicast in wireless transmission, if there are multi path transmitting data simultaneously, it will give rise to great collision problems, such as, high packets loss rate, bad transmitting performance of data. Hence, if we employ multi-path, we should exploit related strategy to lower the collision and choose minimum possibility of collision to conduct communication.In this paper, we proposed Energy Collision-Constrained Algorithm, (ECCA) and correlation factor was introduced to weigh the collision probability between node-disjoint multi-path when transmitting data simultaneously, then a upper limit for correlation factor wa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service requirements, finally a minimum energy node-disjoint multi-path routing was found to satisfy the limit.1 the theory of energy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1.1 energy model in Ad hoc networkIn nature, there are difference between wireless transmission and wire transmission: a link exists between two nodes in a traditional wire network, which refers to they can directly communicate through the physical medium while, in Ad hoc wireless network, referring to sending nodes try to send signals in high enough power to make Signal-to-Noise in the received nodes greater than threshold value which can ensure bit error rate in transmission lower than some value to ensure right transmission.Assume that the nodes in the network exploit omnidirectional aerial as well as regulate power dynamically, besides, every node has a maximum transmission power . This paper is based on wireless transmitting energy model in reference [7,8], inwhich signal power sent by sending nodes is decreased by ,where d is distancebetween source and destination ,generally, m is 2 or 4. If the node i want tocommunicate with the node j, the minimum sending power of the node i is :To simplify the calculation and simulation afterwards as well as without loss of generality, we assume k=1, therefore, the equation 1 can be changed to:In mobile Ad hoc network, if the node i can communicate with the node j, then the sending power of the node I must meet:The channel in wireless Ad hoc network is unidirectional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emission frequency and geographical position. For example, the required power is lower when transmitted from uphill mountains to downhill, vice versa. Observed in unidirectional channel as follow:1.2 topological graph for energyWith the development off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it’s become probability to achieve low-cost GPS in Ad hoc nodes, and the nodes may know where its physical position is as follow:1)firstly, locate the position of every node in the network and assign a related IDto every node to make all nodes form a node set by exploiting GPS2)as for random nodes , if , then there exists a link from i to j.to carry out energy management, we must assign a weight and the set “V” formed by all linksFigure1 topological graph for energy1.3 source transmission power selection (STPS)Assume that Q is the sub-graph which is formed by the energy topological graph with only M disjoint nodes. However, as for moving nodes frequently, the power of every node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biggest weight in all borders. And the required power E(Q) equals the total power of all nodes. As shown in the following equations:Where . This is much difference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networks. For Ad hoc network, its energy is based on nodes, and equals the total power of all nodes, while it’s based on borders and equals the total weight of all borders in a traditional network. The equation 6 is for a traditional network:Figure 2 source transmission power selectionIn figure 2, it’s an sub-graph G’ of energy topological graph G with only M disjoint nodes. By observing, we find there is only border in the middle of nodes except the source node and destination node, so the nodes in the middle are constants while the power of sources have M kinds of choices. The total power E(Q) of sub-graph Q can be changed as follow:Where transmission power of source node is p(s) .2node-disjoint multi-path collision problemsthe properties of WMA (Wireless Multicast Advantage) refers to when one node is sending message, all nodes can received messages in its bound of power. In Figure 3, and are the distance from the node i to j, respectively. If the node jwant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node k, in traditional networks, the power of thenode i equals , while in Ad hoc networks, the power of the node Iequals p(i)= according to the properties of WMA, apparently, it’s minimum energy. Rather , it’s this properties that results in collision problems.Assume , when the node i wants to send data packets to the node j, and the power of the node i is still ,and for this reason, the collision will happen.Figure 3.WMA propertiesTo reduce the great collision problems caused by using multi-path, we employed the disjoint path in the traditional networks. It includes node-disjoint and link-disjoint path. The former is better than the latter according to the collision problems.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 great collision problem between multi-path , even if the nodes are disjoint. Figure 4, two node-joint path, S-b-c-D and S-d-e-D, when b sends data packets to c, d can also receive the packets due to the weight in on the border (b, c) is greater up to 5 than that of on border (b, d). hence, when from b to c, the collision will happen. Similarly, when c sends packets to D, the node d and e can neither send packets or receive packets.Therefore, there still exist collision problems while transmitting data simultaneously, even though the nodes are disjoint. To solve this problem, a correlation factor was introduced to weigh the probability of collision in a group of node-joint.Definition 1 the correlation factor 入of two node-disjoint path: assume the correlation factor 入is the number of the borders of two node-disjoint in G’, andG’ is the sub-graph of the energy topological graph in two node-disjoint path. Figure.4 is illustrated by the two node-disjoint path, S-b-c-D and S-d-e-D.There are three such links in G’(b, d), (c, d), (c, e). the only common property is :one node belongs to S-b-c-D and another belongs to S-d-e-D. therefore, the correlation factor 入in figure 2 is 3.Figure 4. node-disjoint paths (入=3)Definition 2the correlation factor in k piece of nodes 入: a sub-graph G’ of energy topological graph G, and the k is the number of the two random borders belonging to k pieces of node-disjoint in G’.3Based on ECCA algorithmThis paper proposed two steps of ECCA:1)according to the loss packet rate required by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andnetwork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 calculated a upper limit for collision, namely when the correlation factor in used node-disjointpaths, this will meet the requirement that specific application to losspackets rate.2)On the condition of the appropriate correlation factor less than , try tofind the most energy-saving group of node-disjoint paths with k pieces ofborders.To avoid overusing some node and make its energy run out quickly, bytrials, we define a threshold value , when choosing nodes, try not to usethose which the remains of energy is less than unless not using thisnode to find a group node-disjoint paths required.3.1 ECCA AlgorithmAssume that the source node S has M close nodes and the requiredpower of these close nodes are, respectively, and the relatedborders to these power are respectively.Input: networks energy topological graph GOutput: correlation factor , most energy-saving node-disjointpaths with k borders.Initialize: set m=k, the power of source node.Step1 modify energy topological graph G, delete the power of sourcenode, unable to cover to the borders ,attain the relatedpower of source nodes.Step2 for n=1 to k{operate algorithm on modified the topological graph , only usethose without marks which the remaining energy is greater than nodeand find a shortest path and mark the middle nodes in this path.}If node-disjoint path can’t be found ,then directly turn to step4; if it’s found,then determine the power of all nodes, attain the sub-graph of , marked .Step3relative to the sub-graph,calculate the transmission power of thesource node, and find the correlation factorcalculate the total transmission power by theequationstep4 set m=m+1, repeatedly run step1 to step4 until m>M.step5choose the smallest group of gathering energy, the total consumed power for the minimum energy which meets is :(8)3.2 the analysis of algorithm complexityAssume n as the number of node in the networks, so the complexity ofDijstra algorithm. The number of close nodes of the source node is at most the n-1, therefore, the algorithm complexity of the whole algorithm is , namely.3.3 the analysis of performanceaccording to the loss packet rate required by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and network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 calculated a upper limit forcollision , namely when the correlation factor in usednode-disjoint paths, this will meet the requirement that specific application to loss packets rate.4.simulation analysissimulate a network which contains 80 hosts distribute in the grid of 50mX50m, the bound of MTU of every node is 100m,and set a=2. so the maximum power of every node is 10000. 40 CBRs will be produced by the upper traffic at random, the average lasting time of every connection corresponds to the time of 200 packets transmitted. The length of every packet is 512 bytes, the rate is 4 packets/s. data link exploits IEEE802.11 protocol, and the bandwidth is 2 Mbps. The initialized energy of every node is set to 20J, variance ranges from 0 to 2 by Gauss. The simulation time is 1200s. k=2 in ECCA. The simulation is produced as the number of the nodes are 20,30,40,50,60,70,80. the random chosen source and destination nodes in the simulation is the average value by 10 times of experimentations.4.2 the result of simulationFigure5. the comparison of loss packets rateThe first simulation compared the loss packets rate of two algorithm as shown in figure5. the benefit of ECCA compared with STPS is not finding the minimum energy but choosing the energy-saving path which can meet the condition of limit collision by correlation factor.The second one compare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wo algorithm as shown infigure6. by choosing different the value of , we can compare the totaltransmission power , due to the path attained by ECCA. These two algorithm is much similar, and that shows the more strict the limit for collision, the more energy will be consumed. In general, compared with STPS, the increased volume of the total transmission power is very small.Figure5 comparison of power consumptionFigure7. comparison of seek timeWe compared the seek time of ECCA and STPS by simulation as shown in figure7. some calculations are added due to correlation factor in algorithm, so it took much time to seek the time. However, when the seek time respectively is 2,4,6 in ECCA, compared with the minimum energy algorithm STPS, it increases 0.02s,0.06s,0.07s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seek time of ECCA is better.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