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网络与科技产业生态环境互_省略_制研究_以中关村海淀科技园区为例_傅首清

合集下载

中关村虚拟现实文化教育产业园运营主体

中关村虚拟现实文化教育产业园运营主体

《探寻中关村虚拟现实文化教育产业园运营主体》一、引言虚拟现实(VR)技术作为当今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中关村虚拟现实文化教育产业园作为我国首个以培育VR产业生态为目标的专业园区,其运营主体成为了业内和外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中关村虚拟现实文化教育产业园运营主体的运营模式、发展战略以及对产业的推动作用,旨在对该主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

二、中关村虚拟现实文化教育产业园运营主体综述中关村虚拟现实文化教育产业园,是由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与我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共同推动的重要项目,旨在打造国内VR产业的孵化和集聚地。

其运营主体承担着孵化和引导产业发展的重要职责,具体运营模式和发展战略成为了行业内外热议的话题。

三、运营主体的角色定位及运营模式作为中关村虚拟现实文化教育产业园的运营主体,主要职责是为入驻园区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资金、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其还扮演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推动者角色,助力VR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运营模式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产学研深度合作等,以适应产业园的长期发展。

四、发展战略及对产业的推动作用为了实现中关村虚拟现实文化教育产业园的使命,运营主体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包括招商引资、项目孵化、产业培育、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策略,以推动园区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还需要在政策引导、资源整合、项目运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VR产业发展的有力助推者。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应用者和倡导者,我对中关村虚拟现实文化教育产业园运营主体的重要性充满信心。

只有通过运营主体的不懈努力和有效运营,中关村虚拟现实文化教育产业园才能成为我国VR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和典范。

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创新、开放合作、注重人才培养和产业生态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

六、总结与回顾性内容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对中关村虚拟现实文化教育产业园运营主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中关村科技园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

开发区超自主体制典型案例2——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体制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案例。

其设计与上节所述一般开发区体制有较大的不同。

在一定意义上,中关村科技园区体制成为开发区超自主体制的一个典型特例。

一、概要中关村科技园区是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

园区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和亦庄科技园。

海淀园位于海淀区,其中建有1.8平方公里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和4平方公里的永丰中试基地;丰台园位于北京南郊的丰台区,昌平园位于北郊的昌平区,作为高科技产业基地,两园面积各占地5平方公里;亦庄科技园位于北京东南郊京津唐高速公路起点,面积7平方公里;电子城科技园位于首都东北郊酒仙桥,面积10.5平方公里。

中关村在2001年的情况包括:第一,经济保持高速增长。

全年实现增加值455.7亿元,同比增长39.8%;技工贸总收入2151亿元,同比增长28.1%;上缴税费92.1亿元,同比增长49.5%;出口创汇25.5亿美元,同比增长27.5%。

2001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60多家,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超过9000家;企业新增就业约6万人,就业总数达36万人。

第二,涌现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项目。

中芯微系统公司研制出中国第一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用化32位CPU芯片——“方舟一1号”;中星微电子公司研制出可迅速产业化的中国首枚百万门级超大规模专用芯片“星光一号”;第三,海外学者人园创业热潮持续高涨。

园区留学人员服务体系全年接待4800多名留学生咨询,2300多人有创办企业意向,1100多个团队已着手创办企业,378家已领取了营业执照。

从园区建立留学人员服务体系到现在,海外留学生创办的企业总数已达530余家。

第四,园区硬环境建设向纵深发展。

全年完成道路改扩建12条,共70多公里;绿化面积新增约200万平方米,多个污水处理厂和处理设施相继开32;各产业基地在拆迁、建设方面进展迅速,按市场机制运作和使用银行贷款建设项目的资金投人总额约100亿元。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

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的说明一、立法背景和必要性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国务院批准的、我国第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为促进和保障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12月审议通过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以下简称"《园区条例》")。

《园区条例》通过改革工商登记管理制度,促进技术与资本对接,完善人才培养流动机制,规范政府行为,保护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极大地解放了中关村的创新活力与生产力,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又好又快,实现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的目标。

近年来,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显着变化。

国际新兴高科技业态不断涌现,全球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创新资源全球化流动、全球创新中心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凸显,各国政府都加大了对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的促进和扶持。

党中央、国务院相继作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决策。

中关村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2009年1月13日,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

批复明确了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的战略定位,其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还提出了支持中关村示范区建设的8条政策措施,包括:开展股权激励试点、科技金融创新试点、科技重大专项列支间接费用试点、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制订税收政策、编制发展规划、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试点和建设世界一流水平新型研究机构。

为落实国务院批复,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意见》。

目前,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北京市的共同领导和推动下,建设中关村示范区的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通过总结《园区条例》的实施情况、广泛征求意见和深入调研,结合中关村未来发展的新目标和新定位,有必要制定新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取代《园区条例》,推动解决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创新主体方面,企业和社会组织登记设立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和简化,产业联盟、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创新主体的新发展和新特点在《园区条例》中没有体现。

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创新创业引领工程

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创新创业引领工程

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创新创业引领工程——标杆孵化器培育行动方案(2022-2025年)标杆孵化器是由国际一流孵化人才牵头建设,重点聚焦高精尖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先进的孵化模式、突出的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服务能力,能够高效整合融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促进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和硬科技创业,带动高端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集聚,示范引领孵化行业升级发展的高水平创业服务机构。

为加快培育标杆孵化器,带动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提升,助力硬科技企业培育和高精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着力发挥北京科技和人才优势,对标国际一流、面向前沿未来、结合各区重点产业方向,打造一批标杆孵化器,聚焦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和硬科技创业,引领孵化模式变革和行业升级发展,带动资源集聚和创新创业生态优化提升,加速高精尖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助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格局,有力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

(二)基本原则面向未来,前瞻布局。

围绕服务前沿和未来产业战略布局,探索建设专注原创新药、基因技术、智能硬件、元宇宙、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智慧能源、关键材料等领域的标杆孵化器,支撑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和硬科技企业孵化,更好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抢先下好前沿和未来产业战略布局先手棋,支撑探索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立足全球,融汇资源。

坚持全球视野,对标世界一流,强化国际开放合作,提升孵化器服务技术、人才、项目和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效能,着力将孵化器打造成为北京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带动国际高端资源融通汇聚的关键抓手,切实提高创新创业国际化水平。

树立标杆,突出专业。

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聚焦垂直细分领域,支持一流孵化人才建设标杆孵化器,鼓励高校院所、领军企业、投资机构等深度参与,强化市场化运营,突出专业团队、专业平台、专业早期投资、专业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对接等服务能力,树立旗帜标杆,示范带动孵化行业全面升级发展。

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及相关政策机制和制度支持研究

区域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及相关政策机制和制度支持研究
成 更 加 庞 大 而 紧 密 的 动 态 创 新 网 络 . 动 产 业 内 新 技 术 或 推
息 . 以减少 科 技创 新 中不 必要 的重 复 , 而 有效 地提 高 可 从 科技 创 新 的效 率 : 业 及 时 地 应用 科 技创 新 成果 . 集群 企 是 科技 创 新 的源 动 力 .直 接 带动 了产 业集 群 的科 技 创新 水
平。
新 知识 的产 生 、 动 、 新和 转 化 。当市 场 饱 和时, 流 更 企业 仅 能 维持 经济 利 润 . 业外 部 的资 源不 再 流 人 . 业 结构 趋 产 产
于 稳 定 为 了 突 破 既 定 的 已 结 构 化 的 产 业 约 束 . 业 将 通 企
过创 新形成 新 的经济 活 动 . 经过 产业 创 新 网络 的传递 和辐
射 , 动 产 业 内 的 技 术 创 新 和 技 术 进 步 . 成 产 业 的 升 级 推 形
2 .建 立 区 域 产 业 共 生 网 络 按 照 创 新 体 系 理 论 . 新 创 过 程 实 质 上 是 各 种 组 织 相 互 作 用 的 过 程 . 个 企 业 或 机 构 单 作 为 政 策 作 用 的 对 象 . 以 实 现 区 域 内 整 体 创 新 能 力 的 提 高 提 高 区 域 整 体 创 新 能 力 的 关 键 在 于 促 进 各 种 组 织 建 立
更新和转化, 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对 区域未来产业创新主导模式的思考 , 确立产业集群主导 产业 网络协作 式发展模 式。 立主 导产 业之后 , 确 必须根据 产 业关联性 建立起 相 互依存 的 产业发展 网络。 章借鉴 目前各 文 地 产业 自身发展 的成 功经验 , 以及 各地政 府对 于主 导产 业及形 成的产 业价值 链重点发展产业尽快壮大并鼓励企业间的竞争, 鼓励各个相关企业形成相互支持的产业配套 网络 , 实行紧密地围绕主导产 业 形成 的上 下游产业链 条 , 重 高新 区内重点 大企 业带 动作 用 , 注 形成 以本地 文化 为创 业环 境 的产 业创新体 系。 关键词: 区域产业创新体系; 布局; 政策机制: 制度 支持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关村国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关村国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推进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知识产权综合规定【发文字号】京知局[2010]13号【发布部门】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发布日期】2010.03.03【实施日期】2010.03.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推进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京知局﹝2010﹞13号)中关村各园管委会、共建基地管委会、各园(基地)所在区县知识产权局、各企事业单位:为进一步加强中关村知识产权工作,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现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推进工程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做好相关工作。

二○一○年三月三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推进工程工作方案为落实国务院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要求,进一步提高中关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中关村知识产权环境建设,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会决定共同制定并组织实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推进工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意见》以及《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首都知识产权战略的意见》文件要求,坚持知识产权工作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相结合,坚持知识产权工作与企业改革发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相结合,推动中关村知识产权环境建设,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推动首都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工作目标围绕中关村百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依托重点产业联盟,引导示范区企业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大幅提升示范区企业的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企业,形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集群。

中关村科技园区空间布局研究

中关村科技园区空间布局研究

中关村科技园区空间布局研究中关村科技园区空间布局研究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发展基地,也是国家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示范区。

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是影响园区产业发展和人才聚集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围绕中关村科技园区空间布局展开研究。

一、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中关村科技园区始建于1988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以科技为主题的园区,被誉为“中国硅谷”。

发展初期,科技园区以引进引智为先导,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和优秀科技企业进驻,实现了科技资源的汇聚。

1990 年代,中关村科技园区进入了规模扩张期。

政府开始加大对园区的投入,大力支持企业的创新研发,吸引了一批高科技企业的落户,并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2000 年代,中关村科技园区进入了深度发展期。

政府开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国创新之都”。

园区注重自主创新和产学研融合,推进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新能源、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创新和转化。

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特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园区规划和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文环境和社会公益功能的建设。

园区内设有公共设施齐全、便利性高的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功能区,为园区内居民和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

2.产学研融合的空间布局园区内大量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形成了以科研、教育、创新为主的产学研融合模式,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

3.高效的交通通道和公共交通系统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交通状况得到了较好的优化和改善,园区内设有高效的交通通道和公共交通系统,有利于园区内人员和物资的快速流通。

4.产业集聚和空间分布均衡中关村科技园区吸引了大量高端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人才的进驻,形成了产业集聚的极大优势。

同时,园区内企业的空间分布比较均衡,集聚效应和区域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三、中关村科技园区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中关村科技园区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如路网不顺畅、电力供应不稳定等。

新时代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现状及问题分析

新时代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现状及问题分析

0引言新一轮的产业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产业协同创新不断突破地域和组织的界限,传统的创新模式被打破,创新流程和方式的新规则和新秩序正在建立。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深度结合,充满活力的平台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孕育成形。

产业协同创新机制是促进江苏区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其在国内外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江苏区域产业创新的主方向是协同创新,各级政府和各产业部门越来越重视协同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本文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分析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制约因素和影响要素以及产业协同的创新机制,为带动产业加速转型、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促进产业模式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有益参考。

1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1产业协同创新研究文献综述(1)协同创新的内涵。

对于协同创新的内涵、协同创新的效果,HAKEN [1]指出要实现1+1>2的协同效果,产业内部之间应通过互动完成系统内部的有序状态。

GREER 等[2]提出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基础是企业之间相互关联的组合能力。

在SERRANO [3]研究的基础上,谢婕[4]对协同创新的内涵进行完善和深入研究,指出跨区域的整合和多主体是协同创新的主要特征,协同创新由互动维度和整合维度构成。

DAVIS 等[5]提出协同创新是协同的相关理论在创新区域的应用和延伸,其核心模式和组织关系是绩效提升和相关知识的增值。

(2)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实证研究。

ROWLEY 等[6]研究网络结构和主体关联对不同产业的影响,重点分析不同联系度占主导地位的网络、产业和绩效之间的关系。

MEAGHER 等[7]对德国23个创新网络、600个网络成员进行实证调研。

CAPALDO [8]提出创新能力和网路强弱关联的新框架模型。

国内,邵云飞等[9]运用复杂网络仿真方法对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网络结构及企业不同的技术学习策略对技术学习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

周志刚等[10]研究企业创新网络中跨组织知识共享行为的演化博弈。

中关村高新科技园区案例分析-徐畅

中关村高新科技园区案例分析-徐畅

中关村高新科技园区案例分析■徐畅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案例分析中关村科技园区是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的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奠定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基础。

它历经四次扩区,目前形成了一区多园的空间格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产品涉及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诸多领域,不仅加速了知识、技术向产业的转化,还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企业人驻,在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收入的同时,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并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可以借鉴的经验,现在也存在一系列亟待改进的问题。

本文旨在对中关村发展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思路。

一、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现状(一)中关村产业集群情况《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2023-2022年)》(简称《创新引领工程》),确定了下一代互联网产业集群等六大产业集群为中关村优势产业集群,将享受政府政策和资金的重点支持。

到2021年,这六个优势产业集群收入力争超过2.6万亿元。

这六个优势产业集群分别是下一代互联网产业集群、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集群、卫星应用产业集群、生物和健康产业集群、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除了六个优势产业集群,中关村还确定了四大潜力产业集群,包括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产业集群、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在这些领域,中关村企业创新能力强,具有技术优势,成长潜力好,但在产业链关键环节上存在薄弱环节。

以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为例,目前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引领创新,创制国际标准率先取得突破。

如大唐电信集团牵头创制了全球两大第四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之一——TD-LTE标准,基于该标准的4G服务己于去年年底启动全国商用;信威创制了宽带无线接入McWiLL国际标准;闪联创制了3C协同领域国际标准;威讯紫晶创制了无线物联网芯片国际标准;WAPI联盟创制了TePA信息安全国际标准。

北京市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综合战略研究

北京市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综合战略研究

通 过对 北京 市 区域创 新 系统运 行 的 分析 , 合 北 京 市 区 域 创 新 能力 和创 新 资 源 配 置 的现 状 , 京 市 结 北 区域 创 新 系统及 创新 资源 优 化配 置存 在 的问题 主要 有 以下 几个 方 面 :
1 创新 体制 不够 完善 .
北京 市在 创 新投 入方 面仍 以政 府 投 入 为主 , 业 尚未 成 为 创 新 投 入 的 主 体 。而 且 目前 , 京 市 技 术 企 北 创新 资金 筹集 渠 道较 为单 一 , 一方 面 政府 对 技 术 创 新 活动 的资 金 支 持 不 足 , 一 方 面 , 府 对 拨 款 、 项 另 政 专 贷款 的牵 引导 向作 用不 够 。从 近几 年 北 京 市科 技 活 动 经 费 的 投 入 情 况 看 , 然 每 年 都 有 一 定 程度 的 增 虽 长 , 由于过 去技 术创 新投 入偏 低 , 但 科技 活动 经 费 的增长 明显 滞后 于 经济 的增 长 。
置 , 推动 整个 区域 创新 体 系 的构 建 , 来 促进 区域 经济 的发 展壮 大 。
( ) 京 市 区域创 新体 系建设 的成效 一 北 1 = 京市 创业 孵化 体 系框架 已初 步形 成并 逐步 完善 .匕 j 目前 , 中关 村共 有 10多家 大 学 科 技 园 、 技 企 业 孵 化 器 和 留学 归 国人 员 创 业 园 , 化 总 面 积超 过 0 科 孵 1 0万平 方米 , 孵企 业 近 5 0 8 在 0 0家 。中关 村 大学科 技 园及科 技 企业孵 化器 呈现 出产 业领 域 集 中化 发 展 的
例 有美 国的硅 谷和 1 8号公 路 、 国的剑桥 科 学 园 、 2 英 日本 的筑 波科 学 城等 。在 区域创 新 系 统 中 , 业 是 创 企

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波特效应”的中国证据

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波特效应”的中国证据

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波特效应”的中国证据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中国,随着环境保护政策的不断加强和环境规制的日益严格,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日益显现。

波特效应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理论,为理解环境规制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并验证波特效应在中国背景下的适用性。

本文首先对环境规制和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

接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了解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环境规制、绿色技术创新以及波特效应的理论框架,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选取中国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和案例资料,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并检验波特效应的存在性。

本文还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以及不同政策类型等因素对环境规制与绿色技术创新关系的影响,以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也希望本文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路。

二、文献综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波特假说(Porter Hypothesis)认为,适当的环境规制能够刺激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进而提升生产效率,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

然而,波特假说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却因地区、行业和企业特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因此,探讨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在中国情境下的波特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环境规制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国外研究方面,Lanjouw和Mody(1996)通过对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家的专利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海淀区创新型创业企业孵化机制研究

海淀区创新型创业企业孵化机制研究

海淀区创新型创业企业孵化机制研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

而创新型创业企业具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高增长性的特点,成为国家及地方政策的重点支持对象。

作为首都中心区域,海淀区在这一方面的探索创新更显得重要。

一、创新型创业企业的特点分析创新型创业企业被认为是新时代经济中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的企业形态,具有以下特点:1.高技术含量创新型创业企业利用科学技术等前沿知识创造产业新的领先地位。

2.极高风险创新型创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和概念创新,风险也相对较高。

3.高成长性创新型创业企业具有快速增长和强大的竞争力。

二、海淀区创新创业氛围分析海淀区长期以来,成为了科技氛围浓厚的区域。

核心区内科研高校、大量研究机构、科技企业云集,科创能力处于全北京市的旗舰水平。

在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发展的过程中,海淀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政府高度重视创业创新,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布局,积极建立孵化平台、加速器等创新产业的支持平台,提高了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能力。

三、海淀区创新型创业企业孵化机制浅析1.海淀区政府资金挂钩支持机制海淀区政府通过悬挂拨付制度、惠及补贴、专项资金等多种形式,促进创新型创业企业的发展,支持初创期企业的生存与成长。

2.建立孵化平台帮助创新型创业企业成长海淀区建立以“创业众创空间”为主要代表的创业孵化平台,为大量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了一站式孵化服务,提供创业计划指导、商业模式优化、营销公关等全方位支持。

3.供需对接服务机制为帮助创新型创业企业储备资源,海淀区推出并实施了“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搭建创新创业企业与大量融资机构、投资机构之间的通道,提供行业人才、技术合作、市场信息和投资等服务。

四、海淀区创新型创业企业孵化机制的风险与挑战创新型创业企业的孵化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风险和挑战。

特别是在资金运作、法律政策等方面的难题尤为严峻。

虽然海淀区政府在创新型创业企业孵化机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这方面依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待解决。

“场域—生态”双元逻辑下公共部门服务青年创新创业的路径

“场域—生态”双元逻辑下公共部门服务青年创新创业的路径

“场域—生态”双元逻辑下公共部门服务青年创新创业的路径倪斯铌 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摘 要 青年是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是公共部门主体开展创新创业服务的重点人群。

如何厘清公共部门自身资源特质、构建高效的青年创新创业服务机制,实现对双创青年多层次需求的有效满足,是一个理论和实践并重的问题。

文章以G省共青团Q计划为例,基于创业生态系统要素类型将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划分为要素层、动力层和核心层,基于场域理论分析当前青年创业者在创业资本、创业惯习和创业实践三层次的需求特征,进一步构建公共部门服务青年创新创业的路径选择,也为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在内的其他主体鼓励青年创新创业提供启示。

关键词 公共部门 创业生态 场域 创新创业 青年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3)17-104-05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文章中指出“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1]。

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最新公布的2019-2020研究报告[2]显示,我国国家创业背景指数[注:创业国家背景指数,全称为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Context Index,简称NECI,来源于2019年GEM国家专家调查(National Expert Survey,简称NES),在调查中各国专家被要求在GEM框架下对国家创业环境的12个条件进行评估。

NECI指数可用来衡量企业起步和发展的难易程度。

]在全球排名第四,但是创业教育、研发转移以及商业和法律基础设施等要素仍然较弱。

青年是创新创业重要力量,向来是公共部门开展双创工作的重点群体。

中关村产业联盟发展的背景、特点及对创新的作用

中关村产业联盟发展的背景、特点及对创新的作用

内容摘要:中关村已形成了国内领先的区域创新系统。

中关村园区创新系统孕育了产业联盟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关村已有产业联盟20多家,无论数量还是类型都走在全国前列。

中关村产业联盟促进了园区内企业和产业的创新,丰富和促进了中关村区域创新系统,带动了国内产业创新。

中关村产业联盟建设有很多创新和经验,值得全国其他地区借鉴。

关键词:产业联盟,自主创新,中关村??一、中关村产业联盟发展的背景:中关村园区创新系统中关村园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探索,已从最初的“电子一条街”发展到了世界一流科技园;已从以招商引资、土地出让、“贸工技”为主的外延式发展阶段,逐步过渡到了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相结合、机制创新为根本的内生式发展阶段;已走出了一条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国内领先、机制较完善的开放型区域创新系统。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关村园区面临着全球化技术转移和科技竞争方式的重大变化,国际区域间的竞争及园区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依托中关村创新系统进行联合创新已成为园区企业发展的重要模式。

??中关村创新系统集中了中国自主创新的优势资源,是中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长期规划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中国应对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机遇,寻求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重大战略突破口。

首先,中关村创新系统拥有国家顶级的知识创新系统。

中关村拥有全国最密集、最顶尖的科研资源,有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68所著名大学和以中科院为代表的270家科研机构。

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1个,占全国28%。

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2个,占全国22%。

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占全国20%。

有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中心65个。

第二,中关村创新系统有全国最活跃的创新企业。

中关村地区是中国目前创新企业数量最多、最为密集的地区。

园区内企业数量达到17000多家,大部分为高科技企业,每年新认定的创新型企业超过4000家。

第三,中关村创新系统具有全国领先的创新基础条件。

硅谷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变历程_陈颖.caj

硅谷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变历程_陈颖.caj

35February · 2016文 文/陈颖、石妍妍(北京)硅谷作为创新生态的全球标杆区域,是世界各地开拓科技产业借鉴的对象。

以硅谷为案例,进行创新生态演变历程的探索,具有较高的学习借鉴价值和启发作用。

创新生态系统是指由各类创新主体、创新种群、创新群落与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复杂统一体。

从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来看,包括创新物种、创新种群、创新群落三个层次。

硅谷创新生态系统经历了四个阶段:半导体时代、个人电脑时代、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与多元化时代。

下文从创新生态的构成维度解析硅谷创新生态四个演替阶段的主要特征。

半导体时代地平线上的新曙光20世纪初,美国的国防工业直接推动了硅谷的发展。

1958年仙童公司与德硅谷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变历程The evolution of silicon valley ecosystem硅谷创新生态系统经历了四个阶段:半导体时代、个人电脑时代、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与多元化时代。

经济 特别关注Special Attention仪公司间隔数月分别发明了集成电路,使得半导体工业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出现爆发式增长。

三类创业企业成为这一时期典型的创新物种。

三类创业企业分别为:科学家创业企业、大企业衍生企业和发烧友创业企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朝鲜战争时期,硅谷成为了当时美国国防工业的集聚地。

美国的国防工业为硅谷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

此外,硅谷的发展离不开斯坦福大学的强有力的支持与参与。

1951年,斯坦福大学创建了斯坦福大学工业园,成为高科技公司集聚地。

硅谷电子工业的发展由斯坦福电子工程学院一手扶持起来,斯坦福毕业生或斯坦福教授创办企业数不胜数。

风险投资在湾区得到了快速发展,是硅谷培育最好的物种之一。

《小企业投资法案》、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形成对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创新种群经历了由农业——无线电产业——半导体产业的变迁。

19世纪末,硅谷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水果生产和加工区。

制度要有创新的精神品格--周旺生解析《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

制度要有创新的精神品格--周旺生解析《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

制度要有创新的精神品格--周旺生解析《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徐建峨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1(000)006
【摘要】@@ 众人瞩目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出台之后,<条例>起草者之一、
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周旺生先生成了特别忙的人,不停的演讲邀请、不断的约稿、应
接不暇的采访,还要忙碌<条例>后续的大量工作.感谢周先生终于挤出时间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更欣慰在的对话气氛下打开了周先生的话匣子.
【总页数】5页(P8-12)
【作者】徐建峨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相关文献】
1.《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的创新与困惑 [J], 孙惠民
2.周旺生对中关村基本法的权威解释 [J], 邓琮琮
3.中关村:呼唤企业登记制度改革——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登记制度改革谈 [J], 王平;
4.制度创新:科技园区的动力之源——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实践与启示 [J], 潘珺;王
鲁沛;曹谦荣;马千山
5.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中科园发[2020]28号)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中关村20年发展历程中,区域创新网络和科技产业生态环境是中关村取得今日成就的两个关键因素。

本文从分析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的内涵、构成、演化和特点入手,突出分析了区域创新网络演化的5个阶段,给出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创新形式。

分析了科技产业生态环境的内涵、特征,指出中关村科技产业生态环境包括优势产业高端化生态环境、产业集群化发展生态环境和创业孵化生态环境3个方面。

同时,对区域创新网络与产业生态环境互动机制进行了分析。

最后,结合海淀科技园区的实际情况,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科技产业生态环境以及实现它们之间的互动机制,认为应从4种因素入手,制定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创新网络,打造适宜的科技产业生态环境,以迎接海淀科技园区当前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中关村海淀科技园区区域创新网络科技产业生态环境中关村的发展历程表明: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和科技产业生态环境的营造这两项举措造就了今日的中关村。

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和产业生态环境的营造是科技园区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应对中关村海淀科技园区当前面临挑战的有力武器。

一、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一)区域创新网络的内涵区域创新网络是为企业提供创新环境的建设,对政策、资金、研究机构、企业联盟、产业服务体系和平台等各种要素进行配置的资源整合体系。

根据Cooke 等对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有基层型、网络型和统治型3类(Cooke et al.,1994)。

网络型区域创新体系(或称区域创新网络)的主要特点是技术转移活动是在多层次范围内开展的,创新体系的协调性较高,技术专业化水平富有弹性,主要通过金融机构、政府机构和厂商之间的协议来指导资金的筹集。

区域创新网络具有动态的特性,使其具有了比等级组织灵活、比市场组织稳定的双重优势,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

区域创新网络既包含区域内正式合作网络又包括行为主体间的非正式网络。

正式的合作网络是指研发合作网络、分包商网络、市场网络、供应商网络、技术交易网络和服务网络等。

非正式网络是指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背景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

区域创新网络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区域创新网络能够增进创新主体的互动合作,实现协同创新。

区域创新网络能够将各类主体纳入创新体系之内,改变各主体分散、独立的离散创新局面,使各主体间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整体的学习性、适宜的合作模式,结成高度紧密的创新合作关系,发挥创新合力。

2.区域创新网络有利于整合、高效利用创新要素资源。

区域创新网络能够通过机制安排、创新环境营造、要素市场建设等途径打破创新要素分割的约束,加速金融、人才、技术等创新区域创新网络与科技产业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研究———以中关村海淀科技园区为例□傅首清区域创新网络与科技产业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研究本刊专稿《管理世界》(月刊)2010年第6期表1区域创新网络的演化5个阶段的特征要素的聚集、流动及整合运用,实现创新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产出。

3.区域创新网络有助于形成区域创新氛围,实现与外部创新体系的对接和能量互换。

区域创新网络能够通过主体间的协作、要素的流动、组织间学习性的外溢等形成区域优良的创新氛围,保持区域的创新活力,有助于区域以创新网络的整体性与国家乃至全球创新体系形成有效对接和能量交换,集成和利用区内外、国内外创新资源,迅速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二)区域创新网络的构成从区域创新网络的特点上看,区域创新网络主要包括主体要素、功能要素和环境要素3类要素。

在主体要素方面,主要包括4类:一是创新企业群体;二是大学和研究机构;三是政府相关机构;四是中介组织。

这4类主体要素是区域创新网络的结点,是区域创新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

结点与结点之间是通过链条互相联接的,区域创新网络的链条就是指区域创新网络内资源、信息、技术、知识在各个结点间流动的渠道。

在功能要素方面,企业主要对应于技术创新,大学和科研机构对应于知识创新,政府注重制度创新和环境营造,而科技中介机构关注服务创新。

在环境要素方面,创新体系还包括了创新基础设施、生活环境、政策和法律环境、保障条件等几大类必要的环境因子,它们共同形成了创新体系运转的强大保障(如图1)。

(三)区域创新网络的演化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可分为不断递进的5个梯级,依次为初始创新、离散创新、整合创新、集群创新和优势创新(如图2)(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管委会,2007)。

根据上面5个梯级的划分,可以看出不同的阶段体现出区域创新网络的不同状态和特征。

在初始创新阶段,创新主体间的关联性很低,无合作意识,没有形成区域创新网络。

从离散创新阶段开始以后,伴随着政府优惠政策的颁布、孵化器及创业园建设,区域创新网络开始逐渐变得复杂,不断演化,对创新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

表1描述了区域创新网络演化5个阶段的特征(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管委会,2008)。

(四)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是在中关村20年的创新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以科研机构知识创新为基础,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政府环境建设和专业化中介为支撑的、动态发展的、具备较强自组织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区域创新网络,是一个区域性的创新要素资源投入产出转换器,以实现各类创新主体要素的协同创新和高效产出。

20年的中关村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在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中,行为主体多样,大小企业并存,企业类型多样,由图1区域创新网络结构示意图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基础设施保障条件环境要素生活环境等功能要素体制、机制政府/法律调控区技术人才、信息交流与合作政策、资金、环境支持需求信息流动图2区域创新网络的演化示意图政府引导能力加强,各类创新要素的整合效应初步显现政府实施“放水养鱼”政策,企业创新逐趋活跃体制改革起步,企业创立的约束减少,个体创新发展创新环境渐趋完善,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创新网络逐渐形成政产学研高度契合,区域创新战略生态系统高效运转初始创新离散创新整合创新集群创新优势创新区域创新网络的演化此结成生产综合体。

同时,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优化主体质量,通过网络边界的收缩与扩张,趋利避害。

这就使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具有了一种类似生态系统的性质。

从创新体系的特点上看,中关村区域创新体系基本上属于网络型区域创新体系。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除具有一般区域创新体系的网络组织性和动态演化性等共性特点外,特殊的资源优势和特定的发展历程还使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面,其主要特点有:1.知识创新的基础性。

区域智力资源密集是中关村最大的特色,立足和发源于本地知识创新也是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区别于其他地区创新体系的最大特点。

从早期中科院计算所倪光南、柳传志等创办联想,再到北大计算机研究所王选等创办方正,中关村一大批企业的产生、海淀园的创新与发展,都与本地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密不可分。

近年来,神州六号、神州七号、曙光计算机等一批重大知识创新成果的涌现,也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重大推动。

2.创新创业文化的根植性。

20年来,从第一批科技人员下海,到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再到全国率先举办项目管理培训等,中关村走出了无数个全国“第一”,正是这种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文化理念,引领中关村不断创新发展。

时至今日,崇尚知识、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创新创业文化,已经成为中关村的代名词。

“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已成为中关村特色自主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素,成为推进中关村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3.创新由技术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中关村发展早期,创新起源于对科研院所零星技术成果、国外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具备典型的技术驱动特点。

随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区域内产学研各类创新主体的日益结合,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进一步确立,创新的导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创新主体开始更为关注市场需求,关注产业竞争的需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

4.产业联盟成为推动区域创新网络的主力军。

中关村区域创新网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关村产业联盟,如出口软件联盟、长风联盟、下一代互联网联盟等市场合作联盟;闪联联盟、TD-SCDMA 联盟、AVS联盟等产业联盟。

这些产业联盟增强了区域创新网络,联合了区域外的创新资源,提高了区域创新能力。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发的AVS数字音视频技术标准,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产业链不完善,在与国外企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004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联合TCL、华为、海尔等12家国内电子制造企业发起成立AVS产业联盟,共同推动国内技术标准的商业化,成效显著。

5.标准制订成为区域创新网络发展的新方向。

中关村企业联合相关科研机构主导、参与制定了一大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联想集团联合国内其他企业提出的“闪联标准”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在2008年成为国际标准。

大唐集团拥有TD-SCDMA技术标准的关键技术和主要知识产权,通过区域创新网络,大唐集团与合作企业免费提供所持有的相关技术和知识产权,帮助它们开发上下游产品,使得相关企业能迅速进入该产业,提高了创新要素的配置效率。

二、中关村科技产业生态环境(一)科技产业生态环境的内涵在经济生活中,环境是指由企业和个人参与,在各类市场上形成的结构、秩序和规则。

科技产业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科技产业上下游生态链的内在需求而形成的配套环境。

如产学研合作模式、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与区域环境相适应的产业规划、金融服务体系、人才创新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

处于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企业、金融机构、咨询公司和会计师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等以市场导向进行组合,逐渐结成业务网络和人际网络。

这些网络能够不断地自我生长和自我增强,进而形成科技园区的产业生态系统。

科技产业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中的种种特征非常相似,园区企业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存在一种类似“生物链”的特征。

科技产业生态环境是借助生物学的概念和现象来解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戴卫,2002)。

(二)中关村科技产业生态环境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初步形成了一个产业生态链,它们之间在技术上既替代又配套,在市场上既竞争又结盟,互相创造着需求,有共同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利益一致性,市场机会是这个生态链演化的动力。

中关村科技产业生态环境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优势产业高端生态环境、产业集群化发展生态环境和创业孵化生态环境3种。

区域创新网络与科技产业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研究本刊专稿《管理世界》(月刊)2010年第6期1.优势产业高端生态环境多年来,中关村在诸多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开发出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顶尖、世界先进的重大技术创新产品,这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的出现及其产业化推进造就了园区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园区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龙头。

另外,跨国公司、外埠大企业集团纷纷在中关村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高端功能环节,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新材料等园区优势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环节迈进,优势产业逐渐向高端升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