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2册 2.1.2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教学设计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第2课时【课题】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所需课时】1【课标分析:】本节虽然没有对应的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却从总体上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关键,人类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具有主观能动性,需要遵循自然规律,最终谋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结合资料分析,理解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区域的作用。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例分析,说明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影响。
人地协调观:通过案例或图像等资料,归纳、分析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教学重、难点分析】辩证地分析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结合图文设置不同案例情境,给出相关材料,学生结合材料采用归纳总结方法得出结论。
通过课堂活动检验和落实所学内容。
【教学资源】自制教学幻灯片、图片,视频资料等。
【设计思路】自然资源在同一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对区域的影响不同,同一发展阶段同样的资源在不同区域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有差异。
本课例从时间变化方面,借助案例分析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在区域发展中的物质基础作用。
让学生明白,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影响下降。
在空间变化方面,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同样资源丰富的地区,区域发展的巨大反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也让学生明白区域发展影响因素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为后面具体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做铺垫。
【教学过程设计】【讲授】自然资源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教学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人口”的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章节:第一章一、教学目标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二、教学重点: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新课教学]:知识点一世界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特点(1)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20度---60度地带最为集中。
(2)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的以内的沿海地区。
(3)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2、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及其原因(1)东亚包括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中南部。
原因是: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
(2)南亚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
原因是: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
(3)欧洲西部包括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
原因是:经济发达,人口大多聚居在城市。
(4)北美东部包括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原因是:经济发达,人口大多聚居在城市。
3.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一)自然因素:1.气候(1)过于寒冷、干旱的地区1)高纬度地带---严寒2)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降水量极少(2)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3)气候适宜地区----中低纬度地区2.地形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例如,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的恒河平原,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第一课时:介绍地理学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培养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 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定义和内容。
- 教学内容:
- 什么是地理学?
- 地理学的基本领域和研究内容。
- 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第二课时: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理解地球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形状。
-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 教学内容:
-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 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哪些层次?
- 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形成原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使用模型和图表进行解释。
第三课时: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认识地球季节的形
成原因。
-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季节的形成原因。
- 教学内容:
- 地球的自转运动是什么?
- 地球的公转运动是什么?
- 地球季节的形成原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使用动画和图片进行演示。
...
(依次编写其他课时的教学内容、目标和重点,按照教材的章
节顺序进行排列)
课程评价
- 课程评价方法: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程度,观察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 评价工具:笔试、口头回答问题、观察记录等。
- 评价标准:能准确描述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2023年高中地理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3年高中地理全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2
1. 教学目标
- 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 掌握必修二中的重要地理知识点
- 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
2. 教学重点
- 分析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理解地球的形状、运动和变化
- 研究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教学内容
3.1 单元1: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 讲解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引导学生探讨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3.2 单元2:地球的形状、运动和变化
- 探究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运动方式
-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因素
- 分析地球表面的动态变化和地壳运动
3.3 单元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分析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人类适应能力和经济发展方式
- 探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保问题
4.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通过精讲重点知识点,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动交流,提高思考和表达能力
- 实地考察:组织地理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5. 教学评价
-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地理学科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思维活跃度和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重要地理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 参考教材
-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2》
- 其他相关参考资料
以上为教案的初步构思,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2章第1节教学设计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目录一、学习目标二、必备知识三、情景探究探究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探究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四、学习效果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一、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区域自然条件的组成及特点。
2.结合资料分析,理解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对比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必备知识(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1)主要表现: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
(2)典例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1)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很优越,区域发展水平却不高,如孟加拉国。
(2)有些区域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依然能够发展得很好,如日本。
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1)原则: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2)案例4. 将四大文明古国发源地与其对应河流连线。
[特别提醒] 日本是自然条件较差的国家,但其具有优越的海运条件,加上采取开放的政策,该国可从其他区域输入资源,利用自身先进的技术进行加工制造输出产品,使该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
5.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人类改造自然是为了生存和发展。
(√)(2)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金沙江上。
(×)(3)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主要功能是发电。
(×)(4)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土壤是黑土。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①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②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附教学计划)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教学内容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至第六单元。
三、学情分析从上期期末考试情况看,四个班的成绩比较趋于统一,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而且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四、教学具体措施1.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熟记基础知识。
2.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作业批改时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
同时,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后进生鼓励支持,中等生促进加油提高,批示时注意语言的感召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5.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抓好“记忆改变学习计划”,开展班级竞争,激发其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应通过适当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参与竞争,达到成绩总体提高的目的。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案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2.1 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核心知识1.乡村的土地利用;2.城镇内部空间结构;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4.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教学目标设计1.结合实例,说明乡村土地利用的类型和分布。
2.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城镇内部主要功能区的特点和分布。
3.结合实例,说明合理规划城乡土地利用对人地协调发展的意义。
教学方法建议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结合实例,分析城镇的内部空间结构。
难点:运用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相关原理,分析现实城镇功能分区的现状。
教学导入播放浙江兰溪诸葛村的一段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你家乡所在的地方,是城市镇,还是乡村?根据你的观察,城市、镇和乡村的景观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教学精讲◆任务一乡村的土地利用◆活动1:认识乡村教师:同学们对于本地的乡村景观都有一定的认识。
请一小组派代表简单介绍你对本地乡村的初步认识,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教师总结:乡村有各种各样的土地类型,也有各式各样的景观形态,那么,到底什么是乡村,乡村又有哪些具体的土地类型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24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乡村的概念及土地利用1.什么是乡村?2.乡村的农业用地类型有哪些?3.农业用地和村落布局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教师总结: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活动,农业用地类型多种多样。
【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乡村的概念及土地利用1.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3.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活动2:以浙江兰溪诸葛村为例探究乡村的内部空间结构教师:展示一张浙江兰溪诸葛村的景观图和一张平面图,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25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展示】(问题探究)浙江兰溪诸葛村1.居住区和钟池、大公堂等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2.商业街分布在哪里?教师总结:居住区分布在钟池、大公堂的周围,说明村落内部住宅以公共服务为中心,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行程与发展(人教版)3.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1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读图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2.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分析对比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教学重点: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性的分布地区教学难点: 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特点的形成条件分析教具准备:亚洲政区图、美国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教学过程:一、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3、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阅读P47图3.10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完成P48读图思考题。
)4、本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1、2引导学生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是水稻生长的基础,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经营和发展。
).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
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
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5、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每户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以及家畜、家禽的饲料用粮,到市场出售的很少。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优质教案目录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容量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第二节城镇化第三节地城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教材分析】本节以一个“卫星影响世界地图”这一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以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带着问题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本节讲述世界人口分布大势和特点,阐述自然、人文诸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儿?为什么?在讲述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时,教材采用了由一般到个别、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
本节共有两个标题:“世界人口的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第一个标题聚焦世界人口的分布。
教材先安排图 1.2“世界人口的分布(2014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发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
接着从纬度、距海岸远近、海拔三个方面,利用数据进一步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在描述人口分布特点之后,本节第二个标题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制约世界人口分布状况的诸多影响因素。
这样层层深入,由浅人深,有助于学生掌掘比较完整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另外,课后还有一个“活动”教学和“自学屋”。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二(2019年新编)1-1人口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是: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课标中的行为动词“描述”,这要求学生不仅能归纳不同尺度区域的人口分布特征,还能通过具体的案例从自然、人文条件等角度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思维能力。
“运用资料”表面学生要会利用具体实例来说明人口分布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方法,提供不同区域尺度的人口分布地图、表格、图文等资料,引导学生从不同尺度的区域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教材分析地理必修一侧重学习自然地理基础知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理科学知识。
地理必修二则主要从人文地理要素的角度,学习人口、聚落、产业、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主要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口》作为必修第二册的开篇之章在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首先,区域人口数量、质量的分布状况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其次,人口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中学生学习人文地理基础的起点,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者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
因此,先学习人口的相关知识,能为后续学习聚落、产业、交通、环境与发展等内容提供基础知识、基本方法。
《人口分布》又是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的第一节。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学习后续章节人口迁移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必备知识。
分析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十分重要,对理解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及引发的人口与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意义重大。
本节内容主要从人口分布和其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教材提供了不同尺度区域的人口分布的资料,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引导学生从不同尺度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将学生对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用约20分钟时间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掌握课本基本知识,并能够建构基本知识体系。
2、完成本节的教材助读中的问题,并用红笔标记出自己不会的问题。
3、预习中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归纳,并注意联系实际。
学习目标:1、知道自然资源的含义及类别。
2、知道水资源问题的基本情况及产生的原因。
3、知道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以及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4、知道我国矿产资源问题的主要特征。
教材助读: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和的总称。
2、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将自然资源分为和两大类。
3、的迅速增加和的加速增长是导致水资源危机的基本因素。
水资源在和上的分布不均,是水资源危机的客观因素。
4、、和等,是对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
5、土地资源问题突出表现在和两方面。
、、和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农业进展的主要因素。
、、、以及等,使土地资源严重退化,农业生产空间趋于萎缩。
预习自测:1.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生物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C.非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2.下列选项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A.天然气B.稻谷C.土地D.液化气我的疑惑:探究案探究活动探究活动:1、结合课本P20页文字,完成课本P21页活动第1题。
2、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并思考课本P22页活动1—2题。
3、我国土地资源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怎样保护土地资源?4、预计到20xx年,,我国20种主要矿产有半数以上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矿产和大宗支柱型矿产,如石油、、铁、铜等,缺口大,供需矛盾突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将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石油、铁、铜等矿产资源,一旦这些资源枯竭,将影响到你生活的哪些方面?当堂检测: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缺水的原因是()A.北方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B.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少C.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属于半湿润地区D.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加剧了缺水现象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2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内容分析本节课处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最后一节,上承岩石圈和大气圈相关知识,主要内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组成要素之一,又对人类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人地关系主线。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2册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1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一课时)本课时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生态脆弱区。
概括了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基本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2.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分别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其对该地区土地退化的影响。
区域认知:运用资料,说出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的特点。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地理实践力:运用资料,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说明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人地协调观:归纳学习某生态脆弱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的一般方法。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新课导入: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观看视频并思考:(1)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它有什么典型特征?可溶性岩石(如碳酸盐岩、硫酸盐岩等)在流水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貌。
典型特征:奇峰林立,地表崎岖,岩石绚丽。
地表常见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暗湖、溶洞。
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等。
(2)贵州喀斯特地区为什么出现了大面积的石漠化?自然原因:1.西南地区降水丰富且强度大,容易发生水土流失;2.地形崎岖,植被不良,遇到暴雨,容易发生水土流失;3.石灰岩广泛分布,抗风化能力较强,成土过程缓慢,土层薄,土壤流失后岩层暴露,土壤再生很难形成;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生态脆弱区的定义、特点定义: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主要分布区: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主要特点: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
土地退化表现: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追问:石漠化与贫困为什么喀斯特地区总是与贫困交织在一起?《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恶性循环图》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北方农牧交错带: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特点;2.掌握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3.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教学内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2.掌握不同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师生活动安排1. 教学方法讲授、互动。
2. 师生活动安排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特点;2.教师讲授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例如文化要素、文化景观等;3.指导学生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联系,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4.学生自主完成小组探究任务,围绕某一特定地域文化,研究其与当地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5.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并就研究内容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特点。
2. 教师讲授讲解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例如文化要素、文化景观等。
3.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联系1.教师通过图示和实例讲解地域文化如何影响城乡景观;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某一地域文化对当地城乡景观的影响。
4. 小组探究学生自主完成小组探究任务,选择某一特定地域文化,研究其与当地城乡景观之间的关系。
5. 学生小组展示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并就研究内容进行讨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解、互动、探究、展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积极参与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部分学生在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联系时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更多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理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教学评价要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乡村和城镇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和城镇的差异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乡村和城镇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掌握其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2.分析乡村和城镇的空间分布、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以及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因素和影响。
3.掌握农业生产、工业布局、商业发展等与乡村和城镇相关的经济活动特点。
4.能够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乡村和城镇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为了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具有层次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乡村和城镇的发展规律。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问题导向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探讨乡村和城镇问题。
4.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乡村和城镇问题,如城乡差距、生态环境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讨论话题,如:“乡村和城镇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等。
必修二地理教案

必修二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3. 掌握地质、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4. 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教学内容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3. 地理环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4.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教学难点: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知识授予(30分钟)(1)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介绍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多学科性质和学科交叉的特点。
(2)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a. 地球的内部结构:讲解地球的内部层次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的组成和特点。
b. 地球的外部结构:介绍地球的大气层、水圈和岩石圈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c. 地球的运动规律:讲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轴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地球季节变化的影响。
3. 形成原因和影响(40分钟)(1)地质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地壳构造运动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地质现象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壳活动对地貌的塑造和地震、火山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b. 砂土石沉积的原因和影响:介绍砂土石沉积的形成原因和相关地理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河流、风力等自然因素对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影响。
(2)气候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大气环流和气候带的形成原因和影响:通过介绍大气环流和气候带的形成机制,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征和植被分布的关系。
b. 水汽和云的形成原因和影响:讲解水循环和云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水汽的循环对降水和气候的影响。
(3)生物环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和影响: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和物种适应机制,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必修其次册教案其次章乡村和城镇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知能素养对标【必备学问一:地域文化】地理事实文化犹如空气,我们置身其中,须臾不能脱离。
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
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景观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分。
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到人类的影响。
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外表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意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制造的结果。
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制造的文化景观。
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不同的自然环境和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得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共性。
核心概念地域文化: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根底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制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景观: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
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指较少受到人类直接影响或未受到人类影响的景观。
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外表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意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制造的结果。
【必备学问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地理事实1.乡村景观能够表达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才智。
例如,在我国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浇灌。
2.乡村景观能够表达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例如,我国南方传统土楼是一种以圆楼和方楼为主的大型民居建筑,这表达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核心概念乡村景观: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
【必备学问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地理事实(1)城镇的色调、颜色表达当地文化底蕴,如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1《工业的区位选择》教案Word版

章节名称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
授课教师
课时
1课时
授课对象
高二年级学生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某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课标解读:本课标中的行为动词为“分析”、“说明”,说明本条课程标准的知识要求为理解水平,即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能够通过举例说出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能够通过案例说出影响工业区位布局因素的变化。即根据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达到:①联系生活,学会分析某一工业企业的区位因素;②学会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③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与工业相关的事物。
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活跃课堂气氛。
展开
展开
【过渡】工业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贯穿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那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工业产品又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呢?
播放《中粮集团广告》视频,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从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挖掘出工业和工业区位的概念。
三、学情分析
学生整体能力比较强,思维比较活跃,但往往思维的深度不够、准确性稍有欠缺,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区位的概念、农业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体验了区位的分析过程,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方法,这为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的学习提供了认知基础。此外,学生对身边的工业企业有一定了解,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二、教材分析
本节为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主要讲述了“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两个教学因子。第一个教学因子与“农业的区位因素”类似,为第二个教学因子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个教学因子主要介绍了科技、环境和社会等因素的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运用。教材主要按照“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下表。
)历史时期农业革命前农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20世纪以来人口数量情况数量少数量较多持续增加数量多人增长缓增长明显加空前增长口增长情况慢加速快人口变化原因人们获取食物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害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生产力水平提高,食物供应稳定可靠,死亡率下降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获得充足的食物,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灾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引入P3活动题)让学生列式计算:200000×2%=4000(人)200000×(1+2%)10=24.38万(人)24.38万×1.7%=4144(人)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亚非拉)(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发展中国家)(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增长较缓慢)展示《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表。
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地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人口(%)(%)率(%)(亿)非洲 3.8 1.4 2.4 7.842.4 0.6 1.8 5.19 拉丁美洲亚洲 2.2 0.8 1.4 36.832.5 0.9 1.6 48.07 发展中国家大洋洲 1.8 0.7 1.1 0.33 北美 1.4 0.9 0.5 3.10 欧洲 1.0 1.1 -0.1 7.291.1 1.0 0.1 11.98 发达国家全世界 2.2 0.9 1.3 60.5 过渡:发达国家人口很少,增长缓慢,会存在人口问题吗?(会),是什么问题呢?(学生回答),那么这些国家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呢?(让学生阅读课本P4《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教师补充材料二、三材料二现金津贴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意大利的出生率连年下降,国内人口出现负增长,为了鼓励人民多生育,意大利政府用心良苦地宣布一项新措施,就是给予生育一胎以上的家庭经济津贴。
从生育二胎开始可以一次性领取由政府支出的1000欧元的津贴。
材料三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
在德国每年有14.5万多名婴儿的父母是外籍人或父母的一方是外籍人,占全德婴儿出生率的20%。
提问:人口增长慢的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什么?(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提问:人多且增长快的国家又采取什么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自然增长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人口政策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增长很快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让学生阅读课本P5阅读,明确人口大国人口的增长左右着当今以及未来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4年。
成绩巨大,但依然任重道远。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知道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世界人口的数量,在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但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又有不同的特;面对不同的人口形势,各国各地区会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入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板书: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教师指出: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板书: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学生阅读课本P6图1.6。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2)横坐标仅仅表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吗?(3)自然增长率如何读取呢?让学生结合课本P7的表1.2,思考,填写下表。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提问: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分别出现在人类社会的什么阶段?形成原因是什么?板书:2、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下表。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所处历史阶段原因原始型高高低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传统型高低高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现代型低低低现代社会时期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提问:原始型和现代型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一样吗?为什么?教师讲解: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和转变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转变是从死亡率还是出生率先下降开始的?(死亡率)设问:目前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生产力水平是否相同?(不同)板书:3、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让学生阅读课文P6有关段落,分析世界两类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哪一种?整个世界又是哪一种?完成下表。
)地区代表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备注发达国家欧洲和北美现代型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引入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亚非拉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段提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是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会变化的,在空间上也有差异的。
最后分析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知道了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因。
通过学习,懂得了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有变化,空间上存在差异。
教学后记1.2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三、教学难点: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板书:一、人口迁移1.概念问:什么是人口迁移?生: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教师引导区分概念: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师:对。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板书:2.国际人口迁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填下表)二战前二战后迁移特点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国->未开发国集团性、大批量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