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案范文
西师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第三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分类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8页例题及相应的课堂活动与练习。
教学目标:1、能按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或图形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能按含有两个因素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活动中,体会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2、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分类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经历参与分类的全过程,在分类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按含有两个因素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师生都分别准备四个圆和四个三角形,其中两个圆和两个三角形涂色。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在黑板上杂乱地贴出四个圆和四个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在上学期初步学习了如何给物体分类,你能应用所学知识,把黑板上的图形分成两类吗?学生分小组进行分类活动。
师:分好了吗?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上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类的?学生到讲台上汇报。
如果学生说出按形状进行分类,师要求学生把黑板上的图形按形状分一分,并注明这是按形状分的(如图所示)。
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抽按颜色分的学生汇报,边说边用黑板上的图形分一分,师注明这是按颜色分的。
师:还有其他的分法吗?估计学生没有新的分法了。
师: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会按形状分类和按颜色分类了,这节课在小朋友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师:这节课我们还是分图形,不同的是,我们要求小朋友们把颜色和形状都相同的图形放到一起。
我们把现在的分类的要求和前面的分类要求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板书:按形状分。
按颜色分。
把形状和颜色都相同的放到一起。
学生比较后回答,原来只考虑一个问题,形状或颜色;现在同时要考虑两个问题,既要考虑形状,又要考虑颜色。
师:对了,原来的分类要求只要符合一个条件就行了,现在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
你觉得哪种分类要求要难一些呢?让学生意识到现在这种分类要求要难一些。
师:虽然要求要难一些,但是我们有前面学习的分类的基础,加上大家积极动脑筋,一定会学会这种分类方法的。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认识图形》教案
西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认识图形》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命名常见的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 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进行分类和比较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图形进行简单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 学习图形的分类和比较。
3. 学习图形的简单问题解决。
教学重点:1. 正确识别和命名常见的平面图形。
2. 学习图形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难点:1. 正确识别和命名常见的平面图形。
2. 学习图形的分类和比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展示各种图形的图片。
2. 准备一些实物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以便学生直观地观察和触摸。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图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本节课要学习的图形名称。
二、新课1. 教师通过PPT展示各种图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
2. 教师讲解每个图形的特征,并板书在黑板上。
3. 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实物图形,加深对图形特征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图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四、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图形名称和特征。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PPT展示图形的图片和实物图形的观察,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和理解图形的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正确识别和命名图形。
同时,教师还要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他们对图形的认识。
在下一节课中,我们将继续学习图形的分类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图形,并进行分类和比较,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西师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版)
安全教育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
2、引导学生学习家庭生活安全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3、掌握一些自救自护的本领;4、珍惜生命,健康成长。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不存在什么危险。
但是,家庭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
下面就谈谈我们要注意什么安全问题。
二、讨论(主要是引导学生讨论出在生活当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一)交通安全1. 行走时怎样注意交通安全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
2)集体外出时,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
3)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4)穿越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2. 交通安全:全国平均每天发生交通事故 1600 起 , 死亡 257 人 , 受伤 1147 人 , 直接经济损失731 万。
真是令人痛心。
提醒学生们要特别注意交通安全,上放学时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要提高警惕,注意来往的车辆。
及时消除交通隐患。
(二)校园内应注意的安全1.防火: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地方,防火是学校安全的重要问题,1) 禁止在校园内玩火、放炮。
2) 上实验课要注意老师的要求,不要随意乱动药品。
3) 定期检查防火设施发现损坏应立即修复。
4)发生火灾怎么办?①要打火警电话 119 报警,报警时要向消防部门讲清着火的地点,还要讲清什么物品着火,火势怎么样。
②一旦身受火灾的威胁,千万不要惊慌,要冷静,想办法离开火场。
③逃生时,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
2.防盗:保管好个人财务。
不在教室上课时或下课期间要锁好门窗。
坚决杜绝外来陌生人员进入校园。
在外乘车或外出期间要看管好自己的钱财,对可疑人员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意识,发现盗窃事件即时报警。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材背景本教材为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内容,主要针对一年级学生对于时间概念及相关知识的教授。
本单元共分为三个部分:时间的认识、时间的表述及时间的比较。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分类日常生活中的时间单位。
2.掌握小时及分钟的读写方法。
3.能够用【×】分【×】秒的形式描述时间。
4.能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常见时间问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时间的认识1.展示一些常见的时钟图片,让学生猜测时钟的用途以及时钟的外形变化。
2.引导学生根据时钟的外形及功能,对时间的概念进行初步的认识。
3.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时间分类讨论。
老师在黑板上列出几个不同的时间单位,并让学生把时间类别粘贴在相应的栏目中。
时间的表述1.引导学生了解、认识“时”和“分”的概念,通过观察钟表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地快速识别“时”、“分”两个时间单位。
2.教授小时的读法及表述方法。
通过多次的练习与操练来使学生掌握读写小时及分钟的方法。
3.呈现一些常见时间的图像。
让学生通过图像来推断、描述时间。
例如,根据一张车站时刻表来帮助学生去掌握更多时间的应用场景。
4.通过数种不同的时间表述方式进行对比,让学生掌握不同的时间表达方法。
时间的比较1.教授多种比较时间的方法。
例如,比较时间的大小,将时间从小到大排列等。
2.引导学生们进行时间比较。
让学生根据时间大小的概念进行比较,并对比结果给出解释。
课堂练习1.练习时间单位的分类及命名(例如,秒、分、小时)。
2.练习小时及分钟的读写,以及各种时间表述方式的掌握。
3.练习常见时间的推算及描述。
4.练习时间的大小比较和排队。
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问答和板书的形式,及时发现学生对于时间概念的掌握情况。
2.结合教材进行个人和小组评估,分别对学生进行成绩考评及表现评估。
3.通过学生对于练习题目的完成情况,评估其对于时间概念及应用的掌握情况。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准确地认识时间的概念,掌握小时及分钟的读写方法,并且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表达时间。
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pdf
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能够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退位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体会退位减法的运算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 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
3. 退位减法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能够灵活运用退位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学具:计数器、小棒等。
2. 教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习20以内的加法运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探究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总结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
(3)教师总结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3. 巩固练习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退位减法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拓展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退位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家长配合,让学生在家中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练习。
七、板书设计略注:由于篇幅限制,本教案未包含详细的课时安排和课堂活动设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这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下是针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探究新知1. 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探究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学具,如计数器、小棒等,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来理解退位减法的概念。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认识图形》西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认识图形》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用它们进行拼组。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 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进行拼组。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2. 教学难点: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进行拼组。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模型。
3. 学生分组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探索与发现(1)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模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
(2)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共同特征。
(3)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进行拼组,看看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形。
3. 巩固与应用(1)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进行拼组,巩固对它们的认识。
(2)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图形。
4. 总结与拓展(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本节课学习的图形,你还知道哪些立体图形?它们有什么特点?六、课后作业1. 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进行拼组,看看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形。
2. 观察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说说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图形。
七、板书设计认识图形长方体:长、宽、高正方体:棱长相等圆柱:上下底面相同,侧面展开是长方形球:半径相等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会用它们进行拼组。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认识图形》西师大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认识图形》西师大版教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认识图形》西师大版一、教学内容1. 认识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2. 学习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3. 学会用图形拼组的方法创作简单的几何图案。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图形的特征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识别和命名各种平面图形,并了解其基本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图形卡片、贴纸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图形,如玩具、家具、衣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形状。
2. 知识讲解(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例,讲解图形的拼组方法,如用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图形拼成一个大的图形。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图形拼组的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图形拼组,并展示成果,互相评价。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题:① 圆形是没有边的图形。
()② 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
()③ 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
()④ 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
()⑤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且平行。
()(2)填空题:① 一个____形的四条边长度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 一个____形的特点是两对对边平行且相等。
③ 一个____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有三个角。
2. 答案:(1)判断题:① × ② √ ③ √ ④ × ⑤ √(2)填空题:① 正方形② 长方形③ 三角形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识别和命名各种平面图形。
新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三单元 认识图形
第三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一)【教学内容】课本第27页例1,课本第29页课堂活动第1题,课本第29页练习六第1题。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会长方形和正方形拼组简单的图形。
2、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算式卡片、手巾、信封、生字卡片、日历、钉子板、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P21的单元主题图。
教师:这是在第二单元学习时我们看到的一幅图,那时小朋友们在图中找到了很多有关方向和位置的内容。
这节课我们再来看这幅图,从图中你能看到一些图形吗?引导学生说出图中人行道的地砖是正方形的,人行横道是长方形的,吊牌也是长方形的,岗亭的顶上是圆形的,还有玻璃窗也是长方形的。
教师:这些图形在我们生活中都得非常普遍。
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一些图形了,这节课我们就在你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的基础上,继续来认识图形。
2、揭示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1、师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会长方形和正方形拼组简单的图形。
2、学生根据P27例1的要求独立自主学习、深思。
三、小组讨论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四、成果展示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集体讲评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大家一起学习,学会了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了长方体有的面是长方形,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六、教学检验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说一说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学生回答,回答时强调是物体的面。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西师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数1~9的大小和数的顺序。
2.掌握数的前后顺序的规律。
3.学会理解“多于”、“少于”、“等于”的含义。
4.学会用图形和数字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1.理解数的前后顺序的规律。
2.掌握“多于”、“少于”、“等于”的含义。
3.用图形和数字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1.数的前后顺序的规律。
2.用图形和数字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5分钟)教师运用多项形式导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歌曲、数独等。
新课呈现(20分钟)1.让学生观察课前提前准备好的数码卡牌,并要求他们将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
2.让学生们找出规律,让这些规律在班级内进行分享。
3.引导学生们对新学知识进行总结。
操作练习(15分钟)1.将教师编排好的“数的探险家”教具发给学生进行游戏。
2.学生们需要选择正确的数字卡片,找到下一个探险点的躲避处。
课后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自己准备数卡,用以练习数码排序。
第二课时导入(5分钟)运用数学拼图,让学生们对于数字的大小、顺序有一定的认知。
新课呈现(20分钟)1.课前准备一些大小不一、颜色不同的珠串,让学生们用珠串进行升序、降序排列。
2.引导学生发现数字升序排列的特点,能简单描述数字大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操作练习(15分钟)1.让学生们分组进行游戏练习:在背后看不到,只听到数字大小的提示,快速找到对应的数字卡片。
2.观察学生活动成果,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课后作业(5分钟)让学生反复练习数码排序、升序和降序排列。
第三节课导入(5分钟)教师用快乐的歌曲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课呈现(20分钟)1.老师准备好各种颜色的豆子,让学生们进行分类,练习数数、比较数量的多少。
2.根据分类结果,画出相应的图形进行数量的比较,引导学生们理解“多于”、“少于”、“等于”的含义。
操作练习(15分钟)1.让学生们用给出的数字表示豆子的数量,画出相应的图形形状。
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pdf
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pdf教案: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西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加减法运算。
具体包括:10以内的加法运算;10以内的减法运算;10以内的加减法混合运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学生对于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小朋友购物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加减法运算。
2. 知识讲解: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
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使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做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 =1 2 34 3 25 4 1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本上的第110题。
2. 请家长协助,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的加减法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时,存在一些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的理解。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来运用所学的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些游戏,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对于这些重点细节,我需要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是情景引入环节。
我可以通过讲述一个小朋友购物的故事,引出加减法运算的概念。
例如,我可以讲述一个小朋友在超市购物的故事,他在购买一些物品时,需要进行付款,这时就需要进行加减法运算。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數學教案設計
标题: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数字11-20的读法和写法。
2. 能够进行11-20之间的加减运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数字11-20的认识
2. 11-20之间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教学和实践操作的方式,通过游戏和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故事或生活实例引出11-20的数字,让学生对这些数字产生兴趣。
(二)讲授新课
1. 认识数字11-20:通过实物展示,如手指、水果等,让学生理解11-20的含义,并学习其读法和写法。
2. 11-20之间的加减运算: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掌握11-20之间的加减运算。
(三)课堂活动
设计一些与数字11-20相关的游戏,如数苹果、摆豆子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难点,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学生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
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完成,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以上就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案设计,希望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范文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情形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体验位置与顺序,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并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范文最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西师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范文最新1本课是西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类”。
本课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什么叫分类。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了解分类的意义。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了解分类活动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
第四部分指导学生了解分类的方法。
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会,并结合实际操作活动由表及里地认识什么叫分类,了解到分类和排序一样,也是整理各种科学资料的常用方法,它广泛地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使物体间的关系更加明确、使物体排列变得更加公道、有序。
教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商场入手,视察商场设置的标识,对十几种水果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认识分类的意义,如果将这一场景直接引入课堂,学生将会被动地接受现有的生活常识而没能参与发觉这一常识的进程,学生的思维空间将会遭到极大的限制。
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进行教学。
教材仅仅是一个固定的载体,而知识是开放的,是活跃的,是无处不在的,让学生能看得到、摸的到、想得到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混乱的书桌情境,他的显现立刻引发了学生的爱好──发觉问题;接下来大家齐心协力帮忙整理桌子──解决问题。
接着就开始动手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对散乱地摆放在塑料篮框里的文具用品开始整理:铅笔放在一起、橡皮摆成一堆、尺子放在一个塑料盘里……分类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展开。
在汇报整理结果时,我适时引入了“分类”,让学生意识到把具有相同特点或者类似特点的物体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立刻让各组学生挑选其中一类文具再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然落后行交换汇报。
这个时候,分类的结果就丰富了,有的小组把铅笔按粗细分成了两份,有的按花色分成了三堆,有的按长短分成了两类;有的小组按形状把尺子分成了直的、三角的、半圆的,有的按长短分成了短的、长的,有的按材料分成了塑料的、钢质的,有的按有没有放大镜分成了两类……丰富的分类结果,不仅让学生弄明白了什么叫分类标准,同时意识到给事物分类时,分类标准是灵活、多样的,当分类标准变化时,分类的结果也会随着产生相应的变化。
【K12学习】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西师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西师版)课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初步感受几何图形的面的特征,体会“形”和“体”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学会辨别。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板书课题二、互动新授。
认一认认识长方形。
让学生拿出几个长方体,并用手摸摸各个面。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把看到的记在心里。
教师在黑板上画长方形。
指名回答,这些都是什么图形?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板书:长方形。
认识正方形。
拿出几个正方体,把其中的一个面对着学生,让学生观察。
教师在黑板上画正方形。
指名回答,这些都是什么图形?师指出:像这种形状的图形是正方形辨一辨出示例1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图形。
三、巩固拓展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找出教室里相应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材P29的课堂活动的第1题。
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完成教材练习六的第1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五、作业。
练习六第8题。
我的教学思路教学反思课题认识三角形、圆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和体的联系与区别。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进行区分。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出示例2的物品。
让学生把这些物体分一分,并说说按照什么标准分。
出示圆柱体和三菱柱。
让学生触摸物体表面,初步感知“体”和“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说说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画三角形和圆。
三、巩固拓展。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
练习六第2—7题。
我的教学思路教学反思课题图形规律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地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西师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含课件范文
西师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含课件范文高职教育需要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理念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不断努力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更是我们不变的追求和目标。
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西师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含课件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西师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含课件范文1教案示例乘车教学要求1.使学生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学会合作.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能力.3.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其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教学重点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1.体会连加、连减混合的含义.2.掌握连加、连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并且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一、活动一:导入1.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时有什么规则吗?2.乘车时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乘车二、活动二:乘车(一)教学主题图11.出示图片:乘车图1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驶来了,驶向白石桥站.2.教师提问.(1)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2)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3)你们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3.小组讨论.4.集体反馈.2+1+4=7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二)教学主题图21.出示图片:乘车图2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上现在有7人.2.出示图片:乘车图2教师说明:车继续向前开,到百万庄站.后门下去3人,前门上去2人.3.小组讨论:看了刚才的演示,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4.集体反馈7-3+2=6 你先算的是什么?为什么?(三)教学主题图31.出示图片:乘车图4教师说明:114路公共电车继续向前开,到总站白云路站前门和后门都下去3人.2.小组讨论:现在车上还有乘客吗?你会解决吗?3.全班交流教师板书:6-3-3=0小结:通过乘车活动,我们计算了乘车中的几个问题,你知道先算什么了吗?三、活动三:动手摆(一)摆圆片列式1.5个红圆片、再摆两个蓝圆片、拿走3个.列式:2.根据列式动手摆:4+1+5=3.同桌互相出题摆圆片、列式.(二)两人一组,一人说,另一人摆.并说出算式.四、活动四:日常生活1.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2.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同学和老师说些什么?六、板书设计乘车2+1+4=7 7-3+2=6 6-3-3=0教案点评:课堂的导入,直入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会,新课的教学整个贯穿在此条线索中,各个环节的教学线条流畅,学生在每个环节的情境中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共同探索,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每个孩子发挥、展示自己的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
2、初步感受几何图形的面的特征,体会“形”和“体”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学会辨别。
教学过程:
课题认识三角形、圆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和体的联系与区别。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进行区分。
教学过程:
课题图形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地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课题图形拼组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综合应用所学图形的相关知识来拼组。
2、培养和提高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综合应用所学图形的相关知识来拼组。
培养和提高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