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备课模板
小学四年级数学老师备课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用具:计算器、图形纸、尺子等。
3.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本节课内容,做好笔记。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旧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2. 提出问题: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二)新课讲解1. 讲解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概念。
2. 讲解基本方法: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讲解基本技能: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计算、画图等基本技能。
(三)课堂练习1. 基础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 能力提升练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小组合作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重点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优点和不足。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掌握知识程度: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思维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解决问题,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学生学习兴趣: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一、教案标题【课题】《高中数学XX章节集体备课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XX概念、定理和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XX问题的解决方法。
2. 教学难点:(1)XX概念、定理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2)XX问题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探究(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XX问题。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知识讲解(1)讲解XX概念、定理和公式,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2)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案例分析(1)教师给出XX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总结重点和难点,强调解题方法。
6. 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提交给教师批改。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2. 教学案例3. 课后作业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小学数学备课用纸教案模板
一、课题名称:(此处填写课题名称,如:分数的认识)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用分数表示生活中常见事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分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数的意义及表示方法。
(2)分数的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1)分数的意义理解。
(2)分数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用品:课件、教具、实物等。
2.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授1. 分数的意义及表示方法:(1)通过课件展示分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如:苹果、饼干等。
(3)讲解分数的表示方法,如:分数线、分子、分母等。
2. 分数的实际应用:(1)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1. 基础练习: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应用练习:结合实际生活,设计一些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五)作业布置1. 完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
2. 设计一些与分数有关的生活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教案备课模板范文
一、课题名称:______(填写课题名称)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______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______(讨论、发现、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______(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______(本节课的知识重点)2. 教学难点:______(易错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2. 情景教学法3. 问答法4. 发现法5. 讲授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简单叙述导入课题的方式和方法(例:复习、类比、情境导出本节课的课题)(二)新授课程1. 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例: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 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尤其对该注意的一些情况设置易错点,进行强调。
3. 设计分组讨论环节(例:分组讨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归纳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步骤,设置系数化为一,负号要变号的易错点)4. 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目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课堂练习1. 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知识。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布置作业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按时提交。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2.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课后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模板
四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和角的度量等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万以内数的加减法2.混合运算3.角的度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和角的度量。
2.教学难点: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和角的度量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复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让学生回顾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2.教学新课(1)讲解万以内数的加减法①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②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讲解混合运算①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②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3)讲解角的度量①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②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3.练习与巩固(1)课堂练习:布置一些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和角的度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综合性题目,让学生回家后完成。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策略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数学知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2.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和角的度量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资源1.教材:四年级数学上册2.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辅助教学3.练习题:设计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九、教学时间1课时十、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对掌握较慢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
初中数学备课教案 模板(优秀7篇)
初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优秀7篇)初中数学教案格式篇一课程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学时/周学时:/开课时间:年月日第周至第周授课年级、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章节名称2、教学目的3、课时安排4、教学重点、难点5、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等)6、复习巩固与作业要求7、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8、教学参考资料9、教学后记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字母表示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2.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能说出一个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3.通过对用字母表示数的讲解,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和抽象思维的能力;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本小节先回顾了小学学过的字母表示的两种实例,一是运算律,二是公式,从中看出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进而引出代数式的概念。
2.教学重点分析:教科书,介绍了小学用字母表示数的实例,一个是运算律,一个是常用公式,上述两种例子应用广泛,且能很好地体现用字母表示数所具有的简明、普遍的优越性,用字母表示是数学从算术到代数的一大进步,是代数的显著特点。
运用算术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小学学生的思维方法,现在,从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渗透了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在认识上是一个质的飞跃。
对代数式的概念课文没有直接给出,而是用实例形象地说明了代数式的概念。
对代数式的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1)从具体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是抽象思维的开始,体现了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用字母表示数具有简明、普遍的优越性。
(2)代数式中并不要求数和表示数的字母同时出现,单独的一个数和字母也是代数式。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模板4篇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模板4篇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模板5 篇一教案示例操场上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发展他们的数感。
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发展他们的数感。
并且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理解情境图(一)理解主题图1、出示图片:操场上2、根据图意请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1)男生有( )人;(2)女生有( )人;(3)男生与女生共有( )人;(4)男生比女生多( )人;(5)女生比男生少( )人;……(二)尝试解决问题1、出示图片:学生与椅子2、先拿出小圆片摆一摆,说一说,再比一比。
(1)学生列式:10-9 = 1 10-8 = 2(2)教师提问:“1”是什么意思?椅子的数量比老师和同学的人数多1或者老师和同学的人数比椅子的数量少1.(3)教师提问:“2”是什么意思?椅子的数量比同学的人数多2或者同学的人数比椅子的数量少2.3、思考: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二、巩固练习(一)摆一摆,填一填。
1、出示图片:摆一摆1教师: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2、出示图片:摆一摆2教师: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3、出示图片:摆一摆3(1)______比______多______个,______比______少______个,(2)怎样列式?4、出示图片:鸭子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再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三、实践活动“小调查”(一)出示图片:小调查1、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小组的男女人数。
初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5篇
初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5篇初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5篇结合现实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合作学习探索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并理解为了保证近似数的精确值,近似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下面给大家分享初中数学备课教案,欢迎阅读!初中数学备课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的: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2.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三、例题的意图分析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109的例3,例2是一道补充的题目,这两个题目都是菱形判定方法的直接的运用,主要目的是能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这些题目的推理都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可以选讲例3.四、课堂引入1.复习(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2)菱形的性质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性质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个条件)2.【问题】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根据定义判定外,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吗?3.【探究】(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通过演示,容易得到:菱形判定方法1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通过教材P109下面菱形的作图,可以得到从一般四边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菱形判定方法2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五、例习题分析例1 (教材P109的例3)略例2(补充)已知:如图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证明:∵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E∥FC.∴ ∠1=∠2.又∠AOE=∠COF,AO=CO,∴ △AOE≌△COF.∴ EO=FO.∴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又EF⊥AC,∴ AFCE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例3(选讲)已知:如图,△ABC中,∠ACB=90°,BE平分∠ABC,CD⊥AB与D,EH⊥AB于H,CD交BE于F.求证:四边形CEHF为菱形.略证:易证CF∥EH,CE=EH,在Rt△BCE中,∠CBE+∠CEB=90°,在Rt△BDF中,∠DBF+∠DFB=90°,因为∠CBE=∠DBF,∠CFE=∠DFB,所以∠CEB=∠CFE,所以CE=CF.所以,CF=CE=EH,CF∥EH,所以四边形CEHF为菱形.六、随堂练习1.填空:(1)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________;(3)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________;(4)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的四边形是菱形.2.画一个菱形,使它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8cm.3.如图,O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DE∥AC,CE∥BD,DE和CE相交于E,求证:四边形OCED是菱形。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模板5篇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模板5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会应用解答实际问题.2.进一步生疏加法算式中各局部的名称以及明确0在加法中的特别性.3.使学生理解并把握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这确定律进展验算.教学重点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的建立,加法交换律的概括及对它们的理解、把握.教学难点学生对加法意义、加法交换律运用.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口算.44+56 37+23 180+20 42+8+1012+0 0+17 386+124 124+2352、导入:以前我们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把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学问,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二、探究知.(一)教学加法的意义.1、加法的意义.(1)例 1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教师提问:这题怎样解答?(由于北京到天津铁路长是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是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是把137与357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教师提示:把137与357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板书: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就叫加法)教师明确:这就叫加法的意义.(板书:加法的意义)(2)练习:小强有125枚邮票,小明有75枚邮票.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枚邮票?说明理由:小强与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与小明共有多少张邮票,就是把两人的邮票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2、加法等式中各局部名称.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加法各局部的名称,在137+357=494算式中,各局部的名称是什么?(板书:加数加数和)3、有关0的加法.教师提问: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呢?有关0的加法可有哪几种状况呢?小结:任何数和0相加都得原数.(二)教学加法交换律1、教师谈话: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加法的意义,加法各局部的名称以及有关0的加法的特别性.除此之外,关于加法的运算还有一些根本性质,它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将起到很大的作用.2、教师提问:137+357=494(千米),表示求的是什么?假设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357+137=494(千米)3、引导学生观看,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教师板书:137+357=357+134、出例如2,引导学生归纳规律.18+17○17+18124+235○235+1240+25○25+0规律:①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一样,只是交换了位置.②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教师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教师强调:我们要看一些等式哪些符号不符合加法交换律就必需看两个加数的位置变不变,它们的和变不变.固然前提是等号两边的两个加数必需一样.5、练习:推断:下面各等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对吗?为什么?9+7=7+9 10+1=10+120+8=2+26 2+0=0+2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教师指出:以上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并运用它做了练习,这确定律假设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教师强调:用字母表示这一运算定律更简洁清楚.假设用字母a和b 分别表示两个加数(留意:a、b是拉丁字母),在这我们读作ei和bi,(教师领读几遍,提示学生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教师板书:a+b=b+a提示留意:a与b可以表示0、1、2、3、中任意整数,如1+2=2+1,9+20=20+9等,所以a+b=b+a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效的位置,和不变.而像这些(指其中的等式)一个用数字表示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a+b=b+a这一公式表示的一类全部符合条件的式子,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7、学生分组自由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8、学习、把握了加法的交换律,目的在于更好地运用.实际上,在以前我们早就应用它解决计算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在哪些计算中都用了加法交换律呢?(验算)9、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766+589=589+□ 257+□=474+257 a+15=15+□三、稳固进展.1、填空.(1)把( )数合并成( )数的运算叫做加法.(2)一个数加0,还得( ).如12+0=(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230+370=380+220 30+50+40=50+30+40a+10=100+a 230+420=430+220四、课堂小结.今日我们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五、布置作业.1、依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填上适当的数.48+□=72+□ 29+35=□+29a+38=□+□□+55=55+422、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91+89+11 85+41+15+59168+250+32 282+53+37+18六、板书设计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例1、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357+137=494(千米)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7+0=7 0+7=7 0+0=0例2 加法交换律:137+357=357+13718+17=17+1824+235=235+24小学数学备课教案模板篇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113页上的例1~例5,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1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把握画三视图的根本技能(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画出简洁组合体的三视图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三、学法与教学用具1.学法:观看、动手实践、争论、类比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四、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拟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二)实践动手作图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察,学生画完后可沟通结果并争论;2.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方法画出简洁组合体的三视图(1)画出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2)画出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学生画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现并与同学沟通,总结自己的作图心得。
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看,熟悉了它的根本构造特征后,再动手作图。
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1)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0,图1.2-3)请同学们思索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2)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3)三视图对于熟悉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教师巡察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画出1.2-4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沟通。
(三)稳固练习课本P12练习1、2P18习题1.2A组1(四)归纳整理请学生回忆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五)课外练习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小学数学教案备课模版
小学数学教案备课模版主题:加法运算年级:小学二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加法运算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2. 掌握加法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加法运算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内容:1. 个位数加法计算。
2. 十位数加法计算。
3. 实际生活中的加法运用。
教学重点:1. 加法运算的概念和基本方法。
2. 个位数和十位数加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十位数加法计算。
2. 多位数的加法计算。
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数学》第二册。
2. 课件PPT。
3. 数字卡片和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PPT展示一些简单的加法计算题,让学生试着解答并分享自己的答案。
二、学习主体(15分钟)1. 个位数加法:教师讲解个位数加法的基本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和练习。
2. 十位数加法: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十位数加法的计算规则,并进行示范和练习。
三、巩固练习(15分钟)学生进行个位数和十位数加法计算的练习,教师巡视和指导学生的解题过程。
四、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加法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加法运算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的加法计算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掌握加法运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效地学习和掌握加法运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1(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认出、了解、理解、描述、会运用、会写、会算、能证明……(概念、性质、含义、定理、公式等)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体验、探索 (观察、猜想、动手操作、推理论证等)过程,提高、培养(观察分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数感、符号意识、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来讨论思想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培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哪些知识学生比较难掌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谈话引入或情景引入等)教师活动:根据教材内容自制多媒体动画(或展示、创设等),引出课本主题图。
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与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师指出本课要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是:1.;2. ;等学生活动:就教师的.提问展开独立思考或讨论得出设计意图: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抵制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二、探究新知环节一:动手操作,锻炼能力教师活动:针对课本排版的第一个知识点,阐述活动和提出问题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合作能力、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感、符号意识等环节二:团队合作,得出结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分析推理能力、抽象能力等。
环节三:三、多层训练,深化知识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
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
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质疑总结,反思评价我利用课件展示以下几个问题:⑴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⑵ 你有什么收获?⑶ 你有什么感想?⑷ 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⑸ 你还有什么疑惑?⑹ 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你感觉你组内的其他同学表现如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
教师备课数学教案模板及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如公式、定理、计算方法等。
2.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问题,如复杂计算、抽象概念的理解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教案、教材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准备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新知识,引导学生理解。
2. 结合实例,讲解公式、定理、计算方法等。
3. 强调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突破。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重点、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拓展知识面。
教案范文: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化简与约分。
2. 教学难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应用,分数的化简与约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教案、教材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准备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分数,如蛋糕、水果等,引导学生思考分数的意义。
2.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分数有什么性质?如何化简分数?(二)新课讲解1. 讲解新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分数的值不变。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纸质模板
---课程名称: [课程名称]授课年级: [年级]授课班级: [班级]授课时间: [具体日期]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具体知识点]。
- 学生能够运用[具体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方法],培养学生的[具体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具体知识点或技能]教学难点:- [具体知识点或技能]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教学卡片等。
- 学生:准备好学习用品,如笔、本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旧知- 通过提问或练习,复习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
- 例如:复习加减法、乘除法等基本运算。
2. 创设情境- 设计一个与新课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例如:讲述一个数学故事,引出新课主题。
二、新课讲授1. 知识讲解- 详细讲解新课内容,包括定义、性质、运算方法等。
-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 练习巩固- 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练习题包括基础题、提高题等,难度逐渐增加。
3.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
- 每组选择一个代表,分享小组的讨论成果。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
- 例如:提问学生,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点?2. 布置作业-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 作业类型包括书面作业、实践作业等。
---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 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掌握程度、课堂参与度等。
2. 教学改进- 根据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备注:- 本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小学数学教学备课教案模板(7篇)
小学数学教学备课教案模板(7篇)小学数学教学备课教案模板(7篇)数学既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也是可以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是小编准备的小学数学教学备课教案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备课教案(精选篇1)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九册第三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第二节。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及意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同时加深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教学目标的确定:(1) 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2) 学会动手实验操作,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归纳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3)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使学生初步懂得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事物;4、教材编排的特点:教材的编排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
首先,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过渡到运用学具实验操作观察探索总结规律,再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梯形的面积具有正迁移的作用。
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通过实验操作和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达成目标。
二、说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有关特点及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基础和接受能力;充分发挥学具和教具的作用;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本节课特采用了讲解法、谈话法、实验法和激趣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体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的课堂教学“八字”要求;达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模板5篇
小学数学备课教案模板5篇小学数学备课教案模板篇1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谈话导入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就连火车上都有很多数学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用乘法的知识解决乘火车中的数学问题。
想试一试吗(板书课题:乘火车)2、出示学习目标①、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②、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③、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1、教师出示自学指导自学内容:教材32~33页。
自学时间:3分钟。
自学要求:围绕思考问题进行自学,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和同桌小声地进行交流。
思考问题:怎样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2、反馈交流。
(学生汇报)3、出示问题,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出示问题: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2)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请小组同学派代表板书计算过程,并口头说明计算过程,只要学生的算法是正确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再讨论竖式得数360的“0”漏写得“36”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关注积的个位上的“0”处理问题。
(4)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例题(出示16×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4、改编三位数、四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试题。
三、检查点拨,探寻规律1、学生完成“练一练”中的1、2、3、4题。
2、课本第33页第二题。
3、总结方法:笔算连续进位的乘法,关键是不要忘记加低位进上来的数。
四、练习达标,拓展提高1、教师出题:4351×4= 8972×5=2、回归学习目标。
教师数学备课教案模板
教师数学备课教案模板一、课程名称:(适用大部分课程教案)二、授课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三、授课时间每课时45分钟四、授课教师张华(数学教师)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掌握课程相关的数学基本概念和性质;(2)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3)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3)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术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重占和难点1、教学重点(1)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的掌握;(2)数学方法的应用与实践;(3)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1)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2)解决实际问题时,找到关键信息并进行有效分析;(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回顾上节课的相关知识点,激发学生对新课程的兴趣;(2)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数学概念;(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新知讲授(20分钟)(1)教师以清晰、简洁的语言,结合PPT或板书,对新知识点进行讲解;(2)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3)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3、合作探究(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合作解决问题;(2)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进程,及时给予提示和建议;(3)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巩固练习(10分钟)(1)布置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2)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技巧;(3)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个别辅导和纠正。
数学教案二次备课范文模板
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分数的约分与扩分方法,能够熟练进行分数的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分数基本性质的形成过程,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分数的约分与扩分方法,以及分数运算中的计算技巧。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具(分数卡片、计算器等)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分数卡片,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定义及意义。
(2)提出问题:如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如何进行分数的运算?2. 新授课程(1)引导学生观察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分数的约分与扩分方法,如:将分数$\frac{3}{4}$约分为$\frac{6}{8}$,扩分为$\frac{3}{2}$。
(3)讲解分数运算中的计算技巧,如:通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等。
3. 练习巩固(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练习题中的难点问题。
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二、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分数的基本性质及运算方法。
(2)提出问题:如何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 新授课程(1)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分配等。
(2)讲解分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将一段路程分成若干段,求每段路程的长度。
(3)引导学生总结分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步骤和方法。
3. 练习巩固(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练习题中的难点问题。
备课教案数学初中模板
备课教案数学初中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过程,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1. 相似多边形的概念2.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3. 相似多边形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证明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相似多边形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探究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 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例题,讲解相似多边形的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实例,如相似的图形、建筑物的比例模型等,引导学生思考相似图形的性质。
2. 自主探究:让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并尝试用语言描述。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
4. 教师讲解:总结学生探究的结果,给出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并进行证明。
5. 练习巩固:设计典型例题,让学生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确保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务川自治县第三小学集体备课推进表
单元备课
课堂教学导案
第一单元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知道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3.我能大胆的把我们的发现说出来。
学习重难点: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根据每组中的三个数各写四个算式。
(1) 3、7、10
(2) 4、5、9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自学教材的例题1,分析并解答:
(1)这是已知两段铁路分别是多少千米,求把它们合起来是多少千米应该用加法计算,我会列式:()。
(2)已知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千米,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千米,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用减法计算,我会列式:()。
(3)已知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千米,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千米,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也用减法计算,我会列式:()。
三、交流展示
1、通过自学,我知道了:
和=()+加数差=()-减数
加数=()-另一个加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
2、通过自学,我还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验算加法可以用()法。
四、过关检测:
1、竖式计算并验算。
136+293= 348+461= 457-265=
439+280= 417-165= 351+274=
2、第三小学举行篮球比赛,明明用了240秒完成了比赛,东东用了215秒完成了比赛。
他们一共用了多少秒完成比赛
五、总结、评价:
我学会了:
总体表现(优、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