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编纂元小说的《女勇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DONG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2006年第51卷第4期(总第207期)2306V01.51No.4(GeneralNo.207)
作为“历史编纂元小说”的《女勇士》。
杨春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美国评论界一般将汤亭亭归入少数族裔女性作家一类,将《女勇士》作为非虚构类的自传来接受,结果导致对汤亭亭的边缘化以及对其作品的文学成就的忽视。
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林达・哈琴在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文坛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潮流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
《女勇士》通过戏仿华裔自传,对这一文类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内涵,尤其是对华裔女性通过“被同化”、“被美国化”而受到主流社会接纳、实现“美国梦”的成功故事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该作品对华裔历史叙事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再加工,从而成为典型的历史编纂元小说。
关键词:汤亭亭;历史编纂元小说;华裔美国文学;戏仿
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73(21306)04—0078—07
汤亭亭在美国文坛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但关于其作品(尤其是《女勇士:一个生活在鬼魂中间的少女的回忆录》和《中国佬》)的文类定位问题却一直是众说纷纭,歧见迭出,甚至引发争议(如华裔美国文学界那场著名的“赵汤论战”中,赵健秀对汤亭亭的攻击就与文类问题密切相关)。
美国文学评论界和主流社会(包括出版界和读者大众等)对华裔作家作品的定位和接受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其中有国际政治层面的因素、英语文学评论界有关体裁分类的传统模式的影响、大众对少数族裔的刻板印象、市场经济因素等在共同起作用。
美国华裔评论家林涧(JennieWang)的文章《华裔作家在美国文坛的地位及归类》对汤亭亭作品的文类定位、文学价值认定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林涧对美国评论界将汤亭亭简单归人“少数族裔女性作家”一类,将其作品作为非虚构类的自传和传记出版和接受的做法表示了强烈的不满o[110她指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将汤亭亭及其作品作为体现美国社会及文化多样性的“象征性点缀”,使得汤亭亭在进入美国文学经典行列的同时就被边缘化了。
汤亭亭作品的文学成就被评论家对意识形态的、社会学的甚至人类学的超乎寻常的关注所淹没,对其作品的文学价值的批评也往往附属于对身份政治的讨论。
她指出,“多数(文学)选集把汤亭亭定义为少数民族女性作家。
……现今的汤亭亭研究主要由女权主义批评组成,它把汤亭亭边缘化到极其狭隘的性别研究和身份政治的领域。
……在英语界却没有任何学者用相当的篇幅把汤亭亭与乔伊斯、福克纳、马尔克斯、纳博科夫,或那些书评家最早将其文学风格和成就与之等同的男性同行或同代作者放在一起研究。
因此对汤亭亭来说,她的名气虽然让人艳羡,然而进入经典却只不过意味着被边缘化,被置于妇女和少数民族的边缘地位。
”…‘n3’林涧认为,汤亭亭的主要作品如《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都毫无疑问地应当归于“后
*收稿日期:2006—02—03
作者简介:杨春(1969一),女,熏庆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林涧通过查阅汤亭亭与出版社编辑查尔斯・艾略特的来往信件,发现汤起初给《女勇士》书稿定的题目是《金山女人》;此外,汤在大纲中称此书为小说。
而老练的艾略特则成功地说服了汤,以应考虑评论家和读者对该书的反应为由(即出于迎合主流评论界及读者对华裔女作家作品的一贯定位及刻板印象的考虑,希望以此赢得市场销售的成功),将该书以及后来的《中国佬》均作为非虚构类作品出版。
78
现代主义小说”一类,而美国主流评论界对文类和体裁的僵化认识以及对少数族裔作家的刻板定位使他们无法或不愿正视这一点。
虽然也有少数评论家注意到了汤亭亭创作中的后现代美学特征,但总的来说,相对于大量的女性主义研究、族裔研究、后殖民研究等文化研究和政治批评的成果,对汤亭亭作品的创作特征和文学成就的研究是远为薄弱的,更不用说将其作为后代主义小说来深入研究了。
因为在主流文学评论界的体裁等级划分中,后现代主义小说作为当代的精英文学,是白种男性作家的专属领域。
①但是,如果研究汤亭亭的创作特色,就不得不正视其后现代特征。
可以说,文类定位是汤亭亭研究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它不仅直接关系着对汤亭亭作品体裁的合理划分,从而可能打破文学界对少数族裔作家的刻板定位,同时也是对汤亭亭的文学成就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关系着能否对汤亭亭的创作进行全面和公正的评价。
本文采用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林达・哈琴(LindaHuteheon)的“历史编纂元小说”(Historiograph—icMetafiction)的概念,对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作为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特征进行分析,试图对汤亭亭的创作进行一种新的解读。
“历史编纂元小说”是哈琴在《一种后现代主义诗学》一书中提出的,用来指称从20世纪6、70年代开始在欧美文坛涌现的一股将后现代实验性创作与社会历史语境相联结的文学潮流。
哈琴将汤亭亭的作品也归入此类,使人耳目一新,给人很大启发。
下文拟首先对“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及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然后对《女勇士》作为历史编纂元小说的特征进行阐述。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拉里・麦凯弗雷(LarryMc.Caffery)的专著《元小说的缪斯——罗伯特・库弗、唐纳德・巴塞尔姆及威廉.力Ⅱ斯的创作》对当代美国元小说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重点分析了上述三位元小说代表作家的作品。
在该书的结语部分,麦凯弗雷指出,虽然他把这三位作家的作品归入“元小说”一类,但他并不认为“元小说”只能用来指一般人认为的那种只探讨小说自身本质的完全自我封闭的小说。
比如库弗的《火刑示众》,虽然这部小说具有很明显的元小说特征,如对小说自身的创作技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它同时又是一部直接反映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社会和政治状况的作品。
巴塞尔姆的实验小说作品同样也涉及了越战、水门事件等政治斗争及现代都市生活等社会现实内容。
总之,麦凯弗雷认为,不能否认元小说涉足小说以外的世界的能力,即使因为元小说对小说创作过程具有老练世故的自我意识以及它的有限的客观性使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结与我们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中看到的不同。
f2](啪’麦凯弗雷把这种将元小说的实验性与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创作倾向结合起来的作品叫做“文学合成物”(htemzysynthesis)。
他特别提到了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他说,这三位真正的文学实验家的元小说创作与他所谓的“文学合成物”直接相关,尤其是《百年孤独》。
他认为,马尔克斯的这部作品对当代美困小说的巨大影响是无可比拟的。
他写道:“马尔克斯的杰作就是我(在本书中)所说的这一文学潮流的完美体现:一方面,《百年孤独》是一部明显的非现实主义的小说,有着神奇的、超现实的景象……对语言的本质以及现实是如何被一代叉一代人变成故事的过程进行元小说式的强调、以及迷宫式的文学指涉等等。
然而,带着所有这些无可置疑的后现代实验主义特征,《百年孤独》仍然讲述了一个有高度可读性的连贯的故事,其中充斥着值得怀念的人物形象。
同时,它还强有力地向我们讲述着真实的政治和历史现实。
它就这样成了当代作家创作的一种模式,这类作品对于自身的文学传承和摹仿的局限性了然于心……但仍然试图重新使它的读者和二挡页以外的世界联结起来。
”[2“嘲’就这样,麦凯弗雷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美国当代元小说作家库弗、巴塞尔姆及加斯的创作联系起来,同时以敏锐的洞察力把握住了当代元小说发展的新趋势。
麦凯弗雷的论述成了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林达・哈琴(LindaHutcheon)研究的起点。
哈琴在《一种后现代主义诗学》一书中提出了“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用来指称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欧美文坛出现的重新联结历史和社会语境的元小说创作潮流。
在哈琴的定义中,“历史编纂元小说”是指那些“众所周知的流行小说,它们具有鲜明的自我反映的
①许多批评家有意无意地将女性和少数族裔作家排除在后现代派这一当代高雅文学领域之外,使得严肃文学批评完全沿着一个由男性和白人支配的单一路线发展。
可参见[美]萨克文・伯科维奇,《剑桥美国文学史》,第七卷,孙宏主译,:IE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450页。
79
特征,同时又悖论式地宣称拥有历史事件和真实人物。
”(3](嘲被哈琴归入此类的部分作家作品包括:约翰・巴思的《烟草经纪人》、托马斯・品钦的《V.》和《万有引力之虹》、库尔特・冯尼格特的《五号屠场》、E.L.多克特罗的《但以理书》和《拉格泰姆时代》、罗伯特・库弗的《火刑示众》、汤亭亭的《女勇士》和《中国佬》、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塞尔曼・拉什迪的《午夜的孩子》、埃姆伯托・艾柯的《玫瑰之名》、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卡洛斯・富恩特斯的《阿尔特米奥之死》等等。
可以看到,这些在当代文坛享有盛誉的名家之作都是“历史编纂学”(Historiography)和“元小说”(Metafiction)的有机结合。
它们既具有自我反映、自我指涉等元小说的特征,同时又穿插和影射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使作品虚实相间、亦真亦幻,甚至使人很难将其准确归类,不知该将它们归入传记、历史小说还是虚构作品。
在批评家的眼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理论上对历史与小说均属人为建构物具有清醒的自我认识,从而为它对过去的形式和内容进行重新思考(rethingk.ing)和再加工(reworking)奠定了基础。
”[3](嘲这批作家对历史与小说/虚构的关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在创作中不仅体现了自己的思考结果,而且运用了新颖独特的写作技巧。
其作品融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精彩好看的故事于一炉,深得批评家青睐。
与此同时,这些作品的通俗故事形式、起伏跌宕的情节、生动幽默的描写又吸引了大批普通读者,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了畅销书。
哈琴进一步指出,历史编纂元小说通过重访历史的写作来质疑历史叙事的真实性的悖论式特征,使其成为唯一一种圆满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诗学”的小说。
“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在欧美批评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如英国著名文论家马克・柯里(MarkCurrie)主编的《元小说》(Metafiction,1995)一书,就有一章题为“历史编纂元小说”。
柯里并且在此书的前言中这样写道:“从元小说到历史编纂元小说,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或从文学研究演化为文化研究,这些变化代表了20世纪思想演变趋势的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而这种演变趋势曾经看上去是毫无前途地指向自我分析和自我沉醉的:”[4](n钔
历史编纂元小说的出现代表了当代元小说创作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元小说”这一术语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元小说作家、评论家威廉・加斯(williamH.Gass)在《哲学与小说形式》(“Philosophy80andtheFormofFiction”,1970)一文b](瞄’中首次使用的。
加斯用这个概念来指称当时出现的一些“关于小说的小说”。
帕特里夏・沃(PatriciaWaugh)这样定义元小说:“元小说是我们对这样一种虚构作品的称谓:它为了对虚构和现实的关系提出疑问,便自我意识地、系统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它作为人工制品的自身状况上。
这种小说通过对其自身的建构方式提出评论,不仅审视记叙体小说的基本结构,而且探索文学虚构文本以外的世界的可能的虚构性。
”∞](叫元小说的主要特征是它的自我意识、自我反省和自我指涉。
它通过各种方式在作品中有意暴露写作技巧和创作过程,暴露其自身的虚构性。
当代元小说并非一个完全同质的统一体,与此相反,它涵盖了众多个性各异的创作。
不可否认的是,相当一部分元小说走向了形式实验和语言游戏的极端,在某种意义上继续着现代主义文学的唯美主义、精英主义、形式主义的创作倾向,因此被哈琴称为“晚期现代主义激进元小说”。
这一类元小说也正是马可・柯里所说的“自我分析”、“自我沉醉”的“毫无前途”的小说。
它们将文本视作与外在世界隔绝的孤立的自足体,自说白话地沉迷于文字游戏、玩弄形式技巧。
元小说的极端形式实验不仅疏远了普通读者,其自身也在尝试过各种形式实验之后走入了什么都不再有新意的死胡同。
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映变成了令人生厌的自恋的呓语。
于是,作家们的眼光开始关注周围的世界。
20世纪60年代动荡的社会现实也促使作家们走出文本的象牙塔。
极端的形式实验开始被一种更加贴近现实、具备更多历史、政治内涵的创作取代。
历史编纂元小说就是这一转变的产物。
可以说,历史编纂元小说是元小说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表面上看,它好象是当代元小说在经历了激烈的形式实验后向现实主义的回归,或是向历史的复归。
但这种回归不是回到传统的现实主义,而是一种“新”现实主义,或是像有的学者所说的“后现代现实主义”。
它借助历史素材对历史的真实和权威进行质疑,并非杰姆逊所说的那样一种“怀旧式的回归”(’nostalgicreturn’),而是对历史的“重访”(re—visiting)和“再加工”(reworking)。
总之,它重新考察现实与语言、历史与虚构的关系,不再天真地相信语言摹仿和再现现实的能力,对历史、尤其是官方历史的真实和权威也提出了挑战和质疑。
因此,历史编纂元小说是当代元小说重新联结历史语境的新尝试。
一大批当代优秀作家在这个领域贡献出了上乘
之作。
而汤亭亭作为20世纪60年代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文系的学生,其文学教育背景和创作生涯的开端正与历史编纂元小说潮流的兴起同步,其作品呈现出与这一潮流一致的特征应当说是顺理成章的。
根据哈琴的论述,历史编纂元小说作为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其基本特征就是运用历史素材,通过重访历史的写作来质疑历史叙事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对历史叙事的形式及内容进行重新思考和再加工。
它往往采取通俗小说形式,运用同时滥用(useandabuse)那些正是它自己试图批驳的结构和价值观,在它挑战和质疑的对象的内部运作,给从前被人们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或毫不怀疑地加以接受的固定模式加上一个问号,使其变成一个问题。
《女勇士》正是运用华裔美国女性的生活经历作为素材,通过回忆和想象叙述人“我”家族中以及传说中女性的故事,对传统中国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以及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女性的刻板印象化提出挑战。
作者戏仿通俗自传,在借用少数族裔女性自传的形式的同时,对这一文类所携带的意识形态内涵,尤其是对少数族裔女性通过“被同化”、“被美国化”而受到主流社会接纳从而实现“美国梦”的成功故事提出挑战和质疑。
自传虽然并非美国独有的文学样式,但大多数批评家都认为它是最适合美国人特有性情的文类。
[7】(㈣根据威斯康星大学内莉・麦凯教授的研究,自传这一文学样式之所以能在美国始终受到读者大众的喜爱,主要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自传对个入主义的推崇和对成功故事的聚焦,使它从一开始就与美国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性情气质特别投契。
其次,对于通俗文学的读者(他们占普通读者的大多数)来说,自传的特别的吸引力在于人们相信其内容的真实性,因此感到通过文字能够和作者进行真实而直接的接触。
第三,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对名人和成功人士的生活抱有好奇心o[83(㈣因此,自从17世纪初欧洲裔移民来到新大陆探险,并且用文字记录下他们的生活经历开始,自传这一文学样式就在美国蓬勃发展起来。
对于早期的华裔美国作者来说,自传也是他们最常采用的文学形式之一。
根据尹晓煌的研究,在早期华人移民的写作中,受过良好教育的华人作者在写作时大多采用了自传的形式。
[8](髓’包括第一部英文长篇自传——李恩富(YanPhouLee)的《我在中国的童年时代》(1887)、容闳(YungWing)的《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1909)、还有刘裔昌(PardeeLowe)的《父亲与光荣的后代》(1943)以及大获成功的黄玉雪(JadeSnowWong)的《华女阿五》(1950)等。
这些作品向西方读者介绍和展示中国文化的精妙,讲述主人公通过个人奋斗、在美国获得主流社会承认和接受的经历。
它们既满足了西方读者对神秘的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生活习俗的好奇心,又迎合了主流社会推崇个人奋斗,宣扬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实现“美国梦”的心理。
因此,可以说它们是典型的美国式的自传作品。
尤其是《华女阿五》,作为第一部在美国社会获得巨大成功并获得国际性声誉(《华女阿五》一出版就位列畅销书榜达数月之久,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随](H35’的华裔女性自传,这部作品将华裔美国人塑造成模范少数族裔,讲述华裔女主人公通过个人奋斗、最终在主流社会赢得一席之地的成功故事。
它也是汤亭亭创作《女勇士》之前看到过的唯一一本华裔美国作家写的书。
可以说,《华女阿五》就是汤亭亭创作《女勇士》的前文本(pre—text)。
鉴于《华女阿五》在华裔自传传统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与汤亭亭创作的特殊关系,在以下分析中,笔者拟将其作为传统华裔女性自传的代表。
那么,《女勇士》是如何通过戏仿传统华裔女性自传来质疑和挑战这一文类所承载的成功故事的呢?
首先,在结构上,《女勇士》借用了自传的框架,然后以跳跃式的、插曲式的情节结构和环形的叙事时问替换了传统自传的编年体式的情节结构和线性叙事时间。
传统的自传作品都是对主人公生平故事的编年体式的叙述。
比如《华女阿五》,它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女主人公黄玉雪从童年到成年后离开大学和家庭独立谋生这二十几年问的生活经历。
全书28章,以编年史式的体例顺序介绍了玉雪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
从玉雪刚记事时从大人的奖惩中开始了解关于中国小女孩儿行为举止的规矩开始,讲述了玉雪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在唐人街的生活经历,最后描写她成年后到社会上工作、开了一家陶艺作坊并获得成功。
作者对玉雪生平故事的讲述是连续的、单向发展的。
而《女勇士》完全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情节结构。
从作品的内容和整体结构上看,《女勇士》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我”这个华裔女孩在唐人街的生活经历,糅合了对女主人公的家庭及
81
学校生活情形的真实描绘、家族轶闻、神话传说和小女孩头脑中的离奇想象,很像是一个典型的自传故事。
但细读之下就会发现,在这部共分五章的作品中,有四章主要在讲述别人的故事:第一章“无名女子”讲的是“我”姑姑的故事,第二章“白虎山学道”讲的是替父从军的女勇士的故事,第三章“乡村医生”讲的是妈妈勇兰的故事,第四章“西宫门外”讲的是姨妈月兰的故事。
只有最后一章“羌笛野曲”才比较集中地讲述了叙述人“我”的经历。
“我”的成长经历被穿插在各章对其他人物故事的讲述中。
于是,女主人公的成长故事就被别人的故事分割成了零散的、片段的叙述。
这样一来,传统自传对主人公生平故事的编年体式的展示就变成了一种跳跃式的、插曲式的讲述。
其次,对主人公生平故事的描述还打破了自传叙事的线性发展的时间顺序。
例如在第三章,当叙述人讲完母亲勇兰的故事后,紧接着讲述了主人公已是头发花白的中年人后去看望父母的一段经历。
在这一段里,叙述人描述了父母最终放弃了回中国的打算,和女主人公一样认同了美国,得出了“(美国)这块地方也就属于我们,和属于其他任何人一样”的结论。
这一段叙事除了在主题上具有总结意义以外,其中主人公的年龄(中年)也是全书中最大的,甚至超出了小说题目的范围。
而在第四章和第五章里,叙述人又回头讲述主人公少年时期的往事。
尤其是第五章,叙述人从女主人公童年时在幼儿园的经历开始,回忆了她从沉默到发声的成长过程。
因此,整部作品的叙事时间呈现出循环往复的环形特征。
这显然违背了自传线性叙事时间的常规。
这样的结构设计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自传作品对主人公生平故事的有条理的、准确清晰的叙述是其真实性和权威性的重要基础。
打破这种情节结构和叙事时间常规也就动摇了自传的真实和权威,使读者对自传叙述的可靠程度产生怀疑。
虽然从自传出现之初,人们就已经意识到很难有完全客观和真实的自传存在。
即使是在自传的典范作品如《富兰克林自传》当中,人们也发现了作者对真实材料的加工和润色。
但人们相信,适当的对事实的调整和加工并不妨碍自传的真实性。
自传仍然以其对主人公的真实(或大体真实)的描绘作为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吸引人的特征。
因此,《女勇士》对主人公生活经历的跳跃式的、插曲式的讲述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这个自传故事的整体性和权威性,而且打破了读者对自传作品真实性的传统期待。
这样的结82构设计还破坏了主人公形象的完整和一致。
由于对主人公的经历的描述穿插在各个章节,分散在对其他或真实或虚构的人物故事的叙述当中,这就使人们很难对主人公的形象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了解和把握。
从而使主人公的形象始终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中。
此外,《女勇士》的主人公并不是像玉雪那样从作品开始时的小女孩逐渐成长为作品结尾时的成年人,也不像玉雪那样最终获得了事业的成功。
环形的叙事时问使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的成熟度在小说开头和结尾处在基本相同的水平。
这就打破了自传描写主人公成长过程及成功故事的传统模式,从而提供了与传统华裔女性自传不一样的另一种成长故事的版本:不是从传统到现代、从服从到争取个人自由、从中国文化到美国文化的单向的“进步”(或者说“美国化”)过程,而是在中美两种文化的牵引和压力之下,通过主人公在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的不断尝试和反复探索,试图寻找到一种华裔美国人独有的文化和归属。
哈琴总结了历史编纂元小说的叙事特征,认为这类小说往往喜欢采用两种叙述方式:1.多重叙事视角;2.一个公开的控制一切的叙述者。
多重叙事视角使作品中没有一个稳定的、连续的叙述主体存在,而一个公开的控制一切的叙述者往往是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或是对自己叙述的真实性没有承诺的人。
r3](n17’可以看到,在这两种叙述方式中,我们都无法找到一个确信他有能力了解过去的叙述主体,这就把历史的可靠性变成了一个问题。
这样的叙述方式带有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因为后现代主义作品往往把试图通过回忆去把握过去的稳定的叙述声音和叙述者离散化,以达到挑战历史叙事真实性的目的。
与此一致,《女勇士》运用多重叙事层次的策略对历史往事及影响主人公自我意识发展的各种故事进行再现,质疑(家族)历史叙事的真实性和权威性,有意凸显叙事的人工性、不确定性和多种阐释的可能,彻底颠覆了自传的单一叙述层次和对历史记忆的一元化阐释,从而提供了一个充满了歧义和矛盾的成长故事。
《女勇士》中的多重叙述层次首先来自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
和玉雪不同,《女勇士》的叙述者有意暴露其叙述的不可靠和虚构性。
如第三章,叙述者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描写了月兰姨妈来美国寻找丈夫的故事,仿佛是_段真实的叙述。
紧接着在第四章开头,叙述者这样写道:“弟弟实际上是这样说的:‘我开车送妈妈和二姨到洛杉矶,去看另有妻子的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