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研究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研究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研究摘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从理论上探讨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公益性转化的必要性,并结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从转化过程衔接、人员素质以及成果转化自身等方面分析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重点从公益性角度出发,从政府的主导作用、成果转化机构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Study on the Non-profit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hinaAbstract: Using the approach of normative research, the necessity of non-profit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was discussed theoretically. Bas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status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problems and inhibition factors lying in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hina were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joining of transformation process, personal quali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itself. Accordingly, countermeasures for promoting the non-profit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hina we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leading function of government,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 for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from a non-profit view.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non-profit; transformation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首要任务,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重要位置。不断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而农业科技成果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源泉,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和扩散,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大多都是由政府投资建立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民间资本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但是由于农业科技成果自身及其转化过程的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政府仍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过程中最主要的投资主体。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十二五”规划末期,农业科技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将超过58%。为实现这一目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成果转化率,应当充分发挥国家在成果转化中的地位优势和主导作用,由政府主导农业科技成果的公益性转化。因此,研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现状,分析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的路径是十分必要的。1 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的必要性国内外学者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大多认同市场化手段,认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是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然而农业科技成果从立项研发时起就具备了公益的性质,在现实中也发现有大量成果已经被隐匿性转化或无偿转化(公益性转化)。1.1 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共产品性质决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农业成果中蕴含的潜在技术转化为现实的实用技术,物化为物质产品,以进入生产、流通领域,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这些成果属性的变化,是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转化过程。1)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农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可以共享的社会财富,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属性。2)农业科技成果属于农村准公共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很容易导致“搭便车”行为的出现,如果完全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来提供农业科技成果,则会导致非政府部门农业科技成果的成本投入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偿,提供者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便会严重受挫,必然会产生总供给低于总需求的现象。因此,作为公共利益代表者的政府部门也就必然成为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主体。3)科技成果转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风险性事业,没有政府部门作后盾,没有政府的资助,由个人或单个企业很难完成。我国农业生产仍是以传统的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技术转移推广过程中会受到经营规模的限制;再者,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缺乏了解而且接受能力较差,这也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本。这些因素均造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需要由政府来发挥主导作用。1.2 由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和国内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证明政府居于中心点,有效连结各方,这对于重大基础性、公益性的科研成果的转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实践来看,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转化体系始终是主要模式。世界各国农技推广体系的组织形式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政府农业部门直接领导,农业部门下属的推广机构负责具体工作;二是以政府领导、农业大学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三是政府补贴、农场主协会组织的农技推广体系。前两种类型总计占81%以上[1](表1)。另外,我国国内也有很多地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转化率水平,如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2006年已经达到了82%,其科技进步贡献度达6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也超过了8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的地区发展的一个共同经验就是将农业科技成果作为一个公共产品,由政府主导其供给,坚持公益性转化。2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渐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各级政府部门统一领导下的单轨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转变为各级政府部门领导下的多途径、多部门和多项科技成果配套的多元化的转化体系。200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提出的新时期发展战略目标中,指出用10年的时间将中国农业科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通过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截至2011年底,中国农业科学院累计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 335个,农业新技术1 940项,累计推广农作物品种种植超过1.33亿hm2(20亿亩)、畜禽新品种15亿头(只),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0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共组织科技下乡7.2万多人次,组织举办现场展示会、观摩会、技术培训、技术讲座、技术咨询等活动1.1万多场次,直接或间接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283万人次,发放科技图书、资料等1 468万份。200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财政投入有力地带动了全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进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截至2009年,累计引导了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140亿元,开发新品种8 560多个。通过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示范,新增就业岗位64.5万个,举办各类培训班6万多期,累计培训农民1 200万人次,带动了5 200多万农民增收。同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还促使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动,使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开始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逐步向农业企业转变,强化了企业的主体作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由20世纪末的不足40%提升到目前的接近50%。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虽已取得重大进步,但水平仍然不高。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平均转化率只有5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3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依然无法完全改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实。据农业部科技司2008年统计,与世界发达国家高达70%~80%的转化率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与之尚有不小的差距,存在着成果转化率低、供需脱节、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力量不足、客体质量欠缺等多方面的问题。3.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割裂1)科研立项与市场需求脱节。农业科研重点领域和课题的确定以及研发过程往往更注重科技成果的学术价值而忽视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价值,而且科研立项中大多实行专家把关制度或首席专家制度[2],这些专家多由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未能深入实际了解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使得科研成果与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2)科研工作与推广环节相割裂。农业科研管理与推广运行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各成体系,农业科研院所往往重科研成果,而轻科技推广,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已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中先进、实用的科研成果不太多,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利于推广工作的开展,这也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3)推广与生产环节割裂。目前我国农技推广工作是由政府为主导,在技术推广和传播过程中,往往反映了政府领导层的政治倾向。在农技推广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农业生产中农民的实际需求,农民无法真正参与到科技成果推广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去,造成在推广和生产环节上产生割裂。3.2 成果转化中人员素质不足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是联系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我国农技推广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甚合理、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由于农村生活工作条件差,农业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中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我国农技推广人员数量虽多,但非专业人员居多,高层次的后备力量少。同时,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因和关键。但农村至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低文化程度、低技能素质的劳动力,严重影响了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农村缺乏科技人才,很大比例的农民除了简单的农技外,基本没有其他的劳动技能。据统计,我国农村实用型人才仅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0.6%。农民队伍科技、文化素质的缺陷,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3.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自身的制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时间上具有较长的周期性。由潜在的科研想法到农业科技成果的取得,再到将科技成果转化到实际农业生产中进行推广,进而得到普遍的应用,有一个相当长的周期。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具有复杂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的要素和环节较多,转化过程既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又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一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多个部门协调支持,是一个不断修正、改善,最终完成转化的过程[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自身具有的这些特点也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另外,目前农业科技成果重理论轻应用,重研究轻开发,政治目的性较强,对农户和生产的具体需求并未充分了解,可供转化的有效成果较少。相当多的科技成果虽然被研究出来了,但因偏离市场需求,不为农民所接受,难以应用于农业的实际生产中,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4 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的对策4.1 强化政府在农业科技成果公益性转化中的主导地位由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公共产品的属性可知,为保证农业科技成果服务的供给顺利进行,必须强化政府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农业科技成果的公益性转化中容易导致“搭便车”以及“市场失灵“的现象出现,更需要政府充当市场规划者和协调者的角色,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4]。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主体多元化(政府、企业和中介的协同机制)的同时,各级政府应当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健全政府对民间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农业科技成果的公益性转化。4.2 完善公益性技术推广体系农技推广工作是农业科技成果与转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特别是公益性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由政府投资、农技推广部门承担的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对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整体实力和产出水平,起到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也应当充分认识到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的市场属性,及时引入市场机制,制定各项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种组织尤其是民营高科技企业进入公益性农技推广[5],政府应当适时地向企业投入推广资金以弥补其从事公益性农技推广时的资金不足和亏损,调动企业从事公益性农技推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的作用,实现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中的国家投资与市场运营的有效对接,努力构建“政府主导、推广主体多元化”的新型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6]。4.3 注重农、科、教的有机结合农、科、教的有机结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更能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农技推广人员以及农民的整体素质。因此,科研部门应当深入了解当前农业实际生产的需要,研究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科技研究课题,提高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及各类培训教育机构应当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实用型农业技术的教学,可以外聘在一线从事实践生产的农技人员进行现场传授;在招聘农技人员时应当进行严格审核;教育部门应注重对农技推广人员的上岗培训;农技推广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应不断地学习。同时,应注重农业科技成果最终的接受者——农民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在注重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多形式的短期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对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和科技推广工作的参与能力,进而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参考文献:[1] 郭建强,高英,冯开文.国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与借鉴[J].中国渔业经济,2010(3):76-80.[2] 张艳华.公共产品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政策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09.[3] 杨辰海,李岩,尹庆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内因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63-164,166.[4] 关占良.农业科技成果准公益性转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7):349-350.[5] 李艳军,康国光. 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市场性及市场机制的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1):51-53.[6] 孟志伟.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安徽农学通报,2009(3):6-9.。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三种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三种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三种模式■科技成果按社会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基础公益类、共性技术类和专有技术类三类;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模式一般分为政府主导模式、市场化模式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混合模式。

三种技术标准形成模式各有长短。

技术标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

基础公益类、共性技术类和专有技术类三类科技成果按标准的经济学属性可转化为公共标准、联盟标准和私人标准三类,三种类型科技成果宜采用三种不同的技术标准转化模式,即政府主导模式、市场化模式和混合模式。

三类科技成果对应三类技术标准科技成果按社会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基础公益类、共性技术类和专有技术类三类。

基础公益性成果属于共有资源和公共物品领域的科技成果,服务于全部公众或大部分公众利益。

共性技术类科技成果主要是行业内形成的技术联盟,可有效提升联盟企业的竞争优势。

专有技术类科技成果是独立法人(公司或个人)掌握的科技成果,在企业内部推广应用。

按照排他性、竞争性和收益性等经济学属性的不同,技术标准可分为公共标准、联盟标准和私人标准。

公共标准是所有人都能免费使用,不具有排他性,且以保护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标准,通常由具有行政权力的机构确定,包括质量标准、安全标准、环保标准、卫生标准等。

联盟标准在联盟内部可以免费使用,具有一定的排他性、竞争性和收益性。

私人标准由企业制定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该类标准供企业内部使用,具有完全的排他性、竞争性和收益性。

私人标准是从标准的经济学属性对通常所说的企业标准的称谓。

基础公益类科技成果和公共标准都具有公共品属性,都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共性技术类科技成果具有团体共享、利益相关者共享的属性,共性技术类科技成果多数应转化为联盟标准,而很少转化为基础公益类或私人标准。

按竞争优势理论,结合专有技术类科技成果的特征和私人标准的盈利、竞争能力,专有技术类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过程中,企业有能力独立完成的情况下,专有技术类科技成果更多地转化为私人标准。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方面。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科技研究机构、高校等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向市场化应用的过程。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成果价值最大化的重要环节,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政府主导模式、科研机构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和市场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是指由政府投入资金和资源,通过设立科技园区、孵化器等载体来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政府在资金、政策、资源等方面提供支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政府能够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环境,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有利条件。

政府主导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科技资源的分散、政府效率低下等。

科研机构主导模式是指科研机构自身负责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科研机构通过与企业合作、设立科技公司等方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

科研机构具有技术优势和科研资源,能够更好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科研机构主导模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缺乏市场化经营能力、技术成果不够市场化等。

市场主导模式是指市场需求驱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市场主导模式强调市场需求,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市场主导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变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快速应用。

市场主导模式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导,以保障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多种多样,每种模式都有其优势和限制。

未来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应综合各种模式,加大政府支持,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推动市场化转化和应用,以实现科技成果的最大化价值。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选择分析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选择分析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选择分析研究作者:叶晟洲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15期[摘要]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科技转化模式的选择,适合的转化模式将会对成果的成功转化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采用的几种转化模式入手,对转化模式的基本构成、特点、优劣势以及适合性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提出了不同的主体(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者)适合选择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内涵;转化模式;模式选择[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的世界,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经济实力上,而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实力的直接手段,是实现科技-经济一体提化的关键环节。

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体现了科研活动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程度,反映了科研成果的技术成熟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缩短转化过程将创新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1 科技成果转化内涵科技成果转化,是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环境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科技经济结合范畴中的概念,在国际上又往往被称为技术转移、技术转让、技术商业化等。

最初是以创新的“线性范式”为理论基础,也即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是沿着“研究—开发—中试—产业化”这样的链条形成、熟化并导入到经济系统中。

它涉及政府、高校、院所、企业、金融、科技中介服务等多个主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2 我国科技成果主要转化模式与应用选择2.1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分析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是指将创新技术成果通过转让、许可、合作、入股等形式实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种运作方式。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主要依靠政府组织推动以及技术市场交易實现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模式单一。

目前经过多年推动发展,已形成产学研联合、孵化器培育、技术入股、企业自主等多种转化模式。

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研究

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研究

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涌现出来。

这些成果为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贡献,但仅有创新还不足以改变现实,科技创新成果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能否得到转化和应用。

本文将结合实例,探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研究,旨在为创新者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

一、什么是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是指将原本仅具有研究、开发、实验等性质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具有实用性、商业化和社会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并将其投放到市场中实现商业化运营。

这能够帮助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创造更多的价值,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举个例子,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克莱莫(Michael Kremer),他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切实解决贫困和疾病等问题。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他在2002年编写的一份报告,采用随机化实验的方法,评估了肯尼亚的一个普及药物治疗车间能否降低疟疾患者的负担。

结果证明,药物治疗车间可以显著改善对于疟疾患者的治疗效果。

这项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不仅让肯尼亚地区的患者受益,也在其他地区推广,对于全球贫困和疟疾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

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难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过程是不容易的。

首先,科技创新成果往往是原始和不成熟的技术,需要深度加工和开发才能实现商业应用。

其次,科技创新成果要想成功转化,在市场上获得认可和实际应用,必须经过繁琐的市场、法律等环节的考验。

最后,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还需要面对资金、人才、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在这些方面的缺失或不足势必会阻碍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价值虽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并非易事,然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够创造商业价值。

通过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并在市场中实现商业化,可以为创新者及相关企业和团队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

而这种价值不光是经济的,也可以是对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与模式研究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与模式研究
研究范围
本研究将重点关注国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现状、问题及发 展趋势,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为我国科技成果转 化提供有益参考。
02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现状分析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定义及分类
定义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指将科学研究的成果从实验室或理论阶段转化为实际应用 或商业化产品的过程。
分类
根据转化方式和目的的不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可分为技术转让、技术许可、 产学研合作、创业孵化等多种类型。
不同路径的适用条件不同
各种转移转化路径的适用条件不同,需要根据科技成果的 特点、市场需求、政策环境等因素进行选择。
转移转化模式不断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科技成果转 移转化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如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化转移转 化模式等。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பைடு நூலகம்
01
加强政策研究
02
深化产学研合作
代表性、创新性、实效性
背景介绍
所选案例涉及领域、技术成熟度、市 场需求等
案例过程描述及关键因素分析
要点一
案例过程描述
要点二
关键因素分析
从研发到转移转化的完整过程,包括技术研发、成果评估 、合作洽谈、合同签订、资金筹措、产业化推进等
技术可行性、市场需求、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团队协作 等
案例成功经验总结及启示意义
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
政策与法规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为创新成果提供法 律保障,促进技术转移和商业化应用。
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
政策与法规鼓励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从 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06
案例分析:成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案例 剖析

公益性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模式研究

公益性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模式研究
Ab s t r a c t :T h e ma r k e t f a i l u r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s u p p l y i n p u b l i c i f e l d i s a p r o b l e m ,i t i s r e s p o n s i b l e f o r g o v e r n me n t t o p r o — mo t e t h e p l ! b l i c s u p p l y .B y d i v i d i n g p u b l i c t e c h n o l o g i c l a a c h i e v e me n t a n d d e i f n i n g i n d u s t r i li a z a t i o n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t h e p a p e r
王小 勇 ,赵 叶 华
( 1 .浙江省科技 信 息研 究院 ,浙江杭 州 3 1 0 0 0 6;2 .杭 州 1 电子科技 大 学,浙江杭 州 3 1 0 0 1 8 )
摘 要 :加 快 公 益 性 科 技 成 果 转 化 是 体 现 政 府 职 能 、解 决 公 益 性 科 技 成 果 供 给 市 场 失 灵 问题 的 重要 手 段 。 通 过 对
i n c e ,i t p u t s or f w a r d s o me s u g g e s t i o n s o n t h e me t h o d o f i mp r o v i n g t h e p u b l i c s u p p l y . Ke y wo r d s :p u b l i c s u p p l y;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e v a l u a t i o n;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mo d e

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模型及方法

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模型及方法

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模型及方法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是指对科技成果进行经济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等多方面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科技成果的实际价值。

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估对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科研机构和企业科学决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本文将介绍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的模型和方法。

一、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模型1.综合评估模型:综合评估模型是基于多个评估指标构建的,可以综合考虑科技成果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价值。

该模型通常通过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对科技成果进行多维度评估,并采用加权平均法对各个指标进行综合评分。

综合评估模型可以较全面地反映科技成果的价值,但是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需要科研机构和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层次分析模型:层次分析模型是一种基于层次结构的评估方法,可以将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估问题分解成多个层次,从而对各个层次进行评估。

该模型通常使用专家问卷调查、专家评分等方法确定各个层次的权重,并计算各个层次的相对重要性。

层次分析模型的优点是能够将需求和资源进行匹配,但是对专家的选择和问卷调查的设计要求较高。

3.成本效益模型:成本效益模型是一种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评估方法,可以通过对科技成果的成本和效益进行量化分析,从而确定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

该模型通常使用贴现率、成本效益比等指标来评估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

成本效益模型的优点是能够对经济效益进行量化分析,但是对成本和效益的测算需要较精确的数据支持。

二、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方法1.基于数据分析的方法:基于数据分析的方法是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统计数据的分析,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

该方法主要通过对科技成果的相关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包括科技成果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行业竞争等方面的数据,从而确定科技成果的价值。

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对科技成果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但是对数据的选择和分析方法要求较高。

2.基于专家评估的方法:基于专家评估的方法是通过请专家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从而确定科技成果的价值。

科技成果评价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研究

科技成果评价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研究

学术研讨科技成果评价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研究■ 卢成绪(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摘 要:科技成果作为科研活动的重要产出,对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科技成果评价应运而生。

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科技成果评价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相关政策文件,提出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工作模式及途径,详细阐述科技成果评价提质增效工作需求。

通过分析我国国有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小企业面临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探讨科研、标准和产业化“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式,以期推动科技成果真正发挥其价值。

关键词: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09.001Research on Model of Promoting Industrialization of Scientific and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by EvaluationLU Cheng-xu(China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Abstract:As the important outpu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h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has been carried out. This paper analyzes current policy documents related to evalu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working modes and paths that th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should follow, and expounds on requirement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of applic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production faced by state-owned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as well a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hina, the paper explores the synergistic “three-in-one” development mod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tandards and industrialization,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Keywords: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dustrializ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1 推动科技成果评价和产业化工作背景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不断加剧,科技成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科技与金融结合
通过科技与金融的跨界融合,为 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和风
险保障。
科技与教育结合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教育和培训, 培养更多具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 人才。
科技与文化结合
借助科技手段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 展,丰富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场景 。
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
1 2
政府引导
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促进企业、高校 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
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提高科技人才的专业素质和创新 能力。
人才引进
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参与科技成果 转化工作。
优化资金支持机制
融资渠道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充足的 资金支持。
资金使用监管
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和安全 。
04
02
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政策因素
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力度 ,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影响转 化的积极性。
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是否完善,直接影 响科研人员和企业的创新动力。
市场因素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动力,有市场需求的技术更 容易实现转化。
市场竞争
资金因素
资金投入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研发、中试、产业化等阶段。
融资渠道
融资渠道是否畅通,影响转化的资金来源和投入力度。
03
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与建议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政策引导
制定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激发创新主体进行科技成 果转化的积极性。

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的政策研究

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的政策研究

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的政策研究科技成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但是科技成果之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往往需要通过评价和转化来实现。

评价的作用在于对科技成果进行优劣排序,以便优秀成果的深度推广和应用,同时也能指导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目标;转化的作用则是将科技的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以带动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因此,科技成果评价和转化对于发挥科技成果的价值和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论述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的政策研究。

一、科技成果评价的现状和问题科技成果评价是指对科技成果进行量化和定性评价的过程。

量化评价通常通过指标体系来完成,而定性评价则是对成果的实质、价值和影响进行主观分析。

科技成果评价有助于明确科技推进目标,加强科技成果传播和推广,提高科技成果实用性。

当前,科技成果评价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指标体系的单一性。

各行各业往往需要使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当前的评价指标更倾向于生成科技成果出版的数量和数据库引用次数等方面,对于实际应用价值的评价没有形成有效的量化参数,需要更自适应和复杂的评价方法。

2.评价过程和结果的中心化。

科技成果评价往往由政府机构或学术界来指导、评价和控制,成果的实用性、社会贡献等方面的评价,很少由行业或普通公众参与,产生不利和不公的评价结果。

3.评价结果的单一性。

科技成果评价结果更倾向于一个固定的、统一的打分标准,这种打分标准状态下实际上会形成橙皮书或蓝皮书这样的泛滥情况,形成类似于大学排名这样的分数总榜。

二、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和问题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或服务的过程。

科技成果转化既有经济价值,也有社会价值,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

当前,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路径不清晰。

科技成果转化要想形成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必须找到适当的市场路径。

然而,目前科技成果转化时市场往往需要适应现有科技成果,缺乏相应的结构性改变来应对未来需求。

成果评介及转化应用情况

成果评介及转化应用情况

成果评介及转化应用情况成果评介及转化应用情况是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和实际应用的过程。

在科研领域中,成果评介和转化应用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能够对科研成果进行量化、定性的评价,并且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

下面将从成果评介和转化应用的定义、重要性、评价指标、分类和案例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成果评介和转化应用的定义成果评介是对科研成果进行全面评价、系统分析的过程,旨在评估成果的科学价值、应用前景、技术可行性和社会效益等。

而成果转化应用是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技术或服务,并应用于社会中的实际生产、生活和卫生等领域。

成果评介和转化应用是科研成果走向市场的桥梁,是促进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重要环节。

二、成果评介和转化应用的重要性1. 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成果评介和转化应用是科研成果实际应用的关键环节,能够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 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评价和转化应用过程中,能够发现科研成果的技术创新价值,促进产业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3. 提升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和转化应用,可以进一步挖掘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潜在价值,提升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

4. 促进学术交流与共享:成果评介和转化应用的过程需要对科研成果进行全面剖析,促进学术交流与成果共享,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三、成果评介和转化应用的评价指标1. 科学创新性:评价科研成果的创新点,包括新技术、新发现、新理论等方面的创新性。

2. 技术可行性:评估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包括技术的可行性、工艺的可行性、材料的可行性等。

3. 经济效益:评估科研成果的商业价值,包括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是否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等方面。

4. 社会效益:评估科研成果对社会的贡献,包括是否能够促进社会进步、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

5. 可持续发展:评估科研成果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包括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等方面。

四、成果评介和转化应用的分类成果评介和转化应用可以分为三类: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和开发研究成果。

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与政策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与政策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与政策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成为了一个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

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和政策研究,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就此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的过程和管理方式。

其含义是广泛的,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同时需要考虑到技术转化、财务转化和政策转化等多种机制的融合应用。

技术转化机制是指科技成果的技术转移和转化,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技术转让、技术合作、技术服务等方面。

在技术转化过程中,国内科技成果转移机构的能力仍然较弱,需要与国外相关机构和企业进行配合与合作。

财务转化机制是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包括技术投资、产业投资、风险投资等方面。

在财务转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由于风险投资的特殊性质,需要引入科技成果质量评估和风险管理等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机制。

政策转化机制是指将市场机制与政策机制相结合,支持和引导科技成果的转化。

政策转化机制可以包括税收优惠、补贴、资助、奖励等方式。

政策支持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各方发挥积极性和创新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发展。

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研究是指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进行研究和分析。

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研究包括两方面:一是政策制定,即为科技成果转化制定相关政策;二是评估分析,即针对某项政策进行评估和分析,了解实施效果和问题,并对政策进行修改和优化。

政策制定需要考虑到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但更重要的是实际操作中需要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和要求。

政策制定需要使利益相关方能够对其满意,并能够积极参与。

评估分析是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了解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为政策修改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三、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实践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实践是指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转化为实际效应的过程。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实践需要结合国情和地方特点,重点考虑到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转化的需求。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分析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分析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分析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众多高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但这些成果能否真正转化成产业和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关键在于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分析就是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行量化和评价的一种方法,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

一、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定义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指科技成果从研发到推广应用,最终转化成为产业化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它包括产业化前期的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后期的市场转化两个阶段。

前者主要包括技术成果定位、技术可行性验证、技术竞争力评估等;后者则涉及产品价值、市场适应性、销售网络等因素。

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是科研人员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

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指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转化能力技术转化能力是指科技成果在产业化前期实现技术成果转化的能力。

评估指标包括科技成果技术水平、技术成果成熟度、技术认知度、技术竞争力等。

2、市场转化能力市场转化能力是指科技成果在产业化后期转化为市场销售的能力。

评估指标包括市场接受度、市场份额、产品竞争力等。

3、创新转化能力创新转化能力是指科技成果在产业化前期和产业化后期实现新产品、新业务的创新能力。

评估指标包括创新核心竞争力、创新驱动力、创新成果价值等。

4、管理转化能力管理转化能力是指科技成果在产业化过程中实现科研管理、研发管理、设计管理、制造管理等方面的管理能力。

评估指标包括科研管理效率、研发管理效率、设计管理效率、制造管理效率等。

5、合作转化能力合作转化能力是指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开展产业合作、技术合作、研发合作的能力。

评估指标包括产业合作能力、技术合作能力、研发合作能力等。

三、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方法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可以采用量化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指标分析法指标分析法是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指标量化,采用统计分析、图表分析等方式进行分析和比较。

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方法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方法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方法研究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如何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方法研究。

一、绩效评价法此方法基于各种技术和经验指标。

其目的是分析和量化最终实现的结果,以确定特定政策或习惯是否成功。

此方法包括成果科研产值、人工成本、物质成本等方面,可以直接衡量政策的效果。

然而,这种方法有一个局限性,它只是表面上反映了事情的表象,无法展示制度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二、风险评估法科技转化过程存在很大风险,科技成果在市场中的使用和效益并不是一定的,因此需要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方法。

风险评估方法能够考虑到技术、市场和利益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及可能发生的风险。

此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指导科技成果的风险管理,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

三、社会效益评价法此方法关注的是科技成果对社会的影响,其中包括经济效益、就业率、环境影响、科学知识进步等方面的指标。

该方法评价方式更综合,不仅能看到政策的直接效应,也可以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待其意义。

但是,该方法的量化分析难度较大,需要更多定量分析和数据分析。

四、组合评价法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的组合方式,例如:绩效评估法和风险评估法、风险评估法和社会效益评价法。

组合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单一方法的优势,以便从多方面全面评估科技成果转化的效价。

总之,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方法的选择应该考虑到从不同层面为科技成果的效价提供一个全面清晰的评估系统。

各种方法都有其优劣之处,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为科技战略决策提供科学、可信的数据支持。

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分析

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分析

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分析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评估和分析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率以及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成果转化,简单来说,就是将科研机构、高校等创新主体所产生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实现从知识形态到产品形态的转变。

这一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和众多参与者,包括科研人员、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

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因素众多。

首先是科技成果本身的质量和适用性。

高质量、具有市场需求和应用前景的成果更容易实现转化。

然而,一些科研成果可能过于理论化,缺乏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导致转化困难。

资金投入是另一个关键因素。

从科研项目的启动到成果的产业化,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

企业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时,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设备购置、生产线改造、市场推广等。

如果资金不足,转化进程就会受到阻碍。

技术转移机构和平台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它们在促进科技成果供需双方的对接、提供专业服务和咨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目前,部分技术转移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效率还有待提高。

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其创新意识和吸收能力对转化绩效有着直接影响。

一些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对新技术、新成果的接受和应用能力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政策环境也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重要外部因素。

政府出台的鼓励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能够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

但政策的落实效果和针对性有时不够理想,需要进一步优化。

为了评估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这一体系应涵盖多个方面,如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技术水平提升等。

从经济效益来看,可以通过计算新增销售额、利润增长、成本降低等指标来衡量。

例如,某企业通过引进一项新的生产技术,使得产品成本降低了 20%,销售额在一年内增长了 30%,这就直观地反映了该项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经济收益。

科技计划项目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科技计划项目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科技计划项目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方法研究摘要:实施科技计划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成果转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桥梁。

但近年来,社会各界舆论普遍认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现象普遍存在,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效果受到质疑。

需要指出的是,“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相关计算方法和数据均无权威来源。

因此,要科学客观地评价科技项目成果转化效果,必须在分析相关概念内涵边界的基础上,研究绩效评价的统计计量方法。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科技计划项目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是反映政府科技投入对社会经济作用效果的重要工作,是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国家和各省、市科技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科技计划项目成果概念界定科技计划项目的设置涉及诸多领域,既包括理论研究,又包括应用技术研究,还包括成果研发及其产业化,并且会针对同一研究目标的研究活动进行拆分,对其进行分阶段支持或者分项目支持。

因此,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的成果形式多样化,可能是阶段成果或者局部成果。

综合借鉴有关科技成果的概念与分类,同时结合科技计划项目特点,笔者将科技计划项目的成果界定为:科研项目(课题)研究人员通过试验、调查、研究、分析、实施等一系列活动所取得的具有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

科技成果共分为3类:理论成果、应用技术成果、软科学成果。

其中,应用技术成果分为技术型成果、基础条件与示范类建设成果,每一类成果再根据具体性质可分为多个小类。

二、科技成果转化概念界定西方发达国家很少使用成果转化的概念,多使用技术转移或技术创新的说法。

技术转移是一项将具有商品属性的技术在两个利益主体(技术供体和技术受体)间进行所有权或使用权让渡的活动。

西方学者对技术创新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产生的。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分析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分析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分析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为可应用于生产和创新的技术和产品的过程。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是对一个单位或个人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具备的资源、能力和效率进行评价,以确定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是否具有良好的管理和执行能力。

一、研发能力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是科技研发能力。

评价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时,需要考察单位或个人在科技研发方面的实力和水平。

包括研发团队的人员结构、学术水平、研发设备的先进程度等。

同时还要考虑到科技研发过程中是否有良好的管理和质量控制措施。

二、创新能力评价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评价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时,需要考察单位或个人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

包括是否有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是否有能够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的能力。

同时,还需要考察单位或个人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持续投入和创新环境的建设。

三、市场营销能力评价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依托市场营销能力进行市场推广和销售。

评价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时,需要考察单位或个人在市场营销方面的能力。

包括是否具备市场调研能力,是否能够制定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是否能够进行有效的市场推广和销售。

同时,还要考察单位或个人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效率和效果。

四、资金和资源管理能力评价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评价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时,需要考察单位或个人在资金和资源管理方面的能力。

包括是否有良好的资金管理制度和资源管理机制,是否能够合理利用和配置有限的资金和资源。

同时,还要考察单位或个人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和资源利用效率。

五、政策和法规遵守能力评价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到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的遵守。

评价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时,需要考察单位或个人在政策和法规遵守方面的能力。

包括是否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政策和法规,是否能够合法合规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还要考察单位或个人对相关政策和法规的积极响应和自觉遵守程度。

综上所述,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过程,需要考察单位或个人在多个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关于推动公益一类科研事业单位成果转化应用的思考

关于推动公益一类科研事业单位成果转化应用的思考

关于推动公益一类科研事业单位成果转化应用的思考
推动公益一类科研事业单位成果转化应用是当前政府和企业及科研机构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此,必须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思考,并采取系统的措施,才能促进公益一类科研事业单位成果的转化应用。

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政府应该制定明确的政策,将公益一类科研事业单位的成果转化应用作为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来推动,并以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的方式,为公益一类科研事业单位的成果转化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从中观层面来看,企业和科研机构应该建立合作关系,以开展合作研究和共同开发技术,为公益一类科研事业单位成果的转化应用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此外,企业和科研机构也应该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使之能够更好地懂得如何运用科研成果进行产品和技术开发。

最后,从微观层面来看,就是要加强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沟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能力,从而更有效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此外,还应该加强科学家对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认知,更好地把自己的成果转化为可实施的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评价

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评价

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评价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评价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也成为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核心领域之一。

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项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对社会、人民群众产生实际的贡献。

因此,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产出方面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终目标是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成果的产出情况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转化成果产出的多级分类统计与分析,可考察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果质量、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情况。

产出方面的生成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小和持续性,是评价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标准。

二、人才培养方面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人才的作用被放大到了极致。

因此,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评价也要考虑到人才培养的情况。

通过考察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培训的专业方向等多个维度,进一步解释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综合效益。

只有不断培养和引进人才,才能保证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产生实际效益,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客户满意度方面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终推广实际是依靠客户的支持和认可完成。

因此,客户满意度方面的评价至关重要。

终端用户和合作方的满意度,后期服务支持的质量等,都是考核科技成果转化成果的重要依据,也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维持客户满意度的高水平,有利于提升科技成果的影响力,保证长期的商业价值。

总的来说,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得到各个方面的厚爱和支持,各个方面也需要相互融合和协作,才能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

作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成果转化要展现出重要性和现实性,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具效率的方式,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推动全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益性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模式研究浙江省科技厅社发处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丁康生钱玉红施冬材王小勇赵叶华沈维强刘建金宏伟加快公益性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体现政府职能、解决公益性科技成果供给市场失灵问题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浙江省通过组织实施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以解决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和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领域中的共性技术问题为目标,重点支持公共性、非营利性,并具有明确应用方向与前景的技术研发及成果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公益性项目的立项和结项评价机制还不尽合理、绝大部分公益性科研成果还仅仅停留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层面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研究公益性科技成果的评价与转化问题以及政府如何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作用具有了积极意义。

一、公益性科技成果的特征及评价(一)公益性科技成果的概念与特征关于公益性科技成果,目前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

根据《新华字典》的解释,公益是指公共的利益。

顾名思义,公益性科技成果是指具有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

从学术研究看,柳成洋(2012)、任向阳等(2009)按社会功能的不同将科技成果划分为基础公益类、共有技术类和专有技术类三大类1。

基础公益性科技成果是指属于自然垄断、共有资源和公共物品领域的技术成果,技术不具备排他性或竞争性,服务于全部公众或大部分公众利益,主要包括环境、卫生、安全等领域具有公共福利效应的科技成果2。

翟勇等(2007)将科技成果划分为纯公益性和准公益性两类。

纯公益性科技成果是指提供的科技成果能实现国家公共目标或满足公共需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外部性、无盈利可能性的特征,一般包括基础性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尖端前沿技术研究等成果。

准公益性科技成果是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实现公共需要,但具有部分排他性或部分竞争性,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即对公共利益有较大影响的科技成果3。

从政策解读看,根据中央财政设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的行业分类,公益性科技成1引自柳成洋的会议论文《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模式研究》2任向阳等《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转化模式研究》,2009,《科技创新导报》3翟勇等《我国公益性农业科研的主要特征及管理机制研究》,2007,农业科技管理。

果主要是指属于卫生部、农业部、水利部、气象局、林业局、环保局、海洋局等十大公益性行业的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的科技成果。

科研成果包括行业应用基础研究、行业重大公益性技术前期预研究、行业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国家标准和行业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和计量、检验检测技术研究等内容。

根据《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管理办法》规定,公益性科技成果是指资源环境、人口质量与健康、公共安全、减灾防灾、农业与农村发展等社会公益领域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成果;产业发展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果,主要包括处于竞争前阶段,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具有潜在广泛应用前景的战略共性技术成果;关系某一行业技术发展和技术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成果;为某一领域技术发展或竞争技术开发作支撑的测试、试验手段和标准等基础共性技术成果。

综上所述,柳成洋(2012)、任向阳等(2009)主要把公益性成果界定在纯公益领域,包括中央财政设立的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也是侧重于纯公益性领域的支持。

而翟勇等(2007)和浙江省公益性项目的资助重点则拓展了公益性的内涵,不仅包含了纯公益性领域的科技成果,而且包含了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的竞争前科技成果,即准公益性成果。

我们认为,后者的观点更贴近公益性科技成果的解释,因此,公益性科技成果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开展科学研究取得的一类科技成果,分为纯公益性科技成果和准公益性科技成果两类,纯公益性科技成果是指具有完全外部性和非竞争性的一类科技成果,准公益性科技成果是指推广前期具有部分竞争性,但推广后又具有非竞争性的一类科技成果。

根据公益性科技成果的定义,其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 外部性。

外部性主要是指公益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具有外部效应,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远大于成果转让方获得的经济效益。

不论纯公益还是准公益科技成果,都具有外部性的特征。

2. 非盈利性。

非盈利性是指公益性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追求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需要指出的是,非盈利性并非指在公益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过程中不收取费用,科技成果转让需要支付成果转让方专利许可费,成果推广受益方需要支付相应费用,只是在转化推广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仅为了公益科技成果的顺利推广。

3. 转化的政府主体性。

由于公益性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具有外部性和非盈利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依靠市场机制是无法实现公益性科技成果的供给,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成为公益性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投资主体。

需要指出的是,政府的投资主体不是指政府直接提供服务,直接供给仅仅是一种手段,政府主要是确保服务被提供。

换言之,政府还可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去引导市场转化推广公益性科技成果。

(二)公益性科技成果的分类评价根据纯公益性和准公益性的分类,我们认为,主要根据成果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2个方面开展评价分类:1. 非竞争性。

是指成果被推广后,所产生的产品或服务,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其他人使用该产品的额外成本为零。

2. 非排他性。

是指一个人在消费这类产品时,无法排除他人也同时消费这类产品。

图1 科技成果分类评价矩阵 从图1可知,纯公益科技成果具有典型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指某一个人或企业使用该技术并不排斥和妨碍其他人使用该技术,这种消费的非排他性导致公益性科技成果的市场失灵。

以防震减灾技术为例,成果应用后可以被社会公众共同消费使用,属于在消费上不具有竞争性的公共品。

而准公益性科技成果则可具有部分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主要是指竞争前技术或专有技术在未推广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但推广后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以节能减排技术为例,在推广应用前,具有较强的竞争性,但推广后会增加社会的公共福利,具有显著的外部性。

而具有较强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科技成果不属于公益性科技成果范畴,属于竞争性科技成果。

二、公益性科技成果的转化模式(一)科技成果转化的界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4。

从中可知,一是科技成果转化强调的主要是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换言之,成果转化更主要指应用技术成果的转化,而不是仅具有学术价值的科技成果。

二是科4引自1996年5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非竞争性非排他性 低 高高技成果转化的环节主要是指成果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和推广,直至实现成果的产业化。

图2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阶段分布,一般而言,技术成果要经过样品研制、试生产、批量生产三个阶段,即成果的小试、中试及产业化阶段。

在小试阶段,主要是在实验室根据新思路、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样品、样机的研制,把具有实用性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可应用的产品;在中试阶段,主要是在试验基地对样品进行二次研发,进一步提高成果的成熟性和工程化水平,可实现成果的试生产,并在小规模投产、示范推广及应用;在产业化阶段,主要是通过成果的市场化运作,实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图2 科技成果转化的阶段分布由图可知,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指科技成果的中试阶段,中试阶段主要包括成果的工程化与小范围的技术扩散阶段。

小试阶段不列入成果的转化的原因在于,根据国家文件中界定,“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是指成果本身具有了实用价值,而且是后续试验,即把小试与中试区别开来;不把产业化阶段列入成果的转化环节原因在于,文件规定的“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把中试与产业化阶段区分开来,因此,我们认为,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包括工程化与试验推广2个环节。

(二)国内外公益性成果的转化模式根据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解,成果转化的模式也就分为2类,一是对成果工程化的支持模式,二是对成果的推广试点的模式。

由于两个阶段的转化内容不同与转化成果类型的不同,二者的支持模式也是完全不同的。

如前文所述,公益性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政府主体性的特征,单纯依靠市场的手段是无法实现的。

从支持手段看,政府转化公益性科技成果又可通过计划和市场两个手段来实现,如节能减排的公益性科技成果既可通过政府主导的计划手段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法规条例等强制性政策,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实现。

1. 公益性成果的工程化支持模式(1)依靠政策手段引导从以往的实践看,公益性科技成果转化不高,尤其是政府资助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更低,最主要的原因是研究的方向脱离市场,成果产权不清使得承担单位不愿意参与转化,即公共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虚置问题,没有明确的主体对公共科技成果转化负责。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就注意到这个问题,1980年,美国出台《拜杜法案》,规定公益性科研机构或小型营利企业利用联邦政府资金完成的发现和发明,该机构有权优先申请专利,而且可以自行转化或授权使用被批准的专利。

日本在2000年也效仿出台《促进大学等的技术成果向民间事业转移法》,使大学能够对其研究成果申请专利并可以进行转让。

法制的完善从源头上形成了科研机构对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使大量政府资助的公共科技成果得到授权和转化。

(2)设立官方中介机构和工业实验室(试验基地)通过建立一些官方资助的中介机构,专门负责技术成果的转化。

如美国政府成立了国家技术转让中心(NTTC)和联邦实验室技术转让联合体(FLC)等。

美国国家技术转让中心NTTC的主要任务是将联邦政府每年拨出700多亿美元资助的国家实验室,大学等的研究成果迅速推向产业界,这其中既包括公益性的成果,也包括竞争性成果。

美国联邦实验室技术转移联合体采用网络服务方式,将政府实验室研究成果与各级政府和企业相连,发布联邦实验室的技术推广与合作项目,同时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需求反馈到相关的实验室,为加强沟通,优化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流程等方面努力。

直接在企业设立工业实验室(试验基地)也是促进成果转化的一种方式。

20世纪初,美国杜邦、通用电气、福特等公司相继建立了工业研究实验室,涌现了像贝尔实验室、富兰克林研究所等著名工业研究实验室。

冷战后,日本也将与工业密切联系的应用、开发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到工业企业部门,建立企业内部的研发机构,也就是工业实验室。

到70年代末,日本企业已有研发机构1.6万多所,而政府科研机构在总数中不到11%。

在企业内设立实验室很重要的优势在于研究直接面向企业需求,企业也拥有更多的工程师人才,更有利于促进成果的转化。

2. 公益性成果的推广试点模式(1)依靠计划的手段推广依靠计划的手段推广主要是指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组织高校院所企业对某项技术进行推广,如浙江早期的农业、卫生技术,就是这样一种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