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6 a中国西北地区不同强度干旱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历年干旱情况对比时间地区干旱季节

中国历年干旱情况对比时间地区干旱季节

中国历年干旱情况对比时间地区干旱季节中国历年干旱情况对比时间地区干旱季节灾情灾度评估小麦产量(万吨)与上年相比产量增减量(万吨)增减率1953长江以北及南方部分地区春旱、夏旱受灾面积861.6万公顷,成灾面积134.13万公顷。

旱1828.11166.40%1955陕北、山西、广东、广西、福建春旱、夏旱、秋旱受灾面积1343.27万公顷,成灾面积402.4万公顷。

大旱2296.6-36.7-1.57%1959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华南、东北夏旱受灾面积3380.67万公顷,成灾面积1117.33万公顷。

大旱2218.0-40.7-1.80%1960华北、长江中下游春旱、夏旱、秋旱受灾面积533.33万公顷,成灾面积200~330万公顷。

大旱2217.2-0.80.00%1961华北大部、长江中下游、黔北、川东南春旱、夏旱华北大部、东北西部地区春旱受灾面积1666.67万公顷;长江中下游、黔北、川东南地区夏旱受灾面积3784.67万公顷,成灾面积1865.4万公顷。

大旱1425.1-792.1-35.73%1972北方大部、南方的湘、鄂、黔、桂、川春夏旱、伏旱受灾面积3069.93万公顷,成灾面积1360.53万公顷,粮食减产965万吨。

大旱3598.534110.47%1977冬小麦主产区和江南、华南、云南部分地区冬春旱、伏旱、秋旱华北、西北、华南大部冬春旱,鲁南、豫北、苏北、皖北秋冬春连旱。

据晋、冀、鲁、豫、陕、受旱面积1066.67万公顷,广东冬春旱严重,受旱面积126.67万公顷,损失稻谷60万吨;福建受旱面积31.53万公顷。

大旱4107.5-928.5-18.44%1978江淮流域、冀南、豫北及陕、晋、鲁等省部分地区春旱和夏旱受灾面积3990.67万公顷,成灾面积1747.07万公顷。

损失粮食约100万吨。

大旱5384.01276.531.08%1986北方冬麦区大部、长江中下游部分及华南部分春旱、夏旱、秋旱受灾面积3104.2万公顷,成灾面积1476.5万公顷。

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知识点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区域之一,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个省区。

在这个广阔的地区里,有大片的戈壁沙漠、巍峨的大山、奇特的地貌、多样的民族和文化,汇聚成了丰富多彩的西北地区。

本文将为大家分享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的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1.地形地貌西北地区地形地貌多样,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

其中,天山、昆仑山是我国著名的山脉,位于新疆自治区,气势雄伟壮观。

而祁连山则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盆地地貌则以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为代表,这两个盆地常年干旱,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环境脆弱区。

2.气候特点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大部分地区是荒漠或半荒漠气候,降水不足,日照时间长,温度差异大。

春季温差较小,气温逐渐升高,夏季气温高,降雨较少,秋季气温逐渐下降,多数地区秋冬季节能看到美丽的雪景。

3.自然资源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其中以煤、油、天然气、铁、铜、金等矿产资源为主导,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被誉为‘中国西部的宝库’。

二、民族和文化西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包括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汉族等多个民族。

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风俗、传统、宗教和文化。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风情和人文气息。

1.维吾尔族文化维吾尔族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民族之一,被誉为‘歌舞之乡’。

在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里,大家常会见到唐格拉拉、拜师弟等独特的舞蹈形式;大受欢迎的新疆大盘鸡和风干羊肉干等各具特色的美食;还有说唱艺术的十二木卡姆和雷打不动等精彩的表演。

2.藏族文化藏族是西部地区另一个重要的民族,被称为‘雪域高原上的民族’。

在藏族的文化传统里,传说中的风马旋转、拉萨河畔、唐卡画等传统艺术形式都是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表现。

三、旅游景点西北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景点,其中以敦煌莫高窟、青海湖、华山、九寨沟、天山天池、喀纳斯湖等景点最为著名。

这些景点吸引了国内外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除此之外,在西北地区还有许多未被开发的景点,值得人们去深入发掘。

西北自然地理特征

西北自然地理特征

西北自然地理特征西北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北边陲,是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自然地理特征最为明显的地方之一。

下面将从地势、气候、水文等方面来探讨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一、地势西北地区的地势起伏不平,丘陵、高原、河谷等地形交织其中。

青藏高原位于西部,海拔高,地势险峻。

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脉横亘在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之间,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分界线。

同时,西北地区还有塔克拉玛干沙漠、库鲁克塔戈沙漠等大片的沙漠地带,使得整个地区呈现出干旱和半干旱的特征。

二、气候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再加上地势高,降水量较少,导致了干旱的气候特征。

整个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冬季则干燥寒冷。

尤其是在沙漠地区,每年的降水量非常有限,极端干燥的气候条件限制了西北地区的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

三、水文西北地区的水文特征主要表现在河流和湖泊方面。

众多的河流从青藏高原流向周边地区,形成了著名的黄河、长江、怒江等。

其中,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经过甘肃、内蒙古、河南等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河水的流量较大,为西北地区的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此外,西北地区还有一些湖泊,如青海湖、鄂尔多斯盆地的库布其湖等,它们是当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植被和动物西北地区的植被和动物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干旱的气候和特殊的地理条件,植被和动植物物种相对较少。

在高山地区,主要以草甸和高山植被为主,有少量的针叶林和落叶林分布在河谷和山脚下。

而在沙漠和半沙漠地区,则以荒漠灌木和耐旱植物为主。

动物方面,西北地区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如藏羚羊、野驴、雪豹等。

同时,该地区还是我国的主要草原牧区,养殖业发达,牛羊等畜牧业也是西北地区的一大特色。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西北地区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自然地理特征。

地势起伏,气候干燥,河流湖泊众多,植被动物资源丰富,这些特征为西北地区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各种影响,也使得这片土地的自然风貌更加多样而独特。

中国干旱发生频率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中国干旱发生频率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干旱 高发 区的地理 分布 发 生 了一 次年 代 际跃 变 。5 _7 0 O年 代 中 国干旱 主 要 发 生 在 西 北 、 东北 、 江
淮 流域 以及 长江 中下游至 华 南地 区, 8 而 0年 代 至 今 干旱 高发 区转移 到 以前 的 干 旱低 发 区。5 0年 代 至今 , 吉林 和 黑龙 江 东部 以及 自河北 至贵 州的狭 长 干旱 带 的干旱 化趋 势增 长迅速 , 而新 疆 、 肃 、 甘 青海 一 带的 干旱化 趋 势显著 下降。 关 键词 : 准化 降 水指数 ; 标 干旱发 生频 率 ; 代 际变化 ; 势分析 年 趋
t e d o g to c r e c r q e c n Ch n h r u h c u r n efe u n y i ia
Q i i , H efiB n —ig I Ha— a Z I x Xi— , AI e Yo g qn
( e aoaoyo Meerlgcl ss r f nsyo E ua o , U S Naj g2 04 C ia K yL b rtr f toooia Di t Miir f d ct n N I T, ni 10 4,hn ) ae o t i n
Si3 4 :- _5 . c,4( ) 4 74 5 4
中 国 干 旱 发 生 频 率 的 年 代 际 变 化 特 征 及 趋 势 分 析
祁海霞 , 协飞 , 智 白永 清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江苏 南京 2 0 4 ) 10 4
摘 要 : 用 15 年 1月_ 20 利 91 0 7年 l 中国 10站 逐 月降 水资料 计 算 了 1 月时 间尺度 的标 准化 0月 6 2个 降水指 数 ( ) , 。依 据 旱 涝等级 划分 标 准统计 中国各年 代 干旱发 生的频 率 , 并用 ManK nal n -edl法分 析 干旱 的年代 际变化趋 势 。 结果表 明 ,0世 纪 5 2 0年代 中国干旱 集 中发 生在 新 疆 南部 ,0年 代 主要 6 发 生在 新疆 北端 至黄 河上 游 一 带 地 区和 以 长 江 中 下 游 为 中心 的 东 南部 地 区 ,0年 代 发 生 在 黑龙 7 江、 吉林 一 带 以及 长 江 中游地 区 ,O年代 发 生在 西 南 、 北 的 两条 纬 向 分布 带上 ,O年 代发 生在 长 8 华 9 江 、 河 中游地 区 ,1世 纪初 干旱 主要 集 中在 华 北 北部和 内蒙古 东部地 区。和 此前 1 比 , 向 黄 2 0a相 趋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西北地区区域特征知识点之一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西北地区区域特征知识点之一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西北地区区域特征知识点之一八年级地理知识点:西北地区区域特征知识点之一多阅读和积累,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

在此查字典地理网为您提供西北地区区域特征知识点,希望给您学习带来帮助,使您学习更上一层楼!一、干旱大陆性气侯西北地区位居大陆的腹部。

若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东到太平洋为3400千米,西到大西洋为6900千米,北到北冰洋为3400千米,南到印度洋为2600千米。

四周距离海洋遥远,加上周围高山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量远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少。

本地区盆地气候效应明显。

冬季,当冷空气进入盆地后,常聚积在盆地低处,而盆地内辐射冷却强烈,容易产生逆温现象。

逆温层厚度可达500—2019米,其垂直结构较为稳定,常使自西向东移动的冷锋从逆温层上滑走。

因此,冬季天气较为稳定。

夏季,盆地迅速增温,热量又不易向外流散,产生不稳定结构,每当有冷空气入侵时,易产生阵性风雨天气。

春秋季,盆地边缘辐射冷却的冷空气顺坡下滑,聚集于盆地低处,使盆地边缘比其中心温度偏高。

在降水量的分布上,盆地中央降水少于周围,这种现象以4—10月最为突出。

盆地效应还反映在风的分布上,在盆地边缘地区有明显的山谷风。

西北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是:光照长;热量资源丰富;气温变化大,干燥少雨,多风沙天气。

(一)光照丰富本地区云量稀少,日照时数较长,全年实际日照时数达2550—3500小时,太阳总辐射量达54.4—71.2亿焦耳/(平方米·年)。

光照资源丰富,在全国仅次于青藏高原。

这不仅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而且也为广泛利用太阳能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热量资源丰富,气温变化大西北地区与我国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较,气温偏高,除上述日照时间长,所得的太阳辐射能较多外,还由于地面干燥,太阳能消耗于蒸发方面较少,而用于增加地面和低层空气温度较多。

加以盆地地形的影响,使得夏季灼热的空气不易外流,冬季冷空气流动也受到一定的阻隔,越过山地后又有下沉增温作用。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

西北地区旱涝年环流的对比分析西北地区是中国干旱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西北地区的干旱状况是非常严重的,旱涝极不平衡。

而西北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由于地处内陆地区,气候条件非常复杂,受到多种影响,因此旱涝年环流形态的变迁对西北地区的影响非常大。

西北地区年环流变化的前期主要受到北极环流和青藏高原季风环流的影响,当北极高压提前退去时,较强的西南气流会渗透到西北地区,从而形成了一个降水相对较多的季节。

在后期,随着青藏高压增强,西北地区的降水量逐渐减少,进入旱季。

具体来说,旱涝年份的主要因素在于热带西风带和青藏高原季风环流的表现。

对于旱涝情况较为严重的年份,通常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青藏高原季风环流偏弱。

青藏高原季风环流受到季节性气压系统的控制,当常压带和地面低压带的北移速度快于季风环流的南移速度时,季风环流便会变弱或消失。

这种情况会导致西北地区的降水减少,从而形成旱涝不均的局面。

2. 热带西风带异常偏北。

热带西风带的变化时空尺度非常大,当它的位置偏离正常范围时,会对西北地区的气候产生很大的影响。

当热带西风带异常偏北时,它的暖湿空气无法进入西北地区,而是会向北偏移,导致西北地区的降水量偏少,从而形成旱涝不平衡的局面。

3. 高温干旱天气频繁。

在高温天气环境下,水分蒸发速度加快,而地表水分的蒸发则更加剧烈,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存在一定的降水,也会被迅速蒸发掉,无法提供足够的水源。

在这样的情况下,西北地区降水量即使统计数量较多,也无法解决干旱的问题。

总之,在西北地区,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旱涝年环流的不同阶段对该地区的降水分布、干旱程度等气候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甚是显著。

对旱涝不平衡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西北地区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提出合理的防灾减灾措施。

中国干旱湿润分布图

中国干旱湿润分布图

中国干旱湿润分布图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传统文明古国,气候变化是影响它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下就是中国的干旱湿润分布图,用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从图中可以看到,中国分为四个大地带,即东部、西部、中部和南部。

东部地区图中标记为“东南湿润”,大致包括浙江、江苏、安徽和上海等省份。

东部地区雨量充沛,多雾多霾,湿度较高,通常视作潮湿地区。

西部地区图中标记为“西北干旱”,主要包括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

这一地区的气候总体上比较干燥,多为半沙漠化地带,受干旱影响比较大,也常被视作干旱地区。

中部地区被标记为“中原湿热”,主要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山东等省份。

由于其处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内,气候多是湿热的,雨量充足,春秋季节的降雨较多,故被视作潮湿地带。

南部地区被标记为“南方干热”,主要包括广东、福建、海南、云南和广西等省份。

这里的气候特点是炎热多雨,雨量从11月开始减少,从4月起一直持续到10月,以及7、8月高温高湿的特点,所以整个南部地区被视为干热地区。

在各大地区内部,气候还存在各种微小变化,如中国北部和东北大部分地区是冷干气候,而南部沿海地区的气候比较温暖,雨量也比内陆地区多。

可以看出,在中国气候的分布上,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各个地区的气候都有不同的特点。

这也使得中国成为一个多样性的国家,使中国人得以在更多的土地上生活、农耕和文化传承。

以上就是中国干旱湿润分布图,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气候差异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多样性,使中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灿烂的国家。

我们可以从气候的变化中体会到一种不断变化的节奏,从古至今中国一直在变化,今天的中国距离几千年前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一改变正是气候变化的象征,政府应该根据当前气候条件,更好地制定气候政策,积极做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准备,保护好我们的祖国,实现它的繁荣发展。

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和未来趋势

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和未来趋势

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和未来趋势张巧玲摘要:探讨了该地区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不同情景模式,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下西北干旱区地表径流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气候变化;西北干旱;地表水资源;影响;未来趋势第1章绪论随着全球变暖,我国西北地区气温也在不断升高。

由于受到了人类活动以及自然因素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导致该区域内的降水量出现明显减少现象。

而且近年来,这种情况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加强对气候与水资源之间关系的深入分析及探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本文主要针对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地表水资源的影响进行详细论述,然后再进一步预测其发展趋势。

第2章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特征2.1 气温变化特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西北地区的温度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通过分析发现,近50年来,该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49℃/10a(P<0.01);其中,春季、夏季及秋季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升温现象,而冬季则出现下降趋势。

从整体上来看,研究区域内大部分站点的气温都有所升高,这种情况与全国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基本一致。

2.2 降水变化特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

近50年来,该地区年均温以1℃/(10a)的速率升高;而且从年代际尺度来看,进入21世纪后增速明显加快。

同时,由于人类活动加剧了区域气候环境的改变,导致干旱区水资源量减少、水质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分析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1978—2015年间西北干旱区各气象站点降水量及距平百分率随时间序列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自上个世纪末开始,该地区降水量总体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2.3 蒸发量变化特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蒸发皿蒸发呈明显减少趋势()。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感热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感热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sr e rc i t ni hn . um rpei t i C ia p a0 n
s.“ e, M 0 0 ,Af ,
掂 S cs(nChns) O 8 3 6 :1 7 ~ 1 8 c 8 i iee ,2 O , 2( ) 2 6 2 8 跏
中国 西北 干旱 、半 干 旱 区感 热 的年 代 际变 化 特 征 及 其 与 中国夏 季 降水 的关 系
西北 干旱 、半干旱 区春 、夏季感热输送 出现相反 的年 代际 变化特征 , 季感热从 2 春 O世纪 7 O年代 中期开始 增强 ,
而夏季感 热却 减弱 了。并且还分析 了中国西北干旱 、 半干旱区 4 月感热与 中国夏季 降水 的相关关 系 , 结果表 明 其
了中国西北 干旱 、 半干旱 区的春季感 热输送 与中国夏季降水有很好 的相关关系 , 中正相关 区分别位 于东北地 区 其
季降水的一个预报 因子 。 关键词
文章编号
干旱 、 干旱区 感 热 半
年代际变化
纬 圈环流 经 圈环流
中图分 类号 P 6 4l 文献标识码 A
1 O —9 9 2 O )O —1 7 O 6 8 5(O 8 6 2 6—1 3
I tr e a a ra i t fS n i l a n Ard a d S m i i g0 s0 n ed c d l Va i b l y 0 e sb eHe ti i n e — d Re i n f i Ar N0 t we t i a a d IsRea in t 1 me e i ia i n i i a rh s n n t l t0 0 S 肺 Ch r Pr cp t tO n Ch 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西北干旱区年降雨量的时空变化

中国西北干旱区年降雨量的时空变化

二、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的时空 变化特征
二、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根据历史气象数据,西北干旱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 从时间上看,极端降水主要发生在夏季,尤其是7月和8月。从空间上看,新疆的 北部、甘肃的西部以及内蒙古的西部是极端降水的多发区域。
二、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2、地形
2、地形
地形也是影响西北干旱区年降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地形复杂,不同地区的 降雨量会有所不同。例如,位于山脉迎风坡的地区由于地形抬升作用,降雨量可 能会增加,而背风坡地区的降雨量则可能会减少。此外,地形还可能影响降雨的 时空分布,使得某些时段的降雨量增加或减少。
3、植被
3、植被
植被覆盖对降雨量也有一定影响。研究显示,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区,由于 植被的蒸腾作用,能够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从而增加该地区的降雨量。相反, 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由于水汽含量较少,降雨量可能减少。因此,植被的变 化可能会对西北干旱区的年降雨量产生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西北干旱区的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和强度 都有所增加。在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往往引发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当地 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三、极端降水的驱动因素
三、极端降水的驱动因素
气候变化是影响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全球气温的上升 导致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从而增加了极端降水事件的可能性。此外,气候变 化也会影响大气环流,使得西北干旱区的极端降水事件更加频繁和强烈。
1、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影响中国西北干旱区年降雨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全球气候变 暖导致西北干旱区的降雨量发生变化。气候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西北干旱区的年 降雨量可能会继续增加,但不同区域的增加幅度会有所不同。气候变化还可能影 响降雨的季节性

中国地理-西北地区

中国地理-西北地区

旅游业发展前景
要点一
旅游资源
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 资源,如壮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 俗文化、悠久的历史遗迹等。
要点二
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西北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迅速 ,旅游收入不断增长。然而,旅游基 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质量仍有待提 高。
要点三
旅游业发展前景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旅游服务 质量的提升,西北地区的旅游业具有 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可进一步开 发特色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宣传和推 广,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 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稀土等矿产资源以及风能 、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历史文化与民族分布
西北地区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历史文化 遗产和名胜古迹。
该地区民族众多,包括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 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农业特色
西北地区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养分积累。特色农产品主 要有优质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油料作物以及瓜果等。
工业布局及优势产业
工业布局
西北地区的工业布局呈现出以能源、化工、冶金等重工业为 主导的特点。主要工业城市有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
优势产业
西北地区的优势产业主要包括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 等。其中,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和洗选、电力热力生 产供应等产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塔里木河:中国最长的内陆 河,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内 ,由发源于天山山脉的阿克 苏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的 叶尔羌河以及和田河汇流而 成。
青海湖:中国最大的内陆湖 ,位于青海省境内,由祁连 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 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

查新报告范文

查新报告范文
【基 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2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4CB418303; 大气物理研究所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IAP07414
(2)【篇 名】 河西地区地表感热特征分析
【作 者】 李振朝; 韦志刚; 吕世华; 符睿;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甘肃兰州;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10.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2003—
11. 中国会议论文在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2003—
12. 中国科学文献服务系统 1985—
国外数据库:
DAILOG联机检索系统
1.
2: INSPEC
1898-2011/Feb W4
2.
5: Biosis Previews(R)
1926-2011/Feb W4
【基 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2004406)共同资助
(3)【篇 名】 基于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的极端干旱气象对西南地区生态系统影响遥感分析
【作 者 名】 王维; 王文杰; 李俊生; 吴昊; 许超; 刘孝富; 刘锬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7)【题 名】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与春季川渝地区气温的关系
【作 者】黄仪方
【机 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中交通管理系,四川广汉618307
【文 摘】选取了中国北方16个典型强沙尘暴事件。利用NCEP/NCAR的日平均全球再分析网格点资料。对这些典型强沙尘暴事件的地面感热通量场、潜热通量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该区域中强沙尘暴的不同发生区地面的加热场也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常在典型强沙尘暴事件发生区表现为正的感热通量和正的潜热通量;沙尘暴多发区域的南疆盆地表现为以潜热加热为主,西北区东部表现为以感热加热为主,华北地区北部则表现为感热和潜热加热同等重要;南疆盆地和西北区东部沙尘暴的发生受下垫面的影响较大,华北区北部沙尘暴的发生受下垫面的影响相对较小。

中国的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中国的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多元文化
西北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见证了不同文化、宗教和商贸活动的交流与融合,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
古代丝绸之路
西北地区的民俗风情独具特色,如陕西的秦腔、甘肃的兰州鼓子、青海的花儿等,展现了浓郁的地方文化魅力。
独特的民俗风情
自然景观
西北地区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如浩瀚的沙漠、雄伟的雪山、广袤的草原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措施恢复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推进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加强水利、抗旱、防震等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强宣传教育
普及自然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05
CHAPTER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03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环境恶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导致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锐减,许多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灭绝风险。
河流和湖泊
02
CHAPTER
植被与土壤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北部以及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边缘地区,以禾本科、菊科等草本植物为主。
草原
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内部,以耐旱、耐盐碱的灌木和半灌木为主,如梭梭、红柳等。
荒漠
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等山地的阴坡和半阴坡,以针叶林为主,如云杉、冷杉等。
促进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产业链。
深入挖掘西北地区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加大旅游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西北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THANKS

干旱有哪些特征

干旱有哪些特征

干旱有哪些特征近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都非常的多,所以我们应该多加了解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这样才能在突发事件时我们能更好的去处理,例如说干旱就是非常严重的一种,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干旱有哪些特点。

干旱是我国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它和其它各种自然灾害一样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要战胜干旱,首先必须认识干旱;只有认识干旱,才能使我们在防旱抗旱中处于主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因此研究和总结干旱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干旱的严重性水旱灾害是农业主要的自然灾害,在经历了1991年特大洪涝灾害后,人们充分认识到了水灾的严重性。

但是对农业来说,事实上旱灾要比水灾更为严重,旱灾是我国农业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旱灾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我国干旱受灾面积远大于洪涝受灾面积。

根据1950~1990年的资料统计,我国年平均干旱受灾面积为2085.1万公顷,洪涝受灾面积842.5万公顷。

干旱受灾面积占干旱和洪涝受灾总面积的71.2%。

1991年江淮地区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但这一年全国旱灾面积仍高于水灾面积。

第二、干旱发生的次数多于洪涝发生的次数。

在1951年至1990年的30年中,全国共发生干旱300次,洪涝236次,干旱次数占干旱和洪涝总次数的56%。

第三、干旱灾害是影响农业产量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1978年至1989年间全国政治形势和农业体制均基本稳定,因而粮食单产的上升趋势主要由于农业科技进步,而其上下波动则主要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

对1978年至1989年12年全国旱灾面积、水灾面积和粮食单产进行序列分析发现,粮食单产与旱灾面积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达-0.77,而与水灾面积无相关关系。

观察1949年至60年代初的统计资料,也能得出相似结论,如1954年我国遭遇特大洪涝灾害,但粮食单仍与上年持平,1959年至1961年遭遇特大旱灾,粮食产量则显著下降。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即使遇到比较大的干旱,粮食单产却不一定下降。

近56年来中国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异特征

近56年来中国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异特征

&&
灾!害!学尺度雷暴事件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趋 势和波动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 尤其是中国不同 区域间雷暴事件的对比研究则更少) 因此! 本文 基于中国区域 # U&% 个气象站点的雷暴事件观测记 录! 运用 多 种 统 计 方 法 和 5?2 技 术! 对 %Q>% = #$%> 年中国及七大地理分区的雷暴日数动态变化 规律和时空演变格局进行研究) 一方面! 能更好 地为中国强对流的预报( 防御及进一步分析强对 流成因以及与大尺度环流的关系打好基础) 另一 方面! 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促进和补充! 为 全国和区域防雷减灾及雷暴天气风险评估提供可 能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撑)
近 V> 年来中国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异特征!
孔!锋%#" 郭!君% 王一飞# 吕丽莉#
$%<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U'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 北京' "<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 新疆 乌鲁木齐 &"$$$#%
摘!要 采用 %Q>% =#$%> 年 # U&% 站的雷暴日数数据! 利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 分析了中国及其七大地理分 区的雷暴日数时空分布特征( 周期变化规律和突变特征) 结果表明& %Q>% =#$%> 年中国整体及其不同区域的 雷暴日数整体均呈减少趋势! 年均单站雷暴日数均在 #$$$ 年代普遍偏少! 而 #$%$ 年代开始迅速增加) 全国( 东北( 西北东部( 西北西部和西藏地区的年均单站雷暴日数在 "$ 年尺度上的振荡周期相对显著) 全国( 东 北( 北方( 西北东部( 西北西部( 西藏( 西南和东南的年均单站雷暴日数在 %QQ#( %QQU( %QQ>( #$$$( %QQU( %Q>" 及 #$$V( %Q&Q 和 %QQU 年发生突变) 中国年均雷暴日数超过 UV O 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新疆西北部( 西藏中 部( 青海南部( 四川西部及沿长江的以南地区) 西北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年均雷暴日数则均在 %$ O 以下) 不同 年代的雷暴日数距平空间差异较大) 西藏大部分地区( 重庆( 甘肃北部( 山西( 河北( 黑龙江西北部( 浙江 沿海等地区的雷暴日数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新疆西北部( 四川西部和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等均呈现出明 显的减少趋势) 西藏( 青海( 西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南北附近地区的雷暴日数年际波动较大! 而内蒙古中 北部和长江以南的多数地区年际波动较小) 关键词 雷暴日数' 变化趋势' 波动特征'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gABB =fIBOA99突变检验 中图分类号 3UU> TU"!!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 =&%%T#$%&$" =$$&' =$Q O8F& %$:"Q>Q RS:FKKB:%$$$ =&%%T:#$%&:$":$%'

西北干旱区的自然特征

西北干旱区的自然特征

西北干旱区的自然特征西北干旱区是中国的重要地区之一,以其独特的自然特征而闻名于世界。

其地理位置北纬35°30′-49°08′,东经73°40′-104°47′,面积达120万平方公里。

本文将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方面,为您介绍西北干旱区的自然特征。

一、气候特征西北干旱区的气候特征是寒冷干旱、风沙天气多。

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小,冬季长,夏季短。

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风向偏西北,气旋活动频繁,雨量很少。

冬季时常受冷空气和风沙袭击,严重的雪灾和旱灾使得这个地方的气候对于农业有很大的影响。

二、地形特征西北干旱区地形复杂,海拔高差较大,有大量的山脉和高原。

大部分区域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与此形成的特殊的微气候条件,使得该地的气候更加干旱。

此外,该地区尚有莽莽大漠、甘肃峡谷等特征明显的地貌。

整个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地势明显,真正意义上成了西北干旱区的大自然风光。

三、水文特征由于缺乏降雨,加之河流泉眼常年干涸,西北干旱区的水资源极为匮乏。

流经该区的黄河、洛河等河流大部分发源于外地,同样的,沙漠里的吐鲁番地势低,盐碱地多,灌渠自然不成。

仅仅是位于甘肃西部的祁连山地区,由于长期积累的积雪,才成了青藏高原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四、植被特征植被是地球上自然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种。

在西北干旱区,独特的干旱气候和特殊的地形条件造就了其丰富多彩的植被。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自然条件,植被分布十分分散、稀疏、贫瘠,大多数区域是以荒漠为主,草原、林地面积较少。

其中,荒漠植被特别突出,以天山沙漠和库姆沙漠为代表,故民间俗称其为“地狱”。

总之,西北干旱区被誉为中国少有的自然环境特征的集成地,这些特征深刻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人们需要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和生态保护,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基于SPEI指数的兰州干旱特征与气候指数的关系

基于SPEI指数的兰州干旱特征与气候指数的关系

第41卷第2期水文灾ol.41No.2 2021年4月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 Apr.,2021DOI:10.19797/ki.1000-0852.20200213基于SPEI指数的兰州干旱特征与气候指数的关系徐乔婷】,陈涟2,范月华1,唐文雯1,陆宝宏1(1.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南京210098;2.夏阳水务管理所,上海201799)摘要:基于1961-2012年逐日气象及同期4个气候因子资料系列,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定量描述兰州地区干旱状况,利用M-K检验分析了该地干旱变化趋势,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以及交叉小波变换法研究了SPEI与北大西洋涛动(NAO)、北极振荡(A0)、太平洋十年涛动(PDO)以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四个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干旱指数SPEI在月、春、夏、秋及年尺度上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冬季增长趋势不显著,未来兰州春、夏和秋季缺水有加重趋势,冬季有变湿润倾向;SPEI与PDO、ENSO在秋季呈显著负相关;ENSO主要影响干旱短周期的年际变化;干旱与PDO 和AO呈滞后的负相关关系,两指数主要影响较长周期干旱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关键词:SPEI;气候指数;M-K趋势检验;交叉小波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A1引言干旱指长期缺少有效降雨导致生活、生产及生态需水严重亏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近年来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干旱发生频繁,研究干旱成因及其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干旱指数作为量化干旱情况的有效工具[1],学者们相继提出了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2]、标准化降水指数(SPI)[3]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4]等指标,其中SPEI综合考虑了降水和蒸散发的影响,具有多尺度特性。

在干旱成因方面,除了研究历史久远的局地陆气相互作用对干旱的影响,近期众多研究成果表明大尺度气候因子(北大西洋涛动、北极涛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海表温度等)对干旱的形成可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概述西北气候变化情况

概述西北气候变化情况

概述西北气候变化情况西北地区是中国的干旱地区之一,其气候变化情况具有独特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明显,主要表现为温度上升,降水减少和干旱程度加剧。

这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

首先,西北地区的气温变化明显。

根据气象数据,近几十年来,西北地区的平均气温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其中,最明显的是沙漠地区,年平均气温超过30摄氏度。

高温对西北地区的农作物生产、水资源利用和人民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加剧了干旱和水资源紧缺问题。

其次,西北地区的降水量减少。

尤其是近年来,西北地区的降水量明显下降,干旱程度加剧。

降水不足导致干旱区面积扩大,河流流量减少,水域和地下水资源严重不足。

农田灌溉受阻,农作物产量下降,草原退化,水草等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严重影响了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再次,西北地区的干热风暴和沙尘暴频发。

气温上升和降水减少使得西北地区更容易受到干热风暴和沙尘暴的侵袭。

这些自然灾害对农作物、房屋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力。

沙尘暴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致使空气质量下降,对人民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最后,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生态系统带来了威胁。

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气候变化使得其生态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冰川融化加速,高山植被受到威胁,部分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环境恶化。

这对维持自然平衡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

为了应对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应加强气象监测和数据收集,确立气候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为应对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施节水措施,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此外,还应加大投资力度,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气温上升的速度。

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综合措施的实施,可以减缓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提高其适应能力。

总之,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令人担忧。

中国西北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的估算与变化特征

中国西北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的估算与变化特征

中国西北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的估算与变化特征汪彪;曾新民;刘正奇;周霄林;所靖东【摘要】基于中国西北地区42个气象站1956~2011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该地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分析西北地区ET0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别对ET0进行突变检验、周期变化和主要影响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ET0存在明显的月和季节变化,ET0自夏季、春季、秋季和冬季依次减少;(2)近56 a来,西北地区年均ET0呈明显减少趋势,且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差异,春、夏、秋季ET0均呈显著减小趋势,且夏季减少率最大,而冬季则呈平缓的增加趋势;(3)ET0减小幅度最大的地区位于哈密—和田的东北—西南向一带;(4)1956~2011年,春、夏、秋、冬季及全年平均ET0分别在1984、1986、1981、1995与1980年前后发生了一次减小的突变,且年均ET0存在2~3 a显著震荡周期和准6 a的震荡周期;(5)ET0与2 m风速、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和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其中与平均气温的相关性较弱,可见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的升高与日照时数、2m风速的下降导致西北地区ET0的减小,同时考虑日照时数、平均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4个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均方根误差最小,表明西北地区ET0的变化是上述多种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Based on the daily meteorological data at 42 weather stations in Northwest China from 1956 to 2011,the 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ET0 )was estimated by using Penman-Monteith (P-M)equation,a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ET0 in Northwest China were analyzed.The mutation and period of ET0 during 1956-2011 were studied by using Mann-Kendall (M-K) test and Morlet wavelet analysis methods,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T0and main meteorological factors was done by using the multi-variable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he monthly and seasonal changes of ET0 in Northwest China were obvious,the value of ET0 in July was the maximum,while that in December was the minimum,and that in summer,spring,autumn and winter decreased in turn.(2)In the past 56 years,the annual average ET0 in Northwest China reduced significantly,and the sea-sonal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the trends of average ET0 in spring,summer and autumn decreased,and the decreasing rate in summer was the biggest,while the average ET0 in winter increased slowly.(3)The maximum ET0 was located in Kumul to Hotan area.(4) The decreasing mutation of ET0 in spring,summer,autumn and the whole year appeared in the early of the 1980s,and that occurred respectively in 1984,1986,1981,1980,while that in winter mutated in 1995.The annual average ET0 in Northwest China during 1956 -2011 had 2-3 years obvious periods and 6 years quasi-periods.(5)The ET0 were positive correlated with wind speed at 2 m and sunshine duration,while that was negative correlated with relative humidity and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T0 and air temperature was weak.Therefore,the rising of ai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and the decreasing of sunshine duration and wind speed caused the ET0 reducing in Northwest China during 1956-2011.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consid-ering the above four climatic factors was the minimum in all multi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In general,the decreasing of ET0 was caused by the variation of four meteorological factors.【期刊名称】《干旱气象》【年(卷),期】2016(034)002【总页数】9页(P243-251)【关键词】气候变化;Penman-Monteith公式;参考作物蒸散量;西北地区【作者】汪彪;曾新民;刘正奇;周霄林;所靖东【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海洋水文气象中心,广东湛江 524001;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江苏南京 211101;教育部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重点试验室,南京大学,江苏南京 210093;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江苏南京 211101;教育部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重点试验室,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93;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海洋水文气象中心,广东湛江 524001;中国人民解放军61741部队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中国人民解放军92872部队,辽宁绥中 125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2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浓度的扩散加快了气候变化的速度。

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气候类型

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气候类型

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气候类型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气候类型中国西北地区,又称西北、中国西北、西北地区、西北五省,是当今中国七大地理分区之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西北地区地处内陆,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严寒,降水稀少,终年干旱,除东部个别地区和一些高山年降水量超过400毫米以外,其余地区降水量均低于400毫米,大部分地区不足200毫米,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地区、青海的柴达木和和西藏藏北高原地降水量均低于50毫米。

西北地区植被稀疏,沙漠广布,冬春二季多风沙,大风卷起地面的沙尘,形成弥天的沙尘暴,并且向东吹至华北、华东等省市,给那里的环境带严重影响。

西北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

在山前水源充足的地方,农作物和各种瓜果产量高,品质优良,形成西北地区特有绿洲农业。

西北地区的主要地理特点西北地区地理分界位于黄土高原一黄河中上游以西,昆仑山一阿尔金山一祁连山一秦岭以北,国境线以东,国境线一蒙古高原以南。

西北地区年降水量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甚至50毫米以下。

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分别为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干旱、高寒气候)。

西北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

西北地区东部以黄土高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为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山脉和盆地相间: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阿尔金山、吐鲁番盆地、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沙漠。

西北地区地面植被由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石质戈壁、沙丘内流河、内陆湖、绿洲。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植被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大草原与全国畜牧业基地。

游牧与定居轮牧。

人工草场。

圈棚饲养、打草、挤奶、剪羊毛逐步实现机械化;马和骆驼为青海牧区重要交通工具,使用摩托车、汽车的逐渐增多。

灌溉农业。

“塞外江南”—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套平原。

甘肃省河西走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山山麓块块绿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甘肃省气象信息与技术装备保障中心,甘肃 兰州 730020;4.国家气候中心,北京 100081)
摘 要:利用 1962—2017年中国西北地区 227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以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 为干旱指标,研究不同强度(轻旱、中旱、重旱、特旱)干旱频次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 56a中国西北地区不同强度干旱频次在 1980年代前后呈现由多到少的年代际转折,转折之前干旱主 要发生在西北地区西部,转折之后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东部;(2)轻旱和中旱频次显著高于重旱和特 旱,其中轻旱和中旱在 1980年之后呈现反位相变化;(3)不同强度干旱频次的空间差异明显,轻旱和 中旱主要在新疆东部、青海南部等地区,重旱主要在西北地区西部,特旱主要在西北地区东部。 关键词:干旱;年代际转折;M-K检验;时空分布 文章编号:1006-7639(2019)05-0722-07 DOI:10.11755/j.issn.1006-7639(2019)-05-0722 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8-12-13;改回日期:2019-02-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30531,41775093)、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基金(IAM201715)、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重大专项)(GY
HY201506001)、甘肃省气象局气象科研项目(Ms201914)和甘肃省气象局西北区域数值预报创新团队项目(GSQXCXTD-2017 -02)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柏庆顺(1993— ),男,硕士生,主要从事非线性方法、气候变化研究.E-mail:734868892@qq.com。 通信作者:金红梅,女,工程师,主要从事非线性气候动力学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E-mail:jinhm.good@163.com。
干旱的原因错综复杂,加上西北地区特殊的下垫面 及地形,增加了该地区干旱研究的困难,尽管目前已 经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尤 其是气候增暖背景下,西北地区的干旱演变特征也 相应地发生改变,亟需开展更为详细的研究 。 [17]
在揭示干旱程度方面,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针 对干旱的描述提出了干旱指数,如 Palmer干旱指数 (PDSI)[18]考虑了水分亏缺和干旱持续时间的综合 影响,相对湿润度指数[19]综合考虑了降水和需水情 况,标准化降水指 数 (SPI)[20-22]则 利 用 降 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来 描 述干旱程度。此外,综合气象干旱指数 CI[23]、Z指 数[24]、连续 无 雨 日[25]等 指 标 也 应 用 于 干 旱 研 究。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干旱指数在描述干旱事件时都 存在一定的区域性特征,没有某一种指数能够完全 合理地描述不同类型干旱(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 文干旱等)特 征,均 存 在 一 定 的 区 域 适 用 性 [26]。 西
第 5期
柏庆顺等:近 56a中国西北地区不同强度干旱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723
北地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 旱区,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因此,需要选用兼具降 水和蒸发的干旱指数进行描述,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是利用降水和潜在蒸散的偏差描述干旱状态 的指标,该指 数 能 够 客 观 描 述 地 表 的 干 湿 变 化 [27]。 庄少伟等[28]研 究 了 SPEI指 数 在 中 国 区 域 的 适 用 性,发现在降水量不足 200mm的干旱区,SPEI指数 的时间尺度选择不小于 12个月时,其适用性较好; 陈斐等[29]利用 SPEI指数分析了西北地区春旱的时 空分布特征,并与前人研究进行比较,认为 SPEI指 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征西北地区干旱的时空分布 特征;任培贵等 利 [30] 用 SPEI指数研究了西北地区 气象干旱的变化趋势,并与年鉴对比,认为 SPEI指 数在西北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因此,本文利用 SPEI指数开展 1962—2017年西北地区干旱的时空 演变研究,从时间和空间上揭示不同强度干旱频次 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近 56a中国西北地区不同强度 干旱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柏 庆 顺1,颜 鹏 程2,蔡 迪 花2,金 红 梅3,封 国 林1,4,张 铁 军2
(1.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2.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20;
第 37卷 第 5期 2019年 10月
干 旱 气 象
JournalofAridMeteorology
Vol.37 No.5 October,2019
柏庆顺,颜鹏程,蔡迪花,等.近 56a中国西北地区不同强度干旱的年代际变化特征[J].干旱气象,2019,37(5):722-728,[BAIQingshun, YANPengcheng,CAIDihua,etal.Inter-decadalChange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GradesDroughtinNorthwestChinainRecent56Years[J].Jour nalofAridMeteorology,2019,37(5):722-728],DOI:10.11755/j.issn.1006-7639(2019)-05-0722
引 言
干旱可以表述为降水短缺或水供应不足,即水分 收支或供求不平衡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1]。按照影 响程度可分为轻旱、中旱、重旱、特旱,较为严重的干 旱往往会引起旱灾[2-3]。我国幅员辽阔,干旱灾害频 发[4-5],其中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北麓,远离海洋, 年降水量不足 400mm(有些地区甚至低于 50mm), 干旱是该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也是开发大西 北、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的主要制约因素[6]。影响 西北地区降水并形成旱涝的主要原因有:青藏高原 对大气环流 的 感 热 作 用 影 响 到 西 北 地 区 降 水 [7-9]、 东亚夏 季 风 对 西 北 地 区 东 部 夏 季 降 水 有 显 著 影 响 [10-13]、赤道东太平洋 海 温 (ENSO)的 准 周 期 振 荡 通过影响东 亚 夏 季 风 间 接 影 响 西 北 地 区 降 水 [14-15] 以及高纬度大气环流对水汽输送的影响制约了西北 地区降水[16]。综合来看,影响西北地区降水并导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