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梯度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梯度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作者:崔舒雅林祝亮曹振新来源:《现代教育科学》2023年第06期[摘要]高职院校的教师肩负着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责任。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行各业对高职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具体,因此建设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
双师型教师既需要有专业知识,又需要具有相关专业实践技能。
目前,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定位标准、队伍结构、培养机制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未来的高质量发展。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应建设梯度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从梯度划分、认定标准、培养机制和考核制度等方面激发教师的能动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梯度化建设;专业实践技能[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3)06-0037-07[DOI]10.13980/ki.xdjykx.2023.06.006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的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着人才资源。
近年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迅速,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院校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其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成为我国的一个热点问题。
高职教育更加突出职业性,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应研究出长期的、高效的、科学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策略,通过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达到为社会输送高级人才的目的。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释义双师型教师是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可有效推动高职院校发展,并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综合质量。
1990年,王义澄先生在《中国教育报》上首次提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观点,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就此诞生。
1995年,原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职教[1995]15号)中最早正式提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内容,这是政策文件中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慢慢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展开了对此内容的研究。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摘要: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旨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简称“双高计划”)。
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是该计划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围绕双师队伍建设目标,探析现存问题,提出从人才引进、培育、激励等方面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打造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人才队伍2019年12月,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全国30强)。
双高校建设以来,学校立足市属高等职业教育“龙头”院校定位,着眼于更好地立足广州服务“双区”建设和产业发展,敏锐地瞄准国家职业教育人才高地整体布局,科学布局谋篇,坚持“双线并轨”推进以省级以上名师为代表的名师队伍,以及以省级以上技术能手为代表的名匠队伍建设,精准施策、驰而不息,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多领域、完备化的“名师+名匠”人才矩阵。
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归因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优势决定发展优势。
在学校党委班子的正确领导下,近年来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进步,但是与当前改革发展战略的要求相比,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也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1.博士数量不足近年来,博士成为高校教师引进的“香饽饽”,也是众多高职学校争相抢夺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主要群体。
获得博士学位既是高校师资质量的基本保障,又是学术职业的人才储备机制,更是学术职业后备人才建设的关键[1]。
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基本以高比例的专任教师博士化率作为办学支撑......教师的博士化率在某些方面来说就是一所高校实力的展现[2]。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教职工1039人,专任教师577人,博士人数100人左右,当前博士人数在总量上仍不能很好的满足学校教育发展需求。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高职课程改革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课题界定:1.本课题中的“双师型”师资特指高职院校教师中符合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关于双师素质教师要求的教师。
本研究调查的对象、列举的案例、提出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均以这一类教师为对象。
2.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及基本策略假设模型验证以江苏电大武进学院等学校为基础而展开。
一、课题概况(一)选题的价值1.选题的理由近三十年来,我国自上而下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推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
2003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发布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通过评估,促进了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但是,对照发达国家职教师资的培养经验,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就我国宏观政策制度层面来看,高职师资的保障激励、培养培训等配套机制不够完善;就高职院校自身微观操作层面来看,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校企合作等实际工作还存在许多现实困难。
目前,既需要自上而下从国家层面,也需要自下而上从高职院校层面,共同来探索、研究,总结出有中国特色的“双师型”高职教师培养规律,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素质优化的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保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对照教育部2008年5月新发布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双师素质教师达标和优秀的比例,我们江苏电大武进学院还有较大差距,如何抓住评估契机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值得研究。
2.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重点:引导高职院校在整体扎实推进高职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有效拉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各项举措的实质进展。
难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实效问题。
3.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尽力解决学校重视“双师型”师资建设结果,而长期建设规划不够的问题。
(2)尽力解决学校重视“双师型”师资数量增加,其实际作用发挥不力的问题。
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高职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当前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首先,高职学校师资队伍数量不足。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对教师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国高职学校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难以满足高职教育的需求。
尤其是一些新建高职学校,由于资金投入等原因,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其次,高职学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高职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年龄结构偏大,中青年教师比例较低,而年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又有待提高。
此外,高职学校教师的专业结构也存在问题,一些专业领域的教师紧缺,而一些热门专业的教师过剩。
再次,高职学校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一些高职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不高,难以满足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
此外,一些高职学校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加强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有必要制定并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选拔、使用、考核和激励等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高职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目标定位(一)培养目标1知识结构优化:高职学校师资队伍的培养目标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具体表现为: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开展本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2.综合素质提升:高职学校师资队伍的培养目标是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形成全面的综合素质。
“双高”专业建设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策略①
“双高”专业建设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策略①张威(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吉林长春130062)一、引言在当今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正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转型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推出了“双高计划”,即“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以满足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以及产业升级的需求。
“双高计划”响应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致力于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并促进高职学校与行业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此计划不仅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对于支撑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服务产业升级还具有深远意义。
在传统高职教育模式日渐无法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背景下,该计划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聚焦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双高计划”不仅应对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还为中国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新的路径。
二、“双高计划”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一)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标准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
设定明确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标准对于确保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不仅包括对所教授学科的深入理解,还包括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技能。
教师应根据行业趋势和技术进步,不断更新和扩充自己的知识库和技能集。
较强的教学能力是高水平教师的基本要求,这包括能够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术,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风格。
教师应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计划,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案例教学、实践操作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1]。
在职业教育中,实践经验尤为重要。
高水平的教师应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的实践经验也有助于学生对未来职业有更清晰的认识。
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团队为例
2024年第6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基金项目: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机电一体化技术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NJSY22413)㊂作者简介:成图雅(1982-),女,蒙古族,内蒙古达拉特旗人,工学硕士,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教研室主任㊁副教授,机电一体化专业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核心成员,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及理论㊂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团队为例成图雅(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摘㊀要: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由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名骨干教师及4名企业高级工程师组建㊂团队依托学院国家 双高 计划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以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为基础,围绕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㊁建立团队协作共同体㊁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㊁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几个方面任务,守正创新㊁开拓进取,将团队逐步打造成了一支政治坚定㊁治学严谨㊁实践技能强㊁创新能力突出的双师队伍㊂关键词:教师能力建设;协作共同体;模块化教学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6.0361㊀建设背景1.1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职业教育改革对师资队伍提出新要求面对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环境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要求,面对 互联网+ 大众创业㊁万众创新 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明确目标相衔接,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给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如何对接国家经济发展㊁产业升级需求提出了新方向㊁新要求㊁新目标㊂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专业定位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㊁为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㊁能工巧匠打造好师资团队㊂1.2㊀内蒙古综合能源基地建设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教学团队转型发展内蒙古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战略能源基地,按照国家绿色㊁低碳㊁高质量发展要求,内蒙古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及能源工业发展新趋势,积极推进综合能源发展利用,构建 煤电用 一体化可持续发展能源系统,推动自治区构建现代能源经济体系㊂随着自治区装备制造业改造升级的高速发展与能源企业转型升级,依靠传统技能的从业人员已经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加快高端能源装备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教学团队转型发展㊂2㊀建设目标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面对 十四五 国家重大能源发展战略和职业教育改革对师资队伍提出的新要求,立足自治区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高速发展与能源企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依托国家 双高 计划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以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为基础,精准对接黄河几字弯清洁能源基地㊁蒙东地区千亿级 煤电网铝加 产业集群㊁蒙西地区 绿色化工 产业集群㊁ 呼包鄂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等,与神华集团㊁国家电投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能手㊁ 双师型 骨干教师㊁优秀青年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㊂力争到2023年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打造成为一支服务国家能源战略㊁职教改革发展和自治区能源企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型双师队伍,形成北疆职教改革知名品牌,助推 十四五 期间国家清洁能源战略,为碳达峰㊁碳中和进程作出积极贡献㊂3㊀建设举措3.1㊀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打造名师㊁大师引领的教学创新团队3.1.1㊀健全机制,落实责任以产教融合为引领,不断优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㊁构建教学创新团队组织架构,制定‘教学创新团队管理办法“‘教学团队目标考核办法“,细化团队分工㊁落实工作责任,深入推进学院‘课程思政攻坚专项行㊃701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6期动计划“㊁ 五项名优工程 ,形成团队建设长效机制㊂3.1.2㊀创新团队培养模式㊁优化人员配置结构实施 双轨发展㊁阶段培养 的 双师型 教师培养模式,教学能力培养分为青年教师㊁骨干教师㊁专业负责人㊁教学名师4个阶段,技术技能培养分为高级工㊁技师㊁高级技师和技术技能大师4个阶段㊂实施团队教师职业能力测试,分等级设计成员技术技能发展路径,个性化制定团队教师培养计划,开展精准培训,提升团队成员职业能力㊂围绕内蒙古打造清洁能源基地的发展战略,继续引进行业高层次人才,优化团队结构㊂3.1.3㊀实施 五行动计划 ,夯实队伍基础力量实施讲思政㊁树师风行动㊁竞赛锤炼行动㊁科研技改行动㊁教学能力提升行动㊁双语教学能力提升行动㊂每年组织团队成员参加模块化教学㊁信息化建设等专项能力培训;分批次赴德国㊁澳大利亚等国进行专业教学方法和课程开发技术研修;持续推进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轮训计划,在合作企业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团队教师每年赴企业实践锻炼不少于1个月,力争积累一批企业实践锻炼成果㊂3.2㊀建立校校㊁校企联盟发展中心,打造团队协作共同体3.2.1㊀形成校际协作共同体,协同提升团队教师能力依托校校联盟发展中心,与德国㊁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院校开展访学研修㊁校际交流等项目,学习国际先进经验㊁引进国际优质教学资源,优化团队建设内容㊂选派骨干教师为肯尼亚㊁蒙古国等国家职业院校,开展专业建设㊁师资培训等工作㊂实施 专业能力提升 计划和 工程实践训练 计划,与联建院校联合申报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共同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共建共享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围绕产业人才需求㊁专业内涵建设等工作开展研讨,协同提升团队教师能力㊂3.2.2㊀形成校企合作共同体,深化产教协同育人不断深化校企互惠共赢的动力机制㊁交流机制㊁共享机制㊁激励机制㊁保障机制,提高学校与企业利益关联度;建立校企合作成效及质量评价体系,对接自治区能源及智能制造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构建标准化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体系;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及校企协同育人运行机制,保障现代学徒制㊁订单班人才培养㊂依托自治区级工业机器人中心,校企成立 协同创新中心 ,面向行业企业需求解决技术问题,为企业的自动化升级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㊂建设国家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面向区域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开展职工技能提升㊁转岗培训和行业高新技术技能培训,为自治区绿色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储备㊂依托 1+X 考核管理站点,面向校内外人员积极开展数控车铣㊁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等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培训,提升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㊂3.3㊀对接职业标准,优化课程体系3.3.1㊀创新 2证书+3维度+3模块 分阶段培养的课程体系组织团队成员对蒙东地区千亿级 煤电网铝加 产业集群㊁蒙西地区 绿色化工 产业集群㊁ 呼包鄂 先进制造产业集群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将毕业生就业岗位聚焦为大型机电一体化设备(煤㊁电㊁化)的维护维修㊁自动化产线的安装调试㊁零部件的加工等,建成 2证书+3维度+3模块 分阶段培养的课程体系㊂从思政育人㊁创新创业㊁专业技能三个维度出发,深度融入数控车铣㊁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 1+X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加工模块㊁控制模块㊁产线模块,每个模块设置4~8个递进式㊁体现企业岗位任务完整流程的教学项目,模块内课程打破原来知识体系框架,围绕模块项目协同进行课程顶层设计㊁完成课程标准编写,实现模块内课程内容互通共融㊂3.3.2㊀开发模块化课程资源,形成服务区域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围绕 加工模块 控制模块 产线模块 内的专业课程教学需求,开发以项目为引领的活页式㊁工作手册式教材㊁融媒体教材,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㊁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包㊂3.4㊀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推动课堂革命3.4.1㊀教师以能力单元分工协作实施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包含5~7门专业技术课程,每门课程打破原有课程内容界限,针对模块内设置的递进式教学项目,梳理教学内容㊁重构教学流程,将项目所需知识吸纳到课程内容中,重新编制任务单㊁制定考核评价方案㊂围绕 加工模块 控制模块 产线模块 ,按照能力单元划分模块化小组,实施1门课程多名教师联合授课制度,同一模块5~7门专业课程由团队专兼职教师分工协作完成,保证最优的教师部署到其最擅长的教学内容中,3.4.2㊀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助力模块化教学改革依托 智慧校园 智慧课堂 平台,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模块化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发集教学过程监测㊁学情分析㊁学业水平诊断于一体的学习管理平台,帮助教学团队实时分析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㊂3.5㊀推广高质量特色经验成果,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通过内蒙古机电职业教育集团㊁机械行指委等平台,依托国家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在区内外推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㊁教学资源建设㊁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经验与做法㊂依托 内蒙古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分会 将办学经验与优质教学资源输出到蒙古国和非洲地区,服务 一带一路 倡议和 中蒙俄经济走廊 建设㊂㊃801㊃2024年第6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基金项目:校级重点课题 高职医药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研究 (HWJ (XJJ )-20220111)㊂作者简介:韩义畴(1987-),男,汉族,海南文昌人,硕士,海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教师㊁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㊂4㊀特色亮点4.1㊀校企共育,发动师资培训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双引擎团队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协同打造人才培训高地,构筑师资培训和技术技能培训双平台模式,发动师资培训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双引擎㊂3年内开展 全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线上培训 内蒙古自治区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㊁中级)第三期培训师㊁考核师培训班 等系列中高职双师型教师培训累计5000余人次㊂依托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开展机械加工领域专业人员培训㊁企业骨干人员技术培训㊁产业工人培训等,累计年均培训2000人/次㊂依托 中航国际 内蒙古机电非洲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和 中肯匠人学院 ,团队成员赴非组织实施了5届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ATC 大赛),共惠及23所非洲院校㊁701名参赛选手,对接肯尼亚及周边国家合作院校及 走出去 企业需求,完成师资培训与企业员工培训500人天/年㊂4.2㊀探索 岗课赛证 融通㊁推进 三教 改革团队紧跟装备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积极探索岗课赛证 融通,从课程入手,从岗位需求出发,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以企业产品为载体,吸收新知识㊁新工艺㊁新方法,重构课程㊂依托专业群教学资源库㊁团队成员主持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教学资课程建设;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车铣㊁多轴加工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大赛资源碎片化㊁项目化改造,融入课程内容㊂同时将 1+X 职业技能等级证标准与考核内容,融入课程内容及评价等环节,实现 岗课赛证 的深入融合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获批内蒙古自治区职业院校首批特色专业 岗课赛证融通 专业: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第一批产教融合型专业㊂4.3㊀劳模精神薪火传,创建自治区首个 劳模育人工作室携手区域内12名 全国劳动模范 共建 劳模育人工作室 ,搭建了集思政育人㊁职工培训㊁技术创新多功能于一体的交流平台,聚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将 蒙古马精神 与工匠精神相融合,建成一支 劳模+思政+专业+辅导员+学生 的课程思政团队,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路径,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自治区特色育人品牌㊂参考文献[1]国务院 2019 4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S ].2019.[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S ].2019.[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S ].2019.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育对策韩义畴㊀郑香山㊀王广铭㊀藏玲玲㊀潘㊀娇㊀余能超(海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海南海口570311)摘㊀要:本文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当前国内就业形势与现状,进而得出造成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指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存在的重点问题,从而给出了从优化高职教育就业体系建设㊁加强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㊁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㊁优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针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对策㊂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育对策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6.0370㊀引言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惊人的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㊂2021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发 2021 14号文‘ 十四五 就业促进规划“中明确提到,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需要 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㊂这就意味着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在深化改革,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㊂虽然国家目前已出台许多关于就业的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社会与高职院校都在积极落实国家的就业政策,但如此庞大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依然使当前的就业㊃901㊃。
浅谈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浅谈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作为高职院校的核心力量,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教育质量。
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一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难以胜任实践教学任务。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涌现,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一些教师缺乏学习和进修的渠道和机会,知识和能力更新缓慢。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任教。
同时,注重引进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人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
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和行业会议,提高学术水平和行业背景。
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进取,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例如,设立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奖等奖励措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通过校企合作,让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需求,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行业背景。
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引入学校,提高学校的实践教学水平。
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
只有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教师培训和学习、建立激励机制以及加强校企合作等措施,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亟待深入探讨与研究。
本文旨在分析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方案一、引言教育是国家的未来希望,而教师则是教育的中坚力量。
为了提高我国教育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教师,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教师培养、激励机制、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一套完善的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方案。
二、教师培养教师培养是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
首先,要加强师范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学校应加大师范专业的招生规模,并建设一流教师教育学院,注重培养教育理念先进、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
同时,要注重教师继续教育,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
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育培训项目,并将培训成果纳入绩效考核和升职评定的指标体系。
三、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吸引教师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的关键。
首先,要加大教师工资待遇的调整力度。
政府应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薪资水平,让优秀教师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
此外,要建立完善的职称晋升制度。
根据教师的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和社会影响力等指标,制定科学公正的职称评审标准。
同时,还需加大高级职称的设置和晋升通道的开放,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
四、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
应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量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专业发展等方面的表现。
同时,要深化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可以引入同行评议、学生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手段,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真实反映教师的真实情况。
五、学术研究支持高层次教师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学术研究的支持。
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科研项目的资助力度,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环境。
同时,要鼓励教师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激发教师之间的创新活力。
可以组织学术研讨会、院校间联合研究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国际合作交流国际合作交流是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
学校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项目,邀请国外教师来校讲学、交流经验。
同时,还要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培训班等活动,增长国际视野,提高教育水平。
七、政策保障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
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治理对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双高计划”建设具有统一性和同步性。
“双高计划”提出要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而高层次人才正是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的关键。
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引领,高层次人才能够有效推动高水平专业群和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同时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助推专业群建设水平提升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与专业建设同质化严重,导致技能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要求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
“双高计划”建设择优遴选了贴近行业企业办学的优势特色学校及专业,有利于将数量规模转化为质量优势,从而引领职业教育整体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而教师是落实教育政策的首要要素,是特色专业群建设的行动者,其专业水平和行动能力直接影响着“双高计划”建设的进度和效度。
推动“双高计划”建设行稳致远,除了需要依靠外部政策环境的扶持,更重要的是具备数量充足的依托高层次人才组建而成的教学创新团队和技术服务团队。
高层次人才在理论知识储备和技术研发方面具有优势,特别是具有丰富行业企业经验的高技能人才,他们能够对接区域行业企业工作岗位和工作标准,是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的“提速器”。
(二)引领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需要院校配备相应水平的教师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实现了教师数量的整体达标,但缺乏高水平师资队伍的矛盾依然存在,这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从__年开始,国家着力打造职业教育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虽然各校采取互兼互聘、校企合作的途径,通过培训、培养、下企业等多种方式组建了教学创新团队,但一般都处于自身摸索的状态,缺乏高水平的引领。
综合素质强、富有创新意识以及掌握前沿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可利用其专业技术知识和新教育理念与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加强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广泛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科学制定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发出符合双重标准的教材,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育高质量技能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科技创新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0引言,,。
,,,,,。
,、,,、。
1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目前的现状1.1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
1.2教师人手不足,导致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
,,,,,,、,。
1.3缺少专业能力强的教师,,、,,,,,。
,,,、,,、,、,。
1.4教师缺乏工作热情,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
,、,,,,,。
作者简介:蒋晓茹(1973.02—),女,江苏人,汉族,本科,副高,研究方向为铁道运输、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蒋晓茹(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哈密地区830011)【摘要】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中重要的一员,高等职业院校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上都具有重大作用。
但近年来,由于社会对高等职业院校产生认知偏差,导致高职院校出现了教师资源匮乏、教师工作能力降低等情况,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而在新课改风潮如此盛行的今天,高职院校需要建立新的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能力。
所以,文章来探讨一下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如何建设教师团队。
【关键词】教育经费;教学观念;师生关系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21.16.76管理科技176科技创新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2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1存在社会偏见,职师数量少,,。
,,、。
,“”,,,。
2.2教师培训制度欠缺,、,,。
,,,、、,、,。
2.3缺少具备“双师素质”的优秀教师“”,,。
,,,,,、,“”。
,、,,“”。
3建设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策略3.1加大经济投入,吸引优秀教师,、、。
,,,,,,。
,,、,,。
3.2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更新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军, 从规模上看 , 已经成 为中 国高 等教育 的半 壁江 山, 以此 完 全确 立 了 高 等 职 业教 育 在 高 等 教 育 中 的
地位 。
1物质 激励 机 制 、 马克 思 曾说过 ,人 们 奋 斗所 争 取 的一 切 , 同 “ 都
二、 问题 的提 出
高等职业教育 主要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 , 一线
省 ,6年 2 0 8个 、7年 4 o 2个 ) 国 家 级示 范 性 软 件 职 ,
质 量效 益 目标 , 立 一支 强 大 的高 层 次 的教 师 队 建
三、 高职 院校 高层 次教 师 队伍建 设策 略
伍 是其 核心所 在 。
( ) 一 建立 高职 院校 教师 管理 激励 机制 管理 心理 认 为 , 体 的工作 能力属 于稳 定 因素 , 个 而工作积极性属于不稳定因素。而当个体的工作能 力 一定 时 , 工作 绩 效 的 大小 取 决 于 工 作 积极 性 的 其 高低 , 工作 积极性 的 高低 则 取 决 于 激励 力量 的大 而 小 。因此 , 职院 校 的管 理 者 应 该 考 虑全 面辩 证 地 高 运用 各种 激励 方法 , 提高 激励 水平 , 这样 才 能做好 高
9 7万人 。整个 辽 宁省来 看 , 1 截止 到 2 0 0 9年底 全 省
有普通 高等学校 17 , 0 所 其中本科 4 3所 , 高等职业
院校 4 4所 , 通高 校在 校 生 9 . 普 2 9万人 , 高职 在校 生 2. 66万 人 。独 立 设 置 高 职 院 校 3 7所 , 学 点 7 办 7 个 , 校生 2 . 人 , 在 3 8万 占普 通 高 等教 育 的 2 % 。其 7 中 3所 国家示 范建 设高 职 院 ( 国 6 全 O所 、 涉及 2 9个
基于二级管理模式下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二级管理模式下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肖荔魏鹏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20年第08期一、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其绩效管理上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其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广泛的呼声。
但是对于“双师型”概念的认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应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其次作为具有一定职称的教师,只要是合格的教育者,并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力,就可以进行认定。
从高职院校本身的发展来看,办学主体多元化是未来一个时期内的发展趋势,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高职教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在此情况下,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适应未来高职院校教育发展。
然而在我国,“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却是一个难题。
2019年初,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双师型”教师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并要求多举措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招聘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落实全员轮训制度;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等。
这就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解决好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先考虑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其一,教师本身对“双师型”认识不到位,且高职院校绩效考核仍然轻视教师实践环节,造成师资队伍建设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
首先,师资队伍建设没有独立的认定制度,认定条件过低,再认定制度缺乏,体现了制度准入上的短板,事实上也造成了教师对于“双师型”认识的偏差。
在实践上,有些教师持有的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书与其所讲授的专业根本不对口,即使是获得该专业的证书,其实践性也大大缺失。
高职院校“三能”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三能”教师队伍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高职院校需要建设一支具备"三能"(能教学、能科研、能服务)的教师队伍。
能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能力。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教师需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能科研是高职院校教师的重要能力。
科研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教师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开展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科研工作,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能服务是高职院校教师的核心能力。
服务社会是教育的使命之一,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进步做出贡献。
为了建设"三能"教师队伍,高职院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需要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需要加强校企合作,让教师能够深入企业实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服务能力。
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服务进行全面评价,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设"三能"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服务能力,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的形势下,建设一支具备“三能”素质的师资队伍已成为必然趋势。
本文将从“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背景、意义、实践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其中,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引言: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依然面临诸多现状和问题,亟待采取有效对策来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一、现状分析:1. 教师数量不足: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数量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学校和学生的需求。
2. 教师素质不高:部分教师缺乏学科深度和广度,教学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现代专业技能要求的发展。
3. 缺乏行业实践经验:部分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与行业的直接联系和切身体验,不能充分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要求。
4. 人才流失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普遍出现人才流失现象,一些优秀教师离职或选择其他行业,导致师资队伍质量下降。
二、问题分析:1. 制度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选拔机制和激励机制,无法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
2. 培养问题:目前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影响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
3. 学历问题:部分学校在招聘教师时过分看重学历背景,而忽视了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和能力,使得师资队伍中学历水平不均。
4. 培养和使用问题: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未能做好教师的培养和使用工作,无法根据不同教师的特长和能力合理安排岗位和任务,造成师资浪费。
三、对策建议:1. 完善选拔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公正、透明的教师选聘体系,注重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选拔具有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教师。
2. 建立激励机制:为优秀教师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同时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学习支持力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3. 加强实践教学:高等职业院校应加强与行业的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将实践教学融入到课程中,提升教学实效。
4. 优化教师培养方案:注重培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职业道德修养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快速调整,为适应产业升级转型,社会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为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对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作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是体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将直接影响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1]。
2019年以来,以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为契机,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2]和《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师资12条”)[3]两个重要政策文件为行动纲领,国家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双师型”教师素养的要求,从标准体系、保障机制、实施举措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师资支撑。
这对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意味着新时代“双师”队伍无论在数量、结构、质量上都要实现提升、优化,既要培养专业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又要着力打造教学团队“双师”体系;既要做好“双师”队伍发展的统筹规划,又要创新机制体制保障和促进“双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一)“双师型”教师标准体系的要求当前,“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仍存在“双证说”“双职称说”“双能说”等多种解释,国家政策、各省乃至各个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职教师资12条”明确了教师专业标准体系要分层分类,这需要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合力,“双师型”教师标准是评定和考核职业教育教师素养的基本准则,标准化和规范化将推动教师管理过程科学化,有助于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二)“双师型”教师准入机制的要求“职教师资12条”提出推进新教师准入制度改革,在职业教师教师资格考试中要以“双师”素质为导向,强化专业教学和实践要求,聚焦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构成,新教师须有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与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公开招聘的专业教师原则上须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特殊高技能人才可放宽学历要求,可直接考察招聘等。
职业教育“校企双元”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教育研究摘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学科单一、人员不足、实操不熟等问题,国内院校在培养师资队伍方面没有做到取长补短,而更倾向于扬长避短,强化优势学科人才配备,对于弱势学科的人才引进避而不谈,使得专业发展存在明显的短板。
本文以某高等职业学院为研究对象,剖析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高职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职业院校;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双师型一、研究背景国内职业院校普遍急需大量懂业务、会技术和能经营的高素质教练型教师人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要求,自1995年以来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文件中多次出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1]。
2019年国家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中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的具体指标,并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和水平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问题剖析(一)专任教师注重双证书的考取,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国家政策文件对高职院校教师有明确的“双师型”要求,“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也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各院校纷纷要求专任教师加快成为“双师型”教师,而“双师型”教师的衡量标准也十分单一,是否具有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一大批行业、企业、协会等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唯一标准,而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并不难,一般参加一个5-7天的培训班即可获得,目前几乎所有老师都拥有1个或多个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但真正能够进行实践教学指导、达到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师寥寥无几。
(二)对“双师型”教师评价及激励机制不完善。
国内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这对鼓励“双师型”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了消极影响。
对于校内专任教师,大多数学校不乏对“双师型”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评价标准看似完善却很难反应真实情况,而且缺乏对“双师型”教师在岗位聘任、年度考核、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倾斜机制,导致专任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上[3];对于企业兼职教师,由于其并不是学校正式员工,合作关系较为松散,学校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考核监督等管理程序往往给其带来诸多不便,而评价后缺乏激励更导致兼职教师工作动力不足,应付了事的情绪较多,对于教育教学规律、方法的研究与学习却表现为没有兴趣。
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困惑与对策
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困惑与对策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心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型,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和贡献率不高制约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抽样统计分析发现,我国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在数量、结构、贡献率、素质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
对此,高职院校应通过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管理、激励及评价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加强青年后备人才培养,加大国际合作交流力度等措施,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江苏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各高职院校基本完成了以规模扩张、新校区建设和教学设备购置为主要内容的外延建设任务,开始转向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科研开发水平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建设。
如果说硬件设施建设以物质性资源投入为主,那么,内涵建设则更多地依赖于高层次人才资源。
在内涵建设过程中,各高职院校均不同程度地出现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
高层次人才的缺乏成为内涵建设的瓶颈,制约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持续快速提高。
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研究,建设一支高水平高层次人才队伍,已成为高职教育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对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的界定目前,对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尚无统一的界定。
高层次人才是一个普遍的概念,对它的把握要在学历、职称、成就等基本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其人才类型、服务领域、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高层次人才是指人才队伍中层次比较高的优秀人才,他们往往处于各个领域的专业前沿,素质高、能力强、贡献大、影响广。
在对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的界定上,除普遍的意义外,还应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更加强调其职业性,及其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和应用中的核心和领军作用。
基于此,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应具备如下四方面基本素质:第一是思想素质。
职业院校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职业院校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职业院校工匠型教师是指具有高素质、高技能,扎实专业基础,善于实践教学、能够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师。
工匠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于提高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培养高素
质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完善选拔机制、加强师资培训、改革考核评价、激励
保障机制等方面,探讨职业院校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一、完善选拔机制
职业院校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首要任务是选拔符合工匠型教师标准的人才。
完善选拔
机制是关键。
一方面,要加大招聘力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待遇,增加吸引力;要设置
合理的选拔程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考核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选拔出真
正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
二、加强师资培训
职业院校工匠型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具备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
加强师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要加强
教师的教育教学培训,提升其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三、改革考核评价
为了更好地培养工匠型教师,需要对考核评价制度进行改革。
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
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教学能力、实践教学效果、学生评价等因素纳入考核范围,实现综
合评价;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升,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水平。
四、激励保障机制
为了激励教师积极性,提高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效果,需要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一
方面,要通过提高教师的待遇和收入,给予他们更多的物质激励;要加强教师的职业发展
和晋升机制,为优秀的工匠型教师提供更好的晋升渠道和发展空间。
“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路径探析
“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路径探析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更新,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存在校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设置不合理以及部分学生对自身技能掌握不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高专学校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本文在“三教”改革背景下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旨在提升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为党和社会培养出更加优质、全面的职业人才。
关键词:“三教”改革;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立德树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职业院校提出了新要求。
“三教合一”是指将学校与市场接轨、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改革等作为根本任务,;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现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理念,坚持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素质提高质量关键之点。
文章针对“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希望对当下高职教师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提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三教”改革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影响“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具创造性价值的因素。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以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培养高质量人才就必须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与竞争力,而对于具有较好专业素养又有丰富工作经验且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并拥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来说是重中之重,而“三教”改革的核心就是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在推进高职院校师资培养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加强对其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方面素质提升[1]。
二、“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教师总量不足,队伍结构不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完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师资力量总体数量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2-06-20作者简介:焦丽梅(1973-),女,满族,辽宁北镇人,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发展心理学研究。
2012年第4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42012(总82期)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o.82高等职业院校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焦丽梅(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锦州121000)摘要:本文汲取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成果结合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通过研究者实地调查与访谈,分析教师基本素质问卷结果,对高等职业教师教师队伍建设中教师基本素质存在的普遍问题和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特殊问题进行特质分析,从理论上阐明高职高等职业院高层次校师资队伍建设中教师基本素质的内涵、研究价值和存在现状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开展实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高等职业院校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策略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012)04—0103—04一、引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知识和智力为主要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需求。
中国职业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向社会输送了6000多万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已经体现出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
到2008年,高职院校1184所,占普通高校校数的52.31%,高职在校生已达917万人。
整个辽宁省来看,截止到2009年底全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07所,其中本科43所,高等职业院校44所,普通高校在校生92.9万人,高职在校生26.6万人。
独立设置高职院校37所,办学点77个,在校生23.8万人,占普通高等教育的27%。
其中3所国家示范建设高职院(全国60所、涉及29个省,06年28个、07年42个),国家级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学校3所,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项目21项,省级示范专业100个。
这些升格后的和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是高职教育队伍中的生力军,从规模上看,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以此完全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二、问题的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企业的“高级蓝领工人”,信息社会的产业大军。
高职人才的培养对相关知识、技能、素质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序列与普通本科不同。
目前,工作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师资队伍,其现状、发展方向同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要使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强大保障,就应着重改变高等职业教育育人者的质量观,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业已变化了的学生群体。
为了培养出一支既懂理论又有技能,既懂专业又有知识面,既会管理又善协调的科技应用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从事职教的师资更应该是集理论、技能于一体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要实现这一质量效益目标,建立一支强大的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是其核心所在。
三、高职院校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策略(一)建立高职院校教师管理激励机制管理心理认为,个体的工作能力属于稳定因素,而工作积极性属于不稳定因素。
而当个体的工作能力一定时,其工作绩效的大小取决于工作积极性的高低,而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则取决于激励力量的大小。
因此,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该考虑全面辩证地运用各种激励方法,提高激励水平,这样才能做好高职教师管理工作,充分挖掘教师队伍的工作潜力。
1、物质激励机制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各种物质刺激,包括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合理的薪酬、奖金、福利待遇等,在教师管理中的作用是不可否定·301·的。
物质激励有其一定的实在性和一定条件下的强效性,教师非超人不食人间烟火,物质条件同样也是教师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当这些条件不能满足时,势必会造成教师们的不满。
高职院校的领导和管理者应该关心教职工的物质需要,也要克服片面及过度依靠物质刺激的倾向,否则会导致刺激物质欲望的畸形发展,非但不能达到激励目的,还会带来种种不良后果。
2、精神激励机制。
与其他职业的从业者比较而言,教师的精神需要更为强烈,形式也更为多样。
精神激励对物质激励有调节控制的作用。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精神激励更适合高校教师,是一种更为重要的激励方法。
高职院校领导和管理者,更应该关心教师的精神需要。
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力求从目标设置激励法、工作自身激励法、荣誉激励法等,全面对待和辩证运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将两者同步实施,才能取得更好、更持久的激励效果。
3、情感激励。
利用感情沟通、认可、口头表扬等方式激励教师,加强与教师的感情沟通,尊重员工,使教师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以激发工作热情。
感情交流并不仅局限于管理者与教师之间面对面的交谈,茶话会、信件、电话、邮件等方式也是管理者可以利用的有效手段。
而管理者对教师的口头表扬更应在激励中加以运用,在教师工作取得起步或者对学校做出贡献时对教师及时加以表扬,可以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
情绪具有动机激发的功能,因此在良好的工作环境当中,加强管理者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也是对高职院校教师情感激励行之有效的方式。
4、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是促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保持客观、持续反思与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适时萌发新的需要,不断追求新的目标,以对实现目标价值的期待来鼓舞自我。
自我激励的方式有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设计、自我践行等。
自我激励是一种高层次的激励,这种激励产生效果影响也最有效。
调查结果显示,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大多得益于自我激励。
根据课题组调查结果,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也有层次上的差异。
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政策上要对特殊人才提供特殊政策支持。
对于学校重点培养发展对象和重点人才要有相当难度和数量的工作要求。
青年教师的成长可以采取老带新,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这样才能使全体教师潜心于学校的工作和自己的研究,全身心地为学校发展作贡献。
(二)加强师资队伍管理建设,完善准入制度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学历情况距离教育部2005年“35%以上的教师达到研究生学历的目标”仍然十分遥远。
由于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缩减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飞速发展,招聘、引进高职专业教师很困难。
建设一支高层次专业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所以,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建议采用三种方式:培养、引进、外聘。
必须考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原有专业教师的作用,重视从校外引进高职专业人才,并且在引进人才过程中打破旧有体制。
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快完善教师准入制度体系,抓紧制定和实施未来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以适应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努力构建一支综合素质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而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对于教师的引进和外聘,建议制定规范的高职院校教师准入制度。
规定教师准入对象及条件,并在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守准入程序。
(三)形成高职院校建设特色和打造高职院校建设的品牌,是使教师队伍充满活力的不竭源泉首先,高职院校的特色建设主要是学科建设特色、专业特色和课程特色建设,高校内涵的提升依靠的是形成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和课程。
其次,在强调综合性、多学科、课程门类齐全的基础上,要突出建设高水平的某一门或几门学科,以形成专业、学科、课程品牌优势和特色。
再次,强调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和功能,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强学校与企业、社会、实践的联系,以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适用性的人才。
(四)高职院校教师管理模式的创新教育体制创新是指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人才所建构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教育环境等,一般把这种教育观念、制度、内容、方法、手段、环境的创新称之为教育体制创新。
就目前中国的大学而言,最重要的是“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问题,如何寻找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框架”,是我们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获得大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教师管理模式创新的问题上,建议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以教学系为基本的权力结构单位。
调整高校的权力结构,权力中心适当下移,扩大学院尤其是系的自主权。
其次,以一级学科建院。
凡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建院的,其内部关系往往容易理顺,学科发展也比较顺畅。
再次,合理配置学缘结构,防止·401·近亲繁殖。
“学缘结构”,也就是学缘构成,是某个教育单位(多指高等院校中的系、教研室、研究所)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美国的普通大学,在一般情况下是决不能把自己的学生直接留校,必须到外面去创业,成功后方可通过公平的竞聘,回到学校。
研究生一般都以直接留校为耻。
但在中国其情形则完全相反。
在我国的大学组织体系中,存在着严重的近亲繁殖现象,中国有句古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这种以师生关系为主干的关系网络带有强烈的宗法关系色彩,对学术公正和学术创新都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五)高职院校特色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具有特色专业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特色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师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在特色专业建设教师教学能力素质培养方面应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教师把握好特色专业发展态势及其机遇,组织教师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和总体规划。
其中包含专业特点与学校特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应用型与研究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工具性与价值性、突出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办学目标等。
带领教师创办富有学校建设特色一流品牌学科、示范性专业。
在学科建设中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鼓励教师开展学科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
如“沉浸式”特色专业教学、研究性学习、穿插型特色专业教学、前瞻型特色专业教学、示范型特色专业教学、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等。
开展各级精品课、精品教材以及教学名师评选。
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职业技能比赛,通过各种竞赛,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都能够表现得从容不迫,把自己的特长展示得淋漓尽致。
研制和开发仿真教学软件、实训实习软件也是“蛙式双栖”的师资队伍的重要方式。
(六)打造高职院校校内科研创新学术团队,提高教师科研素养打造科研创新团队,为每一位教师搭建科学研究的平台。
高职院校的研究团队是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在科研的培育与管理方面必须采取系列措施,从团队的组建到管理都要充分体现出团队的优势与引领地位,提升教师队伍的科研素养。
(七)开辟并畅通各级领导者与教师交流渠道1、树立道德榜样,增强领导魅力。
“榜样是领导的魅力。
”领导者的领导力与威信,往往就是由他的榜样作用建立起来的。
因此,作为高校各级领导者,必须重视自己的榜样作用,处处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起到好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