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晚清新型的小说杂志《绣像小说》

合集下载

[整理版]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小说)

[整理版]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小说)

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小说)第一节:"五四"小说文学正宗地位的确立及概况晚清时期刊载小说的重要刊物《绣像小说》"五四"时期小说转型的多种原因:1、社会变革的推动。

中国的小说历来被视为"小道",不能与诗文同登文学大雅之堂。

在清代,正统的士大夫文体中仍拒用小说的词汇和典故。

但到了清末民初,小说从文学边缘地位向中心地位的移动已然开始。

1902年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进一步提高小说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

另外,因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开埠,印刷、报刊业的长足进步,使小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出版传播手段,才形成了新的市民读者群体。

而报纸、书局向文学家支付稿酬也自近代小说始,稿费制度遂养成中国第一代以写作为生的职业小说家。

2、新式的教育产生了一代青年学生读者、作者群(包括留学生读者、作者),假如没有这样的群体,也就无法设想现代短篇小说先行革新的可能,因旧市民读者原本是没有读短篇的习惯的。

3、白话文运动的成功。

"五四"文学革命从白话代替文言人手,1918年《新青年》4卷5号改版,一律使用白话和新式标点;接着,商务印书馆的老牌《小说月报》也改用白话;1920年初,当时的教育部明令小学施行国语教育,这对叙述语言特别适用白话的小说的推广,自然起了巨大的作用。

4、西洋小说的影响。

西洋小说的引人,对中国小说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推动力,是明显的,这可以追溯到163种"林译小说"的历史性作用,古文家林纾(琴南)用文言意译的西欧小说,因其早而开风气,因其对世界小说的大量输入而引发读者对中国小说正宗位置的首肯。

从观念到文体,外国翻译小说的影响至深至巨,它们表现在小说的形式、叙事、语言各个方面。

旧的从头道来的"某生体"被扬弃了,小说可以从一个场面、一句对话插入,可以从后面发生的事情倒写上去,可以是日记、书信,叙述者的那种全知的、无所不在的面目正在改变,欧化的白话也在兴起。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路径论文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路径论文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路径论文摘要:研究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现代性的路径还有很多。

现代性之所以如此深邃,正是因为在晚清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学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与反叛,又有对西方的借鉴与融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的现代变革都为文学的现代性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文学在转型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与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性有着本质的差异,无论是语言、文体、叙事技巧还是图像、广告、杂志的运营模式都与西方原生的现代性不同,这种不同正是我们努力追寻和表现的中国文学自身的现代性。

关键词:晚清小说;晚清小说杂志;现代性;研究方法晚清白1902至1910年间创办的《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并称为“晚清四大小说杂志”。

从媒介形态上说,它们是近代报刊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从发生学角度看,它们是西方传教士和中国早期具有卓越见识的知识分子通过向西方媒介的学习、借鉴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新型媒介,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种物质形态。

从文学意义上讲,小说与杂志的结合不仅使报刊形式丰富化、现代化,在小说从边缘文体向中心文体位移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中国文学近代化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文学现象。

正如著名学者陈平原所说:“近代报刊的出现,是整个晚清文学与文化变革的重要基石”,它“兼及物质与精神、文化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特性,使之成为考察晚清文学最理想的研究对象。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有两种路径:小说研究和杂志研究。

小说研究是指以杂志所刊载的小说文本为主,涉及作家及作品的主题意蕴、叙事技巧、情节结构、文本类型、语体形式、文本意义等的研究。

这一研究路向始于1920年代,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创新性明显不足。

杂志研究是指以传播学、期刊学、编辑出版学等学科为基础,围绕杂志形式、版式、广告、编辑思想、传播方式等展开的研究。

1990年代之前,这类研究没有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受到关注,之后随着版本学、期刊学、传播学等学科独立性增强和文化研究热潮的影响,形成了一些成果,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亟待进一步推进。

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

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

二:论述:谈谈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梁启超是晚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的领袖,又是晚清杰出的文学大家,他在文学上致力于文学革新,倡导文学革新运动,为中国文学逐渐摆脱封建文学的羁绊,促使中国文学近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我就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予以论述。

一、贡献:(一)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梁启超(1873—1929)在中国传统文学向新文学过渡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方面,梁启超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1898年,梁启超著有一篇关于翻译的万言文章《论译书》,被徐志啸认为是“近代文坛上第一篇提倡翻译、专论翻译的专门文章”,为中国的翻译理论、近代的中外文学关系做出了贡献。

他的翻译观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创新性、经济的目的性两方面。

1、意识形态的创新性a以政治小说作为文学的翻译题材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取政治小说为文学翻译的题材,主张一种宜教启蒙的翻译观。

戊戌变法后,他在亡命日本的军舰上,随阅随译了《佳人奇遇》。

作为近代第一部译出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是梁启超翻译译印政治小说理论的第一次具体实践,拉开了晚清政治小说翻译的序幕。

1902年,他又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卷,第一期),文中将他的翻译外国小说,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梁氏小说翻译理论改变了社会上对翻译小说的歧视,繁荣了晚清小说翻译事业,迎来了文学翻译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热衷于西洋文学的翻译家和一批西方文学翻译名著。

如林纾在1899年翻译出版了(巴黎茶花女遗事),1901年又翻译了(黑奴吁天录),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随后又有周桂笙、徐念慈、、包天笑、陈鸿壁等著名文学翻译家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梁氏小说翻译理论影响之大!b以日文转译作为文学翻译的策略甲午以后的中国形势日趋危急,梁启超认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必须振兴中国翻译事业。

李伯元与《绣像小说》研究

李伯元与《绣像小说》研究
的。该 刊继承了“ 小说界革命 ” 的改 良精神与救世情怀 , 是《 新小说》 办刊理念的最忠诚 的实践者 。
《 绣像小说》 的 主 编 李 伯 元
在晚清 四大小说期 刊中 , 《 绣像小说 》 的创办情况存疑最多 。 晚清 小说期 刊大都 在刊物 内通过广 告发布办 刊信 息 , 《 绣像小说 》 内容纯正 , 除 了商务印书馆 的出书广告 , 几乎 没有 刊载过作 品之外 的 文字 , 所以, 仅仅翻 阅刊物 , 很难 了解 《 绣像小 说》 的创 办情况 。在 围绕《 绣像小 说》 形成 的系列 问题
名] 李伯元 , [ 出 印地 方 ] 上海北河 南路 , [ 每次 出印张数 ] 每次发行 三千本 , [ 挂 号 日期 ] 二月
李 伯 元 与《 绣像小说》 研 究
初 十 日。” ①此处 明确著录《 绣像小 说》 的“ 司事人 ” 是李伯元 。 文 中还提到《 游戏 报》 和《 世界繁华 报》 的“ 司事人 ” 也是李 伯元 。众所 周知 , 这 两种报 纸是李伯元一手创办 的文艺小 报 。据此推测 , 文 中的
关键词 : 李伯 元 《 绣 像 小 说 》 小说 期 刊
光绪二 十九年五月 ( 1 9 0 3 年5 月) 《 绣 像小说》 在上海创 刊 , 它是 日本横滨 《 新小 说》 之后 国 内诞 生 的第一种小说期 刊 , 由商务 印书馆印制 、 发行。其 主编是号称 文艺小报鼻祖 的李伯元 , 在编辑《 绣 像小说》 之前 , 他 已是一位 闻名遐迩 的职业 报人 。 该 刊虽 在《 新小说》 之后创刊 , 在装 帧艺术上却采用
线装和绣像 , 保 留了传 统书籍的装帧特色 。 在“ 晚清 四大小说杂志 ” 中, 《 绣像小说 》 不但刊期最长 、 容 量 最大 , 而且也是 刊载名 家名作 最多的一种 。 晚清 四大小说家 中 , 李伯元 、 刘鄂 、 吴趼人都在《 绣像小 说》 上发表 过作 品 ; 《 文 明小 史》 、 《 老残游 记》 等晚清名著也是 首先在 《 绣像 小说》 上连 载后 结集 出版

清代四大奇书的文学魅力

清代四大奇书的文学魅力

清代四大奇书的文学魅力导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清代被誉为独特的文学黄金时期。

清代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魅力而闻名于世。

其中,清代四大奇书作为一类特殊的文学形式,以其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和独特的主题内容,在文学界独树一帜。

本文将介绍清代四大奇书的背景和文学魅力,以进一步探讨这些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背景清代四大奇书,是指《聊斋志异》、《红楼梦》、《金瓶梅》和《西游记》这四部作品。

在清代文学中,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情节、题材和文字风格而脱颖而出。

它们被认为是清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聊斋志异》:超凡脱俗的神鬼故事《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

这部小说以神怪魔鬼、仙人妖精为题材,讲述了一个个奇异的故事。

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蒲松龄通过鬼神的形象来反映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展示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2.《红楼梦》:恢弘壮丽的家族史诗《红楼梦》是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以贾府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贾家家族的兴衰史。

在故事中,曹雪芹巧妙地利用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通过对人物命运的追溯,展示了贾家家族的兴衰和社会变迁的历史。

3.《金瓶梅》:震撼人心的社会风俗画卷《金瓶梅》是清代作家兰陵笑笑生创作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明朝晚期的民间故事为背景,通过描绘一个纷乱、矛盾的社会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风尚的荒淫和道德沦丧。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展开,《金瓶梅》展示了一个独特的社会风俗画卷。

4.《西游记》:天马行空的奇幻之旅《西游记》是清代作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以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奇幻而又感人的旅行故事。

通过描写师徒四人面对各种艰难险阻的奋斗和成长,《西游记》展示了人性的善恶对抗和真善美的胜利。

文学魅力清代四大奇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魅力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作品的文学魅力。

1. 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聊斋志异》通过对神怪魔鬼的描写,反映了人性中的善恶、美丑、贪婪、爱恨等各种情感和欲望的冲突。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中的翻译小说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中的翻译小说

在 四大小说杂志 的翻译作 品 中, 形式 上存在 着长篇
与短篇共 用 、 言与 白话并 存 的现 象 , 文 既有 很 多文 言短
篇 小说 , 也有大量 的长篇 白话章 回体小说 。在长 篇小说 中的翻译 中 , 家根据 中国读 者 的阅读 习惯 , 作 因袭 传统 小 说的程式和套路 , 将外 国作 品翻译成 章 回体 。篇 中回 末仍会 出现 中国读者 熟悉 的 “ 欲知后 事 如何 , 听下 回 且 分解 ” 的字样 , 还有“ 列位 高兴 听我的话 , 不要忙 , 且 容在 下 慢慢 的说 ”, 看 官 听说 ” 话 本 小说 的 老 套语 言 。 “ 等 《 新小说》 《 、 绣像小说 》 《 、 月月小说》 小说林》 出的 和《 刊 翻译小 说中 ,3部 长篇 小说有将近 1 采用章 回体 , 4 5种 回 目清晰 , 仗工 整 , 言 通 俗 晓 畅。如 侦探 小 说 《 对 语 毒蛇 圈》 2 (3回《 新小说 》 , ) 写情小说 《 电术奇谈 》 2 ( 4回《 新 小说 》 , ) 政治小说《 回头看》 2 (0回《 绣像小说》 等 。 ) 大量采用 章 回体 的 做 法 , 合期 刊杂 志 的 自身特 适 点, 更迎合 了中国读者的阅读 习惯。小说 杂志 常为半 月 刊或月刊 , 决定 了长 篇小说必须 进行 长期连续 刊载 。每 期 刊登 一至两 回 , 目清晰 , 构谨 严 , 大地 方便 了编 回 结 极
为刊载翻译小说提供 了方便 , 带来 了翻译小说 的 空前繁 荣 。其 中最 著 名 的 《 小 说 》 《 月 小 说 》 《 说 世 新 、月 、小 界》 《 、 小说 月报 》 《 、 小说时报》 《 、 中外 小说 林》 《 、 绣像小 说》 《 、 小说林 》 , 大量刊载外 国翻译小说 。 等 都

从晚清四大小说杂志考察“戏曲的小说化”倾向

从晚清四大小说杂志考察“戏曲的小说化”倾向
描 之 院本 , 院 本 为设 色 押 韵 之 小说 ” ( 《 中 国文 学 史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0—1 3
出“ 小说的戏 曲化” 倾 向的话 , 那么 中国近代 , 尤其 是 晚清 , 因戏 曲与 小 说 的合 流 而 表 现 出 “ 戏 曲 的小
说化” 的倾 向则更 加 突 出 , 戏 曲因 而成 为 “ 有韵 的说
从晚清四大小说杂志考察“ 戏曲的小说化’ ’ 倾向
王 德 兵
( 扬州大学 文学 院 , 江苏 扬州 2 2 5 0 0 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摘 要: “ 戏 曲改 良” 催 生 了晚 清戏 曲的再度 繁 荣 , 戏 曲与 小说 互 相渗 透 、 彼 此 合 流 的现 象 突 出, 仔 细考察 晚 清四 大小说 杂 志 , 发现 刊 载 于其 中的 戏 曲理 论 文章 、 戏 曲作 品 类 型 和 有 关戏 曲栏 目等
已久 , 晚清 戏 曲和小 说承继 了历代戏 曲 、 小说 概念 混
晚清 “ 戏 曲改 良” 运 动 领 导 者—— 资 产 阶 级 改
杂 的观念 。 因此 , 考 察 晚清戏 曲 向小 说 渗透 的现 象 ,
可 以窥 见它 在特 殊 条 件下 的流 变 情 况 背后 的缘 由 ,
良派 和革命 派重 视 舆 论 宣传 , 纷纷 利 用 新 闻传 媒 鼓 吹 改 良主张 和革 命 理 论 , 并 在 创 办 的报 纸 杂 志 上 刊 载 小说 戏 曲 , 尤 其是 被 文 学 史 家 阿 英称 为 晚清 小 说
显 示其 近代 性转 型之 痕迹 。
杂志“ 四大权威” 的《 新小说》 、 《 绣像小说》 、 《 月月 小说》 和《 小说林》 , 不仅成为 以刊载小说为主 的舆 论 造 势之 重镇 , 而且 还 刊登 了为 数 可 观 的戏 曲理 论

浅谈近代报刊广告的问题--以《申报》刊《绣像小说》广告为例

浅谈近代报刊广告的问题--以《申报》刊《绣像小说》广告为例

浅谈近代报刊广告的问题--以《申报》刊《绣像小说》广告为例王文君【摘要】广告往往以各种形式的文字、图像和符号来进行宣传,内容丰富且能反映社会政治背景、价值取向、文化内涵和娱乐风尚。

近年来,研究界越来越重视到近代报刊广告的史料价值,然而以《申报》刊商务印书馆《绣像小说》广告为例,可知三种类型的广告———赠书广告、专门广告和大型广告在刊登同样的广告信息时,三者之间往往会有自相矛盾处。

这其中既有广告策略的原因,也有印刷错误等问题,在使用时应格外慎重。

【期刊名称】《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42-45)【关键词】《申报》;《绣像小说》;商务印书馆;广告运用【作者】王文君【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13.8晚清上海“新出书籍,非广登广告,读者无从知悉”[1]已成经营常识,小说销售广告充斥着晚清报刊的版面。

时至今日,研究界对近代报刊广告的史料价值越来越重视,通过挖掘其价值来进行文学史研究。

然而,尽管报刊广告的使用往往本着求真求实的态度,但作为史料的广告本身先天不足,在运用时要格外注意。

即便如中国近代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广泛的《申报》,广告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申报》所刊三种《绣像小说》广告《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初创时所刊登的广告主要是洋行,至同年6月18日《申报》第7页即出现“各戏园戏目告白”一栏,中国的商人已开始注重通过报刊进行宣传。

“中国出现‘广告’一词,最早见于1906年清朝出版的《政治官报章程》,用以取代昔日‘告白’的称法。

”[2]广告商通过选择特定的大众传播媒体,向特定的商品对象传达或灌输特定的商品信息,期以有效促销及建立商品形象,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

中国现代出版业的代表——商务印书馆更是有着系统广告策略的,“从馆内的结构及体制言,商务在建馆不久后,已设立专责推广的部门。

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

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

二:论述:谈谈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奉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梁启超是晚清出色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的领袖,又是晚清出色的文学大家,他在文学上致力于文学革新,倡导文学革新运动,为中国文学逐渐摆脱封建文学的羁绊,促使中国文学近代化作出了卓越的奉献。

下面我就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奉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予以论述。

一、奉献:(一)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梁启超〔1873—1929〕在中国传统文学向新文学过渡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方面,梁启超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1898年,梁启超著有一篇关于翻译的万言文章"论译书",被徐志啸认为是"近代文坛上第一篇提倡翻译、专论翻译的专门文章〞,为中国的翻译理论、近代的中外文学关系做出了奉献。

他的翻译观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影响主要表达在意识形态的创新性、经济的目的性两方面。

1、意识形态的创新性a以政治小说作为文学的翻译题材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取政治小说为文学翻译的题材,主张一种宜教启蒙的翻译观。

戊戌变法后,他在亡命日本的军舰上,随阅随译了"佳人奇遇"。

作为近代第一部译出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是梁启超翻译译印政治小说理论的第一次具体实践,拉开了晚清政治小说翻译的序幕。

1902年,他又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卷,第一期),文中将他的翻译外国小说,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梁氏小说翻译理论改变了社会上对翻译小说的歧视,繁荣了晚清小说翻译事业,迎来了文学翻译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热衷于西洋文学的翻译家和一批西方文学翻译名著。

如林纾在1899年翻译出版了(巴黎茶花女遗事),1901年又翻译了(黑奴吁天录),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随后又有周桂笙、徐念慈、、包天笑、陈鸿壁等著名文学翻译家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

怪异的“小说”——《近代报刊小说目录》指瑕

怪异的“小说”——《近代报刊小说目录》指瑕
题撰者 。 3 、麝 尘香 传奇》 《 世界 小说 社报》 三期 , l《 ,新 第 未 题撰者 。
作品 的篇 目。然而 , 中许 多作 品名 目, 其 是无论如何都 不可能称为“ 说” 小 的。试看该论文 中的一些例子 : l《 、劫灰梦传奇》《 民丛报》 , 新 第一号 , 晦庵 主人 如
作。
3、武士道传奇》《 洋兵 事杂 志》 四十五 期 , 2《 ,南 第 扬与龄作 。 3、乌江恨传奇》《 3《 ,南洋兵事杂志》 三十期 至第 第 三 十五期 , 与龄作 。 扬 3、岳家军传奇》 《 洋兵 事杂 志》 五十七 期 , 4《 ,南 第 扬 与龄作 。 3 、 自由花传奇》 《 作林 》 5《 ,著 第一 期至 第 十期 , 天 虚我生作 。 3 、桐花笺传奇》 《 作林 》 6《 ,著 第二 期至 第 十一期 , 天虚我生作 。 3 、花木 兰 传奇》 《 作林 》 十三 期 至第 十 六 7《 ,著 第 期, 天虚我生作。 3 、义 民迹传奇》 《 8《 ,东莞旬报》 第一 期 , 三郎作。 璇 3 、花木兰传奇》 《 神州 杂 志》 9《 ,新 一期 , 虚我 生 天 作。 4、白牡丹》《 0《 ,新剧杂志》 一期 , 天编 , 许啸 高剑华 女士述。注“ 脚本” 。 4 、 子 回头》 《 剧杂 志》—2 , l《 浪 ,新 1 期 大悲 氏作 。 注“ 脚本” 。 4、博 爱 团》 《 2《 , 新剧 杂志 》 期 , 泉 作。注 “ 2 掬 脚
4、内幕》 《 7《 ,太平洋 》 卷 9 ,比) 3 号 ( 梅德林 著 , 纯 兰女士 重译 , 独幕悲剧 ” 注“ 。 4 、 副面孔 的奴 隶》《 平洋 》 卷 l , 8《 两 ,太 3 0号 戴维 斯女 士著 , 纯兰女士译 , 独幕名 剧” 注“ 。

论清末民初的黑幕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

论清末民初的黑幕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

论清末民初的黑幕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王志刚摘要: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黑幕小说是颇具争议的小说之一,学界对其多持批判态度,研究者多认为黑幕小说只有民俗学和社会学价值,多忽略了它的文学价值。

清末民初的鸳鸯蝴蝶派作家通过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建构以及"情"与"礼"的冲突模式设置,表现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认同,但这种认同在晚清以降的社会文化思潮及文学创作潮流中却呈现出"逆转性"。

对于他们的这种文化选择,应放置在20世纪初的复古主义思潮及社会现实的激变中考察,鸳蝴派作家认为传统文化观念,而不是西方文化理念,更适合作为转型社会必需的价值规范。

他们在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开掘与转化中,形成了区别于五四文学吸收外来文化资源实现现代转型的另一种潜在传统。

黑幕小说是近代小说流派。

大约在1915至1918年间,与鸳鸯蝴蝶派前后相继,盛行于上海,它与鸳鸯蝴蝶派同样反映了作者游戏的、消遣的、趣味主义的文学观。

当时各种杂志、小报、大报副刊均刊载此类小说,如《时事新报》就开辟有“上海黑幕”专栏。

这类作品数量达数十百种,代表作是1918年编辑出版的《中国黑幕大观》及其续集。

《中国黑幕大观》“裒其文为百万言”,“列其纲为十六,标其目为千余”(序二),分政界、军界、学界、商界、党会、匪类、报界、僧道、慈善事业等类,编撰者自谓“摘伏发奸,穷形尽相”,以起“醒世”或“劝戒”的作用。

实际上,这类黑幕小说的内容,不外“某某之风流案”、“某小姐某姨太之秘密史”、“某女拆白党之艳质”、“某处之私娼”、“某处盗案之巧”,等等,虽然揭发了社会上的种种罪恶和龌龊行为,却把它归结为偶然现象,并没有揭示其社会根源。

加上作者客观地毫无取舍地记录各种丑恶现象,其社会作用往往适得其反,变成了教人为恶的“犯罪教科书”。

有的作品更成为军阀、政客之间相互中伤、攻讦的工具。

所以鲁迅指出,这类作品“丑诋私敌,等于谤书;又或有谩骂之志而无抒写之才,则遂堕落而为‘黑幕小说’”(《中国小说史略》)。

晚清激进派小说杂志

晚清激进派小说杂志

晚清激进派小说杂志摘要:探讨故事中塑造主要人物的手法,抓住人物特征和人物本性两个概念进行分析。

通过具体的作品案例,阐述何谓人物特征,人物本性与人物特征的区别以及如何揭示人物的深层性格,再从人物表面和内心的关系提出人物外在特征与内在本性形成对比的反衬手法,并以诸多优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为佐证阐明该手法乃塑造积极有力的主人公之重要原则。

关键词:晚清;小说杂志;新新小说;中外小说林晚期小说杂志继《新小说》和《绣像小说》之后,还有一些小说杂志,主办者同样受梁启超以小说改良群治、开启民智思想的影响,但他们在政治立场上反对改良派主张的君主立宪,而是鼓吹排满革命,他们主持的刊物也具有鲜明的激进风格与革命倾向。

这种杂志以上海的《新新小说》和香港的《中外小说林》为代表。

光绪三十年(1904)八月,《新新小说》创刊于上海。

主编陈景韩曾在《时报》发表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一文,提出小说应当能够纠正社会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使人们认识到症结所在,文中说:我闻小说之所以有益于社会者,为其能损、益社会之过、不及,而剂之于平也。

欲损、益其过、不及,当先知其过、不及。

故提倡小说者之体察社会,体察社会人情之过、不及而已。

知其过,而后能损;知其不及,而后能益。

陈景韩从他所处的时代情形考虑,提出几点应当急以补救的地方:一是缺乏科学知识;二是国家思想薄弱,目光短浅,不顾大局;三是性情粗忽,心思简单,难以成事;四是无复仇之风;五是无尚侠之风。

这些民性痼疾是陈景韩有感于当时中国“每遇外事而无一不败”的现实所作的深刻反省,他认为小说若求有益于社会,则当从这些方面去思考。

此思想在陈景韩主编小说杂志时得到明显体现,《新新小说》有一特色,即“以十二期为一主义”,杂志实际总共出了十期,主要围绕“侠客主义”这一主题,该主题指向国民缺乏“尚侠之风”的弊端。

杂志发起人侠民(龚子英)在‘《新新小说》叙例”中也表示了类似的办刊思想,其中有云:本报纯用小说家言,演任侠好义、忠群爱国之旨,意在浸润兼及,以一变旧社会腐败堕落之风俗习惯。

_绣像小说_研究

_绣像小说_研究
《 绣 像 小 说》总 共 为 28 种 作 品 , 如《 文 明 小 史《》 活 地 狱《》 醒 世缘《》 泰西历史演义《》 英轺日记《》 经国美谈新戏》 等几乎所有 的长篇小说(包括创作和翻译)和 戏 剧 作 品 都 配 备 了“ 绣 像 ”,一 般 是小说每回两幅,戏剧每出一幅。有时某作品在本期没有插入绣 像,那么会在下期补上, 如《 小仙源》。开始时每一期刊登绣像 12 幅, 第三年以后 逐 渐 减 少 为 10 幅 、8 幅 。 全 部 72 期 中 共 配 有 绣 像 820 幅左右, 数量是相当惊人的“。 如此图文并重之小说刊物, 在晚清, 除《 海上奇书》外, 仅此而已”[2]。
晚清社会战乱频仍, 政治黑暗, 朝廷腐败。此时复杂的社会 环境, 为小说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创作素材; 上海租界宽松的言论 氛 围 和 1901 年“ 丁 未 上 谕 ”的 颁 布 , 使 得 大 量 小 说 作 品 蜂 拥 而 至; 小说期刊《 绣像小说》也应运而生。在它的创刊号上, 署名为
未臻精美, 但以写实手法反映当时的社会时事、风土人情和历史 背景, 既符合了期刊连载的特点, 又与小说文本相得益彰。
“ 绣 像 ”, 在《 辞 海》中 这 样 解 释 : 明 清 以 来 , 一 般 通 俗 小 说 前 单 位 , 无 总 页 码 , 只 有 按 照 栏 目 或 篇 目 编 排 的 分 页 码 , 这 种 形 式
·沧桑·2006·3
- 107-
文学艺术
CANGSANG
方便拆解重订。为迎合读者的需求《, 绣像小说》常发行各类小说 杂志。该刊每月 2 册, 全年 24 册, 零售每册洋贰角, 预定全年洋
18 种 , 传 奇 3 种 , 戏 曲 3 种 , 弹 词 1 种 , 时 调 唱 歌( 通 俗 歌 谣) 21 形式, 作家和出版商还能及时挖掘生活气息浓、时代感强的题

再议《绣像小说》的停刊时间——读《申报》刊《绣像小说》广告札记

再议《绣像小说》的停刊时间——读《申报》刊《绣像小说》广告札记

再议《绣像小说》的停刊时间——读《申报》刊《绣像小说》广告札记王文君【摘要】《绣像小说》的停刊时间曾有定论.上世纪80年代,张纯从《绣像小说》所刊时调歌曲、小说与史实的关系、樽本照雄从当时各种报刊所刊《绣像小说》发行广告这两种不同角度确认了《绣像小说》出版延期的事实,并由此认定《绣像小说》的停刊也出现了延期.近年来,文迎霞结合《新闻报》的广告也讨论了《绣像小说》停刊延期,但目前对《绣像小说》的停刊时间并未有统一的结论.笔者发现樽本照雄所制《(绣像小说)刊行一览》所收《申报》刊《绣像小说》广告与实际有较大出入,《申报》所刊《绣像小说》实际有惠书致谢、专门广告、商务印书馆说部广告等三种.根据《申报》广告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虽然目前有时间较为一致的《绣像小说》第72期的广告,但后期广告的精确性不如前期,《绣像小说》停刊的时间上限应为1907年1月30日.【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5页(P124-128)【关键词】《绣像小说》;停刊时间;《申报》;广告【作者】王文君【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5《绣像小说》是近代中国国内创办的第一份小说杂志,创刊于光绪二十九年,当年五月初一创刊号出版,名列晚清四大小说期刊。

晚清小说名家诸如李伯元、刘鹗、吴趼人等均在该杂志上发表作品,《老残游记》、《文明小史》等近代著名小说也使得该杂志有着极为显著的声望。

关于《绣像小说》的研究,近些年关注的热点之一在于《绣像小说》发行延期所导致的停刊时间问题,以张纯和樽本照雄为代表的学者虽然都认定了《绣像小说》的发行延期,在具体的停刊时间上却未形成统一的结论,目前基本认定其停刊时间约在1907年1月前后。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樽本照雄等对《申报》所刊《绣像小说》广告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些被忽略的广告甚至可以推进《绣像小说》的相关研究,而对其的整体分析,可认定《绣像小说》的停刊时间的上限为1907年1月30日。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
苏芳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04(000)011
【摘要】晚清的四大小说杂志是:《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新小说》主编为梁启超,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次年改在上海出版,1906年元月停刊,共出24期,连载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等名作,对于促进晚清小说繁荣局面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绣像小说》
【总页数】1页(P44)
【作者】苏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路径探析 [J], 肖爱云;张积玉
2.从晚清四大小说杂志考察“戏曲的小说化”倾向 [J], 王德兵
3.“失笑”的笑话折射出的文化变迁--以“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为例 [J], 刘洋风;
王慧
4.论晚清诙谐文学之新r—以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为例 [J], 刘洋风
5.论1902-1911年间晚清小说期刊中的插图——以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为例 [J], 杨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晚清的小说翻译与翻译小说

论晚清的小说翻译与翻译小说

万方数据
第!期
付 建 舟 *论 晚 清 的 小 说 翻 译 与 翻 译 小 说
++
的外语水平很低 ! 对外国文学的了解很少 ! 很难直接翻译 " 另一方面 ! 当时翻译的目的是直接为现实社会 服务 ! 在翻译时 ! 翻译者往往不全部翻译 ! 只是选取那些具有针对性的内容 ! 很多内容近于重述或重写 # 晚清许多外国小说引进来时 ! 翻译者一般不署 $ 译 % 字 ! 而署 $ 译述 % 或 $ 衍义 % 等字样 & 但这个过程比较短 暂 ! 译述的作品也比意译的作品少 & 宽泛地说 ! 这种译述也可以认为是意译 & 意译是晚清小说翻译的一种 风尚 ! 它与五四时期的小说翻译不同 & 五四时期的小说翻译主要是 $ 直译 %! 后者虽然是一种进步 ! 但不能 因此就贬低晚清文学的 $ 意译 %& 为了避免 $ 直译 % 与 $ 意译 % 术语或理论的纠缠 ! 一些学者以是否 $ 忠实 % 于 原文来衡量译文 & 一般认为译文要 $ 忠实 % 于原文 ! 并以之作为衡量译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 但是 ! 笔者 认为 ! 仅仅以是否 $ 忠实于原文 % 为标准 ! 仍然不能解释晚清的翻译文学 ! 尤其是翻译小说 & 我们要把晚清 翻译小说的特征与特定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联系起来 ! 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 以及翻译小说在特定 的历史时空所发挥的历史作用 & 晚清翻译小说不忠实于原著 ! 译述者根据自己对原著的理解 ! 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习 惯对原著进行适当的改造 ! 以便适合本国的读者 & 这就涉及到了晚清小说翻译的一个核心问题 ! 即 $ 中国 代 % 问题 & 在翻译的过程中 ! 翻译者一般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解读介绍西方小说 ! 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西方小 说中国化了 & 这种 $ 中国化 % 分为两个层次 & 第一个层次是表层文化中国化 & 表层文化是指民族文化中显 在的一目了然的浅层部分 ! 如不同文化中的人名 ’ 地名等 # 中西文化的差别较大 ! 晚清的翻译者与读者对 表层文化的接受也很困难 # 如西方文字多是拼音文字 ! 以表音为主 ! 这与以表意为主的汉字很不相同 # 把 西方文字根据读音翻译成汉语 ! 中国读者很不习惯 ! 不得不改为中国体例 # 包天笑在回忆翻译 ( 馨儿就学 记 ) 时总结说 *$ 我是从日文本转译得来的 & 日本人翻译欧美小说 ! 他们把书中的人名 ’ 习俗 ’ 文物 ’ 起居一 切改成日本化 & 我又一切改变为中国化 & 此书本为日记体 ! 而我又改为我中国的夏历 + 出版在辛亥革命以 前 ,! 有数节 ! 全是我的创作 ! 写到我的家事了 & % "#$ %&’ 海天独啸子翻译时更是大刀阔斧 ! 他 在 谈 ( 空 中 飞 艇 ) 的译述方法时说 *$ 卷中多日本俗语 ! 今代以我国文话 & 凡删者删之 ! 益者益之 ! 竄易者竄易之 ! 人物使 合 于 我 国 民 之 思 想 习 惯 ! 大 致 则 仍 其 旧& 至 其 体 例!因 日 本 小 说 ! 与 我 国 大 异 ! 今 勉 以 传 记 体 代 之 & %"%$ !(& 翻译大家严复和林纾则用中国古文翻译西书 ! 他们的译文 $ 桐城气息十足 ! 连字的平仄也都留 心 ! 摇头晃脑的读起来 ! 真是音调铿锵 ! 使人不自觉其头晕 %")$ %&& $ 中国化 % 的第二层次是深层文化中国化 & 深层文化是指民族文化中隐在的核心部分 ! 如民族精神 ’ 民族心理等 & 晚清小说翻译家在翻译西方小说时 ! 自觉不自觉地把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小说 ! 通过翻译转 换成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 $ 中国翻译小说 %! 其间体现了文化融合的趋向 & 翻译者不是通过 $ 直译 % 的方 式即原原本本地翻译西方小说 ! 也不是原原本本地传递与汉字相应的西方文化 ! 而是通过 $ 意译 %! 既能 传达西方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技巧以及相应的文化 ! 同时 ! 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 以适应本民族的文 化心理结构 & 这种翻译现象在晚清文学翻译界十分突出 ! 林纾 ’ 周桂笙以及其他翻译家都是如此 & 晚清小 说翻译中深层文化中国化的现象比比皆是 !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 一 " 种族存亡意识的突出 晚清 ! 中国特殊的历史处境使全社会都在救亡 ! 那么对有些作品从种族存亡的角度来解释是最自然 不过的 & 如 ( 黑奴吁天录 )! 它本身是描写美国黑人的命运 ! 可是译者和中国读者把它转化为中国人的命 运问题 ’ 中华民族的命运问题 ! 从而掀起了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 ( 绣像小说 ) 杂志上刊载了翻译 小说 ( 僬侥国 )+ 又名 ( 汗漫游 )! 即 ( 格列佛游记 ),!$ 僬侥 % 之意为 $ 古代传说中的矮人 %! 但 ( 格列佛游记 ) 不仅仅描述了小人国 ! 而且也描述了大人国 ! 这也许是译作又改名为 ( 汗漫游 ) 的原因 & 后来 ! 我阅览 ( 知 新报 )! 看到 ( 人种兴亡论 ) 一文 + 载 ( 知新报 ) 第八十二期 ,! 才恍然大悟 ! 原来译者命名 ( 僬侥国 ) 有深意存 焉 ! 即译者是在中国处于亡国灭种的历史关头 ! 在优胜劣败的社会进化思潮背景中对 ( 格列佛游记 ) 作了 人种学的解读 & 作者说 *$ 窃尝读严又陵君所译赫胥黎 ( 天演论 )! 有物竞天择二义 ! 因而思人种兴亡之故 ! 不觉大有所感焉 & % 优种不断进化 ! 不断延续 " 劣种不断退化 ! 不断淘汰 & 矮人 ’ 小人应该属于劣势种族 ! $ 考 ( 大荒经 ) 中 ! 有所谓小人国名靖人 ! 又有小人国名僬侥者 %& ( 人种兴亡论 ) 的作者和 ( 僬侥国 ) 的译 者认识到当时人种兴亡的严重性 *$ 我思今日天下人类善于改良者莫如美国 ! 若百年以后 ! 地球各国 ! 谅 万方数据

感恩亲情之关于近代福尔摩斯探案小说代表性译作的赏析

感恩亲情之关于近代福尔摩斯探案小说代表性译作的赏析

关于近代福尔摩斯探案小说代表性译作的赏析摘要:本文的中心内容为“近代《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代表性译作赏析”,因此,在写作过程中,笔者翻阅历史,选择了《绣像小说》和中华书局译本,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近代福尔摩斯译作,通过对小说中为人们所熟知的章节进行提取与对比的方式,系统、深入的对《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的译作进行了赏析,希望能够在某些方面为针对近代西方小说译作所开展的赏析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近代福尔摩斯探案小说;代表性译作;译作赏析作者简介:董丽娇,女,吉林长春人,1991年5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2引言: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翻译文学出现的时间约为19世纪70年代,针对译本展开研究的活动也由此而产生。

和传统观念中的翻译研究不同,译本研究作为译介学的组成部分,研究的重点在于社会文化现象。

本文针对《福尔摩斯探案前几全集》译本展开的研究,最终目的在于对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对翻译活动产生的影响进行考察。

一、《绣像小说》译本——1903年在《绣像小说》上发表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译文共有五篇,该译本不仅将原文开端的内容进行了大量删减,还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转为了第三人称,这样做并不代表翻译方法缺乏应有的严密性,反而是由于对社会环境和文化之间具有的差异性进行了充分的考虑。

原作中部分人物存在难以被传统社会读者所接受的嗜好和性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节之一即为福尔摩斯有吸食毒品的习惯,毒品对当时的中国人而言,代表着无法被磨灭的精神和肉体损伤,因此,在对《遗孀匿女案》和其他存在相关细节的章节进行翻译时,译者均酌情针对这一细节进行了删减。

除此之外,福尔摩斯在日常生活中所显示出的散漫行为与无聊举止也在相关译本中被悉数删除,这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认为福尔摩斯的部分举动与他在破案过程中展示出的严谨存在矛盾,实际上,正是由于有散漫与严谨的矛盾存在,才将福尔摩斯所具有的、与其他人完全不同的魅力进行了突出与强化。

试论晚清谴责小说兴盛的原因-毕业论文

试论晚清谴责小说兴盛的原因-毕业论文

【标题】试论晚清谴责小说兴盛的原因【作者】肖云然【关键词】晚清谴责小说兴盛原因【指导老师】朱安义【专业】中文【正文】引言作为封建社会末世的晚清是一个众声喧哗,光怪陆离的时代,几千年的文化结构在外来强势文化逼迫下面临调适的命运。

而屈辱的现实充分暴露了旧有制度,文化模式的不应性。

政治与国家命运的危亡刺激了文化勃兴,关注于此的文人首当其冲加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大讨论。

其时小说因士大夫们出于改良群治的目的而又被置于“文化之最上乘”,梁启超登高一呼,群山响应,带来了“小说救国”的时代,新久观念杂糅的新小说给今人留下了晚清的“社会史料”,同时,一种世纪末的情调也在其中隐隐凸现,而这种情调在讽刺与戏虐相结合的晚清小说的大宗———谴责小说,得到体现。

这就促成了谴责小说在晚清兴盛一时的局面。

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晚清是个重要的阶段。

所谓晚清是指1840年到1911年伟大的辛亥革命前的六十多年。

这一时期的小说丰富多彩,繁荣可观。

阿英在其《晚清小说史》中说:“晚清的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一个最繁荣的时代。

当时的小说,就著作所知,至少在一千五百种以上。

”[1]这是就晚清小说的数量而言。

就其内容来看,有封建主义小说,如狭邪小说、公案侠义小说等;有改良主义小说,主要是谴责小说;有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小说,如陈天华等人的小说。

晚清小说的许多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现状、民众生活、民族斗争、维新立宪、华工生活、妇女解放、官场生活、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等等。

小说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斗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谴责小说更是如此。

光绪年间(1875—1908),随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改良主义运动的发展,小说创造出现了新的局面。

从1900到1910年,出现了大批反映改良主义政治要求,愤于官吏贪污媚外,大众的醉生梦死,谴责黑暗现实的小说。

题目大都发表在当时创办的《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等文学刊物上。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这些小说冠之以时微度吨微秒年“谴责小说”,他指出:“戊戌政变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以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_学术探讨382摘要:论述《绣像小说》与“小说界革命”的承继关系及其办刊特色。

由于小说功能及读者定位改变,晚清小说杂志对阅读市场的关系从依附转变为起主导作用,即通过刊物出版实现对文化市场的更新与重建。

《绣像小说》征稿原则及其所刊内容,均体现出对文化消费市场的主导性。

关键词:绣像小说;李伯元;文化市场;小说杂志一、《绣像小说》的时代性继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新小说》之后不久,商务印书馆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在上海创办了《绣像小说》,显示出对文学变革的敏锐捕捉。

此时正值《新小说》因梁启超赴美考察出现严重愆期,维新人士提出小说具有改良社会、开启民智之作用的观点已经在文学界产生影响,一股新的小说热正在酝酿,商务印书馆此时办刊,可谓抓住了有利时机。

创刊号刊载《本馆编印<绣像小说>缘起》,表达了与维新派类似的小说观:欧美化民,多由小说,扶桑崛起,推波助澜。

其从事于此者,率皆名公钜卿,魁儒硕彦。

察天下之大势,洞人类之赜理,潜推往古,豫揣将来,然后抒一己之见,著而为书,以醒齐民之耳目,或对人群之积弊而下砭,或为国家之危险而立鉴。

揆其用意,无一非裨国利民。

支那建国最古,作者如林,然非怪谬荒诞之言,即记秽亵邪淫之事,求其稍裨于国、稍利于民者,几几乎百不获一。

夫今乐忘倦,人情皆同,说书唱歌,感化尤易。

本馆有鉴于此,于是纠合同志,首创此编。

远摭泰西之良规,近挹海东之余韵。

或手著,或译本,随时甄录,月出两期,藉思开化夫下愚,遑计贻讥于大雅。

[1]这段发刊词前半部分是在 《清议报》第六十八册刊载的《小说之势力》一文基础上,在字里行间稍作补充而成,由此可以看出“小说界革命”思想对《绣像小说》影响的痕迹,而发刊词中提出“藉思开化夫下愚”的办刊思想,也可看作是对新小说“改良群治”的一种响应。

同时,《绣像小说》也吸取了《新小说》的经验教训,表现出与《新小说》不同的办刊趣旨。

《绣像小说》的主编同时也是主要撰稿人李伯元,在思想上鄙视康梁和投机维新者,又不赞成革命主张。

他的创作态度,正如文学理论家阿英所分析的:“作者是意识到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新旧过渡的时代,正是黑暗和光明的交替处,是动乱的时代。

他对于这期间所发生的许多事是不满意的,但他相信这是过渡期的必然。

他把这些事无情的揭露出来,希望能为改进的一助。

”[2]因此,李伯元把重点放在改革弊俗、富国强民上面,也就是发刊词中所提到的“或对人群之积弊而下砭,或为国家之危险而立鉴”,故《绣像小说》的小说作品从“政治小说”转向密切关注现实的“社会小说”。

社会小说脱离《新小说》前期那种将新学新理“用少许结构,以对话叙述方式出之”的创作倾向,它以小说为武器,对政府和一切社会恶现象进行抨击。

欧阳钜源、刘鄂、连梦青、杞忧子等一批写小说的行家里手加盟,使《绣像小说》刊载的小说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如暴露官场黑暗,力诋列强侵略,呼唤救亡爱国,反映教育改良和留学生生活,以及提倡破除迷信、改革风俗、普及科学等等。

近代作家毕树棠曾指出,若想搜寻初期维新的小说资料,《绣像小说》是极为值得推荐的一种。

[3]阿英在《清末小说杂志略》中评价《绣像小说》云:“所刊者,又皆以能开导社会为原则,除社会小说外,极少身边琐事、闺阁闲情之著作。

若《文明小史》、《活地狱》、《老残游记》、《邻女语》、《负曝闲谈》、《扫迷帚》等,均足以说明一时代之变革”。

[4]除了关注社会现实,针砭时弊,《绣像小说》还有一个特点也颇值得注意,即呼吁振兴工商。

“杞忧子”在《苦学生》中提出:“二十世纪杀人灭种的手段,兵战倒在其次,很不过的,是商战,是工战。

”[5]反映作者对工商业的高度重视。

《绣像小说》刊载了两部与工商实业有关的小说,一是忧患余生(连梦青)译述的《商界第一伟人——戈布登轶事》,一是姬文创作的实业小说《市声》。

由于“历来写商人的小说是很少见的”(阿英语),可见对工商主题的关注,是《绣像小说》的独到之处。

关于《市声》,阿英在他的《晚清小说史》中作了较详细的介绍,评价它是“仅有的一部晚清反映商业的小说”。

其内容着重“暴露当时的一班商人,在‘振兴工商业’的美名下,做了些怎样欺骗的事,使自己暴发起来,而又失败下去”,作者意在“把这一切暴露出来,引起大家注意,希望有所改革”,可以说这是从反面说法的角度来呼应振兴工商的主题。

另一部《商界第一伟人》是忧患余生(连梦青)采自留美学生的译本加以润色而成,述英国巨商戈布登的创业经过,而英国亦仰赖其殖民通商的倡议终于成为“地球莫大富强莫可抗衡之国”。

译者在文中呼吁道:“世苟有倡开放之策者,行戈布登之行,言戈布登之言,则可以赞助其成矣。

……英之富,日本之强,何尝不先开放其国,借人之资本以为己之利用哉!”[6]译者主张的这个“开放之策”,虽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否果然奏效还很难说,但他以商兴国的见识仍令人钦佩。

与此同类,《绣像小说》第1至40期还连载了十二卷《振贝子英轺日记》,出洋考察的振贝子认为,西方国家强盛的根本原因是政府鼓励工商实业,再就是开学堂,培植人才,而能够综合两者的,则在于实业教育。

以上这些构成了《绣像小说》关于工商实业方面的主题,这在其它晚清小说杂志中并不多见。

清末从洋务运动开始,实业救国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绣像小说》里面陈述的这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可供时人借鉴,因此也可以看作实践以小说改良社会宗旨的一个方面。

二、读者定位的改变附属《申报》的文学副刊《瀛寰琐纪》、《四溟琐纪》和《寰宇琐纪》等,由于《申报》主笔多为江浙人,该报针对江浙人多喜舞文弄墨的传统,免费为文人发表文学作品,这种特点影响了其文艺副刊的风格,它们都属于“以刊载诗、文为主的‘提倡风雅,发挥文墨’的文学刊物”。

[7]依附《申报》发行的《海上奇书》,主编韩邦庆抓住上海来自吴地的文化人素有阅读小说的嗜好而形成的小说阅读市场,创办了近代第一份小说专刊。

该刊重头之作吴语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内容“专叙妓家”,反映上海通商以来日益繁盛的娼妓业,投合了当时都市市民的口味。

以上刊物无论是以刊载传统的文学作品为主,还是以载描写都市娱乐生活的小说为主,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阅读市场,也只有这样刊物才可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但是《新小说》出现以后,小说刊物对文化消费市场的关系从依附性转变为主导性。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指出好的小说可以改良群治,不良小说则可能成为群治腐败的根源。

梁启超创办《新小说》时提倡小说当以觉世新民为要,故不能一味迎合读者的趣味,而要对读者起引导作用,“务以振国民精神,开国民智识”。

[8]在《新小说》的影响下,上海的小说家及时作出反应,其典型表现就是,办《游戏报》谈风月说勾栏,借海上“欢场”以畅销,被奉为“小报界鼻祖”解读晚清新型的小说杂志《绣像小说》张汉波学术探讨383的李伯元,发生了转向。

光绪二十三年(1897)李伯元办《游戏报》,虽标榜该报“假游戏之说,以隐寓劝惩,亦觉世之一道”,[9]实则为赢利所驱动,投合都市市民趣味,与上海的娱乐圈“欢场”结缘。

所谓“欢场”,指上海华人出入的妓界、伶界.包括歌台舞榭、青楼烟馆、酒家旅店、俱乐部、夜总会等。

《游戏报》为之捧场,特设“记注倡优起居”栏,又首创为妓界“开花榜”,即由狎客投票,名流点票,揭榜之时,整个十里洋场沸沸扬扬,《游戏报》因此举而致发行量超过万份。

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伯元创办《世界繁华报》,该报连载他写的《庚子国变弹词》,已明显指涉时事。

光绪二十九年(1903),受梁启超《新小说》的影响,李伯元创作了《官场现形记》,在《世界繁华报》上连载。

这部小说将社会上流传的、载于各类报刊的官场趣闻轶事收集起来,编织成小说情节,不仅在形式上与梁启超的“报章体”小说十分接近,而且通过官场故事表达对清廷的痛恨情绪,在庚子事变后的上海民众中产生相当大的反响,于此反映出李伯元对新小说觉世新民的特殊作用的认识。

李伯元的转向,引起商务印书馆的特别关注。

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张元济礼聘李伯元入商务编译所,创办《绣像小说》半月刊。

李伯元担任《绣像小说》主编时,读者定位已经不再是编小报时所迎合的那些都市有闲阶级,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文化程度较低的广大平民百姓。

《绣像小说》发刊词中“抒一己之见,著而为书,以醒齐民之耳目”、“藉思开化夫下愚,遑计贻讥于大雅”等语,即体现了该刊的读者定位。

李伯元在小说《中国现在记》楔子中曾表明自己写小说的动机在于开化愚蒙,令知时事,其文云:穷而在下,权不我操,虽抱着拨乱反正之心,与那论世知人之识,也不过空口说白话,谁来睬我?则何如消除世虑,爱惜精神,每逢酒后茶余,闲暇无事,走到瓜棚底下,与二三村老,指天划地,说古论今,把我生平耳所闻,目所见,世路上怪怪奇奇之事,一一说与他们知道。

他们虽是乡愚,久而久之,亦渐渐地心领神会,都道现在的事不过如此。

[10]小说功能及读者定位的改变,致使小说杂志对阅读市场的关系从依附转变为起主导作用,即通过刊物出版实现对文化市场的更新与重建。

《绣像小说》第三期别士(夏曾佑)的《小说原理》中亦云:“必使深闺之戏谑,劳侣之耶禺,均与作者之心,入而俱化,而后有妇人以为男子之后劲,有苦力者以助士君子之实力。

”[11]这种对阅读市场的引导其实是“小说界革命”的内在要求与必然结果。

由于《绣像小说》是一个既反映重大社会内容,又比较重视文艺性的新型杂志,集中了当时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因此可以说,晚清小说杂志这种对文化消费市场的主导性,滥觞者是《新小说》,真正打开局面并形成潮流的,是依托商务印书馆的《绣像小说》。

三、从征文看《绣像小说》的办刊风格《绣像小说》“内容文字以章回小说为主,多半是描写时事,讥讽朝政,激励革新的血气文章”,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特点的形成与商务印书馆的小说征文存在很大关系。

《绣像小说》创刊时没有《新小说》那样的人才阵容,创刊号的小说作者只有区区两人——李伯元及其合作者欧阳钜源,为抢得文学变革的先机,《绣像小说》匆促上阵的痕迹是很明显的。

到后来它陆续约到了连梦青的《邻女语》和刘鹗的《老残游记》等稿件,阵容也逐渐壮大了。

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申报》等报纸刊载“上海商务印书馆征文”启事云:“本馆创办教科书、《绣像小说》、《东方杂志》,以饷我同胞。

幸蒙海内不弃,惟同人智识有限,深恐不克负荷,无以副四方之期望。

兹拟广征艺文,以收集思广益之用。

”[12]所征之文包括“教科书”、“小说”和“论文”三大类,显然,小说是专门为《绣像小说》征集的。

商务印书馆此次征集的小说限定为教育小说、社会小说、历史小说和实业小说四类,征文中明确指出每类小说的创作宗旨,如要求教育小说“述旧时教育之情事,详其弊害,以发明改良方法为主”,社会小说“述风水、算命、烧香、求签及一切禁忌厌胜之事,形容其愚惑,以发明格致真理为主”,历史小说“从鸦片战争起至拳匪乱事止,详载外人入境及各国致败之由,割地赔款,一并述及,以明白畅快,能开通下等社会为主”,实业小说“述现时工商实在之情事,详其不能制胜之故,以筹改良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