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弗洛伊德的童年阶段心理理论研究
弗洛伊德的童年阶段心理理论研究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心理理论对于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对童年阶段的心理发展理论是其最为重要和经典的理论之一。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而童年是影响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关键时期。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童年阶段被分为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五个阶段。
口腔期是指出生后的最初一年,这个阶段主要是以婴儿的口腔需求为中心,主要表现为吸吮和咀嚼的欲望。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了满足和安全的环境,婴儿会发展出信任感和安全感;相反,如果这个阶段受到了阻碍或冲突,可能会导致口腔性格的形成,例如吸毒等问题。
肛门期是指1岁至3岁,主要以控制排泄为中心。
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孩子被过分严厉地教导如何控制排泄,可能会导致强迫症的形成;反之,过分放任可能导致儿童行为随心所欲。
阴茎期是指3岁至6岁,这个阶段是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儿童会开始对生物上的性别差异产生兴趣,同时也会建立起对父母和其他亲密人的依赖和冲突。
如果在这个阶段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性心理障碍的发生。
潜伏期是指6岁至12岁,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性兴趣的抑制。
在这个阶段,儿童会逐渐将性兴趣逐渐转向其他领域,例如学习、社交等。
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方式对潜伏期的性格形成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殖器期是指12岁以后,这个阶段是性心理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能够达到性成熟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会经历性心理的成熟和身体的变化,这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的童年阶段心理理论强调了童年对个体整个人生的重要性,强调了童年经历对个体性格和行为特征的影响。
了解和研究童年阶段的心理发展对于理解和帮助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论为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当代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实践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精神分析案例
引言: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患者的潜意识,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冲突和问题。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案例为例,详细介绍精神分析的过程和效果,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这一治疗方法的机会。
概述:本文将以一个名叫杰克的患者为例,通过分析他的家庭背景、童年经历、个性特点等方面,深入探讨精神分析在解决心理问题方面的作用。
通过对杰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内心深处的冲突和问题,以及他通过精神分析如何逐渐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
正文:一、家庭背景1.杰克的家庭结构和成员,包括父亲、母亲和兄弟姐妹。
2.杰克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对家庭动态的观察和感受。
3.杰克童年时期家庭关系出现的问题,如父母关系紧张、亲子关系冷漠等。
二、童年经历1.杰克在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如学校、社交圈等。
2.杰克的童年经历对他个人发展的影响,如自尊心、安全感等方面。
3.童年时期有可能存在的创伤经历,如家庭暴力、性虐待等。
三、个性特点1.杰克的个性特点,如自卑感、抑郁情绪等。
2.这些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可能与他的家庭背景和童年经历有何关联。
3.杰克的个性特点对他的人际关系和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四、精神分析过程1.杰克与精神分析师的建立信任和合作的关系。
2.精神分析师对杰克的潜意识和梦境进行分析。
3.杰克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冲突和问题的认识和解释。
4.杰克通过精神分析逐渐解决了一些内心冲突和问题的具体案例。
5.杰克通过精神分析获得的心理成长和内心的平衡感。
五、精神分析的效果和评价1.杰克经过精神分析后的变化和进步,如自信心的增强、情绪的稳定等。
2.杰克逐渐建立了更加健康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密关系和友谊关系。
3.杰克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的表现和成就有了显著的提升。
4.杰克对精神分析治疗的评价和反思,包括对治疗过程中的困惑和挑战的解决。
5.精神分析在解决内心冲突和问题方面的优势和限制性。
总结:通过对杰克的精神分析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精神分析在解决心理问题方面的重要作用。
不快乐的童年——从精神分析学角度看童年经验及其影响
心 理 学 与文 学 处 。首先 ,童 心与 诗心在 真 诚性 上是相 同或 相似 的 。儿童 近年来 ,在 文学评论中 ,不少评论家 都采 用心理学 的方 仍处 于未 受世 俗教 化 的时期 ,他们 的 心还没 有被 束缚 ,所 法来评 价和分析文学作 品。其中,精神分析学 说是最常用 的 以言行 皆直接 从心 而发 ,具有 极大 的真 诚性 。其 次 ,儿 童 方式之一 。荣格 也意识到 了这一点 ,并且 在他的著作 《 心理 的 “ 我 向思维 ”与 作家 的移 情作用 是相 通 的 。儿 童早 期 的 学与文 学》中, 曾经这样论述过心理学与文 学的关系。 我 向思维 即是 以自我为 中心 , 以 自己的方式 来理 解万 事万 荣 格 认 为,“ 心 理 学作 为 对 心理 过程 的研 究 ,也 可 以 物 。而移 情作 用也 是如 此 ,正如 刘勰所 说 “ 登 山则情满 于 被 用 来 研 究文 学 。 ”在 这里 ,荣 格 肯 定 了用 心 理 学来 研 究 山,观 海 则意 溢 于海 ” 。最后 , 儿童 的幻 想 和作 家 的创 造 文 学这 一方 式 。心理 学既 可 以解 释艺 术作 品 ,又可 以揭示 性 想象相 似 。儿童 的想 象也 许是 稚气 的,可 笑 的,但 是在 艺术 家 。但 是作 者强调 了一点 ,就是 我们 只可 以借 用 心理 自由性这 一点 与作家 的创造 性想 象是相 同 的。 学来分 别分 析 艺术作 品和 艺术 家,却 不能 够直 接用 艺术 家 ( 二 )缺 失性 经验 来分析 他 的艺术 作 品,反 之亦 不可 。也就 是说 ,我 们不 能 童庆 炳先 生在 《 现代 心 理美 学》 一书 中 ,将 童年 经验 仅凭 作家的 作 品来分 析作 家 的个性 ,也更 不 能通过 作家 的 分 为 两种 类 型 ,一种 是 丰 富性 经验 ,一种 是缺 失 性 经验 。 个性 来解读 他 的作 品。荣 格认 为这种 方式 得 出的结 论不 可 而 童年 经验作 为 创作 的动力 主要 指 的是缺 失性 经验 。缺 失 能是绝 对 的 ,因为没 有科 学 的依据 。就 只能够 是臆 测或 者 性 经验 是指 一个 人在 童年 时期 或者物 质匮 乏 ,或者精 神 受 是碰 巧 的猜 想 。 到 摧残 而抑 郁 ,抑或 是二 者 皆有 。童 年 的缺失 性经验 之 所 二 、打开心理学与文学 的钥匙——童年经验 以能 够转 化 为 强大 的创 作 动 力 ,主要 有 两个 原 因: 首先 , ( 一) 弗洛伊德 缺 失 性经验 要求 在成 年时 期得 到补偿 。其 次 ,童年 的缺 失 在 弗洛 伊 德 对 人 的 心 理 结 构 的划 分 为 三 个 部 分 :意 性 经验 能够激 发作 家 的想象力 ,鼓 舞作家 的热情 。 识 、潜 意 识 和无 意识 。 弗洛 伊 德 认 为 创 作 激情 和 创 作 冲 四 、童年经验的影 响 动 ,正 是来某 种 隐秘的 、见 不得人 的动 机和 欲望 。那 些富 童 年 期是 人 从 幼 稚 到 成 熟 的 发展 、定 型 时 期 。童 年 于 创造 性的人 ,他 们的 艺术作 品正如神 经症 一样 ,可 以追 时期 是个 体心 理发 育的一 个关 键时 期 ,它 的状态 直接影 响 溯 到精神 生活 中被 我们称 之 为情结 的那 些环 节 。而神 经症 着 成年 期、老 年 期 。对一 个作 家来 说 , 童年 经验 对 其人 格 在 精神 领域 里的发 病源 也就 是艺 术家创 作 文学作 品 的艺术 的形 成 、作 品的风格 特征 都起 着 不容忽 视 的作用 。从影 响 源 泉一一 它们 来源 于种 种情 绪状态 以及 真 实的和 想 象的童 方 式上 来看 , 可 以将这 种 作用 分成 三 种:第 一 ,童 年经 验 年 经历 。他认 为艺 术家 得不 到满 足的愿 望 主要 来 自童 年时 直接 影响 着作 家人格 的形成 ,独特 的童 年经 验也 造就 了 以 期 的经 验并具 有性 的色彩 。这是 弗洛 伊德 的伟大 发现 。 后创 作 时视角 的独 特 。第 二 ,童年 经验 内化 为一 种心 理定 ( 二 )荣格 式, 形成今后创作中的一种 “ 底色” 。第三,童年的所见、 荣 格则 认为 ,创作 激情 不是 来源 于性 欲 ,而是 来源 于 所 闻、所 感 以一种材 料 的形式直 接见 之于作 品 。 崇高理 想和 伟大抱 负 ,但是 这种 抱 负是先 天就 植根在 无 意 正 如弗洛 伊德 做 出的解释 ,艺术创 作 正是来 自于 人们 识深处 并从 那儿 获得全 部 力量 的。然 而 ,艺术 家必 须要 为 被 压抑 的潜 意识 ,而 童年经验 中孕育 着很 大一部 分 的潜意 创作 激 情 的神圣 天 赋付 出巨 大 的代价 ,心 理 能量 的强大 , 识 。心 理学 的分析 方法 就像 一把 钥匙 ,可 以帮 我们 一层一 导致个 人生 活方 面 的低能 。艺 术家 的 自恋 ,就 类似 于私 生 层 地解 开作 品和作 家创 作 的迷雾 ,使 潜意 识或者 无 意识露 和缺 少爱抚 的孩 子 一样 ,他们 由于 周遭环 境 的影响 ,不 得 出表层 地面 ,展现 于 人前 。而这 种潜 意识 的开 发 ,对 后来 不从 年幼娇 弱 的时候 就 学会保 护 自 己,从而发 展处 各种 不 现 代主 义文 学 中的意 识流 文学和 未来 主义 文学 的创作 都产 良品行 。而 这钟 “ 毫 无爱 恋 的作践 蹂躏 ”最经 常发 生于 那 生 了直 接 的影响 ,奥地 利 的茨威 格 以及 中国 的王蒙都 是受 些处 于离 异 的家庭 之 中,不难 发现 ,许 多伟 大 的作 家都 是 精 神 分析 学说 的影响 进行 的小 说创作 。至 此 ,童年 经验 成 在父 母 离 异 的家庭 中成长 起 来 的 ,像 卡 夫 卡 ,巴 尔扎 克 , 为 一种 独特 的视 角 ,使心 理学 与文学 以微 秒 的方式 展现 同 波德 莱 尔等 不胜 枚举 。 事物 ,就像我们 欣 赏艺 术作 品并真 正领 会到 艺术 家本 人 三、童年经验的特殊性 的感 受时那样 。 从 心 理 学特 别 是 精 神 分 析 学来 分 析 一 个 艺术 家 的方 式和角 度又 很多 种 ,为 什么 打开这 扇大 门的偏偏 是 童年经 参 考 文献 : 验 ,而 不是其 他类 别的经验 呢 ? [ I 】 荣格 . 《 心理学与文学》. 译林 出版社 , 2 0 1 1 . ( 一 )童心 即诗心 [ 2 ] 童庆炳 . 《 现代心理美学》 . 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 1 9 9 3 童 心 即诗 心 童 年 经验 之 所 以会 成为 作 家 创 作 取 之 不 [ 3 ] 李贽 . 中华思想经典 : 焚书续焚书》 . 中华书局 , 2 o H . 尽 、用 之不 竭 的源泉 ,正是 因为 它 与诗心 有很 大 的相似之 [ 4 ] 刘勰 . 《 文心雕龙》 . 中 华书局 1 2 .
曾奇峰《精神分析治疗实务》听课笔记剖析
曾奇峰《精神分析治疗实务》听课笔记讲课时间:2007年第一讲青春期的孩子的问题,也是关系问题。
一切心理问题,都不是大脑里出问题,而是关系出了问题。
世界上根本没有心理问题这个词,只有关系问题。
青春期遇到更年期,会导致巨大的冲突与矛盾。
青春期是另外一种“更年期”。
从发展角度来看,是小孩子通过客体关系,完成另外一种整合。
摆脱童年期的自我,这与父母的界限、控制产生了矛盾。
“逆反”这个词,很不可合理。
“逆反”是一种继发性、反应性的,是对父母关系的回应。
“精神分析”打开了对性的禁锢。
改名为“育儿学”是适合、改名为“莫名其妙”也行。
二、病人的情感隔离,同情是一种伤害。
故事:一位女生往水里走自杀,越走越深,结果发现一条水蛇,跑出来,就再不打算自杀。
感悟:比死亡更加可怕的是中德医院的督导全国排在前三名。
督导三、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理解抑郁症内化了一个严重的“超我”。
攻击转向了自身。
跟任何人发生冲突了,肯定了自己不好,导致了别人对自己的指责。
认为自己不好的,一般的会情绪低落。
被强暴后,把罪犯送到监狱,是对外的攻击。
而认为自己不纯洁了,是对内的攻击。
抑郁症,需要把对内的攻击,第二,抑郁症还存在着人际关系边界不清的特点。
《自我边界与抑郁症》他可以这样玩我,别人也一定这样玩他。
这样可以聪明的抽身,来关注他。
一个人被关爱,就会学会关爱别人。
一个人受到惩罚,就会去惩罚别人。
四、精神分析关于“成功”、“失败”精神分析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精神分析是通向潜意识的途径——口误、笔误、失败、疾病。
疾病也是一种失败,健康的失败。
笔误:抑郁——养育个案:被科学家的父母一不小心生了出来,被送给爷爷、奶奶抚养,父母想自己时“爷爷、奶奶”人对失败的渴望并不亚于对成功的渴望,失败往往在背后起作用。
每个人的十个最大的失败一般的都会和人格联想在一起。
成功意味着童年时某种禁忌的满足。
让自己太舒服了,会让一个人有不断的自责与内疚。
成功后需要失败来满足自己的一种更高级的需要。
精神分析原理
精神分析原理
精神分析是由维也纳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的核心原理是深入探索和理解个体的无意识心理过程,以及童年经历对个体性格和行为的影响。
以下是精神分析的几个重要原理:
1. 无意识:精神分析认为个体存在着一个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无意识心理层面。
无意识包含了被抑制和压抑的冲动、欲望、冲突和不可接受的情感,它对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动力冲突:精神分析认为个体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力量之间的冲突,特别是本能冲动和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
这种冲突会导致焦虑和不适,个体为了解决这些冲突而采取各种防御机制。
3. 童年经历:精神分析强调童年经历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特别是幼年阶段对于个体性格形成和心理冲突的影响。
精神分析治疗中,治疗师会试图通过回顾童年经历来理解和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
4. 转移与反转移:转移是指个体将早期关系中的情感投射到治疗师身上。
这种情感投射的过程能够揭示出个体在早期关系中产生的心理冲突,并在治疗中修复这些冲突。
反转移则是指治疗师对个体产生的情感反应。
5. 自由联想和解梦:精神分析治疗中,个体被鼓励自由联想,
即将思维自由流动,不加限制地表达出来。
解梦也是精神分析中的重要方法,认为梦境是无意识心理活动的表达。
通过解析梦境可以了解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含义。
这些原理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治疗过程中的核心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无意识心理过程和童年经历,个体可以逐渐认识和解决潜在的心理冲突,实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变态心理原因分析从精神分析角度透视
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变态心理原因分析从精神分析角度透视一、本文概述张爱玲的《金锁记》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使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其中的主人公曹七巧,更是以其复杂的心理变化和独特的人物形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透视曹七巧的变态心理原因,揭示其内心深处的冲突和矛盾,以及这些冲突如何影响她的行为和命运。
曹七巧作为一个生活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女性,她的命运注定充满了悲剧色彩。
她不仅要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还要应对自己内心的挣扎和冲突。
这些冲突和挣扎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尤其是在她的变态心理方面。
她的行为举止、言语表达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都反映出她内心的扭曲和失衡。
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内在的本能、欲望和冲突所驱动的。
曹七巧的变态心理正是这些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曹七巧的成长经历、家庭关系、社会环境等方面,探讨她的变态心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种心理如何影响她的行为和命运。
通过对曹七巧变态心理原因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
也可以从中汲取教训,反思现代社会中类似的问题和困境,寻找解决之道。
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逐一分析曹七巧的心理冲突、成长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以期全面揭示她的变态心理原因。
二、曹七巧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曹七巧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无疑是塑造其变态心理的重要因素。
她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这种家庭环境往往充满了对金钱的渴望和对地位的追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的价值观和心理发展。
从小,曹七巧就可能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世态炎凉。
作为一个女孩,她可能受到了性别歧视和家庭期望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使她产生了一种扭曲的自尊和自卑感。
她可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但又害怕自己无法达到这种期望,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可能为她日后的变态心理埋下了伏笔。
简述精神分析学派关于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主要观点
简述精神分析学派关于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主要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对影响人格的童年经历有着独特的见解,其最重要
的观点在于童年时期的经历,是影响每个人性格发育的关键部分。
在童年时期,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父母有重要作用,他们来源于子女和
子女之间的关系。
有效的、真正的、富有包容性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建立起一
种良性的“温暖安全圈”,以帮助孩子保护自己、面对身边的任何外部威胁。
但是,在有效的母子关系中如果出现情感上的冷漠,孩子们就会感受到欠缺
安全感和撒娇被抛弃的感觉。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较长,就会对孩子心理、性格及其他未来发展方面产生抑制作用,影响孩子的整体发展。
此外,孩子的梦想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塑造。
精神分析学派
倡导孩子们心态开放,勇于突破传统观念和价值观。
然而,由于家庭环境原因,一些孩子可能没有机会付出自我实现的努力,他们只能以安全感或功利
主义做抉择,而忽视自我的成长和发展需求。
总的来说,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强调,童年经历是影响一个人格发展的
关键因素,童年时期父母的情感及教育,孩子本身的梦想和内在驱动等因素,都站在孩子心理及未来发展的平台上。
童年时期经历对一个人性格发展异常
重要,而孩子们需要得到应有的精神支持,使他们得以在自身心理探索和自
我实现方面获得自由像顶。
心理学研究揭示的童年经历对成年人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揭示的童年经历对成年人的影响童年经历对成年人的发展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童年经历对个体的情感、认知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长期的影响。
本文将从情感发展、认知发展和人际关系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心理学研究揭示的童年经历对成年人的影响。
情感发展童年阶段是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
早期的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会对情感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研究表明,童年时期存在的早期创伤和负面经历,如家庭冲突、亲子关系不稳定、虐待或忽视等,与成年人的情感困扰和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这些负面经历可能导致成年人出现焦虑、抑郁、厌世感等情绪问题。
此外,正面的童年经历和健康的亲子关系对情感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家庭的支持和关怀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能力。
这些积极的童年经历可以增强个体的情感稳定和自我认同感,促进健康的情感发展。
认知发展童年经历对认知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研究发现,儿童在早期生活中所受到的刺激和经历,会对他们的认知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与语言环境丰富的家庭相比,语言贫乏的家庭中的儿童在语言能力上的发展可能受到限制。
此外,早期的负面经历和压力事件也会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儿童遭受的身体或心理虐待、贫困、家庭纠纷等负面情境都可能导致认知能力的受阻。
这些经历可能影响儿童的注意力、记忆、问题解决能力等认知功能发展。
人际关系发展童年时期所经历的人际关系也对成年人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亲子关系的稳定和亲密度是儿童形成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
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促进儿童的情感管理能力,提高他们建立和维持友谊的能力。
相反,亲子冲突和不利的亲子关系可能导致成年人的人际关系问题,如依恋问题、亲密关系的障碍等。
此外,童年时期的同伴关系也对人际关系发展至关重要。
童年时期与同龄人的互动是儿童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如果孩子在这一时期遭受排斥、欺凌或孤独,他们可能在成年后面临人际关系困境。
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陈露按照电话里预约的时间,准时来到我的治疗室。
我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位来访者:娇好的身材配上一付漂亮而忧郁的脸,少女般的稚气再加上白领丽人的优雅举止,我对自己说:“又是一个红颜薄命的主。
”经过简短的强颜寒暄之后,她娓娓的道出了自己的痛苦。
她是三年前毕业于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现在在一家名气很大的外企工作,收入可观,应该说她现在的一切都是大多数同龄人所羡慕的。
男朋友文岳是她的大学同学,现在留校当教师。
他们建立恋爱关系已有五年了,也有一段如胶似漆蜜月般的时光。
可是近来他突然提出分手,五年的爱化为泡影。
说到这里,她已经是泣不成声,哭成了一个泪人了。
等她平静下来,我详细地询问了事情的经过。
在大学期间,他们憧憬着幸福的未来,盼望着毕业之后的新生活,也时常谈论结婚的计划。
在一起逛商场时,文岳常会指着那些精美的家具和家庭装饰品说:“等我们结婚时,我就要买这个。
”生活的道路一切看来很顺利。
可是等到毕业后,各自都有了稳定的工作,该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尽管他们来往如旧,文岳却渐渐的不愿再提结婚的事情了。
陈露感到了一丝的不安,开始不断的追问:“我们到底什么时候结婚?”文岳只是嘴里胡乱的搪塞,不愿正面回答。
陈露愈发感到不安,于是每次追问的问题就越来越多了:“你到底爱不爱我?”“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我?”“你到底怎么想的?”等等。
文岳的回答越来越模棱两可,不能令她满意。
最后竟变成了:“你别问了,我自己也不知道。
”陈露伤心透了,每次的见面都是在争吵和极不愉快的气氛中分手。
陈露说:“后来我知道不应该再问了,可是我就是控制了自己,老是想刨根问底知道他到底他是怎么想的。
每天没事都在想,想的不能正常工作,不能睡觉,总是忍不住想给他打电话,可是每次电话都搞得更不愉快,最后我终于受不了了。
对他说:‘我给你一个礼拜,我不给你打电话了,你好好的想一想,给我一个最后的答复。
’可是等第三天我就忍不住又给他打电话。
他给我的答复竟是:‘我想好了,咱们分手吧。
精神分析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精神分析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一、案例背景本次案例分析的对象是一位35岁的男性,名为李明(化名),已婚,有两个孩子。
李明目前就职于一家知名企业,担任中层管理职位。
他自述在过去的一年中,经常感到焦虑、失眠,并伴有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的压力感。
此外,李明还提到自己时常感到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
二、初步评估在初步评估阶段,我们通过与李明的交谈,收集了其个人及家庭背景信息。
李明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家庭,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从小就被教育要努力工作,取得成功。
李明在学业和职业生涯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他表示自己很少感到真正的快乐。
通过初步的心理测试和评估,我们发现李明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可能与其长期的压力和心理负担有关。
三、精神分析理论框架在对李明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时,我们采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框架。
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潜意识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及童年经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四、潜意识冲突分析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对李明的潜意识冲突进行了分析。
李明在童年时期经历了严格的教育和高期望值的压力,这可能导致他在潜意识中形成了对失败的恐惧和对成功的渴望。
这种冲突可能导致他在成年后仍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五、防御机制分析在分析李明的防御机制时,我们发现他经常使用否认和压抑作为主要的防御策略。
例如,李明经常否认自己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试图通过工作来逃避这些情绪。
然而,这种防御机制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导致情绪的累积和爆发。
六、童年经历与心理发展通过与李明的深入交谈,我们了解到他在童年时期经历了一些重要的事件,如父母的高压教育、与兄弟姐妹的竞争等。
这些经历可能在他的心理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影响了他的性格形成和应对压力的方式。
七、治疗建议针对李明的情况,我们提出了以下治疗建议:1.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李明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2. 精神分析疗法: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探索李明的潜意识冲突和心理需求。
精神分析案例
精神分析案例引言:精神分析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探索和理解个体的无意识心理动力,以及这些动力对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
精神分析基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潜意识的作用,并通过解析无意识内隐含的冲突和欲望,以实现个体的心理平衡和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个精神分析案例,展示精神分析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和效果。
案例背景:李女士(化名)是一个42岁的职业女性,她在一家大型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位。
过去一年来,李女士一直感到压力巨大,经常感到疲惫、焦虑和情绪低落。
她的家庭生活也受到了影响,与丈夫的关系紧张,经常发生争吵。
李女士决定寻求心理治疗,并选择了精神分析。
治疗过程:在李女士的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通过与治疗师的对话和解析,她逐渐开启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
最初的几次会话中,李女士主要谈论了工作上的压力和与丈夫的冲突。
随着治疗的进行,她开始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经历,并将注意力转向了父母的关系。
在与治疗师的讨论中,李女士逐渐认识到自己童年时父母的争吵对自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说自己一直感到无助和恐惧,害怕再次看到父母争吵,这种恐惧在她的成年生活中持续存在。
通过治疗师的引导,李女士开始探索童年经历对她个人和婚姻生活的影响,并逐渐明白了自己对争吵、冲突的偏见和逃避的倾向。
在治疗的过程中,李女士还发现自己对工作的强烈依赖和工作成就感的追求。
通过与治疗师的沟通,她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上的过度投入是为了逃避与丈夫的关系问题以及内心深处对童年悲伤和无助的回忆。
治疗效果:随着治疗的深入,李女士变得更加认识自己,学会了面对内心的冲突和悲伤。
她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内在平衡,并学会了与丈夫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
在工作方面,她学会了更好地平衡工作和个人生活,减少了过度投入,获得了更大的心理平衡和满足感。
结论:本案例以李女士的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为例,展示了精神分析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和效果。
精神分析通过解析个体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找到实现心理平衡和健康的路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童年期的经历与人格发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弗洛伊德(Freud S.)是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学说创始人。
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二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
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分述如下:1.口唇期(oral stage):从出生到1岁半左右。
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口唇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饥饿需求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口腔粘膜的刺激。
如果这个时期口欲的满足不当,如满足太多,使人失去向前发展的动机;满足太少也会使人畏惧进入下一阶段,这时就会发生滞留现象,滞留现象是指人虽然继续成长或到了成年,但仍希望得到和早期阶段相同的满足。
例如,人的发展滞留在口唇期,成年后仍会努力寻求口腔的满足,滥吃东西、抽烟或喝酒。
与口唇期相应的人格特征是口唇性格,指人到成年之后仍表现出口唇期发展的特征。
口唇性格的人是自恋的,主要对自己感兴趣,总是要求别人给予或是向别人索求,依赖别人满足他的需求,有时他也给予别人,但却是为了回报和得到赞赏。
口唇性格的人在工作中追求安全,扮演被动、依赖的角色。
他害怕失去,怕别人欺骗他,遇到挫折时易怒或想不开。
Coldman-Eisler的研究为口唇期的满足与否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依据。
在这个研究中,根据断奶迟早不同将受试者分成二组:一组是早期断奶者(5个月内),称为不满足组;另一组较晚才断奶(5个月以上),称为满足组。
比较二组受试者在人格测验的结果发现差异显著:不满足组在悲观、被动、退缩因素方面的评分较高;满足组则在乐观、外向、社会性因素方面的评分较高。
2.肛门期(anal stage):大约从1~3岁左右。
[经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梦境解析
梦境中 21点
络腮胡子的家伙 赌场
现实中
发生事情的地方名字
爱德华大夫 暗示精神病院
莫奇逊医生 滑雪山坡
赌场老板
白色屋顶 轮子
左轮手枪
2)投射测验——向来访者呈现模糊刺激,要求
来访者根据呈现的刺激编故事,辨认物体,或画一 幅画。 罗夏墨迹测验(赫尔曼•罗夏) 主题统觉测验(亨利• 莫雷)
画人画房测验 (KOCH)
四个小学生的图画
3)自由联想
让病人在一间安静的房间里,放松地躺在一张躺椅或床上。 病人背向分析家,在分析家鼓励下病人展开联想,并保证将 所想到的都谈出来。 下面,请用几分钟时间清理你内心的想法;然后让所有的想 法都进入意识。“说”出你想说的,即使说出来的东西不是 你所期望的,甚至说出来后会令你有点惊讶或尴尬也无妨。 如果能成功地让这些自由流露的想法进入意识,那么你就已 经体验到了精神分析的基本原则:自由联想。
3.投射: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
机、愿望,然而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
投射又称外射作用,是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 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 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 为。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抚媚, 青山见我亦多情”等就是投射作用的写照。投射作用是客 观存在的,通常又是无意识的。
8.退行:当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 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的、幼稚的方法应付 当前的情景。
9.固着: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滞在某一性心理发展 水平。 10. 抵消: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抵制 一个人的真实感情(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
• 现在
情绪、压力等的体现,愿望的满足 • 未来 预示和提醒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开心的日子》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开心的日子》《开心的日子》是伊凡·克列蒂的小说,讲述了一位女性艾莲娜的心灵历程。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小说是探讨人类心理的典型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自我、童年阶段、爱情和婚姻、梦和无意识等多个方面,分析小说中的心理因素。
自我:小说中的主人公艾莲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人物,她的情感起伏和思考如影随形,时而疑虑重重,时而喜怒无常。
她深受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压抑,憧憬着自由、独立和更广阔的人生。
她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怀疑和不安,总是在寻找自我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她体验到的是一种孤独和渴望的混合感觉,常常感到被孤立和无助。
这种感觉反映了她是一个充满自我洞察和自我探索欲的人。
童年阶段:童年是我们人生的重要时期,塑造了我们的个性和人品。
对于艾莲娜来说,童年阶段充满了悲惨和惨淡。
她的家庭环境不好,身处社会底层,遭受了种种不公和挫败。
她的童年无欢笑,充满了抑郁和孤独。
这些早年的阴影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是小说中艾莲娜人格的形成因素之一。
爱情和婚姻:小说中,艾莲娜的爱情经历颇为曲折和复杂。
她不断地寻找自我,探寻自己爱与被爱的方式和形式。
她和不同的男人交往,但无法找到真正的幸福。
在困惑和迷茫的时候,艾莲娜决定嫁给物理学家尼可莱。
婚后,她对自己的生活和婚姻产生了怀疑,感到自己的夫妻关系没有真正的感情支撑。
她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真正需要和欲望。
在这个过程中,她的人格逐渐变得完整和自主,也开始拥有自己的声音。
梦和无意识:伊凡·克列蒂的小说中,梦和无意识经常被用来展现艾莲娜深刻的内心体验和复杂的感情世界。
在梦中,她经常探索自己的遗失和憧憬,发现那些被压抑的感受和想法。
通过梦的反映,她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无意识,这对她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
总之,“开心的日子”是一篇情感丰富、引人深思的小说。
克莱蒂通过艾莲娜的人生经历,揭示出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困境。
从自我、童年阶段、爱情和婚姻、梦和无意识等多个方面,展示了人类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
精神分析理论学习心得
精神分析理论学习心得精神分析理论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和心理理论,强调人类心理活动中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和无意识的作用。
通过学习精神分析理论,我对人类心理活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人类行为和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首先,精神分析理论教我了解了人类心理活动中无意识的力量。
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存在着许多我们不自觉的欲望、冲动和想法,这些将我们的行为和决策深深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指出,无意识中的冲动是我们心理问题的根源。
这些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力量,可以通过梦境、自由联想和分析等方法来揭示和分析。
通过了解这些无意识的冲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我们的心理问题。
其次,精神分析理论帮助我认识到了童年经历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童年经历对个体的塑造和影响。
儿童时期的经历和体验会在成年后继续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人际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时期的冲突和经历会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然后以其他方式表达出来。
通过对童年经历的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并解决许多当前的心理问题。
另外,精神分析理论教我学会倾听和表达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治疗侧重于与患者建立信任和理解,从而建立一个安全的环境,使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内心世界。
作为心理治疗师,我们需要倾听患者的心声,并引导他们探索潜意识中的问题。
同时,精神分析理论也强调个人的自由表达,通过自由联想和分析等方式,让个体能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欲望。
这种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能力对于我们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在学习精神分析理论的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了情感的重要性。
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情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疗师鼓励患者充分表达他们的情感,并与他们一起探索这些情感的含义。
情感的表达和探索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实现情感的解脱和心理的平衡。
最后,精神分析理论对于我的个人成长也有很大的启示。
学习精神分析理论,我不仅更好地理解了自己的心理问题,也学会了自我反思和心理成长。
性格心理学--经典精神分析流派——“人格成因”
弗洛伊德创建了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作为人格理论的创始者,弗洛伊德将人格理论框架进行了初始的建构,描述了人格特征、人格结构、人格动力等。
后续的研究者都是在其理论框架中不断丰富人格理论内涵的。
四、人格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非常看重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
所以在探索人格成因上,关注点集中在于教养有关的方式上。
(一) 童年经历弗洛伊德非常看重童年经历对人格的长久影响,他认为一个被母亲完全喜欢的人终其一生都会有一种作为胜利者的感觉,而这一成功的信心通常会导致真正的成功。
(二) 父母教养方式阿德勒从其自身的童年经历感受到父母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认为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未来人格。
阿德勒认为,出生的头几年对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父母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
他认为,有两类父母行为容易导致儿童后来生活中的问题,一是父母给孩子过多的关注,造成溺爱危险,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性,引起更强的自卑感,会使孩子不能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二是对孩子的过度忽视,很少受到父母关注的儿童在长大后会变得冷漠多疑,成年后,较难与别人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
(三)出生顺序阿德勒强调出生顺序对人格的影响,他认为,家里的头生孩子在人格上不同于中间出生的孩子,中间的孩子又不同于末生的孩子。
头生孩子会受到父母的过度注意,因此,头生孩子中常常发现“问题儿童、神经症、罪犯”等。
中间出生的孩子不会对父母的溺爱抱什么奢望,因而会形成对优越感的强烈追求,因此更有可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对于老二来说,阿德勒的评价较为积极,认为会发展出较为强烈的寻求卓越的特性,在竞争中,向他人挑战并战胜他人的倾向会贯穿一生。
因为老二出生后就存在与老大争宠的现象,他会找出自己的发展优势,与老大抗衡,家中最小的孩子是最容易被父母纵容的,由于在家中最小,所以会被过分保护,但是,有哥哥姐姐的带领,能学会不少知识技能,因此显得更聪明。
有时候为了要和哥哥姐姐竞争,可能非常勤奋努力,表现杰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阶段发展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心理阶段发展论弗洛伊德是精神病医生,他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分析了病人的梦、随意的谈论、不其然的联想以及儿时的记忆,认为人类所经历过的激烈冲突都会影响其行为的发展和文化。
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产生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得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他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
在他看来,人格的的发展是伴随着性的发展而发展的,个人的性生活并非开始于青春期,儿时开始于婴儿期。
因为性本能虽然是天生的,但它会随着生理的成熟而改变,这也就是说,本能的成熟会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一些特殊的痕迹。
因此,当性本能成熟时,它的能力即欲力就会慢慢的从身体的某一部位转移到性其他的部位,婴儿就进入了另一个新的人格发展阶段。
他按照年龄顺序,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分别为口腔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6个月),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两性期(12岁以后)五个时期,这五个时期各有不同的特征。
如口腔期,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通过口腔活动得到满足,如咀嚼、吸吮或咬东西。
若母亲对婴儿的口腔活动不加限制,儿童长大后的性格将倾向于开放、慷慨及乐观;若其口腔需要受到挫折,则未来性格发展可能偏向悲观、依赖和退缩。
所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的发展会有长期影响。
再如性器期时候儿童的依恋情结的发展正常与否会影响到孩子成人后的性格特征和男女关系。
可以肯定的是,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儿童的成长随着性欲的发展由自恋发展到恋他。
他用古希腊两个神话构成的两个情节,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来证明女孩依恋父亲,男孩亲近母亲的结论。
他的这种以泛性论为支撑的理论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对传统的禁欲主义的反抗,同时,他把性的问题大胆的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注意研究心理的自身规律,重视性心理对常人的心理神经的形成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无疑具有学术价值和意义,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但是,在他的研究方法上是值得质疑的。
俄狄浦斯情结发生在哪个阶段
俄狄浦斯情结发生在哪个阶段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用语,其中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他杀父娶母,所以俄狄浦斯情结也被称为恋母情结。
那么俄狄浦斯情结发生在哪个阶段呢?俄狄浦斯情结发生在哪个阶段?俄狄浦斯情结一般发生在孩子3-6岁的生殖器期。
这个时期也被称作是第一恋母情结。
进入青春期后,还会出现第二恋母情结,不过,第二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他们的替代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恋母对象也会不断地改变,他们从最初的母亲,到后来的长者,再到后来便是年轻的人,比如同龄人。
这个时候,俄狄浦斯情结就会转化为友情或爱情,从而出现第三恋母情结。
如何解读俄狄浦斯情结三阶段?1、生殖器期如果我们将6岁前的孩子称为俄狄浦斯情结的第一个阶段的话,那么,这个阶段的俄狄浦斯情结便是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
因为孩子在6岁以前,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克莱茵认为,俄狄浦斯冲突的萌芽和高峰期都处在这段时间内。
其中,4-6岁便是俄狄浦斯冲突得到最高峰。
弗洛伊德也认为,我们在非常小的孩子身上,就能看到超我的存在,这个时期的孩子,不仅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也会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并开始关注自己的性器官,同样也会分辨周围的男孩和女孩。
而在这个时期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便是爸爸和妈妈,到了4-6岁的时候,孩子对爸爸妈妈的依恋感要远高于对自我的感受。
2、青春期俄狄浦斯情节的第二个阶段便是青春期了,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超我意识已经比较成熟了。
他们会更关注除自己父母以外的长者。
比如自己的哥哥姐姐、父母的朋友、自己的老师甚至一些网络明星。
在这个时期中,孩子的超我意识会让他对比自己年长的人更加依恋。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小萝莉都喜欢大叔,许多正太都喜欢老阿姨的这个说法。
实际上,在第二恋母期中,孩子就会把对父母的依恋转嫁到其他长者的身上。
3、成年期第三恋母期发生在孩子成年以后,这个时期,孩子的超我意识已经基本成熟了,他们能够分辨每个年龄段的人群对自己的好感以及关注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露按照电话里预约的时间,准时来到我的治疗室。
我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位来访者:娇好的身材配上一付漂亮而忧郁的脸,少女般的稚气再加上白领丽人的优雅举止,我对自己说:“又是一个红颜薄命的主。
”经过简短的强颜寒暄之后,她娓娓的道出了自己的痛苦。
她是三年前毕业于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现在在一家名气很大的外企工作,收入可观,应该说她现在的一切都是大多数同龄人所羡慕的。
男朋友文岳是她的大学同学,现在留校当教师。
他们建立恋爱关系已有五年了,也有一段如胶似漆蜜月般的时光。
可是近来他突然提出分手,五年的爱化为泡影。
说到这里,她已经是泣不成声,哭成了一个泪人了。
等她平静下来,我详细地询问了事情的经过。
在大学期间,他们憧憬着幸福的未来,盼望着毕业之后的新生活,也时常谈论结婚的计划。
在一起逛商场时,文岳常会指着那些精美的家具和家庭装饰品说:“等我们结婚时,我就要买这个。
”生活的道路一切看来很顺利。
可是等到毕业后,各自都有了稳定的工作,该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尽管他们来往如旧,文岳却渐渐的不愿再提结婚的事情了。
陈露感到了一丝的不安,开始不断的追问:“我们到底什么时候结婚?”文岳只是嘴里胡乱的搪塞,不愿正面回答。
陈露愈发感到不安,于是每次追问的问题就越来越多了:“你到底爱不爱我?”“你心里到底有没有我?”“你到底怎么想的?”等等。
文岳的回答越来越模棱两可,不能令她满意。
最后竟变成了:“你别问了,我自己也不知道。
”陈露伤心透了,每次的见面都是在争吵和极不愉快的气氛中分手。
陈露说:“后来我知道不应该再问了,可是我就是控制了自己,老是想刨根问底知道他到底他是怎么想的。
每天没事都在想,想的不能正常工作,不能睡觉,总是忍不住想给他打电话,可是每次电话都搞得更不愉快,最后我终于受不了了。
对他说:'我给你一个礼拜,我不给你打电话了,你好好的想一想,给我一个最后的答复。
’可是等第三天我就忍不住又给他打电话。
他给我的答复竟是:'我想好了,咱们分手吧。
’我一下子就崩溃了。
”陈露痛苦的用手捂着脸,眼泪从她的指缝中涌出,她不断的重复着一句话:“他不在了,今后就剩我一个人了,我怎么活呀?”童年经历在我的安慰下,她终于平静下来。
我开始询问她小时候的情况,在她的讲述中,我渐渐的得到了一些线索:她的父母都很爱她,但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却很紧张,经常吵架,多次提出离婚。
小陈露每天最担心的就是父母会不会离婚,她不愿失去父母中的任何一个人。
有时候父母与她开玩笑说:“如果爸爸妈妈离了婚,你跟谁过呀?”她就会坚决地说:“你们要是离婚,我谁也不跟,我就去死。
”她告诉我说:“这不是吓唬他们,我那时候真的是这么想的。
”可能也就是这个原因,父母终于没有离婚,而是在吵吵闹闹中一直生活到今。
陈露也就是在这种时刻害怕失去父母中任何一个人的不安中长大。
她还告诉我说:“那时候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总是很晚才回家,我总是担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会不会出事。
如果真出事了,我就也去死,马上自杀。
”接下来,我开始通过陈露了解文岳的童年情况。
根据陈露提供的情况,我得到了如下线索:文岳从小在农村长大,他的父母十分严厉,时常打骂他,并要求他除了照顾弟弟妹妹外,还要承担很多本不应是他的家庭责任,因而使他过早地失去了童年。
现在,问题的症结已经明显了,造成陈露与文岳的关系破裂的原因在于于双方的童年经历,以及由此造成双方在恋爱关系中的行为模式。
首先,陈露从小在一个严重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长大,这决定了她在恋爱婚姻关系中必然会不断寻找小时候从未得到的安全感。
她会不断地要求对方做出对爱的许诺和保证,以满足她对安全感要求。
如果对方稍有疏忽或冷淡,便可能重新唤起她在童年时不安的体验。
于是她就会变本加利地要求对方的许诺和安抚。
一旦对方不能满足她的这种要求,她便会有面临灭顶之灾的恐惧。
事实上,她小时候就常常要求, 甚至不惜以死来强迫父母对她做出不离婚的许诺。
这与她不断地要求文岳做出结婚和永远爱她的许诺如出一辙。
对方提出分手后,她即感到死亡一般的恐惧。
不知道自己一个人怎么生活下去,如同小时候对失去父母的恐惧是一样的。
而文岳则因为小时候过早地承担了本不该是他当时年龄所应该承担的生活重担和家庭责任, 从而过早地失去了童年。
他在长大后必然厌恶或害怕过早、过多地承担婚姻家庭的责任。
还在学校读书时,因为感觉结婚成家还是遥远的未来,所以他可以毫无顾忌地与陈露一起憧憬未来,谈婚论嫁。
但是毕业工作后,结婚的可能性已经来临,他便犹豫甚至退缩了。
他不想过早地成家过日子,因为这意味着回到他童年的生活中去。
因此在陈露的不断压力下终于胆却了,决定逃避成家,逃避承担做丈夫和爸爸的责任。
这一切对他来说来的太早太快。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我不想过早地失去自由”。
由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经历会对人们成年后的婚姻恋爱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中国民间早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这与西方近代的心理学的一些有关理论惊人的相似。
下面让我们具体地看一看早期经历是如何影响人的一生,特别是人的择偶和婚姻关系的。
一、依恋期:(0-18个月)当婴儿出生前,母亲的子宫为他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生活环境:最适宜的温度和自动的营养供给,甚至呼吸也不必自己劳神,这是婴儿的安全和舒适的生活世界。
但是当他与母体分离后,即面对着一个陌生的世界:周围的空气温度使他感到不舒服,氧气和食物需要自己获取,这一切都使他感到自己生存受到了挑战。
如果他在需要的时候立即能得到母亲的奶头和怀抱,他便感到回到了原来安全舒适的母体里。
但是如果在他饿的时候得不到母亲的奶头,不舒适和不安的时候不能立即得到母亲的怀抱,他便感到了死的威胁。
因为这时候的孩子没有任何自我生存的能力,完全依赖于母亲的呵护,所以在这一阶段,生存是婴儿生命的全部目的,对母亲的依恋也就成为他的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一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即造成了婴儿的心里伤害。
婴儿大声的哭泣便是表达了他对死亡的恐惧,而不仅仅是成人认为的一般意义上的哭闹。
当然,百分之百能满足婴儿对依恋的心理需要的母亲几乎没有。
由于各种原因,即便最疼爱孩子的母亲也会有疏忽的时候,也有由于忙于其它事情而不能立即满足婴儿的需要的时候。
但是生活现实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情感冷漠的母亲,她们对婴儿的哭声充耳不闻,她们感到婴儿是自己生活中的负担和烦恼的根源。
由于婴儿对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伤害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类型并伴随他们终生。
儿童:对遗弃的恐惧一些母亲对孩子依恋需要的反应不稳定:有时候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而有时候则不能。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种的,如母亲的情绪不稳定,没有适应做母亲的角色,有时冷淡烦躁,有时呵护有加。
或者一个爱护孩子的母亲却由于工作原因不能时时守在孩子身边,还有的母亲受了一些宣传的影响,认为不能溺爱孩子,不能要吃就喂,一哭就抱,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按顿吃奶的习惯等等,不到时间坚持不喂奶,任凭孩子哭闹等等。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情况:婴儿有时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和呵护,有时候则不能,在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唯一所能做的事就是竭尽全力地大声哭闹。
经过一段时间的哭闹后,他的需要终于得到满足。
这样的孩子不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安全感,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观念:只有不断的哭闹才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和爱护、才能生存下去。
婴儿一方面使出全身解数,努力地用哭闹吸引母亲的注意,从而使自己的依恋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却又为自己受到冷迂而感到愤怒。
母亲成为他的愉快与痛苦的同一源泉,他在生理和情感体验上的愉快、满足与愤怒、伤心交替出现。
因而形成了他对母亲的爱和恨并存的矛盾情感。
这种儿童我们称之为依恋儿童。
成年:依恋型人格如果依恋儿的处境不能在后来的成长阶段中得到改变,他们的心理发育就会停滞在依恋阶段。
他们在这一阶段中没有得到的需要将会成为其基本人格特征而伴随终生。
在成年之后他们对依恋的需要始终存在,当他们进入了一个亲密关系时,这种依恋倾向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
我们会发现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矛盾的中心不满就是:“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总是不在。
”他们对亲密接触的要求似乎永无止境,每当他们认为自己被对方忽视的时候,便会感到被遗弃,就会愤怒,就会恐惧。
他们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要求对方时时刻刻的关注,不能容忍丝毫的忽视和冷遇。
他们总是在埋怨对方对自己不够关心,辜负了自己的爱,并总是试图用生气,吵闹,和威胁等手段来迫使对方来关心自己,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这和他们在婴儿时期用哭闹的方式来获得母亲的关心是一样的。
由于强烈的不安感和对遗弃的的恐惧,他们心中充满了嫉妒和猜疑,无论对方如何表白,他们还是难以给对方以信任。
生气,哭闹,吵架,猜疑嫉妒都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归根结底,这是源于他们早年对母亲怀有的爱与恨的矛盾情感。
安女士与男朋友王先生一起来到我的诊室,安女士目前下岗在家,王先生是一个计算机公司的部门经理。
安女士告诉我,王先生每天光是忙着公司里的事,心里完全没她。
但是王先生却说,事实上大部分周末他都是与安女士一起度过的。
安女士也承认,周末通常还是挺愉快的,可是只要王先生一忙于工作,自己就很抑郁,就感到自己被生活抛弃了。
他总是不断地追问王先生是否真心爱她?是否真的要与她结婚?如果她得到了想要的回答,便十分满足和愉快。
如果万先生的表现不能令自己满意,她便会十分伤心,并马上转为愤怒,开始用各种语言来刺伤对方,或者滔滔不绝地数落和抱怨王先生的种种“不是”,并且把他赶到客厅的沙发上去睡觉。
在王先生上班的时候,安女士会常常打电话到他的公司里去,意图“了解”他的行踪。
如果王先生能陪她在电话里多聊一会,她就会很满足。
如果王先生正在忙,不能多讲,安女士便会愤愤地挂上电话。
如果王先生再打电话过来,她便会变得十分冷淡,一脸不想谈的姿态。
王先生告诉我说:“他简直像一个小孩子,喜怒无常,我真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她满意。
”安女士的行为表现出典型的“依恋型人格”的特点,她现在正是无意识地用自己在婴儿时期吸引母亲注意力的方法――哭闹来吸引王先生的注意力,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
遗憾的是,正是这种方法造成了与王先生之间关系出现裂痕。
儿童:对拒绝的恐惧另一种母亲是持续的情感冷漠的妈妈。
她也许本来就没有想要孩子,孩子的降临使她充满了奥悔和失望,她把孩子看做自己不幸的根源,或是一个错误行为的结果。
也许她天性就反感孩子,正如当年她的母亲反感她一样。
这种母亲对孩子在情感上是冷酷的,甚至很少愿意去抱一抱孩子,打骂孩子也是家常便饭。
还有些母亲由于长期情绪处于抑郁状态,对孩子也是持续冷漠的。
这种母亲的孩子我们称之孤独儿童,他们往往惧怕亲密的接触,虽然事实上他们也曾象其他儿童一样需要妈妈的爱护,但是每次对母亲依恋的渴望和要求都会导致心理上的痛苦, 因此婴儿自然而然地作出了一个痛苦的选择:回避一切亲密接触,并导致出了一个结论:我没有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