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全文阅读)-第9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二级心理咨询师复习笔记《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心理学诞生标志:1908罗斯(美)出版《社会心理学》,麦独孤(英)出版《社会心理学导论》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的公式:勒温:B=F(P。
E),行为=函数关系(个体.环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班杜拉,沃尔特斯(1)学习的机制,联想:经典条件反射,强化:操作条件反射—正负强化,惩罚,模仿(2)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2符号互动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3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荣格--集体无意识,霍妮——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沙利文-—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是个体有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早期社会化(儿童,青少年),继续社会化(成年),再社会化(社会急剧变化)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掌握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生活目标;社会角色.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从出生到独立生活,13-25岁,有变长趋势,2遗传素质(脑的智能)狼孩个体社会化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社会化分类:语言,性别角色,道德,政治.-社会角色的差异。
,道德行为。
角色扮演: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几类角色失调:1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同一角色的不同期待),角色间冲突(两个以上角色矛盾)2角色不清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是最严重的角色失调。
自我是心理学中最古老的话题,又叫自我概念,自我意识。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以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一致性,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在于有一个稳定的自我意识。
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发展1生理自我(8个月—3岁)2社会自我(3—13,14岁)3心理自我(青春期到成年)是对其扮演的各种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综合。
《社会心理学》作者:戴维迈尔斯(全本)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分支之一。
按照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的观点,当今世界的心理学可分为两大领域:一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二是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社会、实验、认知也因此成为了心理学的四个支柱。
其它的心理学分支都是在这四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人格心理学从人本身出发,探讨个体内在的特征对个体的行为与心理有什么样的影响;社会心理学除了考虑个体本身的特性,而且也把个体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加以考虑,它的目的在于了解各种社会因素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实验心理学解决的是研究方法问题,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是以它所提供的方法为基础;认知心理学则解决的是过程和机制问题,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心理现象发生的规律。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J.L.Freedman)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到我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作出反应,别人如何对我们作出反应,以及我们怎样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等。
总之,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
与弗里德曼的观点不同,迈尔斯(D.Myers)则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以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
正是由于这一点,在迈尔斯编著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其它书中看不到的一些内容,比如社会信念等,他的书中也用较多的篇幅讨论了社会认知与社会影响。
国内学者也有人对社会心理学做了定义。
比如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吴江霖教授就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但他的定义明显是以个体为主,尽管也提到了若干个体,但若干个体并不等于集体。
实际上吴教授的观点和他对心理学框架的看法有关,在他看来心理学的基础有两个: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 理论知识》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精华版)
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美】罗斯《社会心理学》,【英】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
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P97-99)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和性质: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一)侧重心理学:【美】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G.W.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受他人(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二)侧重于社会学:艾尔乌德,从社会互动的角度界定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应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德】勒温的社会行为公式B=f (P,E)中,( B-行为, f-函数关系,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这是(勒温)的观点。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P99-104)★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美】F.奥尔波特)。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04-107)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伦理原则(1.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2.在研究进行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其同意参与;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批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说明,求得理解;3.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和步骤;4.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5.对被试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
如公开发表,须经其同意; 6.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之外的其他关系)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应用最广泛)、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观察者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内部”信息,且材料来源可能更加真实)、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档案法(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资料(过去及现在的),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P108-113)一.社会学习论(班杜拉为代表)1.社会学习论: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学说叫社会学习论。
心理学基础知识归纳重点讲义资料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二、人的心理本质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神经元。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结构、反馈的概念。
植物神经系统又称自主神经系统,这个概念和后面的诸多章节有密切联系,所以必须搞清楚。
植物神经系统是外周传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能调节内脏和血管平滑差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
它受大脑的支配,但有较多的独立性,特别是具有不受意志支配的自主活动,主要分布在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中。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第三节感觉和知觉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现象三、各种感觉痛觉既是内部感觉也是外部感觉。
痛觉最难以适应,但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四、知觉概述知觉四个特性:六、记忆及记忆进程第四节思维、言语及想象第五节意识与注意一、意识概述二、注意概述注意的特征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一、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化二、社会角色及理论三、自我、身份、自尊二、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二、社交情绪态度转变理论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三、人际关系、人际吸引、人际互动和社会影响四、爱情、婚姻和家庭第三章发展心理学二、心理发展的动因三、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第二期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一、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的关系五、常见感知障碍的症状六、常见思维形式障碍八、常见情绪障碍十、常见障碍十一、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十二、心理正常、心理异常、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的关系十三、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分泛化是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唯一依据如果未泛化,无论问题持续时间多久?严重程度如何?都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如果已经泛化,无论问题持续时间多久?严重程度如何?都判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如果完全泛化,且心理冲突性质已经变形、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都判断神经症;十六、关于压力与健康人格影响作用外控型人格内控型人格(压力低)社会支持系统生物调节系统临床相阶段:及时型和滞后型第五章心理测量学一、概述测量的定义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测量三元素事物数字法则测量两要素起点(参照点):绝对零点、相对零点单位三、心理量表四、心理测验的分类七、测验的常模八、常模的类型离差智商个体智力在年龄组中所处的位置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或16(应用范围不同)应用于WAIS-RC、CRT、比内测验中,标准差为16九、测验的信度信度的概念指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全文阅读)-第9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2章社会心理学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其特点是:1.双向性感染者与被感染者可相互转换,即你感染我,我感染你。
2.爆发性在较大群体内产生循环感染,反复振荡,反复循环,引发强烈的冲动性情绪爆发,导致非理性行为的产生。
3.接受的迅速性在感染的氛围中,感染者发出的信息及情绪刺激为被感染者迅速接受。
(二)感染的分类1.个体间的感染式。
发生在个人之间或小群体成员间的感染。
是社会感染中最常见的形2.大众传媒的感染指电视、电影、广播、报刊、文艺作品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体情绪的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精神生活与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大众传媒的感染日益突出,影响巨大、深远。
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发生在同一物理空间但其成员又不可能人人都能接触到的大型群体内的感染。
其重要特征是循环反应,个体的情绪可引发他人产生相同情绪,而他人情绪又反过来加剧原有情绪。
这种感染中情绪反复激荡,易于爆发,导致非理性行为的发生。
例如,球迷闹事,邪教的狂热以及战争与灾变情境中的惊慌失措都是此类社会感染造成的结果。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作为社会影响的三种形式属于大众社会心理现象。
其性质取决·于这些现象的效果及社会评价。
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的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反之则具有消极意义;介乎二者间也有中性意义的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它们既非有益,也谈不上有害。
爱情的概念第九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单元爱情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其特点是:(一)爱情是在男人和女人之间产生的,狭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将同性恋排除在外。
(二)爱情是在个体心理发展到相对成熟时产生的,幼儿没有这种爱情。
(三)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
(四)爱情有其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之恋。
社会心理学(2-9)群体心理
2.群体内部人际关系的形成规律
(1)邻近律 在物理空间上的邻近能够导致人们之间的吸引与喜欢. (2)对等律 人们之间的喜欢往往是相互的.阿伦森所提出的著名的“得--失理 论”. (3)一致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中态度、价值观的相似尤为重要. (4)互补律 有着不同人格特征的个人相处,也可建立起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 (5)个人特征(外貌、人格)
(四)群体内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含义
也称内聚力,指多数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 心理结合力. 群体凝聚力既指群体成员与整个群体的吸引程度,又包括群体成员之间的 吸引.当这种吸引达到一定强度,而且群体成员资格具有一定的价值时, 我们就说这是个具有高凝聚力的群体. 心理结合力是在围绕群体目标达成的活动和人际关系中表现的,它的表现 形式为态度和行为.但首先是态度,只有群体内部领导和成员、成员和成 员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相互关切和支持,相互间心理距离较近,能够相 互吸引,才能有表里一致的团结行为.
4.群体凝聚力的测定
测定凝聚力的方法: 请群体每一成员评定自己对其他各成员的感情,然后把这些评定 加在一起. 让群体成员评价整个群体或他们的归属感.这些评定需要采用心 理量表. 计算凝聚力的公式(多伊奇): 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 群体凝聚力=------------- 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数目 另外,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也可以测定群体的凝聚力强度.
2.群体凝聚力的规定要素及条件
规定要素:
群体凝聚力是由群体特性和成员特性规定的.从群体特性来看,群体对其成员, 具有较高程度的吸引力;从成员特性看,成员对其群体所具有的吸引力给予感受和 反应,从而愿意参与群体活动.
条件要素:
从群体方面看,主要给其成员提供需要满足和分配公平,以及良好的气氛、群体 的知名度等条件.群体在总体上更多地代表本群体成员利益并在为其谋利益的活动 中不断达成群体目标,这是凝聚力形成的根本条件. 从成员看,群体成员在群体生活中努力养成与群体成就目标相一致的价值观念是 该群体内部凝聚力形成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成员在为群体目标达成上的价值观念的 一致性,会增加相互之间的类似感和共同工作的兴趣,也有利于凝聚力的形成.
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单元爱情一、爱情的定义著名的爱情研究学者哈特菲尔德。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其特点如下:1、爱情一般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侠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不含同性恋。
2、爱情是个体发展到身心相对成熟的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没有爱情体验。
3、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一种低级情绪。
4、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上的依恋。
5、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
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所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判断。
二、爱情与喜欢社会心理学家鲁宾对爱情和喜欢的形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爱情不是喜欢的一种特殊形式,爱情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情感。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依恋。
卷入爱情的双方在感到孤独时,会高度特异性地去寻找对方来伴同或宽慰,而喜欢的对象不会有同样的作用。
2、利他。
恋爱中的人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对方有不足时,也会表现出高度的宽容。
最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人,在恋爱中也会表现出某种理解、关怀、宽容和无私。
3、亲密。
恋爱的双方不仅对对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赖,而且会有身体接触的需求。
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部分。
三、爱情的发展阶段社会交换论者视求爱者为理性主义者,人们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幸福的对象做伴侣,而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
据此理论,爱情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一)取样与评估男女双方在某一群体中选择愿意交往的对象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交往的受益与成本以及相互抵消后的盈余。
如果受益与盈余超过自己的期望值,那么对方就会成为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X围分类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与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X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心理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两者的区别: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的动机与自我概念等是如何发生作用的.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实验室实验法〔二〕现场调查〔三〕现场研究法〔1〕现场实验〔2〕现场观察研究:现场观察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隐蔽性观察〕〔四〕模拟研究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基本特征: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二、初创时期〔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1875,德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特征: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小群体、个体普遍论——特殊论20-30年代:团体、小群体、个体研究40年代:信仰、偏见、劝导、宣传50年代:社会交际60年代:涉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70年代:重点涉与归因研究80年代:日益重视认知、应用的研究代表人物:勒温2、第二章中相关的理论〔了解〕第三章社会化〔重点〕一、社会化的定义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二、社会化的特点〔1〕个人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的〔2〕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一生完成的〔4〕社会化是通过人的三、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一〕社会文化的影响〔二〕学校的影响〔三〕家庭父母的影响四、社会化的类别〔自己看一下就行〕五、社会角色的获得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提出恰如其分的希望与要求,就会产生良好的期待效果.〔了解〕六:社会化的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看几遍〕〔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内容:1.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3.对于错误行为的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采取有针对性的惩罚方式. 〔三〕柯而堡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掌握〕〔1〕前世俗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对于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的结果,或权威成人的建议.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他们怕受惩罚,或表现为服从权威.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判断是非以能否满足需要为标准,有实用主义倾向.〔2〕世俗水平.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的期望.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或好公民的定向阶段:非常重视社会对他的评价,而不是考虑行为本身的正确与否.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认为判断是非应该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3〕后世俗水平.发展出一套独立的、超越社团的道德标准.两个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从法律上、道义上比较灵活地判断是非,认为如果法律、规则不合理,可以修改.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根据尊重人权的平等,人性的尊严,相互信赖等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来判断是非.第四章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定义是人对自己存在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二、自我意识的特点:社会性、形象性、主客观的统一性〔主观性和客观性〕三、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好好看看具体的内容〕P81四、埃里克逊的自我发展观〔掌握〕1.婴儿期〔出生到18个月左右〕,这阶段是获得基本信任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2.童年期〔18个月到三四岁〕,这阶段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3.学前期〔四到五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4.学龄初期〔六岁到十一二岁〕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5.青春期〔相当于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与自我角色的形成,主要是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6.成年早期〔18到30岁〕建立家庭的阶段,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7.成年期〔中年期到壮年期〕成家立业的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8.成熟期〔老年期〕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五、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了解〕P92六、相互关系中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了解〕1.相互关系中对方的特点2.当时情镜3.所属团体的参照七、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八、自我评价的特点:主观性,内容的多样性〔了解〕第五章性别角色差异心理一、男女性别角色定义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与被该社会规定了的行为方式.二、性别角色的特点:〔1〕多样性〔2〕相对稳定性三、性别角色的相关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的两性观------弗洛伊德所倡,埃里克逊发展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论,埃里克逊的内部空间观〔掌握〕P1212.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3.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四、性别认同的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分化、亲长认同五、男女两性角色心理差异〔着重了解〕P1291.两性在认知活动中的表现2.情感、意志活动中的两性差异〔1〕男子的支配欲〔2〕女性的忍耐心和依赖心〔3〕自我满意感的两性差异:女性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自我满意感均低于男性.3.人际交往中的两性差异4.成就动机方面的两性差异第六章社会动机一、动机〔一〕定义: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二〕含义: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为个人行为提出目标.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其体内平衡.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三〕特征:复杂性、可知性〔四〕动机与需要的关系:1.动机由机体的需要激发2.需要的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具有动机作用〔五〕动机的分类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外:由活动外的刺激诱发出来的2.初级的原发动机和高级的习得的社会性动机社会动机分为:交往性动机与威信性动机二、彼得罗夫斯基的动机系统理论主要包括:兴趣、信念、意图、未被意识到的动机——意向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内容包括哪些P156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体系分为五个层次:从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自尊的需要,一直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七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即社会认识过程〕1、概念: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特征有:认知的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2、进行社会认知时的参照依据:〔1〕自身经验、思维活动、信息加工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3〕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4〕认知者的情绪二、社会认知的X围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1〕非言语信息〔2〕面部表情2、对他人性格的认知①对他人性格的真正了解有赖于长期的接触、交往和共同生活②人们倾向于在短暂接触的基础上对他人性格进行推测和评价③性格判断中的"以貌取人〞现象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依据意见、态度、表情.推测彼此关系情感成分参与极多三、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1.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2.当时的情境3.认知者本身的特点〔1〕认知者的经验〔2〕认知者的性格〔3〕认知者的需要四、七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1、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2、归因的参照点〔1〕根据他人行为的特殊性、连续性与一致性等原则进行归因〔2〕结合他人的其他条件进行归因〔3〕根据认知者切身利益关系对他人行为归因五、刻板印象〔了解〕P182第八章社会态度一、社会态度〔一〕定义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反应受其态度所调节.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情感因素是对态度对象的感受体验;意向因素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二、社会态度转变的方法〔1〕实事求是的提供信息〔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3〕双方面宣传和单方面宣传〔4〕逐步提出要求〔5〕积极参加活动〔6〕团体规定三、影响社会态度转变的因素1、宣传者的威信:专业性、可信性2、态度改变的个人因素:自尊心的强度、权威主义倾向的强度、想象力的丰富性、性别、智力水平、当时的需要.3、对态度变化的心理上的抵抗客观原因:宣传者的宣传如果单纯的为宣传而宣传,以命令的形式进行宣传,或宣传言过其实或强调的太过分,宣传效果会适得其反.主观原因:〔1〕心理上的抵抗是个人感觉到在某些方面羊油自由行动的权力被剥夺是,自身激发出的一种动机状态,目的是想确保行动的自由〔2〕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产生了与宣传意图相反的效果.四、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人有许多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之间有些相互独立的,有些相互关联.协调——保持不协调——解除或减轻五、偏见具有的特征1.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2.偏见的认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3.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第九章大众心理的连锁反应一、模仿:指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引起的一种行为,其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相类似.它不是通过社会或团体的命令而发生,被人们模仿的对象具有一种榜样作用,模仿者发生的行为与榜样者行为相似.二、流行1、概念: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比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彼此之间连锁感染的现象.2、特点:〔1〕突然迅速的扩展与蔓延,又在较短时间内消失〔2〕有循环的特点〔3〕不同于风俗习惯,流行是一种风气,风行一时〔4〕不同于伦理道德,比道德威力小,但可破坏道德,也可起巩固行为规X 的作用.〔5〕没有强制性,〔6〕风尚发生在权威身上,流传速度更快.三、流言1、流言——指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的依据,而在人们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消息2、流言与谣言的区别谣言是恶意的攻击,是谣言制造者故意捏造、散步的假消息.两者的区别在于动机不同.其共同点是,它们都缺乏明确而可靠的事实依据,但都能广为传播.3、流言产生与传播的条件:〔1〕:缺乏可靠消息〔2〕不安与忧虑〔3〕社会危机状态第十章相符行为一、从众1、概念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2、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一〕团体的条件与特点〔团体人数;团体的吸引力;个人在团体中的位置〕. 〔二〕团体中个别人的反从众行为是抵消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当个体感觉到社会或团体压力很大的时候,只要团体中有一个或几个吃不同意见者出来反对,就能减少压力,个人从众行为也会减少.〔三〕个人的心理特点如需要、情绪、智力、自尊心等与其从众行为有关.重视社会对自己的评价的人易发生从众,智力水平低而自尊心弱的人易发生从众. 〔四〕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高低与从众行为有关.地位较低的成员往往有从众的压力.二、众从1、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选择或简答〕〔一〕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1〕成员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2〕符合时代精神的独立行为〔3〕权威人物的加入〔二〕多数派成员内部的关系:〔1〕内部意见分歧〔2〕内部缺乏群体凝聚力〔3〕不明确所遭遇问题的真实情况三、服从1、服从概述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X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被迫发生的.四、从众、众从、服从三者间的联系与区别答:从众: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众从:团体中由于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的影响二改变原来的态度、立场和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X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而被迫发生的.服从于从众的区别:从行为上看有共同点,两者的行为都是属于相符行为.服从是被迫的,即对行政命令、团体规X或权威意志的服从,是无条件的服从.从众不是对团体规X的服从,而是对社会舆论的的压力的服从.从众也有可能是一种违心的服从,它与服从不同之处在于不是对团体或权威的明文规定的执行,而是在团体压力下的随从行为.第十一章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1、定义: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此行为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利社会行为、助人行为2、对利他行为的解释〔一〕社会生物学家:一个团体中成员在遗传上的关系越密切.则其成员间的关系越稳定,因此,利他行为主要涉与团体选择与亲属选择.不同生物品种之间仍可以发生利他行为.〔二〕心理学家: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有两种含义,一是利他主义行为,以助人为其行为的目的,即我为人人;二是报答性行为,因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他人,即因为人人为我,所以我要帮助他人.有四种特性:它是一种出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期望他人日后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损失.3、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一〕助人者的因素1、认知如果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时自己无法控制的,就给予帮助;反之,助人行为受到抑制2、移情与内疚感设身处地以他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需要和痛苦,从而产生助人行为;3、情绪4、其他个人因素指身份特点包括性别与年龄〔二〕受助者的因素1、性别女性被帮助的机会多于男性2、年龄老年人和幼儿较多的得到别人的帮助3、仪表穿奇装异服,招摇过市的人,当他发生困难时,就较少的获得帮助.〔三〕情境因素人们看到别人都在做好事,就能激发自己也去做好事.〔四〕社会文化利他行为受当地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X所影响.二、冷漠行为1、定义: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的帮助时,却持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态度.2、冷漠行为的旁观者作用〔1〕旁观者起观众作用:当有其他人作为旁观者时,个人的行为会比没有其他人在场时产生更多的顾虑,特别是在不清楚旁观者将怎样评价自己的行为时,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处于尴尬的地位.〔2〕旁观者起榜样作用:〔3〕旁观者起责任分散作用3.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观原因〔看一下P297〕〔一〕个人付出代价的权衡〔1〕消耗自己时间和精力有多少〔2〕担心的人安全〔二〕个人对受害者的认识〔三〕个人受当时情景影响第十二章侵犯行为1、概念: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且不被社会所许可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由侵犯动机引起的.2、挫折——侵犯理论包含两个要点:一是侵犯的发生都有挫折为前提;二是任何挫折事件都会引发侵犯,但也承认,个体对惩罚和报复的恐惧会压抑侵犯行为发生的可能.关于侵犯行为的强度,制约于以下三个因素:(1)侵犯的强度与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例关系(3)挫折强度在不变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不变,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挫折--侵犯行为的修正:挫折是引起侵犯的一个可能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C社会学习理论强化;观察与模仿〔1〕直接观察〔2〕间接学习〔大众媒介〕3、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生理唤起因素:有些人心浮气躁时,往往容易发生侵犯行为,如性、酗酒与毒品的刺激,甚至运动也可能促使其发生侵犯行为.〔2〕环境因素:如高温、拥挤、噪音等〔3〕社会性因素:大众媒介、去个人化作用、受他人挑衅.〔4〕个人因素:性别、认知水平道德发展水平5、侵犯行为的控制〔1〕社会公正可减少人们的挫折感〔2〕惩罚侵犯行为〔3〕说服教育〔4〕恰当的宣泄〔5〕控制暴力电视〔6〕培养成熟的个性第十三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概述1、概念: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体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程度.2、人际吸引的心理分析: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好好看一下〕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接近性;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能力与特长;仪表. 阻碍人际吸引的因素:不尊重别人的人格;自我中心主义强;对人不真诚;过分服从并取悦别人的人;妒忌心强;过分自卑;情绪孤立等.3、人际沟通的条件〔看一下P338〕第十三章团体心理一、定义:指一群人在其同一规X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特点:团体内成员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联系,并发生相互影响.团体内每一成员都在团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团体了内各成员之间必须有具有一定的结构,有共同的目的.二、团体的心理效果:团体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团体的支持力量.三、良好团体的心理学原则〔1〕目标整合原则〔2〕志趣相投原则〔3〕心理相容原则四、团体对个人活动效率的影响〔简单了解P363〕。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完整版
课件内容第1 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第2章社会心理学理论第3 章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第4章社会化第5章态度及其测量第6章社会知觉第7 章刻板印象与归因第8 章自我概念第9 章价值取向第10 章沟通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斯旺(Swann ,1992 )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人们确实偏爱确认自我概念的反馈。
图8-2 同伴交往偏好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五、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人们由于我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喜欢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失败负有责任,这种偏差被称作自我服务偏差或利己偏差。
自我知觉的自我优化倾向能使人产生力量感和自我满意感,符合自我价值定向的自我保护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自我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这些倾向可能妨碍人们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导致自欺(self deception) 的发生,严重时还会使人否认现实。
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三、自尊的测量四、自我效能第三节自尊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一)自尊的结构詹姆斯(1892) 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波普(Pope, 1988) 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维度构成。
此与罗杰斯早期的观点一致.库泊史密斯(Coopersmith, 1967) 提出,自尊从四个方面来建立: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道德性;权力.第三节自尊波普(Pope,1988)提出,自尊体现在五个方面:①社会方面的自尊;②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③家庭方面的自尊;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⑤整体自尊。
张静(2002) 认为自尊由自我效能( 或自我胜任)和自我悦纳( 或自爱) 组成。
魏运华(1997)发现,儿童的自尊结构由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等六个因素组成。
蔡建红(2001)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自尊结构由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交口才、学习能力、他人及社会认同、父母关系、归属群体、人际亲密、演讲、体育运动九个因素构成。
2社会心理学
社交距离
人际关系的理论及原则
特点
个体性
直接性 情感性
深度
情趣爱好
态度
自我概念 人际关系
隐私
原则
相互性
交换性
自我价值保护
平等
人际吸引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熟悉与邻近 相似性 互补 外貌 才能 人格品质
爱情 喜欢 亲合 真实、可信
SI MU
• 最受欢迎的人格品质:真诚、诚实、理解、忠诚、
社会影响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 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 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行为的原因 影响从众的因素 阿希的从众研究
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
结伴效应 观众效应
社会懈怠:又称社会逍遥、磨洋工
责任意识降低 被评价的焦虑减弱
模仿 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 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 或相似的现象。
模仿的意义 塔尔德 模仿率 下降率 几何级数率 先内后外率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适应作用 促进群体形成
考题举例-单选题 1、“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 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 群”,这是( )的观点。
(A)F·奥尔波特
(C)G·奥尔波特
(B)海德
(D)勒温
2、根据美国学者安德森的研究,个体最令 人喜欢的品质是( )。
(A)善良 (C)真诚 (B)热情 (D)聪明
答案:D 、C
考题举例-多选题 1 、霍夫兰德( C.Hovland )态度转变模型 包含的要素有( )。 (A)信息 (B)背景 (C)反馈 (D)通道 2、个体归因时遵循的主要原则包括( )。 (A)不变性原则 则 (C)情感一致性原则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知识点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社会哲学”阶段)时间:古希腊——16、17 世纪,有2000多年从总体上看,论及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有两条基本线索。
其一,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他们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特别强调环境对人性的制约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
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儿》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
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人性本恶。
霍布斯命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狼和狼之间的关系”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弗洛伊德“影响人的心理跟行为的最根本的东西是生物性的冲动”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社会经验论阶段)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
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出现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
1890年前后,人们开始将精神分裂归因于社会行为。
1859年,德国人M拉扎勒斯和H斯坦达尔创办《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并发表了《民族心理学序言》一文,成为民族心理学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由此进入社会经验论阶段.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
它标志了社会心理学学科的正式产生和其成熟体系的出现。
社会心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德国民族心理学心理学创始人冯特《民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尔德用模仿来解释所有的社会心理现象迪尔凯姆集体意识绝不是个体意识的相加之和,前者大于后者并决定那个后者,社会心理学开始于群体并结束于群体。
黎朋《群众论》集群行为英国本能心理学麦独孤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后面的动因是什本能受《进化论》影响工业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也具有推动作用.192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 奥尔波特在冯特和闵斯托博格的影响下,写了《社会心理学》一书。
社会心理学主要内容
社会心理学笔记导学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基础心理学1、基础性。
咨询师答辩中,我经常会问考生一个问题:你看过印象比较深的心理学专业书籍是什么?答案千奇百怪。
《女心理师》,大众心理学、青年心理等杂志。
2、实用性。
在心理咨询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人际关系问题。
与家庭的关系、夫妻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等。
社会心理学很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课程框架第一节社会心理学概述——对象、范围、简史、研究方法、理论流派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社会化、社会角色及其理论、自我、身份与自尊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知觉、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归因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概述、主要的社会动机、社交情绪第五节态度——态度形成、转变与测量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体语沟通、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人际吸引、人际互动第七节社会影响——从众、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爱情、婚姻、离婚、家庭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和参考书》,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PSP):G·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设法了解与解释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怎样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这个他人的存在包括实际的存在、想象中的存在或隐含的存在。
F·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学是个体心理学的一部分,心理学的所有分支都是研究个体的科学。
强调对个体的研究,受传统心理学的影响较大。
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SP):产生于社会学的,以社会学的研究取向为主导的社会心理学,叫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即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简称SSP。
美国社会学家斯特克:社会心理学“是由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关系来界定的”,任务是“解释社会互动”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情感婚姻家庭
情感婚姻家庭篇一: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单元爱情一、爱情的定义著名的爱情研究学者哈特菲尔德。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其特点如下:1、爱情一般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侠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不含同性恋。
2、爱情是个体发展到身心相对成熟的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没有爱情体验。
3、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一种低级情绪。
4、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上的依恋。
5、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
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所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判断。
二、爱情与喜欢社会心理学家鲁宾对爱情和喜欢的形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爱情不是喜欢的一种特殊形式,爱情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情感。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依恋。
卷入爱情的双方在感到孤独时,会高度特异性地去寻找对方来伴同或宽慰,而喜欢的对象不会有同样的作用。
2、利他。
恋爱中的人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对方有不足时,也会表现出高度的宽容。
最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人,在恋爱中也会表现出某种理解、关怀、宽容和无私。
3、亲密。
恋爱的双方不仅对对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赖,而且会有身体接触的需求。
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部分。
三、爱情的发展阶段社会交换论者视求爱者为理性主义者,人们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幸福的对象做伴侣,而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
据此理论,爱情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一)取样与评估男女双方在某一群体中选择愿意交往的对象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交往的受益与成本以及相互抵消后的盈余。
如果受益与盈余超过自己的期望值,那么对方就会成为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二)互惠在此阶段,男女双方尽可能地交换收益。
既为对方提供收益,也从对方获益,同时力求降低成本。
2024版社会心理学完整版
情感表达
通过言语、肢体接触等方式表达 情感,增进双方的感情联系。
妥协与包容
在出现分歧时,双方需要妥协和 包容,以维护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冲突解决技巧和方法
沟通协商
通过坦诚的沟通,了解对方的立场和需求,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 方案。
第三方调解
当双方无法直接解决冲突时,可以寻求第三方的帮助,如家庭咨询、 法律仲裁等。
发展历程
社会心理学经历了从哲学思辨到实证 研究的过程,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 体系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与范围
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和群 体,关注他们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 行为。
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社会 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多个方面。
与其他学科关系
与心理学关系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 分支,与人格心理学、认知心理 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信息影响 在不确定情境下,个体倾向于参考他人意见或行 为作为自己决策的依据,从而导致从众行为。
3
社会比较 个体在群体中会通过社会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 和价值,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群体期望。
权威服从现象分析
01
权威形象
具有专业知识和地位的权威人物 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服从,如 专家、学者等。
社会角色
社会规范
文化中的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具有约束作用,如礼仪、 习俗等,违反规范可能导致社会排斥。
认知方式
文化背景影响个体的认知方式,如思维方式、 信息处理方式等,从而影响个体的判断和决策。
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
1 2
群体规范 群体内部形成的规范对成员行为具有引导作用, 成员为了获得认同和接纳,可能会遵从群体规范。
婚姻家庭心理学
婚姻家庭心理学婚姻家庭心理学是研究婚姻和家庭关系的学科,其宗旨在于深入了解夫妻关系和家庭动态,为促进良好的婚姻和家庭关系提供指导和支持。
婚姻家庭心理学通过分析和解决婚姻和家庭中的问题,旨在提高家庭成员的幸福感和整体生活质量。
一、婚姻家庭心理学的起源婚姻家庭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此前,婚姻和家庭关系主要通过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探索,但是婚姻家庭心理学的兴起给这个领域带来了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这个学科关注婚姻和家庭关系的内部动态,并探索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沟通和冲突等方面的问题。
二、婚姻家庭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 婚姻满意度研究婚姻满意度是衡量婚姻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
婚姻家庭心理学通过调查问卷、观察和访谈等方法,研究夫妻之间的互动、信任、沟通以及冲突解决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夫妻关系中的满意度进行研究,可以帮助夫妻双方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彼此的需求,进而提高婚姻的质量。
2. 子女教育与家庭动态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夫妻共同育儿的责任与义务。
婚姻家庭心理学研究子女教育与家庭动态的目的在于帮助夫妻理解子女的成长需求,并提供相关的教育建议和策略。
研究表明,积极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子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婚姻家庭心理学的研究也指导了许多关于家庭教育的实践。
3. 婚姻冲突与解决婚姻中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处理和解决冲突成为了关系的关键。
婚姻家庭心理学的研究探索了导致夫妻冲突的原因,以及有效的解决策略。
这些研究帮助夫妻发展出更加健康的冲突处理方式,促进夫妻之间的和谐与理解。
4. 婚姻不满与倦怠婚姻中的不满和倦怠是一些夫妻所面临的常见问题。
它们可能由于工作压力、沟通不畅、性问题等多种因素导致。
婚姻家庭心理学的研究通过探索夫妻关系中的不满和倦怠,提供了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
例如,夫妻可以通过增加情感沟通、共同制定目标和规划家庭活动等方式来重建婚姻的亲密感和激情。
心理咨询师—第二章节社会心理学章节考试题
心理咨询师—第二章节社会心理学章节考试题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 )。
[单选题] *A、行为B、个体所处的情境C、个体(正确答案)D、函数关系2、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 )的研究内容。
[单选题] *A、个体层面B、人际层面C、群体层面D、社会层面(正确答案)3、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 )等三个阶段。
[单选题] *A、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正确答案)B、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C、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D、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4、根据霍兰德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在( )。
[单选题] *A、社会哲学阶段B、哲学思辨阶段C、经验描述阶段(正确答案)D、实证分析阶段5、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 )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单选题] *A、观察(正确答案)B、实验C、思辨D、归纳6、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 )。
[单选题] *A、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现实B、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C、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正确答案)D、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7、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这一过程称为( )。
[单选题] *A、再社会化(正确答案)B、社会化C、学习D、观察学习8、( )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单选题] *A、人类有个漫长的童年期B、人类有使用语言的能力C、人类遗传素质(正确答案)D、人类的家庭模式9、性别表示男女在( )。
[单选题] *A、生物学方面的差异B、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正确答案)C、社会学方面的差异D、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10、( )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精华版
社会心理学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Social psychology的意义“social”来源于拉丁文“socius”,源意义为“结交”,引申为“社交”“psychology”在词源上由两个词“Psyche”和“logy”组成“Psyche”心灵或精神的意思“logy”词源意是“逻辑”Social psychology的词源意义是:对人类社会交往过程中心灵(心理)逻辑(规律)的研究2.学术界定义西方学者的经典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景力量(社会影响)的科学,尤其关注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他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3.中国人的语言如何表述“社会心理学”思考:传统的中国人如何理解“社会”(social)与”心理学”(psychology)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社会=世道;心理学=人心,因此社会心理学按照传统的中国话表述为“世道人心”中国话表述:社会心理学是主要研究“世道”对于人心理(“人心”)产生的影响。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社会思维:我们如何知觉自我和他人我们的信念是什么我们的判断我们的态度社会影响:文化与社会从众的压力说服团体社会关系:偏见攻击吸引力赫尔亲密关系助人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心理学取向麦独孤强调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个体行为的机制和先天倾向。
2.社会学的取向罗斯强调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集群行为等群体行为。
3.文化人类学取向通过比较不同文化来研究文化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从而揭示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心理特质的差异。
4.生物学的取向人类存在的大量社会心理机制来源于人类的生物进化例:合作行为5.认知神经科学的取向认知神经科学主要研究一系列社会行为所对应的认知加工过程和大脑神经区域的反应。
四、社会心理学的解释层次(综合层面的解释)神学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基础层面的解释)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任何一个问题的解释都应该是多层次的,各种层次的解释是互补的,而非相互排斥的。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整理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于得英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英国的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2、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指出,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3、艾尔乌德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4、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B=f( P. E ),B指行为,P. 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环境,f是函数关系5、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哲学思辩19世纪上半叶围绕“人性”美国霍兰德经验描述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在观察的基础上实证分析20实际20年代开始定性转向定量(纯理论转向应用)这三个阶段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1、价值中立原则2、系统性原则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3、伦理原则1、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2、调查法(口头调查和纸笔调查,口头调查即访谈,纸笔调查即问卷)3、档案法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论代表班杜拉学习机制:联想、强化、模仿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二、社会交换论创始人是霍曼斯1、成功命题2、刺激命题5个普遍性命题3、价值命题4、剥夺----满足命题5、侵犯----赞同命题三、符号运动论起源于詹姆士和米德,最早使用符号互动的术语是“布鲁默”四、精神分析论1、意识与潜意识2、“力比多”核心概念,性本能1、弗洛伊德3、快乐与现实原则4、生本能与死本能5、人格结构2、荣格:创造潜力、完整人格、“集体无意识”3、新精神分理论:霍尼的“文化因素论”男女之间的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说: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社会化与自我概念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一、语言社会化1、性。
男女生物学方明的差异二、性别角色社会化2、性别。
男女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社会化类型3、性别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接受的迅速性 在感染的氛围中,感染者发出的信息及情绪刺激为被感染者迅速接
受。
(二)感染的分类
1间的感染。是社会感染中最常见的形
2.大众传媒的感染 指电视、电影、广播、报刊、文艺作品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
为的发生。例如,球迷闹事,邪教的狂热以及战争与灾变情境中的惊慌失措都是此类社
会感染造成的结果。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作为社会影响的三种形式属于大众社会心理现象。其性质取决·
于这些现象的效果及社会评价。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的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具有积
极的社会意义;反之则具有消极意义;介乎二者间也有中性意义的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对个体情绪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精神生活与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大众传媒的感
染日益突出,影响巨大、深远。
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发生在同一物理空间但其成员又不可能人人都能接触到的
大型群体内的感染。其重要特征是循环反应,个体的情绪可引发他人产生相同情绪,而
他人情绪又反过来加剧原有情绪。这种感染中情绪反复激荡,易于爆发,导致非理性行
(三)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
(四)爱情有其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之恋。
(五)爱情基本倾向是奉献。衡量一个人对某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通过“是否发
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衡量。
二、爱情发展的阶段
国家IE~ll,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二、夫妻关系的类型
(一)爱情型
它有两种亚型,一是由美貌与性吸引而结合,但潜伏一种风险,美貌及性魅力会逐渐
减退,假如婚姻缺乏其他基础,或不能过渡到以双方人格相似性为基础的爱情,那么可推
断这种婚姻往往迟早出现危机;二是人格型夫妻,以人格的相似性或互补性为基础的结合。
由于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像体型、性魅力那样易变,这种结合一般能使婚姻平稳而幸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定的。反之,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社会心理学称之为欲求不满)则会感到心情不舒畅,
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争吵和持续的冲突。欲求不满包括:
1.自我价值得不到对方承认,自尊心受损。
2.一方或双方性要求得不到满足。
3.一方或双方正当的感情需要,如温存和体贴得不到满足。
4.家庭经济需求得不到正当满足,如因种种原因支出过多、人不敷出;
正当生活没有保障;或一方或双方无经济来源等。
5.在休闲、爱好等方面,双方需要与兴趣差别太大。
(二)价值观念不一致
或过于奢侈,
这种不一致常常表现在言语沟通中。如丈夫把社会看成一个竞技场,把人与人关系说
(三)承诺 双方认为从对方得到的收益大于从其他异性那里得到的,因此停止与其他
异性的交往,双方关系相对固定,开始一对一频繁交往。
(四)制度化 亲密感的加强,双方都觉得离不开对方,又担心对方离开自己,希望能
通过契约形式将双方关系制度化,如订婚,办理结婚手续。契约使双方关系具有排他性,
有时只要能消除性欲不满足就可以。当他对现有配偶厌倦后,倾向寻找婚外情。相应地,年
轻女性对不同年龄层次男性作出的反应的范围较大,这样使男性婚外情成功可能性提高了。
当然,女方也可能去寻求婚外情,但比男方遇到的困难可能多一些。除了自己因素外,女
性倾向于只与自己感情好的男性有性关系,选择机会较小。加之,传统的社会舆论压力对女
(四)夫妻的性差异
夫妻在性欲及其满足方式差异较大,这可能是夫妻冲突的深层次的原因。
男性的性欲往往是难以抑制的性兴奋,有较强的自主性,因而新婚时可能就得到满足;
女性的性欲则随性生活的增加、性体验加深而逐渐觉醒、增强,有的甚至到中年才达到较
强水平。这样,在婚姻初期丈夫往往有性欲得不到满足的现象。
彼此忠实。 ’
三、爱情的形式
爱情在不同情境以及不同需要的背景下有以下六种常见的形式:
(一)激情式 双方初次见面立即互相吸引,一见钟情。
(二)友谊式 爱情是一种深情厚谊,并非神秘莫测的感情。
(三)游戏式 “有时我不得不回避我的情人们,以免他们互相发现。”
(四)占有式 “如果我怀疑我爱的人跟别人在一起,我的神经就紧张。”
(迷恋一只有激情)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亲密
(喜欢一只有亲密)
爱情三角形
承诺
(空洞的爱情一只有承诺)
可以看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及三条边和三角形内共有七种类型的爱情。
根据三因素的平衡程度,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形(三因素完全平衡),也可以是非正三
角形(以一因素为重点的不平衡三角形),按强度又可分高强度爱情三角形和低强度三角
性相对较大。如对失贞行为往往采用双重标准,对女性较严,对男性则较松,较为宽容。
一、婚姻的概念
第二单元婚姻
婚姻是男女个人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标志和基础。
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即按照一定的法律、伦理和习俗规定建立的。夫妻
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婚姻动机不仅是以社会认可的方式满足夫妻双方的性需要,继而生儿育女,繁衍后代,
社会交换论者把求爱者视为理性主义者,他们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幸福的人作伴侣;
而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两者既有物质的、经济的因素,也包括社
会的、心理的因素。
据此理论,爱情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一)取样与评估 互不相识的双方在某一群体中选择愿意交往的对象,所考虑的主要
1.两个“自我”基本利益相异,各趋己利。
2.由于利己的婚姻动机,爱是满足自己需要,而不是为对方作贡献。
3.遇到分歧,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4.对方处于痛苦时,不安慰,不帮助,使婚姻具有的促使双方心理健康功能丧失。
5.双方心理调适过程缓慢,难以进人心理和谐状态。
突往往是离婚的原因和前奏,而离婚往往是心理冲突激化的结果。
一、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
夫妻心理冲突多由下列因素引发:
(一)需求不满 ·
婚姻是双方为互相满足需要而结成的,婚姻的稳定性取决于需要的满足程度。如果双
方均在共同生活中得到需要满足,任何一方都不觉得感情疏离和心理孤寂,其婚姻就是稳
最多只能有挑逗,但“操作”权还是在男方,如果他不为所动,女方的性欲不能满足。而
女方挑逗是否成功,还取决于自身的魅力。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女方只有在性欲水平较高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的中年才可能积极进行挑逗,而此时其魅力由于年龄、生育等原因大不如前。因此她往往
不能满足。
男方即使到了老年也会被年轻女子的性魅力所吸引,而且选择女性的标准也不大严格,
因素是交往的收益与成本及其相抵消后的赢余。如果收益及赢余超过自己期待值,对方成
为追求的目标。
(二)互惠 在此阶段,双方尽可能交换收益,即为对方提供收益,也从对方获益,同
时力求降低成本。如一起聊天,互赠礼品,共同讨论有兴趣问题等,但避免进入对方的私
密性领域。在交换中,双方互惠,两个人亲密感加强。
到失望。
(七)一体型
这类型夫妻在较长共同生活中相互体贴、合作,在性格、爱好、习惯上彼此适应,融
为一体。双方均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相敬如宾,心心相印。此型关系稳定、
美满。其不足之处是较为封闭,如一方离去,另一方寂寞难忍。
第三单元离婚
夫妻心理冲突是彼此心理的不协调、背离或对立,离婚是依法解除婚姻关系。心理冲
成是“弱肉强食”,而妻子信奉天主教,认为应该与人为善,双方在价值观念上的冲突,必
然表现为经常的激烈的争吵。
表现为行为方面的价值观念的冲突更具有实质性,其后果是较为严重的。只要一方不
放弃自己的某些价值观及相应行为,冲突就会存在。
在人生目的、对幸福、成就看法的价值观念上的分歧和冲突往往是持续的。双方都认
它们既非有益,也谈不上有害。
爱情的概念
第九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单元爱情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有浪
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其特点是:
(一)爱情是在男人和女人之间产生的,狭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将同性恋排除在外。
(二)爱情是在个体心理发展到相对成熟时产生的,幼儿没有这种爱情。
第2章 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全文阅读)-第9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txt
第2章 社会心理学
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
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其特点是:
1.双向性 感染者与被感染者可相互转换,即你感染我,我感染你。
2.爆发性 在较大群体内产生循环感染,反复振荡,反复循环,引发强烈的冲动性情
往双方关系紧张时,一方寻找婚外情导致关系破裂。
(三)平等合作与分工型
前者夫妻双方平等分担家务;后者是双方根据各自特点分工,料理家政。这两种类型
的特点是,双方均进入自己的角色,又对对方有相应期待,彼此都认识双方在家庭中的价
值,有较强责任感,家庭生活较为和谐、稳定。
(四)建设性
(五)惰性型
此型是迅速对婚姻失去热情的夫妻。他们不能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愿进行新的尝
试,只希望按老样子生活。没有紧张、冲突,也没有乐趣,后者则对婚姻有涣散作用。
(六)失望型
失望型夫妻在新婚时百般努力建立美满的婚姻生活,有很高的期待值。但不久发现,
婚姻生活中有种种不满意,“现实不理想,理想不现实”,对方表现也非当初所料,因此感
为自己是正确的,对方是错误的,在生活中碰到相关的问题,往往双方互相指责,行动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