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素养与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科学素养与教学

作者:余学武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34期

摘要:科学素养对于直面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学生来说是必备的素养之一,而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需要学习的过程,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了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1。学龄前科学起到启蒙作用,小学阶段科学教育对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科学素养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素养核心理念科学教育

引言

当今社会,人们在学龄前就能明显的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各种影响,这些感受会启发一个人进行初始的科学认识和探究。科学认知就是一个人对科学知识的处理,会直接影响这个人的科学兴趣。科学兴趣又是这个人对科学方法的掌握,探索,研究,以及科学精神的热爱,坚持和发扬的基础。因此,科学素养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于是,小学科学教学承担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与使命。小学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广大教师的悉心引导,耐心教育,持续激发,鼓励和帮助学生大胆探索、协同合作、缜密分析。下面我就来谈谈科学素养中至关重要的四要素和科学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科学兴趣与教学

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科学事物的认知,怎样才能转化成认知科学的兴趣,需要在教师教学中积极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并结合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科学现象,启发学生认识,尝试探索,理解并有能力解释所看到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教学活动的设置尤为重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学习知识的关键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心理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中的智能因素在人才成长中只是一个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非智能因素在人才成长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的进取心、自信心、强烈的兴趣等非智力品质协同智力因素发挥作用,才能使人有所成就。因此,对小学生来说,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是教师在科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在学校,我们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定期开展科技活动和科普学习活动,内容应丰富多彩,如科技小创作、科学小动手、科技实践活动、科技成果展,科普知识讲座,科普进校园等。教师还应对每一次科技活动给予及时的总结和表彰。举例;依托家长和老师的帮助,学生利用旧钟表、旧自行车链和录音机,制作时间演示器和传动演示器的活动。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中激发出学习兴趣,树立一定的科学意识,掌握可行的探索能力,发展真正的科学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1]

二、科学方法与教学

对于科学的学习,离不开探究,儿探究需要必须的科学方法。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动用科学技术知识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索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与他人共同合作,一起来解决问题,这就是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对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恰当运用科学方法素养的塑造。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感官去获得,获得的方式存在不定性,获得客观事物的真实性依据性不强,常以自己的主观感觉和判断去接受新信息,程序上更是存在不完善和没有程序过程性。这是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科学方法对于科学探究起着决定的作用,没有一个正确的探究方法,所得结论都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和探索,实验的科学方法,让学生有能力解决遇到的科学问题,并且能够有序的去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科学解释。这个教学过程的设置和实施涉及到学生完整的思维活动过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在面对科学学习和探索困难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程序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一定的程序对于问题的解决有思路可寻,同时也能够确定结论的科学性。另外,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探究过程,促进每一位学生都掌握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序的探究过程,科学的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得到科学素养的提高。

三、科学知识与教学

在教师具体的科学教学中,科学知识的教学是基础,也是整个科学教学的核心。科学知识的教学体现在学生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本身,在科学课程中树立大教学观念,教好基础的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这一科学素养。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普遍低下,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科学知识的弱化。作为科学教学,要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现和探究生活中有关的科学知识,不断强化自己的科学意识。首先从课本中获得基础的科学知识,如“为什么会打雷下雨,为什么有春夏秋冬”。学生不知道的奥秘千千万万,科学课有其独特的认识对象,大多是学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涉及到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等诸多领域,只有通过科学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的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掌握了扎实的科学知识,进而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和大自然,走进大科学学习,科学知识素养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科学精神与教学

小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对于促进他们科学精神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怎样维持小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师的科学教学中显得特别突出和重要,因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科学精神的形成更是需要时间。科学精神可以说是一种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现,是勇于探究和尊重科学事实的根源,是对未来的一种求知欲,利用好奇心的内驱力

使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完善认知结构,内化为科学精神。这要要求我们广大的科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扼杀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要充分调动其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维持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也是有需求的,而其需求是多方面的,求知欲的满足是其重要一方面,通过寻求知识的过程,加强其尊重科学,相信科学的思想教育工作,这些是科学精神的基石。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鼓励,以减弱学生对回答错误的恐惧。科学真理的获得都是在不断的错误中得出的,只有坚定的科学信念(精神)才能作出惊人的成就,这也是科学素养的最高境界。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并不是简单的一次教学过程和开展一项活动就能做到的,这需要不断的去反思和总结每一次的教学活动,并且结合科学素养的要素提升教学的效果。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到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精神这四大科学素养和小学生的科学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把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深入到日常的教学中,让小学生能够心领神会,逐渐具备必要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