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药在方剂中的常用气味配伍规律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一概念:凡以疏通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一.概念:凡以疏通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或活血祛瘀药,简称活血药,其中作用猛烈者,称破血药或逐瘀药。
二、药性特点本类药物性味多为辛温,辛可散瘀化滞,温可通行血脉,促进血行,故本类药物具有通行血脉,消散瘀血的作用。
二.作用与适应证1、作用:活血化瘀,调经止痛,消肿疗伤,破血消癥。
2、适应证:用于血瘀诸证本类药物应用范围很广,遍及内、妇、外、伤各科。
凡一切瘀血阻滞之证,均可用之。
(1)妇科:血瘀经闭、痛经、产后血瘀腹痛。
(2)内科:胸痹、风湿痹痛、癥瘕积聚、肢体麻木、胁肋胀痛。
(3)伤科: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筋骨折伤。
(4)外科:疮疡肿毒初期。
三.配伍规律1.多配行气药,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
2.寒凝气滞血瘀者:配温里散寒药。
3.关节痹痛者:配祛风湿药。
4.疮疡肿毒者:配清热解毒药。
5.症瘕积聚:配软坚散结药。
四.使用注意月经过多、孕妇及血虚无滞之经闭忌用五.现代研究现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药理作用广泛,尤以对心血管和血液系统作用较强。
主要具有改善心功能,调节心肌代谢,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冠脉阻力;抑制血小板凝集,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改善血凝状态,预防血栓形成,促进血栓溶解。
※川芎首载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四川、云南等地。
多为人工栽培。
炮制:生用。
药材:药材根茎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头形团块,直径2~7cm。
表面黄褐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窝状茎痕;质坚实,不易碎断。
饮片:饮片切成薄片,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可见波状环纹的形成层,并散布有黄棕色的小油点。
有特异浓郁的香气,味苦辛回甜,有麻舌感。
以个大、饱满、质坚实、油性大、断面色黄、香气浓郁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温。
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应用】1.活血行气:(1)妇科血瘀证:血瘀经闭、痛经、产后血瘀腹痛。
(2)内科:胸痹、胁肋胀痛、癥瘕积聚、肢体麻木。
《中药学》第五十四讲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
《中药学》第五十四讲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第五十四讲活血调经药概述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下面263页,活血化瘀药的第二节,活血调经药。
这一类的药主要用于妇科的瘀血证,月经失调,就是前面讲过的,比如说周期的延后,月经后期,月经的量减少,颜色加深,比较粘稠,比较紫暗,或者有瘀血的一些块状物;另外有明显的在经期出现腹痛这样的一些症状;还包括用于产后瘀血引起的恶露不行,或者恶露不尽,这样的一些情况都可以使用。
实际上准确一点讲,这一类的药应该叫活血通经药。
它主要是使月经更加通畅、更加通调。
调,它可以是使少变多、使多变少,使提前的延后,周期延长,周期延长的让它缩短。
可能比较准确一些,主要在于通,而不在调,当然区别不大,所以都可以,但(以)我们教科书为准就把它认为是一个活血调经药吧!实际上这一类的药和前面第一节的药一样,真正是主要用于妇科瘀血病的不多,可能相对比较集中,主要用于妇科瘀血证的,只有一个益母草。
益母草近年来在瘀血证当中,治疗冠心病,治疗跌打损伤,或者其他瘀血证,眼科的瘀血证,现在应用非常广泛了,还把益母草作为注射剂,治疗多方面的瘀血证,传统益母草比较典型,现在都不典型了,其实这一节的药很多都是活血止痛药,也是活血疗伤,甚至于活血消癥的。
所以这个分也是相对的,尤其是从传统的用法,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里面有很多药,在当时或者在古代文献当中,主要是调经的,也是对的。
这一类的药在治疗月经不调的时候,月经不调有虚有实,实证往往瘀血的同时兼有气滞,所以往往要疏肝,肝气调畅了,有利于月经的正常;虚证,可能气虚、血虚、肝肾亏虚,都有可能,也可能在虚当中夹有瘀血,夹有瘀滞,也可以和补虚的药配伍在一起,这是这一类药在主治和配伍方面的简单的情况。
这一组药当中第一味药就是丹参,是《神农本草经》就收载的一个很常用的药,也是这一节要求掌握的一味药。
丹参作为一个活血祛瘀的药,或者说活血化瘀都行,就是一个活血药。
《中药学》学习笔记:活血化瘀药之川芎
《中药学》学习笔记:活血化瘀药之川芎凡以通畅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或活血祛瘀药。
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
其中活血祛瘀之力峻猛者,又称破血逐瘀药。
活血化瘀药味多辛、苦而性温,辛能散瘀行滞,苦能泄利通降,温可通行血脉,促进血行。
本类药物善于走散通行,能促进血行,消散瘀血,而产生调经、止痛、消癥、消肿、消痈、通痹等功效。
适用于血行失畅、瘀血阻滞之证。
活血祛瘀作用按其强度的不同常用不同的功效术语,如“和血”、“和营”多指活血作用较弱,药力平和;“活血”、“化瘀”、“祛瘀”、“消瘀”较“和血”、“和营”作用强,然力量强度又不及“破血”、“破瘀”、“逐瘀”峻猛。
活血化瘀药主治各种瘀血证。
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
所以本章药物主治范围广泛,遍及内、妇、儿、外、伤各科。
如内科之头、胸、腹、四肢诸痛,而痛如针刺,痛处固定者,体内癥瘕积聚,中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关节痹痛日久,血证之出血色紫夹有血块,妇产科痛经、闭经、产后恶露不尽、腹痛,外伤科之跌扑损伤肿痛,痈肿疮疡等,均可应用活血化瘀药。
活血祛瘀药的使用,应针对病情,根据药物寒温、猛缓之性和功效特点,加以选择,并作适当的配伍。
由于人体气血之间的密切关系,气滞可导致血瘀,血瘀也常兼气滞,故本类药物常需与行气药同用,以增强活血化瘀的功效。
寒凝血瘀者,当配伍温里药以温通血脉,助活血化瘀药以消散瘀滞。
若热灼营血而致血瘀者,当配伍清热凉血药。
痹证、疮痈,则应与祛风湿药或清热解毒药同用。
癥瘕痞块,应同软坚散结之品配伍。
瘀血而兼正虚,又当配伍相应的补虚药,以消补兼施。
本类药物易耗血动血,不宜用于月经过多,血虚经闭者。
有催产下胎作用和活血作用强烈的药物,孕妇禁用。
古代有将催产下胎的活血药用于难产及胞衣不下者,但其危险性大,一般不宜使用。
由现代产科处理更加安全有效。
破血逐瘀之品易伤人正气,体虚而兼瘀者应慎用。
川芎《神农本草经》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LigusticumchuangxiongHort .的根茎。
基于数据挖掘法探析“丹参-当归”活血药对在古代中风方剂中的配伍规律
【摘要 】 目的 运用频数分 析和关联 分析方法 ,探 究古代 中风方剂 中“丹参一当归 ”活血药对 的配伍规律 。方 法 通 过 系统 检 索 “中 医 e百 ”和 《中华 医典 5.0》数 据 库 中含 丹 参 、当 归 的 中风 方 剂 ,利 用 Excle软 件 建 成 “含 丹 参一当 归 中 风 方 剂 数 据 库 ”,并 用 SPSS Modeler18.0软 件 对 数 据 库 进 行 频 数 分 析 和关 联 分 析 。结 果 与 “丹 参 一当归 ”配 伍 的高 频 药 为 牛膝 、防 风 、肉 桂 、酒 、革 薜 、川 芎 、石 斛 、天麻 、黄 芪 、附 子 。最 常 用 的药 物组 合 为 丹 参一当 归一防风 ,丹 参一当归 一牛 膝 ,丹 参一当 归一川I芎 。结 论 古 人 运 用 ”丹 参 一当 归 ”活 血 药 对 时 ,多从 加 川芎 、牛 膝 等 强 其原 药性 ,加 防 风 、牛 膝 增 以新 药 性 ,加 牛 膝 等 减 其 副 作 用 3个 方 面着 手 ,对 中药 基础 研 究 及 临 床 用 药 有 借鉴 意 义 。 【关键词 】 丹参一当归 药对 数据挖掘 频数 分析 关联分 析 配伍 规律
【Key words】 Danshen—danggui;Medicine compatibility;Data mining;Frequency analysis;Corelation analysis;
Com patible r u le
丹 参 、当归 为常见 的活血化 瘀 药物 。也是 经 典 活血 化瘀 复 方活 络效 灵丹 的重 要组 成 。根据 前期 研 究 ,我 们 发 现 活 络效 灵 丹 可通 过 抑 制 NF—KB信 号 通 路 进 而 抑 制 脑缺 血后 炎症 因子 水平 升高 ,从 而提 高 急性 缺血 性 中风 的疗 效 和改 善预 后…。同时 。黄娟 等经 过文 献研 究 发 现 .丹参 和 当归 为急性 缺血 性脑 卒 中的 高频 药 (频 次 >10次 )[2 3。可 见 。“丹参 一当归 ”药对 被广 泛运 用 于急 性 期 中风 的治疗 。为 近一 步 扩大 “丹 参 一当归 ”的基 础
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的合理配伍及使用
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的合理配伍及使用【摘要】目的促进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在临床的合理配伍及使用。
方法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对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合理配伍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合理使用的建议。
结果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在临床的合理配伍及使用应引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
结论使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时应关注辨证论治、合理配伍以及使用规范等问题。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成药;合理配伍;使用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9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33-02传统医学认为瘀血的形成多由于气滞或血虚使得血行不畅和凝滞,亦有因外伤及其他原因造成的内出血不能消散和排出,也有因寒在血脉、血凝而成,而瘀血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全身气血运行。
因此在临床上,凡能通利血脉、祛瘀通滞治疗瘀血证的药物均称为活血化瘀药物。
该类药物种类较多,现就其与行气药、温经散寒药、舒经活血药物的合理配伍及使用作一探讨。
1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与行气药的配伍及应用传统医学认为,气属阳,血属阴。
气为血之帅,即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即血能载气、血能生气。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凝久则成瘀。
所以在临床上,活血化瘀类药物与行气药则经常配伍,可以进一步增强活血化瘀类药物的功效[1]。
如:11川芎配乌药川芎具有辛散温通,活血行气之功效,其上行头目,下走血海,具有“血中之气药”之称,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头痛、风湿痹痛。
古人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是治头痛的要药。
乌药具有温通辛开、行气散寒之功效,其上可走脾肺之脏,下可通达于肾脏。
二者配伍应用,则使川芎的活血行气之功效加强,临床常应用于治疗内科、妇科疾病,如血瘀、气滞所致之头痛、胸胁胀痛、闭经、痛经、月经不调等。
但川芎辛温升散,用之太过则恐其耗气伤阴,故阴虚气弱、气逆呕吐、月经过多、肝阳头痛、劳热多汗、出血性疾病都不宜使用。
12延胡索配郁金延胡索性味辛苦温,归肝、脾、心经,善于消散血结,具有活血行气止血之功效,既能行血中之气,又能行气中之血。
第十九章活血化瘀药药性歌赋
第十九章活血化瘀药药性歌赋川芎辛散温通是川芎,颠顶血海四肢通;血中行气瘀滞疗,头风痹痛有功名。
延胡索元胡醋制善止痛,活血行气功效良;专治一身上下痛,月经不调痢滞通。
郁金双郁能解郁金功,血瘀气滞胸腹痛;热病神昏癫痫疗,肝胆湿热血止行。
姜黄姜黄破血又行气,通络止痛疗风痹;胸胁刺痛跌打伤,经闭腹痛及肢臂。
乳香、没药止痛乳香与没药,活血消肿生肌疗;诸秀疼痛皆可用,痈肿瘰疬外可消。
乳香、没药止痛乳香与没药,活血消肿生肌疗;诸秀疼痛皆可用,痈肿瘰疬外可消。
五灵脂活血止痛五灵脂,瘀血阻滞诸痛施;崩漏血瘀少腹痛,炒用化瘀血能止。
夏天无苦寒微辛夏天无,活血行筋通络著;中风偏瘫跌打伤,祛风除湿痹痛除。
枫香脂活血止痛枫香脂,风湿痹痛跌打伤;血热吐衄血止住,瘰疬痈肿与臁疮。
丹参丹参一味同四物,活血调经妇科著;心脘腹痛癥瘕祛,清心安神痈肿除。
红花辛散温通是红花,活血调经功效佳;癥瘕积聚跌打伤,心腹瘀滞疼痛罢。
味甘微寒番红花,解毒活血瘀血下。
桃仁桃仁苦泄破瘀血,润燥滑肠咳喘捷;产后瘀阻跌打伤,经闭癥瘕与蓄血。
益母草祛瘀生新益母草,胎产诸证经不调;利水消肿水瘀祛,热毒疮肿痒疹疗。
泽兰辛苦温通是泽兰,行血利水又舒肝;经产瘀阻与癥瘕,腹痛水肿皆可安。
牛膝牛膝下行怀与川,生用破血通络专;制用强筋补肝肾,上部火热痹痿安。
鸡血藤祛瘀生新鸡血藤,月经不调经闭痛;风湿痹痛肢麻木,补血舒筋疗中风。
王不留行王不留行善通利,惯走血脉疗经闭;催生下乳乳痈消,热血石淋建功绩。
月季花甘温芳香月季花,疏肝解郁功可夸;月经不调痛经闭,痈肿瘰疬疗跌打。
凌霄花辛寒散清凌霄花,破血通经疗癥瘕;月经不调红闭疗,凉血祛风痒疹罢。
土鳖虫走窜逐瘀土鳖虫,筋骨折伤伤科用;续筋接骨疗肿痛,癥瘕瘀滞经闭通。
马钱子马钱苦寒有大毒,疗伤止痛络通除;痈疽疮毒咽喉肿,风湿顽痹瘫麻木。
自然铜散瘀止痛自然铜,接骨续伤要药名;促进骨折早愈合,内服外用两分功。
苏木骨折筋伤用苏木,散瘀消肿止痛著;心腹瘀滞痛经闭,痈肿疮毒也能除。
浅析活血祛瘀剂的选药配伍规律
浅析活血祛瘀剂的选药配伍规律【摘要】活血祛瘀药是为血瘀证而设,常用药物有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等,以治疗血瘀肿痛,外伤瘀肿,瘀阻经络之半身不遂,瘀血内停之胸胁诸痛等证。
血瘀证多因寒凝、气滞、血虚、气虚、外伤等导致,临床用药有同有异。
笔者拟结合历代名方的用药特点及临床经验,对活血祛瘀方剂的制方配伍方法和用药规律做一浅析。
【关键词】活血祛瘀剂;配伍规律活血祛瘀剂是以活血祛瘀、攻逐瘀血药为主组成,具有通畅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功能,主治瘀血证。
活血祛瘀剂真正起源当推东汉医圣张仲景,他在《内经》血瘀理论基础之上,首先确定“瘀血”病名,在《伤寒论》中较多地阐述了“蓄血证”证治,并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予以专门论述。
据此,仲师又创立一系列活血祛瘀名方效方,堪称此类方剂之“祖剂”,为后世活血祛瘀剂选药配伍树立了典范。
1配行气药,以行气活血化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故在活血剂中最应配伍行气药。
如枳壳、香附、乌药、檀香、木香、降香、青陈皮之类。
由于气滞可以导致血瘀,血瘀亦能加重气滞,因为行气药是活血祛瘀方中较为重要的配伍,如《时方歌括》丹参饮应用檀香、砂仁等,即是其例。
此种配伍对行气药物的选用,一是宜用活血而兼有行气作用者,如川芎,在活血祛瘀的同时,兼有行气作用,被称为“血中之气药”。
有类似作用的还有延胡索、郁金、姜黄等。
二是宜用疏肝理气药,如柴胡、香附、乌药、木香、青皮等,因肝主疏泄,条达气机,而气滞往往与肝有关,所以活血祛瘀方中配伍行气药,常以疏肝理气之品为主。
如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张秉成在阐述复元活血汤配柴胡时说:“无论何经之伤,治法皆不离于肝……。
此方以柴胡之专入肝胆者,宣其气道,行其郁结”。
(《成方便读》)三是选用升降气机药,如枳壳、桔梗、柴胡、牛膝等。
胸膈乃气机上下之通道,瘀血阻滞胸膈,气滞的表现形式为升降失常,故对升降气机药的选用尤为重要。
如血府逐瘀汤治疗胸膈血瘀之证,方中选用枳壳与桔梗、柴胡与牛膝两对升降气机、调和气血的药物,即是明证。
浅谈活血祛瘀剂的几种配伍方法
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亦为足三阴与任脉之会,用以振奋膀胱的约束力。
膀胱俞可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固精缩尿以补益肾气。
气海为八会穴之一,可调补三焦。
遗尿点有醒神开窍之功。
诸穴相配,使肾气充足,脾气健旺,膀胱约束有权则遗尿自止。
3典型病例张莫,男,5岁,2007年9月初诊,患儿家长代诉:患儿遗尿数月,近2个月来明显加重,每晚尿床1 3次,尿清长,夜寐深,不宜叫醒,神疲乏力,形寒肢冷,伴有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细。
处方:益智仁12g,茯神19g,女贞子12g,金樱子15g,菟丝子15g,生龙牡各10g,桑螵蛸12g,五味子9g,石菖蒲15g,山药15g。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同时配合针灸治疗,选穴:百会、关元、气海、肾俞、膀胱俞、遗尿点、足三里、太溪、命门,补法并加灸法,每日一次,每次15 20分钟。
药物、针灸治疗7天为1疗程,休息3天 5天后再开始第二疗程。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并告知家长合理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患儿服药治疗一个疗程后,夜间尿床次数减少,精神好转,继续服药治疗两个疗程后,尿床症状基本消失,叫时易醒。
共服药治疗5个疗程后诸症悉除。
4讨论现代医学认为,小儿遗尿症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一个症状,其发病病因多与遗传、脑干觉醒中枢功能障碍、功能性膀胱容积较小或睡熟后逼尿肌功能紊乱、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以及脊柱隐性裂等有关[3]。
同时也和心理及社会因素、睡眠状况有关。
随着儿童年龄增长,遗尿可引起严重的日常社交及心理方面的问题,使患儿产生自责、羞愧,伤及自尊心,所以遗尿需要早期治疗,以免带给患儿不良的心理影响。
对于遗尿治疗,西医以中枢兴奋剂为主,但治疗效果尚不理想,且易复发,并有诸多不良反应,尤其不适用于6岁以下儿童。
中医药在小儿遗尿症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田师在临床中,尤为重视补肾、固涩、醒脑之法,并配合针灸治疗,补肾固涩,清心醒脑,益气健脾。
活血祛瘀中药药性及炮制方法分析
活血祛瘀中药药性及炮制方法分析目的分析活血祛瘀中药的药性,并总结相关的炮制方法。
方法对常用的活血祛瘀的中药进行药性分析,并将主要的炮制方法:炒法、炙法、盐制法进行总结,并通过实例分析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结果活血祛瘀中药适应范围较广,为了增强药性进行有效的炮制是非常关键的,为了达到最佳的药效应严格遵循炮制工艺。
结论活血祛瘀药物在临床的应用日渐广泛,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尽量提高药效,降低药材的毒副作用;在炮制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操作工艺,在科学的炮制下保证用药的安全性,提高临床疗效。
标签:活血祛瘀;中药;药性;炮制;临床疗效0引言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药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药对疾病的治疗能够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而近年来,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频繁出现中药中毒事件,使得人们对中药药性提起了十分关注。
中药在应用时常采用组成复方的方式,在炮制时也是根据不同的组方选择不同的炮制方法,其功效也就不尽相同。
活血祛瘀类药物在中药的应用中较为常见,其药性及炮制方法對中药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活血祛瘀中药的药性及炮制方法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如下:1活血祛瘀中药的药性活血祛瘀中药就是针对血液循环瘀滞导致的血瘀证而成立的,主要的作用就是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消散淤血。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实,临床中许多疾病均有血瘀病理变化,这就使得活血祛瘀的临床治疗应用范围在逐步扩大[1]。
因此,其药性研究引起了广大医学者的关注。
常见的活血祛瘀药物有川芎、延胡索、丹参、红花、桃仁、苏木、月季花等。
2活血祛瘀中药的炮制原理炮制原理是指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即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和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
3活血祛瘀中药常用的炮制方法科学的炮制方法能够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减少药物的毒副反应[2],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在炮制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炮制工艺,改进炮制方法,使药方达到最大药效。
?方剂歌诀详解——血府逐瘀汤?
方剂歌诀详解——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血府逐瘀归地桃,红花枳壳膝芎饶,柴胡赤芍甘桔梗,血化下行不作劳。
【歌诀总括】全方药物由桃仁、当归、红花、生地、牛膝、枳壳、赤芍、川芎、桔梗、柴胡、甘草组成。
本方用治胸中血瘀证,表现以胸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为特征。
因为瘀血发于血脉,故可发生于全身各处,本方配伍合理,是活血化瘀的基础方剂,经过适当加减可以广泛使用。
【歌诀详解】本方主治诸症皆为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
方证以胸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为特征。
胸中为气之所宗,血之所聚,肝经循行之分野。
血瘀胸中,气机阻滞,除胸闷外还可见心悸怔忡,或夜不能睡,或夜寐不安,或急躁善怒。
此外,发于头可见头痛日久不愈,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瘀血证还可表现为入暮潮热,或舌质暗红,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等。
本方以四物汤为基础,因为阴血日消夜耗,常常不足,瘀血常为血少所致,所以本方以四物汤养血为基础。
方中用赤芍不用白芍,是活血为主,而桃仁、红花更为破瘀活血之代表药。
柴胡、枳壳、桔梗疏肝行气,开胸散结,引药入胸;牛膝引血下行。
柴胡、桔梗的升发与枳壳、牛膝的下行,一升一降,可以条畅气机,使升降有常。
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全方配伍极有特点:一是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体现气行则血行;二是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三为升降兼顾,条畅气机,既能升达清阳,又可降泄下行,使气血和调。
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为治胸中血瘀证之良方。
【应用点睛】本方因胸中瘀血而设,以胸痛胸闷为重要特点。
因其行气、养血、活血祛瘀的组方思想是血瘀证的基本配伍思想,经过适当配伍可以应用于全身多种瘀血证。
本方现代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胸部挫伤等引起的胸痛,以及脑血栓、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等属瘀阻气滞者。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组成】桃仁四钱(12g)红花三钱(9g)当归三钱(9g)生地黄三钱(9g)川芎一钱半(4.5g)赤芍二钱(6g)牛膝三钱(9g)桔梗一钱半(4.5g)柴胡一钱(3g)枳壳二钱(6g)甘草二钱(6g)【用法】水煎服。
三个祛瘀方剂,从它们的配伍,了解气血的关系
三个祛瘀方剂,从它们的配伍,了解气血的关系中医有云“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营”也就是营血,它在经脉中流畅运行,不能有任何的阻滞,就如同江河里的流水一样。
杂质越少,水的黏度性就越低,那水的流动性也就越强,反之则会淤塞不通。
而血液的运行也是这个道理,如果血液过于黏稠,血液运行的速度也会放慢,时间一长,就会造成淤塞的情况出现。
淤塞的部位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气血运行不畅,也就是血液浓稠了,就会出现手足乏力,四肢麻木,身体发凉,头晕脑胀等情况出现。
那如何判断血是否浓稠呢?1、头晕脑胀:头为清阳之府,如果早上起来之后,有点头晕,就说明气血不畅了;2、视力下降:如果没有外物的影响,眼睛突然就出现看不清东西,模糊等情况,也说明气血不畅了'3、小腿抽筋:睡着之后,没有其他情况出现,反而是小腿肚时不时地抽筋;4、心闷胸闷:如果经常感觉心胸憋闷,也是血液浓稠的表现;从中医上来讲,血液浓稠相当于气滞血瘀的情况,那在调理的时候有一个原则就是:行气活血。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方剂有三个:1、桃红四物汤:当归、熟地、川芎、白芍、桃仁、红花功效:养血活血其中当归、熟地、川芎、白芍有养血活血的功效;而桃仁、红花则是活血祛瘀的最佳之品。
2、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是中医活血祛瘀最有名的方剂。
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
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为臣药。
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3、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功效:补气,活血,通络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
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血太浓”虽然是一种很通俗的说法,却又能很形象地让我们理解气血运行的规律与条件。
张仲景的活血化瘀治法与方药
张仲景的活血化瘀治法与方药张仲景首次将瘀血作为专病论治,较系统地总结了瘀血病证的论治规律,在中医瘀血学说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就和公安医院毛喆医师一起来了解一下:活血化瘀法可根据其作用强弱,分为和血法(作用最弱)、活血法(作用较强)和破血法(作用最强)三类,也可根据其他作用和配伍进行分类。
现将仲景对瘀血的治疗与方药分析、归纳为如下。
1活血行气法是行气药与活血药相配伍的一种活血化瘀法,用以治疗因气滞而血瘀或因血瘀而碍气病证。
例如《金匮要略·产后病脉证并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枳实芍药散破气散结,活血止痛。
方中枳实破气散结,炒黑能行血中之气;芍药活血止痛;大麦粥安胃和中。
气血宣通,则腹痛烦懑(原文“满”,通“懑”)诸症自除。
再如治肝着的旋覆花汤亦属此例。
2温阳活血法是温阳散寒药与活血药相配伍的一种活血化瘀法。
主要用于因感受外寒或阳虚内寒,而致血行瘀滞的病证。
温阳散寒药多选用桂枝、肉桂、附子、干姜、吴茱萸等。
《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温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属之。
3解毒活血法是清热解毒药与活血药并用的治法。
仲景主要用于瘀毒内蕴,肉腐成脓的狐惑、阴阳毒、肠痈。
清热解毒药有升麻、甘草、败酱草。
例如狐惑热毒炽盛,肉腐成脓,用赤小豆当归散。
方中赤小豆清热解毒、排脓;当归活血祛瘀;清浆水清凉解毒。
阳毒热盛肉腐成脓,主以升麻鳖甲汤清热、解毒、散瘀。
方中升麻、甘草清热解毒;鳖甲、当归滋阴散瘀;雄黄、蜀椒解毒。
肠痈已成脓时,用薏仁附子败酱散解毒排脓,活血止痛亦属其例。
解毒活血法,后世多用于外感热病,热入营血,瘀热互结,或热毒内蕴,热灼血瘀的病证。
常用药物有板蓝根、大青叶、银花、连翘、虎杖、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鱼腥草、败酱草等,并出现了解毒活血汤等方剂。
4泻热通瘀法亦称通腑泻热逐瘀法,是泻热通腑与破血逐瘀并用的治法。
泻热通腑药,多选用大黄、芒硝、甘遂等。
用“四气五味”原则配中药,很简单,掌握了就可以起到治病的效果
用“四气五味”原则配中药,很简单,掌握了就可以起到治病的效果每次看中医的时候都会开药方,看着各种的药名写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药方,甚是神奇。
其实中药的配伍原则很简单,根据中药的药性“四气五味”结合病症配合使用,就可以起到治病的效果了。
“四气”指药物的“寒凉温热”;“五味”指:“辛、甘、酸、苦、寒”一般药物只有一味一性,各种药物配合使用的时候根据君臣佐使组成方剂。
1、运用原则(一)四气是指寒凉温热四性。
运用原则是:“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
”温性,热性药如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等,多具有温中散寒,助阳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寒性症;寒凉性药如石膏,黄芩,黄连,黄柏等,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于治疗阳热症。
温热与寒凉药同用,则多用于寒热错杂症。
(二)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寒、咸五味,“辛散能行,“甘能补能和”“酸能”,涩能收,“苦能泄能燥“,”“咸能软能下。
”运用原则是:辛味药如麻黄,川芎,半夏等多用于外邪袭表,气滞血瘀,痰湿等症;甘味药如生地,鹿茸,黄芪,阿胶等多用于阴阳气血诸虚症;酸味药如山茱萸,五味子,乌梅,金英子,白芍等,多用于久病滑脱虚症;苦味药如大黄,葶苈子,槟榔,莪术等多用于瘀结,痰饮,积滞,气逆,湿阻等症;咸味药如芒硝,牡蛎,鳖甲,海藻,等多用于瘰疡,瘿瘤,血分瘀结,大便燥结等症。
大部份药物只具有一性一味,即使多味药也是其中一味为主,绝无二重性。
诚然单行是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的,因此必须相互配伍运用。
2、配伍方法(一)辛甘温热法:辛甘发散以治寒症。
主要用于两种情况,一为发散风寒,如桂枝汤,用辛、甘、温配桂枝,配甘草、大枣用于外感风寒症;二为发散风,寒,湿如桂枝附子汤,用甘大热附子,辛、甘、温桂枝配甘草,大枣用于风寒湿邪留着肌肉,痹阻筋脉症。
(二)辛甘化阳以治阴虚里寒症。
主要用于三种情况:一为心阳虚,如桂枝甘草汤,用辛甘温桂枝入心助阳,配甘草益气。
二药辛甘合化,阳气乃生,用于心阳虚心悸症;二为脾阳虚,如附子理中汤,甘辛大热附子,干姜配人参,白术,甘草合化,温中助阳,益气健脾,用于脾虚寒吐利腹痛症;三为肾阳虚,如四逆汤,用甘辛大热附子,干姜温肾回阳,配甘草益气补虚,合为辛甘化阳,回阳救逆要方,主治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至四肢厥冷,腹痛吐利症。
中药治病重在气味配伍
中药治病重在气味配伍楼主有意义 2008-02-20 13:37:05 一日读一则病案,见案中用到生薏苡仁60g和干姜15g,药量都较大。
也许作用是一样的,因中药是用气味来治病的。
这里是干姜的辛味和生薏苡仁的淡味相配,干姜的热性与生薏苡仁的凉性相配,重在二药气与味的比例。
这是中药配伍的技巧之一,也是小方小剂能治大病的奥秘之一。
气味理论,即四气五味理论,是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神农本草经》中最早记载了这一理论:“药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后世医家代有发展,但四气五味理论始终是认识和运用中药的最基本的理论。
任何一味中药都是气与味的统一体,中药与中药的配伍是气味与气味之间的配伍。
人体内不外阴阳,人体的病变不外阴阳的失常,药物的气味本身具有阴阳,气味组合又会化生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伤寒论》中桂枝与甘草相配的“辛甘化阳法”和芍药与甘草相配的“酸甘化阴法”成为后世方药配伍的范例。
药物通过气味恰当的配伍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
人体内无处不有气的运行,气的运行方式不外乎升降出入。
升降出入障碍意味着机体病变,升降出入停止。
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药物的气味本身具有升降出入,气味组合也会改变升降出入。
《本草纲目》说:“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之巅顶。
”药物通过气味恰当的配伍达到恢复体内气机升降出入的平和。
李东垣《脾胃论》在肯定“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的前提下,又发挥了这一治法。
气味俱出于中焦,治疗应立足于中焦,以调治心肾肝肺,恢复机体正常的升降出入。
他在《脾胃论·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中指出:“戊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
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应之。
脾胃兼化,其病治之各从其宜,不可定体,肝肺之病,在水火之间,顺逆传变不同,温凉不定,当求责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