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2019届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练习: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年08月08日xx学校高中历史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兄弟相传这一王位世袭方式占据一定比例。

这说明王位世袭除了传统的传子之外,方式进一步增多。

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

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

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3.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亲疏之法也。

”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B.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C.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D.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相关知识。

A、根据题中可以看出认为宗法制在西周以前产生只是丁山先生的观点,王国维提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反映的是认为宗法制是西周时期产生的,故A选项错误;B、根据题中丁山提出“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反映的是认为宗法制在西周以前产生的,王国维提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反映的是认为宗法制是西周时期产生的,体现了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故B选项正确;C、题中丁山先生和王国维先生都没有提出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因此与材料无关,故C选项错误;D、题中王国维提出“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反映了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但题中丁山并未提出此观点,故D选项错误;4.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政治》解析卷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政治》解析卷

2019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政治》分析卷一、选择题 ( 此题共 12 小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 )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有关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改日趋壮大与广泛认可的获取,起了不行低估的作用。

”这段话重在重申分封制()A.推进了中原文明的流传B.有益于稳固西周的统治C.促使了各地域文化交流D.加快了中华民族的交融分析:选 A依据题目中“对有关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改日趋壮大与广泛认可的获取”得出推进了中原文明的流传,故 A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重申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作用,故 B 项错误; C 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广泛认可的获取”不符合,故 C 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传统”、“中国文化”不符合,故D项错误。

2. (2019 届高三·青岛质检) 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多数是周王赐器,拥有同样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

春秋期间,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升 B .王室衰微,失掉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C.战争屡次,促使了不一样地域间的技术交流D.百花怒放,各国形成不一样特点的文化看法分析:选 B依据资料“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多数是周王赐器”,说明周天子基本能对诸侯实行有效控制,而资料“春秋期间,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表示在春秋期间,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遇到损坏,各国不再恪守礼器形制要求,故 B 项正确; A、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3.班固在史册中记录: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违禁”。

这能够旁证()A.设置刺史有益于君主专制B.督查制度有益于社会稳固C.门下封驳防止了决议失误D.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分析:选 B此题主要观察汉代的督查制度。

推荐学习K12(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单元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推荐学习K12(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单元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

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

材料表明“封建制度”()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解析:选C “西周初年”,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但不能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未涉及文化的传播,故B项错误;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相符,故C项正确;“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需要到秦汉中央集权确立,与材料中“西周初年”不符,故D项错误。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

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

”材料主要说明( )A.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C.商周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D.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解析:选D 根据“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可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能解决权力继承问题,有利于政局稳定,故D项正确。

其他三项不符合商周史实,故排除。

3.礼起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重在敬神。

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

这一变化反映出( )A.儒家学派始于周公旦B.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重视“礼”C.周礼重心从神转为人D.礼乐制度重在维护社会等级解析:选C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为孔子,故A项错误;材料“礼起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说明“礼”的传统很久远,但并未提及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对“礼”的重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重在敬神”到“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可知礼的重点由神到人的转变,故C项正确;“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反映出礼乐制度强调人们的认同感,并没有反映出维护社会等级,故D项错误。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讲含解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讲含解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考向一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演进1.讲高考(1)考纲要求了解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知道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

(2)命题规律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是历年高考核心考点之一;主要考察的内容有:一是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二是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对于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的考察近两年来考的较少,考生可适当复习;对于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考生要重点复习;二者均是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为辅。

例1.(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 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例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2019届高三历史高考真题训练: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2019届高三历史高考真题训练: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绝密★启用前2019届高三高考真题训练——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试卷副标题xxx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1.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A .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 .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 .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2.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 . 提高行政效率 B . 强化君主集权 C . 分割宰相权力 D . 利于集思广益3.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 .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 .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 .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试卷第2页,总11页D .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4.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

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 . 转运使 B . 兵部员外郎 C . 知府 D . 枢密副使5.“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 . 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 .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 .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 .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6.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习题(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习题(含解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 (2017江苏南京、盐城一模)《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

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

”材料表明()A. 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B. 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C. 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D. 殷族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2. (2018江苏扬州期末)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

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

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

”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A. 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B.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C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D.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3. (2017江苏苏锡常镇调研一)《左传襄公十二年》中记载:秋,吴子寿梦卒。

(襄公)临于周庙,礼也。

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临,哭也)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

”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等级森严C. 宗法制亲疏有别B.奴隶制渐趋强化D. 封建制尊卑有序4. (2017江苏无锡期中)西周时期, “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 '。

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乃形成见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B. 君权扩充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C. 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D. 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5. (2018 江苏南通一模)《剑桥中国史》载: “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 也不是起源于秦。

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测试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测试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衡水期中)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2.(2018河南郑州一模)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

这些规定( )A.强化了中央集权B.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C.实现了文字统一D.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3.(2018广东广州调研)周文王与正妻的儿子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

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

这说明西周初年统治者( )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意图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立性4.(2018河北承德联校期末)咸阳是秦朝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

内史位同九卿,可以参与朝政。

由此可以推知( )A.内史是秦高级教育官员B.内史有特殊的地位C.秦朝皇帝任免各级官吏D.秦朝重视地方治理5.(2018山东济南期末)《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说明秦汉时期( )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C.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D.社会演进趋势相同6.(2018重庆一模)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初“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这一机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导致皇权的旁落C.防止官员贪污腐败D.利于减少中央决策失误7.(2018山东德州期末)汉唐以后的法律大多规定,近亲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隐瞒,不得控诉或者作证。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精练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模块一 中国古代篇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精练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衡水期中)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2.(2018河南郑州一模)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

这些规定( )A.强化了中央集权B.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C.实现了文字统一D.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3.(2018广东广州调研)周文王与正妻的儿子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

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

这说明西周初年统治者( )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意图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立性4.(2018河北承德联校期末)咸阳是秦朝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

内史位同九卿,可以参与朝政。

由此可以推知( )A.内史是秦高级教育官员B.内史有特殊的地位C.秦朝皇帝任免各级官吏D.秦朝重视地方治理5.(2018山东济南期末)《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说明秦汉时期( )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C.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D.社会演进趋势相同6.(2018重庆一模)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初“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这一机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导致皇权的旁落C.防止官员贪污腐败D.利于减少中央决策失误7.(2018山东德州期末)汉唐以后的法律大多规定,近亲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隐瞒,不得控诉或者作证。

2019高考历史二轮文档版配套测试:专项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2019高考历史二轮文档版配套测试:专项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2019高考历史二轮文档版配套测试:专项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选择题】〔单项选择题,20题,共计40分〕03、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宗、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04、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上古篇〕》中写道:“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七百年”。

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父系家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皇帝制度05、右图为闽南地区王氏宗祠“世飨堂”的两块牌匾。

它们〔〕①表达聚族而居的宗法观念②具有激励族人的教化功能③强调尊宗敬祖的文化认同④反映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06、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柄双刃剑,它同时给与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至于哪种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以下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齐自称齐威王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09、以下措施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是A、西汉设立中朝B、唐设三省六部C、北宋设置通判D、清朝设军机处10、在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曾出现过如下现象,请按出现时间顺序排列①首辅“票拟”②“三衙”统军③刺史监州A、③①②B、③②①C、②③①D、①②③13、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选项是〔〕①行省制②州郡县制③郡县制④道州县制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③④②①D、②④①③17、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检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非选择题】〔3题,共计60分〕材料三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单选题1.(2019·全国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 宗法制B. 禅让制C. 郡县制D. 察举制【答案】A【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强调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强调的是选贤任能,与血缘关系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的出现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加强的产物,C选项排除。

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廉,与血缘关系无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宗法制的准确把握,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2.(2019·全国Ⅲ)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可知宋朝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

北宋治军的方针是强干弱枝,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因此军队战斗力较低,B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政府对军事力量的控制,与地方控制无关,C选项排除。

北宋的贫富分化主要和政府的土地政策、经济发展有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准确把握,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3.(2019·全国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 D【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率先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对地方实现了强有力的控制,因此有力量兴建大型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2019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专项版解析汇编 历史——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板)

2019年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题专项版解析汇编 历史——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板)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3.(2019届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模拟)学者吕文郁认为,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时代。

所谓周天子在“天下”分封诸侯,诸侯在邦国之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则在采邑内分封陪臣的“三级分封制”在周代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存在。

该学者意在强调A.周代的分封制具有一定阶段性特征B.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遭受极大冲击C.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D.传统的政治统治具有相对的合法性【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时代”可以看出,作者在强调分封制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故A正确;在材料中,并没有看出西周等级制度受到了冲击,排除B;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排除C;材料并没有政治统治合法性的相关信息,排除D。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讲义--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讲义--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讲义近几年全国及地方高考命题统计:主要内容提纲:考点1: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命题分析:(1)“中华文明的起源”近几年考查明显增多,主要通过文化遗存、史料文献等新素材设置情境,同时结合史学理论考查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下文明的产生、交流与传承。

(2)“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历年考查的重点,侧重考查商周制度演变、制度影响、文化交流等内容,以此来考查家国情怀素养。

备考建议:(1)知识角度:中华文明起源的表现、多元一体特征,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等的演变、特点、影响以及不同制度之间的关系,仍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内容,但同时也要注意商周时期原始民主、早期民族命题交融等内容。

(2)综合考查:该部分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础,命题可能从制度传承的角度考查与后边制度的关系;同时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政治与同时期经济、文化的联系。

(3)素养价值:本部分凸显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蕴含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素养,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一、主干知识整合:二、核心考点突破:1.中华文明的特点:(1)多元性:(1)从文化遗存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农作物种植上为南稻北粟。

(3)从区域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2)一体性:(1)从社会生活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等。

(2)从遗存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2.分封制与宗法制及关系:知识拓展:西周礼乐制1.定义:乐:和谐;礼:秩序。

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

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

2.核心精神:尊尊、亲亲。

3.目的:维护宗法分封形成的等级秩序,强化等级观念。

2019届高三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题训练(解析版)

2019届高三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真题训练(解析版)

2019届高三高考真题训练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3小题)1.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变革完善。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材料二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三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

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2)据材料二,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答案】(1)做法:全面推行郡县制。

影响: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混合体:郡国并行制。

(2)关系:行省制是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或较高级演化形态)。

“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创举:开创省制(设立行省)。

(3)理解:始终维护中央集权。

认识: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关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主要调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板块一 古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板块一 古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1.(2017·11月浙江学考)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答案D
解析“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意思是周朝的宗室子弟,那些不狂妄糊涂的人,没有不成为显达的诸侯的。材料同时提到了“周之子孙”和“诸侯”,故答案为D。A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选项不符合史实,C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与材料不符事权以加强皇权
C.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力
D.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三司掌管财政,故A项错误;分割宰相权力是手段,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意在强化以皇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考点三 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制度设计与智慧
(5)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产生并发展,吸收其他学派思想,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3.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看宗法制影响
(1)专制时代延续该制度。如: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就是从反面体现了该制度,明朝朱元璋把他的皇位传给长孙朱允炆,而不传给他的儿子朱棣,是从正面体现了该制度。
(2)对后世中国的社会结构(家国同构)和思想观念(积极,如尊祖敬宗,注重家庭建设;消极,如过分重视家庭人情关系、重男轻女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凝聚力。
④延续:汉初又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诸侯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部分王朝也曾实行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是为专制集权制度服务的。
(3)唯物史观认识瓦解原因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政治篇》精练卷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政治篇》精练卷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政治篇》精练卷(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2.(2019届高三·青岛质检)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B.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C.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D.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3.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

这可以佐证()A.设置刺史有利于君主专制B.监察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4.秦汉官员以俸禄多少确定等级,汉代有十七八等级,最高者月俸350斛,每月收入为21 875斤粟;最低的月俸8斛,合500斤粟。

这说明秦汉()A.官员职业性特征明显B.官员对百姓剥削残酷C.官僚体制严重失衡D.贵族政治已经废止5.《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65年),“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由此可知() A.儒家理念影响九品中正制B.州郡中正官严格举荐人才C.中正官以门第为标准选人才D.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加强6.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

各逞意气。

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

【配套K12】[学习](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练

【配套K12】[学习](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练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

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这表明A.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C.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答案】A2.“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

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

这反映了A.封建导致政权衰亡B.宗室拱卫专制王权C.血缘政治影响深远D.封建体制日趋完善【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封建”均是依据血缘关系进行的分封,以血缘关系来维护统治,反映出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项正确。

封建制度的腐朽是封建王朝衰亡的根源,与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不符,排除A。

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而不是“宗室拱卫专制王权”,排除B。

材料反映分封制危及政治统治,而不是封建体制日趋完善,排除D。

3.周初封康叔到殷墟,周公指示其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采用殷商原来的制度,按周法分配耕地)。

但是封唐叔到戎人居住的夏墟,却指示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A.国家顶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B.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C.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削弱D.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答案】B【点睛】本题以分封制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等,结合分封制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4.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

这一变化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B.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政治C.标志着官僚政治体制的确立D.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答案】A【解析】管理者即天子分封的各级诸侯,这相对于之前松散的内外服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故A 项正确;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未实现中央高度集权,并未建立起集权统治,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确立是在战国以后,故C项错误;材料仅反映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程度,未体现是否扩大统治范围,故D项错误。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讲含解析2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讲含解析2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考向一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演进1.讲高考(1)考纲要求了解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知道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

(2)命题规律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是历年高考核心考点之一;主要考察的内容有:一是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二是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对于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的考察近两年来考的较少,考生可适当复习;对于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考生要重点复习;二者均是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为辅。

例1.(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1)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例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

2019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母题来源一】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母题题文】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试题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课标中的“早期国家的特征”,题型是“反映类”选择题,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提供了商朝与西周王位继承的代际变化,要求深层次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考生通过王位代际的变化,找出商周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从而得出历史结论。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络。

【母题来源二】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母题题文】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

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

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9甘肃天水调研)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

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

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

《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D.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列举了有关夏、商、周三代最高权力与地方权力的一些关系,A、C两项与材料无关,可直接排除;夏、商、周三代时期主要的权利纽带是血缘,故D项表述不正确;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比较低,所以说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答案:B2.(2019江苏南通一模)“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解析:本题考查秦代政治制度。

材料中关键信息为“守”“尉”“监”,结合材料上下文关系可判断是地方官员,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A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材料并不涉及贵族政治问题,故C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并没有官员人数与效率的信息,无从判断机构臃肿,故排除D项。

答案:B3.商朝早期,“王位继承兄终弟及比较常见,例如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兄弟4人曾先后为王。

小乙武丁继位后情况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此后,父死子继成为商王继统的常例”。

从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反映出( )A.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B.王位世袭制的逐渐完备C.王权的不断加强D.商朝政治的日趋腐朽解析:材料表明,商代的王位继承发生了从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成为常例的演变。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父死子继”说明商王对王权更加重视,商王对王权的控制力加强。

因此,C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4.汉景帝曾“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

改丞相曰相。

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诸官。

长丞皆损其员”。

他采取这一措施的背景是( )A.汉政府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B.同姓诸侯国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支柱C.王国的力量已经无力同中央对抗D.平定王国叛乱创造了打击王国的契机解析:汉景帝时,诸侯国发动了七国之乱,汉景帝平定叛乱后,开始打击王国势力。

题目材料中的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减少王国的官吏等措施就是在此基础上采取的。

答案:D5.魏晋时期,“取得高官要职,不再仅看做个人德才杰出和资历深、功劳大的结果,而首先是看做家族血统高贵,秉赋异常的外在表现”。

上述制度的出现与发展( ) A.标志着中央集权政治的完善B.反映出选官制度的完备C.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繁荣D.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解析:魏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士族制度。

世家大族势力的发展,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影响国家的统一。

但是,士族主张清谈,追求享乐生活,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士族文化的兴起,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答案:C6.(2019福建四地六校联考)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

”在此,他旨在强调科举制(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作用。

解题的关键在提取材料信息:题目虽然考查科举制,但材料对比了察举与科举,关键信息在“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这反映的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即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

材料没有体现官吏来源、思想和文化素养信息,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A7.宋仁宗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

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

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

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

”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作用是( )A.消除决策失误以维护统治B.提高言官地位以加强集权C.通过权力制衡以巩固皇权D.通过行政分工以提高效率解析:本题考查宋代中央官制调整的作用。

题干材料“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表明决策失误依然存在,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台谏官地位的上升,B项错误;“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台谏公言其失”表明宰相权力受到制约,巩固了皇权,C项正确;宰相与台谏官之间相互牵制,可能导致行政效率下降,D项错误。

答案:C8.(2019河北石家庄质检)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

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

这表明(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体制逐步确立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发展。

题干所给材料体现了汉唐到宋代大臣地位的变化,要注意其对应关系:世家大族到科举、坐而论道到直立奏对,前者体现选官的变化,后者体现君臣关系的变化。

秦朝以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但不能说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A项错误;君主专制登峰造极是在清朝,C项不符合时间概念;选官制度只是变化之一,D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故排除;材料的两种变化都属于官僚政治的表现,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9.(2019甘肃天水调研)五代时有一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大理寺判其有罪,并昭告天下:“五十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明物察伦之主,亟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

自今以后,如有此弊,传者、受者并当极法。

”家谱变卖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A.商品经济发达B.宗法制的崩溃C.科举制的实行D.士庶之分严格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

家谱是士族证明其身份的证据,材料中出卖家谱的现象说明士族的身份已经不再受到珍惜,这与隋唐以来科举制在选官上打破士族的特殊地位有关,故C项正确;家谱不是一般的商品,与商品经济无关,故A项不正确;宗法制崩溃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后的家谱只能是宗法观念的产物,故B项错误;题目问的是变卖家谱的原因,与士庶之别无关。

答案:C10.(2019湖北孝感调研)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

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解析:本题考查元代的行省制。

从材料看,中书省反对各省泛滥咨禀,有利于地方高效行政;而重要事件和地方赋税财政则必须咨禀,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B、D三项只说明其中一个方面,以偏概全,故不符合题意。

答案:C11.(2019广东肇庆统测)明万历朝,内阁首辅赵志高曾说:“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谋进。

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

”材料所述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有职无权B.表明内阁大臣相互制约C.说明内阁内部矛盾尖锐D.是皇权专制加强的结果解析:本题考查明代专制皇权的加强。

明代实行内阁制,阁臣拥有票拟的权力,但没有决策权,一切听命于皇帝。

内阁阁臣势重或势轻取决于皇帝,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史实。

故可排除。

答案:D12.(2019湖北荆州调研)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

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军机处。

题目材料中的“廷寄”“交片”和地方督抚密折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共同点就是政事取决于皇帝,回避其他中央机构,减少干预环节,所以具有封闭性,C项为正确选项;军机处凌驾于其他中央机构之上,但并非中央官署,故A、D两项不正确;军机处的职能与地方的自治性和能动性无关,故排除B项。

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

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

……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

……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

一人之身,旬日异状。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

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

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请回答:(1)材料一中“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以魏立九品”“宜复古乡举里选”可知“乡举里选”是魏晋以前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是察举制;第二小问据材料一信息概括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等信息归纳概括。

第(3)问据材料三“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大小之官,悉听吏部”“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甚至贵贱间的对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归纳概括其影响。

答案:(1)制度:察举制。

说明:察举孝廉,崇贤、举善、黜恶,教导人们向善。

(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

弊端:中正官可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败坏社会风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