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沪教版化学九上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word教案3

合集下载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中质量变化的原理。

2.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反应物的计算方法。

3.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的分析,探究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1.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反应物的计算方法。

2.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1.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基本规律。

2.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化学方程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质的质量变化来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并提出化学反应中涉及的质量变化问题。

观察实验(15分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氧化铜、氯化铁、氢氧化钠和稀硝酸反应时产生的固体物质的质量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讨论和分析实验数据(20分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找出实验中固体物质的质量变化规律,并推导出化学反应式。

知识总结(10分钟)总结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反应物的计算方法,强调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基本规律。

练习训练(20分钟)分发练习册并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实验设计(30分钟)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一道涉及质量变化的化学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然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提出实验感想。

课堂评价观察实验和实验数据分析的独立操作、问题思考和实验设计的完成情况,练习册的成绩。

教学反思在这堂化学课上,我主要采用了教师讲解、实验、练习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分析能力。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学生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反应中涉及的质量变化规律,并且在讨论化学方程式时,学生们能够积极发挥自己的思维,积极探索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而在实验设计环节中,学生们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设计实验,实践中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同时,也存在不足的地方,例如实验设备和试剂的不足,影响了实验的开展;此外,学生们在实验中不够细心和认真,导致部分实验数据出现了误差,需要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规范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的训练。

沪教上海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教学课件

沪教上海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教学课件
电流强度
热力学温度
发光强度 物质的量
量的符号 l(L) m t I T I(Iv ) n
单位名称 米 千克 秒
安[培] 开[尔文] 坎[德拉]
摩尔
单位符号 m kg s A K cd
mol
1摩尔水中约有6.02X1023个水分子
1摩尔氦气中约有6.02X1023个氦原子
三、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的关系
物质的量
表示宏观物质多少的计量方式有哪些?
质量
体积
微粒个数
m
单位:kg
表示物体轻重的物理量
v 数目太大
单位:l 不便!
物体堆座大小
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如何称量一粒大米的质量?
结论:难以直接测量的微小
的量可以通过测量一定数目的 集合来得到。
思想方法:
聚微成宏;测宏推微
一双鞋 一盒粉笔
一箱啤酒
mol数
× 6.02×1023
个数
单位 物理量

长度 衡量 物体的长短
千克 质量 衡量 物体的轻重
摩尔 物质的量 衡量 微粒数目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该努力。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TM竟然以为我竭尽全力了。能力是练出来的,潜能是逼出来的,习惯是养成的,我的 成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要因为希望去坚持,要坚持的看到希望。最怕自己平庸碌碌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2、分子的物质的量与分子中原子的物质的量或个数的换算
分子中原子的n=分子的n×分子中的原子个数 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分子的n×分子中的原子个数× 6.02×1023
5mol氧分子中含__1_0___mol氧原子
5mol氧分子中含___6_._0_2___×___1_0_2_4_______个氧原子

沪教版(上海)化学九年级上册 2.3 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教案设计

沪教版(上海)化学九年级上册 2.3 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教案设计

2.3.4 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化学方程式一、教学任务分析《化学方程式》是教材中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化学方程式能较完整的描述一个化学变化,从质到量、从物到粒,都在告诉学生世界有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所有宏观现象都是由微观粒子的性质所决定的,宏观现象都能从微观角度进行推理、分析和解释。

《化学方程式》也将前面所学的化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如物质的量、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式的书写等,同时又为将来定量描述化学变化作铺垫。

本节课利用长征五号发射采用了氢氧发动机,实现了火箭推进剂的绿色环保的真实事件引入课题。

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演示实验再现“氢气在空气中的燃烧”。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辨识生成物,进而对该化学变化进行表达。

学生对该化学变化的表达方式进行总结与探究,从语言文字的描述,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表达到微观粒子模型的表达,再到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表达,逐步建构起学习者对物质的三重表征(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及三者之间的整体联系,同时通过对比发现,建构化学方程式的概念,体会化学方程式是一种简洁、内涵丰富、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

通过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和光合作用两个化学变化的对比,得出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不同,生成物不同的结论,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标注条件的原因及其重要性,又渗透了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这样的变化观念。

通过对比木炭、乙炔的燃烧以及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感知标注生成物的状态。

逐步完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接着学生动手做锌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教师首先提示有两种生成物,让学生猜测可能的生成物,并写出相应的“方程式”,学生的对生成物的猜测有多种情况,教师及时提供氢气和氯气的物理性质,让学生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及提供的信息,修正自己的猜测,完善该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者证伪假设,逐步培养证据推理能力。

秋沪教版化学九上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word教案2

秋沪教版化学九上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word教案2

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共6课时)第2课时根据化学式的有关计算一、设计思想根据化学式的有关计算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计算,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1)求化合物的式量,(2)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和质量比,(3)求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相应的延伸内容还有很多,如已知物质的质量求某一元素的质量、已知某一元素的质量求物质的质量等等。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肯定要必须建立在对化学式含义的透彻理解基础之上,而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觉得学习计算是有意义的。

题海无边,教给学生只可能是方法,设想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如下策略,以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是在课前复习中重点复习化学式的含义。

要求学生能熟练根据化学式确定物质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知道物质的一个分子由几种原子构成,并且能正确算出每种原子的个数。

所列举的化学式一定是本节课要用到的化学式,使学生不因化学式的含义不清而影响本节课的学习,以达到分散难点,限制难点个数的作用。

二是采用“示例──模仿──实践”的学习方式。

如果从数学角度来看,本课题的教学内容无疑是比较简单的。

所以教师先作示例,只要引导得当,学法指导到位,学生肯定容易学会。

再设计合适的练习让学生独立实践,在实践中暴露出学习上不足,通过集体研讨,及时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学会有关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作为教师在本节课中要在指导学生自学上狠下功夫,单纯靠“教师讲、学生听”是不可能解决计算问题的。

掌握计算技巧实质就是一个实践、体验、感悟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不会有质的飞跃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在理解化学式含义的基础上,掌握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2)通过有关化学式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认识化合物,并掌握解题格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辩证统一的。

沪教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

沪教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

实验结果
1、加热氯热二氧化锰 没有氧气生成
3、加热氯酸钾和 加热不久就产生氧气 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结论:1、氧气由什么物质反应放出?
2、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中起什 么作用?
反应物都是固体 反应需要加热
固固加热型
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 反应不需要加热
固液不加热型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
密度大 于空气
密度小 于空气
排水法 难溶解于水
氯酸钾制氧气
4、操作步骤
查 茶 检查装置气密性 装 庄 填装药品(KClO3、MnO2) 定 定 固定装置(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点 点 点燃酒精灯 收 收 收集氧气 离 利 导管离开水槽 熄 息 熄灭酒精灯
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方法一:
将导管的一端伸入盛 有水的烧杯中,用手紧 握容器,若导管口有气 泡逸出,冷却后导管中 形成一段水柱且不回落, 则装置的气密性好。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后加热制取氧
气,反应后的固体物质中一定存在哪些成 分? 如何回收二氧化锰?
想一想:
如何鉴别两瓶无色气体是空气还是 氧气?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方法1:
高锰酸钾
方法2:
(KMnO4) 是常用的消毒剂,
将氯酸钾(KClO3) 与二氧化锰(MnO2)
受热很快分解而 混合,受热很快分
放出氧气。
解而放出氧气。
方法3:
过氧化氢 (H2O2 )和 二氧化锰
混合制取
氧气。
氯酸钾制氧气
实验操作
方法二:
将导管的一端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若导 管内的液面低于烧杯中的液面,则装置的 气密性好
氯酸钾制取氧气,搭配发生装置注意事项
1)加热前要预热。要用

沪教上海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_2

沪教上海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_2

3、化合物的读法
先写后读(“1”不读)。 “某化某”或“几某化几某”或“某酸某”
CaCO3 NaCl SO2
KNO3 CuO
P2O5
MgO Na2CO3 CO2
CaO BaSO4 NH4NO3
小结
1、化合价 2、化学式的书写 ——对角线原则 3、化学式的读法
只会在水泥地上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深深的脚印。 我们这个世界,从不会给一个伤心的落伍者颁发奖牌。 宁可笑着流泪,绝不哭着后悔。 目标再远大,终离不开信念去支撑。 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不管失败多少次,都要面对生活,充满希望。 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成功,往往住在失败的隔壁! 为了照亮夜空,星星才站在天空的高处。 尽可能的开心地活每一天,就好比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 每件事最后都会是好事。如果不是好事,说明还没到最后。 爬上最高的境界,你会陡然发现:那里的景色竟然是你司空见惯的。
纯净物有且只有一个化学式 混合物没有固定化学式
思考: 1、为什么同样和氧元素结合组成的物 质下标数字会不同呢? 2、化学式可以任意的书写吗?
物质的组成是由实验测定的, 所以化学式的书写必须依据实验的 结果或元素化合价
元素化合价口诀
钾、钠、银、氢 +1价
氟、氯、溴、碘 -1价
钙镁铜锌钡汞
+2价
氧硫
根据化合价书写 化学式
温故知新:物质的分类
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单质 化合物
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稀有气体
你能快速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吗? 并指出其类别

氧化镁 氧化钙 二氧化碳
氧气

初中化学 沪教版九级上册第4章第2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 沪教版九级上册第4章第2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一、教材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定性认识了一些化学变化,但是在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会有什么变化呢?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把学生对化学变化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

本课题教学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并指导学生分析理解“质量守恒规律”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探究的方法。

通过学生参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参与各项学习的探究者。

并学会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提供理论依据,对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也起到至关重要的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能用实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的猜想,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会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汇报等,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树立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科学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

三、重点,难点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它的含义和应用。

2、难点:学生制订实验方案和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结论。

四、教学策略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

秋沪教版化学九上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word教案6

秋沪教版化学九上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word教案6

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共6课时)第6课时化学方程式一、设计思想化学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化学用语,也是他们学好化学的基本工具。

单纯“灌输”很难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必须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习得新知的创造性。

因而,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考虑两大方面: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更多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来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是注意学生心理需求,营造积极兴奋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有一种期待心理,希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改变教学方式,用丰富多彩的方式来展现不同的问题,若不适应学生这一心理,课堂就会平淡而缺乏生气。

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应用练习等环节上,创设了一些富有鼓动性和竞争性的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初步掌握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3)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配平化学方程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拓思维能力,并能获得有关化学方程式含义的感性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方程式的含义、配平的研究,使学生从中学到科学研究应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四、教学用品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PPT课件。

五、教学流程1. 流程图2. 流程说明[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回顾和相关的练习,引发学生寻找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又能反映质量守恒,即化学方程式。

[3][4][5]结合练习,对概念进行辨析,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6][7][8]通过具体实践,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重点解决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问题。

[9][10][11]用具体语言来阐述自己书写的化学方程式,简单体验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为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作准备。

最新秋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教案4.doc

最新秋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教案4.doc

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共6课时)第4课时摩尔质量一、设计思想摩尔质量的教学是物质的量教学的延伸,但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学生已经对物质的量有所认识,将这种认识方法迁移过来是本节课的主要设计思想,这样可避免对摩尔质量概念形成过程中繁琐的讲解。

教学中延续学生认识物质的量及微粒个数关系的方法,通过设计恰当的练习,帮助学生认识摩尔质量是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之间的通道,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的物质质量与微观的微粒个数桥梁的观念,加深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等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粒个数和物质质量之间的桥梁。

2. 过程与方法(1)学会比较、学会归纳,培养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转化能力。

(2)培养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摩尔质量的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物质质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用品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PPT课件。

五、教学流程1. 流程图2. 流程说明[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3][4]在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迁移上节课的学习方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发现物质的摩尔数相等则微粒数也相等。

[5][6][7]当学生形成“相等”的定势思维时,转换练习视角,使学生发现物质的摩尔数相等物质的质量却不相等,从而自觉寻找不相等的原因,水到渠成出现摩尔质量概念。

[8][9] [10][11]学生已经接触了很多的“量”的概念,有必要借此机会集中梳理一下,理清之后,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物质的量是联结宏观的物质质量与微观的微粒个数的桥梁”的具体含义。

[12]师生共同小结,结束本课。

六、教学案例1. 教学过程2. 主要板书3. 相关链接练习一练习二1.水的摩尔质量是______,1摩尔水的质量是______,0.5摩尔水的质量是________ 2.铁的摩尔质量是______,1摩尔铁的质量是_______,0.01摩尔铁的质量是________练习三1mol氧原子的质量;(1mol×16g/mol=16g)1mol氧分子的质量;(1mol×32g/mol=32g)0.5mol镁的质量;(0.5mol×24g/mol=12g)3.5mol氢氧化钠的质量是多少克?(3.5mol×40g/mol=140g)综合练习1、1molH2所含的氢分子数是____个,3mol氢气的质量是______克。

沪教上海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 (3)

沪教上海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 (3)

密闭容器内有A、B、C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 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A
反应前质量(g) 4
反应后质量(g) 0
B
C
2
8
9
X(待测)
玻尔巧藏诺贝尔奖章
诺贝尔奖章
金(铸成奖章)
一瓶溶液
睁大眼睛看世界
密闭容器内有A、B、C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 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A
反应前质量(g) 4
反应后质量(g) 0
B
C
2
8
9
X(待测)
[学生实验二] 用以下实验用品进行实验,测定大理石与 稀盐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试剂:大理石、稀盐酸 仪器:带盖塑料瓶、试管、镊子。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
4P + 5O2 点→燃 2P2O5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
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4
有气体参加 •有te气xt体生成 无气• t体ex参t 加或生成
反应前后
物质总质量 不变
拉瓦锡进行了多次比较精确 的定量实验,用清晰的语言
阐述了 质量守恒定律
拉瓦锡
宏观现象 —— 微观本质
碳燃烧微观过程示意图
分解
重新组合
搭积木
反应物总质量
你能用6 根火柴搭出4 个相同的等边三角形吗?
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4P + 5O2
反研应 究类 角型 度 能量角度 质量 用途 ……

秋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优秀教案3(重点资料).doc

秋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优秀教案3(重点资料).doc

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共6课时)第3课时物质的量一、设计思想物质的量的概念及有关的简单计算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学生在认知这一概念时的最大障碍在于其抽象性,同时“物质的量”、“摩尔”等极具混淆性新名词的集中涌现,不利于学生对这一概念的认知。

如果学生对概念认识不清晰,势必影响后面的有关计算,尽管这些计算仅仅是简单的乘除关系。

因此,本课主要解决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渗透这一概念对化学研究的意义。

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认识,采用观看动画、竞赛、举例、分析、辨析、猜测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充分体验这一抽象概念的形成。

同时通过大量熟悉的生活实例的类比,使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

概念的形成过程占本课一半以上的时间。

在充分认识抽象概念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有关微粒数的计算已不再畏惧,但从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角度考虑,以及为后续学习中摩尔质量的计算、溶液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作好合理的方法铺垫角度,本课的设计中注重学生在归纳的基础上得出计算式,并进一步应用计算式解决问题。

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的清晰认识,需要教师的教学有一条清晰的线索以及各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本课设计从思想方法确定、集合体方法采用、集合体量的确定、物理量的规定、微粒数和物质的量的转化等环节层层递进,使学生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引导下逐渐形成对抽象概念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了解化学中引进物质的量的重要性。

(2)学会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2. 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类比的方法从熟悉、具体的概念入手来认识未知、抽象的概念。

(2)学会选用合适的集合概念来计量物质。

(3)学会从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抽象出解决该问题的数学本质,并将其进一步应用到化学问题的解决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015秋沪教版化学九上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word教案1

2015秋沪教版化学九上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word教案1

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共6课时)第1课时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一、设计思想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较难理解的内容,但《课程标准》中对掌握元素化合价的规律、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以及化合价的应用方面,要求还是比较高,毕竟这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

教材的篇幅虽然短小,但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却是不少,学生在元素符号之后,又一次遇到需要大量记忆的学习内容,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包括教给他们科学的记忆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显得尤其重要。

本节内容包括化合价的概念、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以及利用化学式确定变价元素的化合价。

其中化合价的记忆、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是本课的难点,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又是本课的重点。

知识容量大,难点、重点多,为了分散难点,突出、突破重点,课前先让学生去记忆一些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课堂上主要让学生去利用化合价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设计的练习较多,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加深对化合价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熟记一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并学会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化合价的方法。

(2)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3)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来学习化学知识,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整理、寻找规律的学习能力,并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化学式等化学用语给人类交流带来的好处,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用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

教学难点:对化学式涵义的理解。

四、教学用品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PPT课件。

五、教学流程1. 流程图2. 流程说明[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3][4]通过书写化学式的竞赛,引导学生发现化学式中元素的原子个数呈一定比例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word 公开课获奖教案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word 公开课获奖教案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一、教学背景与定位在前面四个单元中,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他们已经能够用分子、原子的知识,从定性的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这为本节课学生运用实验探究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理解、解释化学变化中物质总质量不变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教学资源和设备学生实验仪器(分组实验1):天平、锥形瓶(装配好气球)、镊子、酒精灯、滤纸、白磷、火柴学生实验仪器(分组实验2):天平、小烧杯、小试管、镊子、小铁钉、硫酸铜溶液学生实验仪器(分组实验3):天平饮料瓶、小试管、碳酸钠粉末、稀盐酸、药匙教师演示实验仪器:锥形瓶(装配好气球)、小烧杯、小试管2、饮料瓶、药匙、镊子、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滤纸、白磷、小铁钉、硫酸铜溶液、碳酸钠粉末、稀盐酸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三、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③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定量实验,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教学难点: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四、教学策略的选择课型和课时:新授课,一课时教学方式:实验探究、交流合作教学预设:引入新课—演示实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品味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反思—巩固运用—课堂小结五、教学过程的预设和生成:第一环节:引入新课通过介绍化学的起源(1661年波义耳的《怀疑派哲学家》出版),告诉学生,从那个时候起,实验和观察一直都是我们研究化学、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2.浩瀚的大气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教案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案例..doc

2.浩瀚的大气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教案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上册案例..doc

2•浩瀚的大气一一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教案【教学目标】K知识与技能』1、理解摩尔质量的定义、单位和数值上等同于式量。

2、理解摩尔质量计算公式及运用。

K过程与方法》1、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摩尔质量数值的推算,从而理解它在数值上等同于式量(或相对原子质量)2、通过对摩尔质量单位的理解自行推导出摩尔质量对应质量的公式。

3、通过対比的形式來理解摩尔质量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K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计算推得摩尔质量数值,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和阿佛加德罗常数的“特别"Z处并非偶然,而是科学家为了建立系统的计算体系所产生的。

2、通过利用摩尔质量和质量公式,推断物质的化学式,从而明白引入摩尔质量对于进入微观世界的重要意义。

3、联系物质的量和微粒个数的关系,理解物质的量作为连接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作用。

4、通过对阿佛加德罗生平的了解,树立自己正确的学习观和,坚持正确的方向努力奋斗。

5、通过前测和本节课的学习,知道学习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只有打好基础,才能一步一步攀登更高的学习之路打开更多的知识大门。

【学情分析】常年在初三最紧张的中考压力下执教,但我无时不刻都在思考我们该给初三的孩子们怎样的化学课堂?我以为在初三开始就将应试放在第一位,无疑是本末倒置的错误观念和做法。

学生当下需要更多的是正确的鼓励和成就感,来产生之后持续作战的正确动力。

这个“正确,'应该是来自于课堂中的思考、分析、推理论证、表达、交流分亨后所收获到的,而不是一场考试和分数所能给予的。

所以,初三的新授课课堂教学应该要划分好与应试的界限,一旦与应试挂钩,学生的积极性就有了功利性和不纯粹性,对于题冃的思考也就非常浮躁和表面,根本无法很好的发展科学素养。

因此我也一直在探索化学新授课所要呈现在孩子面前的是怎样的一种课堂。

我想应该是让他们处于一种被激励、肯定、吸引,从而愿意主动学习并可能进一步主动反思体会的过程。

这就要在知识落实的基础上更着重发现知识所需要的过程和品质以及知识对人类带來的好处,那些才是学生受用一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共6课时)
第3课时物质的量
一、设计思想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有关的简单计算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学生在认知这一概念时的最大障碍在于其抽象性,同时“物质的量”、“摩尔”等极具混淆性新名词的集中涌现,不利于学生对这一概念的认知。

如果学生对概念认识不清晰,势必影响后面的有关计算,尽管这些计算仅仅是简单的乘除关系。

因此,本课主要解决物质的量在联系微观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渗透这一概念对化学研究的意义。

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认识,采用观看动画、竞赛、举例、分析、辨析、猜测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充分体验这一抽象概念的形成。

同时通过大量熟悉的生活实例的类比,使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

概念的形成过程占本课一半以上的时间。

在充分认识抽象概念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有关微粒数的计算已不再畏惧,但从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角度考虑,以及为后续学习中摩尔质量的计算、溶液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作好合理的方法铺垫角度,本课的设计中注重学生在归纳的基础上得出计算式,并进一步应用计算式解决问题。

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的清晰认识,需要教师的教学有一条清晰的线索以及各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本课设计从思想方法确定、集合体方法采用、集合体量的确定、物理量的规定、微粒数和物质的量的转化等环节层层递进,使学生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引导下逐渐形成对抽象概念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了解化学中引进物质的量的重要性。

(2)学会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2.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类比的方法从熟悉、具体的概念入手来认识未知、抽象的概念。

(2)学会选用合适的集合概念来计量物质。

(3)学会从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抽象出解决该问题的数学本质,并将其进一步应用到化学问题的解决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

四、教学用品
药品:米、纸。

仪器:托盘天平、直尺。

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PPT课件。

五、教学流程
1.流程图
2. 流程说明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3][4][5][6]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形成“集合体”的思想,并感受生活中经常在使用“集合体”作为计量方法。

[7][8][9]通过对分子、原子等微粒特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对微观粒子的计量也必须建立“集合体”,从而引出“物质的量”,并让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所蕴含的基本内容。

[10][11][12]认识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通过概念的辨析,寸步厘清“物质的量”的含义。

[13][14][15][16]借助练习,寻找构成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之间关系的桥梁,能够开展两者之间的换算工作。

[17]共同小结,结束本课。

六、教学案例
1.教学过程
练习一
1 mol氢气含有多少个氢原子?(1.204×1024)
1.5摩水含有多少个水分子?(9.03×1023)
0.04 mol二氧化碳含有多少个二氧化碳分子?(2.408×1022)1摩尔水中多少个氢原子?(2×6.02×1023)
练习二
6.02×1022个氧分子是多少摩尔氧分子?(0.1)
1.806×1024个水分子是多少摩尔水?(3)
2.01×1023个氢分子中含有多少摩尔氢原子?(1)
科学史实──“摩尔”的来源
摩尔作为一个基本单位,其定义是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基础的,即为:“摩尔是一系统的基本单元量。

该系统中所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 kg碳-12的原子数目相等。

在使用摩尔时,基本单元应予指明,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及其他粒子,或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定义中的0.012 kg碳-12所含的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值,而其近似值就是6.02×1023这个数值。

阿佛加德罗
生平简介:
意大利化学家。

1776年8月9日生于都灵市一个律师家庭,1856年7月9日卒于都灵市。

1792年进都灵大学法律系学习,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后,曾开业当律师。

1800年弃法从理,十分勤奋,1820年被聘任都灵大学理科教授。

自18年被为都灵科学院院士后,还担任过意大利教育委员和度量衡学会会长.
贡献与成就:
阿佛加德罗在化学上的重大贡献是建立分子学说自从1809年盖·吕萨克发表了当气体进行化学反应时,其体积成简单整数比的定律后,这给道尔顿的原子论出了一道不能解决的难题。

为了使道尔顿原子论走出困境,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学说,基本论点是:(1)许多气体分子是由两个原子组成的,如氧气、氮气,它们决非是单原子的。

(2)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有同数个分子。

虽然,阿伏伽德罗的分子学说是正确的,解决了道尔顿原子论与盖·吕萨克定律的矛盾,但是,当时的化学界受柏济力阿斯的二元说影响很深,认为同一种原子不可能结合在一起。

于是,阿伏加德罗的分子说,遭到泊济力阿斯为首的,也包括道尔顿在内的化学家的反对,致使这一光辉成就埋没达十年之久,在他生前未能使该学说取得化学界的公认。

直到1860年,阿伏加德罗的学生康尼查罗把老师的学说写成《化学哲学教程概要》小册子,并在德国卡尔斯鲁厄欧洲化学家学术讨论会上散发,才引起著名化学家迈尔等的注意和承认,之后,阿伏伽德罗学说才被化学界所接受。

如今,阿伏加德罗的同温同压下同体积气体有同数个分子已被实验证明,故这一假说已成为阿伏加德罗定律。

现在,一摩尔物质所含的分子数已被测定为6.02×1023,为了纪念阿伏加德罗的伟大功绩,被命名为阿佛加德罗常数。

它是自然科学中的基本常数之一。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对物质的量及摩尔的理解总是有点模糊。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提炼生活中在计量方面经验,运用这方面的知识来建立“集合体”的思想,并把它迁移到学习过的微观粒子统计上来。

在学生对微观粒子的统计也产生需要使用“集合体”的感觉时,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并将它与其它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作比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学生对一个全新的概念的接受必定有个过程,这样缩短这个过程,是教师加以研究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有了相应经验作铺垫。

比直接提出对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一些。

6.02×1023这个数字教师给出后,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简单的计算体会这一数字给出的科学依据,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数字的印象。

从教学实际效果来看,在阶段练习中学生没有大困难,但一旦综合,还会有一部分学生陷入混乱。

因此,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并及时辅以适当的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