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沪教版第三章第一节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微粒说课课件
自主探究环节三,先质疑:一加一 一定等于二吗?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和 药品,先将长玻璃管里注入半管滴有红 墨水的水,再注入半管酒精,堵住开口 一端,颠倒数次,观察到液体的总体积 变少,从而验证出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 空隙。
表达交流,总结归纳环节,各组分
别从三个方面交流实验感受。(1)探 究的问题是什么?(2)如何验证的? (3)结论是什么?
导入目标环节,建立 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是 本节课的难点。通过让学 生观看视频《从夸克到整 个宇宙》,导入物质是由 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 微粒在不断地运动,构成 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化 抽象为形象,用视频动画 来演示微粒是如何聚集成 物质的,从而突破难点。
自主探究环节一,利用教师提供的 器材和药品,先将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溶 解少量水里,再加入大量水中观察其颜 色变浅,结合推理,若把这半烧杯高锰 酸钾溶液倒入大海里,构成高锰酸钾的 微粒还有吗?从而验证出物质是由极小 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教师提示: 实验时要注意控制高锰酸钾的用量,在 实验过程中,要相互协作,搞好配合。
返回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 成,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 隙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培养学生 运用有关物质的微粒知识进行想像 和推理,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是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 探究实验,培养同学间交流合作、 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是本节课的情 感目标 .
返回
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实验探究能力是我设计这节课的重点。 利用探究实验让学生大胆猜想 ,使每 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引导学 生对提出的猜想加以总结 ,分别进行 探究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探究中掌 握本节课重点。
象,提出问题,观察思考,动手实验, 交流论证,归纳总结, 这节课的教学目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第三章第一节教案
讨论并回答:湿衣服晾晒后变干了、我们可以闻到花的香味、久置的酒酒味淡了,等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
备注(个性化设计)
三、微粒之间有间隙
【演示】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变化
30cm长的玻璃管中先放一半水,然后再放一半酒精,充分混合后,观察液面变化。
观察现象:
水不易被压缩,而空气很容易被压缩
讨论并回答:
小结:
1、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大
温度越低,运动速率越小
3、微粒间存在一定间隙
而且温度越高,间隙越大
温度越低,间隙越小
物体热胀冷缩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间隙发生变化,而微粒本身的大小不变
从微粒的观点来看,
【演示】氨气微粒的运动
A:
B:
观察现象
酚酞变红
酚酞也变红
【提问】A中浓氨水滴入后溶液变红。为什么实验B中两杯溶液并没混合,而酚酞试液也变红?从这个实验说明了微粒具有什么特性?
讨论并回答:
浓氨水中微粒在不断运动,氨的微粒先运动到空气中,然后再从空气中运动到酚酞试液中,所以酚酞试液也变红。
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设问】盐放入水中,盐会看不见,水变咸了,为什么?
糖入入水中,糖也会看不见,水会变甜,为什么?
观察与思考】
1、展示一瓶高锰酸钾,取少量放在白纸上。
2、用研钵研碎高锰酸钾,放在纸上。
3、高锰酸钾溶于10mL水中,再倒入50mL水中。
提问: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
已成粉状的高锰酸钾是否还可以再分?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第三章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世界(教案)张伦兵创设问题情景1.介绍趣味实验:将两支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但不接触),现象:产生白烟。
为什么?2.生活中同学们都非常熟悉下列现象:讲述:化学是研究物质的,那么,物质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演示思考、讨论、作答①当我们走到花园或餐馆附近,就会闻到扑鼻的花香或诱人的酒香味,你知道为什么吗?②湿衣服能晒干或晾干,又是为何?③一块糖放入水中,一会儿就不见了,而整杯水都变甜了,怎样解释?④……由趣味实验及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已有经验,激发学生探究物质的兴趣。
探索实践活动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1.投影:P58 图3-1绚丽多姿的物质2.实验探究(一):高锰酸钾溶于水(P59 图3-2)取一粒高锰酸钾颗粒,问:(1)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2)研磨得很细小的粉末状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你由有什么方法将它分得更小?现象:整杯水逐渐变红,说明什么?讲述:许多实验表明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3.你还能用什么实验说明上述结论?介绍:1.一尺古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庄子●天下》2.硅及硅原子表面图3.螺旋状纳米碳管TEM形貌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实验探究(二):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1)如图:观察、体验物质的绚丽多姿猜想、讨论、交流实验:用研钵研磨高锰酸钾颗粒,成很细小的粉末状实验:高锰酸钾溶于试管的10mL水中实验:再倒入盛有50mL水的烧杯中结论:高锰酸钾溶于水被分割成了很多更细小的颗粒;高锰酸钾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举例:糖溶于水,整杯水都变甜观察、猜想、讨论、交流猜想:探究物质的可分性我国古代成就科技发展探究微粒的运动石蕊试液(提示:石蕊试液遇盐酸变红)巩 固 提 高 1.试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下列现象: ①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更容易干。
②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全国版)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案
§3.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授课人:徐州三十一中常鸣[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及实验探究,让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的交流讨论,并充分调动其想像能力,构建其微粒的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微粒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及推理能力[学习重难点]树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能用微观理论解释实际问题[教学设计]§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可以证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客观存在的是() ①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构成物质的微粒图象 ②把蔗糖溶于水,其溶液具有甜味 ③把高锰酸钾溶于水,其溶液呈紫红色 ④煎过中药的厨房中充满了浓重的草药味 A 、仅①②③B 、仅①②④C 、仅①③④D 、全部2.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微粒运动论解释的是( )A 、把两块表面平滑干净的铅压紧,就不容易将它们拉开B 、等质量的水夏天比冬天蒸发的快C 、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D 、化工厂附近气味难闻3.下列不能说明微粒间有空隙的是 ()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B 、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C 、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D 、海绵能吸水4.选择左栏的“实验现象”和右栏“解释”之间相关的项填在答案栏中。
5.氧气变为液态氧是因为()(4)( )D.微粒本身发生了变化4)白糖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溶解更快 (3)( )C.微粒运动速率受温度影响 (3)一滴水中含有1.67×1027个水的微粒 (2)( ) B.微粒之间有间隙 (2)水通电分解 (1)( ) A.微粒很小 (1)50mL 水和50mL 酒精混合体积小于100mL 答 案解 释实 验 现 象A、构成氧气的微粒大小B、构成氧气的微粒间的空隙变了C、构成氧气的微粒的化学性质变D、构成氧气的微粒本身变了6.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微粒运动的是()A、八月桂花香B、酒香不怕巷子深C、湿衣服凉干D、北京地区发生的沙尘暴7.已知,碘单质和淀粉反应会变蓝。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4
第二节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第二课时〕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2、原子和离子经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变。
3、离子也是组成物质的一种根本微粒。
过程与方法:1、踊跃主动与别人推行沟通、议论,清楚表达自己的看法。
2、提出与问题有关的猜想,推行初步的研究。
3、对获取的信息推行剖析、推理。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研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念。
2、培育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1、知道原子的组成。
2、知道原子得失电子可以转变为离子。
学习重难点:初步成立原子构造模型。
课前准备教师:原子构造的研究历程学生:原子、分子间的转变。
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师调控学生活动设计企图问题怀疑引入新课:原子还可以分出更小的微粒吗?提出问题。
思虑、猜想。
这样的引课比较简单激发学生的研究欲念,明确探究任务,同时也起一种教课定向作原子构造研究:史料介绍;英国科观看史料介绍原子中有带负电学家汤姆生发现荷的电子。
电子。
大屏幕演示: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发现原子核。
原子中有带正电创建问题情形:思虑、沟通议论,荷的原子核〔1〕为何很少理解原子组成的数的α粒子能穿事实。
透金箔,并且不改变本来行进方向?〔2〕为何一小局部α粒子改变本来的运动路径?〔3〕为何很少数α粒子恰似碰到坚硬的质点而被弹回来?用。
使学生认识科学家在研究原子构造上作出的巨大奉献,认识科学家谨慎务实的科学态度,培育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建立社会责任感。
教师抛出问题,有益于学生有目的的沟通、议论,在沟通中相互学习,相互辅助,充足发挥想象力,使不一样层次学生都有收获,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充足调换学生的踊跃性。
这些问题的议论有益于理解带正电荷的原子创建问题情形:你能说出你心中的原子构造吗?以“我想象的原子构造〞为题,说出自己心中的原子构造。
核在原子中占的体积很小。
提高学生的想象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失掉电子变为带正电荷的离子。
力,创新水平,这样简单建立原子展现原子构造模 观看, 构造模型。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分子》_8
《神秘的微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微粒的基本性质及概念,并能说出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2)学会宏观-微观-符号的相互表达。
(1)通过问题探究,让学生体会分子、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图示和微粒模型,理解微粒的含义及表达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水平和逻辑推理水平,激发学习兴趣,发扬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及物质结构的微粒性
(2)宏观-微观-符号的相互表达
三、教学准备
(1)电子白板、PPT课件、无线传输、微视频
(2)石蕊粉末、冷水、热水、红墨水、无水酒精、浓氨水、酚酞、干冰、石灰水等
(3)烧杯、分子间隙管、大试管等
四、设计思路
五、板书(略)
六、作业布置导学案2.1.2
七、。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分子》_10
课题: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1课时)(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Array2、构成物质微粒的性质;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现象。
【重点和难点及讲解方法】重点: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难点: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现象。
讲解方法:通过阅读课本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
通过演示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微粒的性质有哪些,并学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现象。
【知识清单】【课前暖课】“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你知道这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吗?【自主学习】自学课本,尝试完成下列问题:1、很多实验表明,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_________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如二氧化碳由_________________构成,金刚石、石墨由__________构成,氯化钠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
2、微粒的基本性质:(1)微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微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探究微粒的性质活动一:观察与思考:教材63页(1)向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大烧杯将盛有蒸馏水和酚酞的烧杯与盛有浓氨水的烧杯罩在一起,观察现象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教材63~64页(1)将50mL水与50mL水混合;50mL酒精与50mL酒精混合。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1
课题教课目标要点难点第一节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课型课时安排3(1)理解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连续运动,微粒之间有缝隙;1.知识与技术(2)能用微粒的看法解说某些常有的现象;(3)设计或达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4)使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推行想象和推理。
(1)学习使用平时现象与课本理论相联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说平时现象;2.过程与方法(2)培育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理解物质的微粒性;(3)经过使用比较、剖析、概括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实行加工。
(1)对学生推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式3.感情态度与价教育;(2)逐渐提高抽象思想的水平,想象力和剖析、推理的水值观平;浸透物质的无穷可分的辩证唯心主义看法。
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1.要点2.微粒是连续运动的;3.微粒之间有缝隙。
1.辅助学生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2.难点2.成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模型,并初步领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教课讲解法、议论法、讲话法、实验法方法学生器具:烧杯、水、滴管、浓氨水、酚酞试液、酒精、细玻璃管、注射器。
教课器具教课过程设计个性化增补第一课时微粒的性质新课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
我们能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何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何会有不同的性质?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时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样物质能否有同样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本章逐个解决。
板书:第3章物质构成的神秘〔导入一〕请依据平时生活经验思虑以下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渐渐减少。
假如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何?2.为何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邻近,常常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何经太阳晒会变干?4.放在餐桌上的鸡汤,我们不只能闻到香味,还可以看到热火朝天的现象,这是为何?[剖析]这些问题在好久从前就惹起了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他们经过频频的实验和研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看法,并用这个看法来解说上述问题,本节课我们将带大家走入微粒的世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一课时微粒的性质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2.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特征。
学习重点: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学习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特征。
课堂学习:引入新课:展示绚丽多姿的物质,提问:物质都是由什么构成的?新课学习:【讲解】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
【小结】微粒的基本性质:1.构成物质的微粒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活动探究1】(1)向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2)用大烧杯将盛有蒸馏水和酚酞的烧杯与盛有浓氨水的烧杯罩在一起,观察现象学生讨论:为什么烧杯中的液体变为红色?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交流讨论】:阅读课本63页中间一段,交流讨论:(1)还有哪些现象或事实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2)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为什么干得快?【归纳小结】:2.构成物质的微粒都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活动探究2】(1)将50mL水与50mL水混合;将50mL酒精与50mL酒精混合。
观察体积有无变化(2)将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观察体积有无变化(3)压缩注射器中的水;压缩注射器中的空气。
比较二者被压缩的难易程度。
学生讨论:(1)为什么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2)为什么空气容易被压缩?【归纳小结】:3.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
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的空隙不同。
同种物质时,固体、液体微粒间的间隙很小,气体微粒间的间隙很大【交流讨论】:试用微粒的观点解释:(1)物质的三态变化;(2)物质的热胀冷缩。
课堂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1)微粒都很小、很轻;(2)微粒总是在不断运动的;(3)微粒之间有间隙。
课堂练习:1、请用你学过的有关知识解释(1)水的三态变化(2)夏天自行车容易爆胎(3)校园里花香四溢2、在一量筒里先放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再加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刻度,待全部溶解后,发现液面刻度_____________,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之。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分子》_6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学设计课题1 微粒的基本性质【教材分析】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一级主题“科学探究和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课题在学生已学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理解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微粒中的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微粒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因为微粒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微粒的性质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实行探究式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物质的微粒性;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3、独立完成能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实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2、体验实验过程的乐趣,学会实验的过程、方法等。
3、学会用科学探究、类比、想象、推理、比较的方法学习物质的微粒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物质的微观构成的探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物质观,物质的微粒观;2、逐步提升学生实验操作水平、抽象思维水平、想象力和分析、推理水平以及自主学习的水平。
教法: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实行探究式教学。
学法:对比分析、联想推理、合作探究【教学重点】:1、理解物质的微粒性;体验实验过程的乐趣,学会实验的过程、方法等。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的微粒性。
教学步骤、内容学生活动【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投影“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设问】从字面理解是什么意思?【追问】那么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样持续的分割下去,到最后留下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呢?让同学们来撕一张纸的一半的一半,来体会它的含义。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基本微粒原子》1
原子的构造?第1课时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知道原子的组成,认识原子中各粒子的关系。
2、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能推行相对证量、实质质量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1、经过阅读剖析、比较概括的方法来学习有关知识,培育学生察看水平、剖析综合水平易抽象思想水平。
2、经过多媒体教课手段及直观的语言,引发学生的想像力,增添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感性理解。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对原子构造及粒子间关系的学习,推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等辨证唯心主义看法教育。
2、认识相对原子质量,认识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做出优秀奉献的张青莲教授事迹,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课要点:原子的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教课难点:组成原子的各微粒的性质。
三、教课方法:以图表信息剖析,史料介绍为媒介,经过视频、动画、微课,察看、议论与沟通、意会等系列集体研究方式来逐渐完美对原子构造的理解。
经过对详细原子质量的实质数据展现的察看,感觉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四、教课过程环节一、创建情境,引入新课【知识回想】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组成,如水由水分子组成,铁由铁原子组成。
2、分子由原子组成。
如1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行分。
聆听,思虑、回复。
展现导教案中的知识链接,回想旧知,引入新课【情形激活】原子还可以再分吗?原子的内部终究是什么样子呢?今日,我们就来畅游原子的世界!环节二、循着历史的踪迹,探访原子构造模型的变迁,理解科学的展开史【叙述】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
他说,原子是实心体。
聆听,认识历史上“实心球模型〞的成立。
认识历史上最早的原子构造模型。
【讲堂练习】请依据氧原子的信息,剖析氧原子的组成,并说明氧原子不带电的原因是什么?思虑,沟通表达。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7
课题:第三章物质组成的神秘第一节用微粒的看法看物质教课或学习目标知识目标①理解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组成的,微粒连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②认识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水平目标①可以用微粒的看法解说某些常有的现象②可以设计或达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③可以使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推行想象和推理感情目标①使学生擅长用已有的知识对四周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说教课要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教课难点:实验研究:从一些详细的讲堂演示实验,指引学生可以总结出原由和规律教课方法:实验研究—概括教具:多媒体教课过程和内容教师:[前言]: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一样的性质。
我们能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何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何会有不一样的性质,原由是什么?物质究竟由什么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各样物质能否有相同的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渐为你解决。
板书:第三章物质组成的神秘第一节用微观的看法看物质实验:研究物质的可分性:将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许,参加少许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渐渐变少,直至消逝,获得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渐渐参加水,溶液的紫红色渐渐变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何?学生: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别到水中。
教师:3.平时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变浅直至无色,不是高锰酸钾消逝,而是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组成的。
答:在水的作用下,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别到水中。
相同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一样物质是由不一样微粒组成的,拥有不一样的化学性质。
3.平时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教师:结论:物质是由极其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组成的总结:①不一样的物质由不一样的微粒组成,拥有不一样的化学性质,即: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②组成物质的微粒不可以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批微粒表达的。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2
原子的构造教课方案教材剖析与设计思想:物质组成的神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此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根基与必不行少的工具。
而原子的组成又是学习物质构造理论和理解元素的根基。
因此,原子的组成是本单元以致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要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看法的根基上深入研究原子的内部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由,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为了对学生推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优秀奉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累积的感性知识不充足,而原子的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表达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要点、打破难点,本设计将联合教材图表,以人类理解原子内部构造的历史过程为主线,指引学生睁开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详细设计时侧重侧重以下两点:1、充足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建情形,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研究的欲念。
2、创建条件,指引学生经过阅读教材、察看图表与动画、议论沟通等方式自主学习、研究,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联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旁证理解原子的组成。
教课目的:1、经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察看剖析,认识原子的组成。
初步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会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2、学习从图表、动画、史猜中剖析、概括获守信息,并对获得的信息推行加工办理,主动与别人沟通议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推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心主义看法教育。
经过阅读张青莲教授的资料,加强民族自尊心和骄傲感。
教课要点与难点:教课要点:原子的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课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看法的形成。
教课方法:讲解+议论教课课时: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引入1、知识回想〔分子、原子的含义〕2、导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同样。
那么原子能不可以再分?原子又是如何组成的?二、新授内容〔一〕、原子的理解:师:课件出示原子构造理解睁开历程;生:经过课件展现,阅读教材理解原子构造理解睁开历程。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7
教课方案初三化学上册〔沪教版〕第二章第二节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第二课时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组成物质的微粒;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联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互相变换;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过程与方法:认识原子构造模型成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以研究活动为主线,连续发现问题,使用议论沟通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推行比较剖析与归纳归纳的过程中连续获得新知。
感情态度价值观:物质无穷可分的看法。
经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组成研究〞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推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人类对原子的理解教育中联合中科院经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课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推行民族自尊心和骄傲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学情剖析:1、学生状况剖析:学生在初二物理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原子,本课时是在学习初三化学第二章第一课时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的根基上的一个拓展内容。
微观粒子自己就是抽象的概念,学生关于抽象的东西常常比较难理解,本课时就是培育他们有形成比较系统的标准的看法和方法。
新课程中波及到大批的自主研究,可是,由于我们好多学生是刚才开始对研究方法的研究,又加之乡村初中要真实做到开自主研究也是很困难的,因此困难也很大。
因此本节课我采纳ppt推行教课,将微观粒子宏观化,让学生真实理解原子的微观构造。
2、学法指导:依据学生的状况和本节内容的特色,本节课主要采纳学生自学,flssh实验展台演示,同时配上图片,视频等电教手段推行教课。
学生主要以察看flash实验推行议论,沟通和联合教师的指导,评论最后抵达达成教课目的。
3、重难点打破:①经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行分性的理解, 逐渐培育学生辩证一致思想方法。
②对分子、原子、离子看法的理解与抽象思想水平的培育。
③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一样和互相关系。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9
课题名称教课目的教材剖析学情剖析教课策略分子教课方案分子及其性质课题根源教课对象九年级上学期学生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二。
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对于“物质的变化〞、“空气的构成〞以及“水的构成〞等知识点,对化学学科成立了初步的理解,并产生必定兴趣,明确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基的学科〞;本课题后将进一步研究学习“原子的性质和构成〞、“元素的根本知识〞等内容。
因此本节课将指引学生们从宏观的实验现象和化学变化过渡到微观世界,进一步研究变化的实质。
在整学期的教课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本节课第一从学生熟习的宏观物质和平时现象下手,引入物质的可分性,展现科学家对分子的猜想及研究成就,确定物质是由分子等细小粒子组成的看法。
从而经过实验研究,教师叙述,小组议论,类比迁徙的手段进一步研究分子的性质。
本课题针对的是九年级上学期的学生。
该阶段学生接触化学学科时间尚短,不具备深沉的化学根基,却有浓重的学习兴趣。
从本节课开始,学生们对化学的学习和对身旁事物的认知将从宏观向理解微观世界过渡。
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接触较少,理解比较抽象,因此需要用生活总常有的事物和现象做类比,也可与其余学科中的知识点做类比迁徙,指引学生将知识点详细化,从而直观地掌握本节课的要点,攻陷难点。
本节课所学内容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将引领学生从宏观的认知过渡到微观的研究。
而微观世界对学生来说接触不多,有必定认知难度。
因此我将用两条线索贯串整堂课的教课:明线---- 水由生活中随地可见的水作为主线,经过对水的剖析以及与水有关的实验来确定分子的真切存有性,并指引学生总结概括出分子的有关性质。
同时使学生理解到知识源于生活,抽象的知识点可以用来解说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暗线----分子的性质整堂课将以分子的性质为中心,指引学生们经过学科迁徙,联系生活实质,察看并思虑实验现象,小组议论等手段,正确概括并掌握分子的性质。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2
第三章第一节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第一课时微粒的性质〔教课方案〕讲课时间:2021年4月17一、教材剖析:本节是第三章的第一节,第一让学生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下手,借助想象进入微观世界,成立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根本看法,而后经过实验逐渐研究微粒的性质。
本节课的教课内容对学生认识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水平至关重要。
二、学情剖析:学生在物理中已经对宏观世界是由微粒组成的有了初步的认识,可是关于如何用微粒的看法解说生活中常有的现象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课中应联合学生熟习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建生动直观的情形,指引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入微观世界。
三、教课方法:实验研究法、沟通议论法互相贯串,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经过小组间的实验与沟通议论,自然地得出实验结论,打破教课要点。
借助多媒体和实例把微粒形象化,进而打破学生难以成立微粒表象的教课难点。
为了检测本课题教课目的能否达标,还设计了一些拥有针对性和启迪性的习题。
四、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知道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
理解微粒的根天性质,并能解说一些平时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经过实验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研究水平易推理水平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研究欲,激发学习化学兴趣。
在实验中培育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五、教课要点理解微粒的根天性质,并能解说一些平时生活现象。
六、教课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看法及对微粒运动现象表像的成立。
七、教课过程【板书课题】第三章第一节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第一课时微粒的性质【问题引入】在生活中我们会碰到这类状况,桌面上有一滴水,过一会儿会发现什么状况啊?〔水不见了〕是谁偷走了水,你向来盯着看,它能否是一下子不见的?水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那正午闻到食堂饭菜的香味,可是你看见饭菜了吗?物质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它究竟又有些什么性质?这个章,我们就是对物质组成的神秘推行研究。
进入一个微粒的世界。
指引学生得出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三章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19
班级课题三维教学目标教课要点教课难点学情剖析教具准备日期第一节用微粒的看法看物质课时数 1 教课设计种类新授知识与技术1、初步理解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是连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能用微粒的看法解说简单的生活中的常有现象。
3、设计和达成能说明微粒是连续运动的简单实验。
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有的现象下手推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用实验的手段理解研究活动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提出假定,推行初步的研究。
3、经过议论、剖析能主动和别人推行沟通,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感情态度与1、激发对物质的微观组成的研究欲,初步体验科学的价值观物质观,物质的微粒观2、感觉物质无穷可分的哲学思想3、初步培育科学需要证明或许要证伪的科学态度1、理解物质的微粒性。
2、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定,设计实验考证假定。
3、能用微粒的看法解说常有生活中的问题。
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看法学生已有物质可以切割成极其渺小的微粒的感性知识。
学生已掌握根本的实验操作技术,也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学生具备必定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水平。
研钵、高锰酸钾、烧杯、水、药匙、酚酞、浓氨水、滴管、纸教学过程备注教课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建情形,导入:同学们,请依据平时生活经引入新课验思虑以下问题:发布各人看法。
初步形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成物质是由微粒组成下会渐渐变少。
假如受热会减少的。
议论沟通得更快,这是为何?2、为何走到花园或九点的邻近,常常问道花或酒的气味?3、湿衣服为何经太阳晒会变干?过渡:这些问题在好久从前就惹起了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他们经过频频的实验和研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微粒组成的看法,并用这个观点来解说上述问题,本节课我们将带大家一同走进微粒的世界。
揭露新课:用微粒的看法看物质推进新课:在生活中,我们可不可以一、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二、微粒是连续运动的够将物质分红极其渺小的微粒级呢?比方你能将试剂瓶中的高锰酸钾小颗粒连续再分吗?〔用药匙当心取一颗高锰酸钾的渺小颗粒展现给学生〕还可以再分吗?〔提示〕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虑方式,不是单单用手,用水呢?〔小结〕KMnO4粉末还可以连续再分;向来分到肉眼看不见;说明高锰酸钾是由特别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组成的。
初中化学 沪教版 九年级上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教案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难点:形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
教学设计: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
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
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
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答:不能。
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通过上述实验,你有哪些想法?
小结:
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讨论:
请你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能说明物质由微粒构成的例子。
学生思考回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
备注(个性化设计)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设问】物质由微粒构成的,那么微粒有什么特性呢?
【提问】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讨论并回答:湿衣服晾晒后变干了、我们可以闻到花的香味、久置的酒酒味淡了,等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
备注(个性化设计)
三、微粒之间有间隙
【演示】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变化
30cm长的玻璃管中先放一半水,然后再放一半酒精,充分混合后,观察液面变化。
【提问】为什么混合后的体积小于两者之和?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隙。
观察现象:
混合后的体积小于两者之和。
思考:
【演示】用注射器压缩水和空气。
【提问】为什么水不易被压缩,而空气很容易被压缩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固体、液体微粒间的间隙较小,而液体微粒间的间隙较大,所以,空气易被压缩,在而水不易被压缩。
【演示】氨气微粒的运动
A:
B:
观察现象
酚酞变红
酚酞也变红
【提问】A中浓氨水滴入后溶液变红。为什么实验B中两杯溶液并没混合,而酚酞试液也变红?从这个实验说明了微粒具有什么特性?
讨论并回答:
浓氨水中微粒在不断运动,氨的微粒先运动到空气中,然后再从空气中运动到酚酞试液中,所以酚酞试液也变红。
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
备注(个性化设计)
【引言】物质之间可以发生许多化学反应,为什么物质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呢?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是什么呢?
【设问】1、水和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性质,为什么?
2、水和双氧水为什么性质不同?
3、金刚石和石墨为什么性质差异很大?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所有了解。这一章,我们就是对物质构成的奥秘进行探索。进入一个微粒的世界。
教学内容
§3-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激发学生探究物质构成奥秘的欲望。
3、能力培养: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重点
建立微观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概念。教学设计情景引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习新知识。
重、难点解决措施教学借助多媒体和实验,能准确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设问】盐放入水中,盐会看不见,水变咸了,为什么?
糖入入水中,糖也会看不见,水会变甜,为什么?
观察与思考】
1、展示一瓶高锰酸钾,取少量放在白纸上。
2、用研钵研碎高锰酸钾,放在纸上。
3、高锰酸钾溶于10mL水中,再倒入50mL水中。
提问: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
已成粉状的高锰酸钾是否还可以再分?
纯净物是构成的物质。
混合物是构成的物质。
作业:课本第61页1,2,3,4,5,6
板书设计
1、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大
温度越低,运动速率越小
3、微粒间存在一定间隙而且温度越高,间隙越大
温度越低,间隙越小
教学反思
观察现象:
水不易被压缩,而空气很容易被压缩
讨论并回答:
小结:
1、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大
温度越低,运动速率越小
3、微粒间存在一定间隙
而且温度越高,间隙越大
温度越低,间隙越小
物体热胀冷缩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间隙发生变化,而微粒本身的大小不变
从微粒的观点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