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生命科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考点考纲)综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初级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考试初级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和要求1. 考试范围:本科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学相关知识。
主要包括生物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基本理论、教育教学原理和课程与教学设计等内容。
2. 考试重点:对考生的生物学科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教育教学能力进行测试,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学科基本知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灵活运用的教学设计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时间1. 考试形式:笔试。
2. 考试时间:180分钟。
三、考试内容详解1. 生物学科基础知识(1) 细胞与分子a. 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核等。
b. 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等。
(2) 生物分类与进化a. 生物的分类与命名: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分类系统等。
b. 进化论与适应性进化: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等。
(3) 生物生命周期a. 生物的生命周期: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等。
b. 生物的发育与遗传:基因表达和遗传信息传递等。
(4) 全球生态a.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位、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等。
b.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物种灭绝和生物资源利用等。
2. 教育学基本理论(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等。
(2) 学习理论与学生特点:知识的习得和认知发展等。
(3) 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等。
(4) 教育伦理与教育改革: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改革的关系等。
3. 教育教学原理(1) 教学目标与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层次和结构等。
(2)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设计的要素等。
(3) 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分类和教学过程的管理等。
(4) 教学评价与综合能力培养:评价方式的选择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
4. 课程与教学设计(1) 教材解读与教学目标:教材的结构和教学目标的分析等。
(2) 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策略的设计等。
(3) 教学案例与课堂管理:教学案例的设计和课堂管理的技巧等。
教师资格证考试初级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考试初级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概述教师资格证初级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是用来评价初级中学生物学科教师是否具备相关知识和教学能力的考试。
该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学科核心知识、生物学科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与组织以及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二、考试科目和时间分配1.生物学科核心知识(50%):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学科基本概念、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细胞生物学、遗传学、进化论、生态学等。
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生物学科教学能力(20%):该部分考察考生对生物学科教学的理解和能力,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等。
考试时间为30分钟。
3.教学设计与组织(20%):该部分考察考生对生物学科教学设计和组织的能力,包括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计划编写等。
考试时间为30分钟。
4.教育教学实践能力(10%):该部分考察考生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和能力,包括教育心理学、教学评价、教育教学研究等。
考试时间为60分钟。
三、考试要求1. 理论知识:考生要熟悉生物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并能够理解和运用。
2. 实践技能:考生要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实验操作、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教学能力:考生要能够根据学科教学要求,设计和组织生物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4. 教学评价:考生要能够运用适当的教学评价方法和工具,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准确评价。
5. 教育教学研究:考生要了解生物学科教育教学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能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四、考试评分标准1. 知识掌握程度:对生物学科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准确性和深度。
2. 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对教学设计和组织的合理性、清晰性和完整性。
3. 教学表达能力:对教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流利性和适切性。
4. 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整体评价:对考生整体表现的评价。
最新-初三生命科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考点考纲 精品
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第一节、人体是怎样构成的结构层次: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人体人体是协调统一的整体细胞 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P5)组织 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P8-10 四大组织器官 人体不同的组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分工合作,构成有一定形态特征、行使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
P10-11胃(器官)的组织构成。
黏膜 ——上皮组织(保护分泌)(由内而外) 黏膜下层——结缔组织(联系) 分布神经组织 肌层 ——肌组织(收缩:平滑肌,促进胃蠕动) 浆膜 ——上皮组织(保护)系统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P15人体实验:1、观察人体基本组织P7显微镜的使用2、知道人体器官的位置书:P11-13 练习册: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环境条件一、人体外环境生存所必需的条件P20 大气的温度、压力、含氧量、淡水、食物二、人体内环境(又称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P211、内环境组成——血浆:血细胞的内环境。
组织液:其他大部分细胞的内环境。
2、血液的组成P21 会读图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氧料和废物。
思考与讨论:P21能看懂验血报告单吗?3、 人体内环境的特点:相对稳定定性(体现在2方面)三、人体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性 P25八大系统都直接、间接参与维持内环境稳定 读图 P25内环境稳定的维持 1、 血液循环系统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运输物质和交换物质。
从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带到所需要的组织中 物质 体内大部分代谢废物通过血液送到泌尿系统后排出体外 氧气由血液从呼吸系统送到各组织器官 气体 肝脏和肌肉产生的热量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
能量 组织液是组织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毛细血管是物质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因为管壁薄,物质易扩散、渗透;管腔窄,仅一个红细胞通过,血液流动速度慢帮助理解:物质交换 物质交换组织细胞 组织液 血液2) 血液循环的途径: 双循环 体循环 向全身身输送氧气 读图:P26血细胞:占血液总量45%红细胞: 举例:贫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量低于正常值)1) 结构特点血细胞中数量最多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红色:含有红色的含铁蛋白质——血红蛋白2) 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1) 结构特点:圆球形,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但数量比红细胞少。
浙教版科学中考生物部分复习知识点复习大纲
浙教版科学中考生物部分复习知识点复习大纲科学生物部分总复知识点(浙教版)按中考考纲第一章生命系统的层次结构第一节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一、显微镜显微镜是观察微小生物的重要工具。
它由目镜、物镜、反光镜、光圈、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和物镜转换器等部分组成。
物镜和目镜的区别在于物镜有螺纹,物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长;目镜没有螺纹,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短。
显微镜的放大率(总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目镜的放大倍数。
要改变视野的明暗,可以调节光圈的大小、反光镜的形状和转换物镜的倍数。
显微镜中看见的像是原像的倒像,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使用显微镜的步骤是安放、对光、装片、调焦、观察、记录、收镜和整理。
二、生物的多样性⒈生物的分类生物分类的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分类等级越高,所含生物种类越多,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就越少。
⒉生物的主要类群:1)细菌、真菌和病毒①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含有遗传物质的核区组成,膜外有细胞壁,有的还有荚膜和鞭毛,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②真菌有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种形态。
酵母菌是单细胞的,其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膜外有细胞壁,质内有液泡。
多细胞真菌的基本结构是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菌丝分地上部分—子实体,地下部分—营养菌丝。
真菌没有叶绿体,必须靠吸收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营养。
③病毒是微小的生物,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不具细胞结构。
病毒种类多样,形态各异,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2)植物和动物植物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
细胞都有细胞壁。
低等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生殖过程中不形成胚。
动物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靠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营养。
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于植物的特点。
第二节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665年,英国的科学家___发现了细胞,实际上他看到的是死细胞的细胞壁。
2024年中学生物学科教学规
2024年中学生物学科教学规引言:生物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研究生命的起源、结构、功能、发展和演化规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逻辑思维、实验技能以及对生命世界的探索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制定2024年中学生物学科教学规,以指导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并提供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基本认识和生物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5.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和生命伦理的意识,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细胞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运输- 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基因表达与调控2. 遗传学- 遗传的基本规律- 基因与遗传性状- 基因工程与应用3. 生物进化- 进化的基本概念- 自然选择与适应- 进化证据与人类进化4. 生物多样性与分类-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分类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环境保护与物种保护5. 生态学- 生态系统和能量流动- 群落与生态位- 生态平衡与人类活动6. 农业与生物技术- 农业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农业可持续发展- 食品安全与生物安全三、教学方法1. 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采用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小组活动,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实践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 讨论课和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1. 日常评价:包括作业、课堂表现、实验报告等,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2. 综合评价:通过考试、实验考查等形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九年级生物中考准备指南
九年级生物中考准备指南为了帮助九年级学生更好地准备生物学中考,我们特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将提供全面、系统的复策略和技巧,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核心知识,提高中考成绩。
一、中考生物学考试大纲要求1. 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掌握生物学实验方法和技能。
3. 能够分析生物学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4. 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中考生物学复计划1. 阶段一:基础知识梳理(1-2月)- 重点复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 整理各章节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2. 阶段二:实验技能训练(3-4月)- 重点掌握生物学实验方法和技能。
- 进行实验操作练,熟悉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 阶段三:综合能力培养(5-6月)- 重点培养分析生物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 进行模拟试题练,提高应试能力。
4. 阶段四:冲刺复(7-8月)- 重点复重点、难点知识点。
- 进行历年中考真题练,熟悉中考题型和答题技巧。
三、中考生物学复策略1. 课堂:- 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 及时提问,解决中遇到的疑问。
2. 自主:- 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 自主查阅资料,拓展知识面。
3. 合作:- 参加小组,与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 共同解决难题,提高效果。
4. 实践操作:- 积极参与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
5. 模拟练:- 定期进行模拟试题练,检验效果。
- 分析错误原因,及时调整方法。
6. 复资料:- 选择权威的复教材和资料。
- 做好笔记,整理易错题和重点题。
四、中考生物学答题技巧1. 仔细阅读题目:- 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
-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
2. 审题:- 分析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和类型。
- 确定解题思路和方法。
3. 答题:- 简洁明了地回答问题。
- 按照题目要求,分点作答。
4. 检查:- 检查答案是否完整、准确。
- 检查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有无遗漏或错误。
完整的初三生物学课程大纲
完整的初三生物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1. 课程性质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
初三生物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初一、初二生物学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是为高中生物学学习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
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既注重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又强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2. 课程任务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细胞结构与功能、生物的新陈代谢、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物的进化、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命意识,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了解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的吸收和运输等。
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掌握遗传规律和变异的类型。
认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的基本理论,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保护。
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2.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实验仪器,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能够阅读和理解生物学相关的文献资料,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命意识,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课程内容1.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初三生物课的教学计划和备课要点
初三生物课的教学计划和备课要点作为一名初三生物课的教师,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和备课要点至关重要。
在这个阶段,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和技能提升的关键期。
生物课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以下是制定初三生物课教学计划和备课要点的一些重要考虑。
首先,教学计划应明确课程目标和重点内容。
在初三生物课程中,主要涵盖了细胞学、遗传学、生态学和人体生理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目标应包括让学生理解基本的生物学概念、掌握科学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应具体、可测量,以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后掌握核心知识和技能。
其次,教学计划需要详细安排每节课的内容和活动。
这包括确定每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教学方法和课堂活动。
生物课的教学不仅要讲解理论知识,还应设计实验和观察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例如,在讲解细胞结构时,可以安排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显微镜下的形态,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备课时,教师应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教材和教参是基础,但教师还需要准备额外的资源,如实验器材、视频资料和课外阅读材料。
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复杂的生物学概念,如基因遗传规律,教师可以利用模型、动画和互动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
另一个重要的备课要点是设计适当的课堂活动和评估方式。
课堂活动应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问题解决任务。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评估方式包括课后作业、小测验和实验报告。
评估应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而不仅仅是记忆性的考核。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需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背景。
由于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各异,教学计划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便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进度进行调整。
例如,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辅导和支持;而对于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提供拓展阅读和深入讨论的机会。
初三生物科目备课的核心内容总结
初三生物科目备课的核心内容总结在初三生物科目的备课过程中,核心内容的总结至关重要。
此阶段的学习内容不仅为学生的高中生物学打下基础,也培养了他们科学思维的能力。
备课的关键在于理解课程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以及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以下是初三生物科目备课的核心内容总结,从这些方面入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教学。
首先,明确课程目标是备课的起点。
在初三生物课程中,主要目标包括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理解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以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需要对这些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并据此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
例如,课程中可能会涉及细胞结构与功能、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等内容。
每一个主题都应围绕这些目标展开,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其科学素养。
其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备课的核心。
初三生物课程内容繁多且复杂,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各个知识点的讲解顺序。
例如,可以从基础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遗传学和生态学内容。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知识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并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生物学知识体系。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
初三生物课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生物学原理。
比如,在讲解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让他们实际看到细胞的分裂过程,有助于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同时,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如参观植物园或动物园,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样是备课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评估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更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
教师可以通过阶段性测试、课堂小测、作业和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估。
这些评估方式应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以确保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初三生物实验教学的备课要点
初三生物实验教学的备课要点在初三的生物实验教学中,备课的精心准备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教师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教学任务,更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
如何让学生们在实验中既能够获得知识,又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是备课的关键所在。
首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备课的起点。
在设计实验教学时,明确目标是确保实验教学效果的基础。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定清晰的实验目的。
这些目标应该涵盖知识点的掌握、技能的培养以及科学思维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时,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还要培养他们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接下来,教师需要精心挑选和准备实验材料。
每一项实验所需的材料都必须事先检查,确保其质量和数量都符合要求。
实验器材的准备应充分,以免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短缺或质量问题,从而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
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实验材料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标记,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的材料,提高实验的效率。
实验步骤的设计也是备课的核心部分。
教师应详细编写实验步骤,并将其分解成清晰、易懂的操作指导。
这些步骤应该包括实验的前期准备、实验操作的具体过程以及实验后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在编写这些步骤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尽量避免复杂的操作,以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验中顺利进行。
教师还需设计有效的实验讲解和指导。
实验讲解不仅仅是对实验步骤的描述,还包括对实验原理的解释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调整讲解的深度和难度。
在实验进行中,教师要保持适时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的困难,并引导他们思考实验的意义。
实验安全教育是备课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教师需要在实验前向学生讲解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包括如何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如何处理化学品和生物样本等。
确保学生了解并遵守这些安全规定,是避免实验事故的关键。
此外,设计实验后的评价和反馈也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准备好对实验结果的评估标准,并在实验结束后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
初中生物生命科学纲要
初中生物生命科学纲要初中生物知识点繁杂,一直是考生和家长关心的一门学科。
方法君收集了生物生命科学纲要汇总,现在分享给考生和家长!主题一人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保护、分泌、吸收肌肉组织:收缩、舒张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神经组织: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人体的整体性细胞: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器官:由多细胞生物体内不同的组织联合在一起,形成一定形态特征,能行使一定的生理功能系统:多个器官一起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人体的八大系统运动、神经、内分泌、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系统。
血液的组成:血浆、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血细胞脑的组成:大脑、间脑、脑干、小脑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整合调控信息)周围神经系统:神经(脑神经、脊神经)(传递信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非条件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分泌唾液、排尿反射、吸吮反射等。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人体的性状和遗传现象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相对性状:同一性状中的不同表现类型遗传:生物体的各种性状由亲代传给子代的现象人的体细胞染色体46条23对常染色体:22对性染色体:1对女性XX男性XY染色体、基因、性状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各种生物细胞体内都含有一定量的染色体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1.基因有何功能?控制生物的性状亲代基因遗传子代基因表现性状2.为什么同一性状会有不同的表现呢?基因在体细胞中两两成对存在,位于同一对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
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可遗传变异是由基因或染色体发生变化,引起生物性状变异请举例说明:红绿色盲、白化病主题二健康健康的概念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青春期形态发育:身高体重功能发育:肌肉功能、心肺功能性发育:性器官的形态、功能发育第二性征的发育心理特征:情绪不稳定、好兴奋、易激动常见病的危害及其预防膳食不均衡引发的疾病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病、高血压、恶性肿瘤(癌症)保证健康的⑤大基石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主题三生物的主要类群花的结构繁殖器官花的构造果实的结构子房果实胚珠种子果实:果皮、种子果皮: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动物的主要类群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类群原生动物(草履虫):单细胞腔肠动物(海蜇):辐射对称,有消化腔无肠子有口无肛门,不能定向运动扁形动物(血吸虫):左右/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线形动物(蛔虫):左右/两侧对称,有口有肛门环节动物(蚯蚓):身体分节,有口有肛门软体动物(乌贼):身体分部,多具有贝壳有口有肛门节肢动物(蜘蛛):有分节的附肢,有外骨骼,[昆虫: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3对足2对翅]棘皮动物(海参):幼体:左右/两侧对称,成体:辐射对称,有内骨骼解剖和观察蝗虫蝗虫的外形:1.外骨骼质地2.头部:复眼、单眼、触角、口器3.胸部:翅、足4.腹部:气门解剖和观察鲫鱼解剖时,剪刀头应向上,避免误伤蝗虫/鲫鱼的内脏器官微生物的主要类群真菌霉菌和酵母菌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病毒噬菌体、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物种的命名双名法:瑞典生物学家林耐首创Homosapiens 人类Homo为属名指人sapiens为形容词形容智慧的主题四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1.水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水是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2.阳光是生命活动的最终能源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3.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数量、生长和发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1.普遍性鱼适应在水中生存、鸟适应在天空中飞翔2.特殊性保护色、警戒色、拟态3.相对性爱打扮的雷鸟1.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
生物学科教学要求
生物学科教学要求对于生物学科教学的要求,分为备、讲、批、辅、考五个方面,分别论述如下:一、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生物学科的备课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做到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
1、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精心备课,备课要做到“五备”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
2、要认真编教学计划:①学期或学年教学计划。
②单元或课题教学计划。
③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课题、课型、授课时间、教学目标或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学生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设计等。
3、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要钻研大纲和教材,学习教学参考资料,认真分析,研究,理解教材。
明确本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本课时教材的知识结构,剖析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抓准能力的训练点和思想品德的教育点。
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德育三个方面)、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然后恰当地增删和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使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突出生物知识的系统性。
要设计出能够体现本课时知识结构的教学板书。
最后还要选编好与本课时相配套的尝试练习。
4、选择和运用最佳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设备以及各种教法的功能和效率等实际情况来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生物教学中常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引导探索法、自学辅导法等。
无论运用哪种教法,都必须贯彻启发式、直观性的教学原则,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教会学生学习和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教师备课时要善于精心设计,综合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多种教学方法优势的互补效应。
尝试教学法自开创以来成绩斐然,推荐各位老师多运用尝试教学法进行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第一节、人体是怎样构成的结构层次: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人体人体是协调统一的整体细胞 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P5)组织 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P8-10 四大组织器官 人体不同的组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分工合作,构成有一定形态特征、行使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
P10-11胃(器官)的组织构成。
黏膜 ——上皮组织(保护分泌)(由内而外) 黏膜下层——结缔组织(联系) 分布神经组织 肌层 ——肌组织(收缩:平滑肌,促进胃蠕动) 浆膜 ——上皮组织(保护)系统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P15人体实验:1、观察人体基本组织P7显微镜的使用2、知道人体器官的位置书:P11-13 练习册: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环境条件一、人体外环境生存所必需的条件P20 大气的温度、压力、含氧量、淡水、食物二、人体内环境(又称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P211、内环境组成——血浆:血细胞的内环境。
组织液:其他大部分细胞的内环境。
2、血液的组成P21 会读图血细胞:占血液总量45%红细胞:举例:贫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量低于正常值)1)结构特点血细胞中数量最多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红色:含有红色的含铁蛋白质——血红蛋白2)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1)结构特点:圆球形,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但数量比红细胞少。
2)分类:嗜中性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3)功能:免疫举例:伤口化脓血小板1)结构特点:血细胞中体积较小的细胞碎片。
2)功能:止血。
血浆:占血液总量55% ,淡黄色、半透明、流动的液体,包括血清和纤维蛋白原成分:91%--92% 水分8%---9% 蛋白质、非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脂类、尿素、尿酸)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氧料和废物。
思考与讨论:P21能看懂验血报告单吗?3、人体内环境的特点:相对稳定定性(体现在2方面)三、人体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性P25八大系统都直接、间接参与维持内环境稳定读图P25内环境稳定的维持1、血液循环系统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运输物质和交换物质。
从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带到所需要的组织中物质体内大部分代谢废物通过血液送到泌尿系统后排出体外氧气由血液从呼吸系统送到各组织器官气体肝脏和肌肉产生的热量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
能量组织液是组织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毛细血管是物质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因为管壁薄,物质易扩散、渗透;管腔窄,仅一个红细胞通过,血液流动速度慢帮助理解:物质交换物质交换组织细胞组织液血液2)血液循环的途径:双循环体循环向全身身输送氧气读图:P26肺循环从肺部吸收氧气动脉:流出心脏的血管如:主动脉、肺动脉静脉:流入心脏的血管如:腔静脉、肺静脉动脉血:含氧量丰富的血液,如:肺静脉中流动的血液静脉脉血:含氧量较少的血液如:肺动脉中流动的血液2、呼吸系统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维持内环境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稳定。
3、消化系统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补充内环境所消耗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水分。
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胃、肠的黏膜上皮细胞)而进入循环系统(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吸收小肠(主要)血液循环系统全身组织细胞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总在一定水平上稳定,不随外界环境的变动而变化。
如:体温,pH,渗透压、氧与二氧化碳含量、其它物质浓度等这个稳定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平衡,是在微小的波动中保持相对稳定的。
如:空腹血糖浓度:3.9-6.1毫摩尔/升;血液pH 7.35—7.45;血压:安静时收缩压13.3千帕~16.0千帕(100~80毫米汞柱);舒张压8.0~10.7千帕(60~80毫米汞柱)组成: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P27 读图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肺泡:支气管末端。
结构特点:由一层薄的上皮细胞组成,外面缠绕着许多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血液从肺泡中获取氧气水、无机盐、维生素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主要吸收场所也在小肠内。
3)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吸收功能的关系读图P28a)是消化道最长一段;b)小肠小肠黏膜向肠腔内形成许多环状皱襞,皱襞黏膜的表面有很多小肠绒毛,增加吸收面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c)小肠绒毛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壁薄),它们是营养物质被吸收后的输出管道。
4、泌尿系统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定——通过形成尿液维持细胞外液的量和各种化学物质的浓度,及pH的相对稳定1)区分排泄和排遗排泄——把机体在新陈代谢中不断产生的各种代谢产物(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摄入的过多物质以及某些异物(如药物)和有害物质,经过血液循环,通过某些器官从人体内排出的过程。
排遗——人体消化系统把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等由肛门排出,也就是排除粪便的过程。
大便不是排泄2)排泄途径:一部分的水、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3)肾脏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肾脏的结构: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4)尿液的形成——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读图P29血浆(含有蛋白质、血细胞、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肾小球(血管球)滤过(保留大分子物质在血浆内)肾小囊生成原尿(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肾小管重吸收(吸收全部葡萄糖、大多数水分、其它少量无机盐,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集合管内(收集尿液)生成终尿即尿液(无机盐、水、尿素)思考与讨论:尿液在形成过程中成分发生什么变化P30三、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意义内环境对细胞的生存与生理功能的维持十分重要。
它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直接环境;是细胞生活与活动的场所,它必须给细胞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提供细胞正常生存与活动所必需的理化条件。
实验:测量人体体温、心律、唾液的pH值。
P23是内环境理化因子,保持相对稳定第二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神经调节一、神经系统的组成脑、脊髓、由它们所发出的神经(一)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读图:P36P37大脑:表面是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大脑是产生意识的唯一部位。
大脑受损:无意识,昏迷。
小脑:调节身体随意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例:喝醉酒走路不稳脑干:延髓(重要生命中枢,参与调节心率、呼吸和血压,又称活命中枢)脑桥、中脑组成。
顺口溜记忆:沿着桥的中间走,记忆延髓、脑桥、中脑。
举例:植物人,虽有呼吸和心跳,但其他活动能力消失,脑中没有损伤的可能是脑干。
要保护脑干所在的部位。
间脑:丘脑:所有感觉信息(嗅觉除外)向大脑传递的最后驿站联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纽带控制垂体脊髓:椎管内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发自脑部脊神经发自于脊髓(二)、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也称神经细胞。
图:P51、结构:细胞体(内有细胞核)突起树突轴突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3、兴奋传导的方向:树突末稍—细胞体—轴突—轴突末稍—其它神经或肌肉、腺体通过各类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神经系统才能对人体、动物体的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三)、脑(详见上面的总结)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四)脊髓P381、位置:脊柱的椎管内2、结构:脊髓横断面灰质:位于脊髓的中央,位于中央,“H”组成:神经元细胞体(大部分运动神经元细胞体分布在灰质中,以及中间神经元细胞体)无髓鞘的神经纤维举例:小儿麻痹症,病毒侵蚀了灰质相应的运动神经元细胞体。
白质:灰质的周围组成:神经传导束,(时有髓鞘的神经纤维组成)作用:在脊髓的各个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的各部分之间起联系的作用相关定义帮助记忆,但不要求掌握:◆轴突或长的树突,和包裹在外面的髓鞘一起——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末端分成许多分支,——神经末稍。
分布在身体的各个部分◆周围神经系统中,许多神经纤维集合成束,外面包裹着结缔组织形成的膜——神经。
(把神经纤维比作电线,在好几根的电线外面再包裹着一层塑料皮,这样构成的电线束就好比是神经。
结缔组织构成的膜就是总的塑料皮)3、脊髓得主要功能:反射、传导4、脊神经:由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构成。
分布在躯干四肢的肌肉和皮肤里。
功能:将人体大部分器官与脊髓联系起来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定义——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实验与实践:观察非条件反射P39非条件反射——人生来就有的反射。
如:排尿反射、眨眼反射、膝跳反射,吸吮反射不需要意识的支配,即该反射不需要通过大脑就能完成反射,膝跳反射中枢在脊髓内。
大脑对脊髓的活动是能够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如:有意识地控制,膝跳反射不会发生;手拿烫的物体,为了不打翻食物,会坚持拿着,迅速找桌子才把物体放下。
)所以大脑是最高级的中枢膝跳反射过程示意图P41膝跳反射过程的解释P41——木锤的叩击膝盖处,使位于肌肉内的感受器兴奋,产生神经冲动,该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进入脊髓,通过中枢的整合,指令沿传出神经抵达效应器,使肌肉收缩、舒张,产生伸小腿的动作。
3、反射活动的基本结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运动神经)—效应器4、反射类型:非条件反射——人生来就有的反射,如排尿反射、眨眼反射、膝跳反射,吸吮反射,望梅止渴条件反射——后天生活实践中通过学习形成的。
如:谈虎色变,小狗做算术,听到上课铃声进教室第二节、激素调节一、激素有什么作用1、3、 激素的定义——内分泌腺的腺细胞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物质。
(知道就好不要求死背)4、 激素的特点——激素的作用是只能加速(或抑制)某些器官和组织原有的生理活动,而不是创造出一种新的生理活动。
一种激素只会影响某些特定的组织细胞的生理功能。
二、 激素的调节是怎样控制的1、 控制内分泌腺释放激素的途径——1) 下丘脑和脑垂体控制的内分泌腺。
如:甲状腺激素2) 受血浆中特定的化学物质水平控制的内分泌腺。
如:胰岛 3) 直接受神经系统控制的内分泌腺。
如:肾上腺髓质。
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2、 如何预防糖尿病?——应节制饮食、加强锻炼。
3、 激素公害第三节、基因与人体性状一、 人体的性状和遗传现象性状——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
如:形态结构特征、行为方式、生理特征等。
有些性状是可见的,有些性状是难以观察到的。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如:双、单眼皮、有无耳垂、有无酒窝,能、不能卷舌 遗传——生物体的各种性状由亲代传给子代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