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_大东湖群生态旅游圈_的相关思考

合集下载

推进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

推进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

推进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武汉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武汉市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提出了“大湖+”生态融合发展的战略,致力于打造出一个生态优美、水系完善的城市形态,以此来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大湖+”战略的提出,是基于武汉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制定的。

武汉三镇(即武昌、汉口、汉阳)分布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拥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域资源。

而“大湖+”战略指的是依托长江和汉江两大主要水域,构建多个水景秀美的景观湖区,加之补充性的湖、潭、堰等水域,形成了一条条水脉,串联起一个“大湖”。

将城市中现有的一些湖泊和人工湖进行整合,形成了一个湖泊群体,实现了“+”的生态融合发展。

这一战略的提出,使得武汉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有了更为清晰的方向,将一系列生态理念贯穿实现了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推进“大湖+”生态融合发展可以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构建水系完善的城市形态,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提高空气质量,减少城市污染物的排放。

通过增加湖泊、湿地等自然水域,提高城市的绿色覆盖率,促进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的微气候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依托自然水体,打造城市的“绿心”,给城市增添一抹绿色,提升了城市的整体环境美观度。

推进“大湖+”生态融合发展可以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湖光山色是城市最大的优势,而湖泊则是城市最大的资产。

构建多个水景秀美的景观湖区,将城市的湖泊、水道、湿地等自然水域进行整合,打造出一幅美丽的城市画卷。

这将为武汉增添了独特的城市景观,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居民前来观光、旅游、居住。

湖泊也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产资源和水景体验项目,为城市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增添了新的动力,提高了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推进“大湖+”生态融合发展还可以提升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

推进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

推进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

推进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自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武汉市开始积极推进“大湖+”生态融合发展,旨在充分利用武汉周边的湖泊资源,打造生态城市,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在湖泊保护、生态建设、旅游发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武汉市加大了对湖泊保护的力度。

湖泊是城市的重要水源,也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湖泊,武汉市加强了湖泊的监测和治理,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湖泊管理制度。

通过湖泊修复和水质改善,保护了湖泊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提高了城市的景观品质。

武汉市积极推动生态建设。

通过生态补偿、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措施,逐步改善了湖泊周边的生态环境。

在湖泊附近建设了一批湿地公园和生态农业示范区,提升了城市的生态功能,激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武汉市还加强了植被的保护和建设,提高了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了空气质量。

武汉市积极发展湖泊旅游,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融合。

湖泊是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

为了发展湖泊旅游,武汉市加大了对旅游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了湖泊旅游的品质和水平。

通过拓展湖泊旅游市场,武汉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声誉。

武汉市加强了生态教育的推广。

在学校和社区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教育活动,提高了市民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生态教育,武汉市培养了一批热爱自然、关心环境的年轻人,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武汉市在“大湖+”生态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湖泊保护、生态建设、旅游发展和生态教育等措施的综合推进,武汉市提升了城市的生态品质,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随着“大湖+”生态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武汉市将进一步加强湖泊保护、生态建设和旅游发展,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现代生态城市。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部,是一个集风景、文化、休闲、旅游、体育、科普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区。

经过多年的发展,东湖风景名胜区已成为汉水旅游带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度假、休闲、娱乐和研学等。

为了更好地推动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发展,针对其旅游资源和现状,本文提出了以下总体规划。

一、总体规划目标1. 建设国际一流的旅游度假胜地。

通过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优化景区设施设备,塑造东湖风景名胜区的国际知名度,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度假胜地。

2. 引进多元化的旅游资源。

通过丰富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境内外游客前来游览、潜水、划船、钓鱼、赏花等。

3. 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

深入挖掘东湖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生态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和文化品牌。

二、旅游资源分析1. 自然景观:东湖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湖泊,周边山水相依,苍翠葱茏,特别是湖面上的倒影,如同一幅天然山水画。

东湖还有很多树木,如樟树,被人们喜爱赏景;此外还有许多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自然景观。

2. 文化景观:东湖区域内不仅有积淀着深厚历史文化的黄鹤楼、毛泽东故居等,还有著名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学府,这些文化景观构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3. 休闲娱乐项目:东湖风景名胜区拥有跑步道、儿童游乐区、垂钓区等各种休闲娱乐项目,如垂钓作为东湖的传统文化,每年吸引大量的垂钓爱好者聚集到这里。

三、旅游规划建议1.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品质。

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 深入开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

在景区周边建设高品质的旅游景点和项目,如水上活动、自驾游、徒步旅行等。

4. 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游客需求。

推出不同主题、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不同背景的游客前来。

5.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

东湖旅游的发展的探究与思考

东湖旅游的发展的探究与思考

东湖旅游的发展的探究与思考作者:贾琛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11期一、东湖旅游资源概况武汉东湖风景区坐落在武汉市武昌区中心,整个景区面积达73平方公里,一直是我国最大的城中湖。

1950年风景区开始建设,被国务院于1982年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区,1999年被国家颁发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

东湖由最开始的景观公园发展为综合了观光、休闲、游乐等要素的知名湖泊型风景区,平均接待游客约 200 万人每年,整个风景区范围 73 平方公里,湖面面积约 33 平方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东湖景区内各类树木 394 种,300 多万株,具有相当高的旅游资源价值。

1.东湖旅游资源分类。

1.1观赏资源。

东湖是全国甚至世界最大的城中湖景区,像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漫步这里,游客能完全融入湖光山色之中,聆听鸟鸣、松涛之声,品味绿色芬芳,享受新鲜空气,同时还可以在植物园观赏各类花卉,接近自然,感受自然。

1.2历史资源。

东湖景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若将文化名点资源组成一条特色的旅游产品,这不仅是可以感受历史的厚重,同时也会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

1.3教育科研资源。

东湖周边有23所大学,教育旅游资源丰富。

如,武汉大学欣赏樱花同时参观磨山景区,推出的科教旅游线路大受好评。

东湖周边就是著名的中国光谷、科研所56 所,坐拥丰富的科技资源。

1.4社会文化资源。

荆楚文化在历史上未成为华夏文明主流文化,但在其历史传承中,也有灿烂的文明,以此为基础发展旅游有利于楚文化与地区地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2007 年起,听涛景区已实行免费入园,提升了东湖景区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文化旅游是人的内在需求,由于经济发展条件,不是每个人都能满足这种需求。

而东湖文化旅游资源拥有的社会性、文化性和公共性、公益性,都便于市民和广大游客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更加速推动社会的良性建设。

二、东湖旅游发展现状1.观光旅游。

武汉东湖磨山樱园为三大樱花之都之一。

智慧景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武汉市东湖生态风景区为例

智慧景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武汉市东湖生态风景区为例

The Industrial Study | 产业研究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46智慧景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武汉市东湖生态风景区为例王梦琳 刘宏兵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学院MTA教育中心 海南三亚 572022摘要:随着旅游信息化的发展,智慧旅游的建设已经在各地兴起。

智慧景区的建设可以给景区及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

国家大力发展智慧旅游项目,为将旅游业打造成现代服务业的智慧化龙头、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高科技在旅游景区开发、营销等方面的应用将是大势所趋。

本文以武汉东湖生态风景区为例,分析智慧景区建设的现状、效益及发展展望等。

关键词:智慧旅游;智慧景区;东湖生态风景区;应用效果;对策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21)05-0046-03一、引言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景点也与时俱进,不断进步。

除了景区传统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外,在技术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游客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不断发生改变。

智慧旅游因其能给游客带来极大的便利而越来越受到青睐,已然是现代的旅游景区、旅游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智能旅游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通过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式终端互联网设备。

基础上的通讯和信息技术的集成,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与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以鼓励商业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的特点,可以主动感知的旅游资源,旅游活动中,游客本身等方面信息,时效性强,让人们可以及时了解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出行计划等,从而实现对各种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使用。

简而言之,就是游客与互联网之间的实时互动。

二、东湖生态风景区智慧旅游现状分析(一)基本简介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心的东湖生态风景名胜区是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

以大型天然湖泊为核心、5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景区总面积88万平方公里,其中湖泊33万平方公里。

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城市湖。

东湖生态风景区SWTO分析及对策

东湖生态风景区SWTO分析及对策

W的概念,在空间布局上,继续做好深度开发听涛景区,磨山景区, 落雁景区,开发吹笛景区,保护白马景区。充分利用听涛,磨山,落雁景区现有加大 旅游活动的组织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 。
1,建设一环:即环东湖旅游经济圈。重点打造环东湖精品旅游项目,整合环东湖 旅游景点,消除交通,区划障碍,逐步实现环湖道路封闭。郭郑湖,汤菱湖,菱角湖, 团湖,后湖五湖连通,形成大东湖旅游圈 。 2,提升两点:在政府赋予中部崛起战略的相关优惠政策和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力度的同时,提升景区旅游服务设施水准,提升休闲度假产品比重;提升东湖的知名 度,美誉度;提升市内游客的旅游频次和消费额,提升湖北省外,国际游客量。 3,激活三块:在调整改造听涛景区,充实提高磨山景区,开发开放落雁景区基础上, 根据湖北省市有关事业单位改革,引入先进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全面激活三个景区的 风景名胜资源和人力资源 。 4,打造四心:即楚文化游览中心,水上游乐中心,名花科普中心,休闲度假中 心。 。
东湖风景区 SWTO分析及对策
小组成员 郭妍 向红云 周爽 郝龙 刘芳芳 杨朗
东湖生态风景区简介
武汉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汉市城区的二环与中环之间,景区面积73平方公里,其中湖面 面积33平方公里,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而且,加上沿湖陆地风景区,面积达八十余 平方公里。东湖湖岸曲折,港汊交错,素有九十九湾之说,1950年开始在这里兴建风景 区,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每年接待中外游客200万人次,1999年还 被国家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0年成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 2002年又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至今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六个游览区,即武汉东湖听涛区、磨山区、珞洪区,以及还未 完全建成的白马区、落雁区和吹笛区。 秀美的湖光山色:景观别致,风光迷人。 东湖风景区共分为五大景区,目前已对外开放的有听涛、 磨山、吹笛、落雁四大景 区,景观景点100多处。33平方公里的水域浩瀚,12个大小湖泊,120多个岛渚星罗,112 公里湖岸线曲折,环湖34座山峰绵延起伏,10000余亩山林林木葱郁,湖水镜映,山体如 屏,山色如画。 东湖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春季山青水绿、鸟语花香,夏季水上泛舟,清爽宜人;秋 季红叶满山,丹桂飘香;冬季踏雪赏梅。厚重的人文底蕴:东湖是最大的楚文化游览中心, 楚风浓郁,楚韵精妙,行吟阁名播遐迩,离骚碑誉为“三绝”,楚天台气势磅礴,楚才园 名人荟萃,楚市、屈原塑像、屈原纪念馆,内涵丰富,美名远扬。

构建“大庐山旅游圈”战略设想

构建“大庐山旅游圈”战略设想

构建“大庐山旅游圈”战略设想龚力【摘要】:江西省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旅游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以赣北地区旅游资源最为丰富:包括世界文化景观——庐山、世界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陶瓷之都——景德镇、红色旅游圈景区——南昌等一系列世界级的旅游资源。

江西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到:把旅游业作为江西省“十二五”时期支柱产业,努力提高各旅游景区旅游收入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赣北地区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及旅游资源集聚优势,打造赣北地区旅游一体化进程,构建赣北旅游拳头产品。

本文以旅游圈作为切入点,提出构建赣北地区以庐山为中心的“大庐山旅游圈”的战略设想,旨在全面整合赣北地区优越的旅游资源,使得赣北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具有着更为强大的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旅游竞争中占得先机,对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有着极强的借鉴作用。

本文第一章首先提到研究内容与方法,国内外对区域旅游合作及旅游圈研究进展,进而提出构建“大庐山旅游圈”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通过对相关理论包括点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探讨适合赣北地区整合旅游资源,发展“大庐山旅游圈”的动力机制,使得“大庐山旅游圈”的建设有理可依。

论文的第三章对“大庐山旅游圈”的基本概况进行了分析,包括九江旅游资源以及赣北其他地区旅游资源以及交通状况、客源市场现状分析,发现赣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收益与旅游资源不成正比关系,进而提出构建“大庐山旅游圈”的战略设想。

本文第四章对构建“大庐山旅游圈”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主要从旅游产品的互补性、区域旅游发展极不平衡、保护庐山环境、旅游圈与旅游域理论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证明“大庐山旅游圈”的开发是明确并正确的。

第五章为“大庐山旅游圈”的构建战略与对策,包括前期构建与后期构建,分两个步骤完成,并完善了景区景点建设、旅游线路组织,并对“大庐山旅游圈”未来客源市场进行了分析与预测。

本文第六章为构建“大庐山旅游圈”的具体步骤,主要从政府合作、成立企业、宣传口号等方面进行阐述。

推进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

推进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

推进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
“大湖+”生态融合发展是武汉市政府提出的以长江、鄱阳湖为主要脉络,构建城市
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在这一战略下,武汉市逐步加大了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力度,促进了不同区域间资源利用和优势互补,实现了城市的全面绿
化和优美环境。

以鄱阳湖为例,武汉市在生态融合发展中,将其作为蓝色经济带中的重要战略资源,
积极推动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在鄱阳湖周边区域,武汉市大量种植湿地植被,建设了
一批湖泊、湿地公园,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工程。

这些举措不仅增进了人民
群众的生态福利和城市文化品味,同时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为了更好地实施“大湖+”生态融合发展战略,武汉市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信息
公开,建立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防治、资源利用等政策法规,并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社
会力量参与生态治理与建设。

同时,武汉市还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地区的合作,协调区域发
展规划和资源配置,推进了城市中心区和城市外围区的协调发展。

在实施“大湖+”生态融合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武汉市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不
断完善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建设了一批集体绿化、水系治理、生态旅游等为一体的新兴
产业,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之,武汉市在推进“大湖+”生态融合发展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需进
一步完善地方政策、加强监管与执法,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推动环境治理与生态
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东湖景区旅游营销策划方案

东湖景区旅游营销策划方案

东湖景区旅游营销策划方案一、背景与概述东湖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国家水利风景区和国家城市公园之一。

景区以其壮观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本方案旨在通过市场营销策划,进一步提升东湖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增加游客的数量和满意度。

二、目标群体1. 国内游客:湖北省及周边省市的居民,其他中国各地的游客。

2. 国际游客:海外游客,特别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和自然风景感兴趣的游客。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1. 独特的自然风景:东湖地处武汉市区,因此游客可以在市区内体验到湖光山色的美丽风景。

东湖还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湿地走廊,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

2. 丰富的历史文化:东湖周边有许多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如黄鹤楼、户部巷和古琴台等。

这些景点为游客提供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3. 全年开放:东湖旅游区每年365天对游客开放,无论是春夏秋冬,都能欣赏到不同的景色和活动。

四、目标与策略1. 目标:提升东湖景区的知名度和口碑,增加游客数量和满意度。

2. 策略:a. 品牌营销:通过构建东湖景区的品牌形象,提高公众对景区的认知和好感度,增加游客的选择意愿。

b. 宣传推广:通过广告宣传、社交媒体、旅游网站等渠道,向目标群体推广东湖景区的特色和优势,吸引游客的兴趣。

c. 产品创新: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活动,增加游客的体验价值和回头率。

d. 游客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游客服务培训,提供更加便捷和贴心的服务,增强游客的满意度和口碑效应。

五、营销策略1. 品牌营销a. 标志设计:设计一个简洁而具有识别度的东湖景区标志,用来作为品牌标识在各类宣传媒体和市场活动中使用。

b. 宣传口号:根据东湖景区的特色和卖点,设计一个富有吸引力且容易记忆的宣传口号,用来传达东湖的独特魅力。

c. 形象大使:邀请知名的演艺明星或体育明星作为东湖景区的形象大使,可以增加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东湖调研报告

东湖调研报告

东湖调研报告东湖是武汉市最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胜。

2018年3月,我们小组的几位同学前往东湖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主要是针对东湖的现状、未来规划以及对于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将介绍我们的调研发现及建议。

一、东湖的现状东湖地处市中心,曾经是武汉市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但如今已经面积缩小。

2016年,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成开放,面积达到约50平方公里。

我们发现,公园内某些区域被开发商或者别墅业主改建为豪华度假村和高档住宅小区。

这些开发项目的建设不仅侵占了公共资源,也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影响,一些生物栖息地被破坏。

东湖的水质也引发了我们的担忧。

从我们的调研结果来看,东湖的水质处于中等水平,蓝藻泛滥和污染物排放严重影响了湖泊的水质。

我们了解到,早在2015年,武汉市启动了东湖治理改造项目,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污染治理。

但是,我们觉得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治理是不够的,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东湖水质的现状并积极参与湖泊保护活动。

二、未来规划我们发现东湖的发展规划已经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和路线图。

从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角度来看,未来东湖的发展重点应该是深入挖掘湖泊自然和文化资源,呈现“水韵武汉”的特色招牌。

同时,还应积极推进污染治理,提供可用的物质净化、工艺净化和生物净化技术等,确保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最好将其他湖泊、河流的水生态与东湖联系起来,发挥全局性优势,提高生态保护的水平。

此外,我们还发现东湖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在我们的调研中,东湖的游客以外地游客为主,当地游客的比例不足。

为了更好地挖掘东湖的旅游潜力,我们建议应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拓展旅游渠道,开展多品牌、多样式、多场地,既有传统特色、又有新趣味的旅游项目和产品,从而带动市区的经济发展。

三、环境保护我们非常关注保护东湖的环境。

东湖是武汉市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它不仅用来供民众生活和农业生产,还用于工业用水。

生态旅游体验的生态旅游景区建设思考

生态旅游体验的生态旅游景区建设思考

生态旅游体验的生态旅游景区建设思考作者:彭卓群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6年第01期生态旅游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从加强生态旅游者的管理实施条例,加强生态旅游地的管理者管理条例,完善生态旅游地区的基础设施体系三个方面入手,加强神态旅游区的建设,希望能够促进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于将健康的高品质生活越来越向往。

而生态旅游的发展也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

但是在生态旅游地区,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希望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能够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一、加强生态旅游者的管理实施条例对于大自然原生态的向往,催生了一部分热衷与生态旅游的游客的出现。

他们喜爱原生态的环境,对于纯天然无污染的大自然尤为向往。

这样的游客一般在城市生活太久,希望通过旅游得到缓解。

但是在他们当中,虽然提倡生态旅游,但是有一定比例的旅游人群在旅游的过程中,并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他们会在旅游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破坏环境,他们注重生态旅游,是想要自己的旅游更健康,更生态,但是他们的行为是与生态保护相违背的。

并且在旅游的过程中,他们会随意丢弃垃圾,会破坏花草树木,甚至与一些行为是破坏生态循环的。

在进行旅游时,他们还会要求旅游的舒适度,会要求架索桥,会要求坐缆车,但是他们并未考虑到他们这样的要求或者是类似的行为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所以相对与普通的旅游景区来说,这样的旅游地区更应当加强对于游客的管理。

实施游客管理须知,把在景区内游客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细化,并将惩处条例明确地告诉游客。

如果游客违反了相关的景区规定,或者是在整个旅游过程中被发现做出了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事情,将严格按照旅游当地的规定执行。

并且对于景区的管理规定也应当做好,不仅要使游客做到保护生态环境,旅游地区自身也应当加强监控与管理。

生态环境旅游,首先是保证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不能因为在开辟了旅游地之后,就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这样既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不利于生态旅游地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

推进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

推进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摘要】武汉作为“大湖+”战略的重要落地城市,正致力于推进湖泊生态融合发展。

推进湖泊生态治理是重中之重,促进湖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同时倡导打造湖泊生态旅游目的地。

加强生态保护工作,建立生态友好型湖泊城市,旨在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展现了美丽湖泊城市的精神风貌,构建了美丽湖泊城市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未来发展中,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将呈现出更为广阔的前景,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助力打造更加美丽的湖泊城市。

【关键词】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湖泊,生态治理,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旅游目的地,生态友好型,城市,前景,环境,社会发展,循环,美丽城市。

1. 引言1.1 武汉生态融合发展的背景武汉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湖泊资源,其中东湖、南湖、沙湖等知名湖泊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生态韵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程度的提升,湖泊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水体浑浊、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退化成为了当地面临的突出问题。

为了改善湖泊生态环境,推动武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积极探索生态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1.2 “大湖+”战略的重要性武汉作为中国三大“长三角”城市群中唯一一座非沿海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湖泊资源。

而“大湖+”战略作为武汉市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旨在充分利用和整合武汉内湖泊资源,推进生态融合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一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将湖泊资源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有利于提升武汉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湖泊是城市的绿色名片,通过保护和开发湖泊资源,可以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城市景观,提升市民和游客的居住体验。

实施“大湖+”战略可以促进湖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武汉市拥有着众多的湖泊,但也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推动湖泊生态治理,加强保护工作,可以改善湖泊水质,保护湖泊生态系统,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推进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

推进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

推进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摘要】武汉市拥有丰富的湖泊资源,推进“大湖+”生态融合发展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大湖区域发展的现状,随后提出了构建生态融合发展体系、推动湖泊资源整合与保护、促进湖泊与城市的互动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以及实施“绿色+”发展策略等具体措施。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武汉的生态环境将逐步得到改善,同时推进“大湖+”生态融合发展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可以预见,随着“大湖+”生态融合发展的推进,武汉将成为一个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为全国其他城市树立榜样。

【关键词】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湖泊资源,城市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武汉作为长江流域重要城市,拥有众多湖泊资源,其中东湖、南湖、沙湖等知名湖泊属于武汉市内,湖泊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湖泊资源受到了一定的压力和威胁,湖泊水质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逐渐凸显,因此推进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不仅是对湖泊资源的保护和治理,更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加强湖泊资源整合与保护、促进湖泊与城市的互动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以及实施“绿色+”发展策略,可以有效提升武汉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充分重视湖泊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才能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武汉市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1.2 大湖区域发展现状分析大湖区域是武汉市重要的生态区域之一,包括东湖、沙湖、青山湖等大型湖泊。

目前,大湖区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湖泊水质受到污染的影响,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湖水逐渐变浑。

湖泊周边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部分湿地被开发建设,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城市化进程加快,湖泊周边面临着规划和建设压力,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推进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

推进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

推进武汉“大湖+”生态融合发展武汉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政府从2015年起提出了“大湖+”的发展战略,旨在推进武汉市的生态融合发展。

这一战略的实施对于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武汉市是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湖泊资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东湖、南湖和花湖。

在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这些湖泊和水资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保护和恢复这些湖泊的生态环境,武汉市政府提出了“大湖+”生态融合发展战略。

“大湖+”的核心目标是提升湖泊的生态功能,建设生态湖泊示范区和湖光带。

通过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改善湖泊的水质和生态环境,让湖泊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加大了生态修复力度,加强了湖泊的保护与管理,建设了一系列湖泊保护区,严格限制湖泊周边的开发与破坏,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湖泊的污染。

除了湖泊的生态修复,武汉市政府还注重推进湖泊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在城市规划中,将湖泊作为重要的景观和休闲空间纳入考虑,打造湖光带和湖滨景观。

通过增设步行道、自行车道和公园绿地,让湖泊周边的居民和游客能够更好地享受湖泊的美丽风景和丰富生态资源。

政府还打造了一系列与湖泊有关的旅游景点和文化设施,提升湖泊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武汉市政府还积极推动湖泊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通过建设水资源补给工程和水生态农业示范区,开发湖泊的水资源,为城市的居民提供更好的用水服务。

截至目前,武汉市的“大湖+”生态融合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湖泊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湖泊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保护。

湖泊的景观和文化价值也被更多人所认识和欣赏。

未来,武汉市政府将继续推进“大湖+”战略,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完善湖泊的保护与管理机制,促进湖泊与城市的融合发展,让武汉市的生态环境更加美丽,让居民的生活更加幸福。

关于加快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发展的建议2006-12-312006年12月2日至12月5日,为借鉴、学习云台山风景区在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成功做法,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代重率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人大财经委和市财政局、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相关人员组成的考察组赴河南省焦作市云台山风景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深感云台山风景区发展速度之快和当地政府对景区旅游事业重视程度之高,值得我市借鉴和学习。

现将云台山风景区发展建设的主要经验以及对加快我市东湖风景区发展的启示报告如下:一、关于云台山风景区的基本情况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修武县境内,总面积190平方公里,是一处以太行山岳丰富的水景为特色,以峡谷类地质地貌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内涵的景区,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4年以全国第三、世界第五的名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并同时拥有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首批国家自然遗产等称号。

云台山管理局是目前云台山风景区的主要管理机构,为修武县正处级事业单位,修武县委副书记兼任云台山管理局局长,管理局实行事业单位管理、企业化经营的模式。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效益不断提升,门票收入从2000年的400万元攀升至2005年的1.2亿元,增长了30倍,2006年截至11月底共接待游客19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1.5亿元,创造了业内人士瞩目的“云台山速度”、“云台山效益”。

在旅游业发展拉动下,修武县域经济呈现蓬勃发展势态,景区所在的岸上乡过去是有名的贫困乡,通过发展旅游,该乡2005年户均收入突破5万元。

2005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5.4亿元,拉动第三产业和GDP分别增长了11%和4.3%。

焦作市也因此成功实现了城市的转型。

二、关于云台山风景区建设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一)领导重视,体制顺畅云台山风景区自开发建设以来就一直是市、县主要领导亲自抓的“一把手工程”。

缅怀张之洞 展望大东湖 对“武汉城市圈与大东湖”的建言

缅怀张之洞  展望大东湖   对“武汉城市圈与大东湖”的建言

缅怀张之洞展望大东湖对“武汉城市圈与大东湖”的建言-------------再次谈谈我的“大东湖梦想”武汉百湖之友清洁发展环境组织(NGO)护湖少侠总干事一“大武汉”的概念下的“江城”与“湖城”“大武汉”的概念来自于全球化,成就来自于张之洞!一个多世纪以来,“大武汉”一直被冠以“东方之芝加哥”称誉。

这个“大武汉”概念非武汉人的自称,而是源于国父孙中山先生的概括。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说:“要把武汉建成纽约、伦敦之大,要建设成东方的芝加哥”。

武汉是中华民国的发祥地。

老武汉成为首义之市,绝非偶然!这主要得益于张之洞治鄂的成就。

张之洞办洋务,种下的是洋务的种子,收获的是革命的风暴!从1890年起,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坐镇武汉,经营武汉。

经过张之洞二十多年的精心打造,至20世纪初,武汉在近代工业方面已“驾乎津门,直追沪上”,连旧武汉港这个内陆大河港也成为满清王朝的第二要港。

1911年,芦汉铁路已经建成,电报等现代通信技术也已进入,中外文报纸多达几十家,武汉已经是当时世界的一个现代化大都会。

旧武汉的地理特征可以概括为这样几句话: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

旧武汉这座坐拥三镇、怀抱两江的华中重镇,曾经是上两个世纪京广线上最饱满的一个亮点。

辛亥首义成功,中山先生称“武汉一呼,四方响应”,武汉的地缘效应也就得以凸现出来。

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轰然倒塌,中国开始走向一个现代国家。

所以说,“大武汉”是民主自由中国的“第一市”。

“大上海—大武汉”构成的经济地理横轴在世界区域发展空间布局上与美国的纽约—芝加哥具有显著的可比性。

“大上海—大武汉”居“大中国”的中间地带,比纽约—芝加哥位于美国东北一隅具有更为明显的区域效应。

新千年之交,正当世界各大城市都在描绘新的发展蓝图之际,美国《未来学家》杂志1999年6-7月刊发表了著名学者麦金利-康韦所著题为《未来的超级城市》的文章,预言中国的“大武汉”、“大上海”将进入21世纪全球十大超级城市之列。

东湖风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现存问题及对策

东湖风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现存问题及对策

东湖风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现存问题及对策
课题组
【期刊名称】《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29)002
【摘要】东湖风景区在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过程中,存在生态旅游资源挖掘不够、生态旅游环境教育欠缺、游客生态旅游参与和体验不充分、基础设施生态化体现不足、景区与社区发展不协调等问题,本文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具体可行的应对策略是贯彻生态理念,转变功能定位,优化管理模式,实现绿色低碳和统筹发展.
【总页数】3页(P5-7)
【作者】课题组
【作者单位】武汉商学院,湖北武汉 43005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
【相关文献】
1.信阳市创建南湾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建议 [J], 黄玉杰
2.SWOT理论下大觉山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优势分析 [J], 殷剑
3.东湖风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现存问题及对策 [J], 课题组;高静;刘小祥;何飞;
4.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助推旅游大发展 [J], 敏正龙
5.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 [J], 吴振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旅游发展与创新】社会科学家SOCIALSCIENTIST2005年7月(第4期,总第114期)Jul.,2005(No.4,GeneralNo.114)关于构建“大东湖群生态旅游圈”的相关思考梁慧,曹流(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关键词:生态旅游;湖群;湖泊;大东湖摘要: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在人们日益注重生存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今天,如何利用武汉丰富的“江”、“湖”水体自然资源优势来发展生态旅游,已是武汉的当务之急。

本文以武汉东湖和杭州西湖之间的比较为例,总结武汉湖泊旅游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相关学者提出的“大东湖群生态旅游圈”构想的进一步思考,提出相关建议,为我国都市湖泊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05)04-0128-03收稿日期:2005-04-06;修订日期:2005-05-20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04年度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大东湖旅游区发展构想》(2004X144)。

作者简介:梁慧(1979-),女,湖北武汉市人,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主要为生态旅游,休闲与度假旅游及酒店管理;曹流(1970-),湖北武汉市人,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主要为文化旅游及旅游文化。

1.研究背景1.1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1965年美国学者贺兹特(Hetzer)率先提出“生态旅游”(ecologicaltourism)一词,即提倡对当地文化与环境最小冲击下,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与游客最大满足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一经提出便受到全球学术界和行业内的广泛关注,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赞同的一种观点是: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开发战略和发展理念,是使旅游业能够可持续地发展的唯一途径。

1.2构建“大东湖群生态旅游圈”的大环境湖北是著名的千湖之省,省会武汉坐拥长江、汉水,还有东湖、汤逊湖、南湖、沙湖、月湖、墨水湖等100多大小湖泊点缀其间,形成了独特的水环境优势,这样的城市湖泊自然环境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独一无二,但这一优势却并没有发挥其作用。

湖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中提出以“大武汉都市旅游区”为内核,全省将建成“三级旅游中心、三条旅游带和三个一级旅游区”,大武汉都市旅游区终于浮出水面,重点包括武汉都市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游四大类旅游产品。

1.3东湖是武汉湖泊旅游资源开发的龙头———构建“大东湖群生态旅游圈”的核心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全国首批4A级国家风景名胜区。

在城市中心有如此规模的自然山水资源可以说是武汉得天独厚的条件,东湖就是武汉的一颗城市明珠。

对于东湖这样一个极具开发潜质的旅游胜地,国内外专家纷纷提出,应确立“大东湖”的开发观念,多角度地发掘人文资源、多视野地完善旅游功能,将“大东湖”打造为武汉市的旅游精品。

“大东湖群生态旅游圈”的构想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大东湖群生态旅游圈”的主要范围是:西至鲁湖(江夏区法泗镇),东至洪山区左岭镇的严东湖、中部为东湖、杨春湖、严西湖、北湖、沙湖、南湖、汤逊湖、黄家湖、青菱湖、野湖、后石湖等,以东湖为其核心。

这样既可以将武汉的湖泊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进一步强化武汉的旅游形象,突出武汉打造“江汉水乡”的总体规划思想;同时又符合世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生态旅游。

2.比较和借鉴———东湖与西湖的对话下表将武汉东湖和杭州西湖旅游开发进行一次全面比较,武汉东湖和杭州西湖的差距可见一斑。

首先,“亲水”主题是“大东湖群生态旅游圈”开发128成败的关键,文脉的传承是“大东湖群生态旅游圈”开发成败的点睛之笔。

杭州西湖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为了美化西湖,在数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拆迁民居厂房、恢复开挖湖体、疏浚整治溪涧、规划建设景点、种植移栽花木,大力开展西湖生态修复工程。

相比较而言,从目前武汉的湖泊布局及相关设施来看,武汉城区内大部分湖泊给人们留下的亲近余地太小。

大东湖群的构建应是湖群由目前的调蓄、养殖和景观娱乐,逐步调整为景观娱乐和调蓄功能并重。

同时,按照建设生态型湖泊与人水和谐的景观要求,为市民提供充分的亲水空间。

其次,目前东湖的旅游开发仅限于听涛和磨山两个景区,落雁区现已初步开发(仅占规划面积的2%),白马、吹笛两景区至今还是纸上谈兵,更别说东湖与其它湖泊整合开发了,完全没有把武汉城市湖泊旅游开发的整体优势发挥出来。

目前除东湖、月湖、莲花湖、木兰湖等有一定的开发利用外,后湖、东西湖、郎官湖、墨水湖、南湖、紫阳湖、沙湖、水果湖、北湖、严东湖、青菱湖、梁子湖、汤逊湖、鲁湖等旅游开发利用程度低,有的还未开发。

武汉“拥江抱湖”的自然条件优势完全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发挥,如果再不积极保护和合理开发,不仅是一种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会因缺乏保护遭到严重破坏与污染。

武汉湖泊旅游开发应从湖泊水系整体入手,根据不同湖泊的水面水质状况、区位条件、人文环境氛围,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工与整合,实施专项旅游开发,形成各具特色的武汉湖泊旅游。

再次,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毁灭性开发建设是构建未来“大东湖生态旅游圈”的大忌。

东湖的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每日27万吨污水直接排入东湖,东湖沿岸共有13个排污口,由西向东依次是:杜家桥渠、东湖渠、东亭渠、湖医渠、水果湖渠、茶港渠、武大渠、省安全厅渠、卓刀泉渠、东湖桥渠、省邮科院渠、华工渠和城建渠等。

其中茶港和水果湖排污口污染最严重,每日排放16万吨污水。

此外,东湖风景区内部餐饮业每日超标排放5200吨污水。

目前武汉共有水面面积超过0.1平方公里的湖泊147个。

其中,38个湖泊分布在主城区,普遍受到生活污水污染,营养过剩的问题突出。

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任其发展下去的话,东湖将变成死湖,臭湖,何谈“大东湖群生态旅游圈”的建设?3.构建“大东湖群生态旅游圈”的相关思考3.1建立大东湖生态旅游圈可持续发展战略,启动“湖群(江)贯通工程”以前,东湖、沙湖等湖泊本来就大多相通,并与长江相连,一度成为武汉重要的水源;如今,随着湖泊被公路、铁路、堤防阻隔,水体自净能力也基本丧失,水质也越来越差。

目前“大东湖群”各个湖泊的水质都呈极度恶化状态,据环保部门最新的监测资料显示,武汉城区湖泊污染严重,86%的湖泊富营养化。

新的“大东湖群生态旅游圈”迫切需要“引江济湖、引库济湖、清澈换水”,除使湖江相通外,还应归还湖泊面积、让湖群重新自由,以保护武汉的城市动脉。

构建大东湖生态旅游圈的关键是大东湖水系的疏通改造过程,规划可分近期和远期进行。

近期将东湖、严西湖、严东湖、北湖等湖泊连为一体,开发建设成为大东湖湿地公园,并通过罗家路闸、北湖闸和北湖泵站等与长江表1武汉东湖和杭州西湖旅游开发的全面比较资料来源:根据有关资料整理而成。

129[1]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318.[2]MARTHAHONEY.旅游认证体系[J].IndustryandEnvironment(产业与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出版物,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2002,24(3-4合刊):28-29.[3]郑光中,张敏,袁牧.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以深圳西海岸生态农业旅游区规划为例[J].建筑学报,2000,(5):4-5.[4]孟明浩,顾晓艳.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2,(6):71.[5]卞显红,张光生,王苏洁.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环境认证研究[J].旅游管理,2004,(3):44.[6]陈久和.生态旅游的绿色设计:以杭州西湖西进为例的研究[J].浙江学刊,2002,(1):186.连通,这也是“湖群(江)贯通工程”的核心区域。

同时,改造现有陈家山闸、北湖闸、北湖泵站等,调度水渠运行,保证防汛安全。

远期将实现南湖、汤逊湖、黄家湖、青菱湖、梁子湖、斧头湖、西凉湖等主要大湖的连通。

大东湖群流域水系的规划将完全依据人与自然和谐和恢复生态平衡的原则,构筑江河湖合理衔接、生态功能完善稳定的城市湖泊生态系统。

大东湖流域水系建成后,通过水体的流动,以清水稀释污水,逐渐转化、置换已被污染的湖水,从而改善整个大东湖水系的水质。

“大东湖生态旅游圈”的构建将在改善武汉市生态环境,在调节气候、控制污染、蓄洪抗旱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武昌打造出城市大规模生态湿地新景观。

3.2参与国际生态旅游环境认证生态旅游认证体系涵盖了与生态旅游有关的企业,它们基本上都位于保护区或脆弱的原始生态系统或其附近,看重企业对当地居民及其所经营的生态系统的影响。

[2]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要有科学的标准体系。

绿色环球21认证是全球唯一面向全行业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标志,通过相应行为准则、最佳实践、标杆和奖励等配套制度,来规范企业和旅游者的活动。

我国已有部分景区和旅游企业通过了这一认证。

“大东湖群生态旅游圈”的构建也必须参与到国际认证中去,借此进一步明确生态旅游实践的要求,避免生态旅游的泛化和滥用。

我们也可借鉴国外经验,结合现有的生态旅游标准和认证制度,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旅游认证体系。

3.3大力发展环湖生态农业及乡村旅游所谓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原理,自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由于它回避和解决了现代农业带来的各种问题,因此作为未来农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推崇。

[3]根据旅游者喜爱郊游的习惯,大力开发环湖生态农业及乡村旅游。

农村的那种“小桥流水人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自然美景,有着城市无法比拟的神韵和意境。

东湖环湖有不少城中村,有发展环湖生态农业旅游的前提条件,把生态建设和旅游结合,建立大东湖立体生态农业和养殖业,大力开展生态农业旅游、休闲渔业旅游,既可消除东湖污染源,又能真正使东湖成为武汉人民的绿色休闲集散中心。

实现武汉湖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以九女墩和北洋桥为中心,以沿湖的何家老湾、贺家湾、邹家湾、郑家湾、云家湾一带城中村作为环湖乡村旅游的重点。

在高坡地栽苹果树、梨树、桃树、桔子树等果树和梅花、杜鹃花、月季花、桂花、山茶花等花木,营造一个城市绿心,城市中的世外桃源。

3.4建立大东湖群社区,使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生态旅游中去社区居民是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受益者,生态旅游开发如果没有他们的合作或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也是一个决策过程,该过程本身并不能直接、自动地给社区居民带来获得额外的收益,其实质是社区居民试图影响有关的旅游决策过程,使相关政府决策考虑居民利益,并使这一决策结果对生态系统保护有利,对当地居民有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