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微藻一一可循环的“绿色油田”
由于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乃至最终枯竭,全世界将面临严重的能豫危机,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找能够替代石油产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生物柴油就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提起生物柴油的原料,我们可能会想到油菜和大豆,用它们“体内”的油脂加工而成的生物柴油,能有效降低碳排放。
然而,这两种作物的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会产生“与人争粮,与粮争地”问题,从而导致“解决了能源危机,却出现粮食危机”的尴尬结果,此时,微藻进入了科学家们的视线.
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
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因此,微藻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
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微藻还不会占用耕地,剩用滩涂、盐碱地、荒漠等,以及海水、荒漠地区的地下水等,就可以大规模地开发“微藻油田”,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
微藻在培养过程中还可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
此外,微藻在光自养培养过程中可利用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因此,徽藻还能用于串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现在,我国已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973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
该项目有望在5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提供适合在我国不同地方,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藻株。
今后,各地在建设“徵藻油田”时,就可在资源库中挑选合适的微藻品种.该项目还将深入研究微藻产品的机理,力争提高微藻产油的效率,降低它的成本,此外,该项目还将通过对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采收、油脂加工及藻细胞综合利用的研究,建立一套中试系统,全面评估徼藻产油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大力推动我国徽藻能源的产业化进程。
(1)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A. 逻辑顺序
B. 空间顺序
C. 时间顺序
D. 事物发展的顺序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油菜和大豆培育周期较长,占用农田较多,因此不适合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
B. 微藻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占用了大量的农田还影响水质造成水污染
C. 第⑤自然段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说明微藻生长周期短、舍油量高等特点。
D. 微藻制造生物柴油既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又能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
中合成大量油脂。
B. 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年产几万升生物柴油。
C. 利用微藻制造生物柴油能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据计算,每培养1吨微藻,需要消耗约2吨二氧化碳
D. 我国已启动了微藻能源方面的首个973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该项目在五年内可以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
【答案】(1)A
(2)B
(3)D
【解析】【分析】(1)文章开头用寻找可再生能源的事例引出微藻,然后介绍微藻的特点,微藻的功用,微藻的开发前景。
所以使用了逻辑顺序。
故选A。
(2)微藻不会占用了大量的农田,也不会影响水质造成水污染。
故选B。
(3)原文第5段原句“该项目有望在5年时间内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
所以选项“该项目在五年内可以开发出一个微藻资源库”的表述错误。
故选D。
故答案为:⑴ A;⑵ B;⑶ 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把握,注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注意之间的区分。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赏析,注意从内容、说明方法等方面分析选项正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想铁生
陈村
①他跟我很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谋生,都属于残疾人,都写作。
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
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②他的体格,本来应该很高大,很健硕。
开始于十九岁的劫难塞给另外一条路,母亲和朋友说服他,他说服自己,后来成了我认识的、阅读的史铁生。
③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
住下来可以多说话,可他的身体禁不住打扰。
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
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着他的生活和思维。
④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
他不做作,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
⑤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使他从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
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
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
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
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
⑥他的身体可说是残花败絮,比古瓷更碰不得,即便在轮椅上,史铁生也坐不长,因下肢的神经被截瘫殃及,久坐后血液回流不畅。
他的椅子和床一定要仔细清扫,被硌着不知道,失去知觉的皮肤很容易就破皮,一旦感染经久不愈。
他手腕上的血管因透析伤痕累累,他常吃着饭汗就出来了,吃饭对他是大运动量。
他必须节制饮水,饮白酒似的喝一小口,水进入身体要等两天后才能靠透析排出。
这两天里身体积累的毒素令他昏昏然,无法思索。
毒素和血液中的营养被透析强行清除,身体犹如飘在云上,水火交替,他两天中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阅读、写作。
《病隙碎笔》,就是他在疾病的空隙中零碎写成的。
家中来朋友,头天要躺着休息,攒下精神接待,然后两个小时内耗尽。
病到后来,他的手无力支撑自己上床上车。
他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许多文章,出多本书,甚至有《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小说。
⑦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
照片是我2001年拍的,那天他50周岁。
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
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
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
(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末尾为什么说“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2)请分析第②段中划线的字词所包含的作者感情。
(3)文章第⑦段中说“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个残疾作家在回忆另一个残疾作家相似的经历和困厄,他比常人更容易触摸到史铁生的心灵。
B. 第③段中“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肾脏萎缩和截瘫给史铁生造成的生存艰难。
C. 第⑤段中“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是因为就算别人也经历了他那样的困苦,也难以像他那样创作和生活。
D. 第⑥段简述了史铁生身体上所承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史铁生的敬佩、感激之情,使读者受到强烈的震撼。
(5)探究课文中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效果,写出你的发现。
①“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②“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我”看菊花。
③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答案】(1)①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
②他的一生透明坦荡,他不做作,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
③他坦然写自己,读者可以通过他的作品了解他的往事和他的思索。
④他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厄,却并不抱怨,知道感恩。
⑤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⑥在经受血的洗礼后,他把困苦变成资源,从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
⑦他在困境中写出大量的文学作品。
(2)“本来”一词融入了作者对史铁生遭受身体磨难的遗憾之情,“塞”字融如了作者对命运不公的谴责以及对史铁生深深的同情。
(3)史铁生高尚的人格、不屈的斗志、顽强的毅力和他的作品所透出的光辉会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4)D
(5)“看花”为本文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
三次“看花”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而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仔细阅读文章,找出对史铁生的评价来分析,摘取原文或自行概括皆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能力。
记叙类文章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
仔细阅读文章第二段,“本来”一词融入了作者对史铁生遭受身体磨难的遗憾之情,“塞”字融入了作者对命运不公的谴责以及对史铁生深深的同情。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
联系史铁生的人格品质来理解,史铁生具有高尚的人格、不屈的斗志、顽强的毅力,他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的作品所透出的光辉会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对文章的段落的内容、人物的品质性格、情节之间的关系、写作的思路、写作方法、文章主旨、思想情感等内容都要有一个清楚地认识的分析。
D项表述错误,不是“简述”,是详述;没有“感激”之情。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线索作用的分析能力。
联系全文来分析,“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
三次“看花”,“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我”看菊花;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
故答案为:
(1)①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
②他的一生透明坦荡,他不做作,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
③他坦然写自己,读者可以通过他的作品了解他的往事和他的思索。
④他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厄,却并不抱怨,知道感恩。
⑤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⑥在经受血的洗礼后,他把困苦变成资源,从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
⑦他在困境中写出大量的文学作品。
(2)“本来”一词融入了作者对史铁生遭受身体磨难的遗憾之情,“塞”字融如了作者对命运不公的谴责以及对史铁生深深的同情。
(3)史铁生高尚的人格、不屈的斗志、顽强的毅力和他的作品所透出的光辉会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4)D
(5)“看花”为本文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
三次“看花”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而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
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
【点评】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得不全或流于表面。
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
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①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成功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但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②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呢?
③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只有一次,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
例如《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生目标就是自度度人,自觉觉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人生目标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终他们都成了最好的自己。
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④要做感兴趣和有激情的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对该领域有激情时,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发挥出所有的潜力。
这时候,你已经不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
毫无疑问,你将会得到成功。
⑤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欢的工作——担任首席微软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
此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
⑥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我们要把抽象的大目标简化成实际的小目标,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低,要在了解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对目标进行及时调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
达成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
⑦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
”了解自己,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今天胜于昨天,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更好的你自己。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2)在第③段的横线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文章从哪些方面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4)第⑦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说明其作用。
(5)比尔·盖茨从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中确立了目标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联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从感兴趣的事情中确立目标的。
【答案】(1)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2)《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的人生目标就是终生致力于聋盲人的公共救助事业;《周恩来传》中周恩来的人生目标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要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要做感兴趣和有激情的事;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
(4)道理论证(引证法)。
作用:引用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名言能更好地证明中心论点。
(5)略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读课文,明确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
要判断中心论点,可以首先看题目,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非常明确,此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当然有的中心论点在开头提出来,有的在结尾才娓娓道出,有的在文章的中间提出来,做题时要学会判断。
⑵此题考查学生补充事实论据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论点,找出与论点相符的论据,确保论据的正确性。
补充时要注意人物和事件。
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的人生目标就是终生致力于聋盲人的公共救助事业。
《周恩来传》中周恩来的人生目标就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通读全文,明确文章的主要意思,边读边思考。
文章三四六自然段的第一句是中心句很好地诠释了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论证方法包括: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第7段划线部分是引用的名言,所以论证方法为道理论证或引证法。
作用是更好地证明了论点。
答案:道理论证(引证法)作用:引用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名言更好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⑸此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联系生活实际,围绕本文中心论点来谈。
如:我喜欢书法,我为自己确立了小目标,先把基本的笔画写好,完成目标后给自己一个奖励;然后进一步确立目标:练好字的间架结构。
第三步目标:临名家名帖。
这样慢慢走向成功,成为最好的自己。
故答案为:⑴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⑵《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的人生目标就是终生致力于聋盲人的公共救助事业;《周恩来传》中周恩来的人生目标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⑶要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要做感兴趣和有激情的事;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
⑷道理论证(引证法)。
作用:引用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名言能更好地证明中心论点。
⑸略。
【点评】⑴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
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
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从本文来看文章的题目即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⑵本题考查判断论据和补充论据,答题时应注意,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观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
补充倒立论据时,要引用权威性的名言警句,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第③段的中心论点是人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只要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即可。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要点,答题时应注意,看到题目首先在审题后确定答题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的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语句提取出来作答。
要点:确定人生目标、感兴趣事、调整目标。
⑷平时学习过程中,要了解议论文相关常识,明确中心论点的辨析,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另外注意一些特殊题型,边做边总结方法。
⑸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
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
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
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注意答题时一定围绕中心论点来作答。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守山人
张小萌
①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是不会喜欢的,偏大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
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
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
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②“老康呦,我退休了,明个儿回镇上。
”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
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
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地行着,弓着腰,看到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
“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
“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
哈哈……”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③“老康,我老了啊。
”
④“老朱,我也老了。
”
⑤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矮的,发出哗哗的声响。
⑥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
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
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多吧,决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
掏出烟袋子,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
“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仨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儿啊,现在是又……”
⑦“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
老朱的烟枪停在了空中,不一会儿老朱呵呵地笑了,把烟枪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
⑧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儿。
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个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
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
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
“伙计,你算算
咱们来了多少年了?”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⑨“三十七年了。
”老康说。
⑩“三十七年啊!”老朱说。
⑪“大家都没忘啊。
”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
⑫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
⑬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仨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
”老康看着锅中的菜,唏嘘不已。
⑭“你真的舍得?”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
”老康似乎是哭了。
⑮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
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
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⑯蓝天,白云,清脆的树林。
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人。
⑰“老康叔,老康叔——”老康闻声而出,那日没白尽的头发,已经全白了。
“你们是……”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
“老康叔,我叫朱明泽,你大概听过我的名字,父亲回去后,不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
”明泽的眼圈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
⑱“老康叔,我叫陈遗志,当年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起名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
”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
⑲老康看着两个青年,笑着哭了……
(原文有删改)(1)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①三人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
②在一场山林火灾中,陈遗志的父亲殉职。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2)第⑭段和第⑲段中两次写到老康“哭了”,但原因不同:第一次是________,第二次是________。
(3)结合语境,赏析文章第⑮段中的画线句。
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
(4)第⑯段中的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章第一段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1)老朱因为退休离开了山林,山上只留下了老康叔;朱明泽、陈遗志接过了父辈的守山任务来到山上
(2)为老朱的离去而伤心和不舍;因守山后继有人而高兴,流下了感动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