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效学指导原则

合集下载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肿瘤药物在肿瘤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应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指导,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的发生。

本文将从药物选择、给药途径、剂量调整等方面,探讨抗肿瘤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指导原则。

一、药物选择在选择抗肿瘤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肿瘤类型、分期、临床表现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综合考虑。

不同类型的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因此需根据临床指南和研究数据来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同时,还需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合并症、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

二、给药途径抗肿瘤药物的给药途径多样,包括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

在选择给药途径时,应根据药物的特点、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态等因素来决定。

一般情况下,口服是最为便捷和经济的给药途径,但在一些情况下,如紧急治疗、肿瘤晚期患者或无法口服的患者,静脉注射可能是更为合适的选择。

三、剂量调整抗肿瘤药物的剂量是影响疗效和毒副作用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身体表面积、肝肾功能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剂量。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四、合理用药抗肿瘤药物的合理用药是指在尽可能提高疗效的前提下,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用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在用药期间也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遵循医嘱,避免自行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

五、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

对于常见的不良反应,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采取药物联合应用、调整用药方案等。

同时,还需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六、药物监测抗肿瘤药物的监测是确保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肿瘤指标、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抗肿瘤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讨论稿)1 基本原则抗肿瘤药物可分为:(1)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等。

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包括体内外抗肿瘤试验,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2 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2.1 试验目的(1)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2)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3)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和所选用的方法选择相应的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MTT]还原法、XTT{2,3-bis(2-methoxy-4-nitro-5-sulphonyl)-5-[carboxanilide]-2H-tetrazoliu m hydroxide}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染色法、或51Cr 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医院抗肿瘤药物应用指导原则

医院抗肿瘤药物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目录第一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4一、权衡利弊,最大获益4二、目的明确,治疗有序4三、医患沟通,知情同意4四、治疗适度,规X合理5五、熟知病情,因人而异5六、不良反应,谨慎处理5七、临床试验,积极鼓励5第二章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7一、抗肿瘤药物的管理7(一)分级管理7(二)使用管理8(三)配置管理8(四)人员资质管理9二、落实与督查9第三章各类抗肿瘤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11一、细胞毒类药物11(一)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11(二)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15(三)作用于核酸转录的药物19(四)作用于DNA复制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20(五)主要作用于有丝分裂M期干扰微管蛋白合成的药物21(六)其他细胞毒药物23二、激素类药物24(一)芳香化酶抑制剂24(二)雌激素和抗雌激素27(三)雄激素与抗雄激素29(四)孕激素31(五)RH-LH激动剂/拮抗剂32三、肿瘤分子靶向和生物治疗33(一)生物反应调节剂33(二)单克隆抗体36(三)细胞分化诱导剂39(四)细胞凋亡诱导剂40(五)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41(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42(七)基因治疗42(八)多靶点小分子抑制剂43四、肿瘤治疗辅助药物44(一)造血生长因子44(二)止吐药50(三)镇痛药52(四)抑制破骨细胞药55(五)神经精神用药56第四章各类肿瘤的治疗原则61一、头颈部恶性肿瘤61(一)鼻咽癌62(二)鼻腔和鼻旁窦恶性肿瘤62(三)喉癌63(四)甲状腺癌66二、胸部肿瘤68(一)非小细胞肺癌68(二)小细胞肺癌71(三)胸腺肿瘤73(四)恶性胸膜间皮瘤74三、消化系统肿瘤75(一)食管癌75(二)贲门癌77(三)胃癌77(四)结直肠癌79(五)胆管癌、胆囊癌82(六)胰腺癌83(七)肝癌85四、乳腺癌87(一)复发转移乳腺癌药物治疗87(二)可手术乳腺癌术后抗肿瘤药物治疗89五、泌尿系统、男生殖系统肿瘤91(一)肾上腺肿瘤91(二)肾脏肿瘤93(三)尿路上皮癌94(四)前列腺癌97(五)阴茎肿瘤100(六)睾丸肿瘤102六、妇科肿瘤103(一)宫颈癌103(二)卵巢癌105(三)子宫内膜癌108(四)外阴癌110(五)阴道癌112(六)妊娠滋养细胞肿瘤114七、血液淋巴系统肿瘤116(一)白血病116(二)恶性淋巴瘤121(三)多发性骨髓瘤140八、颅脑肿瘤142(一)胶质瘤142(二)髓母细胞瘤146(三)脑转移瘤147(四)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50(五)颅内生殖细胞瘤152(六)颈静脉球瘤154(七)垂体腺瘤156九、原发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160(一)骨肉瘤160(二)尤文氏肉瘤165(三)软组织肉瘤167《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编审专家错误!未定义书签。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的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分子标志物和基因突变等个体化信息,为患者选择适合的抗肿瘤药物。

个体化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 多靶点治疗:肿瘤细胞具有多种异常信号通路,因此采用单一目标的药物治疗效果较差。

多靶点治疗可以同时抑制多个异常信号通路,提高疗效。

3. 药物联合应用:多种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可以通过不同的靶点和机制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4. 根据不同阶段使用不同药物:肿瘤发展过程中,细胞状态和免疫状态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抗肿瘤药物。

早期肿瘤可以选择较为温和的治疗,中晚期肿瘤则需要更加强效的药物。

5. 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的优化: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的选择对于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可以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

总的来说,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的核心是个体化治疗和多靶点治疗。

根据患者个体化信息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同时通过多种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和优化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来提高治疗效果。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1、患者选择:
a) 抗肿瘤药物的科学设计治疗是很重要的,以确保所选药物安全而有效。

b) 先进的新药总是会在一定程度上超出抗肿瘤治疗规范,因此,抗肿瘤治疗针对每位患者都必须是定制化的。

在推荐有效抗肿瘤治疗之前,抗癌药品临床应用必须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以保证有效药物选择。

2、新药开发:
a) 科学家们始终在开发可能更有效的抗肿瘤药物,以克服肿瘤的耐药性和复发。

新药的开发必须符合安全实用的原则,保证药物的疗效高于毒副作用,以及历经一系列实验表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b) 新药的临床开发,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研究,以证明其疗效和安全性,在未经临床评估的情况下,新药不应用于实际治疗之前。

3、药物剂量:
a) 抗肿瘤药物的疗效能力及其副作用主要取决于药物剂量,因此药物剂量的调整对安全性和疗效管理都至关重要。

b) 药物剂量采用定时释放系统技术,宜量上可以延缓体内积累药物,从而降低抗肿瘤药物的毒性,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或延迟发生的时间。

4、安全控制:
a) 在使用抗肿瘤药物的过程中,必须对毒性进行监测,并做出及时的干预,以确保患者安全。

因此,抗肿瘤治疗过程中需要强调药物常规毒副作用的监测,及早发现毒副作用,以确保安全治疗。

b) 抗癌药物本身也有肿瘤复发的风险,所以必须做好风险控制的工作,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或肿瘤复发的情况。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规范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规范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抗肿瘤指导原则精选版

抗肿瘤指导原则精选版

抗肿瘤指导原则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 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抗肿瘤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效学指导原则型和多种类的移植瘤模型,以较正确和全面地评价候选化合物的抗瘤活性和抗瘤谱。

鼓励使用原位接种模型和中空纤维测定(hollow-fiber assay)等先进的抗肿瘤作用评价方法。

3.1 动物动物要求健康,符合等级动物要求,有实验动物合格证。

雌雄均可,但同一批实验中动物性别必须相同。

小鼠鼠龄为5-6周,体重为18-22克。

评价同一物质的活性时,不同批次的实验必须采用同一品系的小鼠。

3.2 肿瘤模型3.2.1小鼠肿瘤模型可应用的小鼠肿瘤模型包括淋巴细胞白血病腹水瘤L1210和P388、白血病L-615、宫颈癌U14、肝癌H22、Lewis肺癌、黑色素瘤B16、网织细胞瘤M5076、肠癌26、肠腺癌38、乳腺癌CD8F1、艾氏腹水瘤(EAC)、肉瘤-180等,以及以上各种小鼠肿瘤的亚型和耐药瘤等。

3.2.2 人癌裸小鼠移植瘤模型应选用体外试验敏感细胞株进行体内抗人癌移植瘤试验。

模型的建立和使用请注意以下几点:(1)移植瘤一般由相应的细胞株移植而建立,对细胞株和移植瘤的化疗敏感性应予了解。

(2) 移植瘤复苏后一般应传2-3代后再用于体内抗肿瘤试验。

(3) 对模型生长情况应全面了解,尤其是生长快的模型。

(4) 为了保持移植瘤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复苏后移植瘤体内传代应少15-20代。

3.3 试验过程3.3.1 接种肿瘤接种方法主要有皮下接种、腹腔接种和原位接种。

皮下瘤模型:选择肿瘤生长旺盛且无溃破的荷瘤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在无菌条件下(超净台或接种罩),用碘酒、酒精或新洁尔灭消毒动物皮肤,切开皮肤,剥离肿瘤。

将瘤组织剪成1.5 mm3左右,用套管针接种于动物一侧或双侧腋窝皮下;或制成细胞悬液,然后按一定比例加入无菌生理盐水,一般每只小鼠接种肿瘤细胞数量为(1-5)×106。

腹水瘤模型:无菌条件下,消毒动物皮肤,吸取生长良好的动物腹水,以生理盐水按一定比例稀释后接种于动物腹腔,接种细胞数量一般为(1-5)×106。

完整版抗肿瘤药物药效学试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完整版抗肿瘤药物药效学试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完整版抗肿瘤药物药效学试验方法及指导原则一、引言抗肿瘤药物药效学试验是评价抗肿瘤药物作用与效果的重要手段。

其目的是通过药理学与临床学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评价药物的抗肿瘤活性、药理学特性、副作用及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完整版抗肿瘤药物药效学试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二、试验设计1.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动物应根据药物作用机制、药物毒性及效果评价指标来选择。

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禽类等。

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癌症,可使用转基因小鼠模型进行研究。

2.药物给药途径和剂量选择药物给药途径应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目标靶区来选择。

常用的给药途径有经口给药、腹腔注射、静脉注射等。

药物剂量的选择应根据药物的毒性和治疗效果来确定,常采用多剂量组合实验设计。

3.观察指标的选择观察指标应包括药物的抗肿瘤活性指标和毒性指标。

常用的抗肿瘤活性指标有肿瘤体积抑制率、生长延缓时间、生存期延长等。

毒性指标包括体重变化、脏器毒性、血液学指标等。

三、实验步骤1.药物制备和给药药物应按照实验设计的要求制备,并以适当的剂量给予实验动物。

给药过程中要控制好给药途径和剂量,确保药物的有效吸收和分布。

2.肿瘤模型建立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和要求,可选择裸鼠移植瘤模型、体内免疫相关模型等建立肿瘤模型。

3.观察药物治疗效果按照药物治疗时间和剂量进行观察,在一定时间段内记录肿瘤体积的变化、瘤内细胞的凋亡情况等。

同时,使用电子显微镜、荧光染色等技术观察药物的作用机制。

4.毒性评价观察实验动物的体重变化情况、脏器是否受损、血液学指标是否异常等,评价药物的毒性。

5.统计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平均值、标准差、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以确定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性。

四、指导原则1.伦理原则药效学试验应符合伦理原则,保护实验动物的权益,确保试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2.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试验设计应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控制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3.安全性评价药物的毒性评价应充分考虑人体安全性,确保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兼顾。

抗肿瘤指导原则

抗肿瘤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 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或51Cr 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抗肿瘤药物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效学指导原则是指在使用抗肿瘤药物时,根据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和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分布、排泄等过程进行合理的用药原则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不良反应。

以下是抗肿瘤药物效学指导原则的几个重要方面:
1. 合理选择药物: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耐药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抗肿瘤药物。

不同的肿瘤对于不同的药物可能存在不同的敏感性和耐药性,因此需要根据个体化的情况进行选择。

2. 个体化用药:每个患者的药物代谢和处理能力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个体化用药。

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剂量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不良反应。

3. 合理调整给药方案:抗肿瘤药物的给药方式可以是静脉注射、口服、局部给药等。

根据药物的药动学特性,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方案。

例如,对于静脉注射药物,可以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和药物浓度的维持时间来确定给药间隔和剂量。

4. 合理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对于使用抗肿瘤药物的患者,需要根据不同的药物和药物组合制定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指标,例如肿瘤缩小程度、生存期延长、生活质量等。

同时,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抗肿瘤药物效学指导原则是基于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和个体化的患者情况,通过合理选择药物、个体化用药、调整给药方案以及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手段,实现抗肿瘤药物的最佳治疗效果和最小不良反应。

抗肿瘤指导原则

抗肿瘤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那么一、根本原那么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响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 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复原法、XTT 复原法、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或51Cr 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指导医生在实践中合理选用抗肿瘤药物的一系列准则。

本文旨在征求意见,以期完善该指导原则。

以下是该指导原则的内容:一、临床前评价在开始应用抗肿瘤药物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肿瘤类型、肿瘤分期、患者的整体状况、肝肾功能、血液检查等。

评估结果将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和确定抗肿瘤药物的剂量。

二、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遗传特征和药物耐药性进行调整,以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还应考虑患者的耐受性和意愿。

三、综合治疗针对不同的肿瘤类型,应采用综合治疗手段。

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抗肿瘤药物治疗等。

综合治疗的目的是通过多个途径对肿瘤进行全方位的攻击,提高治疗效果。

四、药物选择在选择抗肿瘤药物时,应考虑药物的特异性和毒副作用。

药物的特异性指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以及对肿瘤的敏感性。

毒副作用包括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和对机体的毒性。

因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特异性好、毒副作用小的抗肿瘤药物。

五、药物剂量抗肿瘤药物的剂量是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剂量过低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而剂量过高则可能造成严重的毒副作用。

因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身体状况、肿瘤类型和耐受性等因素,合理确定药物的剂量。

六、治疗监测在应用抗肿瘤药物的过程中,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治疗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肿瘤大小、化验指标、毒副作用等。

监测结果将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和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七、药物联合应用联合应用抗肿瘤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在联合应用抗肿瘤药物时,应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剂量的配比和药物的互补作用。

联合应用抗肿瘤药物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八、药物管理抗肿瘤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医生在使用抗肿瘤药物时应遵循相关规范和操作指南。

同时,医生还应了解抗肿瘤药物的贮存、运输和处置等基本要求,避免药物的误用和污染。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 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 ;(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 nee reversal age nt) ;(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 ;(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 ;分化诱导齐(differe ntiatio n in duc ing age nt) ;(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完整word版)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完整word版)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实验方法及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R 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体外试验至少重复一次。

附注:评价药物抗癌活性的方法:1. MTT还原法基本原理:四氮唑[MTT,3-(4,5-dimethylib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是一种能接受氢原子的染料。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统计学设计指导原则(试行)》的通告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统计学设计指导原则(试行)》的通告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统计学设计指导原则(试行)》的通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公布日期】2020.12.31
•【文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通告2020年第61号
•【施行日期】2020.12.3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药政管理
正文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通告
2020年第61号
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关于发布《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统计学
设计指导原则(试行)》的通告
为建立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设计中统计学技术要求的统一尺度,鼓励和指导工业界进一步优化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中的统计学设计,以提高临床研发效率,药审中心组织制定了《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统计学设计指导原则(试行)》(见附件)。

根据《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关于印发药品技术指导原则发布程序的通知》(药监综药管〔2020〕9号)要求,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同意,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特此通告。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2020年12月31日附件1:《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统计学设计指导原则(试行)》。

抗肿瘤指导原则

抗肿瘤指导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一、基本原则1。

抗肿瘤药物分类(1)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

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1. 试验目的1。

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1。

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染色法、或51Cr 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讨论稿)1 基本原则抗肿瘤药物可分为:(1)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2)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3)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4)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5)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6)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7)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8)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等。

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包括体内外抗肿瘤试验,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2 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2.1 试验目的 (1)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2)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3)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2 试验方法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和所选用的方法选择相应的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 MTT]还原法、XTT{2,3-bis(2-methoxy-4-nitro-5-sulphonyl)-5-[carboxanilide]-2H-tetra zolium hydroxide}还原法、磺酰罗丹明B(sulforhodamine B,SRB)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

药物与细胞共培养的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

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2.3 评价标准以同一样品的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值或EC50值)。

体外试验至少50重复一次。

3 体内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结果是评价候选抗肿瘤化合物有效性的最重要指标。

体内抗肿瘤试验必须选用三种以上肿瘤模型,其中至少一种为人癌裸小鼠移植瘤模型或其它人癌小鼠模型。

试验结果三种模型均为有效,再重复一次也为有效,评定该化合物对这些实验性肿瘤具有治疗作用。

鼓励使用人癌裸小鼠移植瘤模型和多种类的移植瘤模型,以较正确和全面地评价候选化合物的抗瘤活性和抗瘤谱。

鼓励使用原位接种模型和中空纤维测定(hollow-fiber assay)等先进的抗肿瘤作用评价方法。

3.1 动物动物要求健康,符合等级动物要求,有实验动物合格证。

雌雄均可,但同一批实验中动物性别必须相同。

小鼠鼠龄为5-6周,体重为18-22克。

评价同一物质的活性时,不同批次的实验必须采用同一品系的小鼠。

3.2 肿瘤模型3.2.1小鼠肿瘤模型可应用的小鼠肿瘤模型包括淋巴细胞白血病腹水瘤L1210和P388、白血病L-615、宫颈癌U14、肝癌H22、Lewis肺癌、黑色素瘤B16、网织细胞瘤M5076、肠癌26、肠腺癌38、乳腺癌CD8F1、艾氏腹水瘤(EAC)、肉瘤-180等,以及以上各种小鼠肿瘤的亚型和耐药瘤等。

3.2.2 人癌裸小鼠移植瘤模型应选用体外试验敏感细胞株进行体内抗人癌移植瘤试验。

模型的建立和使用请注意以下几点:(1)移植瘤一般由相应的细胞株移植而建立,对细胞株和移植瘤的化疗敏感性应予了解。

(2) 移植瘤复苏后一般应传2-3代后再用于体内抗肿瘤试验。

(3) 对模型生长情况应全面了解,尤其是生长快的模型。

(4) 为了保持移植瘤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复苏后移植瘤体内传代应少15-20代。

3.3 试验过程3.3.1 接种肿瘤接种方法主要有皮下接种、腹腔接种和原位接种。

皮下瘤模型:选择肿瘤生长旺盛且无溃破的荷瘤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在无菌条件下(超净台或接种罩),用碘酒、酒精或新洁尔灭消毒动物皮肤,切开皮肤,剥离肿瘤。

将瘤组织剪成1.5 mm3左右,用套管针接种于动物一侧或双侧腋窝皮下;或制成细胞悬液,然后按一定比例加入无菌生理盐水,一般每只小鼠接种肿瘤细胞数量为(1-5)×106。

腹水瘤模型:无菌条件下,消毒动物皮肤,吸取生长良好的动物腹水,以生理盐水按一定比例稀释后接种于动物腹腔,接种细胞数量一般为(1-5)×106。

原位接种模型:原位接种是指将来源于某脏器的肿瘤接种在动物的某脏器,如将人肝癌接种在裸小鼠的肝脏。

原位接种不是常规的方法,但有其优越性,是鼓励使用的方法。

主要有肺、肝、胃、肠、乳腺、颅内等原位接种方法。

3.3.2 分组和剂量设置分组:试验分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治疗组。

治疗组设高、中、低三个剂量组。

小鼠肿瘤和腹水瘤接种后次日将动物随机分组,裸小鼠移植瘤用游标卡尺测量移植瘤直径,待肿瘤生长至100—300mm3后将动物随机分组。

治疗组动物数普通小鼠每组至少10只,裸小鼠至少6只。

阴性对照组动物数为治疗组动物数⨯√试验组数。

剂量设置:治疗组设高、中、低剂量治疗组,一般按4:2:1设置,高剂量使用最大耐受量或LD10的剂量。

阴性对照组给予相应的溶剂;阳性对照药选用对该动物敏感的、临床应用的抗肿瘤药物,如试验化合物为一抗癌药物的衍生物或类似物时,必须选用该抗癌药物作为阳性对照药。

阳性对照药选择原则为:(1)疗效确切;(2)与被试物质化学结构类似;(3)与被试物质有类似的作用机理。

3.3.3 药物配制,给药时间和给药途径药物配制:溶于水的药物,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配制;如用酸、碱溶解者,可先用小量酸(0.1-0.5N HCl)或碱(NaHCO3、Na2CO3、NaOH)溶解,调节pH在4.5-9.0的范围内。

用乙醇、丙二醇、吐温80、DMSO助溶的药物,或用吐温60、吐温80、2-3%淀粉、0.5%羧甲基纤维素制成混悬液的药物,可腹腔注射或口服,但必须设相同浓度的溶剂对照组。

用注射用花生油配制的溶液或乳剂可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

给药时间和给药途径:分组当日开始给药,根据不同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和毒性反应等确定给药方案。

给药途径应与推荐临床用药的途径相同。

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是较为理想的给药途径。

给药次数较多,或被试物质溶解性较差,静脉给药有困难时,可考虑使用腹腔给药,但在评价药效时要注意这两种给药途径是有差别的。

特殊情况下根据药物作用特点和推荐临床给药方法可采取瘤周、瘤内、肌肉、皮下给药途径。

腹水瘤试验时一般不能应用腹腔给药途径。

不可采用从饮水中给药的方式。

3.4 评价标准3.4.1 腹水瘤模型接种给药后,观察和记录动物死亡时间,计算生存天数。

如阴性对照组20%动物存活时间超过4周,表明腹水瘤生长不良,实验作废。

采用中位生存时间(即median survival time, MST)来评价每组生存时间,其计算公式为:每组鼠数的中间数-中间生存天数前死亡的鼠数MST =(中间生存天数-0.5)+中间生存天数死亡的鼠数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比较,采用T/C(%)来表示。

计算公式为:TMSTT/C %= ────×100%CMSTTMST :治疗组MST ;CMST:阴性对照组MST。

评价的标准则以125%为界,当T/C %≥125%时,视为有效,反之则无效。

报告格式见表1。

表1 XXX对腹水瘤XXX的实验治疗作用。

组别剂量给药动物数开始体重(克) 中位生存时间 T/C方式(只)(x SD) (天)(%)阴性对照阳性对照治疗组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3.4.2 裸小鼠移植瘤模型推荐使用测量瘤径的方法,动态观察被试物抗肿瘤的效应。

肿瘤直径的测量次数根据移植瘤的生长情况而定,一般为每周2-3次,每次测量同时还需称鼠重。

肿瘤体积(tumor volume,TV)的计算公式为:V = 1/2×a×b2 或π/6×a×b×c其中a、b、c分别表示长宽高。

由于此两公式的相关性极好,可采用任一公式。

根据测量的结果计算出相对肿瘤体积(relative tumor volume,RTV),计算公式为: RTV = Vt / V。

其中V为分笼给药时(即d)测量所得肿瘤体积,Vt为每一次测量时的肿瘤体积。

抗肿瘤活性的评价指标为相对肿瘤增殖率T/C (%),计算公式如下:TRTVT/C % = ────×100%CRTVT RTV :治疗组RTV ;CRTV:阴性对照组RTV。

疗效评价标准:T/C % >60 %为无效;T/C % ≤60%,并经统计学处理P<0.05为有效。

报告格式见图1和表2;并应提供相应照片。

表2 XXX 对人癌裸小鼠移植瘤XXX 的实验治疗作用。

组别 剂量 给药 动物数 平均体重(克) TV(x ±SD)RTV T/C P 值方式 d0 dn d0 dnd0 dn (x ±SD) (%)阴性对照阳性对照治疗组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d0: 分笼给药时间 ;dn: 实际治疗疗效最佳的时间。

注:图中为示意曲线。

图1 XXX 对人癌裸小鼠移植瘤XXX 的生长抑制作用。

3.4.3 小鼠肿瘤模型生长较慢的小鼠肿瘤采用与裸小鼠移植瘤同样的量瘤径的评价方法。

生长较快的小鼠肿瘤可采用称瘤重的方法评价。

试验结束后处死动物,称体重,解剖剥离瘤块,称瘤重。

阴性对照组肿瘤平均瘤重小于1克,或20%肿瘤重量小于400毫克,表示肿瘤生长不良,试验作废。

疗效评价公式:给药组平均瘤重-阴性对照组平均瘤重肿瘤生长抑制率 = ───────────────── ×0.20.40.60.811.21.41.60361013172024时间(天)移植瘤体积(c m 3)100%阴性对照组平均瘤重评价标准:肿瘤生长抑制率<40%为无效;肿瘤生长抑制率≥40%并经统计学处理P<0.05为有效。

报告格式见表3,并应提供相应照片。

表3 XXX对动物移植瘤XXX的实验治疗作用。

动物数平均体重(克)组别剂量给药──────────瘤重(克) 抑瘤率 P值方式开始最后开始最后 (x±SD) (%)阴性对照阳性对照治疗组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3.4.4 原位接种模型不同的原位接种模型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主要有瘤重和生存时间评价法。

如肝原位接种可用瘤重评价,颅内接种可用生存时间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