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观视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路径研究

合集下载

浅析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浅析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融合

浅析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凝聚了无数可以传承的优秀文化,而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我国建国的根基,是重要思想的源泉。

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在许多方面,比方说:民间艺术,传统节日,传统美德,历史建筑等方面的内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至今还影响着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丰富当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策略前言: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掌舵人,作为青少年,有责任与义务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被当代的文化冲击,泯灭,而是更加有活力,生生不息的延续下去,实现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作为青年教师,肩负着培育未来接班人的职责,更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进行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传承。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是教学的方向,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时候,以立德树人为教学的标杆,打造立德树人的课堂。

学生想要成才地第一步,首先要学会做人,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的前提是做一个人,而人要具备最基本的道德理念,思想修养,行为准则,才能够更好的约束以及,适应社会的规则。

打造立德树人的教学课堂也是在践行德育教育的一种形式,教育中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进步,让学生实现现代社会人才的全面成长,以更好质量的教学服务更高质量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增加内在动力,以人才促发展,以人才促建设,这是我国人才兴国战略的重要方针。

二、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一)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树立行为规范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所需,社会需要人才,但是更加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为了更好的脸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才的素质非常重要。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精神面貌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青少年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中,如果能够做到尊老爱幼,善良友爱,诚实守信,那么也会影响到身边的人。

德育教育的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我国青少年的风采,帮助学生改变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重塑正确的思想观与行为观。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具有深远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操,引导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校德育教育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例如经典诵读、传统节日活动等。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为了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投入等措施。

未来,应致力于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以更好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德育教育、价值观、传承方式、实践、问题、作用、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思想观念、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情感纽带。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

中华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传统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认同,是中华文化在全球文化大家庭中的独特表述。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自信心,对于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也是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和挑战之一。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导,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已经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校园文化对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时代变迁与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在校园中逐渐淡化,学生们的价值观与文化底蕴也逐渐受到冲击。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探索方向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

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情感教育意义重大。

本文旨在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及方法,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2 问题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价值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淡化和被边缘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这种情况引发了我们的关注和思考,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的形成。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的意义不仅在于弘扬国粹、传播优秀文化,更在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道德水准。

如何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和质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进行探析,旨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何有效融入校园文化的方式和方法,分析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障碍和挑战,总结成功案例并提出对策建议,从而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影响力和传承力。

新时代传统文化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聚合协同的价值探究

新时代传统文化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聚合协同的价值探究

新时代传统文化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聚合协同的价值探究摘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一以贯之,持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在实践中不断加深认知理解、深入探索研究,创新发展形成了新时代传统文化观。

新时代传统文化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价值、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原则等方面高度契合,在新时代传统文化观视域下,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教育内容、拓宽教育路径,能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实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关键词:新时代;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根基源自于传统文化,新时代传统文化观强调既要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又要推陈出新、创新发展,促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内容,保持新时代传统文化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是达到协同育人目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新时代传统文化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关系(一)两者教育价值契合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进程中创新发展传统文化、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正确认知的基础之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爱国精神的源泉和基础,历史上涌现出大批爱国之士,他们将爱国情怀铭刻于传统文化之中,无论是“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在国家利益面前不计个人得失,“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不为名利财富立志报效国家,还是“精忠报国”“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都表现出中华儿女强烈的家国情怀。

在各个历史时期,传统文化中爱国情怀的精神基因驱策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团结统一、社会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家国同心、民族团结等观念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根深蒂固。

正是因为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儿女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中华民族发展至新时代,经历了无数风雨坎坷,多次陷入危机,才总能在关键时刻团结一心、力挽狂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学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学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学研究冯娅楠(酒泉工贸中等专业学校,甘肃酒泉73500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成果,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对人们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关键作用,需要一代又一代继续传承和弘扬。

但是,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下降,甚至有些人在网络中为求知名度而肆意编改和曲解,而导致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有所改变。

中职学生的成长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要适时对其进行个性化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贯彻融入教育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德才兼备是正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1]道德是人之基础,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也是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因而要切实注重学生德行的培养和品德修养的塑造。

中职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要对其进行正确的科学引导,从日常的德育教学开始着手,培养学生高尚的自我素养。

同时,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德育教学的可行性,积极引导学生将所接受的德育自觉转化为“生活话语”,成为日常习惯,成为生活常态。

文化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其蕴含的宝贵资源是教学素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添加新的内容,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更加饱满,更彰显时代的新变化和新需求。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层剖析,其说明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包含哲学、人文、价值观等,如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便是“和”,“和”文化亦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其哲学基础是“中庸”思想。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极其丰富的育人作用,体现为:(1)凝聚力。

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显著优势,主要呈现为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团结精神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都有所反映,也是中华儿女强烈的爱国情感的充分表现,如《战狼》《我和我的祖国》等影片的热映,人们被其传递的爱国情感深深感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心理育人中的融入与运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心理育人中的融入与运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心理育人中的重要性
01
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02
塑造良好行为习惯
03
强化文化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内心修养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 立、自强等心理素质,增强其面对困 难和挑战的勇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言行一致,有 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 促进其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价 值观、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等特性的文化体系。
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传承性、多元性等特点,其核心包 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 和谐统一。
弘扬道家思想的心理健康价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其自然、心境平和, 对于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提 升适应能力有积极意义。
提高高校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
要点一
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要点二
举办传统文化活动
在思政课程、人文素质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 容,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文化素质拓展教育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儒 家思想、道家智慧、佛家精神等,帮助学 生全面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多元文化教育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与融合,教导学生尊重文化差异,培养跨 文化沟通能力。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个体心理咨询和治疗
个体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调适方法, 如禅修、冥想、书法等,帮助学生建立积极 心态,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课题

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课题

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课题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历史、价值观和智慧。

在现代社会,德育教育对于培养有品德、有责任感的公民至关重要。

本课题旨在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二、背景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关系传统文化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传统文化对德育教育的促进作用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责任感、诚信等美德。

三、现状分析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融入现状目前,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融入程度还不够理想,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实践体验的现象。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接受程度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和理解。

四、目标与内容确定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融合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选择适合的传统文化内容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传统美德故事等。

五、方法与策略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体验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团组织等途径,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美德;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六、评价与反思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开展教学反思定期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七、结论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为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一代做出贡献。

小学德育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渗透探析

小学德育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渗透探析

小学德育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渗透探析在当今社会,小学生的教育素质不仅仅局限于学术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德育教育。

而德育教育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他们的成长之路增添一抹文化的底色。

那么小学德育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融合与渗透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一番探析。

一、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融合1. 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融入德育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经典故事,如《三字经》、《弟子规》、《格言联璧》等,已经成为小学德育教育课程的一部分。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传递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思想。

2. 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概念融入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忠孝、仁义、礼和义等美德概念,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主题班会、德育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美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 传统文化的礼仪规范融入德育教育中礼仪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尊重礼仪等礼仪规范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文明礼仪教育课程、举办礼仪文化节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良好礼仪习惯,增强他们的文明修养。

1. 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学校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食堂就餐时,加强对学生的餐桌礼仪教育;在课间操时,让学生跳起传统的民族舞蹈等。

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2. 传统文化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小学德育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也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

比如在语文课教学中,加强对经典诗文的解读;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教育;在艺术课教学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等。

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触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德育课题申报书:中华“仁、义、礼、信”文化经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

德育课题申报书:中华“仁、义、礼、信”文化经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

中华“仁、义、礼、信”文化经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学科分类:德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仁义礼信文化经典思政理论课教学预期研究成果:论文集课题设计论证1.1问题的提出:(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育人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它不仅是政治课,也是文化课,目前高校思政课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政治宣导、轻文化涵化现象,弱化了育人功能。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挖掘其有效及有利成分,对育人有积极作用。

(2)高校学生受西方文化、网络文化等多元复杂文化的侵袭,精神迷失,以金钱和物质享受为目标,不能和谐处理人与自身、与他人和与社会的关系。

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育心、伦理和道德教育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然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尚有较大探索空间。

(3)优秀传统文化涵盖范围很广,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希冀“仁、义、礼、信”教育是一剂良药。

如何系统梳理传统文化经典中的“仁、义、礼、信”文化,需要大量的文化经典再读和经典梳理,是很有挑战性的。

1.2课题界定:(1)“仁、义、礼、信”文化经典: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四书”中搜集与“仁”“义”“礼”“信”有关的著述,进行文本细读与文献梳理。

(2)高校思政教学:高校思政教学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本课题所指的思政课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国家近几年来出台一系列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文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于2014年出台《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2)学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策略和方法研究:采用主题教学模式,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分为几个主题:“大学之道”、“信仰之道”、“身心之道”、“相与之道”、“家国之道”、“自然之道”、“德法之道”(冯秀军,2013);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实践,需做到“四结合”:与“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沈壮海,2014);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吴云,2017);在《基础》课中开展融合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传统文化中有关理想追求、热爱祖国、自强不息、仁爱宽容、感恩怀德等内容在课中以小专题形式进行(张咸杰,胡兆凌,2016);在《基础》课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教学,分两个专题:传统文化中的修身立志,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宋俊成,2017);利用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教育性“育人”“化人”,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先导、传统文化为特色、以古今中外文化相结合,促进文化生态各要素有序竞争、和谐共赢(顾友仁,2011);将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设计为四大内容模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文化与人生”、“文化与中国发展”、“文化与世界”和三大重点内容—“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魏传光、胡旖旎,20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路径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路径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路径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结晶,它对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在高职院校思政教学中,如何将中华优秀文化与其高度融合,则成为目前教师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意义(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是无穷无尽的,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可以对其进行深入地挖掘和研究,创造出新的内涵,这对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例如,节日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中,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艰苦的工作,只有在节日才能放松和娱乐,因此,他们创造了很多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文化性的节日庆祝活动[1]。

而这些节日文化即使在当今社会,也属于极具意义的文化珍品,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祖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

同时,了解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还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有利于促进思政教育课程的发展。

在各种各样的腐败思想肆意传播的今天,优秀的传统文化给思政教学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生机与活力,这也是思政教学取得长足进步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高职院校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提供不竭的源泉,是促进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方法。

同时,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其针对性很强,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需求,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稳定开展。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

对高职学生而言,他们在学校里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专业知识,毕业后也是走在第一线的实用人才,因此,他们是否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将直接关系到自身、公司乃至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中德育课程教学融合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中德育课程教学融合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中德育课程教学融合探究发布时间:2022-02-17T14:17:09.496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2年2月作者:梁廷栋[导读] 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已经趋向于成熟,现阶段很多高中学校对于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不慎重视,这不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想要在高中阶段充分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将文化教育与德育课程相结合。

本文就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德育课程教学的融合方法进行探究与讨论,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梁廷栋五大连池市沾河高级中学校黑龙江省黑河市 164133摘要: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已经趋向于成熟,现阶段很多高中学校对于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不慎重视,这不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想要在高中阶段充分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将文化教育与德育课程相结合。

本文就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德育课程教学的融合方法进行探究与讨论,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课程;融合策略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2)02-179-01引言:随着西方文化对青少年理念的不断冲击,我国党和政府加强了对青少年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重视,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青少年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还不甚了解,没有充分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而现阶段我国高中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进高中德育课程成为应对西方文化冲击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发展相互融合历史长河中孕育着文化,高中阶段学生会更系统详尽地学习我国的历史发展,在历史课程教育教学过程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有利于高中生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承价值。

在引导高中生学习我国古代史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播放一些战争场景或谈判画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我国古代人民所迸发出的智慧与勇气,从而告诫高中生要不断吸引前人的经验教训,以此为基础不断改革和创新,以求更长远的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准则、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我们民族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想,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念,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提升我们民族的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增强我们民族在世界文化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多方面的压力,加之社会发展迅速,信息传播快速,大学生面临的心理挑战也越来越多。

据统计,大学生中有相当比例存在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杀事件。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过于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师生互动不够,心理咨询服务不足,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程度较低等问题。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紧迫任务。

需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全面、深入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扰。

2. 正文2.1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传统文化可以提供心灵慰藉和情感支持。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很容易感到迷茫和困惑。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研究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研究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研究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研究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和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校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如何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首先,高校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的认知。

这可以通过组织学术讲座、开设课程、组织学生赴文化名城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来实施。

师生可以通过专题讨论、研究论文等方式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价值观的塑造。

其次,高校可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高校应该整合相关学科的教育资源,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心、传统文化艺术馆等场所,为师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参加传统文化艺术团队、学习古琴、书法等传统艺术,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与传承。

第三,高校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创新。

只有不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发掘,才能为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高校可以建设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支持高水平研究团队的成立,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同时,还可以加大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科研项目的资助力度,鼓励教师开展相关研究,探索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中的更多可能性。

第四,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学生是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主体。

高校应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可以通过组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文化活动、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同时,高校还可以开设选修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高校要注重与社会的合作与交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策略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策略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策略研究发布时间:2022-01-14T01:44:38.077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0期作者:晁晓敏董新玲[导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社会给生活带来许多便利条件,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中逐渐被人们淡忘晁晓敏董新玲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中学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社会给生活带来许多便利条件,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中逐渐被人们淡忘。

中小学校的品德教育课是培养中小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课程里,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还能帮助中小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德育教育;策略研究引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积淀,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智慧的结晶。

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精神文化,例如民俗习惯、二十四节气、艺术、礼仪等;有物质文化,例如建筑、服饰、文房四宝等。

按照内容或特点可以划分为多个层面,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宗旨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生的德育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举措。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教育课程的意义1、增强中小学生文化自信在信息化时代,外来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不言而喻。

大多数中小学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对外来文化的了解和喜爱程度甚至超过了中国传统文化。

很多学生知道有平安夜、圣诞节,从小学着ABC,有一口流利的英文口语,却不知道二十四节气,可能连绕口令也说不清楚。

在德育课程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让中小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避免盲从外来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现状及路径探究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现状及路径探究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现状及路径探究一、在当今社会,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德育教育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心理和技能教育的过程。

优秀传统文化是指我国数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体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在德育教育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教育实践,从现状和路径两个方面探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情况,并具体分析了一些事例,旨在为小学德育教育的推进提供参考。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现状(一)依赖外部载体的融入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很多学校都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注水养鱼”的手段,只是为了扩大美誉度,而不是从实际出发,深入融入德育的教学内容中。

通俗的说法,就是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为冬令营、旅游拓展等各种时间名义,然后派遣教师或者企业家去做一些周边活动,以此来宣传学校的品牌。

这种形式缺少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探讨,成效薄弱。

(二)徒有其表,缺乏实质渗透在很多学校中,虽然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因为师资力量不足,仍然流于表面,导致无法实施到实际教学及生活中去。

比如,学校可能会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演出,但演出纯粹是形式,在教育上缺少实际意义;学校可能会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但往往只是简单地介绍历史时期,而没有对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体验。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法单一在很多学校中,由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上的文化内容,因此教学内容也主要以授课为主,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运用。

并且,教学方法也单一,过于注重难度大、知识点多,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应用价值。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的路径探究(一)细化教学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在小学德育教学中,通过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No.1,2021 Sum No.5172021年第1期总第517期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传承、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信仰的重要依托与精神传承的灵魂,是构建全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可以尝试在融合建设方面进行改进,以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繁荣。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路径Thoughts on the Path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GUO Jin-lingAbstract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Chinese nation's humanistic and spiritual in-heritance,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Chinese nation's beliefs and the soul of spiritual inheritance,as well a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for building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for the whole nation.At present,there are four main problems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ampus culture.We can try to explore and improve the integra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six aspect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inheritance of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prosperity of colleg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Key words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path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发现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元素,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汲取文化自信给予高校师生的精神力量,可以更好地培育高校师生的文化归属感,提升高校师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高校师生的文化自信。

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研究

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研究

智库时代·50·智谋方略 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研究*吴云 罗增安(广东理工学院,广东肇庆 525114)摘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自信”相结合,构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新内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我国的高校教育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实践研究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20)13-0050-002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二、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基础工程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经过时间的磨练慢慢沉淀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个章节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方面: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与“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第二方面: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相结合;第三方面: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一)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与“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围绕立德树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成都市拨款的专项配套经费,构建了市、县、校优秀传统文化“三级一体”的工作机制并且编写了许许多多关于“国学”“经典”等等类型为主题的教材;开展了一些“美德少年”的创评活动。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倾向于人的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注重“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迎合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新时代背景下“不忘传统文化,牢记使命”的文化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路径作者:宋仙菊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21年第11期[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德育教学价值的重要途径。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探究,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特点,以情境教学、互联网教学、传统文化实践教学以及引入课外阅读文本等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3-0066-02基于新课程要求,作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优化教学引导模式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现代教育领域中面临的全新研究课题。

新时代的教学引导模式需以解决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问题和不足为基本切入点,融合现代教育新思路和新模式,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化、趣味化、育人化特点,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辅助。

下面是笔者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详细分析,文中涉及的教学实例可参照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重要意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重在立德树人。

所谓立德,就是让学生形成某种可贵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有爱心、有诚心、有善心的好人。

所谓树人,就是让学生形成正确、规范、良好的行为,无论是做人做事都体现出良好的内心修养,外化于行时能给他人一种美好、幸福、快乐的享受,成为受人喜爱、尊敬之人。

由立德和树人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于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兼顾德育与智育,既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升文化审美的情趣和能力。

由此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融入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融入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融入研究作者:委玉宝来源:《成才之路》2022年第10期摘要: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矿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融入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

文章从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入手,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融入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品德教育;立德树人;德育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2)10-0141-04思想品德教育就是有关学生思想和品德的教育教学,它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和重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品德教育中,可以充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有效培育,从而有效提升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质量,为学生未来的成才与发展奠定基础。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1)思想品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领悟成长不仅意味着年龄的增长,还意味着生活世界的扩大,引导学生从关注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公共生活逐步扩展到关注国家,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的国家,感受她的现状、发展与变化,理解她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将“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

(2)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克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素养和个人品格,从而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进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进路

第1期2024年1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1Jan 2024[收稿日期]2023-12-11[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治理视阈中的大学生国家认同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2MLB014);2022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影响机制与推进路径”(项目编号:B/2022/01/141)。

[作者简介]耿中华(1979-),男,江苏邳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徐州工程学院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进路耿中华1,2(1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 221018;2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 221116)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信念和民族精神,也蕴含着坚实的文化自信底蕴。

为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进路是十分必要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

然而,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并未充分重视,一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存有偏见。

树立传统文化自信、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拓展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1-0054-05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4 01 009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4期(2018)V〇1.23N〇.4(2018)道德观视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路径研究杨啸(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

文章分析了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现实必要性,并以先秦诸子思想为例,管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德育资源的丰富性,最后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路径进行了现实思考。

关键词:道德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德育;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8)04-064-04道德观教育作为大学生“三观”教育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在遭遇当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和碰撞之下,急需与时倶进、开拓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 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 特的精神标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

深 入分析研究当下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正 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德育提供的德育资 源,切实营造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加 强高校德育课程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 隐性课程,建设科学的德育实践体系和完善制度建 设,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我们面临的 重要课题。

一、概念探微:道德观视阈的学术解释何为视阈?许慎《说文解字》对“阈”的解释是:“阈,门榍也。

从门,或声。

”由此可知,“阈”的本义是 门槛。

在语义的演变过程中,“阈”引申出界限的意 思。

“视阈”表示目之所及的界限和范围。

在胡塞尔、海德格尔、狄尔泰和其他现象学及解释学哲学家们 的著作中,“视阈”被赋予了特殊的哲学意义。

视域 是一个人在其中进行领会或理解的构架或视野。

何为道德观?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起点,崇尚公平正义,强调自由与平等、权利 与义务的统一,是旨在实现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 共产主义道德观。

中国传统道德观是在以小农经济 为基础的封建社会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曾经指导 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在封建伦理思想中居于 重要地位,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积极作用,在 当今依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的一套道德观。

[1]中国传统道德观经过历史的洗礼,积淀了深厚的的道 德精华和思想智慧。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国传统 道德观是不同时代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的道德观存在 方式。

在当今时代,为了实现人的真正的自由全面发 展,既坚定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主导地位,又合理地 继承中国传统道德观,实现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 国传统道德观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 实践价值。

本文便是在此道德观视阈的旨趣下,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问题。

二、意义聚焦:融入研究的现实必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沉淀和传承 下来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在 实践中可以担当智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收稿日期:2018-03-05基金项目:全国中医药院校2015年度学生工作研究重点项目“道德观视域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人高校德育研究——以云南在昆高校为例”(XGNH2015-K03);2017年云南中医学院党建宣传思想文化专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2017-DXYB-0010)。

作者简介:杨啸(1984— ),男,甘肃静宁人,讲师。

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64第23卷第4期(2018)杨啸:道德观视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路径研究Vol.23 N o.4(2018)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 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 设提供有益启发。

[2]多年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发展 态势良好,取得的卓著成绩虽有目共睹,但与新形势 下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现实要求相比,还存在较 大差距。

第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水平与社会的 期望相差较大。

据笔者调查,大学生对道德观念的 认知水平较低,道德素质较差。

如在公共场所能够 遵守秩序,有序排队的仅占46.7%,尊老爱幼的占 72%,爱护公物的占67.4%,言行举止文明的仅占 30.1%,78%的同学承认存在说脏话等言语不文明行 为。

第二,高校德育方面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现实 问题。

如德育课程内容落后匮乏和教学脱离实际、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突出、德育教育与德育实践脱 节、学生个人需求的忽视等现实问题。

这些问题的 解决刻不容缓,严重阻碍了高校德育发展的程度和 质量。

第三,受西方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文化认 同感每况愈下,在此次调查中,有34%的人认为中 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过时,有17%的学生认为我们传 统中的糟粕太多已没有必要挖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积 淀的产物,涵盖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对中华 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决 定作用。

在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充分发挥中国传统 文化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大学生强化历史使命感和 社会责任感,将自身的发展彻底地放到我们国家的 前进与发展的整体框架中,能够更好地让大学生了 解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更好地培养家国情怀和责 任意识;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涵育良好的人生观和价 值观,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并积极树立诚信观、金钱观、进取精神、正确交往观念等,将大学生的三 观引导到健康、正确的轨道上来。

三、撷英咀华:以先秦诸子思想为例[3](一)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1.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

子曰院‘爱人爷。

冶(《颜渊》)在《论语》中,孔子对“仁”有过多次解释,但 其基本意思是“爱人”,在孔子的伦理道德观中,这也 是最高的道德原则。

“仁”的首要内容是“爱人”,强 调人与人相处的关系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按照心理学人性本自私的理论,孔子所提倡的对于 他人应有“仁爱”精神的思想,足见其智慧和思想光芒。

再举一例院野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 马。

”渊《乡党》)当马厩失火,孔子首先关心的是人的安危,而不关心物的得失。

可见孔子强烈的人本思想,以人为本,关心爱护人,理解尊重人,宽容友爱人。

2. 野智、仁、勇”统一。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孔子所认为的君子的理想人格,应该集合“智、仁、勇”三者的统一。

“智”渊智慧)、野仁”(仁德)、野勇”(勇敢)这三者的统一,被孔子极力推崇,认为智、仁、勇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和担当的三种美德(野君子道者三”)。

3. 见利思义。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而不忘 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

”(《宪问》)孔子所指“利”主要是指个人的私利,“义”主要是指道德义务;“见利思义”是孔子基于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的价值选择。

孔子主张的“见利思义”就是指人们在见到有利可图时,不能首先想到“利”,而要想先到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言外之意是对于不符合道德义务的利益一定要敢于舍弃。

正如孔子所言院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二)墨子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观1. 兼爱。

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

“兼爱”的 基本含义有两层:一是视人若己,爱人若爱己。

二是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

墨子指出院野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兼爱中》)墨子认为“兼爱”将“爱人”与“爱己”、“利人”与“利己”实现了统一,“兼爱”不会使自己受损,相反通过爱他人,自己的利益还会得到来自他人的保障。

无损自己的利益,而且自己的利益正是只有通过爱人、利人才能得到保障。

2. 节俭。

墨子将节俭看作是实行“兼爱”道德 原则是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儒家的厚葬和久丧传统,墨子是坚决反对的。

他认为厚葬是浪费财富,“久丧”会影响生产。

对于国君和贵族们豢养庞大的音乐歌舞队伍,墨子也是坚决反对的。

他认为国君和贵族们的奢华和纵乐享受是劳民伤财。

墨子提倡“衣食行居”应当讲究实用,反对讲排场、比阔气。

墨子指出,穿衣之道,在于冬能防寒,夏能取凉;居住之道,在于冬避风寒,夏避暑雨;行路之道,在于车以行陆,舟以行川;饮食之道,在于保养体质,使耳目聪明(见《节用上》)。

65第23卷第4期(2018)Vol .23 N o .4(2018)甘"1|■某外f #(三) 老子以“无为”为原则的道德观1.无为。

“无为”被老子看作道德生活的最高原 贝IJ。

孔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37章)老子 的无为思想不是消极悲观的不作为,而是富有智慧 和哲理的不妄为。

顺应规律,因势利导,在无为和有 为之间顺利切换。

正如老子所言“生而不有,为而不 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51章)老子的无为思 想告诉我们要在尊重规律、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充分 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2.不争。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 争。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8章)老子“不争”的思 想作为一项重要的道德规范,是从“无为”的道德原 则中引申出来的。

老子指出,如流水不争的品性,无 为而无不为。

老子还说院野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 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 下莫能与之争。

”(第22章)。

在老子“无为”思想的基 础上,不争表达的同样还是无为;但作为老子思想智 慧的表达,又辩证地表达出了相对概念的相互转化。

3.知足。

老子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 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46章)老子把“知 足”视为人的美德,既是在告诫人们要满足于自己当 前的实际境遇和现有利益,与“无为”、“不争”思想是 一脉相承的。

老子认为知足常乐是普遍规律,金玉 满堂,莫之能守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知 足”的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人们辩证地看 待生活中的利益得失。

(四) 孟子以“仁义”为最高原则的道德观1.仁义。

孟子的“仁义”思想主要有三层含义。

其一是爱亲,敬长。

其^■是爱人,仁民。

其三是“仁” “义”统一,仁为人心,义为人路。

孟子思想经历了以 上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

义之实,从兄是也。

”(《离娄上》)又说院野亲亲,仁也; 敬长,义也。

”(《尽心上》)孟子主张的“仁义”,由“爱 亲”推及到“爱人”,由“爱人”进而主张“仁民”。

他说院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离娄下》)孟子的“仁义”思想从爱亲、 敬长,发展到爱人、仁民,兼具民本思想和教化功能,最终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2. 人性善。

在对人性的根本看法上,孟子认为 “人性本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