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易经》(讲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内容——不一样的《易经》。

在很多人眼里,《易经》中尽是一些玄之又玄的唯心主义学说,又或是一些有如八股文一般的陈腐论调,希望通过今天我的抛砖引玉,给大家对《易经》的认识带来一个质的飞跃。

今天的内容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要想了解《易经》,首先自然应当了解何谓“易”。

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易经》中的核心内容八卦,最初是由我们的祖先伏羲所作,他通过日积月累的经验,画出了八个象征天地间八种重要元素的八个符号,是为八卦。

当然,也有传说,说伏羲是从河图洛书之上获得了启发而作八卦,这个并不可考,但也充分体现了八卦的神秘性。

到了中古时期,周文王在前辈们的基础上,在原有八卦以及六十四卦的基础上重新演绎了六十四卦,并为每一卦写了卦辞,在他之后,他的儿子周公(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又为三百八十四爻撰写了爻辞,至此《易经》的卦形便有了文字内容,图文兼备,为《易经》的成书奠定了基础。

至于《易经》之后的演变过程,有兴趣的同志可以自己下去查阅一些资料,在此不作赘述。

这里为大家列出了“百度词条”对《易经》的描述,仅供参考。

但在此我想说的是,百度、谷歌之流,不可不信,但也不可尽信,选择性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当是我们人生的一种常态。

就我个人认为,《易经》应当是中国古代人对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客观规律进行总结的一部著作。

而用以占卜预测什么的只是后人对古人意图的曲解。

下面我们继续回到刚才的问题——何谓“易”?
“易”可算是一个古老的汉字,因为甲骨文就有“易”字出现,如下图。

而在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如下:“阴阳具矣为易,化繁就简为易,蜥蜴变化为易,寒来暑往为易。

”当然,世间流传的说法自然不止这几种,但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易”作为中国有史以来最神秘的文字之一,自然是怎么都能解释得通。

抛开这些纠结,我们来看看《易经》的基本元素——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爻”之所以为“爻”,自然也不是古人就这么信手拈来,由于时间关系,不在此做详细说明。

孔夫子在《系辞传》中曾言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如是观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因为前面说过)易是阴阳,阴阳为太极,太极又生出阴阳;易是化繁就简,化繁就简为太极,太极生出阴阳,而阴阳为四象生八卦,却又是一个由简入繁的过程。

仅举两例,我们就不难得知,“易”就是一生生不息的独立世界,又或者说,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个“易”。

下面这些,就是由“易”衍生出来的四象、八卦,这些都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中,故只是将其列举出来,不作详细解说。

总而言之,宇宙就是一部《易经》,各种现象都包含其中,由以上八个单卦表示。

这八种卦象相互对立,各分阴阳,相互组合又变化出无法穷尽的各种状况。

前面说到,“易”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独立世界,它并没有由哪一个“主宰者”来创造,而是由自然界本身不断地生成、逝去、再生成、再逝去。

而天地万物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生生”的基本方式周而复始地存在。

就像春夏交替,秋冬循环,“易”始终在那里,而我们也都在那里。

前面还说到过,“宇宙”是一部《易经》,这绝不是谁谁谁在信口雌黄胡说八道,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奇点在大约137亿年前爆炸而不断扩散至今而成。

爆炸之初,空间成分中以“中子”、“电子”及“中微子”为主。

之后,随着空间的扩散及温度密度的不断下降,原子逐渐出现,而后渐渐形成各种元素,进而形成今天我们都够感知的宇宙。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孔圣人在《系辞传》中提到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么一对比,就很好理解了,因为宇宙的发展也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由最初的“奇点”爆炸而来,最终必然还会回到“奇点”的状态,为下一次大爆炸而准备。

我们撇开宇宙爆炸,回到我们身边。

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就在于“生”,那所谓的“变化”之理,说到底也就是大自然的“生生”之道。

在大自然的变化生成之道中有一种有序化的规律,这种有序化包涵着生命的目的性。

而天地间的万物都是由天地即自然界给予的。

这种生生不息、天地造化就是自然界的本来面目。

所以孔夫子在《序卦》中还提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又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又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这一切都是一环套一环的生化关系,人人都懂得,只不过先被孔夫子提出来罢了,所以人家是圣人,而我们是凡人。

这一点也提示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身边的问题,还要善于总结问题。

(这是题外话。


前面讲了奇点的大爆炸,也降到了太极生两仪,两仪分阴阳。

这一阴一阳两个字一出现,又上升到了和“易”同样的高度,这两个字太经典了!试想,正负电荷学说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而阴阳两仪的道理又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跟咱们祖先的阴阳两仪比起来,西方人那点小聪明真是弱爆了。

我们来看下一个话题,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为何物我们姑且不去讨论,毕竟老子都说过:“道可道非常道。

”单说阴阳——阴阳是《易经》的总体指导思想,它认为整个世界是在阴阳两种力量的互相作用下不断运动、变化、生成、更新的。

它对许多具体的事物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

下面两张图很清楚的为大家展示了各种对立的阴与阳,同时阴阳又是事物本身同时具有的两种性质。

例如前面说到的正负电荷学说,从图上我们看到,氢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电子围绕原子核不停地运动,宛如一个微观的太阳系,亦如一个太极。

所以说,无论是某件事物本身,或是两件事物之间,只有在阴阳调和的情况下才能和平共处。

一旦阴阳失调,便会出现一系列不可预见的问题,进而引发灾难。

近年来,全球各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人把这些灾难归结于世界末日的到来。

然而目前,地球正如同一个正当壮年的人,怎会如此草草了结漫长的生命。

事实上,正是我们人类对地球的肆意索取,破坏了地球上阴阳平衡从而导致了眼下这一切悲剧。

同时,战争也是这场悲剧的一场重头戏,若是地球上各国或是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保持着一种动态的阴阳平衡,又怎么会发生如此悲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阴阳也属中国特有。

《易经》是中国古代圣贤窥得天机之作;“阴阳”是自宇宙初生以来便即存于世间的经典法门。

在我国,也许并非人人研习《易经》、识得“阴阳”,但《易经》中的精髓部分——“阴阳”之道,却是代代相传,潜移默化的成为中国人思想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这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就很容易体现出来。

我们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但也说兔子不吃窝边草;我们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但也说有仇不报非君子;我们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也会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因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所以任老外他如何聪明,来到中国碰上擅长于阴阳之道的中国人,也必定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其实,这便是中国人特殊行为模式的一个表现。

最明显的一点是,表面上一套,实际上可能是“意在言外”。

换句话说,中国人一向不喜欢“直来直往”,如果哪一天大家都“打开天窗说亮话”,不是双方扯破脸,就是关键性的时刻到了。

所以,身为中国人,不能不了解中国人;要了解中国人,不能不了解中国式的“阴阳思想”。

比如当对方回答“不”的时候,未必真的是“不”,只是碍于面子,第一次需要拒绝来摆摆架子,或是客套的礼貌性回答。

而第二次再恳求时,对方可能就同意了。

反过来说,当对方说好的时候,也未必就表示同意,或许只是不愿当面给你难堪而已!
现在有很多人,追求个性,不喜束缚,随时希望展现自己鲜明的棱角,用一个词形容可算是性如烈火,但这同时也是没有很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底蕴的关系。

也许在这类人看来,中国的“阴阳”之道,只是一种圆滑、见风使舵甚至于表里不一。

但中国人的“阴阳”,又可叫做“虚实”、可叫做“中庸”、可叫做“进退”,或者用三个字来概括这些,就是“不一定”。

这些道理曾被写入《孙子兵法》,于战阵之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被编入《厚黑学》,于商场官场之中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我们应当承认的是,所谓的“阴阳”、所谓的“虚实”、所谓的“中庸”或许不尽是一些光鲜动人的词汇或称手段,但作为一种道理,他却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自豪的。

我们的国家曾经有很多种姓氏,比如姓“汉”、“唐”,现在姓“中”。

这个姓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符合我们的历史文化背景。

这个“中”不是中心的意思,而是指中庸。

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当我们猝不及防地被现代科技所渲染的光晕印花了双眼的时候,不妨回过头来回顾一下历史,抱着取其精华其糟粕的精神,我们的祖先所留下的遗产仍有不少东西是值得重新咀嚼回味的。

站在21世纪,我们重新审视《易经》,便不难发现《易经》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历史已翻开了新的一页,古老的《易经》已从当初“群经之首”的光环下悄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尤其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易经》更因其神秘色彩而被很多人当做了蛊惑人心、谋求财富的道具。

一时间,各种算命看相、堪舆相地的勾当打着《易经》的旗号招摇于世。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擦亮眼睛,将祖先留下的传世经典继承并发扬光大。

我国中医的理论经典《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两汉之间,充分汲取了《易经》的精华,并创造性地同医学相结合,使得中医称为一门具有很高哲理性的自然科学。

其中的阴阳五行说、气化学说、经络学说、四气五味、子午流注学说等都同《易经》有着深厚的渊源。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阴阳调和的整体,宛如一个太极。

在这个系统中,内在各个部分之间的不平衡被认为是人体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疾病的发展则是阴阳失调、正邪斗争的过程。

所以中医认为治病就是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调节人体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从而避免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激化。

《易经》的阴阳,是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

当阴阳与中医融合,便成了一种方法论。

中医认为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在中医理论中,首先是被用来与人体五脏相配合,正是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只有调整好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体才能健康。

下面图片所展示的是一些四季养生的方法,也充分体现着人体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如秋季天气干燥,可早睡早起,多进食些偏于养阴养肺的水果,如:梨、梅等。

虽然天气慢慢转凉,但不要急于添加厚衣、适当冻一冻,便是所谓的春捂秋冻。

类似的养生之道还有很多,出于时间的关系也不多做说明。

下面我们来看看《易经》与中国建筑的联系。

前几年网络上流行着盗墓小说,如《鬼吹灯》、《盗墓笔记》之类,这些小说或许只是作者的虚构而已,但其中所涉及到的风水堪舆之术,却是渊源流传,即使在当下科技昌明的时代,风水堪舆之术在建筑行业仍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所谓风水,晋代郭璞曾在著作《葬经》中解释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虽然文言文晦涩难懂,但从中大致可明白,风水的基本含义便是藏风聚气。

气乃是人类以及动物生存的根本,能将气留住,便是生门。

归根结底,中国风水系统的建立,实质上是对于《易经》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发散与升华,它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思想。

我们聊举一例,如北京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

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严格按照风水理论来进行。

充分体现了一个“合”字,暗藏着《易经》中的生化之理。

事实上,《易经》在当代,最为常见的用处便是占卜。

我们医院隔壁宝通寺门口就有很多人每天摆着八卦图,美其名曰为“算命”。

然而,如果命运真的能被算出来,他们每天出门就应该先算一算,何时出门,在何地摆摊,才能保证财源滚滚。

然而现实很残酷,事实证明绝大多数人摆摊仅仅是去晒太阳的。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古人也用《易经》占卜,但真正的占卜不是去推算结局,而是推算过程,更确切的说,《易经》能给人类的其实是一种引导。

其六十四卦中,每卦分六爻,而每一爻各含其意,彼此独立却又紧密相连。

如六十四卦中第一卦“乾”卦,其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卦乃是全阳之卦,阳气之盛始生万物,其性刚强,其行劲健。

然而,却在上九第一爻中指出“亢龙有悔”。

“上九”第一爻居六阳之巅,阳极生阴,正是物极必反之理,有如巨龙高飞穷极,势必遭受挫折,以致悔恨。

故君子切记为自己定位,谦虚谨慎,越有地位,越要不为人先,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知进退,明得失,方为上人。

最后,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标题,“易”不是结局。

我想说的是,虽然我的讲课将近尾声,但也绝不会就此结束,相信会有同志会因为这些内容而对《易经》产生兴趣,从而钻研《易经》,这便是一个开始。

近几年疯传2012年世界末日将会来到,但是,明白了“易”,你应该知道,这一切只是传说……而且仅仅是传说。

今天我的内容到此结束,这些内容一部分来自各种资料,一部分属于个人见解,由于对《易经》的了解尚在初级阶段,难免有些疏漏之处,欢迎同志们不吝指出,在最后我想请大家来一起看一段视频,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相信大家各自会有自己的体会,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