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学第六章(王振宇)
第六章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概念:1、健康:我们常说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
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三者处于完好状态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健康标准的人。
2、动作常模:发展心理学将大多数儿童的某一种行为模式发生的时间,称为动作常模。
3、分离焦虑:是儿童在于养育者分离时产生的强烈负面情绪,具体表现为害怕、退缩、哭泣、胡思乱想等。
4、边缘儿童:有一些儿童,虽然有交往的愿望,但由于缺乏社交技巧往往不受同伴的欢迎,这类儿童往往会变成在集体中处境不良的边缘儿童。
5、自尊:自尊是对自我评价的接受程度。
6、特殊儿童:是指在一个或多个方面具有与一般儿童有着显著不同特征或特质的儿童。
7、工具性攻击:是指并不带有伤害的动机,而只是通过攻击性行为达到占有某种资源(玩具或食物)的目的的行为。
8、敌意性攻击:具有伤害别人或自己的目的,这类攻击性行为称为敌意性攻击。
第一节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及影响因素1、心理健康的特征:(一)积极的自我观念(二)悦纳他人(三)恰当地面对现实(四)智力正常(五)情绪适度(六)热爱生活(七)形成完整统一的人格。
2、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第一,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模。
第二,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
第三,热爱游戏,善于游戏第四,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
第五,年龄特征明显。
第六,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3、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一)遗传与疾病(二)家庭的教养方式(三)社会文化(四)个体因素第二节积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一、关注婴幼儿的情绪健康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关注儿童的情绪健康:第一,注意儿童情绪发展的任务要与年龄阶段相适应。
第二,形成新的依恋。
第三,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
第四,多与家长沟通。
二、帮助幼儿克服情绪危机(一)妥善处理分离焦虑(二)敏锐觉察幼儿情绪(三)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四)帮助幼儿了解死亡三、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技巧(一)培养幼儿的移情(二)帮助幼儿积累分享的经验(三)帮助边缘儿童提高社交技巧四、维护幼儿的自尊为了维护幼儿的自尊,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接纳和关心所有的儿童(二)肯定和认可儿童(三)尊重幼儿五、爱护特殊儿童(一)帮助注意力障碍的儿童发展自控能力(二)引导情绪障碍的儿童度过纷扰(三)善待攻击性的幼儿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的维护:(一)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心理健康规章制度
幼儿心理健康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幼儿全面成长,确保幼儿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幼儿教育机构,包括幼儿园、托幼机构等。
第三条幼儿心理健康包括幼儿自我认识、情绪管理、社交能力等方面,关系到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
第四条幼儿教育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第五条幼儿教育机构应当建立并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记录幼儿的个人信息、心理评估、发展情况等内容。
第二章幼儿心理健康测评第六条幼儿教育机构应当定期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包括认知、情绪、社交等方面。
第七条心理健康测评应当由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或专业机构进行,确保评估准确、客观。
第八条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根据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或服务。
第三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第九条幼儿教育机构应当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计划,确保幼儿获得全面的教育。
第十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包括自我认识、情绪管理、社交技能等内容,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第十一条幼儿教育机构应当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心理治疗师,为幼儿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
第四章幼儿心理健康管理第十二条幼儿教育机构应当建立幼儿心理健康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工作流程等内容。
第十三条幼儿教育机构应当加强对师生的心理健康管理,建立健全心理支持体系,及时处理各类心理问题。
第十四条幼儿教育机构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倡导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五章幼儿心理健康保障第十五条幼儿教育机构应当建立幼儿心理健康保障机制,确保幼儿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到保障。
第十六条幼儿教育机构应当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协调,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共同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十七条幼儿教育机构应当建立健康的学校文化,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
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家庭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给孩子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同时,父母还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情感和需求,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次,幼儿园和学校也是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幼儿的心理变化和特点,积极引导幼儿发展健康的人格和情感,帮助他们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能力,促进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的发展。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等形式,帮助幼儿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培养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
最后,社会也应该积极参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社会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资源,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
同时,社会也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家庭和学校更好地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总的来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
只有多方合作,共同呵护,才能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实现全面发展。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更加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努力奋斗。
《发展心理学》课程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6、7-12、13岁儿童处 在小学学习的时期。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 还具有明显的幼儿心理特 点,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 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 渐进入青春发育期,这个 时期被称为前青春发育期。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 儿童的认知能力、个性特 点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 协调性和过渡性的特点。
小学儿童数学概括能力的五个等级
Ⅰ级:直观概括水平。儿童依靠实物、教具或配合掰手指头 来掌握10以内的数概念,离开直观,运算就中断或发生困难。 Ⅱ级:具体形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儿童进入了“整数命题运 算”,掌握一定整数的实际意义、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 Ⅲ级:形象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处于从具体形象概括向抽 象概括发展的过程中,这阶段由于儿童的数表象的丰富与数 的实际意义的扩大形成了数概括的新特点 Ⅳ级: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即初步代数的概括 运算水平。 Ⅴ级:代数命题概括运算水平。儿童根据假设进行概括,完 全抛开算术框图进行运算。只有极少数小学儿童能达到这一 水平。
(二) 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学校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 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儿童在这种特殊 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责任感受和义务感,在完成学习任务 的过程中,儿童的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2.学校学习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小学儿童必须通 过教学活动,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为进一步掌 握人类的知识打下最初的基础。在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中, 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都明显地发展起来,其思维活动 也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3.学习活动是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在共同的学习中,儿 童发展了交往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水平,培养了合作、互 助的集体精神,掌握了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并发展了各 种良好的品德。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在心理上具有良好的状态和品质,包括情感、认知、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是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评价标准,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培养方法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幼儿心理健康标准要求幼儿具有积极的情感状态,包括对自己、他人和环境的积极态度。
幼儿应该具有愉快、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对他人和环境有积极的适应能力。
此外,幼儿应具有较好的认知能力,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应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主动探索和学习新知识,具有较好的观察、记忆和思维能力。
另外,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幼儿应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懂得合作、分享和互助,具有较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其次,培养幼儿心理健康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家庭教育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
家长应该给予幼儿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注重情感沟通,尊重幼儿的个性和需求,引导幼儿正确处理情感和行为问题。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该注重幼儿的情感教育、认知培养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注重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
此外,社会环境也对幼儿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应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资源,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最后,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实现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长应该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注重家庭教育,给予幼儿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学校应该注重幼儿全面发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社会应该加强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资源。
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够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心理健康标准是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评价标准,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卫生保健》第六章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心理健康的 十大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地了解自己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5.保持个性完整与和谐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表达与控制自己情绪
9.适度发挥自身才能与兴趣爱好
10.个人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满足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 1、智力发展正常 • 3、情绪反应适度 • 5、人际关系融洽
2、性格特征良好 4、行为统一协调 6、自我意识良好
幼儿心理健康标志
• 一、智力发展正常
•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也 可以说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
• 智力一般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 想象力的总和,它是以思维力为核心的。
•
心理健康VS心理不健康
https:///a/233196132_495073
幼儿心理健康标志
• 三、情绪反应适度
• 情绪适中:喜怒哀乐 主流:愉快、稳定
幼儿心理健康标志
• 四、行为统一协调
• 知情意行(心理与行为)
• 心理健康的幼儿行为表现为既不过敏,又 不迟钝,面对新的刺激情境能做出合理反 应,具有与大多数同龄幼儿基本相符的行 为特征。
• 同龄人的智力发展水平相比。 • https:///pc/9b3dff
2d855b7731b?cota=4&kuai_so=1&tj_ 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 er_scene=so_1
幼儿心理健康标志
• 二、性格特征良好
•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 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个性的 核心因素。
幼儿心理健康标志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练习题(学生版)
第六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练习题一、选择题:1、当婴幼儿遇到不合己意的事情时,突然出现急剧的情绪爆发,发怒、惊惧、哭闹后旋即发生呼吸暂停。
这种表现是()。
A.屏气发作B.暴怒发作C.儿童期恐惧D.癫痫发作2、婴儿孤独症属于()。
A.情绪障碍B.神经症性障碍C.一般行为偏异D.心理疾患3、夜惊是睡眠障碍的一种表现,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
A、生理因素B、神经因素C、社会因素D、心理因素4、婴儿孤独症早期生活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其致病的因素主要是( )。
A、生物学因素B、神经性因素C、社会因素D、.心理因素5、以下关于儿童恐惧症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部分儿童的恐惧是短暂的,随着儿童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恐惧会慢慢消失B.儿童只会对具体事物感到恐惧,而对抽象概念则因无法理解,也就无所谓恐惧C.恐惧症就是恐怖症D.恐惧症是无法用“脱敏”法矫治的6、孤独、退缩、对亲人没有依恋之情,不能领会表情的含义,也不会表示自己的要求和情感,这是婴儿孤独症的( )障碍。
A.行为B.语言C.社会交往D.情绪7、幼儿有吮吸手指的不良习惯,教师应()。
A.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冲淡幼儿吮吸手指的欲望B.批评幼儿,告诉他这是不良习惯要改正C.悄悄地涂些辣物在幼儿的手指上D.把幼儿的手指包裹起来8、儿童对某些物体或情景产生过分激烈的情感反应,恐惧强烈、持久,影响正常的情绪和生活,特别是对到了某个年龄本该不再怕的事,仍表现惧怕。
这就是()。
A.儿童期恐惧B.儿童期恐怖症C.多种恐惧症D.特殊恐惧症10、儿童口吃现象属于( )。
A、睡眠障碍B、情绪障碍C、品行障碍D、心理机能发育迟缓11、学龄前期的心理卫生首要的是培养孩子的()。
A.行为习惯B.生活态度C.积极情感D.角色意识12、儿童期多动障碍的主要表现是()。
A、发展迟缓B、品行障碍C、注意障碍、多动D、阅读能力障碍13、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品行障碍之一,属于()。
A.情绪障碍B.神经症性障碍C.一般行为偏异D.心理疾患14、在下列描述中,健康的性教育观是()。
第六章 第三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温柔地坚持 态度不温柔不行,不温柔就可能造成孩子心理 上的伤害,还可能激起孩子的反抗情绪,久而久之 就变得越来越逆反,父母说得对的孩子也不会听, 因为孩子反感父母的态度; 不坚持也不行,不坚持就不能把“不能这样做, 只能这样做”的信息清楚地传递给孩子,这个信息 就是孩子的一个边界,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言行在某 些方面是要受到一定约束的。
心情愉快,多数时间很欢挑战困难; 友善,肯与人合作,受人欢迎。
将关爱和适度的控制结合起来。对孩子坚持某些 原则,但一定是温柔地坚持,绝不是责骂,更不是强 迫。 孩子需要关爱,也需要控制。没有控制引导,孩 子就不会学习自我控制,就会变得非常自私、专横, 自我中心;但是,如果孩子受到过多地控制,就会缺 少独立性,缺少自信心。
温柔地坚持,记住这五个字,每一位早期教
育的父母的家教箴言——对每一位父母都很有用!
溺爱与苛求是教育孩子最可怕的两个极点
但遗憾的是这两个极端常相伴而行
家庭常常也在伤害人,可以不夸张地说,一个人 的品行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主要植根于家 庭教育,而非社会之责。例如,喜欢把爱作为砝码来 使孩子臣服就范,孩子就学不会怎么去爱和被爱;不 能变换角色平等地和孩子相处,孩子就无法学到怎么 与社会相处;以为批评和大棒就能给你的孩子一个好 品质,恰恰你给予孩子的是精神和肉体都倍受折磨的 自悲和自贬。 溺爱与苛求是教育孩子最可怕的两个极点,但遗 憾的是这两个极端常相伴而行。教育孩子之难,难在 双亲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乐于宽容与变通。要把 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自身必须成为一个好的模范, 不然,上行下效、承先启后,受苦的永远是下一代。
第六章 第三节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 2、先天的非遗传的因素 3、后天的脑损伤 4、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练习题
第六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练习题一、选择题:1、当婴幼儿遇到不合己意的事情时,突然出现急剧的情绪爆发,发怒、惊惧、哭闹后旋即发生呼吸暂停。
这种表现是()。
A.屏气发作B.暴怒发作C.儿童期恐惧D.癫痫发作2、婴儿孤独症属于()。
A.情绪障碍B.神经症性障碍C.一般行为偏异D.心理疾患3、夜惊是睡眠障碍的一种表现,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
A.生理因素B.神经因素C.社会因素D.心理因素4、婴儿孤独症早期生活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其致病的因素主要是( )。
A.生物学因素B.神经性因素C.社会因素D.心理因素5、以下关于儿童恐惧症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大部分儿童的恐惧是短暂的,随着儿童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恐惧会慢慢消失B.儿童只会对具体事物感到恐惧,而对抽象概念则因无法理解,也就无所谓恐惧C.恐惧症就是恐怖症D.恐惧症是无法用“脱敏”法矫治的6、孤独、退缩、对亲人没有依恋之情,不能领会表情的含义,也不会表示自己的要求和情感,这是婴儿孤独症的( )障碍。
A.行为B.语言C.社会交往D.情绪7、幼儿有吮吸手指的不良习惯,教师应()。
A.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冲淡幼儿吮吸手指的欲望B.批评幼儿,告诉他这是不良习惯要改正C.悄悄地涂些辣物在幼儿的手指上D.把幼儿的手指包裹起来8、儿童对某些物体或情景产生过分激烈的情感反应,恐惧强烈、持久,影响正常的情绪和生活,特别是对到了某个年龄本该不再怕的事,仍表现惧怕。
这就是()。
A.儿童期恐惧B.儿童期恐怖症C.多种恐惧症D.特殊恐惧症9、儿童对某些物体或情景产生过分激烈的情感反应,恐惧强烈、持久,影响正常的情绪和生活,特别是对到了某个年龄本该不再怕的事,仍表现惧怕。
这就是()。
A.儿童期恐惧B.儿童期恐怖症C.多种恐惧症D.特殊恐惧症10、儿童口吃现象属于( )。
A、睡眠障碍B、情绪障碍C、品行障碍D、心理机能发育迟缓11、学龄前期的心理卫生首要的是培养孩子的()。
A.行为习惯B.生活态度C.积极情感D.角色意识12、儿童期多动障碍的主要表现是()。
幼儿园心理健康心情火车教案
幼儿园心理健康心情火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第三单元《情绪的小秘密》,具体内容为第六章《心情火车》。
本章主要讲述了情绪的类型、表达和调节,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情绪、情绪的表达方式、如何调节情绪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情绪的类型,认识到情绪对生活的影响。
2. 培养幼儿学会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调节情绪,运用合适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绪。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心情火车图片、情绪卡片、情绪脸谱、音乐播放器。
2. 学具:彩笔、画纸、心情日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情绪的小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角色的情绪变化,讨论情绪对生活的影响。
2. 认识情绪(5分钟)利用心情火车图片,让幼儿认识情绪的类型,如快乐、生气、害怕、悲伤等。
3. 情绪的表达方式(5分钟)通过展示情绪卡片,让幼儿学会用语言、动作和表情表达自己的情绪。
4. 情绪调节(5分钟)引导幼儿讨论如何调节情绪,分享自己的好方法,如深呼吸、数数、寻求帮助等。
5.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情绪脸谱,让幼儿判断脸谱上的情绪类型,并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和调节。
6.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在游戏中实践情绪的表达和调节。
六、板书设计1. 心情火车图片2. 情绪类型:快乐、生气、害怕、悲伤3. 情绪表达方式:语言、动作、表情4. 情绪调节方法:深呼吸、数数、寻求帮助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我的心情日记内容:请幼儿记录一周的心情变化,用画笔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情绪。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情绪表达和调节方面的进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组织家长参与幼儿的心情日记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同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幼儿心理健康指导
幼儿心理健康指导引言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整体健康状态。
对于幼儿而言,心理健康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本文档旨在为幼儿心理健康提供指导,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关注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认知发展幼儿期是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逐渐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方面。
- 感知和注意力:幼儿开始学会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认识世界。
- 记忆和思维:幼儿的记忆能力逐渐发展,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和分类。
- 语言能力:幼儿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开始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情感和社交发展幼儿期的情感和社交发展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学会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建立与他人的关系。
- 情感表达:幼儿开始学会用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 社交技能:幼儿开始学习与他人建立联系,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
心理健康促进策略为了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营造安全、爱的环境- 情感支持:给予幼儿充分的关爱和安全感,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 稳定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稳定、规律的生活环境,有助于其心理健康的稳定发展。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 合理饮食:为幼儿提供均衡的营养,促进其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促进认知和情感发展- 启蒙教育: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如阅读、游戏等,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 情感教育:教导幼儿如何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其情感智慧。
社交技能培养- 亲子互动:鼓励亲子间的互动和沟通,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
- 同伴交往:为幼儿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心理健康问题识别与干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可能表现为情绪波动、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等。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密切关注幼儿的心理状态,及时识别可能存在的问题。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幼儿心理健康标准是指对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科学评价的标准。
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在心理上处于良好的状态,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心理特征,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对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幼儿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
幼儿心理发展是指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交往、自我认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在评价幼儿心理健康时,需要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表达能力、社交技能等方面的表现,以全面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其次,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应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
评价幼儿心理健康需要依据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采用客观的评价工具和标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准确的评估。
只有具备科学性和客观性,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再次,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应注重个体差异和发展特点。
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其心理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在制定幼儿心理健康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幼儿个体差异和发展特点,避免简单地套用标准,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评价和指导。
最后,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应与幼儿教育实践相结合。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不是为了空谈理论,而是为了指导实践,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制定幼儿心理健康标准时,需要结合幼儿教育实践,充分考虑幼儿的教育环境、教育目标和教育需求,以实际推动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总之,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对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科学、客观、全面地制定幼儿心理健康标准,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
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指导手册
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指导手册幼儿园儿童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目录第一章儿童心理健康概述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及行为特征第三章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预防第四章幼儿园心理健康指导工作第五章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方法第六章家长与幼儿园合作第一章儿童心理健康概述1.1 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人的思想、情感、行为、体验等各方面具有相对平衡、适应社会、有利于发展的状态。
1.2 儿童心理健康的概念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婴幼儿、儿童及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问题易在这个阶段出现,会对儿童的身体、智力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3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儿童时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儿童本身的健康和发展,还关系到其未来成年后的发展和生活。
保障儿童心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其智力、身体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1.4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是复杂性和多样性。
儿童处于身体、智力和心理上的发展阶段不同,受到各种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
同时,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呈现出反应时滞、惯性作用、低现实性等特点。
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及行为特征2.1 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儿童生长发育特征表现为身体素质的逐步增强、器官系统的不断完善、生理功能的不断增强、智力发育、社会认知、情感表达、语言能力、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变化。
2.2 儿童行为特点儿童行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难以持久;(2) 语言表达受限,语言和思维转换能力较差;(3) 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波动较大;(4) 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5) 对外界环境敏感,易受各种刺激的影响。
第三章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预防3.1 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常见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情感障碍)、适应障碍、人际关系障碍、进食障碍等。
3.2 预防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预防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包括:(1) 家庭教育家长应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注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建立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儿童提供愉快、稳定、安全的成长环境和必要的教育培训。
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在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综合状态良好,并且能够适应外界环境和应对各种挑战。
幼儿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他们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快速的身体和脑部发育,同时也在不断建立他们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概念。
因此,幼儿的心理健康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中,有几个关键的因素需要被重点关注。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最初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和言语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情绪和行为。
因此,家长应该给予幼儿良好的情感支持和关怀,创造一个稳定、温暖和有积极榜样的家庭氛围。
其次,社会环境也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在幼儿园、托儿所和其他社交场合接触到了更多的外界人群和环境。
他们需要学习如何与别人相处、分享和解决冲突。
一个积极、支持和鼓励的社会环境能够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同时,儿童自身的特点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幼儿正处于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阶段,他们正在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概念。
因此,他们经常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困惑,比如情绪的波动、自尊心的建立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到这些问题,并根据幼儿的特点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
最后,幼儿的心理健康还需要得到专业人士的关注和支持。
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和医生等专业人士能够通过评估和干预来帮助幼儿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例如,他们可以提供咨询、治疗和教育服务,帮助幼儿和家长有效应对心理压力和困惑。
综上所述,幼儿的心理健康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中,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幼儿自身的特点以及专业人士的支持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长、教育工作者和专业人士应该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支持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教案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教案一、引言幼儿心理健康是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帮助幼儿全面健康成长,制定一套幼儿心理健康标准教案是十分必要的。
本教案旨在提供一种指导性框架,帮助教师、家长和照顾者评估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适当的干预和支持。
二、背景知识1. 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幼儿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对幼儿的整体发展和日常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检测和干预可以帮助预防和减轻问题行为,促进儿童的学习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2.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定义幼儿心理健康标准是指描述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些基本要素和指标。
这些标准基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旨在帮助评估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相关的干预策略。
三、幼儿心理健康标准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幼儿心理健康标准,供教师、家长和照顾者参考:1. 自我认知与自我表达能力幼儿应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并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对他人和环境的影响。
2. 社交能力幼儿应能够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与同伴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3. 情绪管理能力幼儿应能够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理解他人的情绪,并学会运用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
4. 适应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幼儿应能够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并学会适应新环境和应对压力。
5. 学习能力幼儿应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好奇心、探索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案实施1. 评估幼儿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和与家长的交流来评估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可以制定一个评估表格,以便记录幼儿在不同领域的表现。
2. 制定支持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支持计划。
这包括提供适当的活动和资源,以帮助幼儿发展所需的心理健康能力。
3. 实施和跟进教师应积极实施支持计划,并与家长和照顾者保持沟通,跟进幼儿的进展。
定期评估和调整计划,以确保幼儿得到最佳的心理健康支持。
五、结语幼儿心理健康是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
通过制定一套幼儿心理健康标准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家长和照顾者评估和支持幼儿的心理健康。
心理医生全书_第六章 儿童期的心理特征及保健
能有一个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孩子是做父母的最终心愿。
但是,很多父母对孩子头痛脑热等生理表象上的疾病关心颇多,而往往忽略了对孩子心理的重视与保健。
也许,有时候家长会感觉到孩子的表现有些怪怪的,但只要孩子吃得香。
睡得好也就不那么在意了。
殊不知,这样的疏忽大意使得孩子心理上的障碍得不到及早的矫正与治疗,可能会导致孩子在儿童期就心理发育不健全,从而影响了他们成人后在社会上生活的能力。
1、儿童的性格特征及心理特点家长应该尽早地认识到孩子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尽可能地多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性格特点,以便于及时对心理疾病进行预防,并对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及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进行早期的教导。
您还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气质类型及特长兴趣因材施教,对孩子的期望应有适当的水平标准,不能盲目攀比模仿。
有个叫晶晶的女孩读小学三年级,她的各门成绩都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在家里也比较乖巧懂事、听父母的话。
父母也为有这样的宝贝女儿而骄傲。
让老师与父母常常闹不明白的是,晶晶常常无缘无故一个人小声地哭泣。
问她,她什么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儿的摇头。
这种情绪持续一会儿,就会慢慢停止。
这样,女儿虽然乖巧,但父母心里还是惶惶不安,觉得孩子可能有什么“痛苦”的心事。
后来,晶晶的父母委托了一位心理医生去了解自己的女儿。
在这位心理医生细心慈爱的关怀下,晶晶诉说了埋藏在心里的“痛苦”。
面对父母的疼爱与老师的关心,按说晶晶应该很开心、很快乐,可是老师与父母越是对她好,她心里就越不安,唯恐自己学得或表现得不够好而对不起老师,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周围所有对她好的人。
这样,她的心事越来沉重,思想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每当她想起这些,便不安地悄悄哭泣。
作为父母要对儿童心理障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视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请教心理治疗师,将心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使孩子能够德、智、体全方位的发展!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常情.盼望孩子成为人中的龙凤也是正常的理念。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没有心理疾病或心理变态。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开来。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家庭影响是属于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之一。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幼儿园的师生关系不会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遗尿是指婴幼儿到了3岁以后仍然不能自主排尿的现象。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多多,在班里属于“屁股上长刺儿”的人,根本坐不住。
老师开始上课没几分钟,就开始做小动作、东张西望,有时候忽然离开座位走到教室另一头;老师布置了家庭作业,多多边做边玩,一点小动静就要出去看。
多多可能得了() [单选题] *B、多动症(正确答案)C、抑郁症D、焦虑症如何判断一个孩子是正常,心理健康的() [单选题] *A、他的行为表现是同龄大多数孩子都有的(正确答案)B、他的行为表现是同龄大多数孩子都没有的C、他的行为表现的程度超出了大多数幼儿的表现程度D、他的身心发展出现长期停滞不前、甚至不进反退现象幼儿对某种特定情形处境或在与人交往时发生强烈的恐惧反应。
这属于() [单选题] *A.幼儿期恐惧(正确答案)B.幼儿焦虑症C.暴怒发作D.选择性缄默当幼儿表现出对外界细微的变化过于敏感,烦恼不安,感情脆弱,过于担心、害怕。
那么她可能得了() [单选题] *A.幼儿期恐惧B.幼儿焦虑症(正确答案)C.暴怒发作D.选择性缄默当幼儿在自己的要求或欲望得不到满足,受到挫折时,出现的大声哭闹、摔东西、在地上打滚、自残(如撞头、拽头发)等发泄怒气的过激行为时。
他可能是() [单选题] *B.幼儿焦虑症C.暴怒发作(正确答案)D.选择性缄默功能性梦游,多数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愈。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遗尿症是指()岁以上幼儿,仍不能控制自己排尿,经常夜间尿床、白天尿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强迫观念:是指反复出现多种毫无意义的观念、思想、印象和 冲动。 强迫行为:是指一些刻板的、仪式性的行为,反复地去做。
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
(二)、行为障碍
1、夜惊:是一种睡眠障碍。它的发生与白天情绪紧张有密切关系。男孩 发生夜惊多于女孩。 表现: 在睡眠中惊醒,突然哭喊出声,两眼直视,并从床上坐起,表情 恐惧,且伴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出汗等症状。这时,如果叫醒 他,通常难以唤醒,对于他人的安抚,他一般不予理会。夜惊的发作可 持续数分钟,过后可再度入睡,醒后对此事基本上没有记忆。 原因:幼儿夜惊,多由心理因素引起,如离开亲人进入到陌生环境,受 到成人的严厉责备,睡前看了惊险电影或听了情节紧张的故事,或卧室 空气污浊,手压迫前胸,晚餐过饱等。鼻咽部疾病致睡眠时呼吸不畅, 肠寄生虫病和癫痫发作也可导致夜惊。 矫正:一般不需药物治疗,主要从解除产生夜惊的心理诱因和改变不良 环境因素入手,及早治疗躯体疾病。还应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随 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幼儿的夜惊会自行消失。
及早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并能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和增 进幼儿心理健康。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本节导言
对于婴幼儿来说,健康是第一重要的。联合国世界卫生 组织宪章中指出: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 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简言之,一个健康的人,既要 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 幼儿卫生保健的任务不仅仅是维护幼儿的生理健康、防治 疾病,而且也包括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使之具有良好的 适应状态。 对于躯体健康可以根据医学标准作出诊断,但是如何界定 心理健康与否呢?
小常识——夜惊
夜惊是指睡眠中突然惊醒,两眼直视,表情紧张恐惧,呼吸急促,心率 增快,伴有大声喊叫、骚动不安,发作历时1~2分,发作后又复入睡, 晨醒后对发作不能回忆。 夜惊又称睡惊。患者睡眠中突然坐起,一声尖 叫,伴有植物神经征象,如心跳、呼吸加快、大汗淋漓。有强烈的恐惧、 焦虑感和窒息感,偶然有幻觉,如见鬼一般。每次发作约1-2分钟,早上 醒后一般无所记忆。这一点和梦魇不同。儿童多见,大多数在长大后自 愈。成人患病者常有焦虑症,或可能存在未查明的内脏疾病。治疗可用 安定。 夜惊指一种常见于儿童的睡眠障碍,主要为反复出现从睡眠中突然醒来 并惊叫,通常发生在睡眠前三分之一阶段,大约在入睡后15-30分钟; 发生于NREM睡眠时段。 儿童在睡眠中突然惊叫、哭喊伴有惊恐表情和动作,两眼直视,手足乱 动,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出汗、瞳孔扩大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通常 在夜间睡眠后较短时间内发作,每次发作约持续1-10分钟。难以唤醒, 当时意识呈朦胧状态。醒后有意识和定向障碍,不能说出梦境内容,对 发作不能回忆。
系统脱敏法
概念:是由交互抑制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法,所以又称 交互抑制法。 当患者面前出现焦虑和恐惧刺激的同时,施加于焦虑和恐惧 相对立的刺激,从而使患者逐渐消除焦虑与恐惧,不再对有 害的刺激发生敏感而产生病理性反应。 说到实质上,“系统脱敏法”就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 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忍耐力, 增强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 保持身心的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 简而言之,系统脱敏法是指通过渐进的方式来使人逐渐适应 他原本不能适应的东西。
第一节
4、行为统一协调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思维逐渐变得有条理, 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日趋合理和成熟。心理健康 的幼儿行为通常表现为既不过敏,又不迟钝,面 对新的刺激情境能做出合理的反应,具有与大多 数同龄幼儿基本相符的行为特征。一个人的行为 经常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如幼儿具有攻击性行 为、遗尿等,则是不健康的表现。
第二节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 (一)、概念 心理卫生的概念:①指一种状态。在这里,“卫生”与“健 康”同义,指某人心理处在健康状态。②指一项工作。即促 使人们心理处于健康状态的保健工作。③指一门科学。即心 理卫生学,它是研究如何开展心理保健工作,如何使群体与 个体形成良好行为,如何使这种工作的行为转变为与个体的 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相适应的应用性科学。 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实际形成的奠基时 期。这一阶段所造成的心理上的落后和偏差,都会给今后的 发展和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提示:
上述标准是心理健康的一种粗线条的标准,它远不 及测量人的各种生理指标那样具体和客观。 在日常生活中常参照以下几点具体的标准:“有 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 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心情开朗和愉快,处事乐观,态度积极, 乐于承担责任;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小朋友和睦相处, 合群,在集体中受到欢迎和信任;应变能力较强,能较好地 适应环境和各种变化,自控力较好,没有不良习惯和嗜好; 注意力集中,休息时善于放松,睡眠良好。”
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
(一)情绪障碍 2、幼儿强迫症 表现:幼儿强迫症表现为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或二者兼 有。 原因:研究表明,幼儿的个性特征,家长对幼儿的教养方 式不当,教师惩罚,父母不和,孩子突然遭遇精神创伤,患 严重的躯体疾病都可能是诱因。 矫正:要给予幼儿心理支持,帮助幼儿建立信心,鼓励幼 儿多参加集体活动,要求家长积极参与合作。不能采取强制 手段制止症状或体罚幼儿。要注意对幼儿进行良好性格的培 养,为他们创设宽松、融洽的生活氛围。这对于预防幼儿强 迫症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
一、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
)、判断幼儿的心理是否正常的方法
1、是否有某些行为表现
正常即平常,如果某个幼儿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是同龄大多数幼儿都有 的,那么这个幼儿心理正常的可能性就高。如果同龄大多数幼儿都有而 他没有,或大部分幼儿没有而他有,这都可能是不正常点的。 举例说明:2-3岁的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经常发脾气,这是正常 的。但如果到了上学的年龄还天天发脾气的话,那可能就不正常了。再 比如,有的小孩夜晚睡熟后突然起身,做一些较为复杂的活动,以后自 行上床入睡,第二天对昨晚发生的一切茫然不知,这是夜游症,在正常 幼儿身上是期的神经、大脑发育尚未健全。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部分, 尤其是控制睡眠觉醒的大脑皮质发育的不成熟,对孩子的睡眠都会有一 定的影响。这是孩子正常生理发育的自然现象。如果孩子发作夜惊的情 形不很明显或偶一为之,父母们则不必过分在意。随着孩子的成长,身 体各部分发育的逐渐成熟,症状就会逐渐消失了,这种状况属于是一过 性的。 (2) 心理因素占有一定的比例。我们这里所说的心理因素,包括情绪 的焦虑、压抑、紧张不安等等。有些情绪刺激是暂时或临时的,比如白 天玩儿得太疯狂、晚上看了恐怖惊险的影片或听了恐怖故事。这个年龄 的孩子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有了大幅提高,想象力也变得丰富,因此 这些刺激会使他们做各种各样的梦,也就可能导致孩子当晚或这几天夜 里出现夜惊;还有一些情感上的刺激,比如有亲人突然离世(尤其是自小 就与他生活在一起的老人)或分开(爸爸妈妈出差之类的情况),再比如单 亲家庭,这些心理情感上的刺激,往往会比较微妙和深入,给孩子精神 上的压力和紧张感也会更大;再有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苛或者 态度激烈,也会让孩子感到焦虑不安,从而夜晚睡觉出现惊厥。 (3) 持续的夜惊则可能是由一些病理因素引起的。如大脑神经营养供 应不足、大脑发育有异常、大脑皮层中枢、丘脑、垂体等大脑器官之间 的相互调节不好,内分泌等原因造成的肥胖,以及严重的钙缺乏症,都 使可能导致夜惊发作的病理性原因。这就需要到医院请医生诊治了。
一、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
(二)判断幼儿的心理是否正常的方法
2、行为表现的程度
虽说某些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是大多数幼儿都有的,但某幼
儿表现得严重性超出了大多数幼儿的表现程度,也属于不正
常。 例如:受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判断不了事实的真 伪虚实,常出现说谎的现象。但如果幼儿经常编造谎言来达 到某种目的,久而久之,成为一种顽习。这就不正常了。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幼儿“理想”的心理健康标志: 1、智力发展正常 2、情绪稳定愉快 3、人际关系和谐 4、行为统一协调 5、性格乐观开朗 6、自我意识良好
第一节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1、智力发展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心理条件,是心理 健康的首要条件。智力一般是观察力、注意力、思 维力和想象力的综合,它是以思维力为核心的。 智力正常的幼儿在认知方面一般表现出想象力丰富、 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动手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 较强。 《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将儿童的平均智商(IQ) 定为100分,IQ在140以上的成为天才,IQ低于70的 可能存在智力低下问题。
第一节
5、性格乐观开朗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性格是个性的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 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之 中。 性格良好反应了人格的健全与统一。 心理健康的幼儿在个性方面常表现出:活泼开 朗、乐观、自信、积极主动、独立性较强、谦虚、 诚实、勇敢、意志较坚强等特点。 心理不健康的幼儿性格发展不良,表现出胆怯、 冷漠、吝啬、孤僻、敌意等。
是正常的。 但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幼儿到了5岁,就具 有了自行控制排尿的能力了。如果幼儿上学了还天天尿床, 这就不正常了。
二、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矫正
(一)、情绪障碍 1、幼儿期恐惧 表现: 幼儿对特定的动物、人、物品或情境所产生的过分 的或不合理的恐惧和回避反应。幼儿期主要的恐惧对象有生 疏的动物和情境、陌生人、闪光、阴影、噪声、黑暗、孤独、 梦境等。 原因:幼儿的恐惧多数产生于父母和成人的恐吓和幼儿自身 的直接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自行消退,如果恐惧感长 期不消退,就有可能导致幼儿的退缩或回避行为。 矫正:家长和教师不可采用恐吓、威胁的方法教育幼儿,应 积极鼓励幼儿投入到所恐惧的情境中,学会如何应付而不是 消极回避。必要时采用系统脱敏法,使幼儿分阶段逐步接近 所恐惧的事物,从而减轻对特定事物的恐惧。也可采用示范 法予以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