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2)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学会对比分析,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加深理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关爱他人,提升人际关系的和谐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3)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

2. 案例分析法: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收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相关内容,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表述;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经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论语》及儒家思想;(2)引导学生关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2)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该名言的理解。

“以《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和互助精神的教学方案”

“以《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和互助精神的教学方案”

“以《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和互助精神的教学方案”1. 引言1.1 概述本篇长文旨在探讨如何以《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和互助精神的教学方案。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广泛认同为道德行为准则之一。

通过深入解析《论语》中的这个观点,并结合实际教育环境,将探索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互助精神。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文章整体内容进行概括介绍。

接下来,正文将分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解析;二是道德行为和互助精神的培养方法。

第三部分将着重探讨学生互助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包括必要性、引导方案以及具体措施和效果评估方法。

第四部分关注教师角色与责任,以及如何通过《论语》中的观点引导学生,同时强调学校为教师提供支持与培训的重要性。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道德教育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出一个全面且实际可行的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互助精神。

通过深入解析《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观点,并结合学校教育环境和教师角色与责任,本文将探索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践行道德原则,并促进他们积极参与互助行为。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能够为教育者、家长和社会各界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

2. 正文:2.1 《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析《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视为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之一。

这句话表达了对他人感受和需求的关注,要求每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不去伤害或侵犯他们。

这种道德观念反映了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和社会和谐价值观。

2.2 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和教育意义道德行为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4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4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设计意图
1、 导学
引领
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通过设置问题,引
起思考,激发兴趣。
2、 多元Leabharlann 互动(一)师生互动
(二)问题探究:
1、.什么是仁
2、怎样才能达到仁
3、施仁之后会怎样
4、古今中外关于仁爱、博爱的故事
引导学生课下
搜集资料,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
的习惯,互相交
流经验。
3、 体系
构建
本课是一篇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从不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课题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班级
课型
新授课




知识技能
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友善相处。
过程方法
同学间相处,要努力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帮助、关心别人,在具体行动中奉献自己的爱心,实现人生的意义。
板书
设计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措 施
内 涵 仁 效 果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教学
反思
同角度思考质疑,进入更高的境界。
学会一种方法
更新一种态度
体会一种人生
4、 对点
集训
让学生意识到爱是一种能力,培养学生
爱的能力,使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从
培养学生
爱的能力
而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和谐共存。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5、 总结
提升
课堂小结
促进理解
加深印象
6、 布置
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类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意的句子。
情感态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第一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N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理解和体谅父母,懂得感恩,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2、能力:体验换位思考的感受,指导平时的修身养性与行为实践。

3、知识: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需要理解、尊重、宽容。

二、教学准备:1、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预设一些矛盾事例,组织学生分析和演练。

2、情境导入环节事先请两位同学用小品表演的方式准备。

三、教学流程:(一)情境表演:一位学生配音,一位学生表演:细雨淅沥,秋风瑟瑟。

车靠站,上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走进一个座位,打量了一番,皱起眉头,面露不悦,嘴里喃喃自语。

我一瞧,原来座位上不知哪位乘客不注意,滴了几滴水,弄湿了椅面。

她重选了一个空着的双人座位。

入座时,随手把她那滴着水的雨伞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学生观看的同时,思考:这个小品表演告诉我们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归纳: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

雨天公共汽车座位潮湿是一个很平常也很容易避免的问题,但往往大家都不注意,我们在抱怨别人的同时,是否想到自己在不经意间也作出了让别人抱怨的事。

其实,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留给别人,方便别人也就是方便自己。

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探讨的课题。

(板书,导入新课)(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合作互动1、理解至理名言:2、你有没有过类似的小品表演中的行为?可以敞开心扉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吗?(先组内交流,然后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师总结:确实,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我们生活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让更多的孩子学会了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只从自己的需求考虑,而忽视N 了他人的感受,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人与人之间更多的理解、尊重和宽容。

(完整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docx

(完整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docx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教学目1.知目:本中的基知(《》)2.技能目:通翻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点(翻《》)3.情感目: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代价。

二、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才能达到仁”“ 什么做就可以达到仁”)三、教学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代价。

(集中探“仁”与我的生活)四、安排: 1.5 ( 0.5 ,达到知、技能目,本1)五、型:多媒体授六、教学方法:启、探究七、教学程1.翻开《》,圣人孔子从神上走了下来,我看到了一位真、坦率的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者,看到了一位学生感到“仰而弥高,之弥” 的者,看到了一位充智慧的智者,正所“学高,德高范”,他堪称“万世表”。

走近他,我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的身影,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走近他,我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也无法全部解清楚。

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聚在一起和平共,就是仁。

那么怎才能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呢?那内容可就多了。

下面,我将来了解一下仁的倡者孔子此是怎么解的。

接下来,大家集体背第四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学生集体背。

(落背,活堂氛)教:其,文言文的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来完成。

在平,只要你想,敢,然后大声,就可以出味道,出情感,出人生。

“ 狂文”,我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狂,略文言文朴的土地我的享受。

3.文本解:(1)我的小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句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系自身生活,一生活中哪些事情和句是相系的。

(尽量使用例)(整体感知文本)生活中,我是希望人我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人好一点。

一点最的,我是希望老多关注我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可曾想,我是否也曾关心老,关注老,理解老内心的苦衷呢。

也,我也希望朋友多自己做一点事,爸多自己一点,一点理解⋯⋯或,从今天开始,当我想到一个的候,希望大家都能想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教学目标1.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

2.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实质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多媒体播放《论语》中的一段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的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趁机导入今天的新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环节二:新课讲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要求活动一:设疑启思多媒体播放案例:某班一度流行给同学起外号,那些难听的外号一旦落到谁的头上,谁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心里有一种羞辱感。

其实,谁都不愿意成为被取笑的对象,即使那些喜欢捉弄别人的人也是如此。

问题:你有过被人“捉弄”的经历吗?如果有,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强加于别人吗?为什么?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够强加于人吗?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得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

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他人。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含义和要求活动二:情景表演小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住进学校的集体宿舍之后,小乔得到同学的许多关照,却对别人漠不关心。

久而久之,同学渐渐疏远了她。

找学生分别饰演小乔、小乔的父母、小乔的同学,分为家里和学校两个场景进行表演。

表演完后,请同学们思考:同学们疏远小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想得到别人的关照,应该如何对待他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论语》中有另外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谋求自己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

高二选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教案

高二选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教案

高二选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含义,培养其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品质。

2.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让学生感受《论语》的魅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论语》中还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吗?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处、背景及意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第二课时(一)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案例分析1.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互动环节1.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计划。

第三课时(一)文言文阅读1.让学生阅读《论语》中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二)课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练习题。

2.教师批改并讲解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2.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并签字确认。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存在困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知识,发展阅读古文的基本功。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的意义和内容。

3.审美鉴赏与创造:思考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在当今时代的价值4.文化传承与理解:吸收先人智慧,理解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教学难点】吸收先人智慧,理解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解析目标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

但是从文字结构上看,“仁”就是“亻”旁加“二”,“二”有“多”的意思,很多人能够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

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仁”的倡导者孔子对他的弟子们是如何解说“仁”的。

二、诵读文本,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第一则、第二则、第三则和第五则,师纠正读音。

2.师示范朗读,学生思考孔子与自己的哪四位弟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谈话?预设:颜渊、仲弓、樊迟、子贡;仁3.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疏通文本,深挖内涵1.学生结合注释,梳理重点字词,疏通文意2.学生按照问题提示,结合注释,分组学习并展示成果。

(1)孔子认为什么是“仁”?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2)孔子认为应该如何做到“仁”?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3)孔子认为施“仁”后会如何呢?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2.学生按照问题提示,结合注释,分组学习并展示成果。

(1)孔子认为什么是“仁”?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2)孔子认为应该如何做到“仁”?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3)孔子认为施“仁”后会如何呢?请用原文内容回答。

孔子论仁预设:第一则“颜渊问仁”(1)克己复礼(2)为仁由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3)天下归仁焉预设:第二则“仲弓问仁”(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1.2 引导学生关注《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1.3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字面意思2.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这句话的深层含义第三章:案例分析与讨论3.1 教师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3.2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3.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第四章: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4.1 教师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互动4.2 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不同情境下的道德选择第五章:拓展思考与实践5.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的意义5.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策划一项道德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慈善捐助等5.3 各小组汇报实践活动计划,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学设计说明:本教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

通过导入、理解、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拓展思考与实践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六章:观看相关视频6.1 教师播放一部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题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片段6.2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视频中人物如何践行这一道德原则6.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视频内容的讨论和分析第七章:小组讨论与分享7.1 教师提出一些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7.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7.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交流和分享8.2 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和感受,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8.3 学生提交心得体会,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9.1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讨论进行小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9.2 教师布置一道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和练习9.3 学生完成作业,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第十章:课程反思与评价10.1 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课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教学设计说明: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课程导入解析: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环节。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理解。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

2. 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阐述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论语》和儒家思想,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原文:详细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文及翻译,解释其含义。

3. 阐述儒家思想:介绍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其价值观。

4. 案例分析:举例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其现实意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翻译能力:评估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的翻译准确度。

3. 思考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论语》文本:《论语》原著或简译本,用于学生阅读和理解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儒家思想的学术论文、书籍或视频资料,用于教师备课和课堂拓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一项重要的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教导之一。

通过学习这一原则,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2 教学目标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并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理论解析在本节中,我们将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进行深入的解析,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

2.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和应用。

2.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体会和心得。

第三章: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情景模拟设计一些情景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提高其道德素养。

3.2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不同角色在面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时的思考和决策过程。

3.3 反思与总结让学生对自己在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第四章: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4.1 课堂讲解讲解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品质。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行为。

4.3 个人反思让学生写下自己在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展望5.1 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

5.2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章节;(2)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3)学会如何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章节;(2)学会运用孔子的思想体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精神;(3)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2)掌握孔子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孔子思想体系;(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阐述孔子的思想体系;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理解和应用;3. 案例分析法: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章节,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3. 教学素材:准备好相关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章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文本:详细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阐述孔子的思想体系;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理解和应用;4. 案例分析: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5. 小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教学设计精选5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教学设计精选5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精选5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古代的“三纲五常”引出“仁”的话题。

二、解读选段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三遍后齐读一遍。

[由整理]3、明确文言知识并且翻译文段。

重点词: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请问其目目:条目,详情。

请:请求对方做某事;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不敏:资质愚钝;事:实践,实行。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躬自:自身,自己。

樊迟未达达:明白,理解。

问知知通智。

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排、安置;直,形做名;枉,形做名。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文言句式:何谓也宾语前置句选于众状语后置句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克己复礼为仁决定句翻译: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今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实行仁,完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颜渊虽然资质愚钝,但愿意实践这些话。

”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今译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如同接待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庄重。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译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能够拿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的身上。

先秦诸子——《论语》教学(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先秦诸子——《论语》教学(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先秦诸子——《论语》教学(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仁者无敌”。

那么在这儿所指的“仁”是什么呢,仁者为什么能够无敌呢?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就是有关孔子的“仁”的阐述。

耶稣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他们。

”又说:“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就得怎样待别人。

”穆罕默德曾宣布:“最高贵的宗教是这样的——你自己喜欢什么,就该喜欢别人得什么;你自己觉得什么是痛苦,就该想到对别的所有人来说它也是痛苦。

”中华民族的先哲圣人孔子在几千年前,就阐述过类似的思想。

今天通过具体的课文,让我们领会儒家“仁”的思想吧。

一、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掌握如下重点词语。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樊迟()皋陶()弘毅()枉()(提示:fán、gāo、yáo、hóng、wǎng)2、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2)为仁由己(3)请问其目(4)回虽不敏(5)请事斯语矣(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7)尧舜其犹病诸(8)能近取譬(9)士不可以不弘毅(10)死而后已(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2)克己复礼为仁(提示:(1)赞许(2)靠(3)详情(4)资质愚钝(5)实行(6)字(7)担忧(8)比方(9)抱负远大,意志坚强(10)停止(11)贫困(12)实现)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

子曰:“知人。

”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2)举直错诸枉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4)知者利仁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提示:(1)“知”通“智”(2)“错”通“措”(3)“乡”通“向”(4)“知”通“智”)4、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达为使动用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课时 精品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022学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课时  精品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022学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二课时1、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

2、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

3、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选修课《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四课,学习选文,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1.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2.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温故知新】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

【自主学习】学生参考注释,诵读并自己疏通第6---9小节。

【合作探究】问题1----翻译选文6,重点理解“我欲仁,斯仁至矣!”明确:①句意理解:只要我想达到仁的境界,仁的境界就到了!②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一方面告诉人们不能干什么,一方面又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

要做到仁并不难,关键看你是不是有这种追求。

所以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意味着,对每一个人来说,可怕的不是他不具备仁德,而是他丧失了追求仁德的愿望。

孔子把仁这种境界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问题2----翻译选文7、8 ,重点理解“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明确:“志士”指有高尚志向和节操的人。

“仁人”指讲究仁义的人。

志士仁人不会贪生而损害仁德,只会为了成全仁德而牺牲生命。

仁是孔子为人生开启的根本方向,是孔子为世人营造的安顿人生的居所。

问题3----翻译选文9,重点理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明确:句意理解: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问题4----概况什么是仁?明确:A、克己复礼;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爱人;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问题5----怎样才能达到仁?明确: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B、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C、能近取譬。

问题6----施仁之后会怎样?明确:A、天下归仁;B、在邦无怨,在家无怨;C、我欲仁,斯仁至矣;D、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击鼠标
生:六个,颜渊、仲弓、樊迟、子夏、子贡、曾子。
师:孔老师是有问必答呀。在这六个学生当中, 有一个成绩不太好的,或者说是领悟力不 太高的是谁啊?
生:樊迟。
2
师:你们是怎么看说了两次, 他还没明白老师的话。
师:樊迟真的是反应迟钝吗?
生:不是。
贵溪市实验中学高中部青年教师优质课参赛教学设计 贵溪市实验中学高中部青年教师优质课参赛教学设计 高中部青年教师优质课参赛
学科 课题 组织形式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教学目标 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 情感目标 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翻译重点选段,对“仁”的思想主张的把握。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联系现实来应用这种思想。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 释义法、诵读法、概括哲理法、举例应用法 语文 年级 高二 授课时间 2010.11 参赛人 总课时 1 罗小玲 第 1 课时
接下来,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一个人。
点击鼠标
漂亮吗?有人知道她吗?她呀,就是一个普通的 女孩子,她叫文花枝。文花枝是湖南一青年旅行 社的导游,2005 年 8 月 28 日,在带团途中遭遇 车祸,车上人员 6 人伤亡,14 人重伤,8 人轻伤。
5
她身受重伤,全身多处骨折,数度昏迷。身处险 境,当营救人员想先把坐在车门口第一排的文花 枝先抢救出来时,她却没有忘记一名导游的神圣 职责,高呼“我是导游,后面是我的游客,请你 们先救游客”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表现了一个 普通导游不怕牺牲、先人后己的忘我境界,由于 错过最佳救治时间,她左腿高位截肢。
师:同学们,这算不算是“仁”呢?
我们身边那些人和事还没有做到“仁”?
生:……
点击鼠标
四、本课小结 师:生活中, 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 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 说一点最简单的, 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心我们一点, 多理解自己一点, 可是我们曾想过, 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 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 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 或许,从今天开始, 当我们想到这个的时候, 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起这句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最后,请同学们用最大的声音,最真诚的声音 齐读这几句话:
7
1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谈社会责任感的时候说到 “鸟兽不可与同群”,人是社会性的, 人不可能脱离群体,不可能脱离别的人, 不能够离开人与人的关系。 哪怕是一秒钟,你可以说你在这一刻只有我自 己,跟任何人没有关系。 有没有?不可能有。 所以我们理应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做贡献。 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 那么,人与人之间怎么才能和平相处呢?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 , 从书中寻找答案吧!
点击鼠标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其实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课文中已经有了。大家看到第 8 节。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师: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生:…… 师:就是说: 志士仁人,不会因为求活命 而伤害对仁的追求,伤害到仁道, 而只有在必要的时候 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仁道, 或者说是来完成自己对仁的追求。 那么孟子也提出了“舍生取义” 。
3
教师下讲台,走到学生 中间去,指导学生
师:我们一起看屏幕。
点击鼠标
①克己复礼为仁。 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④爱人。 ⑤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⑧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⑨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告诉我们不 能做什么, 那么孔子有没有鼓励我们该 做什么呢? 生:…… 师: 点击鼠标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实现“仁”的关键是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4
点击鼠标
三、知识拓展,说说我们身边的“仁” 知识拓展,说说我们身边的“ 。 拓展 我们身边的 1.师:那么在今天社会,还有“仁”吗?还需 要“仁”吗?接下来我们对身边的“仁” 进行一番讨论,各抒己见。 生: (举例) 生: (举例) 重 点 生: (举例) 生: (举例)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下面我也有个问题。
点击鼠标
①颜渊问仁(颜渊、孔子) 颜渊问仁
点击鼠标
②仲弓问仁(仲弓、孔子) 仲弓问仁
点击鼠标
③樊迟问仁(樊迟、孔子、子夏) 樊迟问仁
点击鼠标
④子贡问仁(子贡、孔子) 子贡问仁
点击鼠标
(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仁”的思想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 1.师:颜渊、仲弓、樊迟都问老师“什么 是仁” ,但孔子的回答都不相同。那 么,究竟什么是“仁” ,请同学是找 出来。 生:……
学生围绕 “己所 不欲,勿施于 人”展开讨论。
讨 论
3. 我们那些国策体现了 “人本”思想? 全民义务教育, 廉租房, 最低生活保障,公民养 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点击鼠标 播放视频 4
无论是三不朽的典故,还是孔子所说的“志于道”都体现出古 代圣贤对于道义的追求,那么当道义和生命发生冲突的时候, 人应该如何选择呢?
生:语录体(答问体)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 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 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 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 子的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 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 经过情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 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师:是的,也就是孔丘老师的课堂实录,学生 问问题,老师回答。 师:孔老夫子的学生都喜欢问问题,本课中涉 及到几个学生?分别是谁呢? (举手发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实验教学 识记本节选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孔子对“仁”的观点。
(1)课前让学生结合注释对文本进行疏通,画出不理解的字句,找 教学准备 出疑难问题; (2)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关于《论语》及孔子的介绍。 教材版本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备课札记
4. 我们身边那些人和事 还没有做到“仁”? 乱扔垃圾, 半夜唱卡拉 OK, 假烟、假酒、假商标、 假学历、假数字…… 前段时间报道的 有毒大米、 有毒饼干, 假到了“祸国殃民”的 程度。 人们痛心疾首,深感信 用资源被严重糟蹋。
点击鼠标
师:这个美丽的年轻姑娘,一条左腿从膝盖上被截掉。
劫难之后,对于未来的憧憬和设想都被打乱。记 者问她: “你后悔吗?”文花枝笑着说: “我只是 做了自己应该做的。 ”
点击鼠标 播放视频 2
师:那么“恕”是什么意思呢?有没有同学 知道?我们看看说文解字里怎么说的。
点击鼠标 播放视频 3
师: 孔子又是怎么解释 “恕” 的呢? (原文) 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师:第 4 小节。
视频结束后,自动出现下面几行字: 自己不想做的事,自己也不要让别人去做; 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1.克己复礼。 我们学校的桂花开了, 很香,同学们都想摘几 支放在自己的寝室里或 摆在自己的课桌上。可 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不 允许我们破坏花草树 木。不得损坏公物。桂 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 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 是仁了。 2.爱人。 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 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 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 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 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 老师,如为我们宿舍的 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 生活老师,如为我们学 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 线的门卫老师……当你 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 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 微笑,这样,你就已经 是一个“仁”者了 过团体生活的时候,有 的人洗了手,本来要在 自己的毛巾上擦干净, 看见旁边挂了一条,顺 手擦在别人的毛巾上。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思 想行为出来呢?
师:因为他在思考一个难题。是什么呀?
生:什么是“仁和智”?
师:是的。对于樊迟的不明白,孔老师不生气, 因为他主张“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 。他 是一个和气的老人。虽然我们不能够回到 两千多年前去去听孔老夫子上课,但我们 自己可以模拟一下当时的课堂。大家说好 不好?
点击鼠标
4.分角色表演 分角色表演,模仿孔子及弟子的对话。 分角色表演 师:不要求按原话,允许自由发挥。
(很多时候学 生都希望自己 的老师没有缺 点, 总觉得老师 这里或是那里 做的让你不满 意, 但别忘了老 师也是人, 是人 就会有缺点, 过 分地希望别人 好,是一种自 私,是不对的)
(教师解答) 2.全班同学把以上句子齐读一遍。 3.师:读了这么多句,有没有一个字就可以概 括 “仁” 的呢?孔子是怎么回答子贡的? 生:其“恕”乎?。 师: “恕” 。
“ 1.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为仁 ”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 3.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6
五、布置作业
1.学习了本章节,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请结合你对 “仁” 理解, 拟一份面向全班师生的倡议书, 倡议大家都能以 “仁” 为行动准则,积极投身到和谐班级的建设中来。 2.推荐两个人的书,进行通俗阅读。 (1)于丹《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于丹<论语>感悟》 , (2)北大教授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
点击鼠标
播放视频 1
一部深远影响中国社会的儒家经典,其中蕴含了怎样的 人生哲理?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隧道,它的思想精华在今天是 否还能够闪烁出智慧的光芒?
二、知识梳理,解读选段 (一)感悟语言,享受语言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一遍全文 2.全班齐读一遍全文 3.教师点评 师: 《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