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 第十八章 清代的典雅文化和批判精神
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重点
审美第一章1、万物有灵: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类认识能力十分低下,原始人还不能把自身与自然界分开,以己推物,便认为自然万物也和人一样有灵魂,有知觉,有意识,视为同类,这便是万物有灵的观念。
2、图腾:源于美洲印第安人的方言,意为“他的亲族”。
原始人基于万物有灵的观念,由于对生育现象的无知,往往认为自己的氏族和某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之间有血缘关系,认他们为自己的祖先,这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就是该氏族的图腾。
这个氏族便以这个图腾命名,作为本氏族的标志。
图腾被认为是该氏族额祖先神,保护神,因而大多得到虔诚的崇拜。
3、玉琮特点:玉琮外方内圆,实兼有天地之意,有学者称这应是贯通天地的一种法器,不无道理。
在原始宗教已越来越从生产中分离出来的此时,人们关于天地自然的考虑,理应达到较为成熟的地步。
大多刻着面目狰狞的神人面兽纹,神人与面兽的组合,隐喻着非凡之人所具有的神秘威力。
代表时期:良渚文化时期出土地点:江苏武进寺敦琮王出土地点:浙江余杭反山第二章1、商代青铜器的特点代表器物及意义特点:数量大、品种多、分布地域广泛、冶铸技术高、纹饰繁复、以饕餮核心形象、多装饰夔文和兽形、给人以富丽、威肃、神秘的感觉,多用于祭祀。
代表器物: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龙虎纹尊、人面方尊意义:是殷商人“率民以事神”的具体写照,同时也是商人征服力的一种反应。
表达了商人对神灵的敬畏和遵从,对异族征服的骄傲和自豪,对凶猛之力的夸耀和张扬,对拥有者权势的证明和显示。
第三章1、天命观:天神被视为无限关怀人世的有理性的最高主宰,他选派德行好的人作为下土代言人,周人即是因尊重天神意愿,以“德配天”而被天神惠顾,取代殷商。
从此,是否得到天神护佑,主要视下土之人的态度和努力。
2、周代青铜器的特点及代表器物特点:食器多于酒器、着饰纹和铭文两个部分,作器的目的重铭文的记载、颂扬、纪念等内容因素,预示着一种不同于殷商神秘主义的理性、典雅、崇文尚时的精神,多饰窃曲文、波曲纹等几何形纹饰,以圆曲柔和、规则优雅的格调,体现周人礼的意义和乐的精神。
清代的典雅文化和批判精神
• 反思一个“情”字。在经历了“安史之乱 ”,国运衰颓,生灵涂炭之后,爱情这东 西是否还有价值和意义? • 李、杨的爱情具有象征的意义。经过明末 的狂飙运动,人们应该如何抉择,是否应 该回归到理性为美的旧轨道去? • 洪升既坚持又批判的态度,反映出清代审 美文化中特有的理性反思色彩。
兴亡与离合:《桃花扇》的悲愤
• 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 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近 代戏剧家欧阳予倩对《桃花扇》情有独钟,曾分 别在话剧、京剧、电影等领域涉猎过这一题材。 剧情以明代才子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邂逅秦 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并赠题诗扇为主线 ,揭露了魏忠贤的亲信陷害侯方域,并强将李香 君许配他人,李不从而撞头欲自尽血溅诗扇,侯 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 。
赵之谦:赵之谦印
赵之谦:无闷
• 吴昌硕,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 首任社长。 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伯年 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
吴昌硕:鲜鲜霜中菊
吴昌硕:十亩园丁,五湖印丐
儒道精神在宫殿园林中的体现
• 故宫:有序化和对称性建筑的典范 • 原应属于明代的成果,清王朝并未拆毁, 而是全盘继承,反映出清人的文化态度。 • 集群性:建筑物1000余幢,房屋9000多 间,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 追求的不是向空中发展,而是在地面上的 延伸。整座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 • 辽阔才是伟大,集群方显崇高。
• 由虚幻而切入现实,审视人性的手段和工 具。 • 对现实的批判《梦狼》白甲 • 对美好人性的赞美《婴宁》狐女 • 美在现实中的不可得。“知我者,其在青 林黑塞间乎!”
《儒林外史》:为一代文人写心曲
•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 小说(也称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讽刺文 学的典范。全书共五十六回(按:也有人 认为最后一回非吴敬梓所作),约四十万 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 ,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 人的功名和生活。
清代小说中的社会批判精神剖析
清代小说中的社会批判精神剖析介绍清代(1644年-1912年)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晚期,也是文化与政治变革交织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涌现出来,并且其中不乏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的内容。
本文将探讨清代小说中所体现的社会批判精神。
1. 社会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清代社会的背景,包括官僚腐败、封建礼教、人民疾苦等方面。
这些社会问题为小说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写作动力。
2. 小说题材选择接下来,我们将分析一些知名清代小说中所选取的题材和情节,以及它们所揭示出的社会问题。
比如《红楼梦》中揭示出贵族生活虚浮和江山如画等问题,《子夜》中探讨士人失意和权谋之道等方面。
3. 角色塑造与社会现象折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角色塑造。
通过分析小说中各个人物的性格、行为和命运,我们可以了解小说家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思与批判。
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就是对封建社会权威的颠覆。
4. 文化观念与价值观清代小说中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在批判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向读者传递着一些理想和道德标准。
这些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社会。
5. 批判精神启示最后,我们将总结清代小说中所体现的社会批判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这些小说以鲜明形象和生动故事传达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唤起了读者们反思和思考。
随着对清代小说中社会批判精神剖析的探讨,我们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与文学之间独特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也能够从历史眼光看待现实问题,并为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提供一些启示。
(以上内容纯属虚构,请勿抄袭)。
清代文学概貌及审美特征
清代文化从不同方面表现出对古代文化集大成的 发展趋势: 第一,文学观念更趋自觉、成熟和包容性;
第二,各体文学在清代都有所发展;
第三,在一些领域,如小说方面,出现了能全面 体现古代文学丰富内涵和艺术成就的优秀作品。
清代的小说创作,无论长篇、短篇、文言、白话都取 得了很高的成就。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达到了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 高峰,甚至被誉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之王,它“用传奇法、 而以志怪”,集志怪、传奇之大成,又有创造性的发展。 受其影响,清代中叶出现的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也是 较优秀的笔记小说。
恽敬、张惠言为首的阳湖文派,渊源于桐城派,文风更为恣肆。
清代也是骈文“中兴”时期,是六朝以后骈文最为繁荣的时期, 产生了众多的骈文名家,如清初的陈维崧,中叶的袁枚、孙星衍、 洪亮吉、汪中等,尤其是汪中,其创作被称为“钩贯经史,熔铸唐 宋”。
走向近代化 清代文学上承晚明文学,继续向近代化方向 发展,为中国文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近代化的 表现是一个过程,首先在一些作品中反映了与传 统观念相背的新的思想意识;其次,在文体方面, 也有所革新,特别是到了晚清,社会变革的要求 与新的传媒,使各体文学革命成为一种时代要求。
长篇章回小说的成就更高,不仅产生了《水浒后传》、 《说岳全传》等寄托民族意识的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也 产生了对现实社会具有强烈讽刺意义的《儒林外史》、 《镜花缘》等,还产生了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世情小说, 如《醒世姻缘传》、《歧路灯》、《红楼梦》。这些小说, 以《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成就为最高。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 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反映了广阔的 社会生活,它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成熟的古典讽刺小说。 曹雪芹的《红楼梦》,它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 的盛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 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为中心对封建社会的衰败与崩 溃,进行全面的揭露和批判,对于封建社会的判逆者给 予了热情的赞美。《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 高成就。
清代文学的思想解放与艺术创新
清代文学的思想解放与艺术创新概述:清代(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时期之一。
尽管清朝是一个专制政权,在许多方面限制了人们的言论自由,但在这个时代仍然涌现出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探讨清代文学如何在思想观念上实现解放并展现艺术创新。
一、思想解放 1. 经院教育体制瓦解:传统儒家思想在清代逐渐失去世俗影响力,替代的思潮涌现。
2. 道德经兴起:道家思想开始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对儒家传统进行了挑战和反思。
3. 张载心学:张载提出“性即理”的主张,以此扩展了儒家经典理论框架。
4. 读书与修身运动:知识分子开始注重读书、修身和修养精神。
二、艺术创新 1. 戏曲改革:清代戏曲逐渐形成独特风格,例如京剧、评弹等,并通过舞台技术和表演形式创新,使戏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2. 典故与顺口溜:清代文人以典故和顺口溜为素材,创作了许多风趣幽默的诗歌作品。
3. 小说创作:清代发展了许多重要的小说体裁,如红楼梦、金瓶梅等,不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也探索了人性与欲望的复杂关系。
4. 绘画艺术:清代绘画注重写实和抒情相结合,在技法上开拓了新方向,并融入诗词、音乐等元素。
三、思想解放与艺术创新相互关系 1. 开放思想为艺术创新提供动力:思想解放使知识分子对传统观念有更多反思和商榷的空间,从而催生了更多积极进取的艺术创作。
2. 艺术创新促进思想解放:艺术作品通过独立的观点和审美标准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塑造着社会意识形态。
结论:清代文学的思想解放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潮和观念,也为艺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这种相互关系推动了清代文学在思想与艺术上取得重要突破,影响深远且持久。
通过对清代文学的研究与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
这也为当代的文化创作提供了开放、多元和创新的借鉴意义。
清代文人书的审美观与艺术表现
清代文人书的审美观与艺术表现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许多文人通过书法表现自身的审美观与艺术追求。
他们注重笔墨的运用、书法的技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表现。
本文将深入探讨清代文人书的审美观与艺术表现,展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一、清代文人书法的审美观清代文人书法注重审美的内涵和深度,追求灵动自然的墨色和感人心灵的诗意。
他们推崇杨伯峻、颜真卿等古人,注重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
清代文人主张“返璞归真”,追求一种“意境”的笔法,强调用笔墨表现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在审美观方面,清代文人书法注重独特的格调和气韵生动。
他们追求字体的变化,讲究笔画间的韵律与节奏。
通过运用不同的书体和字体,他们使书法艺术展现出舒展自如、自成一体的风格,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和审美上的享受。
清代文人书法的审美观也体现在对意境的追求上。
他们认为书法必须符合文人气质和审美情趣,通过墨色的韵味、笔画的丰满与洗练,表现自己内心的意境。
清代文人书法注重传神、超然的墨意,善于运用寥寥数笔描绘出具有深远意蕴的画面,从而赋予书法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性。
二、清代文人书法的艺术表现清代文人书法的艺术表现在于其独特的技巧与风格,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他们以精湛的书法技巧展示自己的艺术天赋,并通过书法作品传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在技巧方面,清代文人书法注重用笔的轻重与墨色的渲染。
他们擅长利用勾点结合、浑厚流畅、变化多端的笔法,塑造出独具个性、丰富多彩的墨迹。
同时,他们也注重书法的用墨和用纸,通过运用不同的笔触和墨迹,使书法作品表现出沉稳、明快或激昂的情感,达到艺术与技法的完美结合。
清代文人书法的艺术表现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上。
他们既尊崇古人,学习并传承了古代书法的精华,同时也追求自我风格的创新和突破。
清代文人通过借鉴和吸收前人的书法造诣,注重个性的表达和独特风格的塑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书法艺术。
三、清代文人书法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清代文人书法以其独特的审美观与艺术表现,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清代文人与士人的文化时尚与审美观念
清代文人与士人的文化时尚与审美观念引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清代被认为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传统文化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并且文人与士人对于文化时尚和审美观念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表达。
清代文人与士人的审美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趋势,对于我们理解清代的文化和艺术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清代文人与士人的文化时尚与审美观念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他们的思想与艺术。
清代文人与士人的身份与地位在清代,文人与士人是社会上的两个重要群体,他们在政治、文化、学术等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文人一词通常指代文化领域的知识分子,包括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等。
士人一词则相对于官职而言,是指有功名、通过科举考试的人士。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代,士人通常是文人的一部分,因为通过科举考试是他们实现社会地位提升的途径之一。
清代文人与士人的审美追求清代文人与士人对于文化时尚和审美观念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把握。
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内涵和道义。
在他们看来,一个艺术作品只有具备了内在的深度和道德意义,才能够真正称之为佳作。
1. 文人与士人的诗词雅趣清代文人与士人非常喜好诗词,他们将诗词视为自己表达情感、展示才华的重要媒介。
他们追求的是诗词的雅致和文雅,注重字句的精细和意象的独特。
他们喜欢运用典故、神话和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正是这种诗词的雅趣,使得清代文人与士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者之一。
2. 书法与杂技的审美观念在清代,书法艺术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文人与士人常常会以书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
他们注重笔势的韵律和字体的美感,追求的是书法作品的灵动和意境。
此外,清代文人与士人还喜爱杂技艺术,他们对于杂技演员的身手和技巧非常欣赏,他们认为这样的表演可以给人带来无限的惊喜和快乐。
3. 绘画的审美追求绘画在清代文人与士人的审美追求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们善于运用笔墨,注重构图和色彩的搭配。
清代文人与士人的绘画追求着哲学与文人的理想化,他们喜欢以山水画和人物画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
《清代文学批评》课件
清代文学批评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创新发展
01
在新的历史时期,清代文学批评应当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
和文学发展需求,不断创新和发展。
跨学科融合
02
清代文学批评应当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实现跨学
科的融合与发展,丰富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
国际交流与合作
03
清代文学批评应当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世界各地的
特点总结
清代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如关注个体情感、强调文笔自然、注 重文论的实用性等。
影响分析
清代文学批评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 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促进了文学的多 元化发展、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创新等 。
02
清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儒家文论的影响
儒家文论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作用,对清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 远影响。
文学创作
当代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汲取清代文学批评的精髓,将其应用于自己的作品,丰富和发展了当代文学的内涵和形 式。
清代文学批评对后世的影响
理论传承
清代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思想被后世传承和发展,对后来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价值
清代文学批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对弘扬中华文化 、传承优秀传统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术思想演变
清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 响。
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清代文学批评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展现出对创新的探索。
清代文学批评的主要流派
儒家文学批评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文以载道。
公安派与性灵说
反对拟古主义,主张抒发个性,追求清新自 然。
浙西词派与常州词派
分别强调词的雅正和情感表达。
明清文学的审美观念与文学思潮
明清文学的审美观念与文学思潮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文学思潮转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人学士们对于文学的审美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经典之风,而是开始崇尚自由、个性和现实生活的表达。
本文将从明清文学的审美观念与文学思潮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明清文学的审美观念明清时期的文学审美观念主要体现在对于文学创作的态度和取向上。
传统的经典文学,如唐诗宋词,崇尚的是诗意和意境的表达,但明清时期,文人学士们开始更加注重个性和真实的表达。
他们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而不是简单的模仿或附和。
这就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明清时期,文学的审美观念中还强调了注重现实生活的描绘。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开放,文人学士们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创作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反映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民的真实感受。
他们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呼唤,对于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呈现,使文学创作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
二、明清文学的文学思潮明清时期的文学思潮与审美观念是相互关联的,文学思潮也是明清文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1. 清初古文运动清初古文运动是明清时期文学思潮的首要代表。
这一运动推崇汉魏以来的古文,强调修辞之美和文章的严谨性。
代表性的作家有袁枚、黄景仁等。
他们的作品注重对于语言的精雕细琢,追求文辞的优雅和华美。
这一文学思潮开创了古文的研究和发展的新纪元。
2. 神韵派文学随着清代社会的变革,文学思潮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神韵派文学代表了明清时期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阶段。
神韵派注重对于诗歌音韵的把握,以及表达作者真情实感的能力。
代表性的作家有郑燮、郑文焯等。
他们通过对于音韵的选择和运用,使诗歌具有别样的魅力和深度。
3. 雅正派文学明清时期,文人学士开始强调文学的纯正和正统。
雅正派代表了这一思潮。
雅正派文学追求文学创作的经典性和正统性,主张恢复古代的经典文学传统。
代表性的作家有叶德辉、黄宗羲等。
清代审美文化概说
清代审美文化概说清代审美文化概说在中国历史上,清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的文化生活中,审美文化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那么,清代的审美文化有哪些特点呢?本文将按照不同类别,对清代审美文化进行概述。
一、绘画艺术清代的绘画艺术以山水画为主,其主要特点是气势恢宏、构图复杂、笔墨浓重。
清代山水画的发展,表现出逐渐神化的趋势。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八大山人”、“文徵明”等名家的作品。
除山水画外,清代人物画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清代人物画的特点是注重人物神韵和面容特征的写实,但同时也有较多的传世作品呈现出滋味淡雅,意境清新的特点。
二、诗词歌赋清代的文化艺术主要表现在诗词歌赋之中。
清代诗歌主要是反映了在保守主义与变革主义之间的文化纷争。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清代的诗词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含义。
如,康熙年间的“诗禁”,就是为了遏制诗人的政治野心。
当诗人在这样的政治压力下赋诗时,作品也逐渐变得含蓄、隐晦。
其中,黄宗羲、袁枚等诗人被认为是清代诗词的代表。
三、戏曲清代戏曲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次高峰。
它是在明代和元代戏曲的基础上形成的,并继承了很多元朝的表现手法和传统。
清代戏曲的特点是,演员表演得非常细腻、夸张,配以清代特有的震撼力、唯美的视觉效果,形成了独具锐气的艺术风格。
四、建筑艺术清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高大、壮丽、优美。
清帝所下的“砖瓦规格”,严格规定了建筑材料的规格和标准。
这牢牢地保证了清代建筑的质量和壮观性。
清代建筑的另一大特点则是它的地区式、民族风格。
这些建筑风格透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成为了中国经典建筑的代表。
总之,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文化最高峰,也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
其中的审美文化,涵盖了绘画、诗词、戏曲、建筑等多个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梳理和总结,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明清文人的雅俗共赏与文化价值观
明清文人的雅俗共赏与文化价值观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们注重雅俗共赏,并且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明清文人雅俗共赏的概念、表现形式以及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和所产生的文化价值观。
明清文人雅俗共赏的概念明清时期,文人们对于艺术、诗歌、书法等传统文化有着高度的欣赏和推崇。
而与此同时,他们也能够欣赏并享受民间艺术和俗民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真实感和质朴气息。
这种雅俗共赏即是指文人们既能够欣赏高雅之作,又保持对于俗民生活和艺术表现形式之美的敏感。
明清文人雅俗共赏的表现形式1.绘画艺术:明清时期,绘画是一个非常重要且被重视的艺术门类。
在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明清文人对于自然风景、花卉鸟兽以及人物形象的敏感捕捉。
他们不仅注重刻画细节,还能够通过墨色和笔触表达情感,并对民间绘画风格进行借鉴。
2.诗歌创作:明清文人在诗歌创作中也展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
他们既能写抒发内心的高雅诗篇,描绘大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感受,同时也能写描写社会生活、日常琐事的俚俗诗歌,如骈文和打油诗等。
3.书法:明清时期的文人优雅地行使着毛笔,在纸上留下了独特而精妙的字迹。
无论是援笔山水或者是速递字样, 明清文人都将个体魅力融入其中. 明清文人雅俗共赏对社会的影响1.文化交流:明清时期的文人雅俗共赏推动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通过对于民间艺术和民生话题的关注,文人们更加贴近普通百姓,扩大了社会交往圈子。
2.舆论引导:由于明清文人雅俗共赏的特点,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代表民意。
他们以自己的作品来影响社会舆论,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发表看法和批评。
3.文化传承:明清文人通过关注民间艺术和世俗生活,保留了一部分民间传统艺术形式。
这些经典作品成为后来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石。
明清文人雅俗共赏的文化价值观1.多元包容:明清时期的文人在雅俗共赏中体现出多元包容的文化价值观。
不论是高雅还是俗庸,都有其独特之美,并应得到尊重和欣赏。
清代女性诗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审美情趣考察
清代女性诗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审美情趣考察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其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女性诗歌创作和审美情趣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清代女性诗歌的社会地位、文学传统以及审美情趣两个角度,对清代女性诗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考察。
一、清代女性诗歌的社会地位清代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限制较为严格,女性的生活空间主要局限在家庭、婚姻与子女上。
然而,由于康熙、乾隆时期文化政策的改变以及经济的繁荣,女性逐渐有机会接受教育并参与文化活动。
这种转变为女性参与诗歌创作提供了条件。
尽管如此,女性的诗歌创作在清代依然受到一定的限制。
一方面,由于社会对女性文化活动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女性的创作空间相对狭窄。
另一方面,女性在婚姻和家庭中承担较重的责任,时间和精力被局限在家务和育儿上。
因此,相对于男性诗人而言,女性诗人的数量较少。
二、清代女性诗歌的文学传统清代女性诗歌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文学传统的影响。
在文学观念上,女性诗人更加注重情感抒发和细腻描摹,反映出女性独特的审美情趣。
例如,清代女性诗人张籍的诗作深受李清照的影响,情感温婉动人,富有诗意。
此外,女性诗人在题材选择上也有一定的特点。
她们更加关注家庭和个人生活,抒发内心情感。
例如,女性诗人李煜的《如梦令》中,以短小精悍的语言描绘了女子被家族利益所捆绑的无奈,抒发了女性对于自由与爱情的渴望。
三、清代女性诗歌的审美情趣清代女性诗歌的审美情趣更加注重细腻与柔美。
女性诗人们通过对于自然、季节以及人生的描绘,以及对于个人情感和家庭生活的抒发,表现了一种细腻而含蓄的审美情趣。
同时,女性诗人们逐渐发展出一种“婉约诗风”,强调诗歌的柔细之美,通过寥寥几言,凝练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种审美情趣在清代女性诗歌中表现尤为明显,例如杨春雷的《雨巷》以及纳兰性德的《怅怀》等,都展现了她们独特的审美追求与情感表达。
结语清代女性诗的创作受到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但通过一定的改革和创新,女性诗人们逐渐拓展了自己的创作空间。
明清时期文人的审美意识研究
明清时期文人的审美意识研究明清时期是中国文人审美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文人的审美意识受到了儒家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明清时期文人审美意识的内在特点和外在表现。
首先,明清时期文人审美意识的内在特点是注重内心情感和个体价值。
在这个时期,文人倡导的文化理念强调内心情感的表达和个人魅力的追求,对于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充满了浓厚的个性氛围。
例如,明代文人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写了他对长江的痛惜之情,表达了对流动的时间和自然的感慨。
清代文人郑燮的《赤壁》画中,以自己独特的笔法和观点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情感激荡。
这些作品都反映了明清时期文人审美意识注重个体情感和独特性的特点。
其次,明清时期文人审美意识的外在表现是追求雅致和典雅。
尽管明清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文人们依然秉持着对古代传统文化的崇尚和追求,对于雅致和典雅的品味有着极高的要求。
他们关心诗词和绘画的用字、用色、用线条等具体细节,以追求艺术品味的完美。
例如,明代文人陈子龙的《春山绿水词》中运用丰富的象征手法,通过山水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清代文人文同《春草闲书》中将闲适的生活情趣与山水诗相结合,表达了个体情感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这些作品体现了明清时期文人注重雅致和典雅的审美意识。
此外,明清时期文人审美意识还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思考。
在这个时期,新兴学术思潮兴起,文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批评,他们试图通过审美方式探讨人性、伦理和社会问题。
例如,明末清初的张岱在他的《人间长得好》一文中,对于人性的善恶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对社会道德观念进行了思考和批判。
明代文人王世贞在《听琴鉴赏图》中,通过对审美和音乐的探讨来探索人性本身。
这些作品展现了明清时期文人审美意识的独特性和批判性思考的一面。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文人的审美意识在内在特点和外在表现上呈现出多样性。
清代著名文人艺术批评研究
清代著名文人艺术批评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艺术批评是文人士大夫的重要活动之一。
著名的文人往往不仅是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的创作者,更是对各种艺术形式的评价者。
清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清朝政府大力推崇儒家文化,使得文化活动囿于封建礼教的桎梏。
然而,由于各地文化环境的影响和不同领域间的艺术交流,清代仍然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艺术批评家。
鲁迅曾经说过:“每个朝代除了皇帝之外,还有一班很有声势的诗人、画家和文人。
”清代著名文人艺术批评研究的对象就是这个班底中的一些人物。
从不同时期的人物和不同领域的艺术形式出发,我们可以了解到文人批评在清代艺术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文人的文化水平。
清代是一个重视诗词、书画的时代。
在文人士大夫中,文学是最为普遍的嗜好。
诗词成为了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文章也成为了文人们交流思想的主要方式和维护声望的手段。
同时,书画成为了展示文人品位和修养的重要表现方式。
因此,在艺术批评领域,诗词评论和书画评论成为了主流。
李商隐是清代著名诗人,在诗词评论领域也有重要的地位。
他是雪夜洛阳城中的作者,此词描写出了洛阳城下雪的情景,字句之间蕴含了浪漫和梦幻的情感。
而在他的《浪淘沙·北客行》中,李商隐又评价了唐代著名的诗人王之涣:“小园香径气蒸蒸,古碑纹驳胜珊瑚。
近来继体神仙话,又道天台路去多。
”这首诗评价了王之涣的诗歌风格,将之推崇为“神仙”。
除了诗词评论,书画评论也是文人士大夫们的日常习惯。
清代书画评论可以概括为“捧及诋扬”,即不仅赞誉一件艺术品的优点,同时也指出其缺陷。
著名文人黄宾虹是清代著名的书画评论家之一。
黄宾虹通过对官方绘画风格的批判,倡导自由意志,提出“以写生求得参透意境,翻烤老书,揣摩前人,自行演化”之学术主张。
他强调艺术、自然是相互独立的,世间人事是无妄之灾。
黄宾虹的书画评论与其道德观、政治观分不开,是一种综合性的评论形式,充满了思想性和哲学性。
无论是诗词评论,还是书画评论,清代著名文人艺术批评家们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审美文化 第十八章 清代的典雅文化和批判精神
张照 书法 立轴
张照:草书诗轴
张照后乾隆四大家:刘 墉、梁同书、王文治和翁 方纲。刘墉成就最高,康 有为称其“集帖学之大成 ”。 刘墉学《瘗鹤铭》之坚 硬,颜真卿之雄阔,兼收 苏东坡之真率,构成浑朴 古厚、绵里藏针的美学风 格。 墨色浓重,线条粗肥, 拙味当中透露出淳厚的静 穆,绚烂之极的平淡,返 老还童的天真。 温柔敦厚、返朴归真。
重情:“只有 一点那痴情,爱 河沉未醒。说到 此悔不来,惟天 表证。纵冷骨不 重生,拼向九泉 待等。” 最后在天上团 圆:“死声仙鬼 都经遍,直作天 宫并蒂莲,才证 却长生殿里盟 言。” 洪昇《长生殿》
爱情具有象征性。经 过明末的狂飙运动,历 史的重大转折,应该如 何作出抉择,剧中作出 回答:即坚持真情,铲 除侈欲。 《长生殿》是一部 “热闹”的《牡丹亭》, 都将爱欲当做人的终极 目标。洪昇既批判且坚 持,清代特有的理性反 思色彩。
文彭
清代篆刻远超前代。前期浙派“西泠八家”,丁敬为代表,笔划 粗短,字体方整,填满印框,厚重古拙。如五言诗印: “下调无 人采,高心又被瞋。不知时俗意,教我若为人 ? ”拙朴风格与愤世 疾俗之情正相呼应。
丁敬字敬身
清代中期篆刻大师邓石如, “印从书人,书从印出”,艺术品 味提高。改汉印之工整方折为圆劲灵动,“刚健婀娜”,别具一格。
1、帖学派
董其昌书法萧散古淡,典雅高贵。 康熙青睐。乾隆翰墨之好更胜康熙, 建淳化轩保藏《淳化阁帖》,又诏 刻《三希堂法帖》,尽收古代名帖, 欲超宋太宗。 乾隆帝嫌董书纤弱,推尚赵 孟頫,丰圆秀润。弘历尤好舞文弄 墨,御笔题诗,刻石立碑,雍容大 度,颇具功底,古意盎然。书法名 家纷纷脱颖而出。 故宫养心殿三希堂
2、怪诞派
王鐸和被视为狂人的傅山。
王鐸 “贰臣”。扭曲痛苦自责的心态。注入笔端,恣肆狂放、 不可思议,惊心动魄。
清代审美文化概述
清代审美文化概述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着审美文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文化。
清代的审美文化表现在宫廷文化中。
清朝建立后,宫廷文化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展和展现。
清代皇帝非常注重文化艺术的发展,经常组织各种文艺演出和比赛。
在宫廷文化中,以绘画、书法、诗歌、音乐和舞蹈为代表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
清代的审美文化表现在家居文化中。
清代的家居文化非常注重色彩和装饰的搭配,讲究色彩的和谐和统一。
在家具的设计中,清代家具追求简洁明快、线条流畅、造型优美,与之前的明代家具相比更为精致和雅致。
清代的审美文化表现在服饰文化中。
清代服饰注重质地和式样的搭配,讲究颜色的和谐和统一,服饰的式样也更为精致和雅致。
在清代,妇女的服饰逐渐变得更加华丽和精致,男子的服饰也更加注重细节和工艺。
清代的审美文化表现在文学艺术中。
清代文学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其中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繁荣。
清代的诗人以“大雅之志、纯丽之情、清新之趣”为标准,以“清新、淡泊、高妙、洒脱”为格调,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清代是一个充满着审美文化的时期,这种审美文化表现在宫廷文化、家居文化、服饰文化和文学艺术等方面。
这些文化形式的发展和繁荣,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的文化艺术带来了丰富的启示和借鉴。
清朝的艺术审美
清朝的艺术审美一、引言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充满着独特艺术魅力的时期。
在清朝的统治下,中国艺术审美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艺术审美,从绘画、书法、雕塑以及建筑等方面,来了解清朝时期的艺术特点和审美理念。
二、绘画艺术清朝绘画艺术的审美追求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和花鸟画两个方面。
清朝山水画以写意取胜,强调自然景色的表现和艺术家的情感表达。
画家常以墨色和水墨技法来描绘山水,追求画面的简约、造型的深邃和意境的陶冶。
而花鸟画则更加注重细腻、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以及对花鸟品种的准确刻画。
清代画家克勤、书法家郎世宁等人的作品,成为清朝艺术审美的瑰宝。
三、书法艺术清朝的书法追求秀丽、洗练的审美风格。
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黄庭坚、赵孟頫等,以他们独特的字体风格和构图手法,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
清朝的书法审美注重笔画的优美流畅,字形的规整匀称,以及线条的韵律感。
清代书法作品多富有韵律性,篆刻的使用更是使之更加凝练精致。
四、雕塑艺术清朝的雕塑艺术主要集中在宗教建筑和皇家陵墓中。
在宗教建筑中,清朝的雕塑注重表现力和细节的塑造。
佛教界流传下来的雕塑形象多以佛像和菩萨为主,雕塑师追求塑像的栩栩如生以及神态的庄严肃穆。
而在皇家陵墓中,雕塑常常用于装饰陵墓的石像和石刻。
清朝皇家陵墓中的雕塑作品,形象逼真,气势磅礴,展现了封建帝王的威严与尊贵。
五、建筑艺术清朝的建筑艺术延续了明代建筑的传统,同时也受到了满族文化的影响。
清朝建筑强调庄严肃穆,尊崇传统,宫殿建筑规模宏大,建筑材料富丽堂皇。
建筑物的整体布局注重对称和平衡,建筑结构统一而稳固。
颐和园、故宫等宫殿建筑,以及乾隆陵等皇家陵墓,都是清朝建筑艺术的杰作,凝聚了清朝时期艺术审美的精华。
六、结论清朝的艺术审美体现了其特有的时代风貌和文化传统。
在绘画、书法、雕塑和建筑等方面,清朝的艺术都融入了对自然的崇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对美的追求。
清朝艺术审美的独特性给予了后世艺术家许多启示和影响,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的文学批评与思想启蒙
清代的文学批评与思想启蒙清代是中国文化深厚的时期之一,是中国文化之核心之一。
在清代,文化艺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文学批评和思想启蒙,成为了该时期文化发展的关键点,为后世留下了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主要探讨清代文学批评和思想启蒙的一些重要方面。
一、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专业性评价和分析的一种学科,是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清代,文学批评经历了一个发展阶段,主要从传统的“研究文言文而驳斥白话文”的思想转向了“通其大意不拘一格”的思想。
这一转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清代文学繁荣的发展。
清朝文学批评以曾国藩和魏源为代表。
曾国藩著有《读书七有堂言》和《转念》,对文学做出了详尽的分析和判断。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意义,而不是字词的瑰丽。
因此,他强调“通其大意”的重要性,鼓励人们既要熟练掌握文言文,又要学会运用白话文,以达到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目的。
魏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著名学者,他在清代文学批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1815年,魏源就已经开始进行文学批评,曾发表了《乌琼记跋》、《演瑾集笺注》等系列作品,对当时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强调文字与形式的配合和如何应用,当时文学作品以唐宋时期的文体为主,美在文字之瑰丽隽永,而文学作品则可以表现生活的美好。
二、思想启蒙在清代,思想启蒙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思想启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传授理性思维和科学知识,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文化进步。
为此,许多思想家和文化人开始探讨和推广一些新思想和新的文化观念。
在思想启蒙的名人中,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严复等人都是值得一提的。
黄宗羲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古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实学”,并认为“实学”旨在探求人类智慧和真理,这体现了他对自由、平等和人权等重要价值观的关注。
顾炎武则是另一重要思想启蒙家,他为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还乡”思想,倡导人才回到乡村进行教育普及工作。
清代文人的理想境界与审美追求
清代文人的理想境界与审美追求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众多才子佳人纷纷涌现。
在这个时期,清代文人们展示了独特的理想境界和审美追求,对于文学艺术和个人修养有着极高的追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清代文人的理想境界与审美追求。
1. 返朴归真:崇尚自然与纯朴清代文人崇尚自然与纯朴的生活方式,以返朴归真为核心思想。
他们认为现实社会中充满了虚伪和功利主义,因此希望通过回归自然以及对于传统礼仪、道德规范的遵循,寻找内心真正的平静和宁静。
在诗词作品中常表现出对于山水田园风景的赞美,并借此反映他们逐渐消失的高洁精神世界。
2. 知行合一:儒家思想和实践结合清代文人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并努力将知识与行为统一起来,追求道德的实践和个人修养。
他们深谙《四书五经》的教诲,注重自身品德的培养以及对社会和家庭责任的履行。
通过自己的言行得以展现儒家思想中所强调的仁、义、礼、智等价值观。
3. 诗词与文化传承: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创新清代文人借助诗词这一艺术形式,既传承了唐宋时期优秀的传统文学成果,又勇于进行改革与创新。
他们尝试通过对韵律节奏的变化和用词上的巧妙运用,表达个人情感、抒发政治态度以及讴歌美好生活。
清代文人精心构思、精确表达和丰富意象,在作品中展示出独特而美妙的审美追求。
4. 文化交流与西方影响:通俗与古典并存在清代晚期,中国逐渐面临着西方列强侵略和近代化发展带来的冲击。
清代文人也开始关注西方科学、哲学和艺术的发展,并试图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新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这种通俗与古典并存的态度体现了文人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开放和包容。
综上所述,清代文人以返朴归真、知行合一、诗词与文化传承以及文化交流与西方影响为理念,展示出独特的理想境界和审美追求。
他们不仅是文学艺术的创造者,更是社会道德伦理的践行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怪诞,其实王、傅二人 怪诞,其实王 都是功底深厚的复古主义 王铎遍临古帖, 者。王铎遍临古帖,终身 不辍,自称“皆本古人, 不辍,自称“皆本古人, 不敢妄为” 不敢妄为”,他的创作虽 奔放不羁,却字字有来历, 奔放不羁,却字字有来历, 是自由和规矩的高度合一。 是自由和规矩的高度合一。 难怪有人称其为野道时, 难怪有人称其为野道时, 王铎大呼“不服,不服, 王铎大呼“不服,不服, 不服!”而傅山也 而傅山也“ 不服 而傅山也“与晋唐 楷书法无所不临” 楷书法无所不临”,主张 脱俗必须复古, 脱俗必须复古,王、傅二 人其实都没有超越古人, 人其实都没有超越古人, 背叛传统, 背叛传统,他们不过是古 雅美中的一个分支而已。 雅美中的一个分支而已。
中 国 审美 文 化 史
制作者: 新闻传播学院) 制作者:许丙泉 (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制作日期: 制作日期:2008年2月18日 年 月 日
第十八章 清代的典雅文化和批判精神
清政府与元统治者不同,入关之初便高度认同了汉民族封建文化, 清政府与元统治者不同,入关之初便高度认同了汉民族封建文化,一切 仿古制行之” 俨然以正统观念的继承者自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 “仿古制行之”,俨然以正统观念的继承者自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还采 取了宽猛相济的两手政策,一方面恢复科举,开设博学鸿儒科, 取了宽猛相济的两手政策,一方面恢复科举,开设博学鸿儒科,大力延揽汉族 知识分子,有目的地倡导复兴古学;另一方面,对内大兴文字狱, 知识分子,有目的地倡导复兴古学;另一方面,对内大兴文字狱,打击一切对 其统治不满人士,造成文化威慑气氛。对外实行闭关锁国,驱赶传教士, 其统治不满人士,造成文化威慑气氛。对外实行闭关锁国,驱赶传教士,封锁 海关,固守“天朝无所不有”观念,拒绝与国外进行接触交流。 海关,固守“天朝无所不有”观念,拒绝与国外进行接触交流。清代文化面貌 体现出浓重的保守色彩 浓重的保守色彩。 体现出浓重的保守色彩。 审美方面明代以侈为美、以新为美、以自由为美消失了,代之以典雅之美, 审美方面明代以侈为美、以新为美、以自由为美消失了,代之以典雅之美, 不管什么朝代,不管何种风格,或古朴,或雅奥,或典丽,或斑斓, 不管什么朝代,不管何种风格,或古朴,或雅奥,或典丽,或斑斓,只要来自 于古人,都受到清人的青睐和崇拜。清王朝成了古文化的一次整体的复兴, 于古人,都受到清人的青睐和崇拜。清王朝成了古文化的一次整体的复兴,对 中国文化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 中国文化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无意中完成作为封建文化殿军的集大成的历史 使命。 使命。 盛世背后,历史必然趋势与社会价值取向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盛世背后,历史必然趋势与社会价值取向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以反省和批判 为特征的审美文化诞生了。因为清代站在封建历史尽端, 为特征的审美文化诞生了。因为清代站在封建历史尽端,拥有着对全部封建文 化进行总结、反观的视角,这种批判和反省便显得特别深邃和沉重, 化进行总结、反观的视角,这种批判和反省便显得特别深邃和沉重,它简直就 是一曲感慨万端的历史悲歌。从某种程度上说, 是一曲感慨万端的历史悲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批判性文化正是从古典主 义的主根上派生出来的,是一种对母体的否定和反动, 义的主根上派生出来的,是一种对母体的否定和反动,它与古典的时代氛围交 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特有的文化格局。 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特有的文化格局。 最后,具有鲜明的异端特征的近代审美文化在清代中后期奇峰突起,以怪、 最后,具有鲜明的异端特征的近代审美文化在清代中后期奇峰突起,以怪、 俗为标志,向典雅的复古文化提出了挑战, 狂、痴、俗为标志,向典雅的复古文化提出了挑战,它们打破了古典主义一统 天下的局面,开辟了近于晚明又异于晚明的一片审美天地。 天下的局面,开辟了近于晚明又异于晚明的一片审美天地。
2、怪诞派 、
王鐸草书
王铎 草书
傅山的经历与王 鐸不同, 鐸不同,他入清坚持 不仕,终身布衣, 说, “四宁四毋”之说, 宁拙毋巧, 即“宁拙毋巧,宁丑 毋媚,宁支离毋轻滑, 毋媚,宁支离毋轻滑, 宁真率毋安排” 《 宁真率毋安排”(《作 字示儿孙》 。 字示儿孙》)。此不啻 是他倔强人格的自我 写照。 写照。傅山的字也以 草书出名,人称“ 草书出名,人称“国 朝第一”。他的草书 朝第一” 他的草书 雄奇迭宕、亢奋桀骜, 雄奇迭宕、亢奋桀骜, 一任感情奔腾涌流, 一任感情奔腾涌流, 有咄咄逼人的态势。 有咄咄逼人的态势。 清稗类钞》 《清稗类钞》曾记载 其癫狂做画的故事 故事。 其癫狂做画的故事。
第十八章 清代的典雅文化和批判精神 一、墨趣刀工:书法篆刻将古典美推向极致 墨趣刀工: 华夏丰碑: 二、华夏丰碑:儒道精神在宫殿园林中的体现 以史为曲” 三、“以史为曲”:两部名剧与两种价值评判 忧患人心” 四、“忧患人心”: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最后的 高峰 以怪为美” 反叛传统、 五、“以怪为美”:反叛传统、标榜自我的艺 坛怪杰
张照后又有乾隆四大家 声名更著:刘墉、 声名更著:刘墉、梁同书 王文治和翁方纲。 、王文治和翁方纲。刘墉 成就最高, 成就最高,康有为称其为 集帖学之大成” 《 “集帖学之大成”(《广艺 舟双楫》 。 舟双楫》)。刘墉的贡献在 于,当众人皆以纤秀清瘦 为鹄的而失之媚弱的时候 转学《瘗鹤铭》 ,转学《瘗鹤铭》之坚硬 颜真卿之雄阔, ,颜真卿之雄阔,兼收苏 东坡之真率, 东坡之真率,构成一种浑 朴古厚、 朴古厚、绵里藏针的美学 风格。作品墨色浓重,线 风格。作品墨色浓重, 条粗肥,似显质拙; 条粗肥,似显质拙;然拙 味当中透露出是淳厚的静 绚烂之极的平淡, 穆,绚烂之极的平淡,不 可折服的微笑, 可折服的微笑,还有返老 还童的天真。 还童的天真。传统的温柔 敦厚、 敦厚、返朴归真的美德在 他笔下中得到了艺术再现 。
第一节、墨趣刀工: 第一节、墨趣刀工:书法篆刻将古典美推向极致 书画同源,同样悠久、 书画同源,同样悠久、且万古长新的造型 艺术。清代这种艺术更体现出集大成的辉煌。 艺术。清代这种艺术更体现出集大成的辉煌。 1、帖学派 董其昌书法集宋元诸家之长, 董其昌书法集宋元诸家之长, 、 萧散古淡,空灵剔透,富有典雅高贵的气质。 萧散古淡,空灵剔透,富有典雅高贵的气质。 受清初众多文人的喜爱,也得到了倡导典雅艺 受清初众多文人的喜爱,也得到了倡导典雅艺 术的康熙皇帝的青睐。 术的康熙皇帝的青睐。乾隆皇帝弘历翰墨之好 更胜康熙一筹,他特建淳化轩, 更胜康熙一筹,他特建淳化轩,保藏宋太宗刊 刻的《淳化阁帖》 又诏刻《三希堂法帖》 刻的《淳化阁帖》,又诏刻《三希堂法帖》, 尽收古代名帖于其中,欲超宋太宗而上之。乾 尽收古代名帖于其中,欲超宋太宗而上之。 隆帝嫌董其昌书风纤弱, 董其昌书风纤弱 隆帝嫌董其昌书风纤弱,不能体现泱泱大国之 于是改而推尚赵孟頫 以丰圆秀润为美, 赵孟頫, 风,于是改而推尚赵孟頫,以丰圆秀润为美, 风气为之转变。弘历本人尤好舞文弄墨, 风气为之转变。弘历本人尤好舞文弄墨,每到 一地,必御笔题诗,刻石立碑, 一地,必御笔题诗,刻石立碑,其书风雍容大 度,有盛世升平气象,虽略少变化,千字一面, 有盛世升平气象,虽略少变化,千字一面, 却也颇具功底,古意盎然。在这种风气之下, 却也颇具功底,古意盎然。在这种风气之下, 以书法名世的艺术家纷纷脱颖而出, 以书法名世的艺术家纷纷脱颖而出,形成了百 花争艳的局面。 花争艳的局面。 董其昌 书法 立轴
康熙朝书法 名气最大的是 号称四大家的 笪重光、 笪重光、姜宸 英、汪士鋐和 何焯(也有将 何焯 也有将 笪重光改为陈 奕禧的)。 奕禧的 。他 们都属于学董 而又自成面目 的书家。 的书家。其中 姜宸英兼善诗 文,学古尤见 功力。 功力。 赵孟頫行楷书 止斋记》 《止斋记》
姜宸 英 书法 立轴
略后于四大家的 国手有张照, 国手有张照,其风格 酷似董其昌, 酷似董其昌,人称董 氏再世。 氏再世。康熙帝称张 书有米之雄, “书有米之雄,而无 米之略, 米之略,复有董之整 而无董之弱, ,而无董之弱,羲之 后一人” 《 后一人”(《圣祖御制 诗》)。他的书法实兼 。 米之长, 董、米之长,将沉着 与粗狠、 与粗狠、妙丽与俊逸 、刚健与婀娜融合一 体,铸成了特别的风 度。今嵌在岳阳楼上 的范仲淹《岳阳楼记 的范仲淹《 就是张照的手笔。 》就是张照的手笔。 张照 书法 立轴 张照: 张照:草书诗轴
傅山《小楷心经》 傅山《小楷心经》
王铎行书《临禇摹兰亭》 王铎行书《临禇摹兰亭》
3、碑学派 书法界真正高潮出现在 、
清中叶以后。随着考据学兴起, 清中叶以后。随着考据学兴起,金器 碑碣的大量出土,审美兴趣又转向了 碑碣的大量出土, 更为遥远的中古和上古时代, 更为遥远的中古和上古时代,碑学热 油然兴起,取代了前期的帖学。 油然兴起,取代了前期的帖学。当那 些沉睡了成百上千年的青铜器皿、 些沉睡了成百上千年的青铜器皿、大 小碑石、摩崖岩刻被人们从地下墓葬、 小碑石、摩崖岩刻被人们从地下墓葬、 穷野荒郊、深山峭壁中挖掘和搜寻出 穷野荒郊、 来时,书法界轰动和欣喜难以形容。 来时,书法界轰动和欣喜难以形容。 开始是唐碑,然后魏碑,又到汉碑、 开始是唐碑,然后魏碑,又到汉碑、 秦刻石,乃至周铭文、商甲骨。 秦刻石,乃至周铭文、商甲骨。带着 粗犷、进取、 粗犷、进取、刚强和自信的古典之美 苏醒了,再次放射出夺目光彩。圆劲 苏醒了,再次放射出夺目光彩。 浑朴的篆书、 浑朴的篆书、丰厚雄劲的隶书取代了 楷书、行书, 楷书、行书,成为书法界效法的主要 字体。前期的潇洒空灵、 字体。前期的潇洒空灵、娟秀超逸之 美被扬弃,质厚劲健之美上升为主流。 美被扬弃,质厚劲健之美上升为主流。
赫赫有名的王鐸和被视为狂人的傅山。 赫赫有名的王鐸和被视为狂人的傅山。王鐸是一个充满矛 盾的人物,生活于明清之交,受到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 盾的人物,生活于明清之交,受到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清兵南下之际又降顺 清朝,做了“ 长期的精神压抑,时代风云的熏染, 清朝,做了“贰臣”。长期的精神压抑,时代风云的熏染,使王鐸形成了扭曲 痛苦自责的心态。他将这一切注入自己笔端,书风您肆狂放、奇呢险怪, 的、痛苦自责的心态。他将这一切注入自己笔端,书风您肆狂放、奇呢险怪, 几至不可思议。王好用巨型长幅书写,体取草法,一路狂舞,奔泄而下, 几至不可思议。王好用巨型长幅书写,体取草法,一路狂舞,奔泄而下,如醉 仙舞剑,狂僧弄棒,一招一式,皆成奇观。 仙舞剑,狂僧弄棒,一招一式,皆成奇观。充满生命韵律和力度的书写方式造 成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与萧散闲淡的正宗派构成了强烈对比。 成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与萧散闲淡的正宗派构成了强烈对比。正因为这种外 向显露、淋漓尽致的艺术手法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 向显露、淋漓尽致的艺术手法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王铎在近代蜚声海内 日本甚至有人提出“后王胜先王(羲之 的看法,可见影响之大。 羲之)”的看法 外,日本甚至有人提出“后王胜先王 羲之 的看法,可见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