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整理新加坡城市绿地计划特色及对我们的启发汇编
新加坡城市建设成功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城市建设成功经验与启示新加坡是一座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有“花园城市”的美称。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 新加坡城市建设成功经验新加坡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核心经验是对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真正实现以规划统领城市建设,以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以高效管理保障城市有序运行,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协同发展的整体效应。
1. 1 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在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着三个非常显着的特征:一是科学性。
新加坡 1965 年建国后,通过联合国聘请世界一流专家,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城市概念性发展规划,并以此为总纲,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以及详细规划,并完善了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能够有效保证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从而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战略指导; 二是长远性。
在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新加坡不仅注重当前城市的发展,更加重视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规划,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例如,在建国初期,新加坡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就预留了相应的地铁建设空间,同时对市政管线工程进行了统一规划,实行先规划后建设的方法,先进行地下建设,后进行地上建设,从而有效避免了市政管线敷设所带了的道路重复开挖问题。
同时,新加坡在城市建设中,建立了DISS( 深水道污水处理系统) ,从城市的长远需求出发,形成了及污水收集、处理与排放于一体的系统,号称“百年计划”。
项目规划总长 113千米,直径 6 米,埋设 20 - 50 米,从 2000 年开始实施。
一期遂道约 48公里于 2008 年完成。
二期遂道计划 2015 年完成。
其后计划最终于2045 年关闭所有现行污水处理厂,全部由 DTSS 解决污水收集、处理、水回收及排放; 三是权威性。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具有一定的刚性,一旦经过了法定程序的批准,则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能对其进行随意更改。
新加坡园林绿化的启示
新加坡园林绿化的启示新加坡园林绿化的启示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 A一、新加坡绿化概况:新加坡现有国土面积710平方公里,由本岛和63个小岛组成,本岛占全国面积的90%以上,现有人口约518万。
绿化覆盖率目前接近50%。
踏上新加坡的国土,我为之震撼,新加坡境内浓荫蔽日,草茂花繁,整洁美丽,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
新加坡的绿化是立体的。
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如茵的草地,相互辉映;楼房的屋顶绿化、立面绿化,立交桥的垂直绿化相得益彰;东海岸绿化带和游览胜地圣淘沙的绿化,更是美不胜收,这一切营造出了一个美丽的绿色世界。
新加坡绿化的成功应得益于他们多年来所一贯秉承的绿化理念。
1、目标鲜明,严谨规划。
早在20世纪60年代,时任总理李光耀就以打造一座处于亚洲心脏地带的花园城市作为目标。
他意识到绿化建设将缓和都市化所带来的冲击和改善城市的生活素质。
整洁和绿意盎然的新加坡也将能吸引国际投资,促进国家的发展。
尽管新加坡受土地面积所限,但政府仍保留10%的土地用来建造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从建国最早期至今长达四十多年的严谨规划和政府对城市绿化建设的决心,成功将新加坡打造成一座花园城市。
规划中主张建设少占用地,根据新加坡的现状对历史建筑物,丛林区和红树沼泽地等加以保护。
建筑物与行车道距离在15米以上;市政设施如电缆,煤气管道或输水管道,必须铺设在植树地段以外,避免以后维修这些设施时影响到树木等。
2、科学建设,以人为本。
①合理布局新加坡全国现有近1万公顷绿地,包括1700多公顷市政公园和公共绿地,3000多公顷自然保护区和4000多公顷路旁绿地和国有空地(国有空地全部进行简易绿化)。
绿地分布很均衡,且布局合理。
在城市空间立体绿化上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如在墙体、屋顶、围栏、桥体桥栏桥柱,河道、花坛等进行竖向空间的绿化。
②科学选种在绿化建设中,根据国家土地有限、人口密集的特点,在占地尽可能少的情况下追求“绿化覆盖率”,在植被的选择方面,新加坡80%的树木是从不同国家进口而来的,绿化植被多以大树为主,选择快速生长、枝叶茂盛、不易折枝、不易落叶的高大乔木为骨干树种,如雨树、青龙木等,以形成林荫道。
新加坡土地利用规划及其启示
新加坡土地利用规划及其启示秦淮区住建局蔡鹏程新加坡国土资源严重不足,然而得益于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有限的土地获最优化利用,土地的使用以及环境的需求得到了合理平衡,支撑经济增长和提供优质社会环境两方面取得了均衡发展。
他山之石,可资借鉴。
一、土地的开发利用新加坡土地的开发利用基本上由政府控制,土地发展方式有三种,一是根据规划划拨给相关部门,二是出售给相关法定机构如建屋局、裕隆等,三是每年两次通过招标方式卖地。
土地利用系统强调实用主义,尽可能减少用地成本、优化用地效率,集约节约土地――往空中、地下发展;土地利用策略是将较高密度项目设于地铁附近,相配项目集中发展,并优先发展已开发地段。
新加坡土地规划的一大亮点是白色用地,主要是给予用地在功能上更有弹性的发展空间,也给未来不可预测的功能留有发展空间。
除污染性用地外,白色用地可容许多种土地类别。
它被设于重要节点如地铁附近、滨海湾等。
在组屋区附近,宁可建高密度而将周边空出做预留地,而不是将整个地块一次性开发完成。
我国大量土地以行政划拨和协议方式出让,造成土地的不集约利用,导致地区之间产业用地配置扭曲。
据报道,我国现有城市土地面积有约6万~10万ha处于闲置状态,另有约80万ha的土地属于低效利用。
我们的土地规划留白欠缺,这并非是我们眼光长远而是意识不够。
反而由于我们在规划的执行上缺乏严格的控制机制,规划经常屈服于长官意志或利益集团而出现调整或执行不到位,可是我们又很少在规划上留白,很容易为未来城市的发展制造障碍。
我们不仅要因预见能力不足留白,还要为能准确预见的用地需求留白,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
秦淮区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的土地问题有两个方面。
一是空间建设强度较低。
由于受老城历史文化保护、原有红花机场周边地区控制的影响,进行建设限高控制,地区空间形态呈现低矮、用地强度不高的特征。
二是土地资源短缺。
区域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仅47m2;基础设施缺乏,道路用地仅占建设用地的7.4%,内部交通以及与外部的联系不畅;人口密度为23543人/km2,远高于新加坡,过度密集的人口,影响了人居环境和城市整体功能的提升。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及启示新加坡城市规划,新加坡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由本岛及63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718.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47万,人口密度约为7600人/平方公里。
新加坡是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
受天然条件限制,土地资源是新加坡发展的最大制约之一,如何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成为新加坡城市规划的重大课题。
新加坡给世界提供了城市治理模板新加坡以各项战略、制度和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为保障,真正做到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有机衔接、协同发展,成功地树立城市品牌,给世界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城市治理模板。
(一)科学构建城市规划运作体系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体系,由战略性的概念规划、总体规划和开发指导规划三级构成。
(二)着力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管理1、机构设置。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下设城市重建局(URA)、建屋发展局(HDB)、公园暨康乐署等机构,分属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2、规划管理。
新加坡规划法规体系严谨完善,执行十分严格。
(三)运用先进理念引领城市发展1、科学前瞻,合理确定城市结构和功能布局。
新加坡人口密度位居世界第二,但却没有大城市普遍存在的人口、建筑和交通拥挤的现象。
这主要得益于新加坡采取了前瞻的极限规划理论,新加坡概念规划提出“环状城市和新镇建设”相叠加的空间结构模式,在南海岸中部建设国际性的经济、金融、商业和旅游中心区,西部布局重型和化工工业,东部超前设置国际机场,沿快速交通走廊设置兼有居住和轻型工业的新镇,并据此建立起相应的交通结构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既实现区域功能分工,又能适度综合发展,避免各地之间对交通的过度需求。
2、便捷高效,科学构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新加坡城市交通井然有序,得益于科学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规划及严格的交通管理。
一是结构科学,集约高效。
新加坡道路规划综合了放射状和方格路网的优点,路网骨架呈蜂窝状(环形放射)结构,道路用地约占国土面积本网注明“来源:新加坡城市规划”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居外,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的12%-15%,路网密度位居世界第三。
新加坡城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启示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地启示新加坡是世界最繁忙地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亚洲地工商业、金融业中心之一,更是景色优美地旅游胜地,度假休闲地理想之地,素来享有“花园城市”地美称.与其他仅仅在城内大修花园地城市不同,新加坡是将整个城市建在花园里,让人们在里面工作、居住和休闲.首先,政府对环境建设地进程制定了科学地规划,实施了科学、有效地管理.新加坡政府聘请国际知名专家,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概念规划和多层次规划,确定了总体布局.同时,从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地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在不同地发展时期都提出相应地目标:60年代地目标是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强调垂直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地区域植树造林;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地休闲设施,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公园,发展更多别具风格地主题公园,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加强人行道遮荫树种地栽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开始实施新世纪(9.82,0.18,1.87%>前12年地绿色规划,该规划更强调从整体城市环境入手,系统地开展城市空气与水净化、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力求全面营造一个健康地生活环境.另外,在有限地资源条件下,新加坡地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处体现出对自然地珍惜.政府将大面积地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他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以维持整个城市良好地生态环境.从双溪布落国家公园,到每个路边地鸟类庇护所,其严格地管理和细微地措施,处处体现出尊重自然地理念.这一系列地举措,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不必要地损失和浪费.政府严格管理也保证了项目项目地顺利进行.点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对城市地建设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只有在这样地前提下,环境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在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地历史阶段,学习、借鉴国外地好做法和好经验,对于国内城市加强城乡园林绿化,加快城市生态建设,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2新加坡城市绿地建设成绩斐然,始终保持着每千人0.8公顷绿地空间地标准,在国际上享有“花园城市”地美誉.新加坡公园按功能分4种形式:地区公园,占地面积最大,提供康乐和运动场所,创造接近自然地环境,有利于鸟类等动物生存繁衍;城镇公园,占地面积10公顷~50公顷,服务城镇居民;社区公园,面积一般为0.2公顷~0.5公顷;城市公园,包括市中心地广场和小型开放绿地.新加坡制定了细致地绿地指标:在公寓型地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筑用地应低于总用地地40%;建设公共住宅区项目,新建地高层建筑物只能占地35%;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地镇区中应有一个10公顷地公园;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地楼房居住区,500M范围内应有一个1.5公顷地公园;在房地产项目中每千人应有0.4公顷地开放空间;在道路和建筑物之间应留下15M以上宽度地空地种树、栽花、种草.新加坡从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至今,在不同地发展时期,都有相应地目标.21世纪后,新加坡实施了前12年绿色规划,强调从整体城市环境入手,系统地开展城市空气与水净化、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强化公园与自然地带地可达性,强调生物多样性地保护与建设.新加坡地绿地疏朗大方、自然朴素,强调实用功能和成本节约.新加坡大多数公共绿地设计一般比较简单,除了少数精品园区以及景观大道外,在新加坡地园林绿地中极少看见经整形地绿篱和灌木.城区内部接近居民活动场所地绿地多采用简洁地乔木与草坪结合地模式,高大地乔木能极好地提供遮荫,满足了热带地区必要地绿化需求;耐粗放管理地开阔草坪则有利于城市卫生,提供一定地户外活动场所.而距离城市居民活动较远地地带则尽量保持自然地群落配置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地人为干扰,大大减少因过度修剪养护造成地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在有限地资源条件下,新加坡地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处体现对自然地珍惜.政府将大约3000公顷地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他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从武吉知马热带雨林保护区、双溪布落国家公园,到每个路边地鸟类庇护所,其严格地管理和细微地措施,处处体现出新加坡尊重自然地思想.3概念城市绿地系统泛指城市区域内一切人工或自然地植物群体、水体及具有绿色潜代写毕业论文能地空间, 它由相互作用地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地各类绿地组成, 具有重要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1 ] , 为城市内唯一有生命地基础设施, 是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地重要基础[ 2 ].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因国家不同而各有差异, 但总地来说, 其基本内容是一致地, 即包括城市范围内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具有直接影响地所有绿地[ 3, 4 ].根据2002 年《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我国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它绿地 5 类[ 5 ].1. 2特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复杂地自然- 社会- 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具有如下特征[ 6, 7 ]: (1> 多要素.它是人工干扰较强地生态系统, 也是城市地主要自然因素,包含大气、地文、水圈、生物因素, 这些决定着城市绿地系统地基本地域特征.(2> 多类型.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种保护区和国家公园、风景区、游憩区、休养保健区、公园、花园、游园、专类园、苗圃以及以绿化配植为主地各种绿地.(3> 多功能.城市绿地功能随时代地变迁各有侧重, 但总地来说, 始终兼容着景观、社会、生态三大基本功能.(4> 动态性.绿地系统因时代、年代不同以及季节更替, 其内容、重点与形式都发生着变化.(5> 空间尺度性.城市绿地系统因空间尺度地不同(主要指城区、市区及区域> , 其数量、布局、结构、功能等都有所变化.(6> 多因素协同调控性.绿地系统地多元性、动态性及它同城市地交织特征, 决定着其持续发展需有多因素协同调控.1. 3发展历程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 经历了自然萌生、人工创意、公共绿地及生态绿地系统阶段[ 1 ].自然萌生阶段主要指以狩猎围牧为目地地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指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为目地地宫苑、寺院, 主要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19 世纪中下半叶, 工业化导致城市环境恶化,促使城市进入公共绿地阶段.欧洲、北美掀起第一次高潮, 即“公园运动”。
新加坡城市规划中的理念创新与启示
2018·1新加坡,是一个城邦国家和多元文化相互包容的移民国家,也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稳定的政局和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于世。
其国土面积只有719平方公里,人口560万,华人占74%,人口密度达7600人/平方公里(北京为1300人/平方公里)。
站在微观的城市视角看,新加坡秉承一个岛、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规划理念。
历经50年,新加坡把自身从一个破败、贫穷、落后的小海港,建设成为经济富有竞争力、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花园城市国家”,在城市规划、城区建设、城市治理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创新,积累了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一、城市规划中的创新理念新加坡由于国土面积小,国家领导人有了创建花园城市国家的理念后,对城市规划非常重视,在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和广泛收集公众意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套多层次的规划体系,为新加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理念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一党执政、执好政的理念。
新加坡的政治制度虽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议会共和制,但不同的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新加坡独立后的历次议会大选中都获得胜利,历经李光耀、吴作栋、李显龙三任总理,连续执政至今。
人民行动党执政后,始终坚守为人民的福祉而行动的建党宗旨,着力将自己建设成为代表国内各方利益的政党。
新加坡的历史选择了一党执政,确保了政出一门,避免了西方国家因政权交替造成的朝令夕改,为新加坡的长远规划发展、创建花园国家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二是坚持规划立法的治国理念。
新加坡通过严格的规划立法,保障规划顺利执行。
规划法规体系包括规划法、从属法、专项法三个部分,规划法由议会颁布,为城市规划提供法律依据;从属法由政府主管部门制定,作为规划法的实施细则;专项法是对城市规划有重要影响的特定事件的立法。
在实际运作中,规划方案的制定需经过专业团队提出规划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国会审议、公开发布四项流程,规划方案核准通过后具有法律效力,这是新加坡城市规划保持基本方向一致、能依据发展需求不断完善的原因。
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与特点 (2)
新加坡城市绿地特点对我们的启示摘要:针对建国初期市区中心交通过度拥挤、住房、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及挑战,新加坡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全面的规划体系。
这一体系包括战略性规划、总体规划、协调各机构间土地利用、实施政府土地售卖计划和日常的发展项目管制与审批等。
从多个角度分析新加坡城市规划的特点,如可持续交通策略、城市发展形态、住房、经济发展、绿化、保护文化遗产等1 城市规划特点1.1 可持续交通策略。
总体规划初期优先确定主要高速公路、干路和轨道交通网络,预留其所需用地以减少实施时可能面临的用地矛盾。
另外,为支撑商业和住宅密集地区,在进行详细交通规划时选择在该地段建立主要交通车站及设施,以有效连接这些重要枢纽,保证换乘的便捷性。
用地规划方面也同步配合,在公交枢纽周围规划较高密度发展,以推进公交导向型的发展。
另一方面,新加坡通过提供便捷、票价低廉的公交服务和不断扩大公交网络,大力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在交通管理方面,通过拥车证制度控制车辆增长、实施电子公路收费系统管理道路使用。
这些多管齐下的措施有效地降低了道路系统的负荷,保持道路交通通畅,将道路用地控制在12%以内,确保国家持续发展。
新加坡的目标是2020 年前,高峰时段公交出行比例从目前的59%提高至70%。
1.2 紧凑型城市。
一个城市的可持续性与其形态有密切的关系,鉴于国土面积有限、人口持续增长,新加坡从可持续土地利用角度,采取集约紧凑型的城市建设模式。
除了公交导向式的建设,也优先发展已开发地段,使每个开发地段的建设达到规划可容许的最高密度,尽量节约土地,保存未开发地段。
采取高密度、紧凑型的城市形态也可以减少出行时间和距离,更有效地利用已建成的交通系统、公共与基础设施,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1.3 多管齐下的商业发展。
在商业发展规划方面,新加坡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除了加强中央商业区的发展之外(如目前重点发展的滨海湾新市区计划),也规划了多个区域商业中心和周边商业中心,见图3。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新加坡:科学规划推动城市绿化进程新加坡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亚洲的工商业、金融业中心之一,更是景色优美的旅游胜地,度假休闲的理想之地,素来享有“花园城市”的美称。
与其他仅仅在城内大修花园的城市不同,新加坡是将整个城市建在花园里,让人们在里面工作、居住和休闲。
首先,政府对环境建设的进程制定了科学的规划,实施了科学、有效的管理。
新加坡政府聘请国际知名专家,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概念规划和多层次规划,确定了总体布局。
同时,从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的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提出相应的目标:60年代的目标是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强调垂直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的区域植树造林;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公园,发展更多别具风格的主题公园,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加强人行道遮荫树种的栽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开始实施新世纪前12年的绿色规划,该规划更强调从整体城市环境入手,系统地开展城市空气与水净化、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力求全面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另外,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处体现出对自然的珍惜。
政府将大面积的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他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以维持整个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从双溪布落国家公园,到每个路边的鸟类庇护所,其严格的管理和细微的措施,处处体现出尊重自然的理念。
这一系列的举措,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政府严格管理也保证了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点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对城市的建设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环境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326新加坡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是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
建国之初,新加坡面临的城市困境非常突出。
1965年建国时,国土面积只有581.5平方公里,没有腹地,缺乏天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在世界各国的排序中倒数第二。
此外,中心人口过度拥挤,贫民区问题非常严重,住房及卫生设备等问题极为突出。
建国后,新加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科学、完善的特色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政策,前后历经40年,从一个“脏乱差”的国家一跃而为国际社会公认的“花园城市”,成为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连续16年蝉联全球最适宜亚洲人居住城市首位,每年吸引外来游客相当于全国人口的2.7倍。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学习的典范。
一、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过程与特征进入新加坡的城市展览馆首先看到的是概念规划。
与城市和土地利用规划不同,概念规划是一个战略性的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用于指导新加坡未来40-50年的发展。
受制于国土面积,概念规划主要用于平衡土地用途的需求,并且每隔十年审查一次,确保有足够的土地满足长期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需要,为国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概念规划并非法定规划,主要用于表达城市发展的愿景,是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
由于概念规划要考虑所有的土地需求,因此由国家发展部属下的概念规划审查委员会和市区重建局负责,共涉及40多个政府部门。
第一个概念规划制定于1971年,为全国的新市镇、交通设施等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此后,概念规划审查委员会于1991年、2001年、2011年对概念规划进行了审查和修订,主要是调整人口增长、人才需求和土地需求等内容。
每一次的审查和修订概念规划,概念规划审查委员会都会提出一个战略愿景。
比如,1991年概念规划的愿景是“创建一个平衡工作和娱乐,文化和商业的海岛城市”;2001年概念规划的愿景是“在21世纪建立一个蓬勃发展的世界级城市”;2011年概念规划的愿景是“到2030年提供维持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新加坡城市规划启示..
(1)科学性:制定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2)长远性:注重谋划城市未来,努 力满足城市持续发展的要求 (3)权威性:总体规划具有一定的 刚性,一旦经过法定程序批准,任何部
门、机构及个人不能随意更改
2、加强市政设施建设
(1)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秉持高效、便捷、以人为本的原则。
(2)提高立体化空间的利用
(3)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非工程功能的挖掘
3、完善管理体制
目前,我们居住的城市道路的地下一 般埋有大量的各种管道,包括给排水、 燃气、电力、通讯等依附于城市道 路的各种地下管网,各种管网分属各 部门管理,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易造成重复开挖建设和资源浪费。 应设置一部门筹建和管理各种管网 的模式,有利于实现城市管网设施系 统的共建共享,有效解决了重复开挖、 重复建设等浪费资源的问题,有效降 低理厂规模的合理化
新加坡典型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是阴沟隧道工程,为节约用地,新加坡政
府耗资36亿新元,用2000年至2008年九年时间建造了深隧道阴沟系统,该
系统将原有六个污水系统的污水由10一50m深、60km长的污水隧道主 干网进行统一收集,输送至新建的樟宜废水净化厂(规模达到80万m3/日), 从而将原有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泵站的用地置换作为他用。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启示与思考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启示与思考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启示与思考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培训班,学习新加坡现代城市规划的最新理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管理的独特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认真总结和借鉴新加坡城市建设管理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改进工作、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必将起到促进作用。
一、城市规划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及规划管理具有五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一是科学性。
新加坡1965年建国后就通过联合国聘请世界一流专家,历时四年,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城市概念性发展规划,并以此为总纲,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未来40—50年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提供了战略指导。
新加坡无论是概念性规划,还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都体现了先进的理念,较好地运用了区域生态经济、城市意象等规划理论,有效引导了“花园城市”个性特色的塑造。
二是长远性。
新加坡注重用发展的眼光谋划城市未来,努力使规划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比如,新加坡自60年代就把地铁规划出来,把所有的管线都规划到地下,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有了这些长远的规划,就避免了各类管线铺设带来的道路重复开挖和对城市交通的负面影响。
三是权威性。
新加坡城市概念规划、城市景观规划都具有一定的刚性,一旦经过法定程序批准,都不得随意修改。
在规划的调整上,概念性规划期限为40—50年,每10年修订一次;景观规15年,每5年修订一次。
这样,既保证了规划的稳定性、连续性,划期限为10—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四是可操作性。
新加坡政府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每个住宅小区都规划有服务功能齐全的商业区,居民步行5分钟均可到达商业区。
每个规划都集思广益,进行公示,征求多方意见。
五是和谐性。
新加坡的规划特别注重非建设空间的管制,处处体现对自然的保护和对人的关怀。
从散布于公路旁的鸟类庇护所,可以看到新加坡人尊重、崇尚自然的思想。
新加坡城镇规划的启示
宁波经济NINGBO ECONOMY海外星云2019.01全盘调查摸底,制定评分标准新加坡曾对全国所有50年以上的老建筑做过全盘的调查,看什么需要保留?什么值得保留?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重点历史建筑的保护;二是历史街区老建筑的保护;三是历史街区的保护;四是名人故居、历史故事遗址的保护。
经过调查,按照不同方面的导则给历史建筑制定评分标准。
如在重点建筑类型中,建筑工程设计艺术价值占31%、历史意义占27%、稀有性占18%、环境经济价值占15%。
总分在80分以上即为合格,确定为重点建筑。
而在老街区类型中,建筑价值仅占25%,虽然历史建筑的遴选比较严格,历史街区稍微宽松,但都是按照严格的要求确定保留与否。
新城旧城共存,结合环境改造新加坡对城市的改造,秉承新旧建筑整体性共存,旧城改造与大的环境改造相结合的理念。
特别强调老城区保护一定要与保护大环境相结合,单纯地保留建筑没有意义。
要保护山水湿地、历史文化、城市记忆,再在保护区外建设新城市。
其理念是,历史建筑是过去的现代建筑,现代建筑又是未来的历史建筑。
现在建筑是现代的、地方的、民族的,要致力打造提升民族尊严的世界名城,而保护历史建筑则是为了留存过去的记忆。
因此,在规划中最重要的认同,首先是审美要有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特色的素质;其次是在做规划时要做到:一要保护老建筑;二要保护环境;三要将生态与建筑相结合。
城镇系统规划,功能组合完善新加坡政府对城市规划的定义是装置零部件的系统,里面有片区、新镇、小区、组团;有中央商务区、片区中心、新镇中心、工业区、地铁线、绿化带。
要定好城市结构、发展战略。
要以公交为主、地铁线交叉的地方主要建设商业中心,将这些作为城市的发展基础。
在规划中明确强调,要把历史新区保护起来,把独一无二的山水保护起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具体地块的划分,这是新加坡规划的重要理念。
一个城市可以分成片区,每个片区有自己的商业中心,片区下有新镇,镇下还有小区,这种规划布局为新加坡今天的宜居环境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和启示
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和启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蒋玉尚受市委组织部委派,我赴新加坡参加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培训。
期间,我们在这座国际花园城市学到了先进的理念,收获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对我市打造“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决策及其内涵有了更深地理解和更准确地把握。
一、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主要经验新加坡独立后,仅仅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就建设成为一座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走出了一条超常规的快速发展之路。
最具有借鉴意义的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一流规划引领新加坡走向世界宜居城市。
新加坡非常重视城市规划的科学制定和认真执行,真正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
一是高端智力制定一流规划。
立国初期,就聘请联合国组织专家,高起点、高质量编制整个新加坡范围概念性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40-50年的发展方向,每10年修编一次。
在概念性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实施性的发展指导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每5年修编一次,以体现规划的连续性、时代性、超前性和科学性。
2001年的概念总蓝图费时4年,提出了在熟悉的地方建新住屋、高楼城市生活、更多休闲选择、商业用地更加灵活、区域商业中心、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注重认同感等7个方面的规划要点,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国家认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国55个分区的规划前景和控制参考数值,如土地使用、发展密度、高度、交通组织、历史保护和开发等。
可以说,概念总蓝图是新加坡人的梦想,而总体规划图则是实现梦想的方式。
二是以严厉的规划执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规划法令》以法律的形式赋予规划当局“禁止一切非法用途的权力”,明确“当土地或建筑物的用途不按规划而被滥用,有关当局可对物主或使用者采取强制执法措施”,违法者将被处3000新币罚款域不超过3个月的监禁,或者二者兼施。
三是阳光透明社会广泛参与。
在新加坡,城市规划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共政策。
规划的编制过程和最终方案都是公开透明的,而且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公众的参与。
新加坡立体绿化管控模式及启示
110新加坡立体绿化管控模式及启示Review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Singapore's Vertical Greenery Management-Control Model摘 要:立体绿化是实现城市集约化用地,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风貌的有效途径,而由政府主导的管控手段则是推动其建设、保证其质量和提升其社会认可度的关键力量。
在综合分析新加坡立体绿化管控模式下的政策体系和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概括其立体绿化管控特点并提出对中国立体绿化管控优化的4点启示,包括完善法制,建管有序;科学评估,精准定位;分级规划,因地制宜;多方协作,共建共享。
关 键 词:风景园林;立体绿化;管控模式;公共政策Abstract: Vertical greener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urban intensive land use, enhancing urban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government-led management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the main force to promote its construction, ensure its quality and boost its social recognition.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olicy system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of Singapore's vertical greenery management-control model, this paper summarizes its vertical greenery contro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oses four inspiration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China's vertical greenery control, including the legal system improvement and well-organized management; scientific assessment and precise positioning; hierarchical planning and appropriate strategies; and multi-party collaboration and achievement sharing.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vertical greenery; management-control model; public policy合作的建设发展方略,成就了新加坡今日绿化建设的优异表现。
新加坡培训印象与心得
新加坡培训印象与心得南京市规划局副局长张际宁在新加坡培训期间,领略了新加坡城市规划的新进步,新加坡市区重建局的同行们深明国情、支撑发展、不断创新的热情和举措,更让人印象深刻,在此写下几点有意思、有感触的见闻。
一、以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紧凑集约、善用土地新加坡的土地资源非常匮乏,国土面积只有700平方公里,比浦口区还小。
但他们采取城市建设高强度、高密度与公共绿地大集中、大成片的城市建设规划布局,走出了一条集约用地、善于用地的道路。
1.城市建设高强度高密度组屋的建造越来越高,甚至有50层的;路边的熟食摊点集中到了熟食中心,资源共享,配套完善,统一管理;社区中心的篮球场、游泳馆可以建在屋顶上;我们乘坐的大巴车,可以直接开到金沙建筑的地下入口处;据介绍,新加坡最高的容积率达到了15-20。
2.公共绿地大集中大成片新加坡城市规划采取了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负责任的方式,规划建设了集中大片绿地,从旅馆的窗户就可以看到在市区中间沿着新加坡河的一大片集中绿地,令人感受到这是一座美丽生态的城市。
二、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实现城市和社区的发展在新加坡的规划指导原则中,有一条是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的是规划要支撑经济增长,提供高素质居住环境和采取对社会与自然环境负责的开发方式。
1.制订推行生态低碳的城市发展标准强势的新加坡政府建立了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计划到2030年,能源效率提高35%,建造50公顷空中绿地,垃圾回收率提高70%,生活用水量降低至140公升/每人每天;政府培训设计师、开发商们该如何行动,共同建造可持续建筑和社区;城市规划除了追求可持续发展,也要让开发商获取收益;鼓励市民参与生态城市建设,改变饮食、旅行和生活习惯。
2.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以公共交通优先为导向的布局发展模式,不止是解决搭乘一种交通工具的问题,而需顾及从踏出家门的那一刻开始的所有巴士、地铁、汽车和出租汽车的系统换乘问题。
新加坡计划在未来十年把轨道交通的长度从138公里增加一倍,达到278公里;目前街上的2.4万辆出租汽车就比南京多一倍以上;用购买拥车证等措施减少国民的私人购车、用车和碳排放欲望,鼓励自行车和步行。
新加坡城市开发对我们的启发
市开发 ,在于其对城市发展 的关注 点。国内关注于
建 设 本 身 , 而新 加 坡 其 实 是希 望通 过 理 念 的 创 新 , 为 城 市 发 展 提 供 机 会 , 激 发城 市 自 身 的潜 能 。 本 文 从 “ 生 态 、 社 区 、 文 化 、 交 通 ” 四 个方 面 ,对 其 做
是4 O年以上的建筑还足新建筑,政府都 会在每 隔 5
f 关键词】新加坡 l 奈 人性化 城 『 } j 开发
年 给 外 墙 翻 新 一遍 , 人们 见 到 的 永 远 是 新 的楼 房 。
随着城市发展规模趋 于稳 定,以建筑、配套 、城 『 仃 新加坡 作为 ‘ 个新兴崛起 的国家 ,其城 市建设
超 出 新 加 坡 ,这 得 益于 中 国近 些 年 城 镇 化 发 展 的 实
新 加 坡 作 为 一个 多 民族 的 国 家 , 也 是 ‘ 个新 兴 国 家 , 怎 样 培 养 各 个涎 族 对 于 国 家 的 认 同 感 昵 ?我 们 在 沟 通 过 程 中 发 现 , 培 育 本土 文化 及 文 化 认 同 感 起 到 了 非 常 关 键 的 作 用 。 城 市 文 化 的缺 失 , 恰 恰 是 目前 中 国城 市 发 展遇 到 的 最 大 的 问题 。千 篇 一律 的
水 平 是 亚 洲 乃至 世 界 的 典 范 , 而 国 内 的城 市发 展 也
街道为关注点的物业维护 及城 市更新也值得我们借
鉴。
三 、 文化
将新加坡作 为 要 的借 鉴对象 。笔者有幸赴新加坡 进 行 了参 观 学 习 , 让我 深 感 意 外 的 是 ,国 内 的城 市 规划 水平其实跟新 加坡 非常接 近,甚至某些 方面要
的 人 能 够 享 有 平 等 的居 住 权利 。 这 种 住 宅 分 配 体 制
新加坡风景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新加坡,这个位于东南亚的热带岛国,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我有幸来到这座美丽的城市国家,漫步在这片热土上,感受着新加坡的风景之美,不禁对这座城市的魅力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绿意盎然的公园新加坡是一个注重生态环境的国家,公园众多,绿意盎然。
其中,我最难忘的是滨海湾公园。
这个公园位于新加坡市中心,与摩天大楼相邻,却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
滨海湾公园占地面积约101公顷,是新加坡最大的公园之一。
公园内有许多设施,如艺术雕塑、观景台、露天剧场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滨海艺术中心,它是一座独特的建筑,外形酷似巨大的帆船,晚上灯光璀璨,成为新加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漫步在公园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蓝天白云,听着鸟儿的鸣叫声,我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这里的绿化面积之大,让人不禁感叹新加坡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二、多元文化的融合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这里的居民来自世界各地,因此,新加坡的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在新加坡,我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在新加坡,我参观了圣淘沙岛。
这个岛上有许多景点,如鱼尾狮公园、新加坡动物园、环球影城等。
其中,鱼尾狮公园是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
鱼尾狮公园位于圣淘沙岛东端,是新加坡的象征。
在这里,我看到了鱼尾狮雕像,它是新加坡的标志性建筑,象征着新加坡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国家的历程。
在圣淘沙岛,我还参观了新加坡历史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展示了新加坡从早期人类活动到现代城市发展的历程。
在这里,我了解到了新加坡多元文化的形成过程。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宗教、语言、风俗等方面,还体现在建筑、艺术、美食等各个方面。
三、现代化的城市面貌新加坡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国家,这里的城市面貌独具特色。
在新加坡,我感受到了城市的繁华与有序。
在新加坡,我参观了滨海湾金融区。
这个区域聚集了许多世界知名企业,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
新加坡城市管理模式及其借鉴意义
新加坡城市管理模式及其借鉴意义新加坡是一个城市管理十分成功的国家,是国际公认的“花园城市”,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城市管理模式和方法,成功地在世界上树立了它的城市品牌。
总结其城市管理成功经验,将为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新加坡城市管理的特点1.规划、建设和管理相分离。
“建管分离”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新加坡在这方面做得十分成功。
该国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分别由不同的相互独立的部门承担。
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重建局负责,它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制定宏观的框架;城市建筑的单体设计和建设是由建屋发展局负责;城市管理职能则主要是由市镇理事会行使,同时还有园林部门和卫生部门共同参与。
各部门之间除了定期进行交流外,一般相互不干涉各自的职权范围,权责明确,便于城市管理规范化进行。
2.法制化的城市管理。
新加坡城市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法制化的管理,这也是它成功的最重要经验。
首先建立一套完备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且操作性极强。
其次,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很大,“严”字当头,其违法罚款数额高之外,而且还有一种独特的处罚:乱扔垃圾初犯罚款200元,累犯者就要被处以3至12小时的劳役,而且还得穿上标有“我是垃圾虫”的特制服装,在规定时间和规定地点打扫公共卫生,一次至少3小时以上,并在媒体上曝光。
另外,还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的法纪监督稽查队伍和遍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监控网络。
3.重视宣传教育。
新加坡政府认为法制化的管理只能“治标”,要真正“治本”需要从根本上减少城市环境的破坏行为,这就要依赖于广泛的宣传教育。
因此,政府不断以各种形式对其居民进行城市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遵守各项法律规章、维护城市环境的重要性。
4.与城市管理相关单位及个人的有效沟通。
新加坡城市管理的主要负责机构——市镇理事会,把居民、城市管理中的承包商、基层领袖和政府部门都看作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始终保持着有效的沟通。
市镇理事会定期与建屋局、环境发展部等相关的政府部门举行会谈,通过宣传海报、布条、教育手册及主办大型的活动来教育居民,同时还通过与基层领袖的定期会面以了解居民的问题和需求。
新加坡“2019总体规划”的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
新加坡“2019总体规划”的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作者:暂无来源:《资源导刊》 2020年第12期段义猛李欣叶果新加坡国土面积大体相当于我国的县级行政单元,且新加坡的总体规划具有强烈实施性,因而和我国县级国土空间规划侧重实施性的特征较为相似,尤其是新加坡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2019年,其空间规划特点更为突出。
新加坡总体规划简述结构上,新加坡规划编制体系分概念规划(Concept Plan)和面向实施的总体规划(Master Plan)。
概念规划最早制定于1971年,每10年评估修订一次,最近一次概念性规划修编在2011~2013年间进行。
新加坡的总体规划每5年重新编制一次,经历了多次修订,最近的是 2019 年版的总体规划。
总体看,新加坡总体规划内容分为两个层面:法定规划层面和非法定规划层面。
法定规划层面明确了地块的用地性质和开发强度控制;非法定规划层面指特殊和详细控制规划,包括绿地和水体规划、城市设计要素、建筑高度控制和历史街区及文物保护规划等。
特殊和详细控制规划为总体规划提供支撑,但属于引导性的控制手段,不具备法定性。
新加坡“2019总体规划”的特征“2019总体规划”提出把新加坡建成为一个更具包容性、可持续发展和具有发展弹性的城市,并提出未来五大发展策略:第一,打造宜居和包容的社区;第二,建设经济门户,巩固新加坡全球经济枢纽地位;第三,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提升日常出行便捷度;第四,复兴老旧城区;第五,建设可持续和有弹性的未来城市。
针对2010年以来新加坡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2019总体规划”突出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
整合经济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实施经济转型发展。
一是建设经济门户,打造连接全球经济的节点。
“2019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保持新加坡经济持续增长,在规划中首次提出建设东部、西部、北部3个经济门户和南部滨海湾中央商务区。
经济门户提供了多元化的产业发展空间,保障新加坡经济的繁荣和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新加坡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亚洲的工商业、金融业中心之一,更是景色优美的旅游胜地,度假休闲的理想之地,素来享有“花园城市”的美称。
与其他仅仅在城内大修花园的城市不同,新加坡是将整个城市建在花园里,让人们在里面工作、居住和休闲。
首先,政府对环境建设的进程制定了科学的规划,实施了科学、有效的管理。
新加坡政府聘请国际知名专家,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概念规划和多层次规划,确定了总体布局。
同时,从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的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提出相应的目标:60年代的目标是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强调垂直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的区域植树造林;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公园,发展更多别具风格的主题公园,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加强人行道遮荫树种的栽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开始实施新世纪(9.82,0.18,1.87%)前12年的绿色规划,该规划更强调从整体城市环境入手,系统地开展城市空气与水净化、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力求全面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另外,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处体现出对自然的珍惜。
政府将大面积的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他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以维持整个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从双溪布落国家公园,到每个路边的鸟类庇护所,其严格的管理和细微的措施,处处体现出尊重自然的理念。
这一系列的举措,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政府严格管理也保证了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点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对城市的建设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环境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在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学习、借鉴国外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对于国内城市加强城乡园林绿化,加快城市生态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新加坡城市绿地建设成绩斐然,始终保持着每千人0.8公顷绿地空间的标准,在国际上享有“花园城市”的美誉。
新加坡公园按功能分4种形式:地区公园,占地面积最大,提供康乐和运动场所,创造接近自然的环境,有利于鸟类等动物生存繁衍;城镇公园,占地面积10公顷~50公顷,服务城镇居民;社区公园,面积一般为0.2公顷~0.5公顷;城市公园,包括市中心的广场和小型开放绿地。
新加坡制定了细致的绿地指标:在公寓型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筑用地应低于总用地的40%;建设公共住宅区项目,新建的高层建筑物只能占地35%;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的镇区中应有一个10公顷的公园;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的楼房居住区,500米范围内应有一个1.5公顷的公园;在房地产项目中每千人应有0.4公顷的开放空间;在道路和建筑物之间应留下15米以上宽度的空地种树、栽花、种草。
新加坡从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至今,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相应的目标。
21世纪后,新加坡实施了前12年绿色规划,强调从整体城市环境入手,系统地开展城市空气与水净化、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强化公园与自然地带的可达性,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
新加坡的绿地疏朗大方、自然朴素,强调实用功能和成本节约。
新加坡大多数公共绿地设计一般比较简单,除了少数精品园区以及景观大道外,在新加坡的园林绿地中极少看见经整形的绿篱和灌木。
城区内部接近居民活动场所的绿地多采用简洁的乔木与草坪结合的模式,高大的乔木能极好地提供遮荫,满足了热带地区必要的绿化需求;耐粗放管理的开阔草坪则有利于城市卫生,提供一定的户外活动场所。
而距离城市居民活动较远的地带则尽量保持自然的群落配置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大大减少因过度修剪养护造成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处体现对自然的珍惜。
政府将大约3000公顷的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他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
从武吉知马热带雨林保护区、双溪布落国家公园,到每个路边的鸟类庇护所,其严格的管理和细微的措施,处处体现出新加坡尊重自然的思想。
3概念城市绿地系统泛指城市区域内一切人工或自然的植物群体、水体及具有绿色潜代写毕业论文能的空间, 它由相互作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组成, 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1 ] , 为城市内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 是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 ]。
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因国家不同而各有差异, 但总的来说, 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即包括城市范围内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具有直接影响的所有绿地[ 3, 4 ]。
根据2002 年《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我国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它绿地5 类[ 5 ]。
1. 2 特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复杂的自然- 社会- 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具有如下特征[ 6, 7 ]: (1) 多要素。
它是人工干扰较强的生态系统, 也是城市的主要自然因素,包含大气、地文、水圈、生物因素, 这些决定着城市绿地系统的基本地域特征。
(2) 多类型。
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种保护区和国家公园、风景区、游憩区、休养保健区、公园、花园、游园、专类园、苗圃以及以绿化配植为主的各种绿地。
(3) 多功能。
城市绿地功能随时代的变迁各有侧重, 但总的来说, 始终兼容着景观、社会、生态三大基本功能。
(4) 动态性。
绿地系统因时代、年代不同以及季节更替, 其内容、重点与形式都发生着变化。
(5) 空间尺度性。
城市绿地系统因空间尺度的不同(主要指城区、市区及区域) , 其数量、布局、结构、功能等都有所变化。
(6) 多因素协同调控性。
绿地系统的多元性、动态性及它同城市的交织特征, 决定着其持续发展需有多因素协同调控。
1. 3 发展历程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 经历了自然萌生、人工创意、公共绿地及生态绿地系统阶段[ 1 ]。
自然萌生阶段主要指以狩猎围牧为目的的园圃。
人工创意阶段指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为目的的宫苑、寺院, 主要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
19 世纪中下半叶, 工业化导致城市环境恶化,促使城市进入公共绿地阶段。
欧洲、北美掀起第一次高潮, 即“公园运动”; 20 世纪初, 尤其是二战后, 欧亚各国开始大力拓建绿地和创建新城, 城市绿地迈入第二次高潮[ 1, 8 ]。
20 世纪70 年代初, 生态学作为设计理论引入绿地规划, 城市绿地开始了以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审美为目的的生态绿地阶段[ 1 ]。
20 世纪80 年代初, 城市绿地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 1 ]。
国际社会也正式提出“生态城市”概念, 以期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市建设[ 8 ]。
生态城市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城市建设以不使环境遭到破坏为标准, 使行为主体的活动有利于维护周围环境并融于自然的类天然群落[ 9 ]。
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 人的社会文化、生态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下渴望实现的目标境界[ 8, 10 ]。
城市绿化建设中提出的“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田园城市”等都是城市发展的中阶段目标, 而城市运转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才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 11 ]。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重视程度的提高, 生态城市的实践与探索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8, 9 ]。
2 城市绿地规划现状2. 1 国外城市绿地规划国外园林绿化最大特点是简洁朴实大方, 处处体现大自然的风格特色[ 12 ]。
如美国城市绿化率相当高, 公路、街道两侧和居民社区除去建筑, 代写职称论文草坪和树木覆盖所有空地, 草坪常绿, 修剪平整, 没有杂草, 绿化品位较高[ 10 ]。
根据对世界49 个城市的统计, 人均公共绿地10m 2ö人以上的占70% [ 1 ]。
新加坡土地面积648 km 2, 人口386 万, 人口密度5 965 人ö km2, 现有绿地7 500 h m 2, 人均25m 2ö人, 进入世界城市绿化先进行列[ 13~ 15 ]。
就人均公园面积而言, 2000 年,美国华盛顿为50 m 2ö人, 澳大利亚堪培拉为70 m 2ö人, 瑞典斯德哥尔摩超过68. 3 m 2ö人[ 16 ]。
国外成功的规划范例有: (1) 美国城市公共绿地布局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很少有大体量的园林建筑、小品等设施, 植物自然式种植, 简朴大方。
设计手法多是大手笔、大色调疏林草地。
常绿与落叶树结合, 乔灌草花结合, 林相丰富, 林冠线变化多端, 园林景观野趣盎然, 处处体现自然美[ 17 ]。
(2) 二战后德国政府把城市周围地带低价售给居民, 修建永久性“私人田园”。
田园一切设施取于自然, 禁止用砖瓦、水泥和金属材料。
田园周围是低矮篱笆、灌丛和野花, 小路两边草地布置许多木凳供入歇脚[ 18 ]。
(3) 新加坡为建设“热带优秀城市”, 在概念性规划、发展指导规划中对每寸土地使用性质、强度进行了严格限制, 建筑成片和集中密集建设, 向空中发展, 留出地面空间进行美化绿化[ 14 ]。
(4) 维也纳、巴黎、科隆、莱比锡等城市拆墙建设花园环路, 维也纳的花园环路同教堂、大学、音乐厅等公共建筑为一体。
(5) 罗马、塔拉戈纳等环城绿地将城墙、花园、露天博物馆等作为整体布置, 罗马在开辟道路和绿地的同时保护城墙残段, 在其周围开辟道路和绿化带, 形成环城公园。
其共同点是绿化圈、文化圈、水系风景圈等共融和谐[ 11 ]。
2. 2 我国城市绿地规划2. 2. 1绿化及科研进展20 世纪70 年代末, 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工作者提出“连片成团, 点线面相结合”的方针后, 城市绿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 ]。
80 年代后, 提出了北方以天津为代表的“大环境绿化”, 南方以上海为代表的“生态园林绿化”[ 19 ]。
八五其间,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由3. 9m 2 增加到4. 6m 2, 绿化覆盖率由19. 2%增加到22. l%。
1999 年底, 全国667 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591 000 hm 2, 绿地率达23% , 绿化覆盖率已达到27. 44% , 人均公共绿地6. 5 m 2, 公园动物园数达4 219 个, 面积77 137 hm 2。
目前, 已经涌现出北京、南京、上海、秦皇岛、青岛、大连、烟台、威海、合肥、杭州、厦门、深圳、中山、珠海、佛山、南宁等30 多个“园林绿化先进城市”[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