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人教部编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6河中石兽专项训练7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河中石兽》阅读题及答案-课外《曹冲智救库吏》阅读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10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3分)阅.十余岁()竟.不可得()如是.再啮()答案:经过,经分终了,最后这样,表示判断2.翻译下面语句(4分)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答案: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答案: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则故事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肴各的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臆断。
B.文章最后一句以简短的议论作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揭示出义章的主旨。
C.本文文笔简约精粹,说理明畅透辟,故事意味隽永,发人深思。
D.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分析问题,,他们会出错是因为遇到的情况比较特殊。
答案:D【曹冲智救库吏】国多事,用刑严重。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
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
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
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含答案 两大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
于是先视陂②薮③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日未入,人各持束缊④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
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⑤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曰:“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
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选自宋祁《雁奴后说》,有删改)[注]①瞑:同“眠”。
②陂(bēi):堤岸、湖边。
③薮(sǒu):湖泽通称。
④缊:乱麻绳。
⑤唼(shà):水鸟吞食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如:______(2)须其夜艾.艾:______(3)阴.布大网阴:______(4)叹其以诈相笼.笼: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教育专用】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6河中石兽专项训练新人教版
6 河中石兽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B. 二石兽并.沉焉(一起)C. 竟.不可得(毕竟)D.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求之.地中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渐沉渐深耳. B.阅.十余岁C.僧募.金重修 D.尔辈不能究物理..4.请用“/”标出下列语句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1)二石兽并沉焉(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7篇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河中石兽》阅读答案7篇《河中石兽》阅读答案7篇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河中石兽》[测评·反思·交流]一、双基测评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为暴涨携之去()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据理臆断()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 下学期 文言文 河中石兽 对比阅读 练习题(含解析答案)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对比阅读练习题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善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榔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
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
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
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
举国信之。
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丰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
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①河间:地名。
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
③研:研磨。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临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执策而临.之(《马说》)B.耳渐沉渐深耳./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C.再如是再.啮/再.而衰(《曹刿论战》)D.已转转不已./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
3.在语段(一)中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纪昀对他笔下的讲学家和游僧分别持什么态度。
【答案】1.D2.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4.D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河中石兽》[测评·反思·交流]一、双基测评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为暴涨携之去()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据理臆断()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7篇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河中石兽》阅读答案7篇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中石兽》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中石兽》阅读答案1文言文阅读(12分)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14.D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完整版)《河中石兽》-专项练习附答案.doc
《河中石兽》复习题一、《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字,清代﹑。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二、字词分析:1、注音:圮曳棹杮湮溯欤2、重点字词:临:河:余:湮:圮:阅:岁:是:杮( f èi):并:啮:坎穴:臆断:已:如:设帐:竟:棹:曳:但:倒掷:盖:暴涨尔辈:求:以为:溯流:固:究:然则:遂:3、通假字:钯:颠: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果得于数里外如是再啮如其言...(1)介词在(2)介词,像(3)介词按照5、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 一寺临河干 B. 棹数小舟 C.不亦颠乎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6、一词多义:闻之笑曰代词 , 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 , 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 , 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 , 代石头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 , 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⑵众服为确论(认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5.古今异义古今干岸不潮湿阅经历阅读物理事物的道理一门学科是这表判断的动词 1已停止已经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A. 但知其一B.是非木柿..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三、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
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 f 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有个讲学者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中石兽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5)不更颠乎()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遂反溯流逆上矣。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17、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河中石兽》检测一、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选自《》作者是,字,直隶献县人。
代家,这是一本以形式写成的小说,内容以记述、—————————为主。
2、“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四档。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纪昀..()木杮.()湮.()没啮.()沙溯.()欤.()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和加线的词语::1.临.: 2.河干: 3.山门圮.于河: 3.阅十余岁..4.棹.:5.设帐:6.尔辈不能究.物理:7.是.非木杮:8.湮.:9.耳.: 10.啮.:11.坎穴:12.不已.:13.遂.:14. 溯流: 15.如.其言:16.但.:17.据理臆断:18.求.石兽于水中:19.竟.不可得:20.凡.河中失石: 21.曳.铁钯:22. 以为:23.盖.:24.闻.之:25.固.颠:26.二石兽并沉焉.:27.然则:28.乃.石性坚重:四、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不亦颠乎?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2、曳铁钯。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下《河中石兽》练习题 含答案
初一《河中石兽》练习一、基础知识(一)解释加点的词意。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竟.不可得(3)尔辈..不能究物理..(4)岂.能为暴涨...携之去(5)沿河求之,不亦颠.乎(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7)如是..再啮(8)转转不已..(9)遂.反溯流..逆上矣(10)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11)然则..天下之事(12)但.知其一(13)可据理臆断..欤?(二)翻译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5)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阅读训练(一)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的。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啮()溯流()臆断()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4.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清·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就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就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河干( ) 圮( )于河棹( )数小舟曳( )铁钯( )木杮( ) 湮( )于沙上啮( )沙为坎穴臆( )断欤( )2、在文中给加点与划线的字词作注释。
3、古今异义古义文中的例句今义干耳物理并阅就是盖但求已4、一词多义:之1)闻之笑曰2)沿河求之3)一老河兵闻之4)当求之于上流5)其反激之力6)至石之半7)求之下流8)求之地中9)然则天下之事5、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尔辈不能究物理,就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6、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地点结果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7、总结一下以上四种方法成败的原因。
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8、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9、这篇文章还给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略3、古今异义古义文中的例句今义干岸边一寺临河干干燥,不潮湿耳罢了渐沉渐深耳五官之一物理事物的道理尔辈不能究物理一门学科并一起二石兽并沉焉并列阅经历阅十余岁阅读就是代词,此,这就是非木柿判断词盖发语词,因为,原来就是盖石性坚重遮蔽或器物的盖子但只但知其一表转折但就是,却求寻找求石兽于水中请求、要求、追求已停止转转不已已经4、一词多义:之1)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2)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3)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4)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5)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6)至石之半结构助词,的7)求之下流代词,代石兽8)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9)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5、用现代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尔辈不能究物理,就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您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与答案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与答案河中石兽纪昀一、文学常识:1.体裁:文言笔记小说2.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
3.作品:《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二、字词分析:1. 注音:p? yè zhào fèi yān sù圮曳棹杮湮溯2. 通假字:钯:同“耙”,整地的农具3. 一词多义: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4.古今异义古今干岸不潮湿阅经历阅读物理事物的道理一门学科是这表判断的动词已停止已经三、文章结构:●文章分层:第一层(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寻十余里无迹):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第二层(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不更颠乎):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第三层(如其言……可据理臆断欤):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深化主题●四种寻找方法: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四、中心思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临:面对,位于。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的意思。
阅:经历。
竟:最终。
棹:船桨,这里是作动词,当划、摇来理解。
曳:拖着。
物理:事物的规律。
暴涨:这里指猛涨的河水。
湮:埋没。
笑:在这里含有讥讽的意思。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精练(含答案):6河中石兽专项训练
6 河中石兽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B. 二石兽并.沉焉(一起)C. 竟.不可得(毕竟)D.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求之.地中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渐沉渐深耳. B.阅.十余岁C.僧募.金重修 D.尔辈不能究物理..4.请用“/”标出下列语句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1)二石兽并沉焉(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人教版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6河中石兽专项训练含答案.docx
6河中石兽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靠近 )B. 二石兽并沉焉 ( 一起 )C. 竟不可得 ( 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停止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求之地中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 .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D .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渐沉渐深耳 B .阅十余岁C.僧募金重修 D .尔辈不能究物理4.请用“/ ”标出下列语句的语意停顿。
( 每句标一处 )(1)二石兽并沉焉(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精选题含答案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山门圮于河 ( 倒塌 ) (2)求二石兽于水中( 寻找 ) (3)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4)可据理臆断欤 ( 主观地判断 )
2. 对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意思,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 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 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B.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划线词的意思。(2分)
(1)一寺临河干
干:___岸______
(2)乃卜地通津以就流水 就:__靠__近_____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项是(
)(D3分)
A. 特汲须修绠耳
静以修身
B. 蒸远能举其名
有仙则名
C. 不知其二者多矣 择其善者而从之
D. 竟不可得
有志者事竟成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阅十余岁
( 经过、经历 )
(2)竟不可得
( 终于、最后 )
(3)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规律
(4)不亦颠乎
( 颠倒、错乱 )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洪水 带(冲)走呢?
示例一: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 不能想当然。戴嵩画画,没有仔细观察斗 牛,而是想当然地认为斗牛时牛的尾巴是 翘起的,所以画错了。
示例二: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 习,做生活的有心人。牧童天天放牛,注 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
示例三:要注意细节。戴嵩作为大画 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的尾巴的位置画 错了,所以遭人嘲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河中石兽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B. 二石兽并.沉焉(一起)C. 竟.不可得(毕竟)D.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求之.地中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渐沉渐深耳. B.阅.十余岁C.僧募.金重修 D.尔辈不能究物理..4.请用“/”标出下列语句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1)二石兽并沉焉(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7·成都]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比较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 卖假药尽孝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数年矣。
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取数文钱供口食耳。
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
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竟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
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
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
涕泣陈述。
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
方拜谢间,一盗忽擗踊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
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
”语讫,挥手西行。
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
盖所感者深矣。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不更颠.乎( )(4)虽.危症亦立愈( )(5)终不反顾.( )2.翻译下列句子。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
盖所感者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两次写“笑”,试简要分析讲学家和老兵“笑”的意蕴和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17·东营]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 河中石兽(节选)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 雁奴后说(节选)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
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日未入,人各持束缊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
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曰:“奚独雁哉,人固有之。
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
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注] ①瞑:同“眠”。
②陂薮(bēisǒu):陂,堤岸、湖边。
薮,湖泽的通称。
③缊:乱麻绳。
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须其夜艾.( )(3)阴.布大网( )(4)叹其以诈相笼.( )6.翻译下面的语句。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阅读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方.两三级( )(2)患.其塔动( )(3)乃.以瓦布之( )(4)贻.以金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对喻皓的“笑”,你是如何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喻皓解决“塔动”问题所采用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