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从学生的朴素理解出发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精选25篇)
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精选25篇)下文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精选25篇)》,您浏览的《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精选25篇)》正文如下:数学新课标解读的心得体会1面对课程**,我们怎样能让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不怕数学,亲近数学,进而愿意研究数学呢?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
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让学生喜欢数学”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目标之一。
这么一句很朴素的话,却是我梦寐以求的境界。
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呢?以下是我对新课标学习的一些感悟:一、让学生享受生动有趣的数学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上课总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绪还在“闲逛”,靠纯粹的课堂组织效果不理想。
因此,新课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有意义的、富有情趣的引入能马上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扣住学生的求知心弦,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在游戏活动中,学生不知不觉学会了新知,巩固了新知识。
在这里,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交流,经验得到了很好的丰富,思维得到了更大的拓展。
这样使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也使学生越学越有趣,更使学生越学越聪明。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数学成功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功,能够满足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
因此,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尝试、探索,体验成功。
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进步。
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人人都能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优秀7篇)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优秀7篇)高中数学教学反思篇一期中考试过去了,为了及时发现问题,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学成绩,我特做了以下总结及反思。
一、情况介绍POINT这课考了前两章有关模板和幻灯片的操作,内容虽然没有面面俱到,但重要的知识点都有涉及,看似简单的操作,学生要准确的完成还是得靠平时扎实的基本练习。
从考试过程来看,好的学生不足20分钟就能完成,差的学生直到下考也没更正自己的错误操作。
从考试结果来看,高分低分学生悬殊太大,与往届相比优生率有所下降。
二、经验教训这次考试,我在考前做了充分准备,比如,学生动员工作很成功,学生都纷纷问题积极练习,考核方案的制定也是经过反复斟酌,考试前一晚把方案打印出来,保证考试时学生人手一张,避免了学生由于抄错、听错带来的失分。
考试中组织不是太好,方案时间制订不合适,导致好的学生早早完成后有窃窃私语或做其它的现象,由于停电临时安排下午重考的计26班显得尤其仓促。
评分时当着学生面绝对公平、公正、严格,绝不弄虚作假值得下次借鉴。
三、反思准备充分却“学生滑波”,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课程设置,四个高一计算机班刚步入此专业,我们没有从WINDOWS XP基础讲起,使学生不能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和规范的正确操作;同时开设办公自动化OFFICE的三个模块WORD、EXCEL、POINT,违反了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没法找到三者之间的关联,学得有点“懵”;二是教学模式,“一个老师、四个班级、一个模块”与往届“一个老师、一个班级、四个模块”相比,不容易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状况,说实话到现在每个班我能叫出名字的学生没几个;三是本人自己的问题,可能是教学疲劳的原因,这学期缺乏教学激情,缺乏管理学生的耐心;四是今年的`学生秩序较差,普遍存在不会学习、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表现好的学生也只是做到老师教授什么做什么,完成后不知所以或偷偷玩游戏。
努力做一名“称职甚至优秀的教师”,首先还是要从自身做起,今后要时刻调整自己的情绪,以最佳状态面对学生。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1篇)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1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1篇),欢迎大家分享。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场景歌》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场景美,生活美,感知量词的用法,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并尝试用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优点之处:1、读中感悟字的意思,采用多种形式认读,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2、教学重难点通过自主阅读、出示图片、展开想象、联系表达、趣味诵读等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量词的表达效果。
不足之处:本节课,在识记生字这一环节上,大部分学生只能用数字加偏旁的方法,方式单一,识字兴趣不是太高。
这说明没有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同时对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还需努力。
另外,我还应该重视识字教学的生活化和情景化,平时多注重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
力求实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在情景中识字。
改进措施:1、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设计教学评价,把识字方法真正的应用到学习中去。
2、在下一节课上课之前,或者利用课下时间对孩子进行拓展练习。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2《我是什么》是一篇极其适合小学生的科学小短文。
课文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以亲昵的语气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及与人的利弊关系。
文中始终不点明“我”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人类关系的描写,富有趣味性。
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朴素生动,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孩子们明白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课上,我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走”到不同的地方就有不一样的感受。
这样设计激发了孩子们探求的欲望,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文情景,投入学习的状态,而且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
用最朴素的方法上好语文课
用最朴素的方法上好语文课——听特级教师黄厚江上课有感文|剧爱玲(河南南阳唐河县教研室)昨晚无意间看到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的一节视频课,感受颇深。
黄老师讲授的是七年级的一篇文言文《黔之驴》。
这篇课文我们初中时也学过,大都熟悉。
然而,在黄老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群学生的朴素场景中,贵州的驴、贵州的虎、好事者逐渐在黄老师的启发诱导、恰当提问中,在学生的理解感悟中陆续出场,栩栩如生……来到课堂,回到当时社会,联系现实环境。
从老师的点化中,从学生理解偏差的纠错中,从学生初读再读范读中,从驴(男生)和虎(女生)的讲故事中,走进文本,演绎生成。
由平实到精彩,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总结环节,画龙点睛,情景再现、知情意并重,整个课堂让人感到教师居于学生身后,学生始终被推或主动走在前方。
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庞然大物,黔虎之智,黔虎食驴,载驴入黔(外强中干,工于心计,无事生非这三个的出处黄老师有待考究)等成语呼之欲出。
不知不觉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马达。
一节课就好像在谈话中结束了……小结语:我们学一篇寓言除了学文言文的知识以外,讲了三个故事——黔驴、黔虎、好事者,掌握了六个成语,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庞然大物,黔虎之智,黔虎食驴,载驴入黔,还懂得了那么多道理。
好了,下课,谢谢。
不是专业,不敢妄加评论。
这样的课,没有花里胡哨的形式和放电影似的课件辅助,板书也没有刻意为之,却随意实用,简练有致。
评价语随心随意,平等鼓励,心细如丝,保护答错者的自尊……以文为本,以生为本,最朴素的方法也能上出入心的课,高效的课、最好的课。
朴素的老师,朴素的课。
本色的黄老师,本色的课堂。
这和我们思品学科的宋小平老师和王应田等老师的课有异曲同工之妙。
课改呼唤这样的实惠的不虚夸的家常课,这似乎更能体现课改所倡导的精神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一张嘴说古今,一支粉笔画本真。
以生为本真课堂,朴素方法也高效。
启智启思重生成,返璞归真大家范,哲思睿智厚课堂……回忆学生时代,似乎囫囵吞枣,背得很熟却不解其深意,今聆听黄老师授课,醍醐灌顶。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1、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重组。
如在导入环节中,我设计了利用长方体、(正方体)中的一个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来导入本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使学生在亲切中自然进入本课;另外,就找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而言,学生能很快说出长方形与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
因此我在设计时,就以这种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折、量、比等过程中感知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这样,让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
2、创设学习活动情景,把课堂变成数学活动探索的场所。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交流等活动。
这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学习数学。
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3、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
所以我将研究图形特征所采用的方法定位为这节课的重点。
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在学生得出长方形的特征后,紧接着小结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其次,在引导学生练习数长方形与正方形比赛的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先由学生自己数第一幅图,再指导学生数出第二幅图后师生共同找出数这类图形的规律,从而由学生依照规律完成后面习题的教学思路。
辨析朴实和朴素课程设计
辨析朴实和朴素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朴实”与“朴素”的概念,掌握它们在语言表达中的区别与联系。
2. 学生能通过实例分析,识别并运用“朴实”与“朴素”两种风格进行写作。
3. 学生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型,能在日常交流中准确使用“朴实”与“朴素”表达自己的观点。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搜集、整理有关“朴实”与“朴素”例句的能力,能进行分类和对比分析。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以“朴实”与“朴素”为主题的作文创作。
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形式,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认识到“朴实”与“朴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简洁、真实美的欣赏能力。
2. 学生学会尊重不同的审美观念,理解和接纳他人的“朴实”与“朴素”表达方式。
3.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语文学科为基础,结合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对美的事物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可能对“朴实”与“朴素”的区别理解不够深入。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朴实”与“朴素”之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通过多样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实践中达成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体会“朴实”与“朴素”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教材章节:语文课本“词语的认识与运用”部分。
2. 新课内容:a. “朴实”与“朴素”的概念解释与区分教学大纲:讲解两个词语的基本含义,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其内涵和用法。
相关教材章节:语文课本“近义词辨析”部分。
b. “朴实”与“朴素”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教学大纲:选取教材中的典型例句,引导学生体会两种风格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效果。
相关教材章节:语文课本“阅读与欣赏”部分。
教育教学新理念
教育教学新理念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4、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
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5、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6、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
”7、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学生喜欢,因此,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
只有改变了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学生。
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8、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9、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10、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
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11、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一—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一—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一竜显学生的个性。
12、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
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13、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
儿童朴素理论视角下科学教学原则及过程模式的建构
儿童朴素理论视角下科学教学原则及过程模式的建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唐小俊徐文彬儿童朴素理论将研究的取向从“儿童的概念形成观”转变为“儿童理论发展观”,该理论尤其关注儿童原有的观念与科学理论之间的相似性与内在一致性,即二者之间具有的相似的性质、相似的功能、相似的发展过程。
这给科学教学理论带来了新的视野,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理论探索性地建构出科学教学中应遵循的科学教学原则,以及可能的科学教学过程模式。
引言有关儿童科学概念形成的研究成果一直是科学教学的理论依据。
而在该研究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基于建构主义观的“概念转型”理论,该理沦是在1982年由潘斯纳(Posner)等人通过自己的观察、访谈研究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库恩(Kuhn)的“范式更替”理论而提出的。
该理论试图通过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原有的概念及其结构(又称之为“概念生态”)的什么特征控制了对新概念的选择?(2)一个核心概念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被另外一种概念所取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概念转变”学习模型。
应该说,该理论使人们关注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将其作为科学教学的出发点。
并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构建学习科学的平台。
然而,该理论是围绕“日常概念”(又称前概念、误差概念等)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而展开的,其强调的是如何消除或转化儿童原有的一些“日常概念”,而往往忽视了“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连续性,忽视了儿童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的概念生态。
更为重要的是忽视了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环境认识的整体性这一特征。
因而在科学教学中造成了学生虽然在形式上接受了或获得了所谓的“科学概念”,然而在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时候仍然用自己的所谓“日常概念”,最终导致了科学教学陷入困境。
基于此,新近的儿童朴素理论研究者们在研究取向上发生了转变,将研究的取向从“儿童的概念形成观”转变为“儿童理论发展观”,该取向队为儿童的认知发展遵循依赖内容(content-dependant)的特殊性,而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整体的、系统的以及连续的。
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朴素教育观”
就 得 先 从 朴 素 二 字 说 起 .« 说 ㊀㊀ 欲探讨 朴素 教 育 观 , 文» 曰:朴, 树皮也 , 厚重的树皮不 加 雕 琢 , 呈现出最初最质 朴的面貌 . 素 , 生帛也 , 帛布未加染 色 , 呈现出原料最初的 模样 . 朴素 , 就是不加纹饰的质 朴 . 大 概 有 人 会 以 为 , 朴 素 就是原始 , 甚至就是落后 . 其实不 然 , 大自然才是最伟大 的艺术家 , 它的创 造 , 包 含 丰 富 的 哲 思 和 底 蕴.而 人 类 的 所 有伟大创造 , 则无不 在 对 大 自 然 的 了 解 与 模 仿 中 得 以 完 成 . 一言以蔽之 , 就是 道法自然 .« 庄子 » 云: 朴素而天下莫能 与之争美 . 朴素 不仅是人类创造的 起 点 , 亦是人类创造的 终点 . 大巧若拙 , 深得要旨 . 教育的目标 是 什 么 ? 这 是 一 个 见 仁 见 智 的 问 题 . 但 笔 者认为 , 教育的最 终 目 标 , 不 外 乎 一 个 美 字.只 有 让 学 生 在学习中感受到 美 , 才能在陶冶学生 情 趣 的 同 时 激 发 学 生 的 创 造 力, 然 后 让 他 们 感 受 发 现 创 造 之 美, 以此完成一个 美 的循环 . 那既然美的极致是 朴素 , 那么 朴素教育 作 为教育的最高准则似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 最好的教育 方 式 又 是 什 么 ? 我 们 因 此 经 常 去 谈 论 素 质 教育与应试教育 , 而且经常把这二者对立 起 来 却 极 少 去 思 考 这样一个问题 : 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 ? 孟 子 曰 : 学 问 之 道 无 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 素 就是 朴素 , 质 就 是 质 朴 , 从 这个意义上来说 , 素质教育基本上等 同 于 朴 素 教 育 , 所以说, 所谓朴素教育 , 就是教育者利用一切手段 去 引 导 学 生 在 学 习 过程中发现 自 己 的 天 性 , 然后去创造独一无二的自己的过 程 . 这个过程 , 就是寻找人类及自身初心与质朴的过程 . 在所 有 的 学 科 中, 语 文, 无疑是离学生的性灵最近的学 科 . 语文教育所承担的 素 质 教 育 任 务 无 疑 也 是 最 重 的 . 那 么, 我们又该如何在语 文 教 育 教 学 实 践 中 去 贯 彻 朴 素 教 育 观 呢 ? 笔者认为 , 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一些尝试与探索 : 一 ㊁感受汉字的古朴之美 , 挖掘汉字的文化底蕴 汉字, 是 中 华 文 化 的 载 体, 亦是我们感受人类精神文明 的工具 , 是我们的祖 先 最 伟 大 最 重 要 的 发 明 , 是中华文化灿 烂的基石 , 是语文 教 育 教 学 的 基 础 中 的 基 础 . 然 而 , 我们现 在的汉字教学却存在着只重今义不重古 义 , 只重词语解读不 重单字释义的问题 . 造 成活的状况 . 说到这个问题 , 我们就很难避免汉字 简 化 这 一 敏 感 的 话 题 . 的确 , 汉字的简化对简便及规范汉 字 书 写 做 出 了 极 大 的 贡献 , 但也难以避免 地 产 生 了 若 干 问 题 : 一是造成汉字的本 意不清 , 二是造成理解的混乱 . 比如 衝 字 , 本意为 重要的 路口 , 左右构成的 行 字就是路口的象形 ( 如 街 衢 衍 , 等字 ) 但现代汉语简化为 冲 字后 , 便失去了这些重要的信 息, 我们面对 首当其 冲 这 个 词 语 时 的 困 惑 , 也就不难理解 了 . 在汉字教学中 , 我们应该在汉字词 义 的 演 变 上 多 下 一 些 功夫 , 让学生在加深 对 字 义 理 解 的 同 时 , 深刻感受汉字的古 朴之美 , 从而培养他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与激情 . 二 ㊁理解经典著作中的 天真之气 孟子曰 : 大人者 , 不失赤子之心 者 也 . 明 代 著 名 文 学 家 张岱说 : 人无癖不可与之交 , 以其无 天 真 之 气 也 . 可 见 一 个
Unit5Myclothes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人教PEP版)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四下Unit 5 My clothes一、单元主题:Clothes for different places该主题属于“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范畴,属于“生活与学习”和“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主题群,涉及“学习与生活的自我管理”和“团队生活与集体生活,参与意识与集体精神”。
二、教学理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英语课程的实施要充分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以主题为引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以语篇为依托融入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以及学习策略等学习要求,以单元的形式呈现。
“2022版课标”的课程六要素新增了“主题”和“语篇”两个要素,并突出了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性。
单元整体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先从整体安排教学环节,形成单元框架结构。
(王建平,2020)无论是单元整体框架,还是课时教学,都要有学生的学习活动作支撑,围绕单元学习重点、促进单元目标的达成,因此学习活动要体现整合性和纵深性。
单元整体教学是指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围绕特定主题,对教材等教学资源进行深入解读、分析、整合和重组后,搭建起的一个由单元大主题统领、各语篇次主题相互关联、逻辑清晰的完整教学单元,使教学能够围绕一个完整的主题设定单元目标,引导学生基于对单独语篇小观念的学习和提炼,逐步构建基于该单元主题的大观念。
三、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衣物,主要学习各类衣物名称,询问衣物的归属,描述自己的喜好等,这些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比较贴切。
但是各课时之间的情景和话题分割性比较强,所以结合教学目标和学习主题,本单元的单元大任务为“Clothes for different places”,划分成为五个课时:Clothes for PE class(A Talk& B Learn);Clothes for the party(A Learn&C Story);A Let’s spell; Clothes for the trip(B Talk& Let’s find out);Clothes for the summer camp(B Read and write)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穿衣风格,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合理搭配自己的衣物。
有效课堂:数学教学的朴素追求
有效课堂:数学教学的朴素追求聂艳军(邳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无论教学如何改革,“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今天,我们想请大家就“如何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目的是澄清认识、交流经验,消解日前一线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网惑,进一步推动邦州市小学数学躁堂教学改举。
朱向明(运河镇吴闸小学):“有效课堂”的提出,是对目前教育中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一种反思和回应。
个人以为,教学的低效通常源自两个方面:首先是认识层面的问题,包括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等,这是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其次是,而入浅出”,我想补充说明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具有良好的目标意识同样是影响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因索。
然而,实际的情况恰恰是.教师对于数学课堂的目标意识非常淡漠,甚至认为备课中日标的制订可有可无。
即便制订了,也是权当应付,更不可能期待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对照目标进行对比、反馈、调整了。
以至于,目前不少的课堂往往天马行空,教师则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大,缺乏必要的约束与反馈调节,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对此,我有三点想法:首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应从观念、态度上慎重对待教学目标的制订,做到教学前心中有谱;其次,目标的制订要具体可行,且兼顾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等不同方面,尤其要体现出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的独特理解与准确把握,如果仅是教学参考书的复制,不写也罢;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中有目标.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或参照物,观照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
聂艳军:三位老师从三个不同角度对影响有效课堂的因素作了深入而务实的分斩,很有见地。
当然,有效的课堂量终还是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得以实现。
下面,老师能否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翟运胜(八义集镇中心小学):思考起于问题,学习源于情境。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读后感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读后感《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是河南省最具影响力教师韩素静,在长期亲身教学和大量听评课基础上,用心写就的总结和反思。
书中有对源自教学一线的大量课例的详实记录和精心剖析,涉及新授课,讲评课,听评课等多种课型和多个教学环节,通过从不同角度对不同课例进行解读,挖掘其精妙与遗憾之处背后的原因,并对如何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提出了具体而有效的策略,对广大一线教师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很喜欢这本书的书名《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这是作者在教学、教研的实践中坚持研究、细心观察、反复提炼之后的真切见解。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认真拜读了这本书之后,现将我自己的感悟分享如下:一、将识字写字教学落在实处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准确把握识字写字教学的学习目标,对于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乃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有句古话:人能写字,字能写人。
写字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情,写字既是学习学生学习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是识字教学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新课程标准对写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为它既是对当今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语文基本功,也是一个学生对民族语言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也是民族素质的一种重要体现,所以必须从小打好基础,教学生写好生字,不但可以巩固识字教育的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必须重视写字教学,千方百计提高小学生写字质量,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写字氛围,将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二、切实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这不能成为教师不作为的理由.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必须有目的,有要求,有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初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扫除读音障碍,边读边想圈画生字标记,标注疑问处。
新课标下,拟定教学目标的“四出发”
新课标下,拟定教学目标的“四出发”教学目标引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实践,教师只有明确“教什么”,才能精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教学流程,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落实。
如何精准定位语文教学目标,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呢?针对语文学科,肖培东老师认为,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刻理解、对教材文本的深入解读、对教材编写思路的深层思考、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是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真实学习的关键。
1.从语文学科的视角出发要让语文学习真实发生,教学目标的设置就必须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学习的规律。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必须聚焦语言文字运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也都是以语言运用为基础的。
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语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时,要围绕语文、语言两个关键词进行,要致力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如此制定教学目标,语文学习才可能是真实、有效的,学生的语文学习才能真实发生。
教学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时,即使教师引导学生真的设计出了一座拱桥,也不等于学生完全完成了这篇说明文的学习任务;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即使学生回到家后主动为母亲洗脚或替母亲分担家务劳动,也不等于学生完全完成了这篇散文的学习任务。
语文教学应当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教师要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去定位所教文章的教学目标。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桂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一篇课文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这个观点强化了语文学科教学的性质,很有现实针对性。
比如杨绛先生的《老王》,文章在语言形式方面的教学点很多:以散文语言教学为主——这篇文章语言平和、冲淡,却字字含情,足以体现杨绛“朴素本色”却“别致耐读”的语言风格;以分析文章结构和线索为主——作者兼用了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全文以作者与老王的多年交往、感情逐渐加深为线索,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可以将文章“选材典型,各有侧重”作为教学重点,也可以把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推荐3篇2024年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第【1】篇〗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借助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别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等句子,并通过交流感受,逐渐感受到季羡林对母亲的愧疚和对祖国的眷恋。
在课堂上,随着学生的学习,我适时插入季老先生《赋得永久的悔》的几个片段,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原因,并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介绍了季羡林留学德国的一些经历,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复杂心情;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上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同学甚至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第【2】篇〗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反思:一、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课文对于初中生而言比较难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尝试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的学习。
我通过读者角度来引导学生,先让学生自己读原文,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深入,梳理文章结构、分析词句、层层递进,最终理解文章的主旨。
同时,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灵活性。
在课堂上,我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讨论、获取信息、提供反馈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认知和思考能力,让学生真正地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有感
读《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有感平日里常常为设计一节课例研修课的教学环节而大伤脑筋,为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写字、阅读、写作而苦苦思索,也曾经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几遍课文而想方设法......本次暑假在教研组的引领下我们阅读了《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这本书,一看到书名,“朴素”两个字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本书的作者韩素静老师是河南省名师、濮阳市名师,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语文教研员。
曾荣获“河南省最具影响力教师”特别奖,以及“河南省最具成长力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
被誉为“用阅读和写作点亮教育人生的传奇教师”。
本书共分为四辑,依次是课堂要落在实处,课堂上的遗憾,捍卫课堂常识,我这样教语文。
韩老师教给我们“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上追求教学效率的语文课”“上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的语文课。
我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如何上一节朴素的语文课。
我主要想谈一谈自己在第一辑“课堂要落在实处”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一、扎扎实实辨析字词识字环节不仅是落实在“认识”上,更重要的是“会写”,并写得“美观”,要写出横平竖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块字。
这才是真正的“识字”教学。
无论是小语界名师薛法根老师的“生字首次放大书写”,还是于永正老师步步引导解释相近字“姹”和“嫣”、解析多义字“庞”、联系生活理解“饱经风霜”,都是通过一步步引领、鼓励学生在思考中理解、记忆,而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
即便是在基础的辨字析词环节,学生的思维也是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一-直往纵深发展。
我深感:要让学生真正认识一个词,必须要做到三“会”:会读、会写、会运用。
二、扎实有效指导阅读用普通话朗读,读得准确、流利是最基本的朗读要求。
用声音来表达对一篇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感情,则需要引导学生从语音、语调、感情、表情、停顿、语气等几个方面把握。
比如,于永正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通过前后五次指导,让学生自己读、别人读、听老师读、看老师读的过程里反复比较,反复思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朗读的技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张中原 第九章 阅读教学笔记
第九章阅读教学1、阅读阅读是通过书面语言获取思想或体验情感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凭借的对话。
阅读对于人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自有文字以来,人的知识主要来自于阅读。
只有通过阅读,通过继承人类文化传统,取得与社会对话的文化语境,才能实现从童年到成年的转变,才能成长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培养阅读能力并借以提高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
2、阅读教学目标分析(1)直接目标——获取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课文内容所呈现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
学生接触这些知识,意义在于扩大文化视野,吸收文化营养,汲取文化智慧,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隐性知识:隐含在课文形式中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即语文知识,包括文字知识、语言知识、文章知识、文学知识和阅读方法策略知识。
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目的在于形成和提高语文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这些知识,把握语言规律,更为自觉地指导言语实践。
(2)最主要目标——培养能力(认读能力、解读能力、鉴赏能力)认读能力:对文本字、词、句的感知能力,正确、流利地通读文本的能力,包括识字量、切分词语和把握句子结构的能力解读能力:在认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能力,包括理解词句、理解段落、理解篇章的能力理解词句,既要把握词义,又要能够领会不同句类、句型的表达功能。
理解段落,主要是把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把握句子在段落中的地位与作用。
理解篇章,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包括提炼中心、理清脉络、体味语言鉴赏能力:鉴定和欣赏文本的能力,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或者构思布局等进行鉴定的欣赏阅读教学还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
一是在阅读中获得启发和借鉴,二是表达训练本身。
(3)陶冶情操语文课程对于陶冶情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读书心得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读书心得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读书心得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作者收集整理的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读书心得1在日常的班级授课中,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一直是让我苦恼的问题。
学生读书漏字、错读的情况偶有发生,体会不到文章表达的意味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我在教学中多以范读、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但整体指导效果不佳。
看完于永正老师及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朗读处理,感慨大师处理精妙的同时,也不免要记录一下自己的感受,运用到以后自己的教学指导中去。
一节课于老师通过朗诵和默读两种方式,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段,让学生去思考,去感受。
朗读时先让学生自己读,再指生读,后又范读,让生比较,说出感受。
从学生的多个回答中总结出,读书时需要注意语音、语调、感情、表情停顿等方面。
于老师没有直接总结后告诉学生朗读应注意的要点,而是把体会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走得离文本更近了一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做到了发展学生思维,引学生进入了深度学习。
课堂中朗诵固然重要,可也少不了学生静静地默读。
于老师默读时让学生画出认为应该思考的.句子,学生画出后又引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句子,让你懂得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句子的。
把这些感受写在书上,这就是批注。
读书不留痕可能是很多孩子在默读时会出现的问题,学生往往会认为我看过了,好了,我的任务完成了。
于老师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圈画、批注教育学生读书需要思考,加批注、做圈画就是思考的呈现。
是呀,正如我现在在写这篇反思一样,不写我可能会对今天看过的课例、理念很快忘记,但正因为我写下了、我思考了,雁过留痕,我的记录终会对我的教学工作产生裨益。
对照于老师对于默读的处理,我更觉得平时的课堂阅读不应该一味追求朗读,应该诵读和默读有机结合,更应该留给学生默读的空挡,让思想飞一会。
教师全员培训心得10篇
教师全员培训心得10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教师全员培训心得10篇在教学中不断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二、课程基本理念(―)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本课程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从学生的朴素理解出发——以“有余数除法”的教学为例【摘要】有余数除法的运算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的(人教版修订教材将该内容从原来的三年级上册移至二年级下册),而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头脑中已经存在着对于该知识的“前概念”,我们称其为学生的“朴素理解”。
那么,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有着怎样的朴素理解呢?教师该如何基于学生的朴素理解进行恰当地教学呢?笔者通过教学前测与探析,力求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对有余数除法教学进行了思考与实践:1.改链接材料为单一材料,让任务更具挑战性;2.改对比材料为结构材料,让内涵更具丰富性;3.改画图材料为操作材料,让活动更具过程性;4.改封闭材料为开放材料,让思维更具层次性。
实践证明:教学,从学生的朴素理解出发,能让孩子更享受学习。
【关键词】朴素理解;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在平均分物时,分的结果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没有剩余(即余数为0),另一种是平均分以后还有剩余(即余数非0)。
从学生的学习经历分析,有余数除法是对除法意义的进一步理解,是对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
学生习惯了分完,那分不完怎么办?实际上,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学生自己头脑中也存在着对于该知识的“前概念”,我们称其为学生的“朴素理解”,它属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朴素理解”经常与正确的概念发生冲突,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了解学生的“朴素理解”,纠正其错误或不精确的认知。
所以,找准学生学习原点,把握学生理解症结,基于学生的朴素理解而展开恰当地教学也就成为备课组全体老师的一种共识,由此就产生了如下思考与实践:一、教材梳理:直面学生的理解难点人教版修订教材将“有余数除法”单元从原来的三年级上册移至二年级下册,不仅如此,教学内容从原来的4个例题增加至6个例题,学习内容增加了,例题的编排也更重视了对意义的理解、运用意义解决问题。
人教版修订教材“有余数除法”单元中6个例题及分析表过去,对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往往倚重于计算,现行的教材编排有较大变化,面对如此密度高且难点集中的学习内容,笔者不禁产生疑问:二年级的学生对意义教学能理解吗?起始课如何设计与教学?二、教学前测:读懂学生的朴素理解(一)把握学生理解症结数学的特点是用一般化的方法解决某一类的问题,因此,随着数学知识的增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多地依赖于各种数学定义、规则、原理和定理。
而在小学二年级,由于学生掌握的数学工具相对不多,因此,学生的思维带有更多的“原始性”。
如何了解学生的原始思维,笔者对所教班级进行了如下教学前测与探析:1.试题前测(测试学生:二年级41人;时间:10分钟内)2.方法呈现(限于篇幅现将学生计算方法整理如下)3.理解剖析从教学前测反馈中发现,学生采用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1)不知所措,胡乱猜测,或不愿意继续思考,也不愿意尝试,甚至直接放弃(如S1)。
(2)喜欢利用实物、图形等直观方式表征运算概念,但无法与“数”、“符号”建立一一对应的联系,形成算式(如S2)。
(3)用连加、乘加的方法逆向思考(如S3和S4)。
(4)利用平均分的思路来解释思考过程,但发现分不完,想办法表示剩下的2个(如S5、S6和S7)。
(5)采用了有余数除法的表示方式,但没有写单位(如S8)。
通过访谈得知该生已经提前预习该内容,但不能说明算理。
随机对学生进行追问。
师:在这个除法算式里,17叫被除数,5叫除数,3叫商,如果让你给还剩的2个苹果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学生:“剩数”“余数”“多数”。
由此可见,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是有着自己朴素的理解的,学生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思考方式体现差异性。
不难看出学生能够运用“几个几”的知识,将加、减、乘和除的意义建立起联系,借助几个几的意义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模型,已经初步理解了“2个苹果”表示剩余的部分,其实,这就是余数,但学生很难将余数与除数建立联系。
(二)找准学生学习原点修订版教材中和“有余数除法”有关的教学内容,可以往前追溯到这样的内容:1.“分不完”时知剩余。
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图(1),此学习内容是学生在分物过程中首次经历剩余情况。
图(2)是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中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分物的过程中再次经历有剩余情况。
这两次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画图策略,同时能够用图示表征,符号表征等方式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渗透“余数”表象。
如果图(1)还算是运用十进制关系的话,那图(2)明显带有包含除法有余数的特征,只不过初步感受而已。
图2 图12.“找规律”中显模型。
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规律”,感受“规律”中的“组”,形成“份”的概念表象,也带有余数特征,学生也能从具体的分组中感受到余数的变化规律。
3.“表内乘除”是基础。
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乘法的意义和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除法的意义与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学习更是基础。
乘法的意义是建立除法意义的基础,而除法意义的学习又是形成有余数除法含义的基础,因此重点研究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就成为研究后续一系列问题的核心,也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教学实践:顺应学生的朴素理解重视学生的“原生态认识”,顺应学生的朴素理解从而进行材料的设计与教学,让数学课堂有“探寻”的味道。
(一)改链接材料为单一材料,让任务更具挑战性教材在学习有余数除法前提供了“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3盘。
”正好摆完的情境,从而增加1个草莓,造成分不完的困惑。
其实,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有了分物过程中有剩余的经验,初步有“余数”印象,在前测中也表明,部分学生已经有了关于剩余方法表示的思考。
因此我改教材的对比材料(如图4,由表内除法引入算式),变为单一材料,让任务更具挑战性,通过挑战性任务,借助自己的朴素理解,让学生在思辨中理解意义。
学习材料一1.现在有7个草莓,每2个分一盘,可以分几盘?谁上来分一分。
分了3盘,有没有正好分完?还多了1个,那如果老师让你把刚才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你会吗?预设情况,请学生到黑板上板书,①7-2-2-2=1②2×3+1=7(个)③7÷2=3(盘)……2.请仔细观察一下,你觉得哪些算式能够看出分了3盘? 图 4 图33.看来,分3盘都看出来了哦,那么,还多一个,你能从哪些算式中看出来吗?在这个除法算式中,如果要把多1个表示进去的话,可以怎么表示?4.现在谁来说说,在这个算式中,7、2、3、1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5.揭题。
孩子们,还余1个,这剩余的部分,在数学里边叫余数,这节课要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最朴素的认识展现了数学发展的历史,数学中有大量的“约定俗成”,但是约定俗成不是胡思乱想的规定,而是有其“合理性”。
当学生理解了合理性时,就能够学好数学。
这些原始的计算思考过程充分体现了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已有认知水平的朴素理解,而这些朴素地理解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基点,也是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源点。
教师既要读懂并尊重学生朴素的思维方式,尊重差异,但又不能一味地迎合和满足于低水平的思维方式和喜好,而应该在螺旋上升的教学组织中让学生的思维发展达到结构化的思维水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学生朴素理解的基础上向形式化过渡是教学的重点任务。
(二)改对比材料为结构材料,让内涵更具丰富性教材的材料如图5,直观圈一圈解决意义理解与算式列式,第1小题,2个2个地圈,余数为1,这是建立在学习材料一基础上的巩固练习;第2小题,3个3个地圈,余数为2,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不一定为1,初步感知余图5 数比除数小。
笔者认为,这里直观圈一圈思维水平与学习材料一雷同,可以借助这一对比性材料,在比较中形成结构设计如下的内容。
学习材料二1.有6个草莓,每3个分一盘,可以分几盘?2.有8个草莓,每3个分一盘,可以分几盘?引导观察、比较,并口答完成第1小题独立完成第2小题(有困难的,可以画图圈一圈),后反馈交流:结果中的两个2意思一样吗?师顺势引导:再增加1个草莓,有9个草莓,分的结果呢?这组对比性材料,让学生比较分物时,分的结果会出现两种情况:没有剩余和还有剩余,在比较中把有余数除法也纳入除法结构中,隐含着“有7个草莓,每3个分一盘,也可以分3盘,只不过剩余的个数不同罢了。
”感受余数的变化,发现余数不一定为1。
“再增加1个草莓呢?”初步感知余数比除数小。
同时,让学生关注“结果中的两个2意思一样吗?”更辨析了余数与商的含义,解决了学生后期练习中余数和商单位名称易混淆的问题。
这一学习材料,虽然不再统一要求画图圈一圈,但对学生清晰地形成分物的表象有更高的思维要求了。
(三)改画图材料为操作材料,让活动更具过程性教材的材料如图6,这组材料意在让学生明白两类除法的意义不同之处,通过直观圈一圈、分一分解决意义理解与算式列式,我们常在教学中遇到尴尬的情形,如图7。
学生对于平均分表示有余数的除法,以上这样的画图表示显然不够正确的,但学生在反馈时又说得是对的“我先拿出,每只小猴1个,……”。
而教材呢?是这样的填图:,显然分好了4个圈让学生填,降低了学生思维的要求。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借助动手操作材料,让学生操作学具分一分,就可以避免画图材料时平均分画图的弊端,让活动更具有过程性。
学习材料三1.14个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2.14个香蕉,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借助学具分一分,独立完成两个小题,再反馈交流。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等等是学不会的。
尤其是作为像“余数”这样的数学概念的学习更是如此,因为数学概念的特点是需要抽象与应用的普遍化。
所以学生学习概念必须要经历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使学生各种感官都参与到感知概念的本质中来,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概念的内涵。
(四)改封闭材料为开放材料,让思维更具层次性图7图6开放材料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或者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不是唯一的。
在学习材料三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在问题的推动下,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
学习材料四14个香蕉,每只小猴分()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自主填数,后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
教学的前提是不仅需要面对和承认学生的差异,而且还要关注和解读学生各自的状态,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促进他们达到更高的水平。
学习材料四的设计意在通过开放材料引导学生学会应用高级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提升抽象思维水平。
纵观本节课的学习材料设计,从学生朴素的理解出发,借助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将“分的过程”与“图”建立联系,从原有的感知性动手操作上升为思维性动手操作,将学生头脑呈现的“图”与“数”“符号”建立一一对应的联系,形成“除法算式”,使学生不断的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不断地丰富对“算式”的感性认识,实现将“操作”“横式”相互结合,实现“有来有回”的互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