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十五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

第十五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

第十五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制作人:谭卫红一、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研习教材重难点(一)主干知识梳理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五四运动前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指出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及影响,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后(3)影响①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②为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基础。

(二)重难疑点探究新文化运动前期与后期的比较(1)共同点:从性质上看,前后两个时期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从领导者上看,前后两个时期有些领导者是相同的;从形式上看,两个时期都是通过著书立说开展文化宣传的,同时都经过了长期激烈的争论;从作用上看,都是当时社会先进思潮的主体,都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

(2)不同点:①从性质上看,前期属于纯粹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后期则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

②从领导者上看,前期是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来倡导的,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后期有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继续领导,但这些人已经转化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或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又加入了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如毛泽东等。

③从内容上看,前期主要是追求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新道德;后期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从阵营上看,前期思想主张较为一致;后期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引起了一些争论,尤其是问题和主义之争,使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

⑤从范围上看,前期主要局限于局部地区、少数知识分子;后期则进一步扩大了区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运动当中来,而且马克思主义还和工农运动结合起来。

⑥从作用上看,前期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起到了一定的社会启蒙作用;后期影响深远,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导学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导学学案【学习目标】一、【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导入新课】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分别是什么?一、《新青年》的诞生: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材料一:纺织工业:1913年前,全国共有231个工厂,资本3254万元,到1920年增至475个工厂,资本达8275万元;纺纱也1913年纱锭比1919年增加180%。

1919年厂丝出口额比1913年增加168%。

“材料二;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

……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

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

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材料三: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

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材料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阵地和代表。

(1)兴起的标志:(2)主要阵地:(3)主要代表人物:【探究学习2】阅读材料蔡元培认为做大学校长不是做官,“我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改变中国的国民性。

我不去整顿谁去呢?”他抱定了整顿和改革北大的宗旨和决心出任北大校长之职。

在他的就任演说中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无答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编制者:李丹蓉审核者:张丰燕编号15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自主学习(填好之后,写出本课的框架)一、新文化运动(一)背景:1、政治方面:2、经济方面:3、思想方面:1、兴起标志:陈独秀创办《》(1916年更名《新青年》)2、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主要原因是什么?北大校长蔡元培实行“, ”的办学方针3、主要阵地:4、代表人物:、、胡适、鲁迅5、主要内容:①提倡和,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核心)②提倡,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反对旧文学。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陈独秀发表《》;鲁迅把与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6、主要影响(1)猛烈冲击了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的洗礼,也为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7、局限性: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条件(1)的开展,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

(3)的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2、概况(1)1918年,李大钊发表《》、《》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率先举起旗帜。

(2)1919年,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刊登一批介绍和的文章。

(3)一批研究的社团出现,如北京的“”,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

(4)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创办,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

3、影响(1)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建立了一些。

(2)年,以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诞生。

本课框架:问题探究:1、为什么要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2、“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是否正确,谈谈你的看法。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导学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导学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学习目标】
1.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基础认知】
一、新文化运动
1. 兴起背景:
(1)经济方面:
(2)政治方面:
(3)思想方面:
2. 兴起概况
3.主要内容:
4. 意义:
结合课本P74第二段及下列材料,评价前期新文化运动。

材料一 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

材料二 《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

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材料四:“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 ——陈独秀
(1)积极:
(2)局限:
二、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结合课本P74最后两段的相关内容,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因素及其意义。

2、结合课本P74最后两段的相关内容,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入、传播的史实归类(写字母):
A .李大钊刊登《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 .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C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

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

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一、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重大意义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全面评价【新课学习】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问题探究一:结合课本和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发生的?材料1:从1912至1915年,中国民族工业新建的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材料2:1914年,袁世凯为配合复辟帝制,加紧进行尊孔活动,大造社会舆论。

他正式颁发了《祭孔令》,恢复了前清的祭孔规定,亲自抵达孔庙,三跪九叩。

甚至唆使人发请愿书,要求北洋政府定“孔教”为“国教”,列入“宪法”.。

与恢复祀孔制度的同时,袁世凯也决定恢复祭天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首先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解决以下内容(自主学习):兴起标志代表人物宣传阵地活动基地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合作探究形式)问题探究二:阅读代表人物的代表性言论以及结合课本,总结出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前期内容:“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陈独秀“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打倒“孔家店”---吴虞“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 …满本都写着‘吃人’”--鲁迅《狂人日记》文学要“须不避俗字俗语”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文学要“须不避俗字俗语”---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2)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传播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播的?问题探究三:阅读材料,我们怎么来评价新文化运动?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高中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详细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详细教学设计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将、主要阵地;蔡元培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必然性,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及原因。

3.探究:在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导学生在互联网、图书馆、资料室等收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体现有效的历史信息;组织学生分析历史史料并提出问题总结答案。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本课重点,对比历次思想解放运动,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新”意,探究本课难点问题。

3.师生互动,学生全面参与,教师讲解为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探索;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使学生得出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2.在了解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的事迹过程中,感受他们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

3.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把握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理解它既是资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北京大学旧址和蔡元培的照片,提问:中国之大学,首推清华、北大,对北京大学你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时称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1912年改为现名。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促进了北大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

她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发祥地。

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特别是其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求实创新的学风生生相息,代代相传。

在北大光辉的历史上,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是其重要的一幕。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

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审批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习目标】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2【学习模块】学什么?1、背景①经济上:一战期间经济进一步发展为新文化运动奠定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废除实行,准备。

③思想上:一方面掀起逆流;2、兴起概况兴起标志:年,创办,并发表《》一文;代表人物:任北大校长,在学术上实行方针,推动新思想在传播、、、等成为主要干将。

阵地:和。

口号:先生和先生,即和。

3、内容前期:①提倡和,反对和;②提倡反对,提出口号;③提倡反对,也是一切革命。

后期:以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竭力宣传,使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时期。

4、①前期性质:②积极影响:A.动摇了统治地位(最重要的影响)B.人们的思想尤其的思想得到空间的,也为评价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是又一次运动。

C.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③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但并不影响其作用。

怎么学?唤醒民众,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代表、内容、影响)。

改变新文化运动方向和性质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背景、表现、意义)。

学会了吗?1.陈独秀说:“吾因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2.五四运动后,各色各样的“主义”纷纷涌入中国,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频繁登陆中国,中国各种身份的文化人也通过不同途径传递着各自的信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种情况不能表明()A.当时的中国出现了观念革命 B.当时的中国出现了思想较为自由的氛围C.当时的中国出现了多元化的救国方案 D.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合作探究】“……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20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里变动的显兆。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学案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学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一)主备人:李佳颖历史组适用班级:1-4班【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3、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学习重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思考感悟】北京大学校园景致一组:从清华园到未名湖得出——, 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新文化运动迅速展开之时,正是北大起飞阶段)北大红楼——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北大图书馆、文化部。

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曾经在这里执教。

现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呢?【知识梳理】:一、背景1、根本原因:2、直接原因:3、思想方面:4、政治方面:二、兴起1、标志:年,在上海出版《》,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

《敬告青年》一文,启示青年树立变革现实思想,号召青年勇于创新;2、代表: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

3、主要阵地和活动中心:《》(即原《敬告青年》)北京大学(任北大校长。

他在学术上实行的“,百家争鸣”方针,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4、口号:和,即先生和先生。

三、内容(1)前期:①倡导和(核心),反对和、——“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青年》的诞生以及新文化运动【学法指导】1.新文化运动:事件内容方法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三提倡三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冲击了——受到洗礼——创造条件2.整合教材。

可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知识结构】2、根据教材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a】主要内容具体阐述代表人物重要作品3、评价历史事件的主要方法是什么?据此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是什么?【d】◎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概况、特点和影响各是什么?【b】背景概况特点影响2、填写下表,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比较【d】相同点性质领导形式作用不同点性质领导内容阵营范围作用【演练广场】1: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作者“求变”主要针对()a.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b.孔子是历代专制统治的标志3:以下著作、杂志为代表的历史运动中,最为彻底的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是()4:一般来说,思想启蒙运动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它(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b.彻底完成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5:毛泽东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好的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

”这里毛泽东指的是()a.一味崇拜西方文化,抹煞传统文化b.脱离了当时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6:(2008年广东文基24)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稿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稿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白城一中历史组的张淑芬,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和学情简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和学情简析1、教材地位新文化运动是继上一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之后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资产阶级继辛亥革命失败后在思想领域反封建的继续斗争,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近代前期中国探索史、思想发展史的知识体系;二使学生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2、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现行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其学习兴趣。

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未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未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材料分析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培养其论从史出的意识,通过辩论、探究来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辨能力,对于事物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如下: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评价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标志、代表人物,理解其内容及影响。

②归纳概括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及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图文材料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综合、概括讨论等,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知识分子行为的了解,感受其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及为了挽救国家危亡而努力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法学法分析1、课前自主预习2、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史论结合分析法综合运用四、教学过程本课教学过程的总体思路:1、以课标为依据,以问题为教学主线,让交互式电子白板与教学相融合,服务于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人教版必修3)

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人教版必修3)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习目标】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学法指导】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

3.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探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和基本情况。

4.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5.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新青年》的诞生1.背景(1)1911年,____________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________、平等、________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____________有了进一步发展。

(3)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____________;但是,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却梦想恢复________,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______统治,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____________的逆流。

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______》,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___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代表人物:陈独秀、________、胡适、鲁迅等。

(3)主要阵地:《________》。

(4)活动基地:________。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背景资料:民主与科学赛先生:是指英文science,意为科学,即“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

实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德先生:是指英文democracy,意为民主。

就是每个人“各有自主之权”,“脱离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

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自主探究】(见后基础梳理)【交流展示】认真阅读教材回答:2、列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背景:经济:政治:思想:内容:意义: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背景表现和影响背景:表现:影响:【合作探究】1、比较维新变法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态度2、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总结感悟】1.加深理解本课要旨2.关键语句理解记忆【课堂测评】(见第三页)【课后作业】1.本课测评2.总结学习报告合作探究参考答案:1、比较维新变法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态度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力图将西方政治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以便在策略上减少变法的阻力。

新文化运动运动中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对被封建统治改造过的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的同时,也对孔子和儒学进行了绝对否定,以期彻底扫除旧制度。

2、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前期: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课堂测评】课堂巩固1、在欧洲启蒙思想家看来,“自由”“平等”是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

在中国最早大力倡导这一观念的是()A.李贽的“异端”思想B.林则徐“开眼看世界”C.康有为的维新思想D.陈独秀创办《新青年》2、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辞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作者“求变”主要针对A.思想观念B.军事技术C.经济组织D.教育制度3、十月革命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③提倡马克思主义,反对改良主义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知识点一《新青年》的诞生1.背景(1)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________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政治: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而袁世凯实行________。

(3)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而袁世凯掀起一股________逆流。

2.诞生(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____________》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代表人物: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主要阵地:《新青年》。

(4)活动基地:________。

知识点二新文化运动1.内容(1)提倡________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为此,提出了“______________”的口号。

(3)提倡__________,反对旧文学。

①胡适发表《______________》,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②陈独秀发表《____________》,主张推翻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③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把______________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意义(1)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知识点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背景(1)国内: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2)国际:俄国____________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表现(1)五四运动前: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__________________》等文章,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2)五四运动后①1919年,李大钊的《________________》,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017年高考历史(三)第一轮复习导学案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17年高考历史(三)第一轮复习导学案第15课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课标要求】:(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2)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考点落实】(一)新文化运动1、背景: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2)政治: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3)思想:西方启蒙思想如: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4)直接原因: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

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3)主要阵地:《新青年》4)活动基地:北大3、内容:(1)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的典范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孔乙己》(2)后期:十月革命后,以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竭力宣传。

4、意义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使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使知识分子受到民主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条件。

5、局限性:对东西方的文化存在绝对肯定和否定;没有和工农群众相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

开始传入(1)背景: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概况: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进一步传播(1)背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2)概况①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

②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导学案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导学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学习目标】(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2)识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影响(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学习难点】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自主预习】一、《新青年》的诞生1.背景(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原因)(根本原因or直接原因,下同)(2)政治: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 VS 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

(3)思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VS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原因)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主要阵地:《》4.主要活动基地:二、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提倡_________________、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是指民主___________和民主____________;“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____________,反对旧道德。

(3)提倡_____________,反对旧文学。

主张用___________代替文言文。

2、进步性:(1)动摇了______________的统治地位,解放了思想;(2)传播了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洗礼);(3)为_________________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第一人¬——_____________。

(1)1918年,他发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文章,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他的《_______________》,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

绛县中学高二历史学案编号:015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备:柳永审核:高二历史组教师寄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列举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

二、学习重点1.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 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文章。

三、学习难点1.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影响。

2.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

【自主学习】一、新文化运动1.背景(1)思想①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②袁世凯掀起的逆流。

(2)经济: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3)政治:资产阶级要求实行。

2.兴起(1)标志:1915年《》的创办。

(2)代表人物:陈独秀、、、等。

(3)阵地:《》。

(4)活动基地:。

3.内容(1)提倡,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

(3)提倡新文学,反对。

4.意义(1)猛烈冲击了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与科学的洗礼,为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背景(1)国内:开展得如火如荼。

(2)国际: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过程(1)五四运动前①人物及著作:李大钊的《》《》《》。

②地位:率先举起旗帜。

(2)五四运动后①李大钊发表《》,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②出现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和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③出现一批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和面向工人的刊物。

3.影响:1921年,诞生。

【问题探究】【总结与升华】【基础巩固】1.“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旗高擎。

”此对联评价的人物是( )A.鲁迅 B.陈独秀 C.李大钊 D.胡适2.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之一。

在这一方面做出最重要贡献的是( )3.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导学案
【课标要求】: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考点落实】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2)政治: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3)思想:西方启蒙思想如: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4)直接原因: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3)主要阵地:《新青年》
4)活动基地:北大
3、内容:
(1)前期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的典范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孔乙己》
(2)后期:十月革命后,以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竭力宣传。

4、意义
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使知识分子受到民主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条件。

5、局限性:对东西方的文化存在绝对肯定和否定;没有和工农群众相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开始传入
(1)背景: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概况: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进一步传播
(1)背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2)概况
①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

②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

3.实践
(1)建立了一批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工人阶级政党。

(2)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

【重点突破】
1.如何正确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化解变法阻力,为维新变法思想创造历史根据;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了反对袁世凯的“复古尊孔”,宣传民主和科学,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具有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的进步意义。

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宗旨。

康有为的调和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是导致运动失败的根源;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也是不妥的,忽略了儒家思想存在的某些合理成分,对后世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的不同遭遇是由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程度决定的。

2.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3.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共同之处:挽救危亡。

影响: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

(如答救亡与启蒙相辅相成也可)
【课堂探究】
1、质疑探究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材料二:著名作家老舍的《茶馆》中有这段对白:
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
李三:哼!皇上没了,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要做皇上。

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打个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我的小辫子,万一把皇上改过来呢?
问题:(11分)
(1)材料一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政治主张?(3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称之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请说明理由。

(4分)
(3)综合材料,说明王淑芬与李三的对白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4分)答案(1)主张: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思想。

(2)理由:它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3)社会现实:这段对白表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虽取得巨大成就,但任务艰巨,道路曲折;无论主张改良(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运动,还是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无法得到人民群众的真正认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