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能力与技能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知识能力与技能的关系
摘要:
语文知识是各个学科的根基,各种能力的发展更与语文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近年连在新课标的改革实践下,更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所以,了解语文知识能力与技能的关系,有助于语文新课标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学生更好额发展。
关键词:语文知识语文课标语文能力语文技能
人类劳动创造了文明,即劳动创造了知识,所以知识是劳动的技能总结,也可以进一步讲,技能派生了知识,通过知识的传播,反过来指导技能,在技能的继续实践中再发展丰富知识,就形成了:技能—知识—能力—知识—技能,循环演变和发展的过程。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使人类的知识库不断的丰富积累,形成了人们掌握技能必须首先首先学习知识的认识。
一、语文知识
自1912年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的第一个正式名称。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1949年,在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建议的建议下,决定取消“国文”和“国语”两个名称,统称“语文”。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实验稿),2003年颁发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教学课程和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计三个维度贯穿五个领域的课程结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个领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又明确指出“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刻意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对此很多学者认为是弱化了语文知识,有人认为是抛弃了语文知识,还有人认为是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教学任务。我个人认为:语文知识的教与学必不可少,语文知识教学问题的争论归根结
底是知识的理解、运用、语文学科性质、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关系的认识等一系列问题。
语文知识概念不清,体系性更不用说了。实际上自语文教学单独设科以来,就没有存在过一套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和完整”的语文知识,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知识是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结合。郑国民先生所说:“语文从经学的藩篱挣扎出来之后,要有自己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一学科区别于他学科的基本条件,但百年漫漫,语文学科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我们传统的把知识理解为“知什么”的问题,实际是把知识看做静态的陈述性知识,因此语文知识教学过分强调了记忆的学习方式和灌输的教学模式。要改变这种现状首要的是要改变教师的知识观,即语文知识包含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就“单独设科”的语文学科来说,它的知识也应该是广义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综合体。
1、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性质、发展变化的原因,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说明失误,表述观点等,又称描述性知识。语文课程关于“语言”和“言语”的规律性知识属陈述性知识,用“言语”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和辨别事物,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及教育实践界大多把知识理解为“知什么”
既是对事物属性、联系的反映。《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关于知识的定义是:“人类认识的结果,他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了解,其中可靠的成分就是知识。”《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关于知识的定义是:所谓知识就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管映像。就他反映的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直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顾明远编《教育大辞典》的定义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认识、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这些定义关于知识的观点是一致的,也就是“知什么”的知识。
2、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与某种作用或者形式简洁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主要反应活动的过程和环节,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实际上是一套关于对外办事的操作和步骤,因而也叫操作性知识。例如语文课程中大量的语法规则以及诗歌对仗平仄,就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如何概括段意怎样解读和组织段落,对知识进行概括变式,掌握知识的中心意思,理解课文的感情价值,将平时生活学习中的感悟应用与写作中,如何有效的进行交流。有
效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应该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以便更好的利于学生在言语时间中形成熟练的技能。
3、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知识,是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的能力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核心就是策略性知识。它是如何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技能,是控制自己的学习与认知过程的知识。因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比前面两种知识的学习更重要。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在学校教育中,知识的掌握是最重要的。未来的成功者必须是会学习的人,是具备学习能力的人。但我们不能把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与前面二者隔裂开来,因为只有在前二者知识的学习基础上才能形成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复述的内容即是陈述性知识;如何遣词造句进行复述即是程序性知识;用什么方法记忆文中内容、采用何种方法复述即是策略性知识。然而现代教学中存在的严峻问题是:基本上就没有策略性知识的教与学。语文学习的策略性知识包括两个方面:语文学习的方法性基础和语文学习策略的元认知核心。
二、语文知识
(一)新课标改革下对语文能力的要求
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材,特别强调人文性。语文能力是人们进行语文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中听话是基础,写作能力是制高点。
1、听话的能力
包括:辨音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听话能力不仅取决于听力是否健全,更取决于对话语的理解能力。听话能力还包括听话时的姿态、神色、回应和提请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在英语这门学科中,听力是十分重要的。可很多同学认为英语听力较难,听不懂。其大部分同学是因为对句子、短语的理解力还不够。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大量的英语单词,不仅如此,还要经常给他们营造英语对话的场景,俗话说,熟能生巧嘛。其实汉语中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口语交际中,不但要求学生能把别人讲的话听清楚,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其中的核心内容。这是听话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