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栻的德治思想_吴蓓蓓
张栻义利思想发微
张栻义利思想发微作者:赵璞来源:《卷宗》2016年第11期摘要:张栻作为宋代理学的重要人物,其义利思想直承孔孟,主张重义轻利、义中兼利的义利观。
同时,张栻以心、性、理、气等范畴解释宇宙,其对义利思想的解释充斥着形而上的哲学思辨,独具自身特色。
关键词:张栻;理学;义利思想1 前言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谥曰宣,四川绵竹人,南宋宰相张浚之子,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
张栻幼承庭训,随父学习孔孟之旨,“浚爱之,自幼常令在旁,教以忠孝仁义之实”[1]4434,颖悟夙成,深得张浚喜爱。
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浚命张栻前往衡山求学于胡宏,胡宏初因张浚好佛而拒见张栻,“渠家好佛,宏见他说甚”[2]1383。
张栻再偈乃成,遂得胡宏真传,“先生一见,知其大器,即以所闻孔门论仁亲切之指告之。
公退而思,若有得也,以书质焉。
而先生报之曰:‘圣门有人,吾道幸矣。
’”[3]4131然而张栻亲炙胡宏时间不长,“辛巳之岁,方获拜之于文定公书堂。
先生顾其愚而诲之,所以长善救失,盖有在言语之外者。
然谨得一再见耳,而先生没。
”[4]1156张栻拜师胡宏仅得一年,胡宏便已去世。
其后,张栻取友四方,玩索讲评,践行体验,勤修不止十余年,“其于天下之理,盖皆瞭然心目之间”[3]4131,遂成一代宗师。
张栻作为宋代理学的重要人物,在当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地位颇高。
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指出,“湖南一派,在当时为最盛,然大端发露,无从容不迫气象。
自南轩出,而与考亭相讲究,去短集长,其言语之过者裁之归于平正。
”[2]1611张栻作为理学正宗,认为“学者潜心孔、孟,必求其门而入,愚以为莫先于义利之辨”[4]311,对义利问题十分重视,将其视为孔孟之学的入学门径。
朱熹也对张栻的义利思想大加赞赏,“独其见于论说,则义利之间,毫厘之辨,盖有出于前哲之所欲言而未及究者”[3]3660,认为张栻的义利思想是发前人未发之说,内容丰富。
探究张栻的性论思想
探究张栻的性论思想张栻是南宋最为著名的理学家之一,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
关于张栻的思想研究,学术界已经有很多专门著作,使我们能够一窥张栻思想的全貌。
但是对于张栻的性论思想却颇有争论,这些争论既关系着他与其师胡宏的关系,也关系着对其整个思想体系的认识。
由此我们意识到有必要更具体、系统地对张栻性论思想进行分析。
事实上,尽管张栻早年问学胡宏,逐渐接受了性本论思想。
但经过乾道三年至五年(1167 至1169 年),与朱熹论未发已发,继而乾道五年至六年(1169 至1170 年),与朱熹、吕祖谦讨论胡子《知言》,他的性论思想逐渐走向成熟而具有了自己的特色。
一、太极即性太极即性是张栻性本论思想的明确表达。
他的性本论思想来源于其师胡宏。
早在乾道四年(1168年),张栻就将胡宏的《知言》付梓,并为之作《胡子知言序》。
在其中他谈到《知言》的一个特点,即论性特详。
针对于此,张栻论述道:至孟子之时,如杨朱、墨翟、告子之徒,异说并兴,孟子惧学者之惑而莫知所止,于是指示大本而极言之,盖有不得已焉耳矣。
又况今之异端直自以为识心见性,其说诪张雄诞,又非当时之比先生于此又乌得而忘言哉!故其言曰:诚成天下之性,性立天下之有,情效天下之动。
可见张栻基本上认同了《知言》论性的态度。
胡宏之所以取名知言,本来就是取自于孟子吾知言。
在张栻看来,孟子讲吾知言,是为指出一个根本,而使学者不惑于异端。
而胡宏《知言》指出性立天下之有,以此批判佛老,在张栻看来这是与孟子一脉相承的。
如此,张栻很自然接受了《知言》论性特详,以及性立大本的看法。
但一年之后,即乾道五年至六年(1169 至1170 年),张栻开始与朱熹、吕祖谦讨论《知言》。
在张栻的《答朱元晦书》中第二十八、三十六、三十八、三十九书都论到有关《知言》的问题②。
其中第三十九书写于乾道六年(1170 年),其中提到:《知言》自去年来看,多有所疑,来示亦多所同者,而其间开益鄙见处甚多,亦有来示未及者,见一一写俟后便方得上呈。
张栻教育思想形成因素探析
【 键 词 】 张 械 ; 育 思 想 ; 人 伦 ; 道 济 民 关 教 明 传
【 图分 类号】 0 0 中 G4 — 3
[ 献标 识码】 文 A
[ 章 编 号 】1 0 — 5 0( 0 0} 2 0 8 — 3 文 0 9 93 2 1 0~0 5 0
张 杖 ( 13年 一 10年 ) 字 敬 夫 , 南 轩 , 国 后 , 直 处 于 辽 与 西 夏 的 战争 威 胁 之 中 。 及 至 靖 13 18 , 号 南 一
形 成 不 是 偶 然 的 , 是 特 定 历 史 时 代 的 产 物 , 时 , 故 耳 。 ”]O 杭 认 为 儒 家 伦 常 道 德 是 修 身 立 国 之 它 同 [l 张 6 a 又 是 家 教 、 承 及 书 院 教 育 教 学 实 践 的共 同 结 果 。 师
一
本 , 家 之 所 以 面 临 内忧 外 患 , 因 为 大 道 不 行 之 国 是 救 时艰 。 ( ) 举 干 禄 盛 行 , 校 忽 视 儒 家 伦 理 道 德 的 二 科 学
宋著 名 的理 学 家 、 学 家 、 育家 ,湖 湘学 派 ” 康 之 变 , 、 二 帝 被虏 , 原 陆沉 , 人 再次 抛弃 哲 教 “ 的 徽 钦 中 士
奠基人 。他对理 学及 书院发 展的贡 献可 与朱熹 、 吕 君 臣 之 礼 , 族 大 义 。 李 纲 曾 痛 心 疾 首 地 说 : 民 “自崇 祖 谦 相 比 肩 , 者 将 他 们 并 称 为 “ 南 三 贤 ” 张 观 以来 , 廷 不 复 敦 尚名 节 , 士 大 夫 寡 廉 鲜 耻 , 学 东 。 朝 故 不 械 一 生 致 力 于 教 育 。先 后 在 宁 乡 城 南 书 院 、 潭 碧 知 君 臣 之 义 。靖 康 之 祸 , 两 宫 播 迁 , 路 人 然 , 湘 视 如 罕 泉 书 院 、 沙 岳 麓 书 院 等 聚 徒 讲 论 。 此 外 , 杖 还 有 能 仗 义 死 节 之 者 。 在 内 惟 李 若 水 。 外 惟 霍 安 国 长 张 在 在 广 东 连 县 、 西 宜 春 、 西 桂 林 等 处 讲 学 授 业 , 死 节 显 著 。圈 人 亦 质 疑 : 辽 国 之 亡 , 义 者 十 数 , 江 广 ”金 “ 死 培 养 后 进 。 在 长 期 的教 育 教 学 实 践 中 , 杖 顺 应 时 南 朝 唯 李 侍 郎 一 人 。 ” 南 宋 政 权 建 立 之 初 , 宋 王 张 南 势 及 时 地 提 出 了 “ 人 伦 ” “ 道 济 民 ” 办 学 宗 朝 内 忧 外 患 。 “ 真 日横 , 踞 西 北 盗 贼 益 张 , 践 明 和 传 的 女 盘 蹂 旨 。 “ 道 ” 传 承 儒 家 圣 人 的 “ 伦 ” 道 , 当起 东 南 , 姓 肝 脑 涂 地 , 呼 上 天 而 不 能 救 , 势 日 传 即 五 之 担 百 号 国 民 嘲 伪 到 儒 学 传 承 和 发 展 的 责 任 。 “ 民 ” 学 以 致 用 。 世 蹙 , 心 日散 。 ” 从 伪 齐 、 楚 政 权 的 出 现 , 郴 州 济 即 济 用 民 。 如 此 形 成 了 “ 道 求 仁 、 履 务 实 ; 尚 空 李 金 等 大 大 小 小 的农 民起义 .无不 透 露着 儒 家 纲 常 传 践 不
浅析张栻的教育思想
浅析张栻的教育思想作者:刘思琦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6期【摘要】面对科举干禄的盛行,张栻提出了其反对科举利禄之学、主张“传道济民”的教育宗旨,指出人伦大道的重要性,并通过其“性善论”的理念提出“复善”的教育作用,从而采取了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科举;思想;学思并进;教育一、教育的宗旨应是传道济民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选拔官吏,招贤任能的一种制度。
但是在功名利禄的驱使下,仕子们将登科入仕作为读书学习的终极目标。
正是由于科举干禄的盛行,学校忽视儒家伦理道德的培养及经世之学的传习。
岳麓书院重建时,张栻撰写了《岳麓书院记》,奠定了岳麓的办学方针和指导思想,张栻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其办学指导思想。
自隋唐立科举取士制度以后,学校便成了科举的附庸,办学也就是为了科举取士两宋官学的弊端正表现在士子们“争驰功利之末”,以“异端空虚之说”为是,而以“事天保民之心”为非。
张栻的上述主张便是针对这种弊端而提出来的。
在批判科举流弊的基础上,张栻指出:“然则学之所务,果何以外于人伦哉!虽至于圣人,亦曰尽其性而为人伦之至耳。
”[1]张栻认为人伦大道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学校驾驭的目的就是要明乎人伦,然后以济天下.张栻继承儒家的传统观念,认为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
对前来就学的弟子们说:“侯(指刘珙)之为是举也,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词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
”[2]可见,张栻认为书院所要培养的学生,决不是一心追求功名利禄,也不是沉溺于言词之工,而是能够担负起“传道而济斯民”使命的经世人才.张栻的这种教育思想与我们当代的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操行培养,学校也应该重视德育操行的日常考评.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通过考试,而是要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让自己成为对社会更有价值的人。
南宋乾淳时期张拭的书院教育思想特色
地 利 用 书 院研 究 、 播 理 学 的 。其 书 院教 育 思 想 基 本 上 反 映 了 南 宋理 学教 育 的 学风 , 又 具有 鲜 明 的特 征 : 传 但 重
视 道 德 教 育 , 道德 教 育 提 升 到 宇 宙 本体 论 的 高度 ; 出“ 道 济 民” 办 学 宗 旨, 显 了儒 家 内圣 外 王 的 传 统 把 提 传 的 彰
价值观 ; 注重 践 履 , 有 传统 儒 学经 世 务 实的 品 格 ; 容 博采 、 囿一 隅 . 现 出融通 百 家的 优 良学 风 。 张 拭 的 具 兼 不 体
教 育 思 想是 其 独 特 的 以“ ” 性 为本 体 、 器一 体 的 哲 学 思 想在 教 育层 面上 的 折 射 和反 映 。 道 关键 词 : 拭 ; 育 思 想 ; 张 教 传道 济 民 ; 色 特 中 国分 类 号 : 4 K2 5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6 1 4 9 2 1 ) 4 O 8 4 1 7 —6 6 (O O O 一O 8 一O
南宋 乾淳时期 学统 四起 , 各个 学派迭 唱相 和 ,
互相 争 鸣 , 是继 春秋 战 国诸 子 蜂起 后 的 又一 个 学
拭继 承 了儒 家 一贯 的重 德 思想 , 扬 了其 师 胡 宏 承 的“ ” 论 学说 , 他认为性 的本质 是善 , 而 建 性 本 但 从 构了独 特 的以伦理道 德为本位 的道 德教育学 说 。
陟遐 自迩 、 自由论辩 、 讲学 与研 究 结合等 学风 弘扬
光 大 , 湖湘 之学 发展 到一 个 崭新 的 阶段 。他 是 把
“ 乾淳之 盛” 的诸 多学者 中最早 自觉 地把 书 院作 为
天善性 的具 体 内涵是 什么呢 ?张拭在《 孟子说 》 中 阐发道 :善 者 , 以其 仁 、 、 、 之 所存 , “ 盖 义 礼 知 由是
论张Shi的德治思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第 2 ・ 2卷第 2期
V01 2 No 2 .2 .
绥 化 师 专 学 报
J u n lo uh a T a h r l g o ra fS iu e c esCol e e
20 0 2年 6月
Jn 2 0 u. 02
心非未格 , 则虽责其人 才 , 更其政事……所行亦 权 , 护 君 主 的权 威 , 是 维护 国家 机 器 由上而 下 得 以运 从谈起 。“ 维 就
其 不 (孟子说)他 ) 转 的条件 。张杭在赋予君 主以天理的权威的同时 , 也把君 未 必 是也 。何 者 ? 源流 不 正 , 可 胜 救 也 。”< 认 为 “ 君 之 业 ” 治 国 的根 本 , 批 评 君 主 只 注 重 选 拔 人 格 是 他 主 置 于 了天 理 的管 辖 之 内 。 处 而 “ 张 税 以三 纲 作 为 治 国 大 端 , 调 君 权 在社 会 统 治 中 的 才 , 理 一 般 政 事 , 不 知 其 根 本 的 作 法 。 他指 出 :后 世 强 论 政 孰 主宰 地 位 。 看 到君 主 的 言行 对 国 家 的 治理 具 有关 键 的 作 道学 不 明 , 治 者 不 过 及 于人 才 、 事而 已 , 知 其 本 在 于 他 ”(孟子说) 张械 的格 君 之 业 、 君 之 是 非 的 思 想 是 ) 格 用 ,因 此 他 提 出君 主 必 须 以天 理 作 为言 论 行动 的准 则 , 而 君 心 ? <
张械 明确提 出, 政事 以格君心之非 为先 , 即 张枝是宋代 与朱熹齐名的著名理学家、 哲学家 、 教育 建君 权的限制。 家, 他继 承了儒家德主 辅 的思想 , 以宋代理义之学为基 君王也必须按天理的原则办事而不得违反 ,以顺应 天理 、 去掉君子心理 的坏念头作为从 政治国的先务 。 如果帝王不 础 提 出一 整 套 德 治 思 想 。
植根于道:张栻“学者之诗”的内涵
中说 : “ 幸而有先觉者 出,得其传 于千载之下 ,
私 淑诸人 ,使学 者知 夫儒 学 之真 ,求 之 有道 ,进 之有序 ,以克异 端之 归 。 [ ∞可见 ,学者 是专 指 ”2 ” 修 习儒 业的 人 ,也 即 “ 者 ” 儒 。祝 尚 书指 出 ,宋
则失 于疏 略 而无序 ,故 当修 勉 而进 其 文 ,是
张 拭 在创 作 和 品 赏 诗 歌 的过 程 中 ,提 出 了 谈 》 卷 中载 : 有 以诗 集呈 南轩先 生 ,先 生 日 : “ 人 诗 之 诗 也 ,可 惜 不 禁 咀 嚼。 或 问 其 故 , 日: ”
的 目的 ,在于标 举 “ 学者 之 诗 ” ,抑制 “ 人 之 诗 新 的诗学 范式 。 张械站在 鉴 赏 的角 度 ,描 述 了 “ 学者 之 诗 ”
“ 者之 诗 ” 的 概 念 ,是 相 对 “ 人 之 诗 ” 学 诗
提出 的。需 要注 意的是 ,张 械所 谓 的 “ 者” 和 学
个 比较准 确的把 握 。 首先 ,学者 之 诗 “ 着 似 质 ” 读 。在儒 家 传统
“ 人” 诗 ,和今 天 意 义上 的学 者 和 诗人 并 不 一 致 。 思想 中 ,往往 “ ” “ ”对 举 。《 质 文 论语 ・ 雍也 》
式 犬有质 而后有: 史,质者本 诗人之诗” ,实际上将 “ 诗人诗”和 “ 文人诗” 张} 则 确地指 : “ 都涵盖 了进 去。 张 械评 价 “ 者之 诗” 和 也。 I从 3 学 ”那么 ,张拭的 “ 质”具体指什么呢? 他强
“ 诗人之诗 ” 的论 调 中不 雅看 出 ,这 种 二元 分 法 训 “ 质本 文末 ” 又 意味着 什 么呢 ?
中,而有所偏胜,与其失 而为府史之史 ,无亦宁 为野人 之野 乎 ? [ 这个 观念 反 映到他 的诗学 思 ”2
张栻的《诗经》研究及其诗学思想
正” 的内涵是 什 么? 《 论语 》 载: “ 子 日: ‘ 《 关 雎》
一
、
“ 学《 诗》 则有以兴起其性情之正”
乐 而不 淫 , 哀 而不 乐 ” ’ , 张 拭 曾从 理学 的高度 解
读道 : 哀乐, 情之 为也 , 而其 理 具 于 性 。 乐而 至 于 淫, 哀而至 于伤 , 则 是 情之 流 而 性之 汩矣 。 乐 而 不淫, 哀 而不伤 , 发 不瑜 , 则性 情 之 正 也 , 非 养之
另外已有有关教育和工作满意度关系由竞争力评价法确定的高校办学层次代表参照巴的研究强调了工作满意度的经济特征忽视了工作罗的竞争力评定法遵循常规的分类法大学质量被满意度的多样性o143文章设计了7个衡量工作满意定义为最有竞争力取值为3高度竞争力取值为度的指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这7个指标归为工2很有竞争力取值为1和缺少竞争力取值为0作的经济和非经济收益特征考察了教育和收入对四类
解》 ) …
张杭认 为《 诗经》 最重 要 的意 义 是 它 内 含 “ 人 情
事理” , 正因如此 , 诵读《 诗经》 , 就能够 了解 到当
时政教 的 情 况 。进 而 言 之 , 张 杖认 为 《 诗 经 》的 作 者是 站在 “ 人情事理” 的立场上来歌咏的 , 而
“ 人情事理” 是人们普遍所共有 的, 所 以《 诗经》
可 直说 破 ” 、 “ 婉 而成 章” 的诗风 。
关键词 :张拭 ; 诗 经; 诗 学
张 械对 《 诗经 》 的研 究 没有 像 他 对 《 论语》 、 《 孟 子》 研 究 那 样 留下 一 部 专 门的 著作 , 不 过 仍 有 大量解 读 《 诗 经 》的 文 字 穿 插 在 他 的 著述 之 中, 值得 我们 去爬 梳 、 整理 。总体 而 言 , 张拭《 诗 经》 研 究 的态 度 是 比较 实 事 求 是 的 , 他 能 够 从 《 诗经 》 的实 际 情 况 出发 , 而 不 完 全 是 从 理 学 的
张栻的社会政治思想
张栻的社会政治思想 张栻的社会政治思想是以他的理学思想为基础的。
他以义理之学作为治天下的理论根据,主张德治,给⼈民以⼀定的⽣存休养的权⼒,强调治国以德礼为本,辅以法治。
张栻的德治必须通过⼈来施⾏,因⽽他⼜是⼀个⼈治论者。
张栻把⼈治的根本放在皇帝⾝上,君主要有理想的⼈格,君主对于德治的实⾏具有举⾜轻重的作⽤,因此必须时时以格君⼼之⾮,即去掉君主⼼中不合乎天理的杂念来保障德治的完善,并以此带动各级官吏按照义理的原则来实⾏治理。
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限制封建特权的意义。
张栻⼜提出只有修内,才能攘外的修攘之计。
他反对投降派的⾏为,严于华夷之防。
这就是张栻社会政治思想的⼤致脉络。
⼀、以理义治国,严于君⼦、野⼈之分 张栻认为,倡明理学,以理义治国,这是社会得到治理、避免出现动乱的关键。
他继承了唐代韩愈的道统论,认为圣⼈之道在孟⼦以后中绝,秦汉以来的统治者沿袭春秋五霸的功利之习,儒家圣⼈之道被佛、⽼的异端空虚之说所代替,因⽽社会得不到治理。
北宋周敦颐“崛起于千载之后”,得孔孟不传之绝学,程颢、程颐续⽽起之,将孔孟之道发扬光⼤,这就使得“五伯功利之习⽆以乱其正,异端空虚之说⽆以申其诬。
求道者有其序,⽽⾔治者有所本”(《⽂集》卷⼗,《南康军新⽴濂溪祠记》)。
周程发扬的道统之道,其主要内容就是宋代理学家所谓的理,张栻认为,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他说: 古之谋国者以理义,不以利害。
此天理⼈欲之所以分,⽽治忽之所由系,盖不可不谨于其源也。
(《南轩孟⼦说》以下简称《孟⼦说》卷六) 盖古者以理义为国,后世则徇利。
(同上卷七) 王者之政,其⼼本乎天理,建⽴⼈纪,施于万事。
(《⽂集》卷⼗六,《汉家杂伯》)张栻提出以理义治国,反对以利害得失作为治理的原则。
所谓理义,表现在社会治理⽅⾯,就是三纲五常思想。
张栻认为,三纲是万万不可失的,⼀失三纲,其弊不可胜⾔。
张栻以三纲作为划分中国和夷狄、⼈类和庶物的界限。
他说:“夫有天地,则有三纲。
南宋乾淳时期张栻的书院教育思想特色
栻继承了儒家一贯的重德思想 , 承扬了其师胡宏 的 性 本论学说 , 但他认为性的本质是善 , 从而建 构了独特的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道德教育学说。 张栻认为性是宇宙和世界万物的共同本体 , 宇宙万物皆由 性 生化而来 , 所谓 天命之谓性 , 万有根焉 [ 1] 。不过 , 张栻并不苟同其师胡宏 性 无善恶 的观点 , 他汲取了孟子 性善说的思想 资 源 , 认为宇宙本体的 性 是纯粹至善的, 善是宇宙 万物的 共同本质 , 具有普遍性的 意义。 原人 之 生 , 天命之性, 纯粹至善而无恶之可萌考也。孩提 之童, 莫不知爱其亲; 及其长也 , 莫不知敬其兄, 以 至于饥食渴饮, 其始亦莫非善也。[ 2] 那么 , 这种先 天善性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张栻在!孟子说 ∀ 中 阐发道 : 善者, 盖以其仁、 义、 礼、 知之所存 , 由是 而发, 无人欲之私乱之, 则无非恻隐、 羞恶、 辞让、 [ 3] 是非之心矣。 立人之道 , 曰仁与义 , 仁义者, 性 之所有而万善之宗也 , 人之为仁义乃其性之本然。 自亲亲而推之至于仁 , 不可胜用 ; 自长长而推之至 於义, 不可胜用 , 皆顺其所素有而非外取之也。若 违乎仁义则为失其性矣。
南宋乾淳时期学统四起 , 各个学派迭唱相和, 互相争鸣, 是继春秋战国诸子蜂起后的又一个学 派发展的黄金时期。张栻是南宋孝宗乾道、 淳熙 时期著名的理学家, 湖湘学派 的奠基人。他对 书院及理学发展的贡献可与朱熹、 吕祖谦相比肩, 学者将他们并称为 东南三贤 。与 乾淳之盛 中 涌现出来的著名理学家相比, 朱熹、 陆九渊、 吕祖 谦等多是在家学熏陶、 私学传授中成就为理学宗 师的, 而对张栻影响最大的却是书院教育。张栻 不仅创建城南书院 , 主教岳麓书院长达八年之久, 他还将碧泉书院承衍道统、 注重修身、 致知力行、 陟遐自迩、 自由论辩、 讲学与研究结合等学风弘扬 光大, 把湖湘之学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他是 乾淳之盛 的诸多学者中最早自觉地把书院作为 研究、 传播理学基地的。张栻的书院教育思想基 本上反映了南宋理学教育的学风, 但又具有鲜明 的特征。他以 性 为 本体的德 教思想 , 传道济 民 的办学宗旨 , 注重践履的务实品格, 兼容并蓄 的学术风格逐渐积淀为一种相对稳定、 影响久远 的区域性学风, 润泽后世 , 化及千年 , 对今天的教 育改革仍不乏借鉴意义。 一、 以 性 为本体的德教思想 儒家一直秉承着育人以德教为先的理念, 张
德治与法治谁更优辩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身具有善端,所以才能行仁义,提出统治的核心是“仁政”,并主张“德主刑辅”。
答:道德大多数时候是没有一个统一、确定的标准的,界线也没有法律那么清晰、明确。
我承认即便是法治社会也会有这种情况出现,但我敢肯定,从概率上来说,在法治下出现的次数要比德之地的多。
为什么我这么肯定呢?因为这是法治的本身所决定的。
法治的性质要求法律具有明确性、稳定性。
法律的明确性、稳定性使人民感到有安全感,使法官从同一个标准去判案。
从一个标准去判案,得出的判决也基本上差不多。
同样,人民从清晰、明了、稳定的法律中就会容易知道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不可以做。
从而避免受到惩罚,达到知法、守法的效果。
体现着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
国家依靠法院、警察机关等带有强制性的国家机器来保证法律的实施,强调用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用强制的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这是“法治”的主要内涵。
道德也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但与法律不同。
道德的实施不是依靠强制性的手段,而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使其履行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
而两者的理性统一实际上要求建立一种宪政秩序。
作为法治的最高形式,宪政不但为法治提供了道德源泉,而且也为实现德治提供了法治的保障。
一、法治离不开德治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上下已普遍认识到法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目前的法治现状还不尽如人意,但法治对于发展市场经济和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
有学者甚至论证,市场经济和“法治经济”是完全等同的两个范畴。
事实上,对法治重要性的认识和法治在中国的相对落后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而正是这种反差促使了“依法治国”与“法治国家”的理念成为宪法规范。
在中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改革实践中,法治理念的提出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进步,其意义无庸本文赘述。
然而,在强调法治重要性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法治万能主义”,并导致对法治的盲目崇拜。
张栻在宋代道学中的宗主地位及其影响_张劲松
第41卷第3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1,No.3014年5月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 ,2014张栻在宋代道学中的宗主地位及其影响张劲松(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北京100140;四川师范大学张栻思想与蜀学研究中心,成都610066)摘要:张栻在宋代道学中占有宗主地位,为道学理论的建构和道的传播做出重要贡献,并得到朱熹、杨万里、方回、岳珂、杜杲、韩淲、真德秀等著名学者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张栻融理入心,强调“性”为万物之主宰;主张经世致用、躬行践履,而具有自身思想的鲜明特点。
张栻思想对湖湘学和蜀学,乃至近代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探讨和弘扬张栻思想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张栻;宋代道学;宗主地位;影响中图分类号:B244.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315(2014)03-0015-08收稿日期:2013-10-14作者简介:张劲松(1969—),男,安徽舒城人,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四川师范大学张栻思想与蜀学研究中心主任。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南宋著名思想家,与朱熹、吕祖谦齐名,并列“东南三贤”之中。
张栻创办城南书院,主教岳麓书院,在宋代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所谓道学,最初的涵义是指论述儒家圣人之道及其传授的学问,到后来则内涵日益丰富,外延更加广泛,以至成为一代学术思潮的称谓,也即是指理学。
到南宋乾道、淳熙年间,由于张栻、朱熹等人的提倡和相互博约,道学大盛。
张栻继承胡宏,倡道于湖湘,朱熹倡道于闽,均得河南程氏之正传。
加上与吕祖谦、陆九渊等大家交流学术,相互辩难,著书立说,创立学派,开办书院,传道授教,道学蔚然演成一代学术思潮,广泛影响学界和整个社会。
张栻在宋代道学中占有宗主之地位,得到当时人们的高度评价,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至今亦具有重要价值。
无蔽之心与善的意蕴_论张栻_癸巳孟子说_对孟子道德哲学的诠释_郭美华
郭美华: 无蔽之心与善的意蕴
无蔽之心与善的意蕴
郭美华
*
— — —论张栻 《 癸巳孟子说》 对孟子道德哲学的诠释
要: 围绕本心和善,张栻对孟子道德哲学的理解,突出了整体性和力行两个方 面,强调本心是源初绽放与觉悟的统一,避免了生物主义和理智主义的抽象。他从心物 摘 — — 一体、心身一体和人己一 体 来 说 明 孟 子 哲 学中 的 整体 性, 尤 其 从 “可 欲 之 谓 善 ” — 由基于力行的动之端来理解善,将善理解为人整体存在过程的本质,给出了一种富于启 发性的阐释。 关键词: 本心; 无蔽之心; 整体; 过程; 善 5833 ( 2013 ) 03012109 中图分类号: B244. 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DOI:10.13644/31-1112.2014.03.019
1117 收稿日期: 2013本文系上海高校一流学科 ( B 类) 建设计划 “哲学” 规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性善论的两种进路研究 ” ( 项目 批准号: 11CZX037 ) 及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 “近三十年来港台与大陆孟子研究比较” ( 项目批准号: 10YS92 ) 的 阶段性成果。
①
121
社会科学 2014 年第 3 期
郭美华: 无蔽之心与善的意蕴
上的 “超越而先天的精神本体 ” 也是错失孟子本意的。 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 张栻对孟子道德 哲学的理解依然处于宋明理学窠臼之中, 但在其 《癸巳孟子说 》 中, 有某些合理而具有启发性 的研究,其中主要展现在: 一,从无蔽立场将本心视为源初的自然绽放 ,是生命展开与其觉悟的 源初统一,避免了生物学天赋论倾向或抽象理智的先天本体论取向 ; 二,如此源初的浑融一体需 要从整体性视角来理解; 三,整体性具体展开为在心物、心身以及人我关系上的一体; 四,从动 ,以此为基础,他认为源初动态绽放、 顺而无碍的自然展开以及 之端理解善,张栻强调 “力行” 展开过程中大体的自为持守与主宰是善的基本意指所在 。就这几点而论,张栻的诠释无疑深化了 对孟子道德哲学的理解。
张栻经世实学思想
张拭( 公元 13 一l 8 ) l 3 1 0 四川绵竹人 , 字敬 夫 , 轩 。张拭力 号南
主抗金 , 以克复神州为己任。在其仕 途过 程中, 他廉政爱 民、 已奉 克 公, 发扬其师经世致 用的精神 。不 尚空谈 , “ 主张以 ‘ 经世 ’ 为要务”。 张拭又是著名 的理学 家、 教育家 , 主张 以儒 家的政治伦 理去教育 和 培养修齐治平 的人才 , 认为学习必须循序 渐进 , 反对学 习上好高骛 远, 在其主教 岳麓 书院期 间 , 以此躬行实 践 , 分反映 了其 实学践 充
治世思想和注重践履的实学精神。 关键词 张拭 经世致用 实学
2 张拭的实学践履思想
伴 随南宋 朝庭偏安东南一 隅, 儒士们空谈 心性 , 忽视 了儒 学向 来 就有 的重践履 的务实 品格 , 张拭批评 了这种不 良风气 , 他在《 答潘 端 叔》 一信 中写道 : ……有务实近 本意 味 。 “ ……致知力 行 , 须 自 要 近, 步步踏实地 , 乃有所进 。不然贪慕高远 , 终恐无益 。近来士子亦 往 往有 喜闻正学 者, 多徇名遗 实 , 但 反觉害事 。间有肯作工夫者 , 又
注 释
① 侯外庐, 宋明理学史 【】 民出版社, 8. 等_ M. 人 1 4 9 ② 沅) 脱脱, . 等撰 宋史 ・ 道学三[ J 华书局, 7. M冲 1 7 9 ③ 张拭胀 拭全集 ・ 跋孙 子【 】 M . 出版社, 9 . 长春 1 9 9 ④ 朱汉 民. 湖湘学派史论【 期 南大学 出版社, O . M】 2 4 O
者, 岂有他 哉?不尽其力 , 不伤其财而 已矣 ……” 他反对苛政 , 盘 针对 严州丁盐钱绢的沉重 负担 , 与朝廷力争 , 从而为百姓减少输税一半 , 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蔡方鹿硬核理学家张栻
290张栻1133—1180年张栻(1133—1180年),字敬夫,号南轩,谥曰“宣”,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
历任知静江府、知江陵府等职,皆政绩卓著。
南宋景定二年(1261),从祀孔庙。
张栻勤勉精思、见识宏博、践行笃实,在道学、政事、教学等方面均有建树,尤其对宋代湖湘学派和蜀学的贡献最大。
他发展宋代理学,确立理学中最盛的湖湘学派,并促进宋代蜀学的持续发展;其爱国爱民精神和躬行践履思想,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创建的城南书院之学风,影响深远。
四川历史名人专刊291蔡方鹿:硬核理学家张栻 文/《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创生文化)蔡方鹿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
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中,张栻是非常特殊的存在。
他是其中唯一的理学家,其学识名气皆超越朱熹。
他在与朱熹的“相与博约”中,发展了宋代理学,确立了理学中发展最盛的湖湘学派,并促进了宋代蜀学的持续发展。
“但是张栻所创造的价值又与其当今的名气极度不符。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蔡方鹿,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究张栻,发表了自1976年以来中国大陆最早关于张栻研究的论文,出版了中国大陆第一本专门研究张栻的学术著作。
蔡方鹿提到:“后世提到宋明理学,往往只是讲濂(周敦颐)洛(程颢、程颐)关(张载)闽(朱熹),程(程颢、程颐)朱(朱熹)陆(陆九渊)王(王阳明),很少提到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
”实际上,张栻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
“我们四川在历史上只出了4位从祀孔庙的历史名人,张栻就是其中之一”。
张栻博学多才,在道学、政事、教学等方面均有建树,尤其对宋代湖湘学派和蜀学的贡献甚大。
他在潭州城南的妙高峰上,创建城南书院,教导学生。
又在34岁之际,岳麓书院重修之后,主教于此。
至此,他在湘江两岸的城南书院与岳麓书院之间往来教书,传道授业。
当时,前来求学人数之多,达数千人。
正是如此,张栻奠定了湖湘学派的规模,成为一代学者宗师。
张栻的道统思想及其对儒家道统传承的贡献
张栻的道统思想及其对儒家道统传承的贡献张栻的道统思想及其对儒家道统传承的贡献作者:⽑丽娅(四川师范⼤学历史⽂化与旅游学院)来源:《中国哲学史》2021年第1期摘要:要:中国道统意识⾃古有之,仁义之道构成了儒家道统思想的核⼼内涵。
张栻主张传儒家圣⼈之道,认为“仁”为四德之长,强调以⼼性⾔仁、知仁⽽求仁;张栻论及儒家道统之传,推尊周敦颐、⼆程,上承孟⼦,在乾道年间,张栻已经形成周敦颐、⼆程、张载等北宋诸儒的道统思想;以儒家经典为载体、以书院为基地讲学授徒、⽴祠供祀倡扬儒家道统,重视义理解经、开义利之辩,强调传道济民、经世致⽤,对儒家道统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张栻;道统思想;仁说;周敦颐;⼆程;关键词:关于“道统”研究,新中国建⽴以来,冯友兰、张⽴⽂、汤⼀介等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已有关于“治统”与“道统”的讨论【1】。
改⾰开放以后,有关道统、道统思想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
学界肯定朱熹对儒家道统思想体系建⽴的贡献,但对张栻的道统思想却着墨不多,其在道统史上的地位多为朱熹遮蔽。
近年来学界对张栻的相关研究已有进展,在论及宋代道统论、朱熹道统论及相关研究时兼及张栻。
如美国汉学家⽥浩关注到张栻在南宋道学史上的地位。
【2】德国学者苏费翔认为12世纪开始⽤于学术传统的“道统”,李流谦在写给张栻的⽗亲张浚的⼀封信中使⽤了“道统”⼀词,并考据这⼀⽤法在1164年(张浚逝世)之前,⽐朱熹⽤“道统”⼀词的时间更早。
【3】胡杰也通过对陈平甫与张栻交流的研究,考证陈平甫与张栻交流提出“道统”的时间⽐朱熹更早【4】。
陈逢源在论及朱熹与张栻融通“静”“敬”,辨析“中和”“仁说”,完成学脉联结【5】。
⽬前从儒家道统传承的维度对张栻研究还不够,本⽂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探讨张栻的道统思想及其贡献。
⼀、道统之道:主张传儒家圣⼈之道⾃孔孟始,儒家思想中便有了道统意识。
⾃从唐代韩愈提出道统说以来,历来论说道统者都从“道”与“统”两个⽅⾯来理解。
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系统开掘与现代阐释--评《以德治国的历史光辉》
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系统开掘与现代阐释--评《以德治国的历
史光辉》
季水河
【期刊名称】《求索》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 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是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对中国古代以德治国历史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也是我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掘、利用这一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我国今天的治国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摆在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廖才定同志主编的<以德治国的历史光辉--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和实践>一书,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获得了可喜的收获.
【总页数】1页(P248)
【作者】季水河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湖南,湘潭,4111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及其历史启示 [J], 阎海玲
2.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J], 黎池
3.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演变历史及实践 [J], 甄碧玉
4.历史的重构与政治的再审视——评《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现代阐释》 [J], 于雷
5.历史视角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评《中国古代文学》 [J], 孙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栻的经世致用思想探讨
张栻的经世致用思想探讨
蔡方鹿
【期刊名称】《船山学刊》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张栻在对佛老的批判中,提出经世致用和求实、求理的实学思想,强调道德性命离不开日用之实,肯定人的生存欲望和物质利益需求;重躬行践履,主张知行互发,把知付诸行;重视笺注诂训之细节,提出“朴学”概念,把义理与训诂结合起来。
张栻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做出不少事功修为,集中体现了他的经世致用精神,即使对现代社会纠正不良风气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总页数】7页(P47-53)
【作者】蔡方鹿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 61006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4.99
【相关文献】
1.清代史学经世思想的嬗变之作--浅析章学诚《文史通义》的经世致用史学思想
2.经世致用的诠释与实践 --论南宋重臣张栻的经世活动
3.“张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论坛综述--纪念张栻诞辰880周年
4.黄宗羲\"经世致用\"武学思想研究\r——兼论《明夷待访录·兵制》中黄宗羲武学思想
5.儒学经世致用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兼谈湘学中的经世致用传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田浩的张栻思想研究探析
田浩的张栻思想研究探析
刘玲
【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5)1
【摘要】田浩是美国著名中国学家,因在哈佛大学听史华慈教授解读《朱子语类》而对研究宋史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进而选择把张栻作为研究的对象。
田浩从道德修养、哲学范畴“心”“仁”,《知言》等问题的讨论研究张栻与朱熹的学术联系,褒扬张栻对“仁”的独到解读、日常生活中天理的发现、传承和弘扬湖湘学的三大学术贡献。
田浩的张栻思想研究成果是国内张栻思想研究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域外专家学者张栻思想研究成果的珍贵文献。
【总页数】6页(P30-35)
【作者】刘玲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4.99
【相关文献】
1.“张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论坛综述——纪念张栻诞辰880周年
2.张栻道统思想探析
3.张栻的公私思想探析
4.张栻宗族思想探析
5.张栻天道思想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对付 造成损害。 这种富民、 足民的思想与一味加重人民的负担、 据形势在一定的情况下使用刑罚以至镇压的手段, “ ” 人民群众的反抗。 如是犹有不率焉, 而后刑罚加之。 缺乏长远和整体考虑的做法相比, 是有积极意义的。 # 《论 其次,张 #认为要重视民心的向背,认为政治得失在 不是说不用刑罚, 而是说对那些经 $ 张 # 用刑罚为末, 语解 》
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轻徭薄赋的德治思想, 对 敢慢, 重之而不敢轻, 爱惜护持而不惟恐其有所玷失也。 ” 养民后教民, 人民和土地是国家赖以存在的根基。德治的实 “ 现, 必须使民富, 民富才能国富。 后世 但以足国为富民而不及乎民, 所谓撅其本也。”# 《 $ 孟子说 》 张 提出富民的政治主张, 他强调民为国本, 人民富裕了 国家才会强盛起来。 要使人民富足, 就必须减轻征敛, 如果 只求国富君足而不考虑人民的利益, 最终将会对整体利益
!"
过道德教化之后而不改,仍然违背统治阶级法律的人, 实 行刑罚惩治。“ 教而不改, 然而诛之。” #《 $ 这就是张 孟子说 》 # 所谓的刑政为末。 张 #主张不滥用刑法, 刑法必须明告于天下, 使人人 知道趋利避害。 “ 明刑法以示之本, 欲使之知所趋避, 是乃 生之之道也。而民有不幸而陷于刑法,是不得已而致辟 焉。” 只是手段, 刑法的制定 #《 $ 使用刑法不是目的, 孟子说 》 是为了使百姓明白什么事该做, 什么事不能做, 这样就可 以遏绝犯罪的源流, 给老百姓指明一条生路。 张 #还指出, 统治者不能一开始就存有杀心。光靠杀 人, 既不能禁止其作恶, 又不能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在 上者志存于杀, 则固己的失长久之本矣。民亦交支不肖之 心应之,又焉能为目的,百姓将以恶对恶,激起更大的反 抗。张 #把不养民教民, 使民心涣散而陷于犯罪的责任归 “ 之于统治者的过错。 养之教之皆荡而不存矣, 上之人未尝 心乎民也, 失其道, 民散久矣。” #《 $ 指出统治者不以 论语解 》 民为重, 使民犯罪而遭受刑罚, 这是 “ 上失其道” 的表现。 为 了避免犯罪,消除盗劫的根源, 张 # 主张满足人民基本物 “ 质欲望。 他说: 为政者先乎足民, 使民无所不足, 则不见可 欲而盗心息矣。 盖盗生于欲之不足, 使之足乎此, 则不欲乎 彼。此古人之弭盗之源也。” #《 $ 满足了人们最基本 论语解 》 的生存欲望,就可能避免盗劫的发生, 这一思想在当时的 社会背景下,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张 #虽然肯定了刑罚在社会治理中的辅助作用, 但他 还是提倡以无讼、 无刑为贵,体现了儒家重德轻刑的传统 “ 和轻视法治的思想。 圣人之意……以无讼为贵也。 夫人之 所以至于争讼者, 必有所由而然, 于其本而正之, 则讼可亡 也。故教之以孝爱, 而悖慢之讼亡矣; 教之以礼逊, 而倾夺 之讼亡矣。 以至于均田有制, 民得其养, 而田野之讼何自而 兴 % 婚姻以礼, 不失其时, 而婚姻之讼何自而兴 % 凡此者使
近习之门, 所取皆诞谩之辈, 坏得人才狼狈, 极可虑耳。” 其立乎民上以自逸也” , 不是为了凌驾于人民之上享受的,
。从养民、 富民、 足民到保民, 构成了张 # 的德治仁政 说明张 #一生都把 “ 格君之业 ” 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大事, 民 ”
“ 人民不能自养, 日有不赡之忧, 而疾恶怨畔之心所从生, 思想。
张 #是宋代与朱熹齐名的著名理学家、 哲学家、 教育 家, 他继承了儒家德主刑辅的思想, 以宋代理义之学为基 础提出一整套德治思想。 一、 正君心—— — 一切政事之先务 张 #的德治思想以宋代理学为理论基础。他认为, 倡 理学,以理义治国,是社会得到治理、避免出现动乱的关 键。所谓理义, 表现在社会治理方面, 就是三纲五常的思 三纲五常是万万不可失的, 一失三纲, 其弊 想。张 #认为, 不可胜言。 张 # 之所以确立三纲五常在社会治理中的统治 位置, 最根本的原因是他认为帝王的统治是顺行天理的。 “ 帝王之道如长江大逵,无往而不达者,以其述天之理故 耳。 ” 是社会的最高统治 >《 B 君权是三纲中的核心, 孟子 说 》 权, 维护君主的权威, 就是维护国家机器由上而下得以运 也把君 转的条件。张 # 在赋予君主以天理的权威的同时, 主置于了天理的管辖之内。 强调君权在社会统治中的 张 #以三纲作为治国大端, 主宰地位。 他看到君主的言行对国家的治理具有关键的作 用, 因此他提出君主必须以天理作为言论行动的准则, 而 不被利欲所陷。 要求君主服从天理, 去掉人欲, 这不仅是对 地主阶级整体和长远利益的考虑, 而且本身也包含了对封
! !!
第 !! 卷第 ! 期 %#&’ !! ()’ !
绥化师专学报 *)+,-./ )0 1+23+. 45.635,7 8)//595
!##! 年 $ 月 *+-’ !##!
论张!的德治思想
吴蓓蓓
> 南京政治学院
摘 张
南京
!&###& B
要: 与朱熹、 吕祖廉并称为 “ 东南三贤 ” 的张 ! 以宋代理义之学为基础, 提出了完整的德治思想。 他以理义之
政事以格君心之非为先, 即 建君权的限制。 张 #明确提出, 君王也必须按天理的原则办事而不得违反,以顺应天理、 去掉君子心理的坏念头作为从政治国的先务。 如果帝王不 顺天理办事, 而陷入利欲之中, 就会分不清是非曲直, 使国 家得不到治理。 “ 君之心方且在于利欲之中, 滋长蔽塞, 则 是非邪正莫知所适, 而万事之统隳矣。故当以格其心非为 先。 ” 格” , 在这是指 “ 正” , 匡君心之非, 就 >《 B 所谓 “ 孟子说 》 是除去君主心理的不正而归于正。张 # 指出, 君主自身不 圣贤之论为政, 未有不本于正身者也。 正其 正, 焉能正人 F “ 身矣, 则其推于有政, 亦是理而已。身且不能正者, 其于正 人若之何哉 F 后世之治未能使人心悦诚服者,以此也。 ” 二者是一致的。张# >《 B 君主正其身与格君心之非, 论语解 》 把正君心之非作为一切政事的先务, 舍此则治理国家就无 从谈起。“ 心非未格, 则虽责其人才, 更其政事……所行亦 未必是也。何者 F 其源流不正, 不可胜救也。” >《 B他 孟子说 》 认为 “ 格君之业 ” 是治国的根本, 他批评君主只注重选拔人 “ 才, 处理 一般政事, 而不知其根本的作法。他指出: 后世 道学不明, 论治者不过及于人才、 政事而已, 孰知其本在于 君心 F ”> 《 B 张 # 的格君之业、格君之是非的思想是 孟子说 》 其以德治国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与朱熹提出的 “ 天下事有 大根本, 小根本, 正君心是大本 ” >《 B 以及魏了翁提 朱子语类 》
张 #提供以无讼为贵, 用道德 之无讼之道也。” #《 $, 论语解 》 教化来代替打官司。 他认为, 各种官司都有其产生的原因, 从根源上教育, 就可预防打官司现象的出现。比如向老百 姓灌输孝爱的思想, 就可避免家庭问题的官司;灌输礼逊 的思想, 就可避免争夺的官司; 耕者有其田, 均田有制, 就 有避免侵占田地的官司; 婚姻结好, 不为财物, 男女适时结 婚, 就可避免婚姻上的官司。凡此种种, 张 # 认为都是 “ 无 “ 讼之道 ” 。 张 # 不仅提倡无讼, 而且提倡无刑。 他说: 狱, 重 事也。……圣人之心固期于天下无刑也。” #《 $ 他在 论语解 》 潭洲时重修掌管狱讼之事的司理院并为之作记, 认为罚刑 应该辅助教化,在处理狱讼之事时,要体现圣人的怜悯之 意。 认为刑罚的设立是为了维护教化, 如果教化能够推行, 那么天下无刑岂不更好。 张 #德礼为本, 刑政为末的政治法律思想,强调以德 礼为主, 施以仁政, 把德礼摆在刑政之上, 刑政维护德礼。 这既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又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 下, 为巩固宋代中央封建统治制度和宣扬理学所作出的努 力, 对当时的社会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然, 由于历史条 件和阶级立场的限制,张 # 思想中有不少空想的色彩, 但 是,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不 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意义, 而且对我们今天的 以德治国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学作业治理天下的理论根据, 主张实行德治要正君心, 要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权力, 要以德为本, 以刑为辅。深入研究 的德治思想对我们当今推进以德治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德治, 以德为本, 以刑为辅 中图分类号: C!#@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 < ="?? > !##! B #! < ##!" < #E
! !!
: 收稿日期 ; !##! < #& < != : 作者简介 ; 吴蓓蓓 > &?@A < B , 女, 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 $ 队。
!"
出的 “ 治国之本, 始于正君 ” 都是 #《 $ 的思想相同, 鹤山文集 》 对封建君权提出的某种限制。张# 从 “ 格君之业 ” 出发, 提 出要对皇帝 “ 讲道” , 向皇帝灌输理学的思想, 认为这是关 “ 系到国家兴衰之本的问题。他说: 上聪明, 所恨无人讲道 至理, 以开广圣心, 此实今日兴衰之本也。 ” #《 $张 鹤山文集 》 # 主张以理学的思想来 “ 开广圣心 ” , 摒弃功利之末, 防止 “ 皇帝身边的近习小人对政事施加影响。 近年以来, 进退在 愿陛下亲君子, 远 #《 $ 直到张 # 临终之时还手疏 “ 鹤山文集 》 小人, 信任防一己之偏, 好恶公天下之理。 ” #《 $这 鹤山文集 》 念念不忘, 孜孜不倦。 二、 重养 民—— — 国家维系之根基 “ 首先, 张 #的德治思想是与养民相联系的。他说: 善 政谓立之制度, 善教谓陶以风化。夫政之未善则民无以自 养, 而况得以事其公上乎 % 善政是养民有道。 ……善政立而 后善教可行, 所谓富而教之者也。 ” #《 $ 他认为好的 孟子说 》 政治首先必须是 “ 养民有道” , 使人民能够养活自己。如果 固不可也。 ” 对人民的剥削过 #《 $ 他反对取之过多, 孟子说 》 重, 认为这是竭泽而渔, 会使人民产生怨心, 从而动摇其统 治。从孟子的 “ 制民之产 ” 的思想出发, 张 #主张养民必须 使民有常产, 能够饥有所食, 渴有所饮, 上事父母, 下养妻 “ 子。 免除饥寒之害, 然后教以礼义, 才能使民为善。 先制其 田里, 使各有常产, 公平均一而无不足之患, 然后政教可行 焉。” 在农业社会里, 就是使农民占 #《 $ 使民有常产, 孟子说 》 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即土地, 这是使农民维持其基本生存需 求的必要前提。张 #作为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 他清醒 地看到, 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 国家之所以能够维持, 就是 “ 因为有了农民和土地。 土地吾受之于先君者也, 人民吾所 恃以为国者也, 政事吾所以治也, 为之为宝, 则必敬之而不